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学具】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 考考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 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评析: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考老师的形式引入新课,这样做,既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评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应用意识,为下面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奠定基础。]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 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评析:引导学生在已具备的表内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因此,首先由情境引入例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摆学具的方式感知除法的意义,同时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空间。]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评析:本环节教学,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准确定位,既为学生创设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考平台,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 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评析:本环节是在前两个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中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来计算这一组题,势必花费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 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 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 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4. 拓展题: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评析: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启发性和挑战性。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尤其是最后一个练习,给学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整节课前后呼应,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值得分享:小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之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是:
1.体验平均分;初步理解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1.说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学的一半
(2)一组同学的一半
(3)一个圆的一半
2.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像全班同学的一半是用20表示、一组同学的一半是用5人表示,我们能说清它有多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圆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1/2来表示。
4.折一折: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二、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吗?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
三、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2.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最大,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也不表态 )
4.故事:
猪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刚咬第一口,悟空就从天而降。孙悟空说:“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 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点,听了高兴极了,说:”我可要吃八分之一。”学生这时候就议论纷纷了,到底谁吃的多呢?这下大部分同学认为孙悟空吃的多,因为他吃了西瓜的一半;一些认为猪八戒吃得多。
课件演示:分西瓜(通过直观演示:大家一致认为八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并且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
5.回到折纸时的分数比较,1/8和1/32的比较,这时候,同学们都笑了,原来不能直接用32与8的比较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认识上提升了。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四、练习运用(略)
反思: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
1.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值得参考!二年级语文找春天教案范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发现春天的特点,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教材说明】
《找春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下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结合时节,把孩子们引领到大自然中去惊奇地发现春天“害羞”“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的特点,孩子们在童话般的春天里,感受春天的美好,从而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并想象春天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春”字引入,春意盎然
1、出示“春”字:认识吗?轻声读。
2、能用“春”字组词吗?(春天、春风、春雨、春花……)
3、能说说有关“春”的成语吗?(春暖花开、春光明媚……)
4、小结:春天多美呀!今天我们一同去寻找春天好吗?
引出课题:找春天
二、初读“春”文,读得“正确”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想象:
(过渡语:这篇课文老师很想把它读给那些富有想象力的孩子。因为,他们会一边听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文中的画面,你愿意做这样的孩子吗?)
2、学生用一两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如:课文写得真美……春天真可爱……
老师读得真好……
我也想读……
3、学生自己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出文中需要认读的9个生字。
4、把圈出来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次。
5、指生汇报在文中哪句话中找到了哪个字:
如:我在“春天象个害羞的小姑娘”这句话中找到了“羞”字……
6、这些生字在课文中组成了哪9个词呢?请用直线画出并和同桌一齐读一读。
7、大屏幕出示9个新词,练习读准确:“音符、嫩芽、杜鹃、害羞、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探出、触到、喜鹊)”
8、这些生字从文中跳出来了你还认识它吗?
指生读字卡上的生字。
9、这些生字换地方了,你还能读准吗?
大屏幕出示:
一把遮阳伞。
害羞的她躲在门后探出头来。
喜鹊站在嫩绿的柳枝上歌唱。
我会用标点符号了!
10、交了九个生字朋友,让我们再来观察本课需要写的生字,和同桌交流这些生字在结构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1、学生汇报观察中的发现,指出应该注意的地方。
12、教师在田字格中指导两类字。
(左宽右窄:“野”;左右均等:“解”)
13、学生在课本的田字格中练写。
三、再读“春”文,读得“流利”
1、学习小组内分自然段读课文,互相评一评:
过渡语:我们结交了生字朋友,可别让“找春天”的小朋友等得太久了,让我们再回到课文,这一次读文有生字朋友的帮忙,一定能读得更连贯流畅。
2、指生分自然段读课文:
过渡语:找九名同学每人读一自然段,其它同学不要甘当听众,我们认真地听她们读,在心中随着读,这也是一种好的读书方式 。
3、分组分自然段读课文。
四、品读“春”文,读得“有感情”
1、小朋友们“找春天”,看到、听到了什么?
快速浏览课文把相关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2、学生汇报(结合课文中的句子):
如:看到了小草发芽了,课文中写: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
3、随机进行美训练:
如:读出小草的可爱……用“丁丁冬冬”的声音读“小溪”这个自然段……
4、象“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这样的句子把春天写活了,小朋友们多富有想象力呀!这样的句子你能再说出几句吗?如:(柳条随风摆动,那是春天的小辫子吧?)
