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教案:《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教学设计
1 教学设计理念
本教学内容需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酶的发现和酶的概念以及酶的特性;第二课时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活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本文主要介绍“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由于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酶的发现和酶的概念以及酶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提出预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思考,进行讨论,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结论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酶最适宜的温度和pH值。这样的教学设计能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理解酶的特性。
2.2 能力目标 ①通过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④提高学生收集资料和语言表达能力。
2.3 情感目标 ①通过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③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3 课前准备
3.1 实验材料的准备 ①制作两种猪肝研磨液:新鲜猪肝研磨液和煮熟的新鲜猪肝研磨液;②实验前教师配制pH分别是2、5、7、9、13的缓冲溶液。
3.2 寻找资料 请同学上网或上图书馆找资料,内容为:酶与社会的联系,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酶的活性与动物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有什么关系。
4 教学过程
4.1 设置探究情景,提出探究课题 教师设置探究情景:提出问题,把新鲜猪肝研磨液煮熟,过氧化氢酶是否还有活性?演示实验:把猪肝研磨液滴入过氧化氢溶液中,结果没有气泡的产生,说明把鲜肝液煮熟后即不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据此可知高温使过氧化氢酶失去活性,从而联想低温是否影响酶的活性,提出探究课题:设计一个探究温度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实验。从温度这一因素,进一步提出另一外探究课题:pH对酶活性的影响。
4.2 介绍科学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因为我校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差,平时课上又很少进行探究实验,所以教师明确地把科学探究的步骤告诉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阐述和交流实验结果与结论。有利于学生按照正确的研究的思路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进行思考,对于温度影响酶的活性的课题,应设定哪几个温度?怎样将不同溶液的温度分别调到设定的数值?对于pH对酶活性的影响的课题,应设定哪几个pH?怎样排除pH和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数据记录表。
教师应该介绍对照实验的方法,即研究某一因素(如温度)对某一特定反应(或事物)的影响时,要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进行,观察该因素的不同情况(如不同的温度)对特定反应(或事物)的影响,以便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
4.3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在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要进行指导。各小组完成设计方案后,教师组织全班进行交流。学生设计了表1、表2、表3的实验方案来探究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表1 探究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编号
1
2
3
4
5
温度
0 ℃
室温
37 ℃
60 ℃
100 ℃
H2O2溶液
2 mL
2 mL
2 mL
2 mL
2 mL
猪肝研磨液
两滴
两滴
两滴
两滴
两滴
预期结果(气泡数目多少)
实验结果
表2 探究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编号
1
2
3
温度
0 ℃
37 ℃
100 ℃
H2O2溶液
2 mL
2 mL
2 mL
猪肝研磨液
两滴
两滴
两滴
预期结果(气泡数目多少)
实验结果
表3 探究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编号
1
2
3
温度
0 ℃
室温
100 ℃
H2O2溶液
2 mL
2 mL
2 mL
猪肝研磨液
两滴
两滴
两滴
预期结果(气泡数目多少)
实验结果
编者按:探究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时,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和猪肝研磨液做实验,不宜使用太高的温度,否则反应过于猛烈,易发生危险。
设计表1的学生他们的设计思路是室温为20 ℃,需要设计在37 ℃和60 ℃的条件下,观察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果,已知高温使过氧化氢酶失去活性,设计100 ℃是使设计方案完整;设计表2、3两个方案的学生的设计思路是低温、常温和高温三种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学生讨论以上三种设计方案,相互进行评价,37 ℃可以得出酶最适宜的温度,实验方案三应补充37 ℃实验组。对于60 ℃,有的学生觉得不需要,有的学生觉得多这一组更能说明问题。其中有一组学生提出“探究pH影响酶的活性”的实验方案(表4):
表4 探究酶的活性与pH的关系
编号
1
2
3
pH
2
7
13
H2O2溶液
2 mL
2 mL
2 mL
猪肝研磨液
两滴
两滴
两滴
预期结果(气泡数目多少)
实验结果
全班学生讨论表4的设计方案,有些学生提出增加pH为5、9的实验组,有的学生提出方案中pH应为3、5、6、7、8、9、11、13。教师适当地指出这几种方案的不足和可行性。
当讨论实验预期结果时,由于学生们习惯于写实验结果,不明白实验结果可以预期,教师引导学生写出实验预期结果。通过讨后,各小组完善各自的实验方案。
