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分橘子》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4~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从 材料的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过程。
3. 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探究 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课件出示48个橘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如果平均分给悟空、八戒和沙僧, 每人可以分几个?(教师板书)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 题。
2.师生进 行互动交流。
师:从题目中你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生:48个橘子,如果平均分给悟空、八戒和沙僧3个人,每人可以分几个?
师:题目要求我们要怎么分?
生:平均分给3个人。
师: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生:每人可以分几个?
师:根据 这些信息,谁知道该怎么列式呢?
生:可以用 除法运算列算式:48÷3=16(个)
3.教师与 学生合作摆一摆,验证以上结论是否正确。
4.介绍用竖式解决以上问题。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48 ÷3=16(个)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每一步的含义:
先 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48个橘子,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平均分给3个人,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写好后,按下面的步骤用竖式计算。
一试商:48除以3,商是几,写在哪?根据乘法口诀求商,商是1,相同数位对齐,即商与被除数48的 十位对齐。
二相乘:商与除数相乘的积写在被除数48的十位4的下面,相同数位对齐。
三相减:从4里减去3,还剩1,表示还剩1筐,然后把1筐和 8个放在一起就是18个,再平均分给3个人。在个位上商6,得18﹣18=0。
引导 学生总结,都是从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数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三年级数学下册《分一分(一)》教案
分一分(一) 设计
一、教材简介:《分一分(一)》这一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整数和小数之后学习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一次拓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飞跃。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是有很大差异。分数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要学习分数,是学生以前没有想过或想不到的问题。这部分内容原来是四年级所学内容,现在安排三年级,足以可见概念学习和理解是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习时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激活已有经验,利用实验操作、观察等活动,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设计理念:通过折、涂色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亲身经历“分数”的探索过程,并会创造出分数,切实感受“分数”的内涵。并会将所学习的内容,运用到生活当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拓展了分数概念的外延,从而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学情分析:《分一分(一)》是小学数学概念中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的一课,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和小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是有很大差异。开始学生掌握分数的含义是很困难的,因此,本单元第一次出现分数时,通过一些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和一些图形,结合折、涂色的活动,着重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这一节课为以后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良好的基础,更为以后解答分数四则运算和应用题奠定坚实而重要的基础。
四、 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能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2、结合折纸,涂色活动,创造出简单的分数。
3、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培养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能力;在讨论交流过程中,使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五、教学重点: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能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六、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七、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八、教学准备:正方形、长方形、圆纸,学习单。
九、课时安排:总课时2课时,本课时是第1课时。
十、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拍手游戏)
今天老师和大家做个游戏,听清楚游戏的规则,我们今天回答问题不用嘴而是手,答案是几,拍几下。
1、出示情境图,同学们,要把这4份披萨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可以分到多少呢?(拍手表示)
2、如果要把这2份披萨平均分给他们2个人,每个人可以分到多少呢?(拍手表示)
3、如果只有1份披萨,要如何把它平均分给他们2个人呢?
(学生会感受到拍手无法表示,可能会说半个。)
同学们,第一次拍手2次,第二次拍手1次,第三次呢?拍手无法表示“半个”,你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半份披萨吗?请你发挥你的想象,大胆地创造出一半的表示方法,可以画图,也可以发明一种符号来表示。写一写,画一画。
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然后汇报展示。
4、引出用 分一分(一) 表示最简单。
(二)、初步认识 分一分(一) 。
1、这个数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分数。板书:分一分(一)
把1份披萨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这份披萨的 分一分(一) ,那另外1份怎么表示?
一半可以用 分一分(一) 表示,读作二分之一。 分一分(一) 是分数。
2、理解平均分。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 分一分(一) 表示吗?生自己判断,并说出理由。
7.png
看来要得到 分一分(一) ,必须怎样分?平均分。
(三)、理解 分一分(一) 的含义。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一半可以用 分一分(一) 表示,请大家用彩笔涂出下面图形的 分一分(一) ,可以涂实也可用画斜线的方式。
1、生说有哪些图形。
2、生自己涂色,教师巡视。
3、集体展示与交流。引导学生说清楚自己是怎样得到 分一分(一) 的。(如:把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将其中的1份涂色,涂色部分就是正方形的 分一分(一) 。)
4、如果要表达 分一分(一) ,你会选择那一个图形呢?这些图形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5、小结:共同点:平均分,分2份,取1份。不同点:不同的图形 ,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都可用 分一分(一) 表示。
分数都是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四)、折纸活动,创造分数。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 分一分(一) ,知道 分一分(一) 是分数。用一张纸对折只能平均分成2份吗,4份可以吗,8份呢?还是 分一分(一) 吗?可以得到什么分数?现在你能不能用纸折一折,涂一涂,得到更多的分数呢?
