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3.比较法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资料助读:
1、《(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2、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来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借此游说齐、梁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卿。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远离实际,不予采纳,因此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成就。他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他的言行,成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富有鼓动性,其文章语言流畅,笔锋犀利,论辩深刻。《孟子》分为七篇,每篇又分上下两部分。各篇分若干章,以首章中标于篇首的开头数字为题,标题只起区别作用,并不概括全篇内容,这与《论语》类似。全书共261章。它是先秦诸子中文学性较高的著作。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2.学生齐读课文,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注意步骤)
1.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通“”,义:)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郭:)
委而去之(去:)
亲戚畔之(亲戚:)
池非不深也(池:)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三里之城()地利不如人和()
环而攻之而不胜()
以天下之所顺()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兵革非不坚利也()(4)注意下列加点词: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五、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
文章开篇提出,指出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与、与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的结论,阐明了“”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与“”进行对比,自然导出“,”。
2.学生依据提示,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完成练习册。
《孟子》两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二课时授课时间: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示范朗读,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大声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讨论交流,相互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全班分组,展开课堂竞赛。
(1)读准下面的字。①畎亩②傅说③胶鬲④行拂
(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④所以动心忍性
(3)一词多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
行拂乱其所为②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死于安乐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③④
国恒亡死即举大名耳
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⑤⑥
发于声扶苏以数谏故
(4)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②人恒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二板块: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作者从、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接着由说到,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论证、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与类比,如事例罗列,如把
与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第三板块:才华展示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如事例:1、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2、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4.学生齐背课文。
四、总结升华: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提示: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五、比较,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六、课堂小结:
《(孟子)两章》,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孟子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获。
七、布置练习作业
第三课时练习时间: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
三、解释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2、夫环而攻之()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给加点字注音。畎亩() 傅说() 胶鬲() 法家拂士()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困于心衡于虑。曾益其所不能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其身()舜发于畎亩之中()苦其心志()人恒过()
5、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用课文词语回答)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一、前置性自学1.诵读课文要求:(1)读音准确(2)读准节奏(3)不借助工具书先试着翻译课文。2.材料搜集(包括作者、重点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性活用词等)自主学习之资料链接:关于作者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孟子的名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义(真理、信仰、正义,有益大众的思想和行为)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择义。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点击此处免费下载本资源
()优秀的教学资源网站,本站所有资源免费下载,欢迎您下次再来。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概括内容。
2.学习本文叙述中融入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技巧。
3.学习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表达方式的运用及其作用,以及如何精选典型事例。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课前预习:①生字、生词②查找臧克家、闻一多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语: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这段话高度赞扬了谁?明确:闻一多。表现了他怎么样的精神品质?
明确: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3.检查预习情况:
⑴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⑵解释词语:
望闻问切、兀兀穷年、迥乎不同、赫然(多媒体出示,学生板演、订正)
⑶文学文化知识简介:
①臧克家:(略)
②闻一多:(见同步资料)
二、梳理文章内容(自主、合作)
1、熟读课文,思考问题:
问题:①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几件事?这几件事作者是怎样衔将其连缀在一起的?
②本方是以什么来结构文章的?
③上下两部分的共同点是什么?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3、教师评议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问题一:课文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学者”的方面,写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部书的情况;二部分“作为民主战士(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上下两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过渡句,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问题二:作者是以议论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
问题三:本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在“说”“和”“做”方面表现的不同特点,热情赞扬他救国救民的需要及“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三、巩固练习
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读文见义”部分(3、4)
四、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尝试品味鉴赏,把自己的理解写在笔记本或标记在课文空白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拓展
任务:细读全文,画出精碎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读文—复述—谈变化)
明确: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度,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后期年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时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单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问题引领,细读课文。
思考:你眼中的闻一多是位怎样的人?依据是什么?(学生合作交流)
2.探究品味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部分。
(1)齐读3.4段:
(2)这部分文章叙述闻一多的写作《唐诗杂论》的目的以及他为了这一目的而苦读钻石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表现这些内容的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
(3)合作小组讨论交流(时间不少于三分钟)。
集体归纳明确:要给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深宵灯火“大开光明之路”用比喻,拟人手法表达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古籍的目的。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以整齐的句式流泻的激情,热情赞美闻一多治学“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无暇”“惜”,表现他治学专心致志的程度。“贪”,表现他治学如饥似渴的欲望。“辛苦”,“凝成”,表现其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3.品味探究第二部分。
思考讨论:文章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与第一部分写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写能收到怎样的效果?
使学生明确: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既“说”又“做”,先“说”跟着“说”的就是“做”。
第一部分写法是引用闻先生的“言”,然后记其“行”,再进行议论。第二部分把闻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糅合起来写,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写,给人以飞流直下,一气呵成的感觉,表露了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议论中寓含深情,议论中夹以事实,扣击读者的心弦,使人对闻先生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4.这篇课文在叙述中穿插了哪能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明确: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5.小结: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三、巩固深化
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拓展性学习”部分(1-7)
四、总结
回顾学习内容,总结学习收获,自评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
附:板书设计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2299.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