88教案网

[精华]《燕子》优秀教学设计通用版(4篇)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华]《燕子》优秀教学设计通用版(4篇)”,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燕子》优秀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策略学会本课8个生字,通过观察字形,能正确流畅地书写 “微”、“痕”等字。结合具体语境、联系生活等理解“赶集、生趣、烂漫无比”等词语。

2、细读课文,联系生活,抓住重点词句想象、品味、欣赏,感受春天独有的气息和燕子的活泼机灵,体会作者对燕子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用轻快的语气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

3、在反复诵读换词比较中体会文章用词的精妙。

第一课时

前置性作业: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2、课文写了燕子的哪几个方面?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3、收集有关春天的图片并会描述。

一、交流“我知道的春天”,导入课题

1.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春天的图片并用优美词句描述给大家听。

2.师小结导入:从同学们介绍的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我们感受到春天已经来临了,特别是小燕子,更是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燕子》。(出示课题齐读)

3.指导“燕”字的写法。(“廿”是燕头,“口”是燕身,“北”是燕子的翅膀,“灬”是燕子的尾巴。)

4.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5.师小结:我们读课文,可以从题目想开去,可以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有些问题不用老师讲,你自己就能读懂。

【设计意图】导入课文比较精当简练,在学生交流资料中,既帮助学生积累了优美的词语,又显现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对课题的质疑,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课文中的生字。

(2)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或联系上下文,说说意思。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燕子的哪些方面?

2.小组内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读生字组词,说说生字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重点注意“倦”、“添”两个字。通过组词,巩固生字的掌握。

(2)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交流不理解的语句,有的问题可在小组内解决,组长归纳组内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

(4)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燕子优秀教案设计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整体入手,自学生字词,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并进行小组交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全班交流并质疑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课文是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从燕子的外形、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燕子的飞行、燕子的停歇四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

(2)可让学生谈一谈你最喜欢燕子哪个方面的特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提到哪个方面的特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相应的段落。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话写什么?(燕子的外形特点:羽毛、翅膀、尾巴)

2.讨论:作者为什么只写这三部分呢?难道他观察不仔细吗?

3.小结: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有特点的地方去写。

4、你想怎么读这段话?为什么?试着读读。

(“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凑成小燕子”是小燕子外形的勾勒,“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突出活泼机灵的燕子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5.词语训练:“凑成”换成“组成”好吗?为什么?(反复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活泼的基调)

6.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设计引导学生在学文的基础上,从课文中想开去,体会写景物抓特点的写作方法,最后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深化对燕子特点的认识。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前置性作业:课文写出了燕子的哪些特点?从中表达了什么?

一、复习回顾

1.分自然段指读全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背诵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的感受是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抓住了哪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词语。

2.讨论交流。

(1)“蒙蒙的”是什么感觉?(体会春雨的特点)

(2)读中体会:“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引导学生读出舒缓、轻柔,体现柳丝的柔美多姿)

(3)理解“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先引导学生理解“赶集”的意思,再讨论春天的花草与“赶集”有什么联系?最后说说“赶集”在文中的意思?要让学生想象花儿争相开放的春天的特有景色)

3.出示课件,展示“微风、细雨、柔柳、青草、绿芽、鲜花”这些景物,与“飞来一只只机灵的小燕子”的画面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感觉?可以用哪些成语来描述?

4.你能美美地把这段文字读出来吗?配乐指名朗读。

【设计意图】以大问题为学习背景,通过读、画、悟、想,让学生体会想象春天花、草、树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的情景,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燕子的可爱。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再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3.一个“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以又轻又快的感觉,而且写出了小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掠过”这个词字典里怎么解释的?

4、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5、我们从“唧”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什么?

6、还有哪些地方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7、大家把第三自然段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学生练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重点字词理解句子意思,通过对“斜、掠过、唧唧”的理解尽情的体验燕子飞行的轻快、灵巧和快乐。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词、句子。

2.交流,重点赏析“几痕”、“五线谱”等词。

(1)辨析“几痕”和“几根”。

(“几痕”写出了电线很高很远,看上去淡淡的,隐隐约约的。)

(2)板画体会“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3)理解“春天的赞歌”,课文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春天充满生机,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4.出示:“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轻声读读第三段和第四段: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什么样的生趣呢? 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对“几痕”和“几根”的辨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利用板画进行巧妙的点拨,胜似讲解。

五、总结全文

1.学了本课,你有何感受?

2.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春天的美丽和燕子的可爱。

六、作业超市(自选两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3.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模仿燕子外形的写法,抓住这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写一段话。

《燕子》优秀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燕子三次观察到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

2.有语气的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指导小燕子三次观察到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难点:一些词语的理解,如:发现、细毛、柄上、小刺。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图片(冬瓜、茄子、西瓜、苹果等)、苹果、萝卜的实物。《小燕子》歌曲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1、播放《小燕子》歌曲,带领学生做小燕子飞的动作进教室,坐座位。

2、教师引导:春天到了,燕子妈妈领着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今天他们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想知道是什么事吗?学了课文你们就知道了。

3、板书课题《燕子妈妈笑了》,学生齐读课题。

4、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 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带着"听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这个问题听老师朗读课文。.

2、说一说你听懂了什么?

3、学生自由读全课。

4、提问:你又读懂了什么?

三、生字词复习:游戏:找水果、蔬菜宝宝。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水果、蔬菜宝宝。并读出词语。在小组内互相读词语,并用词语说话。

2、指导学生游戏。

四、讲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1.读书边思考:第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回答(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

2.理解"躺"、"挂"(采用演示法)

(1)教师贴图提问:冬瓜是怎么"躺"在地上的,茄子是怎么"挂"在枝上的?

