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总复习资料(语文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总复习资料(语文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总复习资料(语文版)

第20课 《秋水》

一、文学常识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散文,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二、重点字词

泾jīnɡ 涘sì 渚zhǔ崖

1.通假字不辩牛马:通“辨”,分辨泾流之大:通“径”, 直流的水波

2.词性活用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作动词认为……少,认为……轻,轻视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秋水时至: 名词作状语 按时

3.古今异义面目古:面孔今:相貌

大方古: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不吝啬,自然,不拘束。

4.一词多义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 闻道百听说 

 若 以为莫己若者比得上闻少仲尼之闻见识

 若毒之乎你 河伯始旋其面目 才

若使人之所欲假如 始吾弗信开始 而 顺流而下表修饰始髻鬟之始掠 刚刚

少仲尼……而轻伯夷……表并列未始无春曾经

5.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句(倒装句):“于大方之家”后置。 

“我必定会永远被修养极高的人所耻笑。”

4.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见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三、本文寓意

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小大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见闻而骄傲自满。

其它:

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2.谦受益,满招损;3.自大由于无知;4.知耻近乎勇;

5.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6.有比较才能有鉴别。7.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四、写作手法

对比(见板书)

五、课后思考题一、二

第21课《愚公移山》

一、文学常识

列子,又名列御寇,战国前期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篇寓言(体裁)。他主张清静无为,我们曾学过《杞人忧天》《杨布打狗》《两小儿辩日》。

二、重点字词

1.通假字①甚矣,汝之不惠惠—慧聪明②始一反焉反—返返回

③指通豫南 指-直 一直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无没有

⑤一厝朔东 厝-措 放置 ⑥无陇断焉 陇--垄 高大的山

2.特殊句式

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被动句)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告之于帝

3.古今词义

(1)虽我之死古:即使今:虽然

(2)河阳之北古:山南水北今:太阳

(3)聚室而谋古:家人今:房屋的内部

(4)达于汉阴古:山北水南今:阴天

(5)投诸渤海之尾 古:边上 边沿 今:尾巴

4.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 将要 其妻献疑他的

且焉置土石 况且 其其如土石何 放在“如……何”前,表加强反问语气

夫 夫战,勇气也 句首发语词、不译 惧其不已也 他们

荷担者三夫人其真无马邪 难道

曾 曾不若孀妻弱子加强否定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 

曾益其所不能 增加 以 以残年余力 凭,靠

之 河阳之北的 河曲智叟亡以应 用来

汝之不惠 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不译 而 何苦而不平 表顺接

跳往助之 他们面山而居表修饰

焉 始一反焉 呢 而山不加增 表转折

且焉置土石哪里

5.词类活用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用簸箕和箩筐名词作状语 

毕力平险 毕 副词作动词 用尽, 平 形容词作动词 铲平, 险 形容词作名词 险峻的大山 

惩山北之塞 惩 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 以……为苦 

三、文章内容

愚公移山的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认为可以移山的原因:“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四、写法特色

1.神话结尾。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人类的伟大力量。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这同一般的封建迷信是完全不同的。

2.愚公反驳。这段话是用“顶真(针)”的修辞手法写的,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3.山大且高:为下文写移山的艰难埋下伏笔。

4.众人热情场面的描写,幼童的参与(烘托、对比)

五、人物形象

愚公:有远见有毅力

智叟:鼠目寸光(结合课后思考题一2、3小题)

六、本文寓意

文中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七、课后思考题 你如何看待愚公和智叟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我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愚公移山目的明确,有勇于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在移山的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考虑问题周密;而智叟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实质上是鼠目寸光,逃避困难。(这得与文章的主题联系着来看待) 

八、拓展: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得少于两则: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

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

一、文学常识

韩非,战国末期重要的思想家,法家学派代表人。作品《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子》是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书中保存了不少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滥竽充数、买椟还珠、自相矛盾、老马识途、郑人买履”等。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火齐之所及也 齐—剂 一种清火治肠胃的汤剂