小学合作学习:每个小组组长处有正方形、长方形、圆纸各一张,还有一张表格。
活动要求:
1、小组组长将材料合理安排给组员,动手折一折。
2、折时要平均分,折好后,用彩笔画斜线或涂实的方式,涂出其中的几份。
3、把自己小组创造的分数填在表格当中。
纸的形状
平均分成的份数
涂色部分是几份
得到的分数
正方形
圆
长方形
小组合作后,汇报展示:把()纸,平均分成了( )份,涂色部分是( )份,得到的分数是()。教师整理分数,并板书在黑板上。
同学们,你们的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太强了。通过折纸创造出这么多的分数。
(五)、认识一般分数,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法。
1、根据活动创造的分数给出: 分一分(一) , 分一分(一) 等都是分数。
2、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
3、介绍读法和写法:几分之几,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4、结合活动,说说分数各部分表示的含义。如 分一分(一) ,分母4表示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分子1表示其中涂色的1份。
(六)、练习巩固。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分一分(一) 分一分(一) 分一分(一)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对吗?对的画“√”,错的画“×”。
分一分(一)分一分(一)分一分(一)
分一分(一)
分一分(一) ( ) 分一分(一) ( ) 分一分(一) ( ) 分一分(一) ( )
3、拓展提升: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分一分(一)
分一分(一)
(七)、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十一、板书设计:
分一分(一)
分一分(一) 分一分(一) 平均分 分一分(一) 分一分(一) 分一分(一)
像 分一分(一) , 分一分(一) , 分一分(一) 都是分数。
读作:四分之三
十二、作业设计。
折出一张长方形纸的 分一分(一) 。
十三、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以课标精神为指导,注重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新课标理念。纵观全课,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反思:
片段一:谈话引入。(拍手游戏)
今天老师和大家做个游戏,听清楚游戏的规则,我们今天回答问题不用嘴而是手,答案是几,拍几下。
1、出示情境图,同学们,要把这4份披萨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可以分到多少呢?(拍手表示)
2、如果要把这2份披萨平均分给他们2个人,每个人可以分到多少呢?(拍手表示)
3、如果只有1份披萨,要如何把它平均分给他们2个人呢?
(学生会感受到拍手无法表示,可能会说半个。)
同学们,第一次拍手2次,第二次拍手1次,第三次呢?拍手无法表示“半个”,你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半份披萨吗?请你发挥你的想象,大胆地创造出一半的表示方法,可以画图,也可以发明一种符号来表示。写一写,画一画。
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然后汇报展示。
4、引出用 分一分(一) 表示最简单。
(设计意图:情境引入,激发孩子兴趣,由4个,2个,到1个分别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要分多少,层层递进,层层加深。渗入到本课要学习的分数 分一分(一) 。)
反思:这一环节:学生没有充分体会到分数的必要性。修改:掌声表示,并说明几下,体会到数量的变化,从拍2次,1次,到无法拍。通过这样的环节,孩子可以充分感受已学整数不够用了,只能重新找数来表示。
片段二:折纸活动,创造分数。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 分一分(一) ,知道 分一分(一) 是分数。用一张纸对折可以得到什么分数?现在你能不能用纸折一折,涂一涂,得到更多的分数呢?
小学合作学习:每个小组组长处有正方形、长方形、圆纸各一张,还有一张表格。
活动要求:
1、小组组长将材料合理安排给组员,动手折一折。
2、折时要平均分,折好后,用彩笔画斜线或涂实的方式,涂出其中的几份。
3、把自己小组创造的分数填在表格当中。
纸的形状
平均分成的份数
涂色部分是几份
得到的分数
正方形
圆
长方形
小组合作后,汇报展示:把( )纸,平均分成了( )份,涂色部分是( )份,得到的分数是( )。教师整理分数,并板书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展示汇报,三个分数及其可能的画图表示方式,启发孩子从多角度来表示分数,拓宽并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和理解。)
反思:
学生操作活动时目标不明确,有些盲目。应在操作之前有所引导。,例如:用一张纸对折只能平均分成2份吗,4份可以吗,8份呢?还是 分一分(一) 吗?
汇报完之后,利用表格内容找共同点:1、平均分,分2份,取1份。2、分数都是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总之,这节课实现了我的设计意图,但是反思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训练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分数的意义上做的不够,又如,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丰富,没有及时赞美学生优异的表现和创造力,在这些方面以后要重点学习。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加强学习,钻研教材,钻研学生,向指导老师及同事请教,争取教学水平有更大的提升。
学习单 班级 姓名
分别涂出下面图形的 分一分(一) 。
IMG_256
用一张纸折一折,涂一涂,你还能得到哪些分数?
纸的形状
平均分成的份数
涂色部分是几份
得到的分数
正方形
圆
长方形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一分有多长》数学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一分有多长》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情境活动,让学生建立一分钟和一秒钟的概念,掌握分与秒的关系,知道1分=60秒。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生体验1分钟的长短,并感受时间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同时,教育学生从小要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分与秒的关系,体验1分时间的长短,建立一分钟的概念,知道分与秒的关系。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钟表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听了刚才的歌曲有什么感受?老师也有同样的感受,那你知道这段音乐有多长吗?一分钟!一分钟有多长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时间王国一起去体验吧!教师板书:一分有多长。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秒
1、在钟表上除了有时针和分针外,还有一位成员你们知道是谁吗?
2、出示课件。提问:哪个是秒针呢?
3、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秒针是怎样走的?
(出示课件钟表--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的全过程)
生1:是一格一格走的,走一小格是一秒。并且有滴嗒滴嗒响。 (板书:秒针走1小格是1秒)
师:是啊,秒针嘀嗒一声走过一小格就是一秒。下面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一次。“嘀嗒!”
4、那我们还可以用别的什么方式来记住一秒钟吗?(小组讨论)
生:我们还可以用拍一次手、跺一下脚、甩一下头等等记住一秒。
5、秒针走一小格是几秒,走5小格呢?15小格呢?30小格呢?走一圈呢?