5、学生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6、指生背诵展示。
7、师生分工合作,美读全文。
五、推荐“春”文,读得“广泛”
在朱自清的笔下春天是个刚落地的娃娃,春天是个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找来《春》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想象文章画面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指导书写剩下的六个生字,完成课后田字格的练写
四、完成课后练习
五、布置语文实践活动
唱春天的歌,画春天的画,作春天的诗,写春天的文章,开一个春天的汇报会
【评析】
本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常规教学的要求而精心设计的,有实效性,易于操作且简单可行,虽无形式上的“花草”却有真实的可贵,适于第一课时的教学。其亮点有三:
1、开课即营造出“春味”来:
学生们在组词“春雷、春燕、春雨……”中已触摸到“春”的点点滴滴,随后扩大信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随着信息的涌入,“春”的轮廓逐渐清晰。这一设计,看似平常,但就在“平”中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积累,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创设了“春”的课堂,出奇制胜。
2、“认字”过程清晰:
在初读课文,读得“正确”这一环节,教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设计得巧妙,训练得实在。使“认”落在了“实”上。
采用“在文中找字,随文认字,借拼音读准字,随词认字”之后过渡到“单字出示认读,不同语言环境中认字”的办法,来认读来巩固认读。遵循了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同时这一过程的呈现教师是巧妙地使其融为一体,以“交生字朋友”为主线,使学生们认得轻松,记得扎实。
3、把握教材,巧设精练:
本课的又一精彩设计是在第三环节中的“仿说部分”。
仿说练习是在学生充分读,读充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课文理解感悟的个体内化,更是对课文人文内涵的感受升华。
由于有了多次读的准备,加上本课写法特点突出:就是象“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这样抓住事物的共同之处展开丰富想象的句子有多处。学生们就很轻松地仿说出类似的句子来。
说这一设计“巧”,“巧”在给了孩子们大胆想象的空间,“巧”在使学生充分感受春天的美好,“巧”在把孩子们引入了童话般的春天。这种“给”,这种“引”自然地成为孩子们的需要。
同时,教师很难得之处是重视教课书的使用,如:在文中圈出生字,用直线画生词,用波浪线画句子,在田字格中练写……很好地利用了课程资源。
这节课的设计“实”中有思考,“实”中有新意,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谁的得分高导学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谁的得分高
连加运算
【学习内容】
《谁的得分高》教材P2-3
【学习目标】
1、掌握连加的运算顺序和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2、培养工整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
难点:利用竖式计算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引导】
问题引导错误改正及整理
(必须抄写题目)
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知识链接:竖式计算。
46+54=100-79=
预习检测:
24+30+41=23+44+29=
合作探究——升华学科能力,透析重难点
套圈游戏
说一说,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当堂反馈
基础
(1)说一说,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看出奇思和妙想谁获胜吗?与同伴进行交流。
(3)奇思一共得了多少分?妙想呢?
发展
3、15+26+44=33+29+25=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孔繁森》教学设计之一”,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育学生学习孔繁森关心人民、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繁森
2、简介孔繁森的事迹。
二、初读课文。
1、自由练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读准生字字音。遇到长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
2、指名分段试读课文,教师正音。
优秀援藏干部拉萨市失去孤儿抚养
请求献血答应感动
3、范读课文。
4、引导看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写的是什么事?
三、作业。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细读课文。
教学目标:教育学生学习孔繁森关心人民,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从小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孔繁森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想: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查字典,理解"优秀"。
过渡:为什么说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干部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下面几个自然段。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第一句将拉萨市发生了地震。第二句讲三个孩子成了孤儿。第三句讲孔繁森把三个孩子接到身边来抚养。
2、指名读第三句话。
3、指导朗读。
学习第3、4 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两段主要写孔繁森的什么事?
2、医生为什么不同意孔繁森献血?后来为什么又答应了?
哪些词语说明孔繁森要求献血的决心很大,心情很迫切?
引导学生比较近义词:请求恳求
3、"藏族同胞们知道了这件事",这件事指的是哪件事?他们为什么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4、范读歌词。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指名说说藏胞们唱着这首歌,心里会想些什么?
5、指导朗读。
"悄悄"要重读,"再三恳求"要重读。
歌词要读出藏胞们的深厚感情。
三、总结课文。
1、讨论:学过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孔繁森是个怎样的人?
优秀的援藏干部
2、填空。
孔繁森收养了( ),用鲜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他们( )。孔繁森真是一个()、()的优秀干部。
四、课堂练习。
1、口头扩词。
求()()()医()()()
2、复述课文。
出示提纲。
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
孔繁森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三个孤儿。
孔繁森去医院献血。
孔繁森用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孤儿上学,这深深感动了藏族同胞。
学生练习复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生字书写。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生字书写。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抽读词语卡片。
组词。
都()市()失()
部()布()夫()
二、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字形。
出示词语,指名读。
学习生字字形。
2、指导书写。
医:注意笔顺,里面不能写得太小,右面也不能超出半框口。
感:"心"要托住上面的"咸"。
三、作业。
1、读一读,抄写。
干部失去来到献血
医生答应知道感动
2、朗读课文。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编分享:语文四年级教案教学之一”,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语文园地三教学目标:
1.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感受,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2.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3.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4.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难点: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感受,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教学准备:
搜集人类从大自然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趣引入
师出示课件,讲述一个人类从大自然受到的启示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选择、自主交流
1.请学生阅读口语交际的要求,说说口语交际的内容
2.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自主练说
3.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互相交流
4.小组内交流,推选一个代表到台上交流。
5.学生对上台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要求:语言准确、清楚、连贯,态度大方
6.评出最佳发明家、最佳资料员
三、自查,同桌再次互说
1.生针对自己的说再次修正,并给同桌说,纠正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
习作
教学过程:
一、明确写作要求
1.生自读写作提示,说说这次作文写什么?