4.4 实施实验方案,记录观察结果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注意:①对不同温度、不同pH的实验组进行编号;②每组所加入的物质量必须相同,以减小实验误差;③及时将实验结果记录。
4.5 实验结果的交流、分析,得出本探究课题的结论 各小组对自己组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结论:①在37 ℃的条件下,产生的气泡大,数量最多,说明过氧化氢酶的最适宜温度为37 ℃。②在pH为7的条件下,产生的气泡大,数量最多,说明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为7。③过酸、过碱、低温时,酶的活性受影响,低温使酶的活性降低,高温使酶失去活性;不同pH影响酶的活性。
全班学生并进行讨论和交流,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差异的原因:①有的小组发现当过氧化氢溶液处于90 ℃~100 ℃时(没有加入猪肝研磨液),试管内有极少量的气泡。这是因为加热促使过氧化氢分解。实验时应该把猪肝研磨液加热到90 ℃~100 ℃,过五分钟后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中。②有组学生的实验现象是在pH为9时产生的气泡数量最多,而且气泡多到溢出试管。通过分析,是他们滴加猪肝研磨液太多所致。没有按照每实验组所加入的物质量必须相同的方法。③比较实验结果和实验预期结果的差异,虽然之前有教材的引导,还有个别的学生写预期结果时全部都写有气泡的产生,或者干脆不写,等做好实验后才写上。所以教师要强调写预期结果是生物学实验设计程序之一。
4.6 交流信息 上网或到图书馆找资料的学生,与其他同学分享他们的资源。
如加酶洗衣粉比普通洗衣粉有更强的去污能力,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温水使加酶洗衣粉发挥最大作用。含酶牙膏可以分解细菌,使我们牙齿亮洁。0 ℃左右的低温虽然使酶的活性明显降低,但能使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因此,酶制剂适于低温(0~4℃)下保存。
高一生物教案:《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科学教育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生物课程中的探究性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技能,从而全面提高其科学素养以及交流合作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酶的特性”中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实验里,教材所介绍的实验设计思路为定性实验。能否按教材的提示来改进实验设计方案,使其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而且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探究精神。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改进:变定性实验为定量实验,相应增加了实验难度。这样,不但对学生进行了一般的实验能力培养,更突出了学生在对照实验中控制变量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实验可重复性和对照性的认识,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认真负责的科学精神。这个改进实验的难点在于精确测定和控制pH,我校已购进几台pH计,精确度能达到1%。这样处理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好课本这一课程资源,还可挖掘学校、网络等其它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过程,学生不仅获取一定的知识,还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设计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过程加深对酶的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
2.学会控制自变量;学会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进行对照和重复实验;
3.促使学生积极合作参与探究活动,进一步掌握设计此类实验的方法;
4.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为了能够较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此部分内容安排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在“酶的特性”内容教学完成时,要求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练习,其题目与课本相同即“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在学生进行初步设计之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彼此相互对作业进行分析以指出不足,纠正错误,使学生进一步明析对照实验的设计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抛出一话题:“在前面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酶的活性与环境pH有关,在不同pH条件下酶的活性不同,在适宜的pH时酶的活性最高。猪肝H2O2酶也是如此,你是否知道猪肝H2O2酶最适宜pH?如何利用我校现有条件和所学知识、方法来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猪肝H2O2酶最适宜pH?”课后师生一起分析教材、分析学生的学情、分析学校设备的实际情况,综合学生设计实验的成果共同设计出一个较高要求的生物实验:探究猪肝H2O2酶最适宜pH。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酶的特性教学;
2、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练习,其题目与课本相同即“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3、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彼此对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指出不足,纠正错误,明析对照实验的设计原理、注意事项及过程;
4、学生实验小组代表上台介绍本组的设计思路和实验步骤;
5、教师抛出问题:你是否知道猪肝H2O2酶最适宜pH?如何利用我校现有条件和所学知识、方法来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猪肝H2O2酶最适宜pH?
