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22最新小学教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大全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2022最新小学教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大全”,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导语】科学,指的就是分科而学,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探索自然规律的学问,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教案网准备了《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大全》,供大家参考!

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问题。

2.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自带各种玩具。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二)自主学习:

1.讲科学家的故事:

(1)同学们相互讲;

(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

2.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1)学生比较并记录;

(2)学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分组研究;

(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科学就是这样的。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我们也能做科学家。

4.看P6上的一幅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

(1)学生观察研究;

(2)师生讲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5.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提出后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三)板书设计:

做一位小科学家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我看到了什么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流程与方法:

1.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3.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4.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2.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3.在观察流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学习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学习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学习流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科学是什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学难点: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

教学准备: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关资料、录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种肥皂泡)

教学活动过程

(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

1、谈话:课间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玩肥皂泡,同学们兴趣很浓,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它,好吗?

2、生回答。(好!)

(二)自主学习,研究肥皂泡

1、教师:请带了“七彩”的同学吹一吹,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提出关于肥皂泡的哪些问题?

(1)学生活动。

(2)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2、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提出了很多问题。请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哪几个方面?

3、生回答。(颜色、形状、大小、弹性)

4、教师:请你选择一下最感兴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问题来研究。(学生选择问题)请大家按选定的问题小组讨论。

5、教师:每组同学对你们的问题先进行一下讨论,你认为这个问题是怎样的,准备怎样研究?

(学生讨论)

6、教师:请各组选一位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学可以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

(生汇报方案)

(三)观看视频,改进自己的方案

1、教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看完后,也许对你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2、学生观看视频,改进研究方案。(可与学生先探讨一下)

(四)扩展

1、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下课后,请同学们努力搜集有关资料,继续丰富完善你们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准备研究所需的各种材料,也可以请老师、家长帮忙。

2、学生准备。

水到哪里去了

一、教学目标

1、探究目标:

①能结合日常生活,对蒸发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②能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液态的水经蒸发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并带走一定的热量。

③能通过试验探究常温下水蒸发快慢与那些因素有关。

2、情感目标: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3、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发。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投影)

同学们,我们的衣服脏了都要洗一洗,衣服湿了,但是晾一段时间,就会干了。我们村西的大坑或是低洼地,大雨过后都要存许多水,可是雨过不多久,水都干了。针对这些现象,你想提出哪些问题?

(二)探究活动

1、教师用湿手在黑板上写一水字,学生观察这字。

2、说说你的发现,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用手指蘸少量的温水,抹在脑门上。仔细体会有什么感觉,说明了什么?

(三)看书学习

1、了解“水”到哪里去了?

2、用自己的话说说水到哪里去了。

(四)讨论交流

找自然界中的蒸发想象

(五)小组合作

1、猜想:水分蒸发的快慢是不是都一样?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举例,如,同样多的水,一个放在茶缸中一个放在脸盆中,进行观察。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实验课下完成,并且作好记录)

(六)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片草地

教学要点:

让孩子们坐在一片草地上,观察并记录他们所见的东西。

教学目标:

1、了解一片草地的植物和动物。

2、研究技能:使学生描述他们的所见,使观察变得敏锐。

3、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的敏锐度。

4、要求学生保持安静且反应迅速。

5、讨论垃圾问题。

教学准备:

白纸、铅笔。

教学过程:

1、引入

带孩子们到“研究”区。

师:看这片草地,你们认为这里有哪些植物和动物呢?今天我们就弄明白这些问题!

2、指导学生在各自周围半径一米的范围之内,观察并记录尽量多的植物和动物。(强调这不是比赛,不必追求分辨出每种动植物的种类,而是一项观察游戏)。可将不知道的动植物名字编号,如:小草1、小草2。

活动开始。

3、汇报交流

a、在草地上发现了哪些植物和动物。

b、将学生在草地中发现的动物和植物的总数合计。

c、讨论交流:非生命物体(基层—泥土、石头)、植物和动物。

4、小结

正如同学们在研究中见到的那样,任何有草的地方都有“大自然”—许多植物和动物生活在草丛中,它们的量实际上要比同学们列举的多,诸如生活在地下的那些动物。这片草地本身就是一个群落。

扩展阅读

2022最新教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篇)


【导语】科学是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实现具体统一的实践活动,它是通往预期目标的桥梁,也是联结现实与理想的纽带。教案网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果实累累的季节

教学目标:

1、根据物体特征进行简单分类

2、对植物的果实进行分类

3、了解蟋蟀的生活习性,了解果实的种类

教学要点:

这一节课所要探究的事物是果实。通过学生全面的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

学生准备果实,毛巾或餐巾纸。

教师准备小刀,盘子。

教学过程:

1.激发活动兴趣

先评比上节课制作的树叶书签:小组内评比,每个小组推荐2件好作品。

教师对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并在“小科学家成果展示栏”里展示一个星期。

提出问题:植物都长有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叶子。除了叶子之外,树上最常见的还有什么?

2.果实展示会

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果实,开一个展示会。

(1)果实都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看到的和触摸到的果实形状一样吗?

(2)果实都有不同的味道,闻到的和吃到的味道一样吗?

学生小组内进行观察。边观察、边讨论、边记录。把观察到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3.趣味活动——找“星星”

选择梨、苹果等果实,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用小刀切,看谁能找到“星星”,即种子的排列形式。

归纳果实的特征:

注意事项:

(1)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既不能伤害自己,更不能伤害到他人;

(2)找到“星星”后,切开的果实、餐巾纸等要及时清理;

(3)小刀、盘子、毛巾要及时清洗干净。

4.分类:找果实

●把水果分一类,蔬菜分一类;

●把桔子分一类,苹果分一类;

●根据能否生吃进行分类;

●按照果实的颜色分类;

科学自助餐:马铃薯为什么不能参加果实大会。

拓展活动:采集植物的种子。

观察水生植物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2.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流程与方法:

1.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2.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的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学习重点】

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学习难点】

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特点。

【学习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其中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学习流程】

一、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

1.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实物或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

2.你课外调查到的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1.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较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对,都能浮在水面上,会有什么秘密呢?

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的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的环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的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与前堂课学生总结的陆生植物的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的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观察水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

(2)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3)初步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4)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会做溶解实验,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烧杯、滴管、蜡纸或锡纸(铝箔),方糖(或食盐)、木筷子、墨水、曲别针(或小钉子);酱油、牛奶、白醋、糖水(或盐水)、雪碧、水六种液体及热水等。

2.学生准备:

纸巾(或手纸)、硬币、白纸、水杯、调料袋、塑料瓶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上一节课研究了生命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揭开它的奥秘。

2.揭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水,描述水。

(1)请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桌面上的仪器或身边的可利用的物体,观察一杯水,你对这杯水有什么新的发现。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水的奥秘多,把你们的发现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活动。

(3)教师鼓励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

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当被水溅出来、洒出有什么现象?水滴在别的物体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当越来越多的小水滴聚成大水滴时,水形成的圈有什么现象?几滴水从空气中落下时,呈现什么形状?……

(4)学生分组汇报交流。要求从多角度描述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2.辨认水。

(1)师出示六杯液体,请学生找出哪一杯是水。教师介绍辨认方法:“一看、二闻、三尝”。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

(2)分组活动。

(3)汇报交流。

3.认识水的溶解现象。

(1)研究糖水。糖水是怎么做出来的,糖到水里后有什么变化?

(2)研究溶解。学生汇报后,教师强调同学们说的“化了”、“溶化了”等,在科学上叫做溶解。

(3)研究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在水里。溶解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既有好处也有坏处,说说生活中溶解的应用。

4.认识毛细现象。

(1)师演示实验:窄纸巾的下部插入带色的水中,先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再试试结果怎样?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4)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水往上爬的现象?

(5)师生共同小结:科学上把不沿着缝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5.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1)师演示实验:

往硬币上滴水,大家共同数一数,直到水溢出时,一共可以滴多少滴水?再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水面,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4)师生讨论。得出“水的表面张力”的概念。理解“张力”的意思。

(5)书上P27下方的图中的实验。

(6)学生共同研究这些问题。

(三)课后作业;

1.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益,还是有害?

2.完成P27下的两个研究实验。

2022最新小学教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范文5篇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2最新小学教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范文5篇”,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导语】科学是宇宙的现象和规律,宇宙所定下的规律不会互相否定,例如宇宙不会规定它的规定是错误,宇宙不会规定既能穿越时空,又规定不能穿越时空,在这两个规定中宇宙只能规定一个是对的,另一个是错误的。教案网准备了《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范文5篇》,供大家参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范文1: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流程与方法:

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学习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学习难点】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

【学习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

2、水槽1只,装半水槽水。

【学习流程】

一、导课

谈话导入:通过前几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柔韧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们在其它方面还有不同的特性吗?这节课我们将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们的沉浮状态,有兴趣吗?