(写综合性学习的发现、或活动过程、或心得体会)
2.师引导:
注意:写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而不是面面俱到,其次,不能全抄资料。
二、自己书写
三、同桌互改
第三课时
习作评改
一、学生自改、互评
1.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自我评价,看看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连贯,有无错别字,标点使用是否正确,并用勾出好词好句。
2.请生在展示台上展示自己写得最精彩的段落或词句。
3.请写得好的同学上台诵读自己的文章,其他同学指出写得好的地方。
二、同桌互改、写评价语
三、师总评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一、读一读
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小结:这三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意思基本相同,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重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四、请生说说类似的例子。
日积月累
一、读一读,说说谚语的意思
二、交流自己知道的一条谚语的意思
三、自己背、同桌背、集体背
四、交流自己搜集的气象谚语
展示台
根据展示台的要求自己准备,利用课余时间交流、展示
基础练习
一、用“\”划去下列词语中不恰当的字。
退(朝潮)(底低)头满(载栽裁)而归
沙(滩摊)(拣捡)贝壳兴奋(极级急)了
二、根据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海边的人在退潮时,到海边去捕捉或捡拾海鱼、海蟹之类的东西。()
2、到处逃跑乱窜。()
3、装得满满地归来。比喻收获很大。()
三、选字填空。
哦呢咦哩嘿
1、(),一只小螃蟹被我抓住了!
2、(),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
3、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
4、(),原来是一只虾在逗我()!
四、照样子,写句子。
每当我唱起这一支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事。
每当……便……
发展练习
小朋友,回忆一下,哪次活动你玩得最开心?你能先说给爸爸、妈妈听一听,再写成一段话。好吗?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实录——《赶海》教学实录之一”,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自读、自评、自悟赶海的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抓螃蟹、捏大虾体会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赶海给“我”带来的乐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播放flash动画《赶海的小姑娘》)
2.知道什么是赶海吗?(师介绍: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海边捡贝壳、捞海带、玩耍等,我们把这些活动称为赶海。)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一课《赶海》。(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思考:赶海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2、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前两句)“每当我唱起这支歌时,便会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赶海给作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4、练习用“每当……便……”说话。
三、精读重点部分。
1、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边读边用笔画出你认为做有趣的地方。
2、在四人小组内读读自己画的句子,互谈感受。
3、汇报学习成果
A、生:我画的是“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象不忍离开似的。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出示大屏幕)
师:说说你的体会吧!
生:我觉得浪花“回过头来不忍离开”写得很有意思。
师:谁还有补充?
生:从“闹”字,我体会出作者非常想去赶海。
生: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浪花当作人来写,只有人才会回头、不忍心,让人感觉浪花很可爱,所以说这里很有趣。
师:你可真了不起,还知道这里有了拟人的手法。看到这可爱的浪花,作者心情怎样?
生:兴奋极了。
师:谁能读出作者的兴奋?(指名读)
师:如果能边读边想象,就更好了。(生自由读,师指导)
过度:刚才大家那朗朗的读书声,让我们体会了追赶浪花的乐趣。(板书:追赶浪花)潮退了,可爱的浪花离我们越来越远,这时,沙滩上来了很多人,我和舅舅也来到了海边,在海边,我们又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呢?
B、生:“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大屏幕出示句子)
师:能给这句话起个名字吗?
生:摸海星(师板书:摸海星)
师:为什么你把“摸呀摸呀”读得那么慢啊?
生:我在认真仔细地摸。
师:后来为什么又读快了?
生:因为我很高兴啊!
师:为什么而高兴。
生:因为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师:你可真会读书啊!同学们,让我们像他一样,感受一下摸海星的乐趣吧!自己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C“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突然,小伙伴‘哎呦’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
(!)师:你这是在干什么呢?(板书:抓螃蟹)
(2)你们能表演出抓螃蟹的乐趣吗?要想表演好,就必须先把这些话多读一读,意思读明白,表演才能刚出色。
(3)同桌两人合作,读完以后表演。(教师指导)
(4)指名表演。
师:为什么你只努努嘴儿,不做声?
生:怕把螃蟹吓跑了。
师:你觉得抓螃蟹有趣吗?
生:很有趣。螃蟹很不好抓,它不甘束手就擒,东逃西窜。还夹我的手呢!
师:被螃蟹夹得疼吗?(有点)以后还抓不抓了?
生:还去,因为抓螃蟹太有趣了!
师:下次可要小心哦!
师:同学们,努着嘴儿的小伙伴,四处逃窜的螃蟹,以及那“哎呦”一声的疼痛大叫,让我们体会了抓螃蟹的乐趣,你们能通过朗读来让所有的人感觉到其中的乐趣吗?
(5)生练习读。
(6)指多名学生充分读,师相机评价。
(7)生再有感情地读。
D“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1)生谈体会:小作者开始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发出了疑问“咦”?后来当知道大虾在逗我时,恍然大悟,“哦”。
师:同学们,这就叫读书,揣摩文章中词语、句子的意思,体会它隐藏在里面的感情,然后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情趣。我们为这位同学的精彩发言鼓掌!