汤熨之所及也汤—烫 用热水焐 

扁鹊见桓侯而还走还—旋掉转

2.古今异义:

故:特意,故意。/索:寻找,线索。/属:管、掌管,属于。/疾:小病,疾病 /请:询问 邀请3.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4.成语:

讳疾忌医: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

防微杜渐:防:提防,防止;微:事物的苗头;杜:杜绝,堵塞;渐:事物的起始、发展。在不良事物刚露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其发展。

三、人物形象

扁鹊——医术高超,尽职尽责,机警果断……

蔡桓公——刚愎自用,讳疾忌医……四、道理启示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启示:1、如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2、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3、不可主观猜忌,切勿拒绝忠告;4、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知著,及早加以提防;5、不能凭经验办事(不带有色眼镜看人),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课后思考题一、二

六、拓展: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第23课《捕蛇者说》

一、文学常识

1.柳宗元,字子厚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我们曾学过他的文章有《小石潭记》、《黔之驴》。

2.“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分支)即借代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见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则表现在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二、重点字词

1.注音: 啮niè 腊xī饵ěr挛踠luán wǎn瘘lòu疠lì 募mù莅lì 蹙cù 

殚dān徙xǐ踣bó相藉jiè曩nǎnɡ嚣xiāo隳huī突恂恂xún缶fǒu 

哗huá然骇hài熙熙xī赋fù敛liǎn 俟sì 

2.实词为①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②做,干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③写“故为之说”。岁①每年“岁赋其二”。 ②年 “积于今六十岁矣”。甚①很 “貌若甚戚者”。②厉害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③超过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若①好像 “貌若甚戚者”。 ②你“若毒之乎?”毒①怨恨 “若毒之乎?”②有毒的“呼嘘毒疠”。

③毒害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生①活,使……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②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食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②sì,喂养“谨食之”。3.虚词而①表并列“黑质而白章”。②表承接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③表并列 “君将哀而生之乎?” ④表转折,却“而吾以捕蛇独存”。

⑤表修饰 “号呼而转徙”。以①如果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用,拿 “太医以王命聚之”。

③依靠、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从,拿 “今以蒋氏观之”。

⑤表目的,用来“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①兼词,于此,从这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②代词 它“时而献焉”。

③语气词 了“今其室十无一焉”。乎①吗“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呢“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③(句中)于,在。“叫嚣乎东西”。于 ①在 吾祖死于是。 ②给、向余将告于莅事者。

③到 “积于今六十岁矣”。④比“苛政猛于虎也”。

之①的永州之野产异蛇②它无御之者 

③我君将哀而生之乎④ 主谓间……悍吏之来吾乡

4.通假字:非死则徙尔尔通耳,罢了

5.古今异义:

①汪然出涕曰 古:眼泪 今:鼻涕 ②可以已大风古:可以用来今:能够

③则久已病矣 古:困苦不堪今:疾病④以尽吾齿古:年龄今:牙齿

6.词类活用:

①殚……出,竭……入殚、竭:形作动,使动用法,使……用尽;

出、入:动作名,生产的东西、收入的财物

②乡邻之生日蹙 生:动作名,生活; 日:名作状,一天天

③以尽吾齿尽:形作动,过完④余悲之 形作动,意动用法 认为……很悲伤

⑤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腊:名作动 把……晾干 

⑥君将哀而生之乎 生:动词,使动用法,使……生存

⑦时而献焉时:名作状,按时,到时候

7.重点句翻译

(1)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我做这件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啊。

(2)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他们)到处吵嚷叫喊,到处冲撞,破坏。

(3)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谁能想到这赋税的祸害比这种毒蛇还要厉害呢!