二、沉浮实验

1.出示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认一认,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2.小组内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填写实验记录单(沉可用"↓"表示,浮可用"↑"表示),并进行全班交流,关注有争议的物体。

3.实验方法指导:将物体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体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体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浮的。

4.分发水槽,小组实验,每种物体可多试几次,注意做好记录。

5.全班汇报交流,形成阶段性认识: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三、认识木头

1、导语:木头是一种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还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接下去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木头这种材料。

2、我们周围有哪些木头制成的物品?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

3、从这些物品中,我们发现木头具有哪些特性?小组合作,填写气泡图。4、介绍一棵树成材的流程,当前森林资源的状况。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课堂小结

1、回忆本单元的收获。

掌握了研究物体硬度、柔韧性、吸水性、沉浮情况的方法,比较深入地了解了金属、塑料、纸、木头这几种材料。

2、结语:我们人类是充满智慧的,我们除了发现并利用了许多天然材料之外,还会人工制造一些材料,以满足我们生活生产的需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一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范文2:它们吸水吗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流程与方法:

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学习重点】

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学习难点】

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学习准备】

学生(每小组):

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3.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

老师:古代造纸的录像。

【学习流程】

一、导课

小游戏:各取所需

具体规则:教师出示木头、纸、铁、塑料,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材料,并简单说明理由。具体情境设置举例:做一个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

导语:刚才同学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材料,我们认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材料的吸水性吧。

二、谁更容易吸水

1.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为什么这样想?把猜测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2.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出示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小组设计实验,只要求简单设想)

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

①.实验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

②.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

③.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观察。

④.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把四种材料按吸水性从强到弱排序。快的小组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关?

4.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

可预期的发现:

①.纸的吸水能力、木头次之、塑料和铁最弱。

②.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

三、纸的观察

1.提供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导语:纸的吸水性,有些同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空隙,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更仔细地来观察两种纸吧。

2、我们可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镜看、放到水里泡一泡……)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

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均应给予肯定,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

4、我们在铅画纸和餐巾纸里都发现了纤维,纸的纤维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把纸放入水中,轻轻搅拌一下,进行观察。(学生观察悬浮在水中的纸纤维)

四、介绍造纸术

导语: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但不知道同学们了解过没有,世界上第一张纸正是由我们中国人造出来的呢!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想想跟我们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关的地方。

播放古代造纸的录像。

说说古人造纸与我们的研究所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纤维)

五、我们来造一张纸

1.有没有兴趣用短纤维来造一张纸呢?出示造纸方法。

2.出示浸泡好的废报纸。学生动手造一张纸.

3.观察:我们造的纸是怎么样的?与我们使用的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由纤维组成,里面都有空隙。

不同:厚薄、疏密、纸纤维叠加的方式等。

4、我们能造一张厚薄均匀一些的纸吗?纸也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六、课堂小结:

1、通过对纸的研究,我们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与什么有关了吗?

2、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用过的纸?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范文3:比较柔韧性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流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学习重点】

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学习难点】

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学习准备】

学生(每小组):

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

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

3.测量弯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老师: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

【学习流程】

一、柔韧性的认识

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塑料条

木条的变化情况。

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

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

老师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塑料、不锈钢)

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

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

5.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最后边小结边演示操作步骤:

⑴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

⑵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6.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

三、认识塑料

1.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种塑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观察后思考:这些塑料制品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记录在气泡图上。

四、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

1.阅读教科书,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标志",认识可回收标志。

3.讨论:我们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范文4:谁更硬一些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流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学习重点】

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

【学习难点】

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学习准备】

学生(每小组):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根,铁、铜、铝等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杯、热水。

教师准备:电路检测器、榔头

【学习流程】

一、比较硬度

1.比较纸和木头的软硬,出示纸和木头,说说它们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纸一折就变形,而木头不容易折)

2.比较纸、木头、金属的软硬,再出示金属一条,这三材料谁更硬一些

你是怎样观察到的?

①学生说说自己的原先观察结果,可能会出现方面,那金属条和木块谁更硬一些(用压、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区分它们的软硬)

②提出: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更坚硬,可以用刻划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种材料表面划出痕迹,就表示它比较硬,反之则可能硬度相同或较小。

③学生尝试用木头在金属上刻划或金属在木头上刻划,看怎样做能划出痕迹。

3.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软硬

①如果再给你一种材料:塑料,它们的软硬又会是怎样的?(学生猜测)

②可以怎样检测它们的软硬?

③怎样做到有序地观察?(出示书P48的记录表)

④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再适当补充,出示活动题方)

活动提示:

⑴依次选择其中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另两种材料的平面处。

⑵用力适度,并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

⑶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不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

⑷要求每个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划伤手指。

⑸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将木头、纸、金属和塑料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哪种材料最硬?

二、认识金属

说说周围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属?

为什么用金属不用其它材料(根据学生的举例,出示材料开展实验)

1.易传热

将大小相同的木条、塑料和金属条同时放入热水中,过一段时间,用手摸一摸哪一种材料最热?

2.能导电

教师演示,将木条、塑料、金属条分别接入电路检测器,观察电灯泡是否发亮

3.延展性

试着用榔头轻轻敲打铜丝,观察铜丝发生了什么变化?

4.有金属

用砂纸磨擦铁钉、磨擦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饮料罐的故事

1.组织学生阅读第50页,了解一个饮料罐的生产流程

2.讨论

①铝片之所可以做成饮料罐,主要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

②在易拉罐的制作流程中,要消耗哪些资源,会产生哪些问题?

③我们怎样合理使用消费金属材料?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范文5: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流程与方法:

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学习重点】

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学习难点】

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学习准备】

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学习流程】

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1.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教师将学生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

2.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

3.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

4.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

5.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

①调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种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

③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

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

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举例说说你的想法。

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

3.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4.请保管好记录单,下次还要再使用。

2022最新教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三篇


【导语】科学的东西本身具有悖论。也就是说,不同的专业学科的东西很容易被混淆和认为是矛盾的。其实,它反映了科学地认识事物的不同的多个复杂方面。教案网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生命离不开水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

(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置。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分组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

3.揭单元题:“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水有些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

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

(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

(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

(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

(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

3.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1)学生新闻记者P24上的内容并完成书上的作业。

4.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1)生阅读P24下的实验内容。

(2)按照要求完成该项实验。

(3)把实验结果记在P78的表格中。

(三)课后作业: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

瓜果交易会

教学要点:

模拟生活场景,学习辨别和选购常见瓜果,认识综合运用感官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感官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

生、熟、新鲜、采摘时间较长的西瓜各一个。其它瓜果蔬菜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买过水果吗?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瓜果供应商和采购商,来展示一下我们选择瓜果的本领吧!

二、瓜果交易会。

瓜果交易会的活动规则:

1、小组分工合作,分别负责采购和推销自己小组的瓜果。

2、负责推销的同学要设法向别的小组负责采购的同学介绍自己小组的瓜果的优点,争取以更高的价格成交。

3、负责采购的同学认真选购,争取以合理的价格买进。

4、当小组内认为购买的瓜果不满意时,如时间允许,可以继续卖出和买进,小组成员须协商进行。

5、小组共同参与,必须卖出和新买进水果。

6、及时填写采购单,记录交易时的观察收获和发现的问题。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三、交流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冰融化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冰融化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难点:持续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图片:冰慢慢融化的场景。

提问:冰在什么条件下融化成水呢?

2.出示一块冰。

提问:如果给这块冰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3.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冰融化的场景,唤起学生前概念“温度升高,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并将冰融化需要吸收热量的道理暗含其中。

二、探索

观察一:冰块融化了

1.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给冰块加热?

2.教师出示吸管并指导:用吸管对着冰块的某一部分不断吹热气。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引导学生说说发现:

冰块发生了什么变化?

冰融化成水的原因是什么?

观察二:冰融化的过程

1.引导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1)预测冰在融化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

(2)我们可以怎样用实验验证?

2.出示实验材料:一杯热水和一支试管(内有冰)。

提问:你能利用这些材料使试管中的冰温度越来越高吗?

3.明确实验步骤和观察重点。

(1)在试管的冰面处做好标记。

(2)将试管浸入水中,观察变化。

(3)冰完全融化后,标记水面的高度。

4.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

5.引导学生汇报发现。

冰在融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6.小结:冰吸收热量,温度上升,固态的冰融化成液态的水,体积变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预测冰融化成水可能出现的变化,是希望学生能注意到试管里冰的体积、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冰融化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冰如何融化成水这一现象的直接认识。

三、整理水的三态变化。

1.呈现资料。

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

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2.小组讨论。

(1)水、水蒸气和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画转化图的方法,引导学生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进一步感受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以及水的三态变化的规律。

四、研讨

1.水、水蒸气和冰是同一种物质吗?

2.出示图片(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水的三种状态是怎么样转化的?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讨论,明确水、水蒸气和冰三者是同一种物质,只是状态不同。让学生通过对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的思考,将课堂中的观察所得与自然现象进行联系。

2022最新教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范文(3篇)


【导语】科学,指的就是分科而学,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案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降落伞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并制作简易降落伞。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2、知道降落伞缓慢下降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3、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具有合作与参与的意识,主动进行分享和交流的品质。产生对科学问题进行反复尝试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棉线、衣夹、手帕、牛皮纸、塑料袋、剪刀

演示材料:降落伞下降的视频资料,秒表

三、教学过程

(一)认识降落伞下降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力的作用。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录象,我们一起来看看。

2.播放降落伞的视频录象

3.大家认识录象中的东西吗?那你知道降落伞在下降过程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呢?

