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一地理教案:《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教案二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一地理教案:《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教案二”,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高一地理教案:《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教案二

设计思路:

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之后,外力中增加了人为作用的影响,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影响日趋明显。为了探讨人类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本章在分析了内力和外力作用之后,又以崇明岛为研究主题,引导学生探讨在河流和人为双重作用下,地表形态的发展演化。

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本文在提出问题之后,分别从冲积岛是怎样形成的、崇明岛的变迁和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三方面,描述了崇明岛的发展演化。最后,让学生分析预测崇明岛的未来。

本研究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会将自然和人为因素结合起来分析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

教学建议一:

1.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建议做一个模拟试验,在一个狭长的水槽中,用沙土堆出山脉、河谷、平原、大海等地表形态,让一定量的水从山上流下来,观察泥沙在下游和河口的堆积情况,然后重复上述实验,直到有冲积岛形成。

2.冲积岛发育于河流入海的口外海滨地区,它的形成不仅仅与流水有关,而是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建议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明确阐明这个观点。

3.对资料2的分析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历史年代和崇明岛的位置来加以分析。从图中可以发现,在1101年前,崇明岛是一个小岛,而后分为南北两岛;南岛由西向东迁移,三易其位;北岛由南向北发展,四易其位;两岛于1530年前后合并,并向东迁移,于1583年形成现在的崇明岛;总体趋势是不断向海迁移。

4.对于资料3,建议教师让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其中,问题1的答案是: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围垦滩涂、使崇明岛的面积不断增加;问题2的答案是:围海造陆扩大了人类的生存范围,但对自然环境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例如,改变了河口地区水流的速度和方向,改变水生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5.对于崇明岛的未来,建议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崇明岛的变迁历史和发展现状来分析由各种地质作用所引起的地壳变动通常都是比较缓慢的,超出人类历史的范畴,而这个问题研究所选择的崇明岛,其发生发展的速度是比较快的,甚至是有文字记载的,这就为学生展开研究活动提供了方便。在研究过程中要大量应用到本单元中所学到的知识,特别是有关流水作用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寻找原因,培养进行地理研究的基本思维方法。最后对地理事物的发展作出预测,应该说这是问题研究的较高层次。

教学建议二:

1.这个问题研究的教学过程中建议老师们配合一个试验,模拟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的全过程。在一个狭长的水槽中,用沙土堆出山脉、河谷、平原、大海等地表形态,让流速一定的水从山上冲下来,看一看泥沙在下游堆积的情况,在河口就有可能出现沙洲。

2.冲积岛的形成与流水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有关

3.对资料2的分析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要读懂崇明岛的变迁图,根据不同时期崇明岛的位置和形状进行描述。引起崇明岛变迁的原因可以从河流的流量、河流的含沙量、岛屿本身的泥沙堆积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4.人类活动对崇明岛形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围垦滩涂上,使崇明岛的面积不断增加。围海造陆扩大了人类的生存范围,但对自然环境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例如:改变了河口地区水流的速度和方向,对周围港口会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对这一水域的水生生物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5.根据地转偏向力的原理,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崇明岛会与北侧的陆地连在一起。

相关资料:

1.冲积岛

冲积岛是大陆岛的一个特殊类型,只因成因不同而单独作为一类。冲积岛由于组成物质主要为泥沙,故也称沙岛。冲积岛主要分布于河口地区。

我国共有400多个冲积岛。冲积岛的地质构造与河口两岸的冲积平原相同,属第四纪以来的冲积地层;其地势低平,在岛屿四周围绕着广阔的滩涂。

冲积岛的成因不尽相同。长江口的沙岛是由于涨落潮流不一致,形成缓流区,使泥沙不断沉积而形成的。珠江口沙岛成因不一,有的是由河心滩发育而成;有的是由于河流中有岩岛阴挡产生河汊,在河汊流速较慢的一侧泥沙沉积而成沙垣,再发育成沙岛;有的由河口沙嘴发育而成,最典型的是台湾岛浊水溪三角洲外的一系列沙岛;还有一种是由波浪侵蚀沙泥海岸,从海岸分离出小块陆地,也成了沙岛,这种沙岛较为少见。