(2)你们见过戏台上的武将吗?对,威风凛凛的。在这里武将指的是------?伸出你的双手,当作长须,也威武地摇摆吧?看你们神气的样子,想对我说些什么呢?
(3)怪不得我的脚那么痒,“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威武的大虾们,你们已经被我束手就擒了,别再那么神气了,快坐好吧!
(4)齐读捏大虾部分。
E刚才我们同小作者一起捏大虾、抓螃蟹、摸海星,感受了其中的乐趣,沙滩上其他人在干什么呢?
(1)生读相关句子。
(2)练习用“他们有的……有的……有的……”说话.
(3)选择其中的一种活动说一说,用上一些语气词。
(4)指名说,师生共同点评。
四学习结尾部分
(1)赶海的趣事真是太多了,我们怎么说也说不完.但是,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知不觉,太阳偏西了,赶海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这时的大海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2)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3)这时,如果你站在海边,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4)(音乐)是啊.!大海非常的安静非常的美.
一路上,海风吹拂着,舒服极了,我一边往回走,一边哼起了最爱唱的歌(课件《大海啊故乡》)
(5)介绍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五.感情升华,进行思想教育
(1)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到了好词好句、语气词;领略了大海的美景;学会了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2)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大海真美;海里有很多宝;我爱大海,我爱我们的生活!。。。。。。)
师总结:是啊,大海是美丽的,赶海是有趣的,因此,每当我唱起这支歌时,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最后,让我们一起通过读表达出我们对大海的热爱吧!(配乐有感情朗读)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谁的得分高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掌握连加运算的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2.养成工整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3.养成发现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
难点:利用竖式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套圈游戏吗?老师告诉你们,淘气和笑笑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天他们进行一次套圈比赛,想知道他们的比赛成绩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及成绩统计表。
师:这是淘气和笑笑进行套圈比赛的成绩记录。观察这张表,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第二次得30分,第三次得41分。
·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笑笑第一次得23分,淘气第一次得分比笑笑高。
·淘气第二次得30分,笑笑第二次得44分,笑笑第二次得分比淘气高。
·淘气第三次得41分,笑笑第三次得29分,淘气第三次得分比笑笑高。
·淘气有两次得分超过了笑笑。
……
师:同学们发现的数学信息真不少。还有同学们看出了淘气有两次的得分超过了笑笑,真细心!
【设计意图:由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活动(套圈比赛)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表格描述数学信息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式,本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读表,了解、收集数学信息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
1.进行估算。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他们谁说得对?”对话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对要好的朋友因为比赛的输赢发生了争执,你觉得他们谁说得对呢?为什么?
生1:淘气说得不对。虽然他的确是有两次都比笑笑得分高,但不能因此就说淘气肯定获胜。因为淘气的总分不一定比笑笑的总分高。
生2:笑笑说得很有道理。像笑笑说得那样,淘气两次比笑笑共多2分,而笑笑却一次就多出了3分,当然总成绩是笑笑的高,所以应该是笑笑获胜。
【设计意图:估算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是需要经常训练的。估算方法本身就是个性化的,通过交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分享他人的快乐,学习更好的估算方法。】
2.尝试计算。
师:刚才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了粗略的比较,觉得笑笑说得有道理,可能是笑笑获胜了。那么到底谁获胜呢?让我们来算一算,看结果是怎样的。先计算淘气的总得分吧!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可能出现的多种算法:
(1)20+30+40=90
4+1=5
90+5=95
(2)
2
4
+
3
0
5
4
5
4
+
4
1
9
5
(3)
2
4
3
0
+
4
1
9
5
(4)
2
4
+
3
0
5
4
+
4
1
9
5
这几种方法都是计算连加算式的基本方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三个数连加的竖式以前没有用过,如果交流时计算不出来,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交流。提示学生观察:由于这三个数中有一个是整十数,计算时,采取竖式计算和口算结合的方式,比较简单。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淘气的得分是95分,现在大家再计算一下笑笑三次一共得了多少分?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注意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师:把你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和同桌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通过实际计算和比较发现:笑笑多一分,笑笑获胜。
【设计意图:个性化算法的交流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平台,同时,也是互相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优化自己算法的意识和能力。体验算法多样化。】
三、教学总结
师:这节课一开始我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淘气和笑笑套圈比赛的问题。现在,老师提一个建议,下课后,请同学们自由组合(2人、3人都可以),也进行一次套圈比赛。把比赛的情况记录下来,下节课大家汇报一下。
四、板书设计
谁的得分高
24+30+41=95(分)
2
4
3
0
+
4
1
9
5
23+44+29=96(分)
2
3
4
4
+
2
9
9
6
答:淘气共得了95分,笑笑共得了96分,笑笑获胜。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美丽的丹顶鹤》教学设计之一”,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丹顶鹤是一种美丽的珍禽,初步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课文,识字、写字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遥、却、论、引”,认识两条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一些有关丹顶鹤的资料,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挂图,你认识图上的鸟儿吗?(板书:丹顶鹤)
2、理解“丹”
“丹”指红颜色,因为它的头顶是红色的,所以叫丹顶鹤。
3、你了解丹顶鹤吗?