4.你们能用箭头表示出来吗?(指名一学生上黑板标注,其余学生自行在书上标注)

引导学生主要标出降落伞受到的重力和空气的阻力。

(二)制作降落伞并测试降落伞下降速度

1.大家想亲手来做个降落伞吗?请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棉线、衣夹、手帕、牛皮纸、塑料袋、剪刀、秒表。

2.每小组选择相应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降落伞,并注意:

A:在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B:线段从四个角下垂到结的长度应相等。

3.现在我们来测试一下我们自己设计制作的降落伞

测试方法:

A:一位同学在教学楼二楼往下放降落伞,下面的同学用秒表记录从降落伞打开到下落至地面的时间。

B:要保证降落伞下降的距离一致。

C:记录员及时记录时间数据

(三)研究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1.每小组交流本组所制做的降落伞的降落所用时间

2.每小组降落伞下降所用的时间为什么一样呢?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

3.学生各自提出假设

4.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确立一个假设,填好小组活动研究方案:

问题:降落伞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假设:

保持不变的是:

需要改变的是:

5.交流汇报,师生共同指正小组研究方案中有误或不全的地方。

6.小组开展研究,并填好数据。

结论:

(四)汇报交流:

通过研究,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五)布置作业。“潜水比赛”是一个拓展活动,研究物体在水中的下降情况。如果时间不够,可以布置学生课后自行研究。

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并作记录。

知识与技能: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量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量杯、量筒、天平、绿豆、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等。

学生准备:直尺、叶子、水杯。

教学过程:

一、探究“只凭我们的感觉是否可靠”

1、提出问“只凭我们的感觉可靠吗?”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2、观察教材第68页上的一幅可造成视觉错误的图片,说说图中两条直线直吗?它们一样长吗?

揭示:使用测量工具认识物体比只凭感官准确可靠。

3、出示准备好的纸盒,请学生掂一掂,能否判断轻重。

学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二、测量树叶的长和宽

1、出示两片形状不同,大小接近的叶子,提出问题:怎么知道谁大谁小?

2、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长和宽

3、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面积

三、测量容积(体积)

1、认识量杯和量筒

2、指导学生使用量杯

3、测量自己的杯子能装多少水?

四、测量温度

1、认识各种温度计

2、测量冷水、热水、温水的温度。

五、测量时间

1、秒表练习

2、测一测跑50米需要多少时间

六、认识各种各样的测量仪器

1、认识教材中出现的测量仪器,请学生谈谈它们的用途。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测量仪器。

七、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的测量仪器。

蜗牛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流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流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

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学习准备】

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学习流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流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流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流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2022关于: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精选


【导语】任何研究方法要被视为科学方法,则必须是客观(科学家们不能对于科学方法下产生的单一结果有不同的解释或不能去改变结果的发生)。教案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纺织材料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

(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

(二)自主学习:

1.认识纤维。

师出示几种纤维。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2.学生认识布料。

(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

(2)分组研究。

(3)小组汇报。

(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

3.教师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

(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

(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组汇报辨认情况。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象?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份。

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从以上几点判断布料的优劣。

5.研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1)利用放大镜等工具,通过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样织成的。

(2)学生汇报演示:布是怎样织成的。

(三)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一些纺织材料的发展史。

植物的叶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流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学习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学习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学习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学习流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流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流程吗?

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流程。

蚯蚓的邻居

教学要点:

观察土壤里的动物,设计不同土壤对生物生长影响的探究性实验。

教学目标:

1、认识土壤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的影响。

2、引导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3、培养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等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漏斗、肥沃的土壤、台灯,干湿不同的沙质土、黏质土、壤土和蚯蚓、蚕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察土壤里的动物

一、引入。

我们已经参观了蚯蚓的家园,蚯蚓还有许多邻居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认识吧

二、观察土壤里的动物。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探究试验。

取一些肥沃的土壤,放入漏斗中,在漏斗上面约20厘米处用灯光照射。

你们发现了什么?把你们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汇报交流。

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小动物,它们都是蚯蚓的邻居。那么,现在我们该把这些小动物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

我们应该把它们送回原来的地方。

第二课时探究土壤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一、探究土壤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在前边几节课的研究中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蚯蚓的知识。那么,你认为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呢?

学生猜测。

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测呢?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我们的实验方案

学生设计试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动手实验。

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不愧为小小科学家。你们认为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会有什么影响?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设计实验。

师:怎样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

师:这个实验实在是太好了,可是我们用这40分钟时间是不能看到实验结果的。这就需要同学们具有科学家持之以恒的精神在课下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你们能像科学家那样做研究吗?

……

师:不要忘了做记录哦!

二、调查。

土壤是我们赖以生存最宝贵的资源,如果土壤都被迫害了,我们会怎么样呢?

可是我们的有些行为已经破坏了土壤,人类有哪些行为破坏了土壤?

课下的时候请各位同学向身边的人进行调查或进行查资料,了解人类破坏土壤的行为以及危害,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2022最新小学教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范文3篇


【导语】科学是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实现具体统一的实践活动,它是通往预期目标的桥梁,也是联结现实与理想的纽带。教案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教学目标:

1、在测量过程中,有认真细致、团结合作的态度

2、通过实际练习,掌握用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

3、能自己想办法测量比尺长的物体、方的和圆的物体的周长,以及不用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4、认识常用尺

重点:

1、在测量过程中,有认真细致、团结合作的态度

2、通过实际练习,掌握用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

3、能自己想办法测量比尺长的物体、方的和圆的物体的周长,以及不用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难点:

能自己想办法测量比尺长的物体、方的和圆的物体的周长,以及不用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教法:实验法

课前准备:

木直尺、刚直尺、钢卷尺、皮尺、学生尺、纸质软尺、木板、铅笔、方形、圆形物体、绳子

教学流程:

认识常用尺认识厘米和尺的刻度学习测量方法测量练习

研究不用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1:认识不同尺怎么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1、观察几种常用尺的外形

2、介绍古人曾经使用的一些测量方法

活动2:认识常用尺

1、知道尺子是多种多样的。

2、观察常用尺上的符号厘米,感受1厘米的长度。观察尺子上的刻度,厘米刻度线。

活动3:用尺测量的方法

1、教给学生用尺测量的方法。

2、学生充分练习。

3、选择较难的物体进行测量

活动4:使用图形尺

1、观察图形尺

2、认识图形尺的构造和用途。

3、学生自由练习

考察大自然——从校园开始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一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知道一些自然现象。

2.科学探究

初步经历明确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制定考察计划,经历考察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3.科学态度

乐于参与考察活动观察仔细认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在考察中知道要爱护大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手册中考察大自然的选项表,笔,小收纳盒子。教师准备:考察提示PPT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模仿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方法,在校园中考察身边的大自然。

(二)新课学习

明确考察对象

提问:

1.我们的校园里有哪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

2.我们在校园里考察身边的大自然,选取哪个区域进行呢?

3.交待考察提示

(1)选择植物多的地方

(2)考察时,要记录观察到了什么和有什么发现。

(3)带回2-3样大自然的物品。

(4)爱护校园环境

(5)注意安全

4.排队,教师带领下,在校园中的已选取区域进行考察。

5.完成考察任务之后,教师带领下排队返回教室。

(三)整理,下课

(1)各自整理自己带回的物品,并要求妥善保管好。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为下节课作好准备。

各种各样的文具

学习目标:

1.了解不同种类文具有不同的形状、颜色、轻重、气味等特征。

2.初步表人制造文具的材料。

3.利用多种器官观察文具,初步描述不同文具的特征。

教学重点:能按自己的分类标准对文具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对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纳分类。

教学准备:铅笔、钢笔、圆珠笔、削笔刀、文具盒、笔袋、橡皮、水彩笔、直尺、三角板、量角器、圆规、各种纸、改正液、透明胶等。

教学过程:

说一说:

你的笔袋鼓鼓的,里面有什么文具?能不能一样一样介绍给大家?

猜谜语:他是我的好朋友,每个同学全都有,笔墨书本帮我拿,可我还得背它走。……书包

活动一:认识文具

让我们来说一说自己书包里有什么文具吧!

学生观察交流并指名汇报。

出示图片师生一起认识各种文具。

学生说一说各种文具都有那些作用?

师小结,并提醒学生要知道如何爱护我们的文具。

活动二:观察文具

让学生观察各种文具的特征,分别从形状、大小、软硬、颜色等方便进行观察。

学生可以拿出自己的文具相互说一说,师引导说出相同文具的材质是不是相同的。

游戏时间:

闭上眼睛摸摸看,猜一猜你摸到的是什么文具?