(4)苛政猛于虎也。

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5)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所以,我为此事写了这篇“说”,以期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从这里得到一点百姓的实情。

三、中心思想

通过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不愿受苛政之害的事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

四、文章内容

1.本文的主旨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2.第四段的中心句: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五、写作特色1、使用衬托突出重点。本文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2、使用对比表现主题。文章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3.句式灵活,骈散结合。4卒章显志,在文末点明主旨。

六、课后思考题一、二、三(附文)

第24课《诗词五首》

一、谋篇立意

1.《使至塞上》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难历程,通过描绘塞外奇特、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抑郁孤寂之情。

2.《泊秦淮》诗人通过夜泊秦淮河,目睹灯红酒绿,触景生情,借古讽今,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无题》这首诗大约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

4.《浣溪沙》这首小令,通过惜春表达了作者感伤年华飞逝,好景不长的惆怅思绪。

5.《水调歌头》全诗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欢饮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

二、名句赏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对仗句,对仗工整。既是写诗人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又是写诗人那种苍凉孤寂的情感。

2.“商女不知亡国恨”。此句表面上是批评歌女,实际上讽刺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以及沉溺于歌舞升平境界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谐音的方法,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包含着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消逝,但新的事物总是以新的面貌在不断地出现,生活不因消逝而变得虚无的道理。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和对亲人的良好祝愿。

三、提示默写

1.王维的《使至塞上》诗中写塞外奇特美丽风光(千古壮观)的千古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表现词人对世事迷茫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4.《无题》中以凄凉景象衬托分别时的凄苦心情的句子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运用双关表达至死不渝情感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神话传说表示希望有人传递信息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关推荐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总复习资料(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总复习资料(语文版)

第17课《茶馆》

一、文学常识

(1)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是借助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戏剧文学即戏剧剧本。

(2)戏剧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舞台提示(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和人物自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

2.老舍(1899—1966),著名剧作家,小说家。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剧本《龙须沟》、《方珍珠》等,其中《茶馆》是建国来最有成就的剧作之一。

二、字词

戊(wù)戌(xū)遛(liù)鸟拉纤(qiàn)趿(tā)拉(la)太监(jiàn)珍馐(xiū)

咂(zā)摸文绉绉(zhōu)关饷(xiǎnɡ)侦缉(jī)伺(cì)候 眼拙(zhuō)

化干戈为玉帛(bó):化战争为和平。干戈,本指兵器,这里代战争。玉帛,指国与国交往做礼物的玉器和丝织品,代指和平。

兵荒马乱:指战时社会动荡,百姓生活不能安定的景象。

绫罗绸缎:形容穿着十分华贵。

横眉立目:形容强横、愤怒,凶恶等表情。

陶朱之富:像陶朱公那样富有。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形容各有各的本领,各显各的深厚。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相书上认为大富大贵的命相。

三、文章思想内容

《茶馆》共三幕,每一幕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清末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于此。

第二幕:民国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但也只能惨淡经营。

第三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

文章选自《茶馆》第一幕,主要写戊戌变法后,通过茶馆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对话、行为,反映了清政府的腐败,社会动荡不安,洋人横行,国民遭殃而又互相倾轧的社会现实。

四、写作特点

1、人物多,头绪多,通过人与人之间多种多样的一个个小的矛盾事件,来构成整个时代的大的矛盾冲突。

2、语言有特色。精炼而又个性化的语言,是老舍戏剧语言的特点。精彩的潜台词是老舍语言的又一突出特点。

五、重要问题

1、结尾“将!你完了!”潜台词是什么?文中哪些地方反映了清末黑暗腐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1)潜台词是:晚清政府完了,清朝社会完了,这个时代灭亡了。

(2)例如:达官贵人为争一只家鸽而大打出手;荒淫无耻的朝廷老太监竟然娶妻;八十二岁的卖挖耳勺的孤老沦落街头;饥肠辘辘的农家姑娘被卖入火坑;常四爷因为一句话被捕入狱;戊戌变法失败、帝国主义入侵等,显示了晚清反动统治阶级和人民大众之间的尖锐矛盾,揭示了这个时代必然灭亡的命运。

2、结合常四爷的台词,分析人物性格。

(1)当二徳子向他逞凶时,他言辞犀利回敬对方“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明里讥讽二德子,暗中指责腐败政府,表现他刚强的性格。