6、教师介绍学校实验室所具备的实验条件,学生开始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探究方案,学生小组代表上台介绍本组方案,教师拿出自己设计的方案,师生交流讨论,相互启发形成一个较为一致性意见的实验设计留给学生课下进一步思考。
课后,教师一方面与学生继续沟通完善实验设计并打印好实验指导,另一方面按照设计好的实验设计拍摄实验演示录像为下节课的学生实验探究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实验设计
1.1 选用过氧化氢酶作为实验探究对象: 过氧化氢是细胞中某些化学反应的副产物,具有强氧化性,如果不及时除去或分解,就会杀死细胞。在动物的肝细胞和血细胞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它可以促进过氧化氢分解。由于过氧化氢酶容易获得且催化反应的现象明显,所以选用过氧化氢酶作为实验探究对象。
1.2 设备准备: 实验用具有:试管四支(带有单孔胶塞,在胶塞上另穿一细铜丝,铜丝的下端弯曲成水平的双圆环形成一个自制的反应匙,反应匙上可放浸有H2O2酶的滤纸片,利用铜丝的上下活动控制反应时间。)、移液管、镊子、水槽、10 mL量筒、25 mL量筒等;反应物为30%H2O2。
实验中需要制作 H2O2酶滤纸片,制作方法是:将 10 g鲜肝剪碎,置于研钵中充分研磨,加入200 mL蒸馏水制成鲜肝液。然后,将5张滤纸叠加剪成5张大小相同面积大2 cm2的小片,平展在表面皿中,用鲜肝液浸泡l min后使用。
配制缓冲液:将17.96 g Na2HPO4·7H2O在 1 000 mL容量瓶内溶于蒸馏水中,加水至刻度,配制成0.067 mol/L Na2HPO4溶液。将9.07 g KH2PO4在1 000 mL容量瓶内溶于蒸馏水中,加水至刻度,配制成0.067 mol/L KH2PO4溶液。然后按下表用上述两种溶液配制pH=5、pH=6、pH=7、pH=8缓冲液.
pH
5
6
7
8
物质的量浓度为0.067 mol/L的Na2HPO4溶液(mL)
1
20
60
95
物质的量浓度为0.067 mol/L的K2HPO4溶液(mL)
99
80
40
5
1.3 实验步骤: 在多方查阅资料和师生共同实践探索我们设计出现有实验装置(如右图),该装置左侧的试管用来完成酶催化H2O2 的分解反应,右侧的量筒用来计量排水后收集的氧气的量。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简单易行的且效果好的实验步骤如下:
l)向水槽中加水至将满为止;
2)将大小相同的5片滤纸片在鲜肝液中浸泡l min,然后用镊子夹起滤纸片,靠在培养皿壁上,使多余的酶液流尽;
3)用5mL量筒向试管中加入 pH=5的缓冲液 2 mL,然后再用移液管加入 2 mL 30%的H2O2溶液,用镊子将1片酶滤纸片小心地放在用铜丝自制的反应匙上。注意滤纸片不要碰到反应试管壁,将软胶塞塞紧试管口;
4)将25 mL量筒横放于水槽中使之灌满水,若有气泡,将其轻轻倾斜,小心赶出气泡。将量筒倒立,使筒口一直处于水中;
5)将自制铜丝反应匙下降到试管内液面下,使H2O2溶液接触酶滤纸片。同时开始计时,在 30 S时,用钢丝荚导气皮管,将导气管从量筒中拿出,松开钢丝荚,读取量筒水平面刻度并作出标记后记录。
6)取新的干净试管,重复上述实验过程,测量在 pH=6、pH=7、pH=8时过氧化氢在酶的催化下所释放的气体量。(注意:所有的实验中都要严格保证干净,不应该有上一次反应后的剩余溶液,每次试验完后,应充分冲洗量取缓冲液的量筒、自制反应匙(至少三次),然后用相应的缓冲液再冲洗一遍。量取H2O2溶液的移液管不用洗)
1.4 实验结果记录表:
结果记录
第1次PH=5
第2次PH=6
第3次PH=7
第4次PH=8
释放氧气量(ML)
2、播放实验演示录像,让学生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
3、学生开始实验,教师给予巡回指导。
4、实验结果的讨论和分析推论
请各组同学选派一代表将本小组所得的实验数据写在黑板上的表格中,我们对全体实验小组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又会得到什么样的推论? 我们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与全班同学实验数据推导出的结论是否一致?你能否说出其中的原因?