冲积岛由泥沙组成,结构松散,因而在外形轮廓上很不稳定。河口地区的冲积岛,每逢遇到强潮倒灌或洪水倾泻,强烈的冲蚀会使冲积岛四周形态发生改变。一般情况下,在冲积岛与河流和潮流平行的两边,总是一边经受侵蚀,一边逐渐淤积,久而久之,便形成平行两岸的长条形岛屿;而垂直于河流的两端,上游不断缩减,下游又逐渐增加。但是,有时整个岛屿被冲蚀消失;有时岛屿与大陆接近,最后连成一体。

2.崇明岛的变迁

崇明岛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变化。唐朝初年(618年),长江口位于现在的扬州、镇江一带,江面上出现了东、西两个沙洲,面积不过几十平方公里。随着移居岛上人口的陆续增多,到了10世纪的五代时期,开始在西沙上设崇明镇,这就是崇明的由来。

由于长江主流南北移动和潮汐波浪的影响,岛陆屡有坍塌。随着长江口的东移,崇明岛不断沿江下迁。11世纪时,西沙西北又出现了一个新沙,叫姚刘沙,东北也出现了三沙,西沙和东沙则坍没被江水冲走。

由于长江主水道不断摆荡,三沙在经历发展扩大后又南坍北涨,向北迁移日渐缩小;同时在它的东面,先后出现了平洋沙和长沙。1583年,县城又迁至长沙,也就是现在崇明城的前身。

近400年来,崇明岛经历了多次沧桑之变和迁移。仅1583年以前,崇明县城就搬迁了5次。直到现代,崇明岛也是不稳定的,长江口北支水道逐渐变窄变浅,也许将来崇明岛会与苏北平原连在一起。

3.梦想岛——崇明岛抒怀(节选)

我是这梦想之岛的农人的儿子。

这个沙子一粒一粒沉积的岛,也是梦想一层一层堆砌的岛,可是梦想之初又在哪里?又是什么?长江已经流淌亿万斯年了,长江在流出之初便挟裹着上游中游的泥沙浩浩入海了,谁能说得清这最初的沉积发生在何时何地呢?人所看见的也就是表象了:在唐朝武德年间有两个沙洲出露水面,时名东沙、西沙,这是崇明岛最早的乳名。

我苦思冥想,那最初露出水面的东沙何西沙上晃动着的芦苇群落,该是梦想的底色吧?那些野鸭及白天鹅便是梦想的翅膀了。有渔船过往,也有渔人把好奇的目光投向东沙和西沙,人的脚步总是犹犹豫豫的,70年后人的足迹才踏到了这两个小沙洲上。此后的1000多年间,又有新的沙洲涨出,又有新的芦苇出生,但,东沙和西沙及别的小沙洲纷纷坍塌,这个时生时灭的过程最终使崇明岛连成东西狭长的一片,也告诉我们:崇明岛决非瞬息之作。

梦想也曾坍塌过,梦想落进了波涛中,梦想回到江海便是梦想的永生了,但梦想总是冲激着崇明岛,那些新生的沙洲一旦出露便沉浸在梦想中了,在江与海之间,在水与沙之间,像芦苇一样密集地生长,像露珠在狗尾巴草上流动,像渔网里捞起的晨曦和月光,像风吹过农家的竹林,像雨点落在田埂路上。

一次又一次,面对大芦荡,我轻轻地吟哦着:曾经朝夕相伴,你无言的辽阔与苍茫,一如生命的终极猜想,当深秋时节,荻花如霜,你面对旷野白发苍苍地守望,如同我白发苍苍的亲娘,难道说守望的神圣就在这无边无际、无言无声中吗?我是踏着你的泥泞小道到处流浪的啊,大芦荡,我的富有是因为我带走了青枝绿叶的梦想。在江海之间,当潮汐搅动整个大海,有一只芦船从星空下返航,谁也不会告诉我它几乎颠覆以及没有沉默的故事,就这样搁浅在沙滩上,等候着冬天的雪,等候着在那飞飞扬扬的梦想中的一次白色的殉葬,成为泥沙,回到本源,然后托起天使的翅膀,为一对大雁的爱巢奠基,和大芦荡一起,架构一个野性的天堂。

不知道有没有老去的梦想?但,我在崇明岛的东端,在东海的每一次潮汐过后,都能清清楚楚地看见新涨出来的一层大约一个铜板厚的土地,崇明岛就这样以每年两万亩土地的速度日长夜大,这是不是新生的梦想?

