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一语文教案:祝福1

教学目标

1.识记A.关于《彷徨》B.“烟霭”等词语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

D.倒叙手法(复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辛亥革命1911年五四运动1919年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以什么为线索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什么?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2.倒叙

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卫家山贺家墺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6.见板书

三、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红润----青春的活力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第二次

两颊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

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

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第三次

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练习: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四、布置作业

熟读文中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讨论:从上节课的课后练习“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参考角度:A、没有名字B、小十岁的丈夫C、工钱

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的一些容易忽视的信息

二、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点拔: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1.文中几处写祝福景象,三处祝福景象描绘目的何在?

2.研读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写

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女人,男人)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屋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精选阅读

高一语文教案:《祝福》


《祝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理出小说的故事情节。体会“祝福”的含义。

2.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4.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1. 体会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之间的相互作用。

2.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结合祥林嫂的形象,初步理解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展示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第三学时 展示课

小组成果展示:小组内自查,小组结对子互查。

小组疑点展示:小组讨论交流,针对疑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教师指正点拨。

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一 肖像描写

讨论 1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肖像是怎样的?

2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

3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怎么样?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小结:小说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不仅表现了表现人物的质朴与忠厚,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揭示了人物一步一步被逼向灭亡的过程.

二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讨论:1祥林嫂都给哪些人讲了阿毛的故事?当时她的心理状况如何?

2文章中有关祥林嫂的行动描写有几处?分别表现出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小结:祥林嫂的抗争是自发的,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落后与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当突出的因素。

三 细节描写

讨论:1本文有七处描写祥林嫂的眼睛,从中你看出祥林嫂的精神状态如何?

小结: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她的眼睛。—鲁迅

人物形象小结:她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悲剧人物要使人怜悯,“最重要之点,性格必须善良”。 ——亚里士多德

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丁玲

合作探究:1.祥林嫂周围的其他人对祥林嫂态度如何?

柳妈的语言:恶毒、愚昧、杀人于无形。外貌:丑陋、令人厌恶。 行为:卑鄙无耻。

其他人短工淡然简捷的回答,四婶慌乱的语调。

女人们鄙薄厌烦的神情。

2.谁应该对祥林嫂的死负责?谁是元凶?

祥林嫂勤快能干而又善良,在一次次走投无路中苦苦挣扎到最后一息。

鲁镇的环境氛围:迷信麻木愚昧。

鲁镇的思想认识: 顽固守旧,尊崇礼教。

鲁镇的待人处事态度:淡漠而无耻

他们合谋杀害祥林嫂,封建礼教和礼教才是真凶。

3.鲁四老爷是怎样的一个人?

顽固保守、固守礼教、阴险歹毒封建礼教的忠实走狗.

拓展训练:祥林嫂之死谁之过?鲁四老爷和四婶?祥林嫂的婆婆?柳妈?我?

客观原因:饥寒交迫。

主要原因:祥林嫂无容身之所,立锥之地。

1地主阶级:鲁四老爷鄙视她,视她为谬种。四婶嫌弃她,不允许她祭祀。

2资产阶级:“我”虽同情她,但不能帮她。

3无产阶级:短工鄙弃她,刘妈嘲笑她,吓唬她。鲁镇的人们把她的痛苦当成“戏”看。

真正原因:吃人的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

布置作业:请你运用一种或几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刻画一个性格突出的人物形象,字数150左右。

教学反思:这堂课的教学主要是完成对祥林嫂形象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学生在前两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对祥林嫂形象有了一些认识,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各学习小组表现很踊跃,只是能够做小结发言的学生在总结时不够全面,需要教师补充。在拓训练:祥林嫂之死谁之过?鲁四老爷和四婶?祥林嫂的婆婆?柳妈?我?这一问题时学生将主要原因的三个方面不能够准确全面的概括出来,所以今后对学生的概括能力有待继续训练。

