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公顷的认识”,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了解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 = 10 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使学生经历观察、想像、发现、交流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公顷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 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吗?
一张邮票的面积约8( );
课桌面的面积约24( );
教室地面的面积约72( )。
提问:在我们班同学中,有人去过南京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吗?大不大?你知道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吗?(学生估计面积,之后课件呈现: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总面积为89.6公顷)
[说明:以学生熟悉的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为学习材料,引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作为南京小公民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揭题: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时,通常用公顷作单位。(板书:公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新的面积单位——公顷。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美丽的南京风光。(课件出示:中山陵园总面积达3 000多公顷;南京玄武湖总面积为471公顷;南京绿博园总面积约69公顷;南京珍珠泉总面积达1 400公顷)
要求:自己读一读图片上的文字,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说明: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学生比较熟悉的风景区的面积,有利于学生借助对这些风景区的直观印象初步体会公顷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从而引起进一步研究公顷的兴趣。]
二、 自主探究,认识公顷
1. 认识1公顷。
谈话:还记得昨天的数学活动课上,我们手拉手围成的正方形是多大吗?(边长是10米,面积是100平方米;大约有阶梯教室那么大……)
提问:是多少个同学围成了这样的正方形?(7个同学手拉手大约长10米,28个同学围成了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的正方形)
引导:你能结合实际说一说100米有多长吗?如果请同学们先手拉手围一个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约需几个小朋友手拉手站一条边?四条边一共需要多少个小朋友?
提问:想像一下,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有多大?(学生交流)
指出:像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公顷。
引导: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呢?自己算一算,与同桌交流。[板书:1公顷=(10 000)平方米]
2. 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提问:28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面积大约是多少?(100平方米)
推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课件出示:操场的面积大约是2 000平方米。
提问:用计算器算一算,大约有多少个这样的操场的面积是1公顷。
课件出示:教室的面积约50平方米。
提问:再算一算,大约多少个教室的面积是1公顷。
[说明:借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面积是100平方米的正方形,引导学生通过估算、想像、交流等活动,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既有利于学生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再以学生熟悉的操场、教室的面积推算1公顷的大小,加深了学生对1公顷的认识。]
提问:你能结合实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公顷的大小吗?中山陵园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南京玄武湖、绿博园和珍珠泉的面积呢?
3. 尝试单位换算。
出示“试一试”。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1公顷=10 000平方米,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着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小结:(略)
三、 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 填一填。
6公顷=( )平方米
0.8公顷=( )平方米
70 000平方米=( )公顷
9 000平方米=( )公顷
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实物投影上反馈。
2. 在○里填“>”“<”或“=”。
8公顷○7 500平方米
50 000平方米○5公顷
300平方米○0.3公顷
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
3. 填一填。
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面积大约400 000平方米,合( )公顷。
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约72公顷,合( )平方米。
练习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用公顷作单位计量较大的面积的好处。
4. 学校的校园是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约150米,宽约100米。学校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有1公顷吗?(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5. 动脑筋。
出示:一个占地1公顷的正方形苗圃,边长增加100米,苗圃的面积增加多少公顷?
提问:正方形苗圃的边长增加后,每条边的长是多少米?怎样计算苗圃的面积增加多少公顷?
[说明:练习设计的层次清楚,形式活泼,使学生经历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既加深了对1公顷的认识,又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了数学思考的能力。]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负数”,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 教学读写方法
1.游戏引入。
师:剪子包袱锤玩过吗?那我们也来玩一玩,不过是有规则的。
课件出示:同桌的2个同学玩4次,把自己的输赢的结果记在心里。
生玩游戏,教师和其中一生一起玩。
师:请几个同学来说一说输赢情况。
生1:我赢3次,输1次。
生2:我赢4次。
生3:我赢1次,输3次。
生4:我赢2次,输2次。
[评析]本节课从“剪子包袱锤”的游戏入手,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相反的意思,为学好负数的意义做好铺垫。
2.初识负数。
师:如果赢2次记作2,那么输2次该怎么记呢?
生1:就在2前面写一个输。
生2:在2前面画一个“×”。
生3:在2前面画一个哭脸。
生4:在2前面加一个“—”。
……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记录的方法,在这几种方法中哪一种方式既简便,又有数学的特点呢?
生:用“—”表示。
师:你的想法和科学家一样。在生活中除了赢和输是相反意义,还有哪些是意思相反的呢?
生1:收入和支出。
生2:转进和转走。
……
师:现在咱们也来用这种方法,记录下面两句话,指名两个同学到黑板前来写。
课件出示:(1)爸爸这个月收入为1500元,可以记作1500,支出水电费200元,可以记作( )。(2)粮店运进大米60吨,记作60,运出12吨,记作( )。
3.读负数。
师指着黑板的两组数据:2、1500、60和-2、-200、-12这两组数有什么不同?
生:2、1500、60这三个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数。
生:-2、-200、-12这三个数前面都有一个减号。
师:“-”在这里可不是减号了,叫负号,那我们把-2、-200、-12就叫做负数。这个-2就读作“负二”。
生读剩下的两个负数。
师:像2、1500、60就是正数,负数前面有一个“-”,那么正数前面也有个“+”,叫正号。人们为了简便,正数前面的“+”可以省略不写,这个+2就读作“正二”。
生读后面的两个正数。
师:正数前面的正号能省略,负数前面的负号也能省略吗?为什么?