5、课后思考题
1)我们所设计的实验原理和目的是什么?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是什么?
2)能否根据你所记录的实验数据得到pH与酶的催化效率关系的变化曲线?你所绘出的曲线与课本上的有何不同?试说明理由。
三、教学反思
在学习酶的特性时,学生对于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了,知道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应从蛋白质的特性上去理解酶的特性。上节课的实验让学生对酶的催化效率有了一定认识,这节课的实验让学生对酶的催化条件特性有了更深一层认识。
1、 就教学目标而言,既包括知识能力要求,又包括探究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获得,还包括了一定的生物科学态度和精神的培养。这一教学目标的设计较好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不再拘泥于教材内容,真正设想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创造性使用教材做一点探索。从教学效果来看应该说很好地实现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2、课程资源的挖掘使用方面:对教材资源而言改教材的定性实验为定量实验,创造性使用教材;对学校资源而言则充分利用我校所具有的较为齐全且先进的实验设备;在实验的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键的实验装置设计的很多想法都是来自学生。在最初设计的实验装置中,为了方便将器皿放在实验台上,是用细胞培养瓶作为反应室的,后来在一位同学的建议下改用试管代替。用细胞培养瓶作为反应室在重复实验时要求每次都必须冲洗干净,用四支同型号的试管来做反应室则省去这一繁琐的操作环节,而且试管的体积较细胞培养瓶小许多,这些改进都大大减小了实验误差,便于更好控制实验的无关变量。另外,使用自制铜丝反应匙以更准确控制反应时间的方法是来自一位化学同行的建议。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使用为很好实现此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起了极大的作用。
3、探究过程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使探究活动能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有步骤地进行;有值得研究的与生活相关的研究任务,学生兴趣浓,始终能主动积极在参与进来。在整个探究活动中不时可见学生思维的闪光和真知灼见的展现。生物实验探究活动的开展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显著的作用。
4、探究实验完成后,每个实验组的同学都选一名代表上台在黑板上写下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当教师请同学们看黑板上的表格评说哪些小组实验做的较为成功时,往往同学们都会说出实验数据较为准确的实验小组的组号,此时教师点出:我们每个小组都是成功者,因为我们都通过这个探究活动加深了对酶的知识的理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锻炼了实验操作、分析问题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5、此次实验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有一些实验小组因为操作不当而导致实验的失败。有的小组由于实验无关变量的控制做的不好,导致误差很大等。在这里同学们在完成探究实验过程的同时体验生物与化学学科紧密关系。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生物教案:《生物的生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高一生物教案:《生物的生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生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掌握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理解生殖方式的进化趋势。了解组织培养的概念和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两种生殖方式的特点,使学生能够辨正的认识生命现象;通过理解生殖方式的进化趋势,对学生进行适应、进化等生命科学观点的教育。
能力目标:通过总结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归纳能力;通过学习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的应用,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无性生殖的特点、有性生殖的特点及意义
教学难点:有性生殖的意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导学法、师生共同探究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备 注