小结,并提示孩子们要如何爱护自己的文具。

活动三

亲子活动时间

回去跟自己的父母介绍你自己的文具。

板书设计:

各种各样的文具

认识文具

观察文具的特征

2022最新小学教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范文三篇


【导语】科学是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包括真实的联系与变化的规律。)和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事物、条件、环境)的实践活动。教案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大自然中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认识物品的特征。初步感知自然界的物品分为有生命和无生命的。

2.科学探究:培养观察、比较、分类能力。

3.科学态度:细致观察,如实描述,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自然的兴趣。

4.STSE:爱护环境,不破坏环境,引导学生建立科学与技术的关联。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放大镜,塑料托盘,自己考察带回来的自然物品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提问:1.观察物体,需要哪些感官参与?用感官观察时要注意些什么?

2.达尔文是怎样考察大自然的?

(二)新课学习

1.观察自己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

(1)学习使用放大镜

教师首先演示怎样使用放大镜——手持镜柄,眼看镜片中的物象,调整镜片距离物体的远近,直至看到清晰放大的物象,然后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并警示学生注意安全,例如“不要用放大镜对着太阳看,以烧伤眼睛”。

(2)小组内分享自己带来的物品,讨论怎么观察每个物体(借助感官和工具)。

(3)指导制订观察计划(包括观察时组内成员怎样分工,如何做观察记录)。

(4)学生观察。

2.给自己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分类

(1)确定分类的标准(一分为二)

(2)自行分类

(3)展示分类结果,小组内交流,相互评价

(4)扩大物品范围(由个人物品到全组物品)再次分类

(5)继续扩大物品范围(由小组到全班)再次分类

(6)发现问题:物品越多,一分为二的分类标准比较难找。

(7)教师指导:将物品按照有生命和无生命划分。

3.考察交流会

(1)组内整理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2)全班交流,问题汇总

(3)小结:在观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提出与之相关的科学问题。科学家们就是这样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使得科学不断进步的。

4.拓展—来自大自然的艺术

(1)教师展示叶画、石头拼图作品

(2)学生创作

(3)学生作品展示

(三)整理材料,下课。

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文具自古至今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文具是随着人们的需要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2、每人能画出或说出一种新的文具的创造思想,自选材料制作一种不用木材的铅笔。

重点:

1、通过文具自古至今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文具是随着人们的需要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2、每人能画出或说出一种新的文具的创造思想,自选材料制作一种不用木材的铅笔。

难点:

每人能画出或说出一种新的文具的创造思想,自选材料制作一种不用木材的铅笔。

教法:

探究法、操作法

课前准备:

毛笔、墨、宣纸、计算笔、等各种各样的笔、白纸、普通纸、铅笔心、毛线、细线、布等。

教学流程:

了解纸和笔的发展了解带橡皮铅笔的发明过程设计一种新铅笔制作不用木材的铅笔

教学过程:

活动1:了解纸和笔的发展

1、甲骨、竹简、宣纸、现代的纸

2、羽毛笔、蘸水笔、钢笔、铅笔、自动铅笔、

3、各种橡皮、涂改液、涂改笔

活动2:带橡皮铅笔的发明过程

1、在活动1的基础上的谈话

2、看课文中关于带橡皮的铅笔发明的图

3、讨论:我们周围的哪些物品可能是像带橡皮的铅笔这样发明的?

活动3:设计制作新文具

1、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一种新的文具,画在书上。

2、制作一只不用木材的铅笔。

课后小结:

通过学习,学生们了解了纸和笔的发展,在制作“新铅笔”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身边的植物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

2、能说出草、树等都是植物。

二、科学探究

1、初步感知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

2、能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常见花草树木的外部形态及用途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描述观察到的植物。

3、能从多个角度认识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2、在认识植物、利用植物的时候,一定要爱护植物,保护植物资源的繁盛。

教师准备

1、教师要提前进行实地考察,选择校园内植物茂盛的场地,以便让学生进行活动观察。

2、除了课本以外的相关植物图片与视频。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教师出示校园情境园。

这是我们的校园的一角,大家仔细观察,看看你都发现了哪些植物?

“校园里还有哪些植物呢?我们一起去找找吧!”带领学生走进校园,去寻找。

二、探究与发现

1、制订计划。老师引领,我们去哪里寻找呢,需要带些什么呢,怎样观察呢?小组成员怎么分工呢,注意什么呢?大家一起商量。

准备好活动手册,四人一组进行活动,活动方式是用感官或工具观察。观察时要注意安全。不了解的植物不要用手摸,以免划伤自己,更不要随便尝。要爱护植物,不拔起植物,不采摘植物,不伤害植物。观察中要记住自己找到的植物名称。

2、搜集证据。活动发现什么问题,可以记下来,

3、处理信息,科学活动手册第六页给出了记录表格,植物的名称可以写字,也可以贴画,贴照片。然后打对勾。

4、表达与交流。观察活动结束后,全班汇报交流和研讨活动。

5、得出结论。我们身边有许多植物,草、树等都是植物。

6、反思评价。大家说一说,你表现怎么样,也可以说一说别的同学怎么样。

三、应用与拓展

同学们,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的植物,那植物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联系呢?

大家先交流一下,然后全班交流。然后记录到活动手册中。

2022最新小学教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范文精选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2022最新小学教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范文精选”,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导语】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教案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迷人的动画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欣赏动画片,使学生发解动画片的不同类型。

2、在欣赏各种动画片的同时,使学生发解夸张与变形,是动画片艺术表现上最主要的特征。

3、在欣赏动画片的同时,还使学生了解动画片的制作过程。

重点难点:

1、了解动画片的主要类型以及最主要的特征。

2、简单说出动画片的制作过程。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引导阶段

(1)、教师把收集到的国内外各种动画片的图片资料展示给学生欣赏,也可利用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VCD甚至电影片等各种教学媒体,播放给学生观看,以便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2)、也可以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们把自己收集得来的各种动画片的图片资料,互相交流,欣赏。

2、发展阶段

(1)、教师可选择一些学生所熟悉的和所喜爱的动画片,说说这些动画片表现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2)、让学生归纳一下,动画片有那些类型,以及动画片要经过那些工序才能完成。

(3)、学生绘画练习: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画片,画一画期中最喜欢的动画形象或试着自己创作一个动画形象。教师巡回指导。

三、观看动画片

四、收拾与整理

五、课后拓展

让学生调查一下,班级中有多少人喜爱在国动画片,有多少人喜爱外国动画片。说明理由。

板书设计:

迷人的动画片

美术小记者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简单的摄影知识。

2、指导学生模仿记者进行采访活动,了解美术记者的工作内容和具体的工作流程。

3、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策划,采访,编辑和展示活动,感受美术记者工作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1、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过程,敢于采访实践,并乐于与他人合作。

2、对资料整理,编辑,展示工作产生兴趣,能在某一环节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引导阶段

(1)做好学生分组采访的组织工作。

(2)导入此课的内容,传授美术记者的工作过程和具体要求。

(3)教师可先让学生欣赏一些图片文字展示的示范作品,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兴趣。

2、发展阶段

(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组员共同拟订采访内容及活动计划。

(2)、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采访活动。

(3)、按照计划内容对采访记录资料进行整理编辑。鼓励学生通过集体构思设计,选定喜爱的色彩和排版形式,利用各种材料工具,制作出一幅生动有趣的,图文并茂的主题性展示作品。

三、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在作业过程中要激励学生大胆,自由地创意和制作。

四、作业展评

作业完成后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

五、课后拓展

1、鼓励学生积极地寻找进行拍摄,采访实践的机会,去创作更生动有趣的形象,报道展示更有意义的事物

2、利用模拟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具体能力的方法研究。

3、指导学生如何利用某一主题或活动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

板书设计:

美术小记者

2022最新教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溶解》教案大全


【导语】广义上说,超过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为一个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而狭义的溶解指的是一种液体对于固体/液体/或气体产生物理或化学反应使其成为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教案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食盐、沙、面粉、装水烧杯、筷子、玻棒、水槽、漏斗、滤纸、铁架台。(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实验: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观察滤纸,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三、课后总结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装水烧杯、筷子、高锰酸钾、小勺、食盐、沙、面粉。

教学过程: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5、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进行记录。

三、课后总结:

1、高锰酸钾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

2、沙子在水中溶解时颗粒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1、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2、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3、理解到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4、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

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教具准备:

醋、酒精、食用油、洗发液、胶水、两个透明杯、一个搅拌棒、三个试管、滴管、小勺、试管架、液体之间的溶解记录表。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了解学生的预备经验,引入本课探究的主题

1、复习学生旧知,试举一例,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里的?

2、我们知道有些固体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形成透明、稳定的溶液。那么液体是否也能像食盐和高锰酸钾那样溶解在水中呢?谈谈你们的经验。

3、“那么液体之间是怎样溶解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二、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

1.教师引入:我们先来看看胶水和洗发液。

2.教师提问:你打算怎样做?

3.组织分组实验:取一小勺胶水或洗发液慢慢地倒入盛水的烧杯中。(实验前一定要明确观察目的。)

4.引导学生观察:它们在水中是漂浮的还是下沉的。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轻轻搅拌后有什么现象?搅拌后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溶解了吗?