生:不能省略负数前面的负号,负号去掉就没有办法与正数区分啦。
4.写负数。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正、负数,并且会读正、负数了,那你们能写几个正、负数吗?
指名两生到黑板上各写5个正、负数,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写。
师:请几个同学将自己写的正、负数读给大家听一下。
师: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你还能写多少个正、负数。
生:无数个。
师:那也就是说正数和负数都有无数个。(师在黑板上在写正、负数的后面加……并画上集合图)
[评析]利用学生随意写的5个正数和5个负数,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有足够的时间让其继续写下去会怎么样?让学生感受到正数、负数都有无数个。
5.练习。
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5 +26 8 -40 -120 +103
二、介绍负数的产生史(略)
三、感知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负数。
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负数?
生1:天气预报。
生2:妈妈的工资条上。
生3:我们的一日常规记录。
……
2.出示天气预报图。
师:老师这儿带来了几个城市某一时刻的天气预报图。(课件一边出示天气预报图,边配音播报天气情况。)
生:图中北京的最高气温是4℃,最低是-4℃。
介绍温度计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温度计(课件出示温度计),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温度计上有两个刻度,左边是摄氏度,右边是华氏度,我们国家常用的是摄氏度。0度是作为零上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我们看温度计的时候只要看哪边的刻度就可以了?
生(齐答):左边。
师:现在温度计显示的是多少度呢?(课件分别出示10℃)
生:10℃
师:谁能来指一下-10℃在温度计的哪儿?
师:10℃和-10℃,两个温度哪个更冷一些?
生:-10℃冷。
师:用动作和表情把冷的感觉表示出来。
生做寒冷状,并念叨着好冷啊。
3.0与正数、负数的大小。
师:零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那么这个“0”与正数、负数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生:负数
[评析]当数学教学找到了与生活的连接点,把数学现象规律用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来表现时,数学知识的学习就变得“通俗易懂”了。在教学中从认识温度计,引导学生认识温度计上的0刻度,及0上和0下的温度。将原有的生活经验数学化,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正数与负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四、负数的应用
师:看来大家学得都不错,那就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一起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填一填。
a.小华从0点向东行5米,表示为+5,那么从0点向西行3米,表示为( )米。
b.如果小华的位置是+4米说明他是向东行4米,那么小华的位置如果在-5米处,说明他是向( )行( )米。
2.出示电梯按钮,问上五楼和地下二楼应按哪两个键?
3.连一连(练习一第4题)
4.看图写一写、再读一读。(练一练第2题)
五、探究升华
1.认识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
师:新疆吐鲁番盆地是我国海拔最低的地区,你知道它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出示海拔高度图)
师:以海平面为标准,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
师: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学生尝试表达。
小结:以海平面为基准,比海平面高8844米,可以记作:+8844米;比海平面低155米,可以记作:-155米。用正负数还可以区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2.练一练。
(1)用正数或者负数表示下面各地的海拔高度。 (出示海拔高度图)
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的海拔高度高于海平面3193米。
世界最低最咸的湖——死海低于海平面400米。
世界海拔高度最低的国家——马尔代夫比海平面高1米。
(2)说说下面的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水面的海拔高度是-28米。
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最深处海拔-11034米
[评析]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坐电梯到地下的楼层应按哪个数字键?海平面是怎么回事?高山和地面的高度如何测量,又如何表示?东、西方向的数轴是怎么回事?这部分内容的安排通过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对负数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使学生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梯形面积的计算”,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的。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
这是一个三角形,怎样求它的面积?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学生回答后,指名学生操作演示转化的方法。
(2)展示台出示梯形,让学生说出它的上底、下底和各是多少厘米。
(3)教师导语:我们已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2.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推导公式
(1)操作学具
①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②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③指名学生操作演示。
④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操作:梯形(重叠)旋转平移平形四边形。
(2)观察思考
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a.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b.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反馈交流,推导公式。
①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②师生共同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③字母表示公式。教师叙述:如果有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S=(a+b)h÷2”。
第二层次,深化认识。
(1)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①提问:想一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
②学生回答,教师在展示台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引导操作。
①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能否仿照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②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讨论,教师作适当指导。
(3)信息反馈,扩展思路。
说一说你是怎样割补的?教师展示各种割补方法。
第三层次,公式应用。
(1)出示课本第89页的例题,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横截面”。
(2)学生尝试解答。
(3)展示台出示例题的解答,反馈矫正。
(4)完成例题下面的“做一做”。
3.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七第1、2和3题。
(2)讨论完成练习十七第4和6题。
4.全课小结。(略)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找规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 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 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 体会周期现象
1. 初步感知。
谈话:昨天五(1)班同学在文体活动课上做了一个游戏:穿珠子比赛。老师从中选择三串珠子,想看吗?(出示三串不同颜色有规律排放的珠子,图略。)
提问:好看吗?仔细看一看,有什么样的规律?(板书:规律)
学生可能这样回答:一个红珠和一个黄珠间隔排列;两个红珠夹着一个黄珠……
引导:我们可以把几个珠子看作一组照这样依次往下排呢?