引言:我们都知道生物体的寿命是有限的,那么大家是否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生物的物种不会由于某些个体的死亡而灭绝?(是由于生物体具有生殖的特点。)这就是说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延续和发展,不是靠生物个体的长生不死,而是通过生殖来实现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生物生殖的内容。我们知道生物的种类很多,那么,生物的生殖方式可以分成哪几种类型呢?按生物的进化趋势,我们将生物的生殖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性生殖,另一类是有性生殖。我们先来学习无性生殖。首先我们来学习无性生殖的类型。在初中的时候,我们曾学习过无性生殖的几种方式、下面大家观看大屏幕所演示的几种生物的无性生殖的过程来回答问题。(【多媒体】草履虫的分裂生殖、水螅的出芽生殖、黑根霉的孢子生殖、草霉的营养生殖过程。)问:谁能用较简明的语言来说明一下以上4种生物的生殖过程?以及特点?生殖方式
特点
举例
分裂生殖
一个母体→两个后代
单细胞生物
出芽生殖
母体→芽体→后代
水螅、酵母菌
孢子生殖
母体→孢子→后代
蘑菇、根霉
营养生殖
母体→营养器官→后代
秋海棠、草莓
大家在观看这几种生物的生殖过程中,是否观察到了生殖细胞的结合?(没有)新个体与母体的关系是什么?(新个体是从母体直接产生出来的)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恰好是无性生殖的概念: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叫做无性生殖。无性生殖的方式在植物体的生殖过程中应用很广泛。民间有句谚语叫:“无心插柳柳成荫”,那么谁能回答一下,人们是利用无性生殖的哪一种方式来繁殖柳树?(扦插,营养生殖)在农业生产中,为了保持植物体的优良性状,人们常用扦插、嫁接、压条等营养生殖的方法来繁殖花卉和果树。我们明白了无性生殖的一个特点,即新个体基本上能够保持植物体的优良性状。为什么新个体基本上能够保持母本的性状?(由于新个体是从母体直接产生出来的,新个体含有的遗传物质与母体相同。)在农业、林业上就是利用无性生殖的这一特点来进行扦插、嫁接、压条等营养生殖的方法,来繁殖花卉和果树的。但是扦插和嫁接的过程中难免会将母体的病毒带给新个体,并且人们希望能更快速地繁殖植物体,尤其对于生长期比较短的花卉、蔬菜等。那么,现在有没有一种既快速又脱毒的方法来繁殖植物体呢?这就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无性繁殖的新技术——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那么,什么叫做植物的组织培养呢?简单地说,是人们利用植物的组织或细胞将其培养成为一个完整植物体的过程。那么,这种技术有没有理论依据呢?这就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什么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固有能力)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体的器官或组织片段切下来,放在适当的人工培养基上进行离体培养,这些器官或组织就会进行细胞分裂形成新的组织——愈伤组织。在适当的光照、温度等条件下,愈伤组织便开始萌发,产生出根、茎等器官,进而发育成一个新的植物体。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每一个环节的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有的同学可能要问: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要求这么严格,那么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对植物体进行组织培养有很多优点,具有从植物体上取材少、培养周期短、繁殖率高,而且便于自动化管理等优点。那组织培养是否能应用到动物中去呢?这就是当前非常热门的话题——克隆。克隆的原意是“离体的小树枝发育成一个植物体”,现在,克隆就是无性繁殖的意思。高等植物的无性繁殖比较普遍,而高等动物的无性繁殖则比较困难。1996年7月5日一只名为“多莉”的小羊的诞生,并于1997年2月23日被介绍给公众,以此为标志着——科隆时代的到来。多莉是罗斯林研究所与英国PPL医疗公司共同培育的,当时一共培育了277个胚胎,最后只有原记录为6LL3的羊羔成功出生,他被命名为“多莉”。它的诞生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1997年世界十大科技进步的第一项,也是当年最引人注目的国际新闻之一。那么“多莉”是如何诞生的呢?【多媒体】既然绵羊的体细胞可以被成功地克隆成一个新的个体,是否意味着人类也可以克隆自己呢?是否应该允许进行科隆人的实验?克隆可以被应用到那些领域呢?大家从正反两方面展望了克隆的应用前景。任何一门技术的应用对人类来讲都有其利和弊,如果利用得好,对人类社会大有益处;如果利用得不好,将会带来大的灾难。在“多莉”诞生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美国、英国和中国等许多国家和政府都明确宣布不支持任何将克隆技术应用与人类的研究。2001年意大利和美国的3位科学家联手推出科隆人计划,并宣称,如果遭到有关法律的禁止,他们将在公海上实施该项计划。2001年8月7日,支持与反对克隆人的科学家在美国科学院进行了科学界第一次人类克隆问题的直面交锋。但是克隆哺乳动物也面临着多种多样的问题,多莉羊也于2003年的2月14日因为肺部感染而死亡,多莉的尸体将被制成标本,存放在苏格兰国家博物馆。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应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道德观,应该辨正的看待各种问题。刚才我们饶有兴趣的学习了生物的无性生殖的知识,那无性生殖对生物的发展是否有利呢?从进化的角度上讲,无性生殖不利于生物的进化。实际上大多数种类生物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下面我们以被子植物为例,来学习有性生殖的知识。 (【多媒体】被子植物花的结构、胚珠的结构、双受精的过程及种子的形成过程) 什么是双受精?被子植物的这种生殖方式与前面学习的无性生殖有什么区别? 