(2)学生演示。(突破"躺"、"挂")

(3)模仿说话:教师出示西瓜、苹果图片,指导学生说话:果园里,西瓜躺在地上,苹果挂在书上。

(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第七自然段)。

1、整体感知:学生齐读2——7段,回答问题:

(1)、小燕子到菜园里去了几次?

(2)、每次的发现都一样吗?

2、学习第二自然段。教师指导朗读妈妈的话,妈妈让小燕子去菜园看什么?(板书:冬瓜、茄子)

3、学习第三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

(1).请学生分别读三、四、五、六、七自然段。

(2).回答去了几次。(板书)

学习:第一次去菜园

(1)、.小燕子第一次到菜园看到了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2、请一名学生读第三段,其他学生思考。(教师板书:→大、小)

(3)、燕子妈妈先是怎样说的?读妈妈的话,回答。理解"不错"这个词语。指导朗读燕子妈妈的话

(4)、分角色读第三自然段

总结学习方法:

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三段的?方法:看到什么--说了什么。

5.学生自由读第四、五、六、七自然段,读后小组讨论。

讨论题:

①小燕子飞到菜园里看到了什么?

②燕子妈妈是怎么说的?

6.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1)第二次看到了什么?(板书:青、紫)

(2)妈妈是怎样说的?理解"很好"。

(3) 分角色朗读。

8.第三次看到什么?

(1)问:小燕子飞到菜园里看到了什么?(板书:皮上细毛、柄上小刺)

(2)观察实物:"冬瓜"、"茄子",解决"细毛、小刺、柄"

《燕子》优秀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导入

同学们,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动物与春天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总是早早地向人们报告春天的讯息,知道它是谁吗?

对,它就是燕子。请同学们看图,(出示燕子投影片或图片)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主角。(板书:1.燕子)

2.教师范读课文。

二、检查预习

读生字组词,注意读准字音。

三、初读课文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说说每一自然段都写什么。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课文。

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想一想燕子是什么样子的,它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找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燕子怎样的特点。

2.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3.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摘抄积累句子。

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图,引入新课。

1.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

2.按一定顺序(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左到右、从右到左、由远到近、由近到远)说说图上哪些景物突出春天的特色?

3.图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画哪些燕子?小燕子在图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再让学生把这几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鼓励学生把自己从图中感知到的内容和从自然界中观察到的景色联系起来描述,使学生在脑海中对春天美景和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形成比较完整的印象。

在认真观察图画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小声读书,促使学生初步解课文是以燕子为线索进行记叙的,具体是按照燕子的外形、燕子从哪里来、燕子的飞行特点和燕子停歇的顺序来观察和描写燕子的。

二、学习第一段。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燕子的模样的。请一位同学来读第一段。

学生朗读的同时,其他同学思考:课文描写燕子的模样是从什么写到什么?回答这个问题,也就弄清楚这一部分的叙述顺序。

(这一段抓住燕子的外形特点,先写燕子乌黑光亮的羽毛,又写燕子轻快的翅膀,最后写燕子剪刀似的尾巴。这几部分连到一起就凑成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些描写突出小燕子与众不同的形象。)

你认为这一段中哪些词用得好?

(光滑漂亮、俊俏、剪刀似的这些词用得好,因为它们写出燕子外形的美丽。)(板书:光滑漂亮俊俏剪刀似的)

这些词语的确很优美,朗读的时候语调要柔和一些,声音要轻一些。应该怎样读呢?请同学们自己体会,同时想一想这句话在全段起什么作用?为什么说凑成小燕子?

回答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这样思考:羽毛是美的、翅膀是美的、尾巴也是美的,它们合起来就组成小燕子完整的美好形象。学生能够由此发散思维,得出正确的答案。

(最后一句话在这一段中起一个概括的作用。凑是几个方面合在一起的意思,用在这句话中非常形象生动。)(板书:凑成燕子)

二、学习第二段。

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在春天里从南方飞来,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

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最能体现春天特色的景物。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把主要词语画下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板书:雨风柳草叶花)

请同学们齐读第二段,体会春天的景色之美。

出示小黑板或在投影上打出这样一段话:才下过几阵雨。风吹拂着柳丝。草、叶、花聚拢来,形成春天。请同学们将课文上写的和小黑板上的内容相比较,讨论哪句话写得更好。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两句话对比着朗读,促使学生自己分辨。教师也可以通过几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用教鞭指着小黑板上的雨、风、柳丝、草、叶、花等,提问什么样的雨、什么样的风、什么样的柔柳、什么样的花和草等。学生很快就能明白课文写出这些景物的色彩、姿态、数量,非常生动形象。而小黑板上的内容就显得很干巴巴的。

雨前面加上细而且是蒙蒙细雨,这样就写出春雨的特点,比单纯的雨要好得多。其它的景物都可以通过增加附加成分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

小草儿,绿叶儿,各种美丽的花儿,都一起赶到春天里来。课文中用一个什么比喻句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把它们比作像赶集一样聚拢来。这样写突出春天树木茂盛,花草芬芳,充满生机。)(板书:赶集)

在这百花争艳的季节里,小燕子也赶来,为什么说为春天增添生趣呢?

指导学生理解生趣一词,很有生气,很有情趣。因为春天本身已经很有生趣,很招人喜爱,现在小燕子又飞来,使得春天更有生趣,所以说是增添生趣。(板书:生趣)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同学们可以把这段话分成四个层次来背诵:第一句写季节、细雨;第二句写微风吹拂着柔柳;第三句写草、叶、花;第四句写燕子。

教师小结第二段: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为春光增添许多生趣。小燕子为春天增添什么样的生趣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段。

三、学习第三段。

认真看书上是怎样写的,然后用最少的字概括燕子飞行的特点。

(快、美)

课文中哪些词写出燕子是怎样飞行的。

找同学回答,教师抓住重点词板书。(板书:掠、叫、飞、横掠、沾)

五、学习第四段。

上一段描写燕子飞行的美,实际上燕子停歇时同样很美。请同学们观察停在电线上的燕子,这个情景像什么?(出示相关图片)

提示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观察,用书上的话来回答问题。

(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为什么说几对燕子飞倦,落在电线上。这个落字用停来代替好不好?