明确:第一串以“红黄”两个为一组依次往下排列,第二串以“红蓝黄”三个为一组依次往下排列,第三串以“蓝蓝红红”四个为一组依次往下排列。
2. 提出问题。
谈话:刚才,同学们很快找到了三串珠子排列的规律,(板书:找)非常好。看到这样有规律排列的珠子,你想研究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这样回答:想研究第200颗是什么颜色?想研究第一串珠子中有几颗红珠?……
(根据情况加以肯定)
谈话:我也想提一个问题,行吗?照这样穿下去,第17颗珠子是什么颜色?
[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常源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师“引导者”作用的体现之一。这一段教学,利用学生熟悉的、喜欢的现实材料,让他们感受现象中存在规律,把学习心向凝聚到发现规律上来。
发现规律需要逐一研究各个客观事物的特点,还要概括一类现象共同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展开数学思考是教师“引导者”作用的又一体现。在教学中,抓住“把几个珠子看成一组”这一关键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由表及里、从富有个性到具有共性的认识过程。]
二、 发现周期规律
1. 独立思考(出示第一串珠子)。
启发:第17颗珠子是什么颜色?你有什么办法来解决?动动脑,动动笔吧。
2. 小组交流。
谈话: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的?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一人介绍,其他三人做评委,看他的方法究竟行不行?
3. 全班交流。
提问:谁来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学生中可能会出现:
(1) ●○●○●○●○●○●○●○●○●→红
(2) 奇数为红珠,偶数为黄珠,17是奇数→红
(3) 17÷2 = 8(组)……1(个)→红
交流时重点理解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提问:谁能讲讲算式中的四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余数“1”表示的是第9组珠子中的第一个。)
4. 解决第二、三串珠子里的问题。
谈话:刚才大家想出了不同的方法解决了第一串珠子里的问题,这几种方法都很好。那么第二串、第三串珠子中,第17颗珠子分别是什么颜色呢?用你喜欢的方法试试看。
估计大多数学生会采用计算的方法:
17÷3 = 5(组)……2(个)→蓝
17÷4 = 4(组)……1(个)→蓝
引导:采用计算的方法的人举手。为什么不用刚才的第一种或第二种方法呢?
5. 小结。
引导学生交流下列三个问题。
(1) 这三题都是求第17颗珠子的颜色,为什么第1题除以2,第2题除以3,第3题除以4呢?
(2) 你怎么知道第1题是红色,第2题、第3题是蓝色的呢?
(3) 要算出某一颗珠子是什么颜色?关键是找准什么?然后看什么来确定?
[说明: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由于各人的思维习惯、认知策略以及选择的学习活动不同,因而班集体内必然会呈现多样的方法。教学应该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种方法,还要适度优化方法。
解决第一串珠子的问题,学生分别使用了画图、用奇数与偶数推理、用除法计算等多种方法。教学把精力放在解释除法算式的具体含义上,让学生体会这种方法的数学化程度高,适用面宽,从而在解决第二、三串珠子的问题时,自觉使用除法,达到优化方法的目的。]
三、 运用周期规律
1. 出示例题中彩旗、彩灯、盆花画面。
谈适:每逢过节,一些单位都喜欢用彩旗、彩灯、盆花来装扮,一起来看这幅图。漂亮吗?彩旗、彩灯、盆花的排列有规律吗?每组图中排在第21个的是什么?用计算的方法算算看。
学生自主解决,并组织交流。
(1) 21÷4 = 5(组)……1(面)→红旗
(2) 21÷3 = 7(组)→绿灯
(3) 21÷2 = 10(组)……1(盆)→蓝花
提问:第(2)题没有余数,你怎么知道是绿灯的?
追问:像这样的题目,有余数的怎样看?没有余数的又怎样看?
谈话:那现在我来说余数,你来抢答是什么,好吗?
师生共同活动。(第1题彩旗,余2、3;第2题彩灯:余1;第3题盆花:没有余数)
2. 谈话:我发现你们学数学很有灵感,想不想再来检测一下自己?(出示“练一练”第3题)
提问:你能画出每组的第32个图形是什么吗?
3. 当回设计师。
谈话:你也能设计像这样有规律的图形吗?试试看,再算出第32个图形是什么。
学生活动,并与同桌交流。
小结:你觉得像这样有规律排列的物体怎样知道第几个是什么?
4. 拓展练习。
谈话:小军还在穿珠子呢!一起来看,他用红、黄两种珠子,按这样的顺序穿的。(黄、黄、红)
结合情境引导学生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 第18颗珠子是什么颜色?
(2) 还是3颗为一组,为确保第18颗是红色,还可以怎样穿?你是怎么知道的?
(3) 还是3颗为一组,确保第22颗是红色,可以怎样穿?你又是怎样知道的?
[说明:在变式或开放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周期规律,是本课的一个亮点。判断第21盏灯的颜色,把根据余数作判断的经验迁移到没有余数的情况;设计的穿红、黄珠子的拓展练习,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5. 联系生活实际举例。
提问:其实生活中像这样有规律的事情太多了,你能举例吗?