出示挂图,看图说说丹顶鹤的样子,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儿?(板书:美丽的)
说说丹顶鹤的习性。(学生交流课前搜集资料所得)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读书情况。
(1)卡片认读生字。
(2)投影出示词语,开火车领读,齐读。
遥远 洁白 不论 显得 传说 所以 三五成群
嘹亮 脖子 嵌着 高雅 仙鹤 旅伴 逗人喜爱
度过 无忧无虑 第二故乡 黄海之滨 引吭高歌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
3、自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再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4、质疑,交流。
5、齐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教学生字:遥、却、论、引
1、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几个字的?
2、口头组词。
3、书空笔顺。
4、讨论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5、范写,描红,临写。
6、反馈书写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丹顶鹤是一种美丽的珍禽,初步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学习本课生字“显、传、所”。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
2、齐读课题。
二、师引读第一段:冬天快要到了,一群群美丽的丹顶鹤——(生读下去)
三、学习第二段:
1、出示图片,看图说说丹顶鹤的样子。
2、出示句子:丹顶鹤(),显得很美丽。
3、课文是怎么写的呢?一起看第二段。
4、自由读,思考:课文围绕什么来写丹顶鹤的美?
板书:色美
5、再读,边读边找出表示颜色的词,并在下面打上“△”。
6、交流,师在投影片上点出词语“洁白、黑、红宝石、鲜红鲜红”
7、指导读好,注意体会丹顶鹤的颜色美。(指读—评议—齐读)
8、看图,再说说丹顶鹤的美。(指名说—评议)
9、再读,边读边想象。
10、练习背诵。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指名读。交流。
(1)出示:“丹顶鹤很逗人喜爱。”(指名读、齐读)
(2)你读懂了什么?
(3)交流:相机出示句子:“丹顶鹤不论……那么高雅”
抓住“引吭高歌”“展翅飞翔”“高雅”体会丹顶鹤的姿态美。
板书:姿美
(4)指导读好,边读边想象。
相机出示句子:“它的腿长……也长”
指名读,体会丹顶鹤的形美。
板书:形美
3、指导读好第三自然段。
4、练习背诵(可配上动作)
自由练背,指名背,齐背。
五、带着对丹顶鹤的喜爱、赞美之情读第二、三自然段。
六、教学生字:显、传、所
1、卡片认读,口头组词。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3、指导书写。(范写,描红,临写)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背诵课文,学习生字“之、虑、度”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生字。
2、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色美、形美、姿美
二、指导背诵:
1、出示投影片,看图说说丹顶鹤的样子和姿态。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点背一背,背给同桌听。
3、指名背,评议。
4、练习背诵全文。
(1)小组练习,相互提示。(2)指名背。(3)齐背。
三、综合性练习:
1、齐读第二自然段,根据第二段的描写画一只仙鹤,并涂上颜色。
2、学生自由画图。
3、交流图画。
四、课堂练习:
1、抄写课后词语。
2、比较组词:
遥()之()去()显()
摇()只()却()先()
五、布置作业:
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说说我国还有哪些珍稀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我们可以怎样保护它们,然后利用班队或晨会课时间作全班交流。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之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家好!
在介绍我的课例以前呢,我想和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我对阅读教学的一度困惑:
很长一段时间,当我拿到一篇新课文的时候,我就犯傻了,就好像一个人被关在漆黑的屋子里找门,这里摸一把,那里摸一把,不知那里是边,那里是岸,这种感觉,唉!就叫酸。一次偶然的机会,翻阅杂志时,一只虫子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墙壁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了,忽然跌落下来。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的往上爬了。第一个人注视着虫子,感慨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这样的执着、顽强;失败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挠啊!”第二个人注视着虫子,禁不住叹气道:“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愿反省,唉,可怜的虫子。”你们看,观察同一只虫子,得到的启示迥然不同。太阳在白天放射光芒,月亮在夜晚投射青辉----可见世界并不是简单的组合体,同样观察虫子,两个人所处的角度不同,他们的感觉就大不一样,但他们所获得的启示都是对的。那对待我们的阅读教学是否也是如此呢,我想不管面对怎样的课型,只要我们抓准了课文,让我们的课堂立足一个“趣”字;倾注一个“情”字;把准一个“创”字;落实一个“读”字。我们的教学就会条条大道通罗马!
