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一历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案

高一历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案

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复习内容:从诸侯争霸到秦统一中国、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复习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复习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及影响
自主学习
1、秦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但其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却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这一制度主要包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分封制郡县制
实施的条件

官吏的产生及权利
地位及影响

合作探究
1.皇帝制度的确立和特点
材料1: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
依据材料1,秦王嬴政打算改变“名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2:接到秦王要求改变名号的命令后,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秦王嬴政说:“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3:在秦代,……国家官方崇拜尊崇称之为“帝”的神……因此当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称自己为帝时,他正利用了当时已具有浓厚政治色彩,而又保持了与远古的神祇圣哲强烈联想的一个字眼。这个字眼恰当地象征了一个人的政治成就,对他,并且可能对他的臣民来说,这种成就看来几乎是超人的。
——《剑桥中国秦汉史》
依据材料2、3,秦王嬴政采用“皇帝”称号的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4: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史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5: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
——《明史舆服志》
依据材料4、5,皇帝制度的一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6:“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7:“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依据材料6、7,皇帝制度的另外两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8:(秦始皇)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
材料9: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馀。
材料10:三十六年,……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
由表及里地归纳材料8、9、10所包含的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上述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本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郡县制的确立及其影响
材料1: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材料2: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材料3: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载?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材料4: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1、3的主张是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2、4的主张是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5: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材料6: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以上材料均摘自柳宗元《封建论》
你同意上述材料中的哪一种观点?请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对秦朝太尉一职的表述,错误的是
A.秦始皇任命太尉,让其执掌军权B.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之一
C.其地位与丞相一样D.设置的目的是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秦统一后,革除东周政治弊端的重要决策是
A.建立皇帝制度B.焚书坑儒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D.制定《秦律》,依法治国
3.秦律的发现,印证了下列哪一句史料的内容?
A.“(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B.《史记》:“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C.《诗经》:“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D.“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4.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是指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
C.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
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5.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B.中央政府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C.地方实行郡县制D.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6.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A.主张郡县制B.反对郡县制C.反对中央集权D.主张中央集权
7.下列官员中,最有可能被秦始皇当作心腹的是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卫尉
8.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9.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郡尉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D.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10.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有
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地方官员对中央和君主的依赖和向其负责④妨碍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周文武所封子弟周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2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摘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3知封建(分封制)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摘自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叙述了哪一历史现象?

(2)“周天子弗能禁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二中作者对郡县制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4)材料三是怎样评价两种政治制度的?

相关阅读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一课题《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秦朝疆域图和教材内容,说出诸侯争霸的原因、秦统一的条件过程。

2记住:秦统一全国的时间。皇帝制、中央官制、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重要概念。

3归纳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目的、特点、实质。

4分析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及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历史地图《秦朝疆域图》等,培养学生借助地图片了解历史的能力。

2通过归纳总结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与影响,提高学生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3利用历史资料和绘制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秦的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人民的愿望。
2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至高无上的皇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正确认识理解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

四技术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活动:放映记录片“跨越时空的文明(VCD)第六集秦皇汉武”

学生活动:学生欣赏,准备上课

(二)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有关秦朝的知识,我们在初中阶段学习时有所了解。刚才播放的记录片,对秦始皇及秦朝所创建的一系列制度有简短的介绍,秦的中央集权制度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对秦朝及后世的影响如何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回顾初中学习过内容和准备好学习资料,进入新课的学习

(三)新课学习

1知识点从诸侯争霸到秦的统一-

教师活动:布置学习任务,提出问题

1诸侯争霸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2秦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原因、简单经过、统一的时间、都城?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问题、阅读教材,结合秦朝疆域图和教材内容,思考诸侯争霸的原因、秦统一的条件过程;回答问题

各学习小组派代表展示自主学习成果的交流

教师活动:给出评价;拓展知识。

2知识点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教师活动:布置学习任务,提出问题

1皇帝制度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征?