这是新地。

这是湿漉漉的新地。

这是沧海桑田的最新明证,它确确实实地告诉我:沧海桑田是眼前的现实,尽管沧海桑田这一词语本身包括了地球海陆演变的一个过程,从此一意义上说它已经十分苍老了,但它又是年轻的,因为这个过程中波澜壮阔地演变的年代虽然早已过去,但过程本身并没有结束,人类寄居的这个地球依然是动荡不安,瞬息万变的。

你要看沧海桑田吗?请到崇明岛来。

相关推荐

高一地理教案:《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教案二


高一地理教案:《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问题研究中初步学会探究学习。

2.把前面学习的有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等知识应用到问题研究中,以理论指导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3.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大胆设想和创新,科学地尝试规划月球基地。

2.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加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和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1.探究学习方式的初步体验。

2.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

[教学难点]

1.探究学习方式的初步体验。

2.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

3.月球基地的整体规划。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集成的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视频展示] “月球知识知多少?”

[导 言]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在月球探测中取得最辉煌的成果,先后有6次12名宇航员踏上月球,并向地面带回440公斤的月岩样品。

科技大国美国、欧洲、中国、日本、加拿大和印度,最近都燃起了对月球的兴趣,计划在10年内派太空船到月球展开探索,并提出要建立月球基地。

那么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向月球发射一艘宇宙飞船,代价已经十分高昂,建造月球基地将花费更大的成本。因此,到目前为止,月球基地还处在一般性探讨阶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发展,我们人类有能力来实现这个梦想,“嫦娥奔月”的成功是我们实现这个梦想的有力动力。

[问 题 1]:有关月亮诗词鉴赏

[问 题 2]:人类探究月球的历史轨迹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人类已经对月球做了哪些探测研究。

(投影)

就国际上的探月活动来说,从1958年至今,美国进行了9次载人月球探测,其中有6次为载人登月;原苏联、美国、日本和欧洲空间局向月球发射的无人探测器共计87个。

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实现了人类登月之梦,在月球探测中取得最辉煌的成果。这一年先后有12名宇航员踏上月球,并向地面带回440公斤的月岩样品。

1972年美国“阿波罗计划”结束以后,月球探测一时有所降温,因为探月活动耗资巨大。

1990年日本发射了“飞天”月球探测器,正在研制“月神”月球探测器。

1998年美发射“月球勘探者”探测器。准备在今年发射“破冰者”探测器。

2003年9月27日欧洲第一个月球探测器“smart-1号”在格林尼治时间顺利升空。

2004年2月我国公布了首次探月计划。

中国:早在1978年,美国总统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就送给中国政府1克月球样品,中科院就曾组织全国力量对0.5克月球样品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还利用月球陨石和其他途径开展了相应研究。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和我国国力的增强,“嫦娥奔月”将这一神话变为现实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了。2004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绕月工程立项后,经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将我国的探月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我国第一颗绕月卫星命名为“嫦娥一号”要在2007年打出去。

根据绕月探测工程研制总要求,月球探测卫星系统由卫星平台与有效载荷两部分组成。在东方红3号卫星平台及其它卫星成熟技术的基础上,研制月球探测卫星平台。卫星选用的有效载荷有:CCD立体相机、激光高度计、成像光谱仪、微波探测仪、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粒子探测器等。根据设计要求,月球探测卫星重量为2350公斤,有效载荷总重量130公斤,在轨运行寿命为1年。

按照计划,运载火箭系统选用长征3号甲作为月球探测卫星的运载火箭。发射场系统选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作为发射场,并进行必要的适应性改造,以完成月球探测卫星发射任务。

我国科学家已为在月球上建设科研基地做准备,将着重针对在月球上建立天文观测基地、对地球观测基地、深空探测基地、新材料研制与生产基地、人居基地等不同需要,提出并研究相关的科学技术课题。一个完整的月面基地包括用于人居生活、工业加工、农业栽培、观测研究、甚至旅游观光等内容。

这么多的国家对月球基地的建设感兴趣。月球基地可以通过开发月球资源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那么建立月球基地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思路展开研究:

[投影展示] 略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指定一位学生发言。

“生物圈2号”和月球基地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生:都是人工建造的全封闭的模拟地球的生态环境。但“生物圈2号”是建立在地球上,而月球基地建立在表面引力只有地球六分之一近乎真空的月球,“生物圈2号”失败了人还可以重新回到地球的自然环境,但月球基地一旦失败,人就不容易转移到地球上。

师:答的很好。我们可以从“生物圈2号”实验中获取哪些经验和教训?