提问:你们对十二生肖有了解吗?说说看。
(1) 你今年几岁?属什么?今年多少岁的人跟你是同一属相?
(2) 小明今年11岁,属牛,他妈妈也属牛,他妈妈今年多大?
四、 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有收获吗?有疑问吗?
设疑:还是继续来看穿珠子吧:(出示画面)小红穿的60颗珠子中,有几颗红珠,几颗蓝珠呢?课后去研究。
[总说明]
综观这节课,在教学目标里合理处理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的关系,重视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和优化,关注学生的成功体验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努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实际提供丰富的研究材料,让学生充分开展“找”规律的活动;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激发并维持了学习热情;利用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研究、发现周期规律的过程,实现了预设的目标。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简易方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复习目标:
1.会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定律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方程。能解方程并验算。
3.能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一、概念回顾。
1.什么叫做方程?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什么叫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2.用字母表示数应该注意什么?
3.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二、基本练习:
1.方程0.6X=3的解是( )
2.a与b的和的一半是( )。
3.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是( ),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是( )。
4.判断。
(1)a×b×8可以简写成ab8。
(2)x+5=4×5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
(4)a的立方等于3个a相加。
(5)a÷b中,a、b可以是任何数。
5.解方程。
10.2-5X=2.2 3×1.5+6X =33 5.6X-3.8=1.8
3(X+5)=24 600÷(15-X)=200 X÷6-2.5=1.1
6.解决问题。
(1)一个三角形的高是6米,底是20米,求面积。(用公式计算。)
(2)妈妈有200元钱,是小红的4倍多20元,小红有多少元?
(3)爸爸的年龄比儿子大32岁,是儿子年龄的9倍,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4)学校买10套课桌用500元,已知桌子的单价是凳子的4倍,每张桌子多少元?
三、作业。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的性质》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的性质
教学内容:
课本第37-39页。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情境中通过猜想、验证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
2.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数学思考的能力。
3.在活动中初步感悟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探索并发现小数的性质,并会用小数的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性质,能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1分钟左右)
明确课题:小数的性质。
二、自学例4,例5(17分钟左右)
1.明确例4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4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时间:3分钟)
(1)橡皮和铅笔的单价相等吗?为什么?
(2)从左往右观察0.3和0.30这两个相等的小数,你又能发现什么?
3.交流。(3分钟)
交流内容
1.你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2.说说为什么橡皮的单价和铅笔的单价相等?
要点:
(1)用具体钱数解释,都是3角;
(2)用图表示;
(3)结合计数单位理解。
同学们想出了多种方法都能证明0.3元=0.30元,说明这两个小数确实相等。
4.学习例5。
(1)先看图填一填再全班校对。
(2)比较0.100、0.10、0.1的大小,你是怎样比较的?
(3)从左往右观察0.100、0.10和0.1这三个相等的小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
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你能发现什么?
提示: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怎样变化,小数大小怎样?
初步体验小数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5.观察例4和例5的比较结果,看看有什么发现。
点拨: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怎样变化?从右往左看呢?
小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6.学习例6,并完成“试一试”。
组织交流,校对和订正。
明确小数化简的方法。
知道小数改写的方法,特别是将整数改写成若干位小数的方法。
这些物品价格中哪些“0”可以去掉,在书上填一填。
3.05元中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
小数中的“0”是否都能去掉?只有小数哪里的0才可以去掉?
重点指导把10改写成三位小数的方法。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基本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思考:数轴上的各个小数是怎样得到的?
观察每组中的两个数,你有什么发现?0.1=0.10,数轴上的这个点还可以用哪些小数来表示?
2.“练一练”第2题。
思考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不可以,为什么?
3.练习六第1~5题。
直接将答案写在课本上,后进行集体交流,逐题表达想法,进行校对和订正。
第1题为什么不把0.018和0.180连起来?
第5题用“元”作单位表示钱数时,因为人民币“元”后面还有“角”“分”,所以钱数一般改写成两位小数。比较一下,用“元”作单位改写成两位小数后有什么感觉?
【创编练习】
(1)只动三笔,变成三个相等的小数。
6020 602 60200
(2)写几个和30.200相等的小数。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十四》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 小数乘法和除法
练习十四
教学内容:
课本第77-7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体会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在小数四则计算中的应用。
2.进一步加深对相关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的理解,丰富对混合运算过程、特点的认识,提高灵活计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验算的习惯,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进一步领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特点,感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难点:
主动探索运算定律并能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课题,认定目标。(预设2分钟)
1.学生回顾
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相同;知道整数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乘法同样适用。
2.明确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相应的练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并探究一下整数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是否同样适用于小数?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预设5分钟)
练习十四第6题
导学单
1. 独立完成第6题。
2. 观察每组中的2道题,对比一下,你发现什么?
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学生发现其中的运算规律。
问:每组中哪一题计算起来比较容易?