高一语文教案:祝福3


第一处:祥林嫂关于灵魂有无的疑问。

粗粗一看,似乎这正是由于祥林嫂的反抗精神才会使她对这一问题产生疑问。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祥林嫂的这一疑问并不是基于反抗封建旧势力的基础上的,恰恰相反,正是由于她对那一套属于封建社会的条条框框深信不疑,听信了柳妈的关于“地狱”的一段胡言乱语,才会使祥林嫂怀着对灵魂的恐惧,而并非对灵魂的反抗进行的问答。

第二处:祥林嫂在被迫改嫁时的“反抗”。这一事件更谈不上什么“反抗”。恰恰是祥林嫂对传统的贞洁观深信不疑才会出现这种举动。可以说,祥林嫂正是用自己的行动捍卫着封建正统的权威。

所以说,祥林嫂根本不可能砍门槛。

观点三:

祥林嫂疑虑,一直疑虑。对无法解决的疑虑,她选择了盲从。她愤怒过,却不知道反抗。社会的排斥,同类的不容,没有使她变得坚强,倒日益消磨了她生存的意志。没有了思想,没有了信念,她成了行尸走肉,在鲁镇飘荡。当一生中最大的打击,当社会对她死的宣判到来时,我们不能想象这个死囚敢对这个悬着骷髅头的法庭说不,更不敢想象她会对自己信奉的神灵动粗。

她永远不会砍门槛——因为她是祥林嫂,因为这是鲁迅的作品。

观点四:

电影虽与事实有所不同,但电影是现实的一种表现方式,看这个情节是否恰当,应与背景所联系,当时为表现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加上祥林嫂砍门槛这一情节,意在突出祥林嫂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从而鼓舞人们觉醒,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而奋斗!

但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祥林嫂这样一个被封建思想牢牢控制的悲惨角色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那样的事。

但电影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在当时那种特定的背景下,为了起到鼓舞大众的那种目的,加上这一虚构的情节也未尝不可。

观点五:

她在砍门槛的时候,心里想的什么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有这么几个答案:一,她憎恨鲁四老爷一家对她的鄙视;二,她憎恨柳妈对她的欺骗;三,她憎恨老天对自己命运的不公;四,她憎恨自己为什么做下如此不可饶恕的事情;这四点中必取其一或取不止一。

这个情节到底加的好不好?可从这显而易见的四点原因上去分析。对于电影这一与文学有着本质区别的艺术样式而言,视觉冲击是影响观众的最重要方式,电影语言是一种以视觉——是直观视觉而非抽象间接视觉——为主要载体的语言表达形式,而加这一情节大大增强了视觉冲击力,所以我认为在增强电影的表现力这一层面上,加这段情节是无可厚非的。

可是还有另一个方面,那就是电影毕竟改编自小说,应该基本忠实于小说的感情思想基调。如此一改,小说中懦弱的祥林嫂一下子变得勇敢和强硬起来。鲁迅想塑造的不是与封建实力斗争失败了的看似悲剧其实是喜剧的人物,而是被封建文化彻底影响从而连如何反抗都不知道的看似悲剧实质上也是悲剧的人物。所以如此改编在这个意义上又是欠妥当的。

然而,电影的编导人员完全有决定自己的电影的思想含义的权利,他们可以完全忠实原著,也可以稍加变通,这是他们的自由。所以在改编的电影中出现那一幕也并不是什么不可以的事,这是他们对小说的理解。

高一语文教案:祝福2


明确:

1.沉闷压抑的气氛

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尽管封建制度已寿终正寝)

3.保守虚伪反动

三、研读“冬季日短”一节

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四、研读小说的结尾

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

明确:

1.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2.对于中心的表达上与祥林嫂的死的惨象和天地圣象的预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幸福的气氛形成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五、总结性讨论

1.小说为什么题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

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B.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祥林嫂,她死于祝福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A:“我”与鲁四老爷

B:“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

“我”是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教案点评: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A.小说的环境描写

B.人物性格形象

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

4.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电影中“祥林嫂怒砍门槛”是否妥当

引导学生探讨:

电影《祝福》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

参考观点:

观点一:

祥林嫂一生都在压抑的活着,只是在为了自己做人的基本生存权利活着,所作的一切仅仅是希望自己那小小的生存空间不至于坍塌。但生活就是这样残酷,将一切剥夺得一干二净。

她再一次成了寡妇,被所有人唾弃,每个人凭着正义的名义在她的伤口上洒盐。一切都不是她的错,但从最初的反抗开始,潜意识中她就认为自己是个罪人,柳妈的话更增添了她内心的恐惧,所以她会去捐门槛,让这门槛减轻她的“罪恶”。

但她仍然赎不了这罪,哪怕是死了都赎不清。封建礼教里满篇是“仁义道德”,但这“仁义”却容不下一个本没有任何错的祥林嫂。在她自认已赎了罪之后,受到的仍是当头一棒,于是整个精神世界轰的一声坍塌了。

以祥林嫂一生的遭遇来看,她根本不明白是什么造成了她的不幸。在一而再再二三的打击下,她只是按照“礼教”里的那套逻辑不停的自责、内疚。

去砍门槛那是难于想象的,那是一个战士的形象。这却全不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在当时那一个思想禁锢、麻木的时代,不会是这样的。

观点二:

电影中增添的那个细节是不妥的。

祥林嫂的反抗精神,文章中有几处描写似乎可以作为佐证。

高一语文教案:祝福 教案示例6


抛锚式教学的过程结构可用以下简式表示: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一)创设情境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抛锚式教学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创设一个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问题的情景,也就是设计一个宏观情境下的“锚”。

例如《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不要说初中学生,就是成人读者,也未必理解原文的主旨。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手段(如文字资料、电视录像等)先了解杭州雷峰塔的史实(把它作“锚”),并以此入手去理解“雷峰塔的倒掉”。

又如《记念刘和珍君》一课,该文以其情感的真挚性、思想的深刻性和高超的艺术价值被誉为纪念性文章的典范,但这篇文章艰涩难懂,在高中阶段显然是块硬骨头。我们可以从组织刘和珍的信息入手,对相关材料进行有效的整理。因为学生对于人物的故事总是感兴趣的,而主人公刘和珍的事迹在文中是一个重点,比较容易把握,我们就把“刘和珍的事迹”作为“真实的锚”。

(二)确定问题

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根据“抛锚”这一思路,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刘和珍是什么人?为什么要纪念她?请在文中找出刘和珍不平凡的事迹来。

2.这篇文章浓缩了作者的真切的感情。你能了解这种情感是怎样的吗?请在文中找出作者所寄予的深厚感情。

这两个问题相当于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的问题——一个“真实宏观情境”的“锚”。而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比较容易感兴趣的,并且也能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有了这些设计,学生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事件清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基调就一目了然,而文章的教学难点也就可以迎刃而解。

(三)自主学习

在抛锚式教学中,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鼓励学生围绕“锚”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收集信息、确定完成任务的子目标、利用并评价有关信息与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等。教师则应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提供一定的“脚手架”,以使学生的理解进一步深入。

例如,《祝福》运用了鲁迅小说最常用的“归乡”模式,这种情节结构模式的特点是:叙述者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构成一个复调。作者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叙述者“我”是一个远离故乡社会环境,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社会精神和道德观念禁锢的知识分子,通过“我”远离故乡又回到故乡并最终离去的人生行程,展示“我”与故乡传统社会的不相容性,并通过“我”的眼光折射出现实故乡的闭塞、衰败和萧索。在这里,恰当的视角是作者展开故事与读者理解作品的关键。在《祝福》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我”这一个远离故乡的知识分子作为叙述人,而不用其他人,如鲁四老爷、四婶、冲茶的短工或是柳妈呢?在学习中,可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锚”去收集材料,从而获得对作品的理解。

(四)协作学习

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这是协作学习的要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应该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特别是后者)的讨论或对话,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锚”中问题的可能办法,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故乡》一文中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理想中的。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现实的“故乡”是什么样子呢?它与回忆中的和理想中的故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它是由哪些不同的人及其精神关系构成的呢?怎样概括自己对这个“故乡”的具体感受呢?“故乡”与鲁迅心目中的“祖国”有何关系呢?这些问题,就需要通过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才能达到对作品的充分的理解。