生:(1)模拟的生态系统毕竟不足自然的生态系统,其中的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简单、生物种类少、食物链的复杂程度比农田生态系统差,需要人为调节而不是自然调节。(2)种植绿色植物制造氧气但不能能过多,否则二氧化碳和肥力不足;动物饲养不能太多,否则氧气消耗会增加;科学家要维持气候、大气成分、生物种类和数量平衡,创造适合生命生存的环境,(3)大气成分发生变化,内部气候没有调节好,粮食歉收,生态平衡被破坏等导致实验失败。(4)日本的“迷你地球”与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大力宣传的“生物圈2号”计划性质相同。氧气未能顺利循环正是导致“生物圈2号”失败的重要原因。由于土壤中的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部分二氧化碳又与建“生物圈2号”用的混凝土中的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导致其中氧气含量从21%降到了14%。到后期,“生物圈2号”中的植物几乎灭绝,必须注入氧气才能维持人员生存。“迷你地球”没有使用土壤和依赖微生物,而是使用机器来人工分解和处理废料。这个人工支持部分占据了整个场地的1/4。支持系统的中心部分是复原氧气的处理机,使用高温和电解水的办法从二氧化碳中重新获得氧气。

师:很好。“生物圈2号”实验能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生:“生物圈2号”实验说明人类建立起一个独立的人造生态系统是有可能的,这就为在月球上建立一个类似的人造生态系统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但实验失败则说明人类目前的科学与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自然界不同于人工控制系统,大而全的设计导致了顾此失彼。生物圈二号内的土壤均来自一个地方,不像地球那样不同地带有不同的土壤类型。模拟的各类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大小比例不合理。地球上生态系统内的生物间关系很复杂,目前人类还未全面了解生物间的协调性。

它最重要的启示在于:我们人类目前对地球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最好的办法还是保护和利用好地球,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了解美国温德尔·门德尔的月球基地计划。希望对你能有一定的启发。

(投影文本)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休斯敦航天中心负责人温德尔·门德尔向白宫提出建设月球基地的设想,认为建立一个月球基地对支持在太空进一步大规模的开发是极其重要的。白宫批准温德尔·门德尔建设月球基地的设想,并命名为门德尔计划。

门德尔计划的第一阶段从1997年开始,先发射人造卫星,为基地的最佳地点作勘测。第二阶段从2005年开始,为施工阶段,将向月球运送起重挖掘等基建机械,并用微波对地基进行硬化处理。第三阶段为构件组装,采用21根直径6米,长18米的巨型管道,组成3个等边六角形,六角形中用高压充气建立18米高的巨大圆舱,人员设备皆可容纳在管道或圆舱中。第四阶段开采利用月岩中氧、铝、铁、钛、硅等资源,制取生活用氧及扩建月球基地所需的金属、玻璃等原材料。

科学应用国际公司根据门德尔计划第四阶段作了相应的研究,其结果是令人乐观的:一座重量为1吨的小型试验型化工厂,在1年中可把10吨以上的月岩加工成氧、金属和玻璃。

门德尔的整个计划需耗资上千亿美元,人类必须不间断地努力100年才能完成。

[课堂小结]:

本堂课通过对月球基本概况、“生物圈”2号以及月球资源的研究探讨,我们可以说,月球上有建设月球基地的条件,但也要明确建设月球基地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不过我们有信心,经过我们人类的努力,月球基地最终会建成,她会成为人类在地球外星体上建立的第一个活动场所。同学们,努力吧,为早日实现这个梦想而作出我们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业布置]:课后研究

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高一地理教案:《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教案一


高一地理教案:《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教案一

新课程标准下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与老教材相比,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在每章后围绕本章的重点内容或核心思想增加了“问题研究”,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侧重点在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研究结果具有开放性。它不仅引导师生探究现实中的地理问题,而且还倡导自主学习,强调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这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基本理念。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小时侯都会望着星空苦思冥想:星空当中,还有我们人类的邻居吗?在梦中,常常幻想着自己插上翅膀,飞向宇宙空间寻找外星人。随着人类共同的探索,可能有生命有火星、木卫二、土卫六-泰坦,但现在还不能确定。因为这些天体离我们很遥远,所以人类必许依靠离我们最近的天体:月球。