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来看课例《大禹治水》。
【设计依据】
给孩子提供一个真正自由、宽松的舞台,让我用我的眼睛看世界,让我按我的需要来学,让我用我的方式成功,让我爱我所爱,孩子必将还你一片蓝天。这样的课堂才能引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有利于学生自主、个性化的来学习。总之,在我们的课堂上与其让人累着,不如让人乐着;与其让人闲着,不如让人塌实着。
根据以上的设计依据我确立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具体的【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如下: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大家比较一下如果我这样问: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上一节课你都学了些什么?这样你不又瑞居在圣坛之上,而孩子又匍匐在讲台之下了吗?在不知不觉中已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用简短的过度语导入第二部分的教学:那洪水究竟有多大,老百姓到底有多苦呢?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本课过度语的最大特点是将整个过程汇成了一条无声无息的涓涓溪流。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这一部分主要是学习课文的第一第二小节。
第一小节的教学以学生情感的梯度发展为主旋律。安排了这样三个环节:
读着读着,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带着这种心情,再读课文第一小节。并加之生生、师生间的互评。
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读着读着,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这一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个环节。请看----播放动画,范读课文。小朋友们,读着读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音乐是灵空的,它可以不经过任何中介,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世界。将画面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孩子们有的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好心的人给点吃的吧!听到了鸡飞狗叫的声音;我看到了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紧紧地抱着一棵大树,在声撕力极的喊着:“救命啊!救命啊!好心的人快来救救我吧!”我还看到了一个怀抱小孩的妇女,在洪水中艰难地行走着,哄的一阵大浪冲来,卷走了她怀里的孩子,她呆呆地站在哪儿,泪如雨下,不一会儿,她疯狂地冲向那肆虐的洪水,就这样也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了这滔滔的洪水中。
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年复一年的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日子,能让老百姓这种苦难的日子继续下去吗?紧接着进入第二小节的学习。
第二小节的教学,尽可能的把学习的时间留给学生;空间还给学生;自由让给学生。也安排了三个环节:
尽情的朗读课文第二小节,看谁读得最认真,
分四人一小组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问域宽,思维强度大,灵活性强,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交流汇报。
最令我回味的还是第三个环节,我把它介绍给大家:小朋友,请你们猜猜看,老师最喜欢第几句话?老师你最喜欢第一句话,NO,第二句话,NO TO,那肯定是第三句话了!YES!YES与NO的加入这不就是多学科的整合吗,使学生为之一震,从而精神倍增。一般按常理我会抓住—千辛万苦、九条大河、九座大山等这几个重点词来进行教学。而在这里呢,我是这样来设计的:给老师一次机会,让我来读读这一句话,播放动画,范读他吃劲了千辛万苦……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呢,我们已经知道—大禹带领老百姓挖通了许多许多条河,劈开了许多许多座山,那在劈山挖河的过程中禹会吃那些苦呢?你看,老师带着微笑走向孩子,用智慧去开启智慧,用灵魂去塑造灵魂,用生命去点燃生命,在师生完全平等的平台上帮助孩子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重新构建原有的知识储备。孩子情不自禁地说:“禹在挖山劈河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从山上摔下来,摔得遍体鳞伤;可能会被毒蛇给咬了,给大老虎弄伤了;双脚常年浸泡在洪水中,会得一种病--关节炎;炎热的夏天,又没有空调、又没有电扇,会热得中暑;寒冷的冬天,漫天飞雪,冻得浑身发抖……”
用情感填白式、故事连载式学习第三部分。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禹为了治理洪水,风里来雨里去,一干就是13年,在这13年里(填读第一句话)1 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孩子问:为什么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不回去看一看,难道他不想自己的妻儿吗?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个问题就像一个个小钩子钩住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
2这些问题不光是你不明白,连禹的儿子也不明白啊!(填读第二句话)
3有一天,禹的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他会问些什么呢?面对儿子的提问娘又会怎样回答他呢?你们看-提问的权利学生拥有,解疑的义务学生承担,这不就是主体性最好的落实吗!
以上只是情感的铺垫,精彩的是以下循循善诱地三次表演。指名试着表演---互相点评后同桌互演----配乐加动作表演。将表演活动设计成有梯度、有层次的螺旋式,符合学生的能力特点,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将教学推向高潮----(配上音乐渲染气氛,设计一些动作再现生活—儿子在门前读书,妈妈在屋里缝衣服)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有一天,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娘,别人都有爹,我的爹在那里,他为什么不回来看看我们?娘强忍着泪水,摸着儿子的头说:儿啊!爹不回来看我们,自有他的道理,等洪水被制服了,他一定会回来看我们的。这感人的一幕幕,渲染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趁着被燃烧的激情,我顺势推了一把:禹不想自己的妻儿吗?他多想回去看一看那啊!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他舍小家而顾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啊!让我们带着这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故事吧!孩子们一个个读得热泪盈眶。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
苏霍姆林斯基不是这样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于是用情感对比式学习最后一部分。这一部分相对来说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我给大家展示一下。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就这样,禹为了治理洪水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洪水给制服了,那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放声朗读吧!