(2)“反正打不起来……”说明他不满于富户人家为一只鸽子而争斗。

(3)“唉!连鼻烟也都从外洋来!这得外流多少银子啊!”说明他痛心于洋货倾销,国家的银子外流。

(4)“大清国要完”,说明他对清朝的腐败和命运深表担忧。

(5)“李三,要两碗烂肉面,带她们到门外去!”说明他有同情心。

(6)“甭锁,我跑不了!”表现了他临危不惧的刚强性格。

总之,常四爷是一个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有正义感,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

3、体会秦仲义和庞太监对话中丰富的潜台词。

秦仲义的第一句台词“庞老爷!这两天恁心里安顿了吧?”言下之意戊戌变法曾经让庞太监心里忐忑了一阵子,变法被镇压后,庞太监的心里才“安顿”。庞太监的回答也是很有气势,“谁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一句话点明了这个时代发生的重大事件,保守势力重新得势。当庞太监将秦仲义划入维新派阵营,讥讽他的势力“比做官的还厉害”时,秦仲义毫不惧怕,以退为进,反唇相讥“我那点威风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来了!”最后,两人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笑声中互相告别,其实却是在暗中较劲,绝不服输。他们的较量,实质是民族资产阶级和封建统治阶级新旧两大势力的较量。

4、人物形象

王利发:是一个圆滑自私、胆小怕事、精明强干的小商人的典型,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的写照。

秦仲义: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这幕中展现出他雄心勃勃梦想通过办大工厂搞民族工业来救国,胸怀理想,要做大事。只是到最后,他也没有逃脱破产的厄运。这个人物形象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民族资本家的命运。

第18课 《陈毅市长》

一、作家作品

1、沙叶新:当代剧作家,回族,1939年出生于江苏南京。主要作品有话剧《陈毅市长》、《假如我是真的》、《马克思秘史》、《寻找男子汉》等。

2、《陈毅市长》是十场话剧剧本。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场戏:陈毅市长夜访化学家齐仰之。此话剧于1980年为纪念上海解放30周年而创作。

3、“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叫作“三顾茅庐”。于是后世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诚心求才的意思。即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二、字词积累

揿qìn钮 趋qū势 驽nǔ钝dùn 聘pìn请 筹chóu划 惭cán怍zuò 赐cì教

1、无事不登三宝殿:俗语,没有重要的事不敢来麻烦的意思。

2、大而化之之谓圣:原意是道德思想光大到能够随机应变的境界就叫圣人了。这里借指政治变化。

3、三顾茅庐:比喻诚恳地一再邀请或请教。

4、才疏学浅:见识不广,学问不深。

5、深居浅出:平日老呆在家里,很少出门。

6、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7、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极点。

8、秉烛夜谈:拿着点着的蜡烛交谈到深夜。

三、主要问题

1、主题:本文通过陈毅夜访齐仰之,说服他主持筹划建立全国第一家盘尼西林药厂的故事,表现了陈毅重视科学文化和尊重知识分子的优良作风和顽强坚毅、幽默诙谐、豪爽干练、乐观的性格。

2、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陈毅由吃闭门羹到被允许进屋三分钟,取得了初步胜利。矛盾的发生——破门。

第二部分:从三分钟限制到可“尽情尽意言之”,表明陈毅说话技巧的高超以及齐仰之治学的严谨和性格的倔强。陈毅进一步巩固胜利。矛盾的发展——破例。

第三部分:齐仰之折服于陈毅所言之理及其口才的雄辩,答应出山。矛盾的高潮和结局——破格。

3、在剧中“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的字条,涉及的地方有十余处,这一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有什么作用?