指出:遇到可以简算的题目,要尽量用简便计算。
三、多层练习,内化提升。(预设21分钟)
练习单
(一) 基本练习
1.练习十四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全班校对,选择几道让学生说说简算的方法。
2.练习十四第8题
同桌互相说说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后,应用公式进行独立计算。
指名3人板演,组织全班交流。
(二) 整合练习
3.练习十四第9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后独立列式计算
提醒:列式后要注意运用简便计算,并提醒学生,吨和千克间的进率是1000。
4.练习十四第10题
读题,理解什么叫“层高”后,独立完成。
追问:你这样做的理由,特别是最后为什么还要再加1。
5.练习十四第11题
学生看懂票据,独立填表。
提醒:在计算时可以把表中的小数化简。
6.练习十四第12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提醒:估计“妈妈大约用去多少元”时,可以把6.9元/千克看作7元/千克,把29.8元/箱看作30元/箱。
(三) 创编题
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面各题中,( )的积比1小。
A.0.2×1.05 B. 0.25×4 C. 0.24×5
(2)下面各题的积最大的是( )。
A.60×0.2 B. 6×0.02 C. 600×0.0002
全班交流,学生说说自己思考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找规律》数学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找规律》数学教案
一、 感知规律,认识周期:
1.初步感知 激发兴趣
(媒体出示:棒棒糖图、广播操比赛图、鲜花队1、鲜花队2)
T:你能找到图中的规律吗?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T:生活中常常用到这样的规律,尤其是在喜庆的节日里。(出示例图)
今天我们就一起到这里《出示课题:找规律》
T:你发现了图中的规律了吗?
2.理解规律 明确周期
T:从左边起,盆花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一盆蓝的,一盆红的……)
T:总是这样排列下去吗?那我们就可以把这两盆花看作一组。然后接着一盆蓝的,一盆红的为第二组……以后的每一组都跟第一组是完全一样的!
T:彩灯呢,你准备把它们怎样分组?(红、紫、绿,红紫绿、红紫绿……)以每3盏灯为一组,后面都是这样排列吗?
T:彩旗呢?你会把它们分组吗?可以利用你手中的图片摆一摆,或在自备本上画一画,想好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想法。
反馈:你是怎么分组的?生板演。
(每4面一组,后面都一样,2红2黄,2红2黄……)
2面一组合适吗?为什么?(后面的都要跟第一组一样,如果2面红旗为一组,后面就应该都是2面红旗,2面红旗了)
T:像这样的排列,后面的每一组都跟第一组的排列完全一样,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组称为一个周期。可以简单地说成是以什么为一组。谁来说说看?花:(以每2盆花为一组,以每三盏彩灯为一组,以每四面彩旗为一组),后面的每一组都跟第一组是完全一样的。
T:看来,这些有趣的规律中最关键的是要找准它们的周期。
3.专项训练 会找周期
T:用你的方法找周期
(1)△○□△○□△○□△○□……
(2)○○○△△○○○△△○○○△△……
(3)△□○○△□○○△□○○……
二、 优化方法 解决问题:
1. T:以每2盆花为一组,你能知道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生尝试解决后反馈):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你是怎么想的?
A:列举策略(蓝红、蓝红、……)(单双数即奇偶数规律)
B:画图策略(字母、数字等一个一个画)
C:计算策略《15÷2=7(组)……1(盆)》
T:你明白算式的意思吗?(要想知道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以每2盆花为一组,一共摆了7组,余下的一盆是每组的第一盆,就是蓝花。)谁再来说说每个数各表示什么? 2.T:你觉得哪种方法简单?你喜欢哪种方法?就请你用喜欢的方法找出第15、17盏彩灯分别是什么颜色?
(给同桌出题,但要规定最后一盏灯的颜色)
交流:红灯起立……
3.T:再来看看第21面、第23面彩旗分别是什么颜色的?(学生独立完成后校对。)
4.余数是几,是红旗?余数是几,是黄旗?
5.发现余数 领会含义
出示△○□△○□(画一画)
T:首先要怎样?(找周期)想好了吗?和同桌交流一下,再看看你们有没有找对。(出示三个一圈的椭圆)
(1)接着画出两组△○□△○□________________最后一个是_________
(2)接着画出两组多一个△○□△○□_________最后一个是_________
(3)接着画出两组多两个△○□△○□_________最后一个是_________
T:你有什么发现?
如果刚好画完几组,最后一个应该是每一组的最后一个,
如果多画一个,最后一个应该是每一组的第一个,
如果多画两个,最后一个应该是每一组的第二个,
如果……
T:同学们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用大家发现的规律来解决新的问题吧!
三、 寓练于乐 巩固知识:
1. 算一算:
先圈一圈,再算一算
(1)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第99个字是( )
(2)▲●●▲▲●●▲▲●●
排列在第19个的是( ),第200个是( )。
(3)小红正在按2绿、1黄、1蓝、1红的顺序穿一串珠,第18颗和80颗会是什么颜色呢?
(4)按规律在括号里画出每组的第32个图形
△○□△○□△○□△○□……( )
○○○△△○○○△△○○○△△……( )
△□○○△□○○△□○○……( )
2.玩一玩:
伸出左手,以大拇指为1,食指为2,中指为3,无名指为4,小指为5。快速说出:第6个,第10个,第100个,第101个,并将大拇指送给自己。
3.猜一猜:请你猜猜我是谁?