(不好。因为落字把燕子从高处到低处,伶俐轻巧的动作形象地表现出来。)

(板书:落)

教师指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要把电线描写成几痕细线像五线谱,把小燕子比作音符?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画,然后让学生谈对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的理解,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蓝天作衬,电线作谱,小燕子是跳动的音符,从而感受自然之美,春天之美。

(板书:几痕五线谱音符赞歌)

齐读第四段,试着背诵。

六、总结全文,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从燕子的外形写到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从燕子飞行的美,动态美;写到燕子停歇的美,静态美。春天因为有燕子才更美丽,也更有生趣,使人们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机,充满活力。课文的字里行间都表达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板书:动态美静态美)

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板书背诵课文。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内容生动形象,感情色彩浓厚。教学时要不断地指导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燕子》优秀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设计背景

幼儿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萌芽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这时的幼儿经常对自己的力量和自己可能达到的目标估量不准,对许多事情都表现得信心不足,再加上独生子女对成人的过度依赖,致使幼儿的独立意识较差,缺乏独立面对艰难的勇气和信心,不敢自由表达自己的爱好和愿望,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差,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去熟悉和探究事物。很多孩子在上幼儿园后都不敢大胆表现自己,在各个方面都缺乏自信心。作为教师我根据大班年龄段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考虑到该年龄段幼儿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积极为幼儿创新机会和条件,激励他们勇敢地去尝试探究,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中,使幼儿能勇敢地面对艰难,树立“我能行”的信念。

2激励幼儿增强自信心。

3引导幼儿大胆尝试,体验取得成功后的喜悦。

4培养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合作及竞争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创设大胆尝试,遇到艰难不灰心,不丧气,不气馁,要有自信心的心理氛围,通过故事游戏引导幼儿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难点

如何引导幼儿摆脱“我不行”的信念,使幼儿增强自信,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教学打算

1故事[小燕子学飞翔]背景故事中小燕子的图片小燕子的歌曲。

2布置障碍走的游戏场地(平衡木拱形门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师:小朋友大家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猜猜它是谁?(小燕子)

教师与幼儿一起边唱歌边表演动作[小燕子],引起幼儿活动爱好。

(二)活动展开:师:小燕子遇到了一点儿艰难,让我们来听一听好不好?

1教师讲故事[小燕子学飞翔],幼儿倾听。

2教师提问:

1)小燕子一天天长大了,妈妈对它说了什么?

2)小燕子是怎样回答妈妈的?

3)小燕子第一次飞起来了吗?

4)它是怎么对妈妈说的?

5)妈妈和朋友是怎样帮助和激励它的?

6)最后怎么样了?

3 总结故事:师:小朋友回答的真棒。激励幼儿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艰难时,要勇敢地面对,大胆地尝试,自信地说“我能行”。

4教师将故事引申,发散幼儿的思维,让幼儿回忆成功的经历。

5游戏[我能行]

玩法:小朋友平分成两组,由出发点走到对面,再重新返回来,途中经过许多障碍点。当回到出发点时,轻轻地拍下一个小朋友的手,游戏继续。最后看哪一组小朋友先完成。

规则:每个小朋友必须都经过障碍物,回来后轻轻拍下一个小朋友的手,以示继续。

(三)活动结束:

教师带领幼儿通过游戏体验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活动延伸:

1画一幅以“我最棒”为名的画。

2家园渗透,家长可为幼儿制作一个“我最棒”的卡片,记录幼儿的大胆尝试的事件,以激发幼儿的爱好,更加增强自信心。

相关推荐

《白鹭》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准备:

挂图、录音带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

一、揭示课题

⒈“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大诗人杜甫的名句。白鹭,同学们见过吗?(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然后教师作简单的介绍。

⒉郭沫若先生也曾为白鹭写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第十六课《白鹭》。(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⑴提出自学要求:

①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通句子。

②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

③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白鹭的。

⑵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

2、检查自学效果。

⑴分节朗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及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⑵看图理解“蓑毛”、“喙”、“流线型”。

⑶提问: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白鹭的?

3、默读课文,根据总分总的结构特点给课文简单的划分段落。(不作过高要求)同桌讨论,集体交流。

4、分段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的生字后,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

四、作业

⒈朗读课文。

⒉抄写生字。

《天地人》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观察图画、联系生活等方法,认识“天、地”等 6 个生字。

2.初步学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听读、观察图画、联系生活等方法,认识生字。

【教学难点】 读准“人、你、我”的字音。

教学建议

一、识字

本课 6 个生字以三字一组分两行的方式呈现,易于学生朗读、记忆。针对课文编排的 特点,建议教学时以 3 个字为一组进行教学。第一组可以充分借助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 图意,在看图说话中引出“天地人”3 个字。第二组可以通过师生对话引出“你我他”,把 识字和日常表达结合起来,充分借助日常用语进行听读、正音。

本课要认的 6 个生字中,“人”的声母是卷舌音,“你、我”是第三声,单个字读要注 意读到位。由于学生还未学习拼音,建议借助图片、听读、创设情境交流等多种方法帮助 学生读准字音。

(1)图片示范正音。可以依次出示一组相关图片,如“老人、年轻人、男人、女人”, 教师手举对应的生字“人”示范读,学生跟读,理解字义。

(2)场景听读正音。如,借助生活场景认读“地”,教师可以用枚举法展示各种生活 场景:铺满土的叫土地;铺满沙的是沙地;长满草的是草地;铺满雪花的是雪地。教师手 举生字卡片“地”,听学生的发音,并及时正音。