齐仰之从贴字条到撕字条,从对话不得超过三分钟到要谈上三天三夜,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情节也随之变化。这个字条的设计,是作者设置的一个非常有趣而重要的“小道具”,对展示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以及表现作品主题,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4、人物形象

(1)陈毅:直率、幽默、英睿、坚毅顽强、坦诚爽朗;

(2)齐仰之:固执、清高、朴直、倔强、不讲情面。

四、写作方法

1.人物语言的高度个性化。

2.完整的剧情,尖锐的戏剧冲突。

本场戏矛盾的焦点是齐仰之出山与不出山,戏剧围绕这一焦点展开了冲突。

第19课 《开国大典》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张天民张天笑刘星郭晨

2.本文是电影剧本,1989年拍成电影,作为建国40周年的国庆献礼。

二、字词积累

颓垣yuán断壁槐huái树阑lán珊shān疙ɡē瘩da筱xiǎo赊shē欠 

褡dā裢lian掸dǎn子觅mì取 奄奄yǎn一息 惰duò性

熙熙xī攘攘:形容人来人往。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生命危险。

龙盘虎踞:像龙盘着,像虎蹲着。

公事公办:按原则办事,不徇私情。

岂有此理:哪有这种道理。

七嘴八舌:形容说话的人多,意见杂。

聚精会神:集中精神,集中注意力。

一文不名:一个钱也没有。名:占有。

三、重点问题

1.节选的戏剧情节,共有哪四件感人的事?

(1)吃羊肉泡馍(2)宴请程潜(3)接待乡亲(4)与儿子交谈

2.分析四个故事表现出毛主席的哪些品质,通过语言对话可看出毛主席怎样的精神品质?

(1)表现了他生活简朴,平易近人的崇高品质。

(2)表现了他胸怀宽广的大家风度。

(3)表现了一代伟人那种大公无私的崇高品质。

(4)表现了他不徇私情,严于律己的崇高品质。

从这些感人的平凡小故事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一个居安思危、严于律己、不徇私情、不计前嫌、大公无私、一心为国的革命领袖。

3.分析作者刻画“九叔”这人物有什么作用?

通过言语、动作描写,表现九叔这个农村老人纯朴而带有浓厚的封建意识的特点,进而衬托毛泽东同志不徇私情、严于律己的高尚品质。

四、写作方法

选材生活化,以小见大。通过一些生活化的素材,反映了领袖作为平常人的朴实平凡的一面。

2017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总复习资料(语文版)


2017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总复习资料(语文版)

第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鲁迅全集》

2、作者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二、字词积累:

1、注音

慨(kǎi)叹省(xǐnɡ)悟诓(kuānɡ)骗诬(wū)蔑脂(zhī)粉 脊(jǐ)梁搽(chá)宰(zǎi)相前仆(pū)后继 佛(fó)祖抹(mǒ)杀抹(mā)布拐弯抹(mò)角

2、成语

怀古伤今:怀念古代的社会,哀叹现实的社会,用以表示那种悲观厌世、倒退还古的思想情绪。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上申诉,请求保全性命或解除痛苦。

埋头苦干:专心地下工夫做事。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不怕牺牲,勇往直前。

自欺欺人:指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事情来欺骗别人。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三、重点问题:

1、问题知识:这篇驳论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用驳论证的方法间接批驳;2)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

对方的论据确是事实,问题在于这些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就是说,论证上不合逻辑。就这样,通过驳论证间接驳斥了对方的错误论点。从正面提出论点,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是针锋相对的。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2、结构内容

四部分

段号

在议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所揭示的要旨

(一)

1—2

摆出对方论点及其论据。

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

(二)

3—5

从驳斥对方的论证入手,分析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对方的论点。

指出悲观论者早就失掉自信力,只有“他信力”“自欺力”。

(三)

6—8

摆出正面的论据,证明正确的论点,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

指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部,那简直是诬蔑。

(四)

9

得出结论。

指出要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第一部分(1-2段):揭示对方论点及论据,。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

第二部分(3-5段):间接反驳。驳敌方论证。说明敌方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第三部分(6-8段):间接反驳。用事实证明正面论点的正确从而反驳敌论点。揭示敌论点虚假。

第四部分(9段):作出结论。直接驳论点揭示对方论点以偏概全,以表面概实质。

3、语言特点:语言犀利尖锐,富有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第10课 《吴汉何尝杀妻》

一、作家作品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此文发表时署名“马南邨”(笔名),福建闽侯人。当代历史学家、杂文家。主要著作有历史论文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散文集《邓拓散文》等,还有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

