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11课《悼念乔治•桑》教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第11课《悼念乔治•桑》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JaB88.cOM第11课《悼念乔治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2、分析课文,挖掘深层内蕴。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教学难点:2分析课文,挖掘深层内蕴。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①了解乔治桑:乔治桑(1840~1876)法国女小说家。第一部长篇小说《安蒂亚娜》(1832),代表作有《木工小史》(1840)、《康素爱萝》(1843)、《安吉堡的磨工》(1845)等。乔治桑属于最早反映工人和农民生活的欧洲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描绘细腻,文字清丽流畅,风格委婉亲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②了解作者:雨果(l802~1885)
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2检查预习:识字词
悼念(dào)爱慕(mù) 钦佩(qīn)肃穆(sù)禀性(bǐng )强韧(rèn)苍穹(qióng)屹立( yì)
爱慕:喜欢、羡慕。钦佩:敬重佩服。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比拟的。
禀性:人的本性。
争光载誉:争得荣誉,带来光荣。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
3听课文朗诵,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一文章一开始就悲痛而又虔诚地说:“我为一位死者哭泣,我向这位不朽者致敬。”通观全文,作者为什么要为之哭泣,向之致敬?
二本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作者怎样组织的?
4分小组讨论,教师总结点拨。
一:因为死者乔治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是那个时代具有独一无二地位的伟大女性;他给法国带来了荣誉,创造了奇迹,留下了许多佳作,是法兰西民族的骄傲;她有伟大的品格,她是公开的行善者;她的思想象火炬一样不会熄灭,并将增添文明的光芒,照亮人们的心灵。
二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心情沉重、感情悲痛地表达了自己对死者的怀念、爱慕、与敬佩之情。
然后文笔一转,用一句反问句“难道我们真的失去她了吗?”引出对死者一生的价值的评判,进入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高度赞扬了乔治桑在这个时代的地位;第二层评价她伟大的人格;第三层说明她给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结尾表达了自己的哀思与敬意。
5细节研讨
①乔治桑是法国著名的小说家,为什么雨果在悼文中却说“列举她的作品显然是毫无必要”,只字不提她的作品?
②文中多处用到类比,这些类比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她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尽人皆知,有口皆碑,不必说;
比一个人的成就更伟大的是她不为人知的一面:美好的品德、伟大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与意义。
2在写乔治桑是法兰西民族的骄傲的时候,用了一组对比,说明她的伟大地位。在写她死后给人留下的精神财富时,文章又用了另一组类比,说明乔治桑的精神永远鼓舞着后人,后人将从她那里获得很多的精神的馈赠。
6课堂小结:
本文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写的一篇悼词。表达了作者对不朽者乔治桑的无比的崇敬及由衷的赞美。
作为女性,她有天使般温柔的禀性,有强韧的力量和男子的才华,是本世纪的光荣,也是法兰西的骄傲;
作为作家,她用“善良”点燃了文明的圣火,赢来了真正的光明;
作为思想家,她创造了人类精神领域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女权思想),她是真理、正义化身。
7作业:为乔治桑写一副挽联、诗、或一段话。