拓展材料1:月球是太空时代的“第一站”

自从1957年10月4日苏联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以后,人类便进入了太空时代。科学家们想探测第一个天体就是月亮。今天,宇航观测已证实了并大大扩充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古代传说中的琼楼玉宇实际上是一个荒凉死寂的世界。月球上没有大气,因而也就不会有风;没有液态水,也就不会有雨,没有天气变化,就不会有像地球上风雨的侵蚀作用,月球的外貌总是保持不变;没有空气传播声波,所以月球上是一个无声世界;月亮周围没有大气,即使在太阳照射的“白天”,天空仍然是黑暗的。

月面上主要有两种地形。一种是由凝固的熔岩构成的盆地,被天文学家称之为月海。月球上有22个月海,其中3个位于月球背面,4个跨越正背两半球,其它15个均在月球的正面。说是海,其实一滴水也没有。另一种地形是为数众多的环形山和林立的山峰。大多数环形山是约40亿年以前形成的。在月球上直径超过1千米的环形山有33000多个,直径小于1千米的则不计其数。位于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千米,比中国的海南岛还大。最深的环形山是牛顿环形山,深达8788米,阳光总也照不到它的底部。较为年轻的环形山,一般都具有辐射纹,从望远镜中看,就像是一些棕树叶子盖在月面上。第谷环形山的辐射纹有12条之多,最长的一条达1800千米,在满月时看去颇为壮观。辐射纹的成因尚无定论,有人说是火山爆发形成的,也有人认为是陨石轰击月面造成的。月球上最长的山脉是亚平宁山脉,蜿蜒640千米。除此之外,月球上还有陡峭的峭壁和弯曲的裂缝(宽的叫月谷,窄的叫月溪)。

拓展材料2:嫦娥一号

“嫦娥一号”(Chang'E1)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卫星发射后,将用8天至9天时间完成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飞行。经过8次变轨后,于11月7日正式进入工作轨道。11月18日卫星转为对月定向姿态,11月20日开始传回探测数据。嫦娥一号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嫦娥一号工作寿命1年,计划绕月飞行一年。执行任务后将不再返回地球。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国家、地区。

嫦娥一号星体为一个2米×1.72米×2.2米的长方体,两侧各有一个太阳能电池帆板,完全展开后最大跨度达18.1米,重2350千克。有效载荷包括CCD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太阳宇宙射线监测器和低能粒子探测器等科学探测仪器。“嫦娥一号”卫星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

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四大科学任务:

一、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精细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构造和地貌单元,进行月球表面撞击坑形态、大小、分布、密度等的研究,为类地行星表面年龄的划分和早期演化历史研究提供基本数据,并为月面软着陆区选址和月球基地位置优选提供基础资料等。

二、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主要是勘察月球表面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钛、铁等14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绘制各元素的全月球分布图,月球岩石、矿物和地质学专题图等,发现各元素在月表的富集区,评估月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等。

三、探测月壤厚度,即利用微波辐射技术,获取月球表面月壤的厚度数据,从而得到月球表面年龄及其分布,并在此基础上,估算核聚变发电燃料氦3的含量、资源分布及资源量等。

四、探测地球至月球的空间环境。月球与地球平均距离为38万公里,处于地球磁场空间的远磁尾区域,卫星在此区域可探测太阳宇宙线高能粒子和太阳风等离子体,研究太阳风和月球以及地球磁场磁尾与月球的相互作用。

拓展材料3: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试验可膨胀月球基地组件

NASA试验可膨胀月球基地组件国防科技信息网图片

据美国太空网站2007年3月28日报道,NASA正准备试验一种可膨胀结构,某天它可能将用于建造月球基地。试验计划在NASA兰利研究中心进行。

该项目负责人说,目前该结构还只是一个概念验证器。该结构的最大优点是可压缩成较小体积进行发射。

这个可膨胀结构由多层构造组成,看起来像一个笨拙的白色有腿机器人。主体部分直径约3.6米,高约5.5米。体积约为45.3立方米,并与一个可膨胀气闸相连。可膨胀结构只是NASA计划的月球基地中的一种。NASA计划将月球基地用作火星探索的试验场所。NASA表示将从2020年开始在月球进行可膨胀居住舱的试验。NASA将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合作,从2007年末或2008年初开始,在南极洲开始类似可膨胀结构的试验。