(3)日常交流正音。“你我他”是日常交流用语,可以衔接入学教育的内容,创设交 流氛围。如教师一手举生字“你”,问“你叫什么名字”,并把生字卡片“你”递交给学生; 一手举生字“我”,说“我是你们的语文老师”。出示生字“他”,指学生问“他叫什么名 字”,并把生字卡片“他”递给这名学生。在交流递送生字卡片的过程中正音识记生字。

本课要求识记 6 个生字。“天、人”结构较简单,“地、我”结构相对复杂,“你、他” 带有相同的部件。教学中可以借助图片、动作、生活场景等,形象化地理解字义,识记字 形,感受汉字的趣味性。

(1)生活语境识字。本课 6 个生字都是常用字,我们可以呈现各种生活中带有生字的 图片,通过不同语境帮助学生识记、认读生字。

(2)比较识字。比较“地”和“他”,说说不同在哪里。 (3)动作猜字。辨认“天”和“人”,可以根据字形请学生上台演示动作,其他同学猜

汉字。 学有余力的话,可以结合生活,积累“天地、他人”等词语。

二、课文学习

1. 朗读指导。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朗读课文,因此读正确是本次朗读教学的主要内容。 由于学生还没有学拼音,因此教师要重视正确示范和听音纠正。教师示范朗读时,要

把声调读清楚,特别注意“你、我”的声调都是第三声,三字连读时,“你”要读成半上, 与第二声相似,“我”的声调要读完整。

本篇课文内容比较简单,仅呈现了 6 个汉字,中间没有标点符号。朗读时,教师应结 合内容理解,引导学生一组三字连贯读,要避免 6 个汉字一字一顿地读。

2. 理解运用。 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天地人”的教学在借助插图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语境带学

生读一读,在新语境中进一步理解字义。如:

晴天、阴天、雨天

草地、菜地、雪地

男人、女人、老人

“你我他”的教学可以三人小组互相交流,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拿着生字卡片 进行自我介绍、询问他人的方式,在交流中巩固生字,如,“我叫李小明。”“你叫什么名 字?”“他是你的同桌同学吗?”

引导学生理解感受“你我他”之间的关系,可以采用三人小组互相交流的形式,但要重在生字的识记、认读,避免将这一实践活动变成口语交际。教学时,可以为三人小组准 备一套“你我他”的生字卡片,引导学生以选生字、递送卡片的方式促进对生字的识记认 读和理解运用。

教学资源

1. 国画《一望大江开》。 配合课文,用一幅画家傅抱石的国画作品作为铺底。画面近景是岩石松枝,龚半千和费

密同游,吟诗唱和,眺望远处。中间大片留白,远处空旷无垠,咫尺之间似有万里之遥,让 人可以充分感受天地之广袤。取苏轼《前赤壁赋》中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意。

2.“天地人”三才之道。

“天地人”来源于《周易 #8226; 说卦》,天地人被视为宇宙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三大要素,它 们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才”是指本质,“三才”是三方面具有实质的内容,在《周 易》中具体指天、地、人。“三才之道”就是天道、地道和人道了。“天道”是阴和阳, “地道”是柔和刚,“人道”是仁和义。“三才之道”的探讨和论述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相 当广泛,在古人启蒙读物《三字经》中也有“三才者,天地人”的说法。民间春联也有: “福禄寿三星拱照,天地人一体同春”。由此可见,“天地人”三才之道在我国经几千年而 流传不衰,对传统文化有深远影响。

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图画、动作演示、联系生活等方法,认识“天、地”等 6 个生字。

2. 初步学习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 教师播放儿歌,学生边读边拍手。

铃声响,坐坐好。

腰挺直,脚放平。这是第一节识

手放好,头摆正。字课,将学前常规教

眼睛看老师,上课专心听。育融于语文课。

第一单元15

2. 教师出示傅抱石的国画作品,引导学生看图观察:你 看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显示课题:天地人。

二、朗读课文,内容归类

1.学生打开书本,教师及时纠正读书姿势。

2.教师带读。先读课题,再读课文。全班学生跟读,齐读。

3.引导学生观察,课文将这 6 个汉字分为哪两组?(第一 组:天地人;第二组:你我他)

三、形义结合,学习“天地人”

1.学习汉字“天”。教师边讲解边板书“天”字。在人的 头顶上,那无边无际的就是“天”。出示晴天、阴天、雨天的 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字义。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正音。

2.结合图画,学习汉字“人”。教师出示“人”站立的图 画,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和图画的相似性,帮助学生识记字形。 出示男人、女人、老人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人”的字义。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正音。

3.结合图画,学习汉字“地”。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了解字 义。出示草地、菜地、雪地、沙地的图片,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字义。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引导学生自己组词读。

四、谈话交流,学习“你我他”

1. 营造氛围,感知“你我他”。

从“人”出发,引出“我”。教师出示汉字“我”,启发 说话:我们都是人。师生对话,引出“你、他”。教师提问: “你叫什么名字?”指定学生回答。教师再指该学生的同桌提 问:“他是你的同桌。他叫什么名字?”学生回答。

2. 仔细观察,认识“你我他”。 引导学生观察汉字,找一找“你、他”有什么共同点。教

师移动单人旁的笔画,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3. 游戏互动,理解“你我他”。

教师请三位学生上台,引导学生选生字卡片并交流。如一 名学生说:“我是 ××,很高兴我们成为好朋友。”“你喜欢踢 足球吗?”“他是你的同学吗?”小组练习,轮流说话。

汉字承载着中 华文化, 将国画与 汉字联系, 引导学 生理解汉字的内涵。

利 用 图 片, 联 系生活, 帮助学生 识记和正音。

创设生活场景, 在师生、生生对话 中,帮助学生认读、 理解生字。

[最新范文]《夜色》教学设计篇一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阅读要求中指出:诵读儿童诗歌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由此,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诵读诗歌感受小朋友从害怕夜晚到不害怕夜晚的心理变化过程,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的特点。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学习生字,增强识字兴趣,让识字、写字、读课文变得和谐统一。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感受夜色的神秘与美丽。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伴随着悠扬的旋律,多媒体课件展示夜晚迷人的景色。

(2)导问:说一说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夜晚。

(3)教师追问:在这样漆黑的夜晚,你们害怕吗?