相关阅读

第11课《皇帝的新装》教案


第11课《皇帝的新装》教案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二)品味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三)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思想,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难点:品味精妙的语言描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那么你都读过谁的童话?
小学时,我们学过安徒生的哪篇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会受大家欢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装》。不过,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学习本文,要学会多角度、多侧面的地学习,去分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猜想,看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是否有差别。
(让学生谈谈自己想像的内容,老师可及时给予鼓励。)
2.播放本课录音。教师可指导学生边听边圈点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工具书或与其他学习伙伴解决。
3.指导学生圈画重要词语、句子或段落,以掌握文章线索,推进思考。
(三)讨论交流
1.试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故事的线索和发展。
爱-织-看-穿-揭-议
本文以“新装”为线索展开情节,让不同身份的人在这场骗局中登场,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特征。
2.分角色朗读,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诚实的官员一人,小孩一人,其余所有角色一人。)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理解词义。
2.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能正确读出语气。
第二课时
(一)探究与交流
基本程序:
a.指导学生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或语段,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b.四人小组交流。
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对具体问题可能有争议,如找的重点语段不同、旁批的不够精确等等,教师注意引导,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点拨与指导,促使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答案。
1.品味文章重点词语或语段。
(1)第一位受命去看布的老大臣,第一次“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第二次说他“眼睛越睁越大”,第三次说他“仔细地看”。阅读各段,说说他三次不同“眼看”背后的心理活动。
明确:第一次把眼睛睁得特别大,一是因为大过突然,发现自己看不见任何东西而感到恐慌,二是内心不相信这是事实,睁大眼睛想把它赶快看清楚。第二次骗子叫他走近一点看,他的眼睛越睁越大,反映出老大臣仍心存希望,希望看仔细一点能发现什么。第三次写他仔细地看,主要是装模作样,心理的活动就是决不能让人看出他看不见布料,而要表现出他在认真欣赏布料,当然,并不排除他还残存“看见”的希望。
应当注意的是,这三次“眼看”的文字表述不一样,各自也不能互换的。第一次要突出“特别大”,这是突如其来的,又希望赶快有所发现。第二次承接前面,仍心存希望,又表明仍什么都没看见,所以用“越睁越大”。第三次是在掩饰,是有意识的表演,不像头两次是自然的下意识的反应,所以用“仔细地看”。从这里,要注意品味语言的恰当使用。
(2)为什么第一个说出真相的是孩子?孩子一旦说出了真相,大家就都相信了,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第一问的回答是:孩子心灵纯洁,天真无邪,没有成年人那么多私心和顾虑,于是毫无顾忌地说出了真话。当然,这个孩子不是具体的某个人(童话塑造的对象往往是事物普遍性的代表),也不是非孩子不可,大人也可以说真话,比如西班牙童话中就由那个没什么好顾虑的黑人说出了真相(见参考资料)。但是用孩子与成人世界作对比,更有揭示世俗虚伪的重要意义(参见参考资料);这就是鲁迅说的:“不过须是孩子,才会照实的大声说出来。”
第二问的回答是:首先说明这个诺言本不堪一击,不难识破,只要有普通人的正常感觉就能辨识真相,其实本来就在人们的心底,一旦有人说破,人们自然就呼应了。其次说明人们原先之所以不敢怀疑,是原本心里有“鬼”。文中有一处细节,就是两位“诚实的官员”陪同皇帝去看布料时,指着那架空织布机说:“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文中随后有一句:“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言下之意以为只有自己看不见布料,却又不敢说出来,因为私心制约了自己,蒙蔽了自己。再次也说明,这个谎言的制造者抓住了人们的普遍的弱点,就是都有愚蠢或不称职以及私心导致的自欺欺人的一面,所以连老百姓在内都不敢相信、不敢说破这个显而易见的真相。当然,《皇帝的新装》揭示的是一类社会现象,不是说所有谎言骗住大家都因为大家有私心,有的是谎言的制造者掩盖了真相,众人不了解真相导致的。但一旦真相捅破,任何谎言都是不堪一击的纸老虎。
2.理解文章主题。
(小组交流,得出结论,语言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本文通过一个昏庸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3.多侧面评议“骗子”。
(1)本文除了那个愚蠢的皇帝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骗子。他们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因为皇帝爱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对骗子所说的神奇而又漂亮的新装自然会感兴趣,所以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用织新衣来骗他,自然会行骗成功。
(2)你如何评价这两个骗子?
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梳理,得出结论:
a.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设下骗局,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
b.骗子骗皇帝,以骗对骗,只不过是以毒攻毒罢了。
c.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没有写骗子落人法网,实在耐人寻味,其用意可能是有意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门——他并不痛恨那两个骗子。
d.两个骗子也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社会人生的病态。
e.骗子不值得肯定,纯粹是为了个人捞取钱财。
4.结合自身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1)文中的大臣、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情况?请你就童话中小孩敢于说真话谈谈作品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全班讨论,教师梳理,明确:大臣们怕别人说自己是愚蠢的、不称职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所以不敢说真话,而老百姓或出自安全考虑,或受不良世风影响,也不敢说真话。现实生活中有类似情况。
(可让学生设想一种不敢讲真话的情景:有学生可能会说到在老师面前不敢讲真话的情景,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检查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以取得学生的认可与信任。)
(2)拓展性阅读训练。
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怎样做?试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有关说真话的问题。
讨论、交流,教师小结:作为一个人,要敢于正视现实,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如果每一个人都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爱,那么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三)布置作业
不脱离原文主题,大胆想像,为课文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要求:a.大胆想像,勇于创新。b.书写规范、工整。c.字数300字左右。