我排在第20个呢。
(1)_________
(2)_________
四、 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 今天我们学习了找规律,你有什么收获?
2、 数一数游戏
3、 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规律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我国民间的十二生肖也很值得大家去研究,课后,同学之间、家人之间、朋友之间不妨互相问一问!
板书设计:
找规律
找准周期
板贴 15÷2=7(组)……1(盆) 画图
17÷3=5(组)……2(盏) 列举
21÷4=5(组)……1(面) 计算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八》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 小数加法和减法
练习八
教学内容:
课本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计算的算理,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结合现实情境,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的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
学生完成练习八的第7题
学生直接把结果写在书本上。
学生完成后,指名交流得数,
同桌互批, 全对的打一颗星。
二、自主练习,巩固算法 。
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八第8题
0.45+2.85= 17.6+3.9=
6.1-5.78= 14-3.9=
集体校对,分别订正。
说说计算时的注意点。
提醒: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把小数点对齐后加减。
三、分层练习
练习单
1.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
4.3 8.36 16
-2.14 -7.4 - 6.7
2.24 96 10.3
2. 练习八第9题。
学生独立练习
说说如何思考的过程。
如何求王晓芳比李明跳的低的高度,数量关系式怎样?
3.练习八第10题。
(1)读取题中表格中的信息。
(2)完成书中的三个问题。
提醒:正确找到他的最高体温和最低体温,开始时的体温和一天结束时的体温。
4.练习八第11题。
(1)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
(2)同桌互相再提一些问题进行解答。
点拨:妈妈付出40元,求找回多少元,可以用付出的钱减去物品的价钱。
提醒学生提出问题时不要随意增加条件,符合用加减法计算的意思。
5.练习八第12题。
学生独立练习
全班交流,说说如何思考的。
点拨:要求这一天一共耕地多少公顷,要知道上午耕地数和下午耕地数,根据书本上的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下午的耕地数。
6.创编题
① 修一条公路,已经修好了136米,比剩下的少86.4米,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点拨:先求出剩下的米数,再求出公路的全长。
②一桶油连桶重10.5千克,用了一半后,连桶还重6千克,原来的油和桶各重多少千克?
点拨:先求出半桶油的重量,然后乘2求出一桶油的重量,最后求出桶的重量.关注学生不同的方法。
7.智力迷宫(练习八中思考题)
(1)学生自己独立审题,小组交流想法。
(2)请学生自己解答,再次说说想法。
教师提示:引导学生先写出5.1一( )=2.76,利用已有经验算出减数,然后再用5.1加上算出的这个数。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求商的近似值”,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材简析]
例7主要教学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值,并让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但对循环小数的介绍仅仅是结合具体的除法计算过程,作了一些形象的描述,只要求在直观水平上认识循环小数。同时为了满足部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你知道吗”栏目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有关循环小数的知识。
例8通过一个简单的购物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不适宜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值,而应该采用“去尾”的方法求得近似值。随后的“试一试”则通过乘船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有时还需要用“进一”的方法取近似值。通过上述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对商的近似值有更为全面的理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近似值的含义,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商的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习用“去尾”或“进一”的方法求近似值。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谈话:海狮、海豚、飞鱼都是水中游速较快的动物(多媒体出示例7表格及以上部分),他们的最高游速与汽车的速度差不多,看了这张表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提问:你能算一算,海狮的最高游速是每分钟多少千米吗?
[课始于水中动物游速情境,使学生感到亲切,激起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理念,也为新知的探究作好准备。]
二、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教学例7
(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2)尝试计算,突现矛盾。
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由于这一题的商是循环小数,所以在计算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很早就停笔了,有些学生还在继续除。教师可再等待,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把想法说出来。
(3)学生交流发现:①除不完②每个数位上的数都是6
(4)结合板书小结:如果继续除下去,余数重复出现“40”。商重复出现“6”。像0.666……这样的小数是循环小数(板书:循环小数,并指导阅读94页页脚内容)。根据需要,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5)提问:把这道题得数保留二位小数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保留二位小数,看千分位上是6 ,满5进1,约等于0.67千米。)
(6)追问:如果要保留三位小数,你一般要算到哪一位?精确到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一般又各要算到哪一位呢?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一般计算的时候要比所要保留的位数多算一位,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评:让学生尝试,发现问题,教师不过早介入,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并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发现,数学学习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
2、教学“试一试”
(1)谈话:用计算器算一算,海豚和飞鱼的最高游速大约各是每分多少千米?(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2)学生独立填写,交流取近似值的方法。
3、教学例8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可让学生把不同的方法写在黑板上。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①得数是6 个②得数是7个③得数是小数④竖式计算时,商的小数位数是一位或比一位多的;
(3)比较交流。让学生仔细比较这几种情况,把各自认为最合理的方法选出来,并说明理由(可让学生展开辨论)。学生说明的理由可能有:①生活中足球只能一个一个买,得数要保留整数;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值,是7个;③买7个钱不够,所以只能是6个;④只要除到个位就可以了,因为不管余下多少钱,它总不够买一个;
(4)明晰算法。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不适宜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值,而应该采用“去尾”法(把尾数舍去)求近似值。所以300÷45≈6(个)
[评:这一环节让学生的想法充分展开,又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加以分析比较,得到合理的结果。学生个体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解决,而绝不是简单的给予。]
4、教学“试一试”
(1)谈话:看来有些题目求商要根据生活实际确定。那这一题你能解决吗?