5.交流:与食盐和高锰酸钾相比,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特点?(注重描述)

6.整理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在记录单上。

三、观察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

1.组织观察:醋、酒精、食用油三种物质。

2.预测:醋、酒精、食用油三种液体在水中会怎么样?

3.组织实验:在三个试管中各盛约15毫升的水,分别往试管中加入1-2毫升醋、酒精和食用油。充分振荡后静置观察。(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观察要做记录。)

4.组织交流:描述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5.组织讨论:醋和酒精的溶解与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与醋和酒精的溶解相比,食用油在水中有什么特点?食用油能溶解在水中吗?

6.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涤剂会怎样?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7.整理记录:我们如何来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四、拓展:

1、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同学们看实验后的试管上布满了油,谁能帮帮老师想个好办法,将这些油清洗掉。

2、学生汇报。

3、是什么启发了你?

4、解释这个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

2.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水平。

3.理解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

【教学难点】

讨论、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装50毫升水的烧杯2只、细竹棍2根、食盐20克、小苏打20克、小纸片20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很高兴,因为老师了解到有很多孩子在做家庭实验,而且有的孩子还拍了实验照片。我们在课堂上也做过一些实验,用到了我们身边容易找到的食盐、小苏打、粉笔末、沙子等。大家发现,不管是在课堂上做实验,还是在家里的厨房做实验,像食盐、小苏打等这些物质,它们能够溶解在水中。

如果取一杯水,把食盐或小苏打放进水中,那么能溶解在这杯水中的食盐会多一些,还是小苏打会溶解的多一些?

二、设计:

1.现在请你说说看,你准备怎样做这个实验?(对比,用同样多的水中食盐和小苏打溶解量的多少来比较它们的溶解水平)

2.这个对比实验怎样做才比较公平?哪些条件必须相同?(两杯水一样多、都要搅拌、每次分别加入的量要一样多、等第一份完全溶解了再加第二份、都不能再溶解时停止实验。)怎样取50毫升水?怎样判断食盐或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3.你需要哪些实验材料?(水、食盐、小苏打、烧杯、搅拌棒)

4.老师还为大家提供了小纸片,你认为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平均分)

5.做实验,必须有记录,你打算怎样来记录。(教师提示)

6.你觉得我们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按照记录单中的要求,最后一份是否要计算?)

7.怎样让老师知道你们组的实验已经完成了?(整理实验桌面、坐正、举手)

三、实验:

1.分组实验。

2.交流讨论。

3.点评小结。(全班交流)

小提示:科学家通过使用测试证实:通常情况下,20℃的水中,50毫升水能溶解约18克的食盐或约5克的小苏打。

四、拓展:

1.这节课我们用厨房里常见的食盐和小苏打又做了一个实验,我们发现,一定条件下,它们的溶解水平不同,那么其他固体呢?

2.气体也会溶解在水中吗?一定条件下,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一样吗?我们先来看一段比较简单的实验视频。(表现气体溶解在水中、从水中析出的视频资料)

3.课外探究:

(1)上网查资料,了解气体(比如氧气、二氧化碳)能溶解在水中吗,溶解水平大小相同吗?

(2)汽水瓶实验。自己探究课本第30页的实验,然后思考并尝试创新这个实验。

【板书设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

食盐

固体?溶解水平强?弱?

小苏打

公平对比

5、溶解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教学难点:

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

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糖块、食盐、勺子、水槽。

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6、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

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教师演示对比实验,学生观察评议。

4、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

三、课后总结:

1、在探究物体溶解的快与慢活动中,我们采用的试验方法叫对比实验。

2、即加热又搅拌能使砂糖很快溶解。

6、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溶解实验中能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教学难点:

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盛50ml水的烧杯、水槽、天平。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

1、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实验?

2、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平勺盐,教师搅拌)大家看到盐怎么样了?再往杯中放一平勺盐又会怎样?

3、提问:如果不停地往这杯200ml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板书课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二、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

1、请你推测一下,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学生猜测:2勺、3勺、5勺……

3、组织学生讨论: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4、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

三、分组实验

1、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醒做好研究记录)

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分析研究结果

1、汇报实验数据。出示一张大表收集学生数据。

2、从汇报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3、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杯水里溶解的盐有多有少呢?(引导学生反思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同样一杯水溶解的盐不一样多。)

4、讨论:我们怎样回答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看大多数组溶解多少食盐?)

5、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50ml能溶解18克的盐。

拓展: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呢?

三、课后总结:

1.在一定量的水中,物质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2.在进行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盐的实验活动中,每次放盐的量要一样多。

7、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食盐融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中析出”的研究活动。

3、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用加热的方法分离食盐与水。

2、掌握酒精灯的准确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食盐的饱和溶液、蒸发皿、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废物盘、湿抹布、清水、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猜谜语:身体白又小,下水融化了,入口有咸味,生活不可少。(食盐)

二、探究新知

1、这是我们在研究第六课时收集的浓盐水,杯底还有未溶解的食盐,你有什么办法让杯底的食盐继续溶解吗?

(学生:搅拌、加水)

师:在加水之前我给浓盐水的液面做个记号,一点点地加水搅拌,搅拌时不要碰到杯底和杯壁。直到杯底的食盐全部溶解。

请同学们思考:照这样持续加入清水的话,能否溶解更多的食盐?

(学生:能)

师:那好我们把它放在窗台上,水分会怎样?

(学生:蒸发)水分蒸发减少,当杯子里的液面降到原来的刻度时,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怎样呢?再进一步思考,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地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呢?

(学生: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留在杯子里)

师:水自然蒸发速度太慢了,你能够用什么方法使水蒸发快一些?

(学生:加热)

2、师:用加热的方法去做实验,用实验去检验我们的假设。我们本次实验的内容是加热蒸发皿中的浓盐水。请你说一下桌子上的实验材料。

师:还有几种同学们不理解老师来介绍:石棉网……酒精灯使我们做实验时常用到的加热器材,老师讲一下它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先说它的构造:它由、灯帽瓶塞、灯芯、酒精、玻璃瓶构成;再说它的火焰: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最外边的一层叫外焰,中间的一层叫内焰,最里边的一层叫焰心,外焰的温度,内焰次之,焰心的温度最低。准确使用酒精灯方法: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点燃酒精灯,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需再重盖一次,以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以免可能引起灯内酒精燃烧造成爆炸。另外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其他酒精灯。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如果在使用时出现意外情况: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抹布或沙土扑灭。

(找几名学生到讲桌演示。)

3、指名读实验报告单(实验猜测、实验步骤、注意事项)

4、师边讲解边演示实验

5、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

6、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7、汇报交流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师总结实验结论。

8、(产生了新问题:蒸发皿中的白色物质是食盐吗?)

我们怎样确定它就是食盐?

我们将他和生活中的食盐实行比较,用放大镜实行观察,从以下三方面实行比较:形状、颜色、颗粒大小,

食盐能溶于水,那它也有和食盐一样的性质吗?

师:再做溶解实验

(学生观察)

各小组汇报

师讲解白色物质就是食盐。

三、课堂小结

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四、盐的这个特点在生活中的应用。

刚才我们通过加热从盐水中提取出了盐。那么,我们生活中的盐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出示幻灯片)

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五、总结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盐既能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糖或味精也有这样的特点吗?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究,下次课向老师汇报。

2022最新小学教案:小学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设计三篇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22最新小学教案:小学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设计三篇”,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导语】音乐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教案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感受歌曲雄壮、神气的进行曲风格。

2.能用饱满的热情、奋发向上的情绪演唱歌曲《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伴奏,创设情境。

二、新授:趣学新歌

1.初听歌曲第一段,感受歌曲的情绪。

2.复听歌曲,感知情绪和音乐节拍特点。

3.教师范唱(或播放音频)

同学可以选择喜欢的伴奏方式,比如拍手跺脚踏步等等。

4.看课本或者音频读歌词跟录音唱

5.编排形式表演歌曲

三、拓展欣赏《闪闪的红星》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让我们向着美好的明天,好好学习,前进前进吧!下课!

《打枣》

教学目标:

1.欣赏唢呐独奏《打枣》,感受乐曲诙谐、幽默的音乐形象。

2.通过欣赏乐曲《打枣》,了解民族乐器唢呐,听辨大小唢呐的音色区别。

一、导入部分

播放乐曲《打枣》引子部分,请学生听辨乐器音色。

二、欣赏乐曲《打枣》

1.完整听赏乐曲,初步感受乐曲的情绪。

完整播放《打枣》并提出问题:

(1)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你能感受唢呐在演奏过程中,音区的变换和对比吗?