读着读着,现在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孩子兴奋地说:“现在我可高兴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再也不用四处去流浪了。”这样安排,与第一小节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轻而易举的又一次拨动了学生的情弦,激发了学生强烈得求知欲望。
在这安定的日子里,老百姓都在干些什么呢?(播放流动图)快来看呀!认为此处不必作太多的讲解,动静结合,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幸福美满的日子都是谁带来的,孩子们兴奋地高喊:大禹!所以(填读23句)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隐而不晦,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
不是说“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庆的祥和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性:学到这,难道你不想对大禹说点什么吗?大禹啊大禹-----由于激起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孩子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们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有的说,大禹啊大禹,你真了不起,滔滔的洪水都让你给制服了,人们永远感谢你;是你又带给了人们安逸的生活,你的美名流芳百世,长大后我要像你一样做个真正的男子汉;如果我也生在那个年代,我就会帮你出出注意,造很多水库,让你不用那么辛苦……
最后构建完美板块,升华情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制水的伟大英雄—大禹,让我们再一次深深地呼唤他—大禹。让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让学生用“心理视线”去读书,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二、教材说明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歌声”则表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忽然闭口立”是写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或插图投影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特别要注意“所”字,声母是平舌音s,不是翘舌音sh。六个生字都可以采取部件分析方法识记字形。下面字的偏旁要看仔细,记清楚。
所:左边是“”,右边是“斤”。
牧:左边是“牜”,不要记成“扌”。右边是“攵”。
振:右边是“辰”字,上边是三横不是两横。
2写字教学。
所:这个字撇画较多,左边第一笔不要写成横,第二笔不要写成竖,“”不要写成“口”。右边的“斤”第二笔要写长些。
牧:左边“牜”,第三笔是竖,收笔不能向左出钩。
振:右边“辰”略宽些,注意“辰”上边不要少一横,下边不要再写撇。欲:左边略宽些。“谷”做偏旁,第四笔写成点。
鸣:左边“口字旁”略高。“鸟”字末笔是横不是提。
学完课文后书写生字。指导书写时先让学生自主选择生字,分析记忆字形,互相交流记忆方法,然后教师示范指导书写,直接在课后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三)词句教学
诗中有些词语得让学生了解意思,才能知道每句话的大意。
所见:所看见的事物。
牧童: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
林樾:林中树木成阴的地方。樾:树阴。
意欲:心想。
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
在了解这些词语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句子、诗意。这首诗大致的意思是: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
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四)朗读、背诵指导
这首古诗情景交融,适合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意境。朗读前两行时,要想象牧童中午放牛归来骑在黄牛背上,大声地唱着歌儿的样子,读出悠然愉快的情调。读后两行时,要想象牧童走着走着,听见树上鸣叫的知了,想去捉它,马上停止唱歌,静静地站在树下盯住那只知了的神态,读出动作神态的突然变化,表现牧童的灵活机敏。诗句的节奏可以这样处理: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五)练习提示
第1、2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第三题的设计意图,是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发散想象,训练口语表达,培养创新意识。做此题,应先引导学生接着后两行诗的意思,想象事情的结果。然后,看图根据诗的内容和自己的想象编一个故事,可先自己试编同桌互讲,再指名讲给全班同学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练习。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看图、理解题意。
1板书课题,提示“所”字读音及字形。
2齐读课题,出示插图。仔细观察一下,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看到的图上的景象。
(二)初读,读正确、读通顺。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把每句诗读通顺。
3检查识字情况,指导把诗读流利。
(三)细读,了解诗句的意思。
1自读每句诗,提出不懂的词句,先同学互相解答,再教师点拨。2小组内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相机点拨。
(四)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2指导朗读,前两行读出悠然愉快的语气,后两行读出动作神态变化。(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有感情地背诵,多种形式练习,达到人人会背。
(五)展开想象,看图编故事。
1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2联系课文内容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讲述、评议)
(六)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鸟的乐园!
(点击课件,出示图片"鸟的乐园")
师:瞧,一只小鸟飞出来,它带来了生字娃娃,跟生字娃娃打个招呼吧!(点击课件,出示图片"鸟衔纸片"图)
检查生字读音:(学生读,教师相机评价)
师评价:小鸟对你笑呢!
小鸟对你拍拍翅膀,夸奖你呢!
小鸟对你眨眨眼睛!
有进步,小鸟对你叫两声……
师:一起打个招呼!齐读生字(点击课件,出示图片"鸟侧整体字"图)
检查生词读音(评价略)
师:词语宝宝也来了!(点击课件,出示图片"鸟衔纸片"图)
师:我们一起来跟这些词语认识一下!齐读生词(点击课件,出示图片"鸟侧整体字"图)
师:听着小朋友们读得这么好,生字娃娃词语宝宝要带你们到他家里做客呢!他们的家在哪里?(课文)打开语文书,再把课文读一遍,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了这篇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读课文一遍。
二、扩充知识,鼓励积累:
师:小朋友们,你们读书的声音真好听,把"鸟的乐园"里的鸟都吸引来了!瞧!(点击课件,出示图片"群鸟纷飞"图、配音乐《苗岭的早晨》)
这么多的鸟,一定有你认识和了解的吧!你认识哪些鸟?
师:介绍介绍?
生:燕子的尾巴像剪刀!
生:啄木鸟能给树治病,是森林医生!
生:布谷鸟在麦子成熟时会"布谷布谷"地叫个不停。
生:喜鹊……
生:乌鸦……
生:燕子……
生:麻雀……
师:我们小朋友了解得真多啊!