(五)效果评价

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检测,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抛锚式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解决“锚”中的问题,而且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完成学习目标,自主地解决复杂背景中的真实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相互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与大多数思想内容丰富的作品一样,鲁迅作品的阅读与理解不可能是一次性完成的。鲁迅作品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鲁迅的原作,与鲁迅直接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教师的讲解只是一座桥梁,目的是使学生认真地读鲁迅作品,懂得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从而得到感悟与体会,形成自己的看法与评价。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抛锚式教学,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种学习的途径和空间。

参考文献:

1.郭晴云关于《祝福》里的“我”《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7期

2.王富仁《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第3期

为祥林嫂告状

——记《祝福》的一次课堂教学活动

沈永廷

如何认识和体验作品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人物的思想活动,历来在是小说教学中普遍重视的一个问题。鲁迅的《祝福》所反映的时代与当今已相隔近一个世纪,中国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年学生很难想象本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情况,时空差距构成了阅读障碍。为了让学生深入到小说中人物活动的空间中去,独立地去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相互关系,发现他们的存在依据和活动逻辑,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一个模拟法庭,组织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道德法庭的审判活动。本教案计划用四个教时:第一课时播放录音,熟悉情节,理清结构;第二课时了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和外貌描写;第三教时围绕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怎么造成的这一议题,寻找资料,准备道德法庭;第四教时组织法庭审判活动及师生共同评议。

控辩双方的陈词构成了两个阶级的对话

道德法庭中的人物由“四人小组”的方式饰演,以利于运用集体的智慧,发挥独立作战能力,深入了解人物的内涵,设计角色的语言。一次活动由一部分“四人小组”上场,另一部分充当各个角色的后援团。法庭上的角色用“招标”的方法选定,后援团与角色之间双方自愿结对。法庭人员的角色设计,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原告与被告均由律师代理,以缩小时空差距;法官、证人等都是实际人物,以增强真实效果,表明这是被压迫者的顽强抗争,是对封建卫道士的永久性的审判。

在道德法庭上,控方律师正在陈词:

我的当事人祥林嫂是个善良、本分、勤劳的年轻妇女。在丈夫不幸去世后,她因不堪婆母虐待,经人介绍来到鲁镇鲁四家中帮佣。鲁四夫妇见她忠厚老实、勤快能干,令其日夜劳作,无休无止,以至一个女人干两个男人的活。不久祥林嫂被其婆母强卖给贺老六为妻,产下一子。但不久夫死子亡,鲁四夫妇趁人之危,廉价雇佣,残酷剥削其劳动力;又嫌她二次丧夫,横加歧视,致使祥林嫂在精神上遭受巨大打击,逐渐丧失了劳动能力。这时鲁四夫妇非但不表同情,反而无情地将其解雇,致使其流落街头,沦为乞丐。综上所述,鲁四夫妇已对我的当事人犯下了残酷的经济剥削与严重的精神伤害两大罪行。

控方律师的话音刚落,辩方律师立即起来反驳:

鲁四先生身为本地名流,从小饱读诗书。家中雇请女工帮佣,原在情理之中,难道能让鲁四太太去烧火做饭,干下等粗活?从法律观点看,我们应称呼其为“贺老六妻”,今姑从俗。必须指出的是,鲁四家并未拖欠半文工钱,怎么能说他是经济剥削呢?现在也不是作兴打工挣钱嘛。再说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有谁肯予收留呢?要不是鲁家念其可怜,她早已流落街头,不知所终。众所周知,鲁镇的年祭是传统的大典,祭祖时令其回避纯是出与好意,根本谈不上所谓身心摧残。而祥林嫂却对好意心怀不满,消极怠工。鲁四与她终止雇佣关系完全合法合理。祥林嫂在离开鲁家后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与鲁四没有任何干系。

文章来源://m.jab88.com/j/11527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