第11课创业的先声教案


第11课创业的先声教案

课程标准

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学习目标和要求

了解张謇艰苦创业、实业救国的主要活动,知道商务印书馆对近代出版业的贡献和詹天佑设计建造中国第一条铁路的史实,掌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艰难中开始起步。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张謇创办事业和张元济、詹天佑开创中国近代出版业和铁路交通事业。

2、难点:全面了解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学法指导

读课文概括本课主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几个问题:、、。介绍了19世纪中国民族工业艰难创业的情况,通篇展现的是先辈们以爱国为己任,艰苦创业,推动了我国近代化的发展。

2、掌握本课知识点:

一、状元实业家

1、背景

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资本直接在中国投资设厂开矿,进行经济掠夺。为了抗拒外国资本入侵,解决国家的危难和富国强兵。

2、发展概况:20世纪初期,中国民族工业短暂发展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国际形势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1)、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阶段,张謇开始创办实业。

(2)、20世纪初期,,张謇兴办的企业步入鼎盛时代。

(3)、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

张謇创办企业濒临破产。

张謇兴办实业的过程,成为

3、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实业救国”是难圆之梦。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民族工业才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

二、商务印书馆的崛起

1、背景

2、创办:

3、经营业务的变化:

4、地位:。

商务印刷馆顺应时代潮流,奠定了中国近代新式出版业的基础,对中国文化领域,特别是教育和古籍整理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铁路史上的奇观

1、背景

2、概况:京张铁路是中国人,

它东南起,西北迄,总长。

3、原理:

4、影响

练习检测

一、填表

代表受教育状况称谓成就作用

张謇科考状元实业家创办近代实业、教育、交通。中国民族工业的先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张元济科考进士促进了商务印书馆的真正发展和崛起

詹天佑清朝派遣第一批留美幼童,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铁路工程专科毕业,中国第一批工程师设计和建造了中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有什么变化?

三、为什么说张謇兴办实业的过程是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

四、评价张謇

张謇是一位有成就的实业家,热心祖国教育事业,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同时又是活跃的社会活动家,在清末民初的中国历史舞台上是一个重要人物。

第11课民族团结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11课民族团结”,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11课民族团结

一、教学目标与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培养学生以唯物主义历史观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目标的实现,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团结的历史。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结合教师提供的资料,培养学生运用识读、表述和归纳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知识。

(2)运用教科书中插图,培养学生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

(3)通过畅谈少数民族大发展,让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加工,最终得出自己的新见解,使学生逐步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

通过搜集资料、课堂学习、思维拓展等学习过程,落实目标,提倡学生在进行探究学习的同时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与同学合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2)通过对孔繁森先进事迹的学习,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师要抓住情感教育的时机,使学生认识搞好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为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做出应有贡献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适合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师生互动建构新知识。其模式为:提出问题—自学探究—合作交流—提炼总结。

1.本节课的教学中,针对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了解不是太多,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史料和图片,并补充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史料中获得历史知识的方法。

2.“民族区域自治”内容的教学,可多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3.利用教学内容挖掘思想感情教育的内涵,如通过对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的了解,树立尊重、平等的意识,培养待人宽容豁达的性格。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主要围绕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和各民族共同发展两个问题来展开。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二、各民族共同发展。党和政府加强国家和经济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与帮助的力度,使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大发展的新气象。

知识网络框架:

框架内的拓展指知识内容和教学空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通过“了解西部,热爱西部,建设西部”的活动,拓宽知识面,增强民族责任感;通过课外搜集、整理资料,提高学生获取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探究中。可利用歌曲、活动、猜谜语等多种方法导入新课。

方法1

歌曲引入

播放《爱我中华》,体现“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民族团结爱中华的主题。同学们随着优美的旋律拍手共唱,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导言:同学们,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祖国的历史。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各民族相互影响,友好往来。解放以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我们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1课“民族团结”。

方法2

活动引入

师:同学们,你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

生:56个。

师:你能说出哪些少数民族的名字呢?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呢?

学生活动:拿出课前搜集的少数民族的图片,介绍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师:在祖国大家庭中,各民族友好相处,共同发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史实。

方法3

图片引入

出示导入框的图片,师生拍手共唱《爱我中华》。

教师导入:这是第四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会歌。当那优美的旋律在运动场上回荡的时候,每一个在场的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11课“民族团结”。

方法4

复习引入

引导学生回忆我国秦汉以来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基本史实以及各民族和睦相处、友好互助的关系。

导言:同学们,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祖国的历史。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交流,友好相处。解放以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我们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些史实。

五、重点解决和难点突破

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

在教学中,建议通过以下活动来解决重点和突破难点:重点的解决可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内容,并阅读本目的小字部分,通过小组讨论,掌握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意义。难点的突破建议教师精讲,同时引导学生回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以此为基础组织学生讨论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教师加以归纳。

活动内容1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重点解决)

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好国内民族问题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民族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方针政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处理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中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有关内容,说一说党和政府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呢?

生:民族区域自治。

师:请同学们阅读本目的小字部分,说一说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

(学生自主看书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

师:通过看书,你能不能说出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生: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可以脱离祖国的“独立自主”,也不是半独立自治的“自治邦”,而必须在中央领导下实行自治。

生:一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生:必须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才能自治。

生:自治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但必须是在中央政权的领导之下行使权力。

生: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时,必须确保各民族团结、平等和共同繁荣。

师(小结):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各民族自治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有关内容,并阅读小字部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从而解决本课重点。

活动内容2

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难点突破)

师: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那么党和政府基于什么原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呢?

1.历史基础

师:首先,我们从历史上的国情来分析。历史上,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呢?

生:我国在历史上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师: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共同斗争,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历史的发展证明,各民族合则互利,分则俱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反映了各民族的意愿,符合各民族共同利益,也顺应了我国统一的历史要求。

2.政治基础

引导学生回顾自1840年以来,中国各民族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史。

生:1840年英国发动了对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激起了中国各民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各民族人民都投入到反侵略斗争的行列中。

生: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又一次激起了中国各民族人民的反抗,各民族人民参加了反抗英法联军侵略的斗争。

生:1860年的京津保卫战中,蒙古骑兵进行了英勇的战斗,不少蒙古将士的鲜血洒在京津大地之上,僧格林沁所率昭乌达盟蒙古骑兵原有1000人,战后仅剩100余人。

生: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新疆各族人民积极配合清军痛击侵略军,取得了重大胜利。

生:甲午中日战争中,左宝贵、邓世昌率军英勇抗战,为国捐躯。

生: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实行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师:同学们的知识真渊博。各民族长期共同斗争的历史,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自1840年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革命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这就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3.经济文化基础

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生:唐朝时,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唐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

生: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加强了汉与匈奴的经济文化交流。

师:历史上,我国各民族随着联系和交往的增多,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有些少数民族长期和汉族杂居,不同的少数民族也长期共同生活在一个地方,各民族在杂居中进行生产劳动、商品交换和文化交流,这样就形成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经济文化相互依存的有利条件。

教师补充: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确定下来。

1984年5月,我国又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在党和国家领导下,经过近50年的实践,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日臻完善。

教师小结:总之,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领导,又保证了少数民族的自主权利;既增强了民族交往,也符合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利益,充分调动了少数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从而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本案例通过师生互动,教师精讲,建构新知识,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认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难点得以突破。