二、字词积累

1、注音:

篡(cuàn)位草莽(mǎnɡ)自刎(wěn)典籍(jí) 给(jǐ)事贩(fàn)卖无稽(jī)之谈

燕蓟(yānjì)诏(zhào)书校(jiào)定编辑(jí)祠(cí)堂捏(niē)造 

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文中指吴汉一心一意帮助刘秀去打天下。

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无稽:毫无根据。稽:考察

三、主要问题

1、主题: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以丰富的史料,批驳了“吴汉杀妻”的说法,有力论证了“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的观点,从而说明了历史剧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态度:不可胡编乱造。

2、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

第二部分(2—8),论证“吴汉何尝杀妻”,批驳“吴汉杀妻”的说法。本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简述“吴汉杀妻”的剧情,树立批驳的靶子。

第二层(3—8),引用丰富的史料——否定了“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

第三部分(9),照应开头,深化主题,点明作者的观点:历史剧不可胡编乱造。

3、课文用哪些论据否定了“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其中那些证据最重要?

课文用以否定“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的论据既有具体的史料,又有对于史料的总体把握。具体的史料有四则,第一则是关于吴汉生平的,第二则和第三则是关于吴汉家庭关系的,第四则是关于吴汉为人的。然而最重要的,具有根本意义的是史料的总体把握,即“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而另四则具体把握,尽管用了颇多笔墨,但它们都是对整体把握的佐证。

4、作者说:“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结合你看过的有关历史剧,谈谈你的看法。

1)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要有怀疑精神,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2)我看过历史剧《荆轲刺秦王》《屈原》,历史上实有其人,对剧中的情节,我们要有怀疑精神,善于动脑筋,多思考,不能把看戏当成读历史。

四、写作方法

1、以丰富的史料,批驳“吴汉杀妻”的说法

2、用简洁的语言引述剧情。

议论文中的记叙比较简明概括,是作者精心选择,是为展开议论服务的,它与记叙文中的记叙不同,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和形象生动的描写。课文第二段引述《吴汉杀妻》一剧的剧情,记叙简洁概括,是为下文展开议论服务的。

3、论证充分严密,使人信服。

课文第4、6、7、8段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证充分严密,使读者信服。文中引用历史典籍客观真实,增强了说服力。

第11课 《大小猫洞》

一、作家作品:

金克木(1912---2000),安徽寿县人,著名学者、文学家、北大教授。

二、字词积累:

爵(jué)士泮宫(pàn) 祭(jì)孔 燕(yān)京

下马威:原来指官吏初到任时对下属显示的威风,后指一开头就向对方显示的威力。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

三、重点问题:

1、主题:本文是一篇立论文,文章通过“牛顿开猫洞”和“晏子使楚”两则故事的分析论证,得出了“故事里有道理”的结论,阐发了考虑问题应从人的实际出发,即以人为本的思想,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道理。

2、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论题,本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有统领全篇的作用。

第二部分(2—21),论证“牛顿开猫洞”和“晏子使楚”两个故事的道理。

3、第三部分(22),点明文章的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道理。

第12课 《世上没有傻问题》

一、作家作品:

卡尔·萨根(1934—1996)美国天文学家,著名科普作家。本文节选其著作《魔鬼出没的世界》。

二、字词积累:

瞥piē见 贬biǎn低 脆cuì弱 深奥ào乏fá味

滔滔不绝:比喻话多,连续不断。本文中指幼儿们不断提出问题。

无所不知:没有不知道的事。形容知识面极其广泛。本文中指成年人假装学识渊博。

三、重点问题:

1、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我们为何不去想一些傻问题?