6、刚才我们认识了钟面上的一个重要成员___秒针。秒针走一小格就是___1秒。可别小看了秒这个时间单位。请看大屏幕:陆地短跑冠军猎豹。它奔跑时1秒就可跑出30米。世界上飞得最快的鸟尖尾雨燕。它5秒就可飞行230米。5秒是多长,我们来看计时器,大家一起感受一下。请大家随着秒针的转动拍手,5秒停。时间过了5秒,雨燕已经飞行了230米。真是令人惊叹啊!还有更让我们兴奋不已的,请同学读:高铁列车10秒可运行1300米。咱们这次用敲桌子的方式,随着秒针的转动来敲,感受10秒有多长。你们能想象到高铁列车在我们身边过去时是什么样子?(一阵风一样)你们知道吗?火箭的速度更为惊人:指名读:火箭把卫星或航天器从地面成功射向太空进入轨道,30秒运行237000米。知道30秒多长吗?这次咱们跟着计时器边跺脚边来感受30秒有多长。(数30秒)人类多么伟大,能把许多不可能变为奇迹发生。同学们,希望你们将来也能为我们祖国创造新的奇迹。
(二)发现1分=60秒
1、孩子们,你们认为1秒钟过得快吗?那60秒呢?让我们一起随着秒针运动的节奏去体验吧!在这里老师有一个要求:请大家仔细观察,秒针走一圈60秒的时间,分针走了几小格?
2、分针走1小格是几分呢?那么,秒针走一圈60秒的时间就是?(板书:1分=60秒)
3、所以我们说1分=60秒
(三)体验一分钟
1、组织1分钟的集体体验活动:数心跳。
一分钟我们能干些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来体验一下。
教师指导学生数心跳的方法:请同学们举起你的左手,用右手的三根手指按住这个地方,你感觉到它在动吗?(师走到学生中间边说边示范)
生:感觉到了。
师;跳动的地方就是脉搏,都找到了吗?没找到的同学可以请老师帮忙。(师帮助个别没找到的学生)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请你数一数脉搏一分钟跳动多少次,准备好了吗?好,开始!(师用秒表计时。)
师:谁来告诉大家一分钟他的脉膊跳动多少次?(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这个年龄脉膊一分钟跳动一般在70--90左右,如果心情紧张或者是剧烈运动之后脉搏跳动会加快。请同学们回家后让爸爸妈妈帮你看时间,自己再算一算。
2、一分钟还可以做些什么,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次一分钟游戏活动,谁来读读?老师帮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活动,快来读一读,选出你最喜欢的一种活动。
3、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选择,一项活动只允许两个小组选择,谁先来选?
4、准备好了吗?1分钟计时开始!
5、同学们都非常认真地体验了1分钟能做的事情,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刚才的完成情况。下面谁来说一说?
师:一项活动,为什么你们完成的情况不一样呢?
6、听了大家的汇报,你们有什么感受呢?一分钟能产生的价值可真大呀!所以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估计1分有多长
1、同学们刚刚用自己的方法感受到了1分到底有多长。而且有了自己的参照依据。你的参照依据是什么?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参照依据来估一估一分钟的长短,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转过身去用自己的方法估测一分钟,觉得时间到了,你就转过身来,看看谁估测的准。
2、请问你是怎么感觉这1分的?(找估计比较准的学生)。
3、他们的经验很好,你想不想试一试他们的方法?
三、拓展、巩固练习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身边,一分钟也会有许多事情可以发生。一个忘记关闭的水龙头1分钟可以流失20000毫升水,就是相当于100瓶矿泉水。
一个城市熄灯1分钟大约节电2000度,大概相当于2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听了这段介绍,你有什么感受?虽然短短的一分钟,也能造成很大的浪费。
2、1分钟能干这么多事,那你能不能根据1分钟的长短来估计一下完成下面的事情需要几分钟?
四、总结
说说本节课你的收获吧!
总结: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充分认识了一分有多长,感受到时间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可贵的,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名名言,齐读: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分扣子》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分扣子的实践活动,了解分类 是需要标准的,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2.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初步提高把握图形特征、抽象出多个图形共性的能力以及整理数据的能力。
3.在回顾、整理、交流活动中,初步学会全面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和方法等,发展自我反思的能力。
学习 目标:
1.了解分类是需要标准的,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2.提高把握图形特征、抽象出多个图形共性的能力以及整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把握图形特征、抽象出多个图形共性以及整理数据。
教学过程:
一、提问题
1.小熊一家必须通过5个问题猜出20个怪物中谁是城堡的主 人 才能离开城堡,怎样提这5个问题呢?请你来猜一猜。
2.引出课题:今天这 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分扣子,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会通过分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 分扣子
活动一
拿出1号口袋。两人一组,先讨论一下可以怎样分类,再动手试一试。
1.小提示:
(1)有 几种不同的分法?
(2)每种分法还能继续 往下分吗?(一种分法指的是什么?是分的过程中的某一步吗?)
(3)最先举手的小组优先汇报。
2.学生汇 报。
(1)请小组两个同学在黑板上演示分扣子的过程,一人讲解,一人动手分扣子。
(2)教师记录分扣子的过程。
(3)再请一组同学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在黑板上演示,记录过程。
(4)比较两次分类,你有什 么发现?
活动二
拿出2号口袋,两人一组,先讨论一 下可以怎样分,再动手试一试。
1 .小组讨论
(1)想一想分类的 顺序,小组内两人说一说。
(2)用课件出示6种分类顺序,安排学生分别进行动手操作。
(3)学生在6种不同分类顺序下的分类结果,进一步感受结果的一致性。
2.自我评价。
(1)通过今天分扣子,你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
(2)填写“自我评价单”,同组两人互相说一说,互相鼓励一下。
三、讲故事
从刚才的分扣子活动中,你有没有受到一些启发?能通过分类找到城堡的主人吗。
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65页自我评价表。
板书设计:
分扣子
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集邮》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 15~1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用乘法口诀口算一位数整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用竖式笔算一位数整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
学习验算除法的方法,理解除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
结合教学渗透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掌握在计算前判断商是几位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看课件:
①淘气每页放2张邮票,他一共装了80张;
②奇思每页放3张邮票,他一共装了300张;
③笑笑每页放5张邮票,有285张邮票。
师:小朋友们,有这么多的信息,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问题吗?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提出这么多问题,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如何列式呢?