听完以后,教师针对以上两个问题,请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完以后,教师介绍乐曲内容。

2.小结《打枣》是一首活泼、风趣的唢呐独奏曲,表现了河北农村,爷爷和孙女在庭院里打枣的欢乐情景。

3.完整听赏乐曲。

完整聆听乐曲《打枣》音频,学生认真聆听并随音乐的进行展开想象。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欣赏唢呐独奏曲《打枣》,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乐曲诙谐、幽默的音乐形象以及歌曲的民族风格。

《森林水车》

教学目标:

1.听赏乐曲《森林水车》,感受乐曲主部与插部不同的音乐形象。

2.感受音乐带给的情绪,加强学生的审美。

一、导入部分

请见过水车的学生,为大家介绍水车的作用。

二、听赏乐曲主部主题

1.播放乐曲学生感受主题音乐形象。

(1)主题的节奏是舒缓的还是密集的?(比较密集)

(2)主题是由什么乐器主奏的?(小提琴)

2.再次播放乐曲,

主题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回答。

3.再次播放乐曲,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主题旋律。

三、欣赏乐曲

1.初次完整聆听乐曲。

2.再次完整听赏乐曲。

播放《森林水车》。乐曲播放结束,教师请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乐曲的结构(可以用颜色、图式等方式)。

四、课堂小结

乐曲《森林水车》,是由德国作曲家艾伦贝格创作的。

2022最新教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三篇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2022最新教案: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导语】美术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大的方面说,它可以大体分成观赏性艺术和实用性艺术两种类型。 从观赏性艺术来讲,它主要包括绘画和雕塑两大类。教案网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设计的自行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自行车结构,功能的初步认识,指导学生设计自行车的草图,或运用各种综合材料创作自行车。

2、引导学生富有创意的运用各种类型的材料,在创作在体验设计自行车美感,在创作与探索中,捕捉创作灵感,逐步形成创造性的构思。

3、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启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1、把自己有新意的自行车的设计想法,用绘画的方法画出设计草图。

2、创造性的利用各种材料,设计制作出有新意的自行车。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用具

二、欣赏与探索

1、展开作品: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自行车的共同点是什么?

请仔细观察和思考:它们的基本形是什么样?都有什么用?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及时鼓励学生,并适时进行小结.(都有车头-像T字-掌握方向,轮子-圆形-行走,坐垫-坐,脚踏板-引导轮子滚动)

2、再次欣赏课件中的自行车,进行讨论,交流:

(1)请先知道的同学谈谈自己的发现.(这些自行车与刚才所看到车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点)

(2)其它同学可提出不同的意见.形成交流的课堂局面.

师:及时鼓励学生,并适时进行小结.

三、讲授新课

1、总结学生发言,并进行简单范画:

师:真好,通过小朋友们的观察,大家发现了,不管什么样的自行车都有个扶手,轮子,坐垫,脚踏板,可是它们的外型却可以多种多样的,只要美观大方,好用就能让大家喜欢.今天我想请小朋友们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设计一辆多功能的自行车.

2、欣赏其他学生作品,开拓学生的思维.

师:在当一名小设计师前,我们先去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设计自己的自行车.瞧他们设计的自行车根据需要都做了不同的改变,还进行说明.

四、布置作业

师: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自行车的基本构造,想不想马上动手制作设计一辆吗?拿出你们的画笔,开动自己聪明的脑筋,画出一辆和其他人不一样的自行车.比一比谁的作品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

五、作业展评,让学生参与评选,评一评:

1、哪一组制作的应用的.

2、好在哪里?

六、收拾与整理

教育学生爱护环境卫生,收拾好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整洁.

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自行车

梦幻的城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及有创意的角色模仿,启发学生对城堡展开想象。通过对动画片的欣赏,开拓学生思路。

2、指导学生用各种材料采用折,剪,镂,绘制等方法,创作出富有个性特点和形式感的新颖城堡。

3、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研究。

重点难点:

能充分利用各种材料。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引导阶段

(1)、分角色表演

让学生扮演国王与王后,王子与公主,并且分别夸张地描写自己城堡的外形,他们想对自己的城堡进行改造请“大臣们”(学生)为他们出谋划策。

(2)、分组讨论交流

让学生分小组相互交流自己对城堡的理解与想象,“大臣们”(学生)根据自己对城堡的理解与想象,交流设计想法和表现的形式。

2、发展阶段

(1)、教师肯定学生的大胆构思,激励学生打破常规,自由地创造和表现。

(2)、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创作,通过大胆的想象与构思,用剪,镂,折,贴,画等制作或表现的方法,表现一幅较抽象的画面。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1、在作业过程中,指导学生设计的形式要与使用的材料相适合。

2、展出制作完成的深长作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自己设计的作品。

3、利用制作的城堡表演节目。

四、作品展示

1、学生分组进行自评。

2、每组选出秀作品贴在黑板上,进行他评。

3、教师总结。

五、课后拓展

1、积极指导学生如何去欣赏动画片中的城堡,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2、鼓励学生根据生活与学习中各种有趣的内容,采用变形与夸张手法进行创作,也可以收集各种材料尝试作,学做小艺术设计家。

板书设计:

梦幻的城堡

化平凡为神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搜集各种废旧材料。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各种废旧材料加工成各种物品。

3.通过制作,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难点:

1.是否在课前仔细观察了物体的颜色,外形收集了相关废旧材料。

2.能否合理利用废旧材料进行组合和创造,制作立体造型。

3.能否体会到变废为宝和保护环境的乐趣。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更仔细地观察各种物体,根据其外形,颜色等,讨论用那些废旧材料可以将它表现出来,并使其具有立体感。

2、教师可适当分析几种物体的立体造型,示范几种基本制作方法,如卷,插,支撑等,还可通过半立体的圆等较特殊的立体造型,让学生领会多种立体造型表现法。

3、学生观察,并分小组讨论。

二、发展阶段

1、"奇思妙想阶段",启发深长在现有事物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打破物体的原有形态,充分发挥身边废旧材料的作用,进行组合或创造,制作一伯立体的工艺品。

2、"情感升华阶段",引导学生懂得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制作出立体的工艺品来美化身边的环境,是一个一举两得的环保好方法。

三、收拾与整理

作业完成后,应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先回收可再利用的材料,再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来整洁。

四、课后拓展

1.我们是否可以用更多的材料的方法来表现各种物体的立体造型。

2.在生活在,我们应仔细观察,将各种废旧材料变废为宝。

板书设计:

化平凡为神奇

2022最新教案:小学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三篇


【导语】从准确、可验证性并能达到普遍公认的角度讲,科学一词指自然科学。广义的科学又包含了科技及社会学。教案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玩玻璃纸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舞台上演员裙子变色的实验,知道物体在色光的照射下会改变原来的颜色。 

2.能发现透过彩色透明玻璃纸看物体,物体的颜色会发生变化。 

3、通过玩玻璃纸,认识到光与色彩的变化充满了奇妙和趣味。 

教学重点:

探究舞台上演员裙子变化的原因,知道物体在色光的照射下会改变原来的颜色。

教学难点:

透过彩色透明玻璃纸看与玻璃纸颜色相同的物体,发现其颜色不变;而透过彩色透明玻璃纸看与玻璃纸不同颜色的物体,其物体颜色会发生变化。 

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疑,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课本第38页上面的三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这三幅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学生仔细观察三幅图片,找出三幅图片中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教师相机引导学生重点观察舞台上演员裙子的变化。 

4、全班交流讨论,教师相机引导:舞台上的演员是一样的,但是他们裙子的颜色发生了变化。 

5、为什么舞台上演员的裙子会发生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玩玻璃纸。 

板书课题:12玩玻璃纸 

二、探究舞台上演员裙子变色的原因。 

1、同学们,舞台上演员的裙子颜色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探究一下舞台上演员裙子变色的原因。 

2、实验材料:白色芭比娃娃、手电筒和不同颜色的玻璃纸。 

3、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9页上面的实验步骤,并观察与之相应的两幅图片,了解实验的步骤。

4、教师强调实验的注意点:芭比娃娃要求是白色的,这样做出来的实验效果会非常好;玻璃纸的颜色不要太多,2到3种就行了。 

5、学生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做一些适当的指导,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6、全班同学交流实验的结果。 

7、教师小结:大家通过刚才的实验,都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即蒙上什么颜色的玻璃纸,芭比娃娃身上的白裙子就会变成什么颜色。是不是其他的情况下也是一样呢?下面我们做一个小狮子变身的实验,来探究一下。 

三、探究小狮子变身的秘密。

1、教师出示小狮子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这个小狮子有什么特点? 这只小狮子身上主要有两种颜色,一种是红色,一种是黄色。 

2、教师引导:本次实验的材料除了这只小狮子,还有两张玻璃纸,一张是红色的玻璃纸,一张是黄色的玻璃纸。我们先把红色的玻璃纸蒙在这张小狮子的图片上,看一看,透过红色玻璃纸,图案中的哪些部分发生变化了? 

3、教师动手操作,把红色的玻璃纸蒙在小狮子的图片上,学生仔细观察,观察之后说一说,透过红色玻璃纸,这只小狮子有没有发生变化?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 

4、学生交流讨论:小狮子变成了小狗。 

5、引导学生比较小狮子和小狗,比较一下,从小狮子变成小狗,哪些部分不见了?这些部分有没有共同的特点? 