六、教学拓展

历史教学不能局限于某一课内容的孤立教学,而应将学习内容从教科书向更广阔的空间扩展,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联系现时生活,设计拓展活动,多方位地拓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本次活动与地理知识、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是拓展学生视野的典型活动。

拓展专题

活动主题:了解西部,热爱西部,建设西部。

活动安排:教师提出活动建议:全班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结组。

1.第一组:搜集整理“西部概况”资料,并向同学介绍。

2.第二组:搜集整理“西部资源”资料,并向同学介绍。

3.以“我为西部大开发出谋划策”为主题,全班展开讨论交流,并整理成文。

4.历史课代表主持本次活动。主持人认真准备,了解各小组活动情况,写好发言稿。

活动过程:

多媒体出示图片:雄伟的喜玛拉雅山脉;富庶的成都平原;壮美的雅鲁藏布江;奇特壮观的“长江第一湾”;如诗如画的阿坝;雄浑、厚重的陕北高原。

主持人导入:中国西部,古人曾感叹她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即使在边塞诗人的眼里,也从豪迈中流露出无奈的苍凉。想当年,往西北去,“西出阳关无故人”;向西南走,则又“难于上青天”。可到了交通、科技发达的今天,你可以乘飞机翱翔蓝天,像雄鹰那样俯瞰西部的壮美与秀丽,纵览沧海桑田般的变迁,放眼西部即将进入新世纪的辉煌。同学们,你们想领略喜玛拉雅山脉的雄姿吗?你想欣赏如诗如画的阿坝吗?你想了解神秘的西部吗?那就请你来参加“了解西部,热爱西部,建设西部”的活动吧!

主持人:接下来请第一组展示他们的成果,介绍西部地区的概况。

第一组代表出示成果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介绍略),小组其他成员加以补充。

主持人:听了第一组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了祖国西部的大概情况,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想请第二组同学详细地给我们介绍一下西部的自然资源。

第二组代表出示成果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介绍略),小组其他成员加以补充。

主持人:虽然西部目前还比较落后,但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有道是“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西部”,开发西部,成为当今的热点话题。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瞻远瞩,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总揽全局,站在历史的高度,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作为祖国大家庭的一员,我们也要为西部开发献计献策。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对如何开发西部提出建议。

小组充分讨论后,各组代表发言。

小组代表1:我们小组经过讨论,提出两点建议:(1)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西部交通建设比较落后,应加快建设并给予投资者更多优惠政策。(2)西部地区离广大的消费市场较远,投资者将花去大量财力用于运输,这无疑增加了投资成本,因此政府应给予优惠政策。

小组代表2:西部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大力发展旅游,不仅可以带动西部经济的发展,还可以通过旅游带动人才,带动投资。目前,西部许多旅游景点和自然风光不为人所知,因此还应加大宣传和包装力度,以吸引游客和投资者。

小组代表3:西北干旱缺水,水是影响西部地区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建议西部节约用水,大力推广以户为单位的小水窖集雨工程,推广喷灌、滴灌技术以改变大水漫灌方式,这是解决西北缺水问题的现实可行的方法。西南地区水能资源丰富,要加大开发力度,实施“西电东送”工程,促进西部发展。

小组代表4:要重视保护环境和资源。西部地区存在森林资源乱砍滥伐,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矿产资源开采过度等情况。在开发西部地区时,我们应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维持生态平衡。

小组代表5:各项工程建设要实行招标投标的办法,公平竞争,不给腐败分子留下可乘之机,杜绝“豆腐渣工程”。

主持人:各组发言完毕,下面请老师做总结发言。

师:同学们的建议非常好。每一个同学都积极参加了讨论,为西部建设出谋划策,老师从中看到每位同学都是关心国家大事、具有民族责任感的好孩子,老师感到很欣慰。(学生们热烈鼓掌)

主持人宣布:让我们共同走进西部,关注西部,振兴西部,为共创祖国西部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吧!本次活动到此结束。

本案例运用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活动,视具体情况进行简评、概括,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样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359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