(4)学生依据平时的生活体验,谈一谈对夜晚的感受。

预设①:我特别害怕夜晚,因为夜晚非常黑,看不清任何物体,只能看到一团黑影。

预设②:我不害怕夜晚,反而非常喜欢夜晚美丽的景色。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过渡:美丽的夜晚让人陶醉,迷人的景色让人充满遐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夜色》,看一看课文里的小朋友眼中的夜色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走进夜晚,感受夜色的神秘与美好,说出自己对夜晚的感受,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课文内容自然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神秘与兴趣学习。

【实用】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现代小学数学》第三册).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倍”的概念,建立有关“倍”的表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倍”.

教学难点:

认识“倍”.

教具:

电脑及教学软件、图片、投影片.

学具:

判断牌、小棒.

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一)8里面有( )个4

12里面有( )个3

18里面有( )个6

(二)第一排有( )个▲ ▲▲▲

第二排有( )个3 ■■■ ■■■ ■■■

二、新授部分:

(一)师:今天我们学习新知识:“倍”的认识(板书)

出示:两只黄蝴蝶

师:把两只黄蝴蝶看成一份.

再贴六只粉蝴蝶.

问:粉蝴蝶有几个2只?

师:粉蝴蝶有3个2只.我们说,粉蝴蝶的只数是黄蝴蝶的3倍.(板书)

两只黄蝴蝶看成一份(倍)

粉蝴蝶有3个2只

粉蝴蝶的只数是黄蝴蝶的3倍

让生看一遍,再请两个学生读.

师:要比较两个数的倍数关系,首先要确定谁做一倍,把另一个数量和它比较.有几个1倍,就是它的几倍.

(二)出示3个桃子,12个梨

师:如果把3个桃子看成1倍(出示),梨有几个3?

出示:梨有( )个3

( )的个数是( )的( )倍.(讨论)

(三)出示:

●●●●

★★★★ ★★★★

问:谁能用3句话说出五角星和圆片的倍数关系?

先讨论,再回答.

生口述,师出示:

把4个圆片看作1倍

五角星的个数有2个4

五角星的个数是圆片的2倍

师:再加上4个五角星.(贴图)

问:这时五角星的个数是圆片的几倍?为什么?

师:再取下两组五角星,问:这时五角星的个数是圆片的几倍?为什么?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上面几个题,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比较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时,首先看把谁作为一倍,再把另一个数量和它比较,看有几个一倍,就是它的几倍.

问:谁还有不明白的?

师:下面,我们做几个练习,看谁掌握得最好.

练习:1.第一排摆2根小棒作为一份

第二盘摆3个2根

问:看你摆的小棒,谁能说说第二排是第一排的几倍?为什么?

2.第一排摆3根小棒

第二排摆的是第一排的4倍

问:怎样摆?为什么?

3.拿12根小棒

师:把12根小捧摆或二排,要使第二排的个数是第一排的3倍,应怎样摆?(先讨论,再摆)

三、巩固练习

(一)电脑演示3道填空题(略)

(二)判断

1.有3只黑兔.白兔有5个3只,我们说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 )

表示:▲的个数是●的4倍.( )

3.说出下图中有哪几种倍数关系?(书上)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板书设计

【实用】 《操场上》教学设计篇二


教材分析:

本课以体育活动为主题,由一幅图,六个词语和一首儿歌组成。词语都是体育活动的名称,其中第一行的活动以手为主,词语中的动词都是提手旁;第二行的活动以脚为主,动词都带足字旁;儿歌描绘了下课后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的情景,告诉小朋友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壮。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字,会写4个字,认识“足、口、讠、亻”4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培养学习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翘舌音“真、身”,平舌音“足”,三拼音“跳、响”

难点:正确流利的朗读

教学准备:

挂图、词卡、生字卡、小红花、录音机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小朋友,课后你们喜欢玩什么活动呀?在哪儿玩呢?

生回答:(在操场上)由此导入课题,师板书课题

二、看图,学习词语。

1、师出示挂图,学习整体感知画面。

2、学生观察图画,各抒己见。

3、小组讨论:图上画了什么?

4、学生自由表达内容,教师相机出示词卡:

如:有学生说:“我看到了蓝蓝的天空中有一朵白云”(师赞扬他完整的表达,给予鼓励,但不出示词卡)

有学生说:有些小朋友在踢足球(此时出示词卡)

5、读词语:

a.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词语,划出生字多读几遍。

b.集体读小组读个人读(带着拼音)

c.学生读的较熟的基础上,交换顺序读,去掉拼音读。

d.检查词语,读音。

师随音出示词卡,生抢答或开火车朗读。(读得好,发给小红花)

三、学习词语中的生字。

1、生站起来齐读词语,边读词语边做动作。

2、选派做的好的两名学生上台来,其余学生读词语,他们做动作。

师问:通过你们自己做动作,和两个同学演示动作,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生讨论得出结论:

打球、拔河、拍皮球都是以手为主的活动,都带有“扌”,

跳高、跑步、踢足球都是以脚为主的活动,都带有“足”。

3、认识“足”,师强调足的写法,足作为单个字,最后两笔是撇、捺。而作为偏旁部首时,最后两笔是竖、提。

4、找找生字中带“足”字的字,说说你怎样记住他们。

四、找朋友(游戏)

把六组词语打乱,用找朋友的方法分成两类。(一类是手部运动,一类是足部运动)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师范读,生跟读。