刚才我们所看到的像被子植物的生殖,由亲本产生有性生殖细胞(也叫做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和精子)的结合,成为合子(如受精卵),再由合子发育成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 讨论:1.我们将鸭梨的种子种下去,几年后是否能接出同样甜脆的鸭梨来?2.如果生物的生殖只有无性生殖,没有有性生殖,生物的进化将会怎样? 通过讨论,我们不难看出,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了双亲的遗传特性,这样会具有更强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这对于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生殖的两个类型,即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同学们应该理解两者的区别。同时也应注意区分无性生殖的四种方式。特别要注意辨别出芽生殖与营养生殖。如水螅的出芽生殖与土豆的“出芽生殖”。对于无性生殖应用和有性生殖的意义也要有所了解,从而培养科学的价值观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作业:利用营养生殖培养一株植物。结合Flash动画,引入新课展示四种生殖类型的动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得出无性生殖概念设问层层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设问后讨论,引出新内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辨正的看待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生物教案:《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高一生物教案:《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有关的表述是:“说明细胞呼吸,探讨其原理的应用”;在相应的活动建议中,列入了“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结合教材内容,可见本节内容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上的要求是比较高的,知识方面要达到理解水平,能力方面要能够设计和实施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
二、教学设计思路
对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学生并不陌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呼吸作用的本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但是,有机物是怎样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这一过程与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的燃烧有什么不同(后者也是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这一过程必须要有氧的参与吗?在无氧条件下能不能进行?这些问题学生并不清楚,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让学生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以上内容可用1课时。
第2课时主要进行知识性内容的教学。关于细胞呼吸的概念,应注意指出它与平常所说的“呼吸”不同,后者是指气体交换。关于有氧呼吸的过程,可以讲授法为主,适当采用直观教学手段,说明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发生部位、过程和产物,特别要对氧的作用和ATP的形成作重点讲解。关于无氧呼吸,可先让学生回忆自己所做酵母菌呼吸方式的探究,讨论无氧呼吸的条件和产物。再让学生回忆剧烈运动后肌肉酸痛的经历,引导他们尝试从细胞呼吸的角度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出无氧呼吸还可以生成乳酸。这样学生对无氧呼吸的原料和产物都比较清楚了,可出示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关于无氧呼吸两个阶段的发生部位、过程和产物,可以讲授法为主进行教学,特别要明确指出无氧呼吸是有机物不彻底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效率低等特点。无氧呼吸的定义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做补充。
上述内容的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联系实际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可先让学生阅读教材“资料分析”中所提供的资料,讨论这些事例中包含哪些有关细胞呼吸的原理,然后再展开联想,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细胞呼吸原理的其他事例,并进行解释。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既是知识的巩固和迁移的过程,又是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体现生物学知识的价值的过程。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932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