(2)让学生独立计算,同桌说说各自的想法。
(3)交流想法。学生的想法可能是:不管余下几个人,还要多安排一条船,所以,126÷15≈9(条);
(4)说明:有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向整数部分进一)的方法取近似值。
(5)比较:你能说说在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取近似值,什么时候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在比较交流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花布做衣服,钮扣钉衣服之类实际的问题,需要采用去尾法求近似值,盒子装蛋糕,卡车运货物之类需要采用“进一”法求近似值。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确定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三、 复习巩固,综合运用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1)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汇报,纠正错误。
(2)提问:通过计算你认为应该注意些什么?(得数保留二位小数,只要除到千分位,再四舍五入。)
2、完成“练一练”第二题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全班交流,针对作业中的错误,师生评价。
(2)提问: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体会?(结合生活,合理取近似值。)
[评:这二个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对求商的近似值有更深的认识,也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 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问?
2、在今天的计算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数——循环小数,带着对循环小数的好奇,我们一起来进一步地了解循环小数。(多媒体出示:你知道吗?)
[评:通过谈收获,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进行总结。“你知道吗”的介绍,让学生对循环小数有一定的了解,也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五、 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十八”第一题。
[总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数学体验,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本课教学中,按“让学生尝试——说说自己的想法——比较、分析、归纳合理的方法”这样的线索展开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经历探索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喜悦,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奇妙的图形密铺”,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密铺的含义和了解可以密铺的图形形状,了解图形密铺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用三角形、四边形和梯形密铺的图形。
3.理解密铺原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理解密铺的含义及知道哪些平面图形能单独密铺
能否单独密铺的原理
四、过程实施:
(一)欣赏图片,感受奇妙图形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是否留心观察过这些镜头?这些场景熟悉吗?哪里见到过?请你用数学的眼光去考察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用一种或几种图形有规律地平铺而成的。)
2.平铺时,图形与图形之间有什么要求吗?
3.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出示:无空隙、不重叠。)
4、象这样无论什么形状的图形,如果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平面上,这种铺法在数学上就称为“密铺”。(板书:密铺无空隙 不重叠)
5.密铺是数学中最有趣和最美丽的部分之一,它在生活中有着及其广泛的运用。除了在地面墙面上看到密铺,你还在那里也曾经见到过平面密铺图形呢?在小组里说一说。
其实,密铺就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二)操作探究,体验密铺
1.猜一猜: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图片,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所有美丽的密铺都离不开数学的基本图形。那么我们学过的所有平面图形是不是都能单独密铺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来猜一猜,并在作业纸上记录下自己的猜测结果。(黑板上贴8个图形)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猜测结果?有不同看法吗?(预设:正五边形有争议)
看来,对于正五边形是否能单独密铺,我们课堂上有两种不同的猜测。面对不同的声音,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每个人的想法。
2.验一验:现在矛盾就在于这个正五边形能否单独密铺!怎样才能判断谁的猜想是正确的呢?谁有什么好办法?是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现在,请从工具袋里拿出正五边形,请同学们利用它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正五边形能密铺吗?
通过亲自动手实践,你能告诉我正五边形能单独密铺吗?
看来,光用眼睛看并不一定正确,我们还是需要经过实践论证!
其他的图形是不是也象我们猜测的那样?小组里分工合作,比一比,看看哪组拼得又快又好!
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验证的结果?(课件出示)
(调整实验结果)
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发现原来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正六边形能够单独密铺,而正五边形、圆形都不能单独密铺!
那么,你们有没有想一想为什么这五种图形能单独密铺,而正五边形和圆形不能单独密铺?
那是不是正五边形和圆形真的在密铺中就没用了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5秒钟,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小学教学设计网-www.XXJXsj.CN-更多数学教案]
其实象这样,用两种图形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一起,也是一种密铺。
活动二:两种不同平面图形的密铺
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七巧板。请看一下,七巧板的表面也是一种密铺吗?这个图形里有几种基本图形?
你能从七巧板中选出两种不同的图形密铺成一个平面吗?在和小组同学合作试一试之前,请看清楚操作要求。(出示要求)明确了要求,就可以开始动手试一试!
我们来看看每组密铺的不同情况。你是用哪两种平面图形拼成的?你们还有不同的拼法吗?你们小组又是怎么拼的?
3.美的欣赏一:生活中密铺设计图案
看来,不仅用一种平面图形能密铺,用两种甚至更多的图形也能密铺成一个美丽的平面。设计师们正是将数学与艺术相结合,用密铺的方法为我们设计了各种美丽的图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出示课件)
(三)展现才智,大胆创作
1.美的创作
看了这么多密铺的图案,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而这种美感来源于密铺的什么特点?是呀,密铺中有规律的无空隙、不重叠的排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与空间延伸的想象!