第二部分(2—6),分析问题:从幼儿园孩子与高中生的不同,分析原因,论述世上没有傻问题。

第三部分(7),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傻问题。

2、主题: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观察,得出结论:其实孩子提出的问题不是什么傻问题,成年人应该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并给予指导,以启发他们对科学的探求。

3、课文的标题是“世上没有傻问题”,作者是针对哪些现象来谈论这一话题的?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是针对高中生不喜欢提出问题、害怕提出所谓的傻问题这一现象提出的。作者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成年人对儿童好奇心的伤害,还包括同学不许某位同学杰出、学生的短期满足心理、社会对于知识的回报不够,对学生的期望值太低、对努力学习缺少激励,把潜心读书的学生贬为“书呆子”,这些问题都反映了教育的弊端。

4、本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

语文版2017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总复习资料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语文版2017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总复习资料”,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版2017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总复习资料

第二单元

本单元重点

1、了解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的。

2、学习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并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5、重点欣赏小说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和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等。

第5课《孔乙已》

一、文学常识

《孔乙已》的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集等。《孔乙已》是鲁迅继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创作的又一白话小说。

二、字词

荤(hūn)菜颓(tuí)唐羼(chàn)水 蘸(zhàn)水 阔绰(chuò) 舀(yǎo)水 

唠(láo)叨(dao)打折(shé)腿咸亨(hēnɡ) 蒲(pú)包 附和(hè)

拭(shì)去 模(mú)样 涨(zhànɡ)红 涨(zhǎnɡ)价 绽(zhàn)出 笔砚(yàn)

侍(shì)候荐(jiàn)头间(jiàn)或 哄(hōnɡ)笑

不屑(xiè)置辩:认为不值得去辩解。

君子固穷: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语出《论语》,固,安守。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间或:偶尔,有时候。

营生:谋生,规划如何生活。

三、文章思想内容

主要内容:文章通过对主人公孔乙己断腿前和断腿后悲惨遭遇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小说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当时一些人们的冷漠麻木、昏沉可鄙的精神状态。

四、写作特点

1、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2、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

3、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以“乐境”写哀情,愈见其悲。

4、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五、重点问题

课后习题

1、孔乙已的性格矛盾不矛盾?从哪些具体描写中可以看出来?是什么原因造成他的这种性格悲剧?

孔乙已是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一生热衷功名,却一事无成;穷困潦倒,又好喝懒做;受人欺凌,又自命清高;迂腐可笑,又死要面子、自欺欺人。但也有诚实忠厚、善良纯真的一面。

孔乙已的这种矛盾的性格特点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心灵,导致他这种病态性格的产生。

2、作者对孔乙己这个人的态度怎样?

孔乙已既有迂腐可笑、好吃懒做的一面,也有诚实忠厚、善良纯真的一面,他可气可笑又可怜可悲,作者对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3、孔乙己被打折腿后,旁人还在说笑,他们为什么笑?这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心理?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孔乙己成为众人取笑的对象,甚至和他一样的“短衣帮”也鄙视他;在他被打折腿后,众人仍取笑他,这是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压迫、长期实行愚民统治的结果,使他们变得麻木冷漠。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冷漠麻木的心理;小说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4、假如孔乙己“会营生”,也不“好吃懒做”,能不能改变穷困潦倒的命运?

不能,因为封建科举制度使读书人清高,认为“万般皆下品”,他不会放下读书人的架子去营生,所以不会改变。再者,孔乙已的这种命运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决定了身处社会底层的孔乙己无法改变这种命运。

5、小说开头介绍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有什么作用?(写“短衣帮”和“长衫客”不同的喝酒方式,掌柜对“短衣帮”和长衫客“的不同态度,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孔乙己活动的这样一个势利虚伪、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环境,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为既穿“长衫”又“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出场作铺垫。

6、小说用第一人称“我”,一个12岁的小伙计作为叙述人,有什么好处?

(1)“我”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给人真实感‘

(2)以纯真少年的视角来讲述一个悲惨故事,“我”对孔乙己的冷眼旁观和鄙视,更映照出社会的冷漠。

7、课文中多次写到不同人物的笑,请分析一下掌柜和短衣帮的笑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掌柜的笑是自私卑劣、冷酷无情的笑;短衣帮的笑是麻木不仁的笑。

8、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已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以乐写哀,更显其哀。一边是悲惨命运,一边是无情哄笑,形成鲜明对比,反衬了悲凉的意味,更增强悲剧气氛,也揭示出整