2秦朝中央官制有几部分构成,各部分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3指导学生根据教材绘出中央官制的结构图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始皇帝的由来、特征;中央官制的构成及分工影响;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中央官制的构成及分工;展示学习成果:绘制好的结构图。

教师活动:补充材料题。

1阅读下列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三则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请回答:
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根据材料二所涵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
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
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答案提示:
(1)说明了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玺”是皇权的集中表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
(2)皇权至上,皇帝独裁;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
(3)皇位世袭。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同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史记》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史记》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主张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安宁之术”主要是指什么?

(3)上述材料反映的争论发生在什么时间?有何意义?

答案提示

(1)设置王国。

(2)分封诸侯国将重蹈覆辙,诸侯割据。推行郡县制度。

(3)秦统一后不久。秦统一后建立什么样的行政体制,关系到秦朝能否长治久安的问题。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问题,加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

3知识点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教师活动:布置学习任务,提出问题

1什么叫郡县制?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有什么不同

2地方官制的构成、影响?

3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形成的、对后世的影响?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问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教师活动:给出中央集权制度完整示意图

重点讲解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影响

学生活动:归纳总结、构建本部分的知识体系

六延伸拓展

教师活动:结合材料题扩展延伸知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司马迁批评蒙恬说:“吾迫北地,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湮谷,通直道,固轻百姓矣。”

材料二:据民间传说:“在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的时候,南方有一个名叫范杞梁的人,被抓去北方修筑长城。他的妻子孟姜女日夜思念,决心到遥远的北方去寻找丈夫。她跋涉千山万水,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了修筑长城的地方。但是她的丈夫已经死了,而且被埋在长城里面。孟姜女非常悲痛,连哭了三天三夜,哭得感天动地,长城竟然倒塌了。”

——引自《秦始皇大传》

材料三:长城修筑后,汉代贾谊曾评价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引自贾谊《过秦论》

材料四:它无法代表强大,进取和光荣,它只代表着封闭、保守、无能的防御和怯弱的不出击。由于它的庞大和悠久。它还把自诩自大和自欺欺人深深地烙在了我们民族的心灵上。呵,长城,我们为什么还要讴歌你呢?

——引自《河殇》

请回答:

(1)材料一司马迁实际是对秦的什么做法进行批评?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说明了长城的修筑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4)材料四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5)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的评价长城?

答案提示

(1)大兴土木,滥用民力。

(2)长城的修筑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

(3)防止了匈奴南下进攻,保护了中原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安定。

(4)不正确。因为它夸大了长城的消极作用而忽视了长城的积极作用。

(5)积极性: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工程,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长城对抵御匈奴南下,保护中原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安定起了积极作用。

消极性:长城的修筑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也激化了社会矛盾。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问题

七巩固练习

1、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建立的?这种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什么?

答案提示:(1)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皇权专制成为封建国家的权力中心。(2)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军国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3)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

本质:以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为中心。

2、秦始皇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对秦朝及后世有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对秦朝的影响:(1)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2)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3)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使人民困苦不堪。对后世: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八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和郡县制是一整套的完整的国家政治管理制度,这是中国古代制度的一个新的发展,在当时,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中,这一制度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在次后两千多年的社会中,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制度,并不断得到完善。但它有自己不可消除的弊端,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对这种制度有更全面的了解认识。

九板书设计

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

一诸侯争霸与秦的统一

二中央集权的形成

1皇帝制度

2中央官制

3郡县制度

三作用与影响

1对秦朝的作用与影响

2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设计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整体设计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知识与能力:
掌握皇帝制度建立的条件、主要内容、特征和历史影响;掌握秦朝三公九卿的设置和职责,评价秦中央官制的特征和影响;掌握秦朝郡县制全面推行的背景、概况和影响;分析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对秦朝及后世历史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历史插图学习法:利用人物画像,文物图片,历史专题片,感知历史表象,再造历史形象,对历史人物加深记忆和理解。
②阅读法、讨论法、绘制示意图法
③评价人物和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大一统思想从此深入人心。
②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1、教学重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
2、教学难点: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概念、政策措施,并具体分析其历史作用与影响