2、指导书写“八”和“入”

a、比较“八”和“入”的异同。

相同点:撇低捺高不同点:“八”两笔分开,“入”两笔连接

b.“入”与“个”字撇捺相接的比较。

c.师范写,生描红练习,师巡视,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词卡

2、用“打、拔、拍、跳、跑、足”组词

二、学习儿歌

1、师出示挂图,同时放录音朗诵儿歌,让学生感知一下课后操场上热闹的场面,激发学生学习儿歌的情趣,。

2、师范读

3、学生自读

4、指导学生朗读儿歌。

a.借助拼音读正确,读准后鼻音“铃、声、响、场、上”

b.让学生自由读,教师正读音。

c.要求学生带着欢快而愉悦的心情朗读。

小组读个别读师生评议集体读

5、展示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会读,读的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找个小伙伴一起把儿歌读给全班同学听。

参考范文:教学设计方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懂得不论做什么事只要有决心,肯下苦工夫,就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2、学会13个生字,理解“蜘蛛、重新、打破、从头、灰心、终于、结实”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4、注意学生耐挫心理的培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蜘蛛织成大网的艰难历程。

2、教学难点:领会课文蕴含的道理,并将领悟的道理指导自己今后的言行。因为从现象抽象出本质是一次飞跃,从思想转化为自觉行为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更高层次的飞跃。教学中应充分重视此飞跃的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精读课文第1段,学会“蜘、蛛、织、阵、丝、断”6个生字,理解“蜘蛛”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把字句”的特点。

(二)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观察蜘蛛织网的情况。

2、收集有关蜘蛛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3、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1)课前观察过蜘蛛的同学有哪些?你能说说蜘蛛结网的情况吗?

(2)你还收集了有关蜘蛛的什么信息?能与大家共享吗?

(3)出示课题。正音:蜘蛛(zhīzhǖ)、织(zhī)。这三个字可以怎么记?——教师补充有关蜘蛛的知识。

2、听录音朗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3、听后交流。

学生说说自己想说的,提自己想提的问题。

4、学习课文第1段。

(1)自由读第1段,用数字标出这段共有几句话。

(2)齐读第1句,想想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3)教师范读第2句,引导学生说说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怎么读会更好?

(4)学生仿读,在仿读的过程中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5)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或图画,描绘蜘蛛在织网的过程中碰到了什么困难。

(6)找出文中的“把”字句,学着说一句“把”字句。

(7)欣赏课文第一段录音范读。听后仿读。

(四)巩固练习

1、随堂练习。

(1)看卡片抽读生字、新词。

(2)口头扩词比赛:

织——织网、织布、织衣……

丝——丝线、吐丝、丝绸……

断——刮断、打断、折断……

(3)把文中的“把”字句改为“被”字句。

(4)说说今天学的生字怎么写才能写好?

2、课后作业。

(1)6个生字看一遍、想一遍、写两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重、破、冰、终于、实”。理解“重新、打破、从头、灰心、终于、结合”等词的意思。

2、初步学习数量词与名词的搭配。

3、学习课文第2、3、4段,懂得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决心,肯下苦功夫,就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二)教学准备

朗读磁带、各种图片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读生字卡片并口头组词。

(2)尽量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说说蜘蛛在织网时碰到了什么困难?

2、听第2—4段录音朗读,思考:蜘蛛织网时又遇到了什么困难?圈出有关词语。

3、学习第2段。

(1)抽读课文第2段。

(2)请学生想想:蜘蛛在困难面前会是怎么样?

(3)面对困难,蜘蛛又是怎样做的?

“重新”是什么意思?

(4)自由读课文,想想:蜘蛛重新织起网来,又遇到了什么困难?学习“打破”。

(5)“……把网打破了”与第1段的“……把丝刮破了”进行比较,了解“把字句”的特点。

(6)在再次遇到困难时,你如果是蜘蛛会怎样想呢?又会怎么做呢?

4、学习第3段。

(1)学生运用第2段的学习方法,同桌协作学习第3段。

(2)学生汇报协作学习成果。

(3)听录音朗读第1—3段。比较“刮、打、砸”有什么不同?能调换吗?

5、学习第4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4段。注意与前几段课文比较。

(2)学生说说自己对本段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将课文中描写蜘蛛在碰到困难时的态度的词语划出来进行比较,说说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

(4)再读课文中蜘蛛怎么做的句子,想想蜘蛛为什么能这样一次又一次不停地织,结果怎样?“终于”是什么意思?能否换个词语说说?

6、仿读录音朗读第1—4段。

(1)听——仿读。

(2)说说读了这个故事,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巩固练习

1、随堂练习

(1)7个生字、6个词语,看一遍、想一遍,抄写两遍。

(2)课堂作业本第92页第2、3、4题。

2、课后作业。

(1)用上“终于”,写一句话。

(2)说说下面词语的搭配:

( ) ( )

一阵( ) 一张( )

( ) ( )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5段。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3、注重学生耐挫心理的培养。

(二)教学准备

录音朗读磁带、寻找学习生活中跟蜘蛛织网香类似的例子。

(三)教学过程

1、巩固练习。

(1)认读全课生字、词语,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字词。

(2)上堂课课后作业情况反馈。

(3)说几句把字句和被字句。

2、学习课文第5段。

(1)请学生读一读第5段。读后师生评议怎样读好。

(2)录音朗读指导仿读。要注意“高兴地”三字。

(3)你能说说蜘蛛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织网吗?织成网后,它心里会怎么想呢?

3、朗读并背诵课文。

(1)学生试读,读后评议。

(2)录音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

(3)教师指点,有针对性地引读。

(4)优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5)学生齐读、分组读、比读。

4、指导背诵。

(1)请已会背诵的学生背一背课文,并说说自己是怎样背下来的。

(2)教师介绍联想背诵的方法。

(3)学生试背。

5、总结课文。

(1)课文主要讲什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想到了我们学习与生活中哪些类似的事情?