三、展示小鸟,粘贴小鸟,创设鸟儿自由翱翔的情境。
师:小朋友们,看着这么多的小鸟,你们一定也想起了你们自己喜欢的鸟吧?带来了吗?
生:带来了!(学生取出自己带来的小鸟)
师:同桌交流交流!
师巡视评价:哇,你的小鸟真漂亮,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吗?你的也很漂亮,愿意展示吗?哇,这燕子好可爱哟!愿意展示给大家看的都贴到黑板上吧!
生(上黑板贴鸟的图案。)
师:这么多的鸟在蓝天里自由自在地飞翔,多么快乐呀!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留心"重点鸟"--与课文情境吻合的鸟。
师:咦,这只小鸟真可爱,它是什么模样的,谁能说说?
生: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巴……
师:请把话说完整!
生:这只鸟……
四、指导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这只鸟多么像姑妈送给我的那只鸟啊!请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谁能读出这只鸟的可爱!
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谁来试试读读!
生1:姑妈送我一只……
师:(评价)老师一听就知道这只鸟很可爱!谁再来!
生2:……
师:听你这一读,老师也想读了!(范读)
师:还有谁想读的?
生3:……
师:老师听你们这样读,已经喜欢上这只鸟了!相信这只鸟也已经飞进小朋友的脑海里了!请闭上你们的眼睛,用你最美的声音介绍介绍这只鸟!
生:(背诵)
师:我非常喜欢这只鸟,(贴鸟笼)把它放进笼子里,怎么样了呢?
生读第一自然段后一部分。
师: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小鸟很想妈妈!
生2:我知道了它为什么一动也不动!
生:……
师:同学们懂得的内容真多,相信小朋友们一定也能读好!试一试,老师待会儿请你读!
生自由练习读书。
师:谁来把这两句读一读?
生:……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有一点点着急!有谁再读读?
生:……
师:听你这么一读,老师知道你真的很着急!一起读读!
生齐读。
师:这只鸟……我把它……请小朋友用最美的声音把第一自然段读给你的小伙伴听听!
指导质疑
师:孩子们,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
生:我不知道小鸟为什么不吃也不喝!
生:我不知道……
五、指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读书!请接着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自由读。
师:孩子们,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四人小组交流一下!
生讨论,师巡视参与。
师指导生大组交流。
生:我知道……
师引导质疑
师:你还有不明白的吗?
生:我不知道"叫唤"什么意思!
生:我不知道"焦急"什么意思!
……
师点击课件,出示母子鸟对叫(配鸟叫)的动画图
师配述:小鸟在笼子里叫,窗外也有一只鸟在叫,这就是(叫唤)那声音焦急!孩子们,用心听,你一定能听懂点什么!
创设情境,练习说话。
师:如果你就是那只小鸟,你已经好久没见到自己的妈妈啦,现在你突然见到了自己想念的妈妈,你想对妈妈说什么?
生:……想回家!
生:……想死你了!
生:……想和你一起在蓝天上飞!
师:小鸟不吃不喝,原来是因为想念妈妈呀,想自由飞翔啊!
师:妈妈找孩子也找了很久,现在终于找到了,而孩子又被关在笼子里,妈妈会说些什么呢?
生:孩子……,可把妈妈急坏了!
生:儿子,你到哪里去了?
师:你们真是一群用心体会的孩子,再读这一段,老师相信你一定会读得更好!(大屏幕显示文字)
生1:突然……
生2:突然……
师:老师听到你们把这句话读得特别好!"……多焦急啊!"
生齐读。
六、音乐升华情感,理解课文内容。
师:有妈妈的孩子真好啊!说到这儿,老师想起一支歌--点击课件播放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
生和着歌唱。
师:虽然笼子里有食吃,有水喝,可是……看到它这么痛苦,我决定(揭除鸟笼)放了它。
我打开笼子--
七、指导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生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点击课件,补述:瞧,小鸟随妈妈又飞回到天空中了,他们多么快乐呀!小朋友,我们能把小鸟这种快乐与感激的心情读出来吗?
生齐读。
八、给动画配音,整体回顾课文。
师: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啊!老师已经把它制作成了一部动画片,可是没有配上声音,老师想请小朋友做课文里的小朋友或那只可爱的小鸟,给这段文字配音,还可以加上合适的动作。
(播放动画,学生"配音"--背诵课文)
九、创设情境,现场采访,深化理解。
师:这个故事虽然很小,但是还是很快传到了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栏目的编导耳中,他们决定出一期节目报道我们。
师(配上道具):现在,我就是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栏目的主持人,谁来接受记者的采访?
"记者":你为什么放走小鸟?
"记者":孩子们,放飞了心爱的小鸟,你心情怎样?(高兴、难过、舍不得……)
"记者":你想对电视机前的小朋友说些什么?(爱护鸟)
十、放飞小鸟,向课外延伸。
师:孩子们,拿出实际行动吧!到黑板上来取回你的小鸟,让它们在明媚的春光里自由自在地飞翔吧!
学生去黑板前取鸟,在音乐《小鸟小鸟》声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值得分享:二年级教案之一》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二年级音乐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703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