前提条件:秦朝的建立和统一

皇帝制度的确立
秦朝中央集权
制度的形成形成中央官职:三公九卿制

地方官制: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的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知识梳理教法学法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至秦朝统一(前提条件)
1.统一的背景:
①西周末年,王室_______。公元_____,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_______。
②春秋时,_________大权旁落,宗法制、_________遭到破坏。各诸侯国相互间进行战争。
2.统一的条件:
①诸侯国进行改革或变法,为大一统奠定了政治基础;而不断的兼并战争,局部统一,促进了最终的全国统一。
②人民渴望统一。
③秦国经过,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增强。
④秦王的雄才大略。
3.统一的完成:
年,秦灭六国,结束了长期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建立后,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建立至高无上的;二是在中央实行;三是地方上实行。
1.皇帝制度的建立:
①皇帝称号的由来:初并天下后,秦王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以_________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_________”。
②皇帝的权力:总揽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_________任免。军队的调动以_________为凭据,并由_________控制、发给。
③皇帝制的特点:
a.——权利不可转移
b.——地位不可僭越
c.——扩大权威
2.中央官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
官职职权中心影响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3.地方政治制度的建立:郡县制
①实施:秦统一后,采纳了______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_________郡,由直辖,郡下设县。
②建立地方官僚机构:______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对下督责。郡守定期向______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_______或(_______),主要任务是,管理财政、_______、________和兵役。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③意义: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______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积极方面
①对秦朝: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国家统一。
②对后世:奠定了中国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且不断。对我国此后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消极方面:
皇帝专权——激化了阶级矛盾——爆发农民起义——秦朝土崩瓦解,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新课导入:
播放电影《英雄》的相关片段,向学生展示秦统一后的气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课前准备
教师: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要求掌握秦朝制度建立的有关史实。指导学生搜集秦始皇的资料,激发兴趣,以便探究讨论。
合作探究:
1、皇帝制度的本质与影响是什么?
2、指导学生阅读P10历史纵横、了解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措施和作用。
3、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异同点
4、比较西周,秦朝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
5、P11学习延伸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期望学生在研习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牢固树立“论从史出”的意识。
2.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景,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3.在合作与交流中不断锤炼历史思维。
4.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关史料图片呈现给学生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治制度两方面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2.指导学生坚持一分为二和分阶段评价的方法,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3.引导学生比较秦朝郡县制和西周分封制的异同,进一步加深对这两大地方行政制度的认识。
4.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引导学生对秦始皇的功过展开辩论。
课堂小结:
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秦朝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在历史上不断上演,专制的皇权也越来越强化,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一、选择题
1.章太炎在《秦政记》中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据此,你认为秦始皇能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地位,最主要是因为他()
A.兼并了六国B.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D.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2.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他与三皇五帝的本质区别是()
A.三皇五帝是部落联盟首领,他是奴隶制的国王
B.三皇五帝是奴隶制的皇帝,他是封建制的皇帝
C.三皇五帝是神化了的部落联盟首领,他是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
D.三皇五帝只能是局部政权的君主,他是统一政权的君主
3.秦朝时中央官制中为虚设的官职是()
A.太尉B.丞相C.御史大夫D.卫尉
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5.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功伐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D.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区别
6.秦时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福建地域上主要有闽中郡,当时福州属闽中郡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②郡守是闽中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③闽中郡有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④福州是闽中郡郡守的封地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①④
7.秦朝地方百姓如果打官司,按秦朝官吏职责,他应当首先找()
A.御史大夫B.县令C.丞相D.郡守
8.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②世卿世禄制③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均没有独立性
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9.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A.改国王为皇帝B.建立中央官制
C.实行郡县制D.皇权至高无上
10.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请回答:
(1)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有何特点?