(3)你在学习上碰到哪些可囊?是怎样克服的?如果还没有克服,你打算怎么做?

(四)巩固练习

1、随堂作业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蜘蛛织网的故事。

(2)学了课文,你最难忘的是什么?

2、课后作业。

(1)能模仿课文,用“……终于……”的形式编一个小故事吗?

(2)能将自己编的故事用图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吗?

实用范文:《蝉》教学设计一篇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难点:

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课文脉络。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寓言故事,你能说几个吗?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师板书课题:螳螂捕蝉

3、《螳螂捕蝉》这篇文章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相信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 瞄准 毫不介意 螳螂捕蝉 隐伏 念头 不堪设想 乘虚而入 侍奉 固执 恍然大悟 自由自在 诸侯 得奖

文章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

处死 打着鸟 转来转去 弹弓

禀报大王 乘虚而入 举起前爪 露水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开火车朗读课文,纠正误音。

2、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一说吗?

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从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

a、吴王是位暴君

相机出示句子: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固执”是什么意思?找近义词法理解,可以理解为——顽固

(2)你能否讲讲吴王怎么样,才叫固执?

(3)学学这位 暴君的样子,表演朗读,然后全班一起来学一学。

b、大臣为国家着想

相机出示句子: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c、事情发生在战国时期

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看来吴王的固执是有原因的。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

五、细读课文,了解结果。

同学们,尽管大臣们极力劝阻,吴王的态度仍是如此坚决,似乎不可更改。可结果,他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出国的念头。

1、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一节,边读边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圈画出来,好好体会体会。

2、理解“恍然大悟”吴王明白了什么?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3、文章开头说吴王固执己见,最后又交代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样的写作上的安排我们称之为——首尾呼应。

那么读了这两个自然段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呢?

(1)少年说了什么?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呢?

(2)吴王说少年讲得太有道理了,到底有什么道理呢?

这正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重点。

六、作业

1、描红

2、《习字册》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起因 固执攻楚

经过 巧妙劝说 前后照应

结果 打消念头

好文分享: 教学设计方案篇一


1、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通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2、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对略读课教学的把握还有些欠缺。略读课教学宜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学习,在师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大量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和文章的写作方法上。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可以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这样做学生和老师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峰的特点是高、大、白,溪流的特点是快、清、活,森林则是绿、密、幽,野花是高、多、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做过边疆的热爱和名族自豪感。

《秋天的怀念》微型课教案 (精选4篇)


世间所有的母亲都是一样的,都很爱自己的孩子!“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别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史铁生“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那么,值得借鉴的《秋天的怀念》教案有哪些呢?请您阅读88教案网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秋天的怀念》微型课教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秋天的怀念》微型课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主要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生词,朗读课文能做到文通字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能用表格对比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我”的感情变化。

能正确分析文章中的动词,形容词使用的效果,提高鉴赏文章的能力。同时目标:能分角色表演,体味不同的人物心理能体味出文中传达出的深深的母爱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1。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意义,声旁表示读音,根据字形,学会分析字的读音和含义,如文中的“憔悴”“瘫痪”。

2。线索是贯穿全文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的,明含或暗含在文章的对象。找出文章中的线索可以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应学会如何找线索,分析线索。如本文的线索“看花”。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读题解题,披情入文。

简介写作背景,指导学生朗读课题,突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二)快速读文,初步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达到文通字顺。

(三)揣摩字词,走近人物。

1。学习生字“瘫”与“痪”,由字至词,将“瘫痪”与史铁生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2。学习生字“憔”与“悴”,由字至词,将“憔悴”与母亲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3。“憔悴”的母亲面对“瘫痪”的儿子,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请学生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概括。

(四)借助表格,理清文路。

(五)研读文本,感受形象。

1。结合表格捕捉人物形象:看到了怎样的儿子,怎样的母亲?

2。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暴怒无常”“砸”“摔”“捶”等体会史铁生的痛苦与绝望;指导朗读,体会史铁生的内心。

3。研读关于母亲的描写,从“躲”“忍”“挡”等细节描写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深沉;指导朗读,进一步感受母亲的平凡、坚强、宽容和无私。

(六)升华情感,感悟人生。

1。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引发学生对“好好儿活”的思考。

2。“好好儿活”是怎样的活?结合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深刻领悟。

3。 引进“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组委会”为史铁生撰写的颁奖词,深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

《秋天的怀念》微型课教案【篇二】

《秋天的怀念》

一、教学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从而培养学生关心长辈、尊敬长辈的思想。

2.自学课文中生字词,感受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概括母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

(1)抽读生字卡片

瘫痪 仿膳 豌豆 诀别

(2)用诀口头组词

(3)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2.通读课文

3.检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为什么叫?

二)、细读课文,说说母亲是怎样关心我?从哪些事中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关心?

1.读课文,用画出与问题有关的语句。

2.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3.分四人小组说一说。

4.全班交流反馈。

5.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

三)、品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1.作者运用一件件小事反复涌现,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是怎么体会道的?

2.母亲在世的时候,作者想过母亲的感情,关心过母亲的身体了吗?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

3.谁能把刚才你体会到的感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指名朗读、小组读、全班读。

四)、读写结合。

1.课文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回忆下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3.学了这篇课文,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些什么?