除NASA外,还有其他私人公司在进行月球基地的研发,包括位于美国奥斯汀的斯通宇航公司(StoneAerospace),该公司最近宣布计划建造一个月球采矿站,用于在2015年勘探冰冻水及其他资源。另外一家公司,比格罗宇航公司计划发射可自由漂浮的太空舱,从而创建一个轨道居住地,到2010年底,容纳最多三名太空游客。(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曲佳钱钱)(来源: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

重点分组探究:

1.如果想在月球上生活,人类还需要创造哪些生存条件?(想一想地球有生命的条件及地球与月球的环境不同。可参考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活动)

2. 我们可以从“生物圈2号”实验中获取哪些经验和教训?(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生物圈2号”实验材料,与地球生存环境中遇到的问题相比,可以从那些方面采取措施)

3.世界各国探月工程越来越多,想一想,为什么月球会越来越受世界各国的关注?(从月球资源思考)

提示:选择几个朗诵好的学生,朗诵典型材料,能使其他学生拓展想象。

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章问题研究:(第一学时)

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课标解读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由于平时看相关方面的书籍较多,知识面比较丰富。相对这方面内容也是科幻作品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恰当、妥善的给学生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探究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迁移和应用“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行星”的相关知识,还能给学生提供极大的想象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材分析;本部分为第一章《行星地球》的问题研究。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人们对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地球上的某些资源会枯竭的。月岩中的氧、铝、铁、钛等资源,月球南北两极可能存在的100亿吨冰,成为在目前状况下人类向太空寻求的宝贵的资源。那么,月球有可能在某些方面给予地球以支撑,来帮助人类解决这种困难。于是科学家们就有了在月球上建立月球基地的设想。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从搜集《月球表面自然状况》的资料中,认识可供人类

开发利用的月球资源

2简要分析月球基地的形成条件

3绘制月球基地构想图

4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辨证的观点和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1月球基地建设的基本条件

2人类可用于发展月球基地的月球资源

教学难点:月球基地构想图,

教学方法:网络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式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

学习

内容提出学习

问题分组研讨成果交流师生小结提出新问题师生小结提出新问题分组研究成果交流学习评价教师活动播放空间探索的多媒体片段

大家知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能源和环境。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多,人们对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地球上的某些资源会枯竭的。那么,月球有没有在某些方面给予地球以支撑,来帮助人类解决这种困难呢?于是科学家们就有了在月球上建立月球基地的设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探讨未来的月球基地是什么样子的?问题;

人类在月球上建立月球基地都需要哪些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1参与各组研讨、给予充分指导

2组织各组进行交流1具有淡水和氧气

2保证食物供应

3有充足的能源上述条件月球上都具备吗?月球表面的自然状况如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27页资料1和28页资料3以及教师自制的网站《月球概况》

组织学生小结知识要点

通过对月球表面自然状况的学习和了解,月球上的资源有哪些可以被人类开发利用?哪些月球资源可用于发展月球基地?如何解决上述月球基地上生存和发展条件?组织学生交流研究成果

1可以利用月球沙土提炼含氧的铁矿物,然后用氧还原含氧的铁矿物可制得淡水,再电解水可得氧气和氢气。

2利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在月球上建立月球农业和养殖业基地。如太空实验中培育出了100多种太空植物。无土栽培技术等以满足月球上人的食物来源。

3利用太阳能照明、供热、发电或在月球上建立核电站,解决能源供应。指导学生阅读教材28页《分工设计完成对接》要求每位学生或者绘制一张完整的月球基地构想图,或者用文字形式描述月球基地的基本蓝图

学生活动听、看多媒体片段分组讨论各组代表交流成果享受学习成果搜集整理所需要的材料概括知识要点小组研讨分组讨论各组代表交流成果享受学习成果设计月球基地构想图

互相交流成果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成共识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应用所需资料的能力快速归纳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生活、生产实际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想象

能力和创新能力

板书设计

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①具有淡水和氧气

②保证食物供应

③有充足的能源

问题研究 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问题研究 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问题研究中初步学会探究学习。

2.把前面学习的有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等知识应用到问题研究中,以理论指导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3.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大胆设想和创新,科学地尝试规划月球基地。

2.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加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和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1.探究学习方式的初步体验。

2.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

●教学难点

1.探究学习方式的初步体验。

2.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

3.月球基地的整体规划。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集成的相关课件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423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