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试一试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作业纸,让我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一起来创作密铺图案吧。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选择
★用一种图案进行密铺 ★★ 用两种不同图案进行密铺,设计完成后,也可以为自己的密铺涂上美丽的颜色!
小组里互相欣赏一下同伴的作品,并推举一个同学的作品让大家一起欣赏一下。说说你的作品是运用了什么图形进行密铺的?他的密铺作品美吗?(可以的话,我建议大家把各自的作品贴在教室里,一起分享创作的快乐,好吗?)
2.美的欣赏二:埃舍尔的艺术世界
密铺图形奇妙而美丽,古往今来,不少艺术家都在这方面进行过研究,其中最富趣味的就是这位荷兰艺术家埃舍尔。(出示课件)他创造的艺术作品,结合了数学与艺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更让人对数学产生另一种看法。
(四)总结拓展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呢?
是的,密铺就在我们的身边,无时无刻装点着我们的生活!同时,它还是一门学问,在美丽的密铺背后,还有太多的数学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五)课后作业:
★研究正五边形为什么不能密铺的原因,撰写一篇数学小文章。相信你们一定能行!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九》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 小数加法和减法
练习九
教学内容:
课本第53--54页。
教学目标:
1.用计算器熟练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拓展学生学习与探索的空间,提高学习效率,正确率达90%以上。
2.在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小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小数加、减法应用的广泛性,感受计算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
3.在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计算器熟练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掌握方法。
教学难点:
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小数加减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
完成第54页练习九第5题。
请3组学生,快速口答。并选择1和3说说思考过程。
二、练习(30分钟左右)
【基本练习】
完成第54页练习九第6题
用竖式计算并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提醒: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6题,看谁完成的又快又准确。
选择7-5.08,说说用竖式进行计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选择3.86+0.34,说说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时候可以怎么算。
【整体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单
练习单
在探究本上完成如下练习
(一)基本练习
(1)完成书本P54第7题。
(2)完成书本P54第8、9题。
*用计算器验证你的答案,确保做对。
(二)创编题
1.某天早上气温是4.5℃,中午气温比早上升高了5.1℃,晚上比中午降低了3.4℃,请问这天晚上的气温是多少?
2.小强带15元去超市购物,超市部分商品价钱如下:
名称 笔记本 铅笔 直尺 小刀 三角板 钢笔
单价/元 6.30 0.60 1.20 2.40 4.50 6.70
如果这几种商品每样买一个,那么还差多少钱?
2.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要求:
(1)轮流汇报,有不同意见的指出交流,并达成一致意见。
(2)说说怎样求出问题?或者说一说要注意些什么?
3.全班交流
4、挑战自我:
8.43+2.87+0.57+0.13=
6.52-3.44-2.56=
9.6+6.7-9.6+3.3=
15.25-3.1+0.75-5.9=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认识小数》数学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认识小数》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更好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恰当的评价,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练习七/6—8)
1、第6题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比较,填在书上。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比的。
* 明确:比较小数的大小,一般先比较整数部分的数,再依次比较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上的数……
2、第7题
出示: 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0.6 0.506 0.056 0.065 0.56
(1) 读读各数,说说怎样比较。
引导学生先比较每个小数十分位上的数,根据比较的结果把这些小数按大小分成三组,再分别比较其中的两个数,最后确定这五个小数的大小顺序。
(2)让学生按此方法尝试排列。
(3)交流排列情况。
0.056
3、第8题
(1)让学生看清要求后尝试完成。指名板演。
(2)交流,注意格式及符号、单位。
(3)把改写成的用“亿”作单位的小数与近似数作比较,体会这两种形式的数在表示的数目时的不同特点及作用。
二、探索与实践
1、第9、10两题,在课前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际的调查和测量。身高和跳远成绩的测量可以与体育课结合。
也可以让学生调查其他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如肉、禽、蛋、蔬菜、水果的价格等。要求学生认真记录测量得到的数据。课上进行交流,说说活动中的体会。
2、第11、12、13三题,可以布置学生课前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或上网搜索,课上进行交流。
** 相关数据:
* 地球赤道的长度是40075.696千米。
*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汉族人口有11594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有10643万人。
三、思考题:
出示:(1)大于0.1而小于0.2的两位小数有多少个?
(2)大于0.1而小于0.2的小数有多少个?
※ 先看第1个问题。
让学生说说大于0.1而小于0.2的两位小数有哪些。
问:你能有条理地列出来吗?
板:0.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
※ 再看看第二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 讨论:
你还能找出大于0.11而小于0.12的小数吗?
有没有大于0.111而小于0.112的小数?
想想,大于0.1而小于0.2的小数有多少个?
【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数轴有条理地写出大于0.1而小于0.2的两位小数,再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0.1和0.2之间还可以有很多的三位小数、四位小数等,从而体会到大于0.1而小于0.2的小数有无数个。】
三、评价与反思:
要注意以下两点:
1、适当解释每项评价指标的含义,引导学生围绕重点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2、要关注理解这部分学习内容仍然有困难的学生,启发他们尽可能说出自己的困惑,帮助他们查漏补缺,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后记: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更好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恰当的评价,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了解周围的家庭》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2377.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