4.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妈妈写一封信。

《秋天的怀念》微型课教案【篇三】

一、备课思考:

读史铁生的文字越多,越会被他那来自心底的苍凉的文字而感动。可能是他先天的敏感善思的禀赋,更由于后天的深重灾难吧。史铁生在作品中从追问自己为什么活着到追问人类为什么活着,从设想自己应该怎么活到设想人类应该怎么活,他把自己,也把读者一步步引向了心灵探险之路,最终引向人类的终极精神关怀。《秋天的怀念》是对母亲的追忆和怀念,更是一篇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应该如何活着的充满哲理性的感人作品。我想透过《秋天的怀念》这扇窗口,把学生引向史铁生丰富的精神世界,引向对母爱内涵的深层诠释,引向对活着意义的深层追寻。只是不知能否达到这样的预期目标。

二、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带星号的阅读课文,按照略读课文的要求,对这类文章不宜讲得过细,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从这个角度来看,正好是放手对学生阅读能力检验的机会,从而给老师的教学提供了放开手脚的机会。但,这又是一篇文字及其细密、细节及其感人的文章,让学生抓住这些重点文字揣摩语句含着的意思,体会文章里蕴涵的哲理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做到疏密有致,粗细结合。为此我决定遵循以下的教学思路:由简介史铁生引出有关 “母亲”的话题——由“母亲”话题引出《秋天的怀念》——从《秋天的怀念》中来诠释“母爱”的内涵——由“母爱”的内涵引申对“好好活”意义的探询——由 “好好活”的话题进一步走进史铁生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由史铁生的精神世界再进一步上升到关于“活着意义”的哲学思考。牵引着学生先由课外走向课内,再由课内再走向课外。通过“披情入文”、“披文入情”一步步读懂课文,并读出自己的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和巩固已学的阅读方法。

三、过程预设:

(一)简介作者,引出“母亲”:

1、在中国当代的文坛上,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叫史铁生。

2、那么是什么力量让史铁生写出这么多震动中国文坛的好作品呢?因为她有一位这样的母亲,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这位母亲。可惜这位母亲早就不在人世了,她在儿子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当时年仅49岁。

3、请大家读这段话: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摘自史铁生的《合欢树》)

4、你抓住了哪些关键词?读懂了什么?

5、从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什么问题出来了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母亲”:

这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呢?请自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用不同的符号标出。

(三)品词嚼句,诠释“母爱”:

1、根据学生找出的重点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品读,读出母亲的苦,母亲的爱。

2、母亲的这些苦,母亲的这些爱儿子当时知道吗?后来知道了吗?你从哪儿看出来后来儿子懂了?品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你还从这段话中还读懂了什么?品味“好好活”。

(四)升华情感,延伸思考:(机动安排)

1、母亲死后,史铁生才慢慢悟出母亲的这些爱以及母亲所说的“好好儿活”的。请看下面这两段文字,读一读(注意抓住关键词)。(摘自《我与地坛》的两段文字。)

2、从这几段儿文字当中,你进一步体会到“母爱”是什么?“好好儿活”怎么讲?

(五)课外拓展,推荐阅读:

1、这种爱为什么直到母亲去世后我才明白呢?正是因为史铁生对母亲的这种不尽的怀念深深折磨着他,同时也激励着他。请再看下面这段文字:(摘自《我与地坛》和《有关庙的回忆》的相关文字。)

2、像这样的对母亲思念的文字出现在他很多的作品当中,比如:《我与地坛》、《合欢树》、《有关庙的回忆》。至于其他的文章,非得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才能品味到他文字当中所表现的那种厚重与苍凉。如果你们愿意,课下请读读下列文章:《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病隙碎笔》。

3、如果有时间还可以读读余华的《活着》。在这部作品里,余华用一个叫“富贵”的人告诉我们:“活着”是一个充满了力量的语言,这种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秋天的怀念》微型课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掌握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3.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重点:

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难点:

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你认为秋天是什么样的季节?

小结:是啊!秋天硕果累累、大地丰收,是多么美好的季节。然而在作家史铁生的心里,秋天却弥漫着无限的伤感,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家史铁生走进秋天的故事——秋天的怀念。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瘫痪暴怒沉寂捶打憔悴央求诀别

2.简介作者:

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出处:《史铁生作品集》文体:散文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课文标题是“秋天的怀念”,请问文中怀念的是谁?文中有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

明确:文中怀念的是“母亲”。两次写到秋天。之所以是“秋天的怀念”,一是因为母亲是秋天病逝的,秋天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二是因为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三是因为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课文以此为题,是为了更好地抒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不,我不去

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什么时候

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4、、从上面题目中可以看出,“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

5、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是母亲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四、探究语言

1、判断下列句子采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如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并结合相关词语说说它们对表现伟大的母爱的作用。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明确:动作描写。“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也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说明母亲怕让儿子痛苦,让儿子伤心;“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2)母亲扑过去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明确:动作、语言描写。“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搞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信心,推动生活下去的勇气。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明确:神情描写。“憔悴”暗示出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身体已经十分不好;“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4)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心中十分地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明确: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心中十分地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5)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明确:心理描写。母亲很怕因为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而刺激到我,所以尽力地压抑自己的难过,而变得小心翼翼,变得敏感。

2、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有什么深意?

明确:这段话中的一连串排比句表面上是在描写北海菊花的美丽,实际上是用象征的手法,赋予菊花深刻的含意。作者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菊花,恰恰是对母亲生前那句“好好儿活”的觉悟解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菊花象征作者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揭示了主旨。“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出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自我,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

五.精段阅读:(第2段)

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央求般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

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

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

六、拓展延伸(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一)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二)理解主题

(三)拓展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你很想对自己、或是对母亲、或是对史铁生说些什么?

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让这唯一一次的活热烈而辉煌。但愿大家从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会看到作者对生命的思索。

妈妈的爱就像空气一样,让我赖以生存,而我却常常忘了它的存在。

面对挫折和灾难,我们不仅要有勇气去面对,同时也需要家人和朋友的关心。

生命是美好,要好好珍惜、好好儿活才是!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命运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来改变的!

七、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八、作业布置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2、请回忆平日生活中母亲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的小事,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母亲写一封信。

以上就是《[精华]《燕子》优秀教学设计通用版(4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燕子专列教学设计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m.jab88.com/j/11725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