学生说算式师板书:①80÷2 =②300÷3=③285÷5=
师:80÷2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后面两道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板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师:你们有信心学好吗?那老师就要看看,今天谁的表现最好!
二、探究算理,学习新知。
笔算。
师:笑笑着急了,问你们:小朋友,我们的问题你们解决了吗?285÷5这里的商大 约是多少呢?
师:我们先来估算下。
生:285张看成300张大约要用60页,所以要比60页少。
生:200张要用40贡,所以285张需要的页数要比40页多。师:笑笑不满意了,他说:我需要准确的结果,不能大约。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列竖式笔算。285÷5
师:你们愿意自己先试试独立完成吗?
师:请一位小朋友,到黑板上来做做看。谁愿意大胆试一试呢?
师:下面的小朋友算好了吗?你们的结果对吗?
师:小眼睛看过来,请小朋友一起来做小老师看看这个小朋友做得对不对好 吗?
全班交流。(重点可针对以下问 题进行讨论:先用5除几?2个百除以5不够商一个百,怎么办?28个十除以5,商应该写在哪位上?商是几位数?)
师:老师也有几个不太明白的地方,想请教一下小朋友 ,你们愿意帮老师解决吗?
师:商5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师:余下的3怎么办?它表示什么?
生:3个十。
师:5表示什么 ?3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的35表示什么呢?
生:35个一。
通过观察、讨论、发现每一题的笔算过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探索出笔算除法的运算程序。
师生共同小结:
①先判断。商是几位数?
②除。用28除以5,等于5,5写在十位上。
③乘。用口诀“五五二十五”算出商5个十乘除数5等于25个十,写在28个十的下面。
④减。用28个十减去25个十等于3个十,3写在十位上。
⑤查。检查余数3是否比除数小。
⑥放。把被 除数个位上的5放下来,和余数3个十合起来是35个一。
⑦除。用5除35,等于7。
三、强化方法,总结全课。
师:小朋友们太 聪明了,其实我们小朋友这节课也收获了好多,是吧 ?你学会了什么呢?
生: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师:那么在以后 的计算中,你想友情提醒你的小伙伴们注意些什么呢?
课件: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
①从百位算起;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③每次除后的余数都要比除 数小;
④当前一位有余数时要和下一位合起来一起除。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数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节约》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0~1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
进一步掌握用 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养成自觉进行验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算理。
难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 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计算:
480÷4 369÷3
一、新知探索。
﹙一﹚学生阅读教材第10页情境图。
师:自己读题思考: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吗?﹙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己解决。会有一小部分学生拥有解决本题的能力,老师让他们暂时保留己见,为后面的重难点突破做好铺垫。大多数学生会发现问题,这时就遇到了本课待解决的难点问题:商中间有零的三位数除法)
师:老师想看一看,谁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会有小部分学生积极举手。这时老师要峰回路转把话题抛给那些只会做到一半却不会最后计算的学生)
师:我可不想把这一问题只留给你们这几位学生,老师偏偏找那些不敢举手的同学,让我 看一看你们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了?(其余学生会如释重负地坦言自己遇到的难题)
生:老师我会列式可是不知道怎样计算。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哪里不会计算好不好?你是怎样计算的?
﹙让遇到困难的学生边列式边计算,直到遇到难点为止,师板书计算的过程)
师:他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你们谁也遇到了相同的情况 ?谁能帮一帮他?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征服难题的勇气。通过学生的语言来找到解决问题的简单、准确的方法)
师:你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一小部分学生有知识基础,借助他们得到方法二。如果 学生们都不会,教师就介入到学生的学习中,立接把方法授出)
小黑板提示:
针对“方法二”思考:在计算时,你注意到了竖式的第几步有变化?哪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商的十位上写几,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集体汇报交流,最后总结比较上面两 种竖式写法,从而发现“不够商1就商0占位”这个规律。同时确定竖式的简便 写法)
师:同学们,商中间的0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个0很重 要,起占位作用)
师:计算除法的过程中,什么时候写零?计算除法时,不要忘记什么?( 计算除法时,求出商的最 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哪一位商0。不能忘了写0﹚
想一想、议一议:如果少写了商中间的这个0,商成了几位数?所得的结果对不对?
﹙二﹚三位数除以 一位数有余数的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先计算:520÷4。
生:自行计算。
师:请同学们 阅读教材第10页下面的习题,先列出算式,再尝试计算。提出问题:
﹙1﹚商的数字“13”后面为什么填0?
﹙2﹚余数和被除数大小是什么关系?
点拨:商的“1”是“一百”,“3”是“三十”,需要用0占数位。余数要小于被除数。
﹙三﹚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无余数)的验算
出示502÷2的三种算法。
提出问题:
1.以上三种算法哪种正确呢?
2.用什么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老师点拨:
根据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关系, 如果商正确的话,应该有:除数×商=被除数。根据这个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估算和笔算来验证计算的结果。
二、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主要研究的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同学们在做练习题时,要先判断一下 商是几位数,商的最高位在什么位置。竖式一定要写整齐,可以简写的要注意书写格式。
师出示“除法法则”小歌诀:除数一位看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哪位,不够商1,0 占位;除数当姐,余当妹。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数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轴对称(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3~2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明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画出轴对称图形。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操作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
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并判断轴对称图形。
难点: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具准备
一些对称 图片、剪刀、彩笔、长方形纸、正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剪纸导入,初步感知。
谈话:大家平时做过折 纸、剪纸等手工吗?老师也会剪纸,一起欣赏一下老师的作品,好不好?
﹙把事先剪好的图形分给各组同学)
请同 学们看看,老师都剪了那些图形?(心形,小鱼,双喜字,小房子,字母A﹚
老师剪了这么多图形,你能找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吗?
生:我发现把每一个图形对折一下,两边都是一样 的,能对齐。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细致,描述得也很到位。不要小看这些剪纸,它们都是根据对称的原理剪出来的。
同学们拿出任意一张剪纸,试着折一下,使折出的两边对齐。展亦一下自己的成果,并互相检查:是不是对齐了。
师: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形状大小一样一点边都不露,我们叫它重合。大家一起跟老师说叫什么?
生:重合。
师:请同学们把手中的图形展开,看到中间的一条折痕。小结:心形,小鱼,双喜字,小房子,字母A这些图形都能对折一下,产生一条折痕,使它们的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中间的折痕我们叫它对称轴。(板书:对折,完全重合,对称轴)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探索、发现知识的权利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 体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自主探究,深入感知。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对称轴,我们还要会画它,对称轴一般用点画线来画,大家先看老师示范。在黑板上演示 :先找准位置,再借助直尺画出 对称轴。着重强调:对称轴一定用点画线来表示。
师:请大家试着在你手中的剪纸上画出对称轴。
前面我们知道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接下来大家就根据你学到的知识来判断下面的图形是 不是轴对称图形。
黑板上出示课本第24页“练一练”第1题中图案,学生观察,然后拿出学具动手操作。
师:谁能告诉大家,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天安门、雪花、蜻蜓都是轴对称图形,把这些图形左右对折,能使两边完全重合。
生:音符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无论怎么折,都不能使它两边完全重合。
师 :同学们真聪明,一学就会,而且运用自如,能准确地判断。我们都可以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折一折﹚来判断。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图形折一折,如果两边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动手实践等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了学 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自主创作,巩固认识。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我们也可以自己动手做 一个轴对称图形,你能用什么方法做出来呢?
学生讨论,交流。
师:大家的办法真多。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都可以得到轴对称图形。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师演示,学生跟着做。
首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左右对折,拿出剪刀,按照老师的样子剪出5个小洞﹙其中两个在折痕上),剪好之后,展开,看看发现了什么? (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折痕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一样)
出示教材第25页上花瓶 的一半。
师:这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一半,想想另一半应该是什 么样子的呢?
生:另 一半应该和这一半完全一样。
生:大小,形状完全一样。
师:我们就按照这位同学的说法来画一画。
多媒体出示原图,再把与原图一模一样的图拼到一边。
师:照你们说的画好了,是这样吗?
生:不对,这样画出的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怎样画呢?
学生交流,讨论。
汇报:应该是左右相反,大小一样,上下一致。
再次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图,验证画出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轴对称知识画出图形的另一半,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根据给出的对折图形,找出相对应的展开图。(教材第25页最下面的图)
引导学生看对折图,试着判断展开后的形状。学生意见不一致,要求学生按照课本的样子自己动手折纸,剪出同样的图形,再展开,比比到底是哪个展开图。
四、课堂总结。
想一想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回忆知识点,概括回答。)其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远远不止这些。下面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利用手中的彩纸自己设计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剪好后把它贴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总结,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形 成完整的认识。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数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分草莓》数学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分草莓》数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8~9页“分草莓”及“练一练”
二、教学目标:
1、指引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练习中积聚有 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指引学生应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激起学生 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三、重点难点:
1、经历试商的过程,积聚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教具预备:
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2、练一练:1 0÷5 16÷5 18÷5 20÷5 33÷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二)探索新知
1、探究试商方法。
( 1)课件显示第8页“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2)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 对。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有商 6。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 :怎样 估计 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应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计算 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2、填空:第8页“试一试”(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3、全班齐练,抽生板演第8页“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第9页“练一练”的第1~5 题。
(四)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说说你以为在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轴对称(一)》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 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3~2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明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画出轴对称图形。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操作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
发展学生 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并判断轴对称图形。
难点: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具准备
一些对称图片、剪刀、彩笔、长方形纸、正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剪纸导入,初步感知。
谈话:大家平时做过折纸、剪纸等手工吗?老 师也会剪纸,一起欣赏一下老师的作品,好不好?
﹙把事先剪好的图形分给各组 同学)
请同学们看看,老师都剪了那些图形?(心形,小鱼,双喜字,小房子,字母A﹚
老师剪了这么多图形,你 能找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吗?
生:我发现把每一个图形对折一下,两边都是一样的,能对齐。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细致,描述得也很到位。不要小看这些剪纸,它们都是根据对称的原理剪出来的。
同学们拿出任意一张剪纸,试着折一下,使折出的两边对齐。展亦一下自己的成果,并互相检查:是不是对齐了。
师: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形状大小一样一点边都不露,我们叫它重合。大家一起跟老师说叫什么?
生:重合。
师:请同学们把手中的图形展开,看到中间的一条折痕。小结:心形,小鱼,双喜字,小房子,字母A这些图形都能对折一下,产生一条折痕,使它们的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中间的折痕我们叫它对称轴。(板书:对折,完全重合,对称轴)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探索、发现知识的权利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自主探究,深入感知。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对称轴,我们还要会画它,对称轴一般用点画线来画,大家先看老师示范。在黑板上演示:先找准位置,再借助直尺画出对称轴。着重强调:对称轴一定用点画线来表示。
师:请大家试着在你手中 的剪纸上画出对称轴。
前面我们知道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接下来大家就根据你学到的知识来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黑板上出示课本第24页“练一练”第1题中图案,学生观察,然后拿出学具动手操作。
师:谁能告诉大家,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 称图形?
生:天安门、雪花、蜻蜓都是轴对称图形,把这些图形左右对折,能使两边完全重合。
生:音符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无论怎么折,都不能使它两边完全重合。
师:同学们真聪明,一学就会,而且运用自如,能准确地判断。我们都可以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折一折﹚来判断。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图形折一折,如果两边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动手实践等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 自主创作,巩固认识。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我们也可以自己动手做 一个轴对称图形,你能用什么方法做出来呢?
学生讨论,交流。
师:大家的办法真多。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都可以得到轴对称图形。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师演示,学生跟着做。
首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左右对折,拿出剪刀,按照老师的样子剪出5个小洞﹙其中两个在折痕上),剪好之后,展开,看看发现了什么?(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折痕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一样)
出示教材第25页上花瓶的一半。
师:这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一半,想想另一半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另一半应该和这一半完全一样。
生:大小,形状完全一样。
师:我们就按照这位同学的说法来画一画。
多媒体出示原图,再把与原图一模一样的图拼到一边。
师:照你们说的画好了,是这样吗?
生:不对,这样画出的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怎样画呢?
学生交流,讨论。
汇报:应该是左右相反,大小一样,上 下一致。
再次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图,验证画出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轴对称知识画出图形的另一半,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根据给出的对折图形,找出相对应的展开图。(教材第25页最下面的图 )
引导学生看对折图,试着判断展开后的形状。学生意见不一致,要求学生按照课本的样子自己动手折纸,剪出同样的图形,再展开,比比到底是哪个展开图。
四、课堂总结。
想一想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回忆知识点,概括回答。)其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远远不止这些。下面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利用手中的彩纸自己设计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剪好后把它贴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总结,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认识。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数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分苹果》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分苹果》数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分苹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分苹果的过程中,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体会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含义。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分苹果的实际操作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方法,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2、难点:理解和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和体会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含义。
四、课前准备:
每组学生18张苹果 图片、每人一张题单、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老师口述谜语学生猜谜底: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红红脸,圆又圆,亲一口,脆又甜。
2、师 :今天我们就来分苹果。(板书课题:分苹果)
老师还为你们请来了几个可爱卡通人物和我们一起分苹果,你们喜欢他们吗?(播放课件)
【设计 意图:以猜谜的形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创设学生喜欢的学习情境,让孩子们与喜欢的卡通人物一起学习,激发孩子们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操作体验
1、师:树上有这么多又红又大的苹果,快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吧?每篮放6个苹果,18个苹果可以放几篮?(课件出示主题图)
2、动手操作,讨论算法,抽象出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四人小组讨论。
要求:①可以先独立动脑筋想一想,也可以利用每组的苹果图片代替苹果,边说边摆,关键要说清你分的过程。②想完或摆完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看看有几种算法,然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最聪明,找到的算法最多。
【设计意图:明确具体、层次分明的要 求,让学生操作起来有的放矢,又尊重学生思考能力的层次性。】
(2)学生动手分,小组讨论算法,师巡视、指导。
(3)集中交流(说出结 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播放对应课件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摆学具、小组合作探究等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多层次思考,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方式。利 用生动的课件演示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推动学生积极思考,逐步渗透算法多样化,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横向思维能力。】
3、体会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正确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1)教师直接出示除法竖式,请同学们与横式比较,发现有什么问题?
(2)分小组说说你的发现。
(3)集中交流 ,老师分别介绍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讲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
(4)学生自己写除法竖式,并说说除法竖式中各数分别表示什么的含义?
【设计意图:除法竖 式的书写格式和除法竖式每一步表示的实际含义是这节课的重难点所在,我开始没有采用通常直接讲解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在与横式的比较中找出他们不同之处的基础上,再用讲授法进行教学,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探究性学习过程,又为教师下一步为了突破重难点的讲解铺垫了认知基础。教师讲解中结合分苹果的过程,直观形象地把数和形,形和式结合起来,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构建除法竖式的雏型,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利于学生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和除法竖式的算理,掌握算法和写法;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抽象出除法竖式的完整模型,又感悟位值制 的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趣味 练习,拓展运用
1、智力开门:(P2 练一练3道题)
师:小猴子把桃子运到了家,糟了,妈妈不在,大门紧锁着。怎么才能进去呢? 小猴子着急的都快哭了,小朋友,快来帮帮它吧!
这3道题的得数连起来就是密码,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对又快,最先得到密码?
(课件出示除法竖式的形式,要求孩子自己补充完整)
师:大家算完后同桌互相检查一下。如果同桌有分歧时,可以小组内探究解决。
师:大家响亮地把密码说出来吧,全班一起核对得数。
2、智慧屋(课件演示大门开启,漂亮的天使小姑娘出来迎接小猴子了。你看小猴子高兴地谢谢大家呢!有12根萝卜,4只小兔来背,每只小兔平均背几根才能运走?
3、作业:森林医生(备用练习)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不同层面的练习,希望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又期望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四)回顾反思,总结评价
这节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 收获?你想提醒同伴们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学生既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还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教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51~52。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认识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并知道它们实际的大小。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 用不同的单位测量同一平面等活动,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建立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 。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探究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获得成就感。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教 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各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正方形纸片各一个,每两人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组织抽纸涂色比赛:教师为学生准备大小各异、形状不同的纸放在信封中,当学生代表抽出纸片并髙高举起示意时,学生们的反应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抽到大纸片的一方感情激愤认为这样不公平,而抽到小纸片的一方则兴高采烈。
为什么不公平?(引导学生说出纸的面积的大小不同)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面积,并对面积的大小有初步的感知,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认识面积单位。
1.计算课本的面积。
师:刚才大家认为不公平,是因为面积的大小不一样。现在同学们 看我们的数学课本,它们的大小应该一样吧?
生:一样。
师:现在我们用画方格的办法,看看课本的面积有多大。
生:用方格衡量课本面积。
师:说说你们画的课本有多少个方格?
生1:12个。
生2 :14个。
……
师:为什么画出的格数不一样呢?
生:方格大小不一样。
师:要是我们规定的方格大小一样,是不是大家画出的格数就一样了呢?
生:那样就会一样。
师:看来,为了计算面积的大小,需要我们统一面积单位。
2.认识面积单位。
认识1平方厘米。
师:大家能画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吗?
生:能。(画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生:大家画的这样大的正方形面积,就是一平方厘米。
师:我想量一量这个文具盒盖的面积,大家帮老师想想该选用哪个面积单位呢?
生:1平方厘米。
师:请大家从你的桌上找出1平方厘米的纸片。
师:谁知道多大的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记作1 cm2﹙板书:1平方厘米,记作1cm2﹚。
师:你还能从哪里找到1平方厘米?
学生汇报:大拇指的指甲盖、教室开关的按钮……
认识1平方分米。
师:1平方厘米的面积比较小,我们计算面积还需要比较大的单位。同学们再画一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
生:(画正方形)。
师: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取出那张蓝色的正方形纸片。先用尺子量出它的边长 是多少分米,再用手摸摸这个面的大小。学生认真地用尺子量边长,然后用手触摸这个正方形的面。
师:同学们刚才摸的这个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分米,记作1 dm2﹙板书:1平方分米,记作1 dm2﹚。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
多媒体展示1平方分米的物体的面:粉笔盒的盖、连环画的封面、同学的手掌、练习本的一半、电表的玻璃盖……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生活中1平方分米的面积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1平方分米的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请同学们把手中1平方分米的蓝色正方形放回学具袋中。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该有多大,再伸出手比划一下,1平方分米是多大。
学生闭眼想后,和同桌一起伸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拿出剪刀,在白纸上剪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注意:请不要拿出袋里的蓝色正方形纸片去比,也不要用尺1子去量。(不到1分,学生就剪出了他们心中的1平方分米。)
师:请大家从学具袋里再拿出那张蓝色 正方形纸片与你剪么样?
生:
师:同学们,你们对自己剪出来的作品满意吗?
生:……
师:好,请大家还是按照上次的要求,再剪一次吧!
学生都非常投人地开始思量怎样剪得更准确。他们剪得比上次更认真、更专注,花的时间比上次也要长。当老师再次让他们拿出学具袋里标准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比一比时,尽管还是有点误差,可是他们那稚嫩的脸上已经充满了愉悦和自豪。
师:下面请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四人一组用它量一量一张课桌的面 有多大﹙分组测量)。
师:哪一组来说说呢?你们又是怎样量的?
学生分组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剪1平方分米的纸片,强化学生对1平方分米的记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认识平方米。
师:你们的办法真好,很巧妙。下面请大家用这个1平方分米的纸片来量一量我们这个教室的地面有多大。
学生纷纷蹲下身。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产生学习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不一会儿学生就纷纷说:老师,我想要个大点的纸片来量,这个太小了。
师:大 点的纸片到底是多大呢?
生:1平方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的呢?
生1:我从书上知道的。
生2:是爸爸给我讲的。
师:谁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呢?
同学们汇报自己对1平方米的表象认识。
师: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记作1㎡﹙板书:1平方米,记作1㎡﹚,下面请大家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见过身边的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学生汇报。
多媒体展示1平 方米的物体的面:一扇窗户、大电视机的屏幕、黑板的一半……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1平方分米有它的局限性,1平方米是应需要而产生的。
三、知识运用,解决问题
修改小明的日记。
今天是我的生日。晚上,妈妈到市场买了很多菜回来。其中有一条4厘米长的大鱼和一只30平方厘米高的鸡我特别喜欢。妈妈开始忙着为我们做饭。不一会儿,饭菜都做好了。这时爸爸也回来了。我就忙着把这些菜都端到1平方分米高的桌子上。开始吃饭了,我拿起20米长的筷子夹起鱼头,放到大约2平方米大的碗里,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吃饱了,我就开始做作 业。作业做完了,时间也不 早了。我来到了我那10平方分米大的卧室,躺到3平方厘米长的床上准备睡觉。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数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讲故事》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 材三年级下册第19~2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通过生活 情境运用 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尝试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发现问题。
3.情感态度。
通过观察、分析、研讨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能运用乘除混合运算 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教材情境和习题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列式计算下列试题:
272÷4÷2 840÷﹙2×4﹚
二、问题探索。
师:(出示教材第19页最上面 的文字。)淘气选的故 事是850个字,他用的时间是5分,怎样计算淘气3分能讲多少字呢?
生:要是知道淘气一分能讲多少字就可以了。
师:怎么求淘气一分能讲多少字呢?
生:850÷5就可以 算出。
师:大家计算一下吧。
4:170个字。
师:同学们算出淘气一分能讲170个字,就容易算出三分能讲多少字了。大家列个算式吧。
生:170×3=510﹙字 ﹚
师:刚才我们是分两步、列两个算式计算的。同学们看看能不能列出一个综合算式,并说说这样计算的含义。
生:我列的算式是这样的。850÷5×3。850÷5是一分能讲的字数,再×3是三分能讲的字数。
师:大家再想一下,淘气要在3分的时间内把他选的故事讲完,他每分至少应该讲多少字?