(2)秦朝中央集权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3)这种中央政权组织有何特点?

12.秦始皇的功过
原告:秦统一后的平民百姓
被告:秦始皇
案情:被告被控于BC221年统一天下后,在十五年统治期间,残暴不仁,奴役百姓,实在是一个暴君
被告人自辨:在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陪审团:全体学生
如果你是法官,你将如何断案。
三、教学反思
本课围绕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个中心问题,对教材进行了整合,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易于形成知识体系,从总体上把握该问题。此外,通过提供材料和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着重探究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影响”等问题,效果较好。只是有一部分同学对“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概念理解还是不到位,可在下节课的讲解中进一步加以说明。
附:知识梳理的参考答案: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至秦朝统一(前提条件)
1.①衰微,前770年,东周;
②周天子,分封制;
2.③商鞅变法
④嬴政
3.公元前221年,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秦朝;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1.①皇帝,始皇帝;
②皇帝,虎符,皇帝
③皇权世袭,皇权至上,皇权独尊
2.
官职职权中心影响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诸卿

皇权相互配合,彼此牵制,集权于皇帝。

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书,监察百官
太尉
(虚设)
管理全国军务
3.①李斯,36,中央政府;
②郡守,中央命令,所属各县,丞相。县令(县长),治理民众,司法,诉讼;
③地方
三、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1.两千多年政治制度,沿用,加强和完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2.C3.A4.A5.B6.C7.B8.C9.D10.B
二、非选择题
11.(1)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2)中央是三公诸卿制;地方是郡县制;
(3)君主专制:彼此牵制,完全听命于皇帝;三公诸卿只是皇帝的助手。
12.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评价秦始皇,秦始皇有功亦有过,功大于过。
其“功”主要表现在:
(1)结束长期分裂和混战局面,奠定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推动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
(2)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基础)。
(3)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秦始皇的“过”主要表现在:
(1)推行暴政,压迫人民,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埋下了秦亡的祸根。
(2)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文化发展。

高一历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


高一历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

一、授课目标1、理解秦统一的条件。2、明确“三公”的具体职责。3、评述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二、授课方法1、使用多媒体等电子设备2、教材在课本上做各种标记,以突出知识重点。3、讨论通过质疑、解疑,培养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能力。

三、重点:皇帝制度、1111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四、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五、授课过程导入:孟姜女哭长城典故,china的由来:瓷器、支那、秦朝等含义。引出秦王朝的内容,开始对其专制制度的讲解。1、秦朝统一的条件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进步民心所向渴望获得同意、局部统一、秦国改革(商鞅改革)国力超过其他六国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秦王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皇”字和一“帝”字,组成了“皇帝”这一名号。特征: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不足:皇帝看的公文是经过筛选的,每天要往宫廷送的公文则难以胜数。

秦始皇势必需要助手辅助。2、中央官制。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即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
①背景: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②目的:争夺土地和人民
③方式:兼并战争
2、秦朝统一:前221年
①秦国先后灭掉了哪六国?
韩、赵、魏、楚、燕、齐
②秦国能统一全国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日益强大
③秦朝在我国历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
①始皇帝的来历:
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便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合为“皇帝”,自称
“始皇帝”,希望从自己开始,皇位能传承千万世。
②皇帝制的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③皇帝制的影响: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九卿及其职责
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三公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三公九卿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②三公九卿的相互关系: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3、决策程序及其作用:
①程序:丞相、御史大夫、诸卿朝议→皇帝裁决
②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过程:开始产生(春秋战国)→全面推行(秦朝)
2、郡县长官及其产生:
①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
②县的最高行政长官:县令或县长
3、影响:
①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②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郡县制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随堂练习:《全品》第1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1课,略)△作业:《全品》课时作业(二)

文章来源://m.jab88.com/j/11712.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