(从小狮子变成小狗,狮子头上的毛、尾巴上的毛不见了,还有眼睛胡须都不见了。而这些地方,都是红颜色的。) 

6、再引导学生用黄颜色的玻璃纸蒙在小狮子的图片上看一看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不是与前一种情况一样? 

7、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小结:通过实验、观察以及讨论,我们发现,与玻璃纸颜色相同的部分不见了。 

四、探究消失的英文单词。

1、教师出示一张英文单词卡,单词卡上有红色的英文单词以及对红色单词进行解释的黑色的文字。 

2、引导一名学生上讲台,用红色的玻璃纸,蒙在单词卡片上,引导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3、全班同学讨论交流:红色的英文单词消失了,只剩下黑色的文字。 

4、教师小结:从小狮子变身,再到英文单词的消失,我们发现,当我们有色玻璃纸蒙在物体上的时候,与玻璃纸颜色一样的物体部分,就看不见了。那下面让我们带着有色的玻璃纸到自然界中去看一看,是不是也是这样的现象呢?

五、玻璃纸后面的世界。

1、引导学生每人带2到3张玻璃纸到外面去看一看,透过玻璃纸看看外面的景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2、教师引导学生有结构的看,先看白色的物体,再看与玻璃纸一样颜色的物体,然后再看看与玻璃纸不同颜色的物体,分别说一说看到的结果,并把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3、学生带上玻璃纸到外面去看各种物体,看看物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4、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观察的情况,并作相向机指导,提醒学生按照先白色,再同色,然后不同颜色的顺序去观察,同时要完成活动手册。 

5、全班交流讨论:自己观察了哪些东西?观察的东西发生什么变化没有? 

6、教师小结:大家刚才带着玻璃纸,观察了外面的景物。发现无论哪种颜色的玻璃质看白色的物体,颜色都会发生变化,而看与玻璃纸同色的物体,颜色则不变,再看与玻璃纸颜色不一样的物体,颜色都会发生变化。这个结论,跟我们刚才在课堂上探究狮子变身的现象以及单词消失消失的现象是一样的。

六、课堂总结。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玩玻璃纸》这一课。在这堂课上,我们通过玩玻璃纸,了解了舞台上演员裙子变色的奥秘,知道了透过玻璃纸看外面的世界,发现除了看与玻璃纸同色的物体,颜色不会发生变化,看其他颜色的物体,颜色都会发生变化。这又是关于光的奥秘,其实只要大家平时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

透明与不透明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一些典型的物体,发现光可以透过某些物体或材料,知道物体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种

2、联系生活实际,了解不同透明程度材料的作用与运用。

3、体会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知道有些物体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种,并能分别说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材料的特点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了解光照到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上,分别会产生什么现象。

教学准备:透明玻璃片、毛玻璃片、瓷砖片、不同透明度的灯泡以及线路和其他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物体。

预习要求: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透明的,哪些物体是半透明的,还有哪些物体是不透明的。这些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物体各有什么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玻璃、毛玻璃和瓷砖。)同学们,这三种物体大家认识吗?大家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在这三种物体中,玻璃是透明的,毛玻璃是半透明的,而瓷砖是不透明的。

3、引导学生了解什么叫透明,什么叫不透明?像玻璃这种物体,能透光的,可以透过玻璃看到外面的,我们称之为透明物体。而不透光的物体,就叫不透明物体。介于透明和不透明之间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半透明物体。

4、教师小结: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有的是透明的,有的是半透明的,有些却是不透明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1课——透明与不透明。研究这些透明和不透明的物体。

5、板书课题:11、透明与不透明

学生齐读课题。

二、根据透明与不透明的标准给物体分类

1、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带一些东西到学校来,大家带来了吗?学生把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各种各样的东西拿出来,摆放在桌子上。

2、大家带来的这些物体,有的是透明的,有的是不透明的,下面请大家来用透明与不透明的标准,给这些物体分分类,看看哪些物体可以归为透明的一类,哪些物体可以归为不透明的一类,而哪些物体介于透明与不透明之间,归为半透明的一类。

3、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辨别物体是透明还是不透明的。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第35页下面的文字和图画,了解辨别物体是透明还是不透明的方法及标准。

教师小结:辨别物体是透明的,还是不透明的,我们可以隔着这些物体看木块。如果能够清楚的看到木块,那表明这个物体就是透明的;如果完全看不见木块,那就表明这个物体是不透明的;而如果看到的木块是模糊不清的,就表明这个物体是半透明的。下面,大家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辨别一下本小组学生带来的东西究竟是属于哪一类。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本小组学生从家里带来的物体,按照透明与不透明的标准来分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分类情况,并相机加以指导。

5、全班交流,学生分别展示本小组的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和半透明物体。

三、探究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和半透明物体的透光度。

1、教师出示两种灯泡,一种是白炽灯,灯泡是透明的;一个是磨砂灯,灯泡是半透明的。同学们,这两种灯泡有什么不一样呢?

2、学生仔细观察两种灯泡的玻璃,弄明白这两个灯泡一个是透明的玻璃,一个是半透明的毛玻璃。

3、这两种灯泡发出的光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不一样在什么地方?教师动手操作,把灯泡接上电源。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种灯泡发出的光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透明玻璃的灯泡发出的光比较亮,感觉刺眼,而磨砂玻璃灯泡发出的光比较暗一些,但是光柔和一些。

4、不仅灯泡如此,生活中其他许多材料也是如此,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进行选择。出示课本第36页的下面四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看一看,并思考: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下面不同的物品。

5、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交流,说出自己的选择,并说一说自己做出这样选择的原因。

6、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其他同学可以相互补充:不透明的雨伞,晴天、雨天都可以用;透明的雨伞,只在雨天选用。

纸质包书皮,包裹严实;塑料包书皮,能看清书名,便于查找。可视储物箱,容易分辨箱内的物品;不可视储物箱,可以储藏私密性比较强的物品。纸鞋盒,透气性比较好;塑料鞋盒是透明的,便于寻找鞋子。

7、教师小结: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材料,有的时候我们需要选择透明的材料,有的时候却需要选择半透明的材料,还有的时候需要选择不透明的材料,这个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四、探讨家庭装修中材料的选择。

1、我们家里在装修的时候,很多地方要选择透明的材料,还有些地方要选择半透明或不透明的材料,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2、出示课本37页上面的四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的看一看,思考一下:这些地方在装修的时候选择了什么材料?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材料?

3、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讨论,说清楚选择什么材料以及选择这种材料的原因。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交流情况,相机做一些指导。

4、全班交流讨论:阳台的门窗选择透明玻璃,原因是透明的玻璃,不会阻挡光线,可以使客厅里更加的明亮。卫生间的门选择半透明的玻璃,那是为了保护人的隐私,避免尴尬。卧室里的衣橱都会选择不透明的材料来做门,原因是衣橱里面一般放的是衣物,具有一定的隐私性。用不透明的门可以避免从外面看到衣柜里面的东西。装饰柜的门选择透明的玻璃,那是因为装饰柜里面摆放的艺术品,是用来供人观赏用的,选择透明的玻璃,便于供人们欣赏里面的装饰品。

5、如果你有一间小书房,你会选择什么材料来制作书房门、书柜门、窗帘呢?请你们来说一说你的理由。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讨论,相机完成活动手册11页上面的表格。全班交流讨论,其他同学相机评价并加以补充。

6、教师小结:刚才大家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了一些相应的材料来制作书房门、橱柜门、窗帘等来装饰自己的小书房。不管怎么装,都是大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材料的。

明亮与黑暗

教学目标:

1.知道明亮与黑暗是由于光的原因产生的,光线照射到的地方就是明亮的,而光线照射不到的地方就是黑暗的。 

2.知道生活中什么情况下需要亮一些,什么情况下需要暗一些。 

3.明白在过强或过暗的光线下看东西都会伤害眼睛,要学会保护眼睛。 

4.探究手电筒放置的远近与光斑的关系,明白手电筒离得越远,光斑越大,亮度越暗;反过来,手电筒离得越近,光斑越小,亮度越亮。 

教学重点:

知道黑暗与明亮是由光线产生的,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亮一些,哪些地方需要暗一些。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手电筒放置的远近与光斑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首小诗,引导学生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这首小诗写了什么东西? 

我无法尝到闻到摸到光, 

但我可以看到光。

蓝光、红光、绿光, 

阳光、灯光、烛光⋯⋯ 

有了光,生活才变得多彩; 

有了光,世界才变得明亮。 

2、全班交流讨论,教师指导: 

光有哪些特点?(无法尝到,无法闻到,无法摸到,但可以看到。) 

光有什么作用?(有了光,生活才变得多彩,有了光,世界才变得明亮。) 

3、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四单元——奇妙的光,了解有关光的知识。这一课我们先来学习第十课——明亮与黑暗。 

板书课题:10明亮与黑暗 

二、了解明亮与黑暗的产生与光有关。 

1、(教师出示一个封闭的纸盒,上面有几个小孔)同学们,大家看,这是一个纸盒,纸盒里面放着一些东西,纸盒上面有几个小孔。

下面老师考考大家,你们能在不打开纸盒的情况下,弄清楚纸盒里面究竟有什么东西吗? 