生:用850÷3就可以算出来了。
师:笑 笑参加讲故事活动,遇到一个新问题,让我们大家帮助 他一起解决吧。
生:阅读老师出示 的教材情境。
师:首先我们要知道笑笑讲的故事是多少个字,老师相信大 家会计算的。
生:150×4=600﹙字)
师:知道了故事的文字数量,知道了讲故事要求的时间,我们怎样算每分应讲的字数呢?
生:600÷3=200﹙字)
师:刚才的问题能不能列一个算式呢?
生:150×4÷3 150×3÷4
师:究竟哪个算式正确呢?请大家互相交流下。
三、课时巩固。
交流、完成教材第20页“练一练”的第5题。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数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一分能干什么”的时间活动,体验1分的长短;知道1分等于60秒;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认清计量时间的能力,并初步培养培养时间观念。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自觉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你们看过新闻联播吗?现在我再重温一下新闻联播播放时的情景,请小朋友们注意了:在新闻联播开始前你听到了什么?(课件播放)
生:我听到了中国平安报时的声音 (师:它是怎么报时的?)
生:我听到了滴滴滴倒计时的声音 (师:这滴滴滴的声音是秒针走动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秒针走动的声音 (师:是什么样的声音呢)
现在我们发现了还有比分钟更小的单位,它就是秒。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秒来计时的?
春节晚会倒计时,跑步用,红绿灯
(设计意图:学习素材应来源于自然、社会和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况和知识经验出发,把孩子们从生活中带进数学中,让学生理解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并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探索新知
生活中这么多地方都用到了秒,那1秒究竟有多久呢?我们来感受一下(播放1秒)
刚才滴一声所有的时间就是1秒,闭上眼睛,我们再来感受一下。
这一秒的声音可真短啊,在这短短的一秒中我们能干些什么呢?
生答:我能眨一下眼睛(1秒钟我能眨一下眼睛,说完整就更棒了)……
摇头 点头 跺脚 眨眼睛 耸肩膀……
秒针走动1小格是1秒,那秒针走动2小格呢,5小格呢,5秒有多久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播放5秒)闭上眼睛再次感受一下。
秒针从12走到1是5秒,那走到2呢?走到3呢?走1圈呢(播放60秒)
秒针走一圈走了60秒,那分针有什么变化呢,细心的孩子说一说。让我们仔细的再来看一看吧(播放有声60秒)
分针走了1小格是一分,秒针走了60小格是60秒,那一分和60秒有什么关系呢
1分=60秒
(设计用意:该步骤实现了第一个教学目标:通过“一分能干什么”的自主探索活动,体验1分的长短;知道1分等于60秒;在这里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培养,自主学习的方式得到了锻炼,体现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2、一分钟我能行
1秒钟我们能眨一下眼睛,那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拿出你的活动页我们来做过实验。
are you ready ?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知识,人人得到自己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此环节中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征设计了不同的活动,孩子们凭借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喜好,从活动中培养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3、一分小考场
静息,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的知识。那老师现在要考考你们,让我们一块走进一分小考场把,听清楚了我们抢答。Are you ready?
小华每天睡觉9( ),早上刷牙花了3( ),吃早饭用了10( ),上学的路上遇到红灯停了25( ),见了同学说了一句“早上好!”只需2( )。跳绳10下用了7( ),跑50米用了12( )。
(设计用意:经历此环节,提高学生认清计量时间的能力,并初步培养培养时间观念。达到第二个教学目标。)
4、一分记忆大比拼
同学们真厉害,不到1分钟我们就完成了这些题,如果我再说得快一些我们就更快了,是不是,为了奖励你们,我想请几个好朋友给你们见面。想不想见,真想吗,没看出来,想不想。听清要求,好朋友出现的时候大喊它的名字。
你们能记住多少呢,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能说出几个好朋友的名字。
恩,你已经算是厉害的啦,把掌声送给他。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世界上一分钟更大的威力吧
5、播放课件,师相应进行解说:[小学教学设计网-www.xxjxsj.CN-更多教学案例]
(1)世界上最快的飞机1分钟大约可以飞行15600米,坐在这样的飞机上才能真正体会什么叫一眨眼就不见了。
(2) 地球上平均每一秒钟生下4个小孩,一分钟240个。
(3) 一条彩色电视机生产线一分钟可组装1。5台电视机。
(4)中国最大的发电站三峡电站1分钟大约可以发电30万度.相当于大约18000户家庭1个月的用电量。
(设计用意:安排这个活动,让孩子们感受一分钟的威力,即使一分钟抑或一秒钟都是很宝贵的,感受每一分钟都无可小视的观念,同时培养学生自觉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对孩子们进行珍惜时间的美德教育。)
6、小结
好了孩子们,一分钟能做好多事情,现在离下课只剩下1分钟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觉得1分钟能干好多事情,恩,我咋觉得这句话好像划了个逗号,能干好多事情,所以我们该怎么办。
有一句谚语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棒极了,把语文课的知识都用到了数学课上。
老师真的希望这节课以后你能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能够记住1分等于60秒,1分钟,1秒钟都非常得短暂,但它也很宝贵对不对。
最后老师送你们一首歌《时间像小马车》(课件播放歌曲《时间像小马车》)希望你们能抓紧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争当时间的小主人。
三、布置作业:
和家长完成实践活动。
文章来源://m.jab88.com/j/109593.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