2、全班交流讨论,学生提出自己自己的方法。 有条件的可以对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验证。 

3、教师引导,用手电筒照射小孔使封闭的纸盒里变得明亮起来,然后透过小孔就可以看到纸盒里面有哪些东西了。 

4、指几名学生上讲台体验一下,用手用手电筒照射纸盒上的小孔,使封闭的纸盒里边变得明亮,透过小孔看一看里面有哪些东西? 

5、教师小结:大家刚才通过验证,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纸盒里面有哪些东西,这就说明我们刚才提出的这个方法是非常有效的。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个方法里面起着关键作用的东西是什么? 

6、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在刚才的小实验中,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光是明亮和黑暗产生的原因。有了光,周围就会变得非常明亮,而没有了光,就会变得黑暗。这一点每个同学都有都有体验。 

三、探究生活中光的事例。

1、在平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候需要非常明亮的光线,而有的时候就需要暗一点的光线,那么大家知道人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亮一些,什么情况下需要暗一些。 

2、同小组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全班同学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亮一些,什么时候需要暗一些。对于有些问题学生提出来的一些情况,可以做适当的解释。 

预设: 看书写字的时候,要亮一些; 看电影的时候要暗一些; 睡觉的时候要暗一些; 开会的时候要亮一些…… 

3、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讨论:我们看书写字的时候需要怎样的光线?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在看书写字的时候,光线不能太暗,也不能太亮。无论是过亮的光线,还是过暗的光线,都会对眼睛产生伤害。

4、继续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我们怎样才能保护眼睛呢? 

出示课本第33页的五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保护眼睛必须做到什么。学生仔细观察这几幅插图,弄清楚在这几种情况下怎样做才是对眼睛的保护,并且弄明白其中的原因。 

5、情境讨论:同学们,如果在室外,你会选择在哪里看书?为什么? 

教师出示三个情境:一、阳光下;二、树荫下;三、昏暗处。 

6、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先说一说自己会选择在哪里看书,再说一说为什么。 

7、全班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要想保护眼睛,选择在树荫下看书。因为在阳光下看书,光线太强;而在昏暗处看书,光线太暗。在过强或过暗的光线下看书,都会伤害眼睛,所以我们要想保护眼睛,保护视力,就要避开阳光下或者昏暗处看书。 

四、探究手电筒放置的远近与光斑的关系。 

1、教师演示:用手电筒照射一张深颜色的卡纸,学生会发现卡纸上面会出现一个光斑。 

2、教师引导:同学们,光斑的大小和亮度会有变化吗?它的变化与手电筒放置的位置有关系吗?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光斑的大小和亮度与手电筒放置的远近的关系。 

3、出示材料:一个手电筒、一张深颜色的卡纸。 

4、引导学生看一看课本第34页的操作方法,了解具体的操作方法。 

5、教师强调:尽量固定卡纸,移动手电筒的位置,然后仔细观察卡纸光斑大小和亮度的变化。操作时,记好实验记录。 

6、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相机了解学生操作情况,并相机做适当的指导,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7、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和实验结果。 

8、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大家都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那就是光斑的大小和亮度与手电筒放置的远近有直接的关系。手电筒放置的位置远,光斑越大,亮度越暗,反过来手电筒放置的位置越近,光斑越小,亮度越亮。 

9、引导学生猜想光斑亮度变化的原因。 学生做出自己的心猜测,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明亮与黑暗》,了解了明亮与黑暗的产生与光有关,光线照射到的地方是明亮的,光线照射不到的地方是黑暗的,同时还知道了在过强或过暗的光线下看东西都会伤害眼睛,我们要想保护眼睛,就要避免在过强或过暗的光线下看东西。在这节课的最后,我们还通过实验,探究了手电筒放置的远近与光斑的关系,明白了手电筒离得越远,光斑越大,亮度越暗,反过来,手电筒离得越近,光斑越小,亮度越亮。 

六、课后延伸。

同学们,课后的时候,大家可以认真观察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与光线有关。

2022最新教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三篇


【导语】科学是关于探索自然规律的学问,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教案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的感官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能说出眼、鼻、舌、皮肤的作用。

二、科学探究

1、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形态

2、能用语言描述观察的结果。

3、能与同学讨论、交流感官的作用。

三、科学态度

1、能对用感官观察表达出深厚的兴趣

2、能如实地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愿意与他人分享交流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的感官是我们学习科学的好帮手。

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共同准备:水果、盒子、闹钟、黄瓜、铃铛、玩具小熊、皮球等物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先猜谜语。上边草,下边草,中间一颗黑葡萄,是什么?东一片,西一片,猜不着,听听看。

2、感觉器官能帮助我们做什么?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一、观察苹果

1、制订计划,你想用什么感官观察?怎么观察?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老师启发,一看二闻三尝。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注意安全卫生。

2、搜集证据学生开始利用感官观察。给足学生观察的时间。

3、处理信息。

4、表达交流。让小组间交流,全班交流。

5、得出结论:得出各种感官的作用。

活动二、盒子里有什么?

分组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

(三)、应用与拓展

1、采用分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先跟本小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

2、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适时启发。

3、如何正确使用感觉器官

学生可以从眼、耳、鼻、舌、皮肤各个方面进行交流。

总结:

正确用眼:时间不要太长,要休息,不要总看近处的物体。

正确用耳:不要长时间用耳机,打电话时左右耳轮换。遇到大的声响要捂耳朵。

正确用鼻:不认识的物体不要随便闻,远离刺激性物体。

正确用舌:不认识的物体不要随便尝,太热或太冷的东西不要尝。

正确用肤:不要用手摸太热或太冷的物体。

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

2.科学探究

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学习比较方法,初步形成比较能力。

3.科学态度

勇于尝试新的比较方法。逐步形成仔细比较,如实描述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不同形状、颜色的积木块,轻重、软硬、材料不同的小球(小皮球、玻璃球、乒乓球、小铁球、球状药丸盒等),白纸,笔。

教师准备:体重秤,米尺或软尺,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小木棒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猜一猜:哪根棒更长?

(教师两手分别握着两根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小木棒,让学生判断哪根棒更长?)

2.怎么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两根木棒并排放在一起,对齐一端,观察另一端;也可以用直尺为标准分别量长度)渗透比较时需要统一标准的意识。

(二)新课学习

1.用眼睛观察比较物品

(1)提供颜色相同但形状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的4块积木

思考:这4块积木颜色都相同吗?形状都相同吗?你怎么知道的?

(2)提供同色(绿色)、同形状积木2块,同色(红色)不同形状积木2块

思考:这4块积木颜色都相同吗?形状都相同吗?你怎么知道的?

(3)提供更多的积木块,增加比较的灵活性

2.借助多个感官观察比较物品

(1)提供两个有较多不同点(包括轻重)的玩具球,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思考:这2个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你怎么知道的?

(2)提供两个有较多不同点的玩具球和积木块,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思考:这2个物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你怎么知道的?

3.总结(重点总结比较方法)。

4.找我们自己的不同和相同

(1)学生两人一组,先借助感官找不同(例如高矮、胖瘦、说话声音等),再找相同(例如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人的共同特征等)。

(2)借助工具进行观察比较(例如用笔画出脚的轮廓,用电子秤称量)。

(三)整理材料、下课

认识感官

教学目标

1.通过与同伴互相指认眼、耳、鼻、舌、皮肤的活动,说出它们都是感觉器官(感官了)。

2.观赏视或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

3.在用感官观察的活动中,尝试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利用感官观察,可以获得关于事物的很多信息。

难点: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课前准备:各种声音的录音片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感官

我们用什么来观察?

用哪里来看?——眼睛。(眨眨眼睛)

用哪里来听?——耳朵。(摸摸耳朵)

用哪里来闻?——鼻子。(用力深吸一口气)

什么器官让我们吃出味道呢?——嘴巴(伸出舌头)

人体的感觉器官是什么呢?——皮肤(摸摸自己的皮肤)

整理学生对感觉的已有认识,激发兴趣,引入利用感官进行的观察活动。

二、眼睛

用眼睛看,你能找到几种动物?

1.观察教材中森林的图片,你找到了什么小动物?

2.这个小动物是什么样的?

3.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大小?

三、耳朵

用耳朵听,你听到了什么?

1.多媒体播放各种声音(雨滴、照相机、小鸟、救护车、沸水、风声、狗叫、课间的吵闹声??)

2.竖起耳朵,你听到的是什么声音?

3.声音好听吗?大声吗?你觉得大概是发生了什么事?

四、鼻子

1.你记得什么东西是香的?什么东西是臭的?

2.你喜欢什么样的味道?

3.我们什么时候会用到我们的鼻子?

4.不认识的东西可以用随便用鼻子去闻吗?可能会有什么后果?

五、拓展

1.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感觉器官也有了不起的功能?

2.既然不同的感官有不同的作用,当一种感官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该怎么办呢?(作为课后思考)

《2022最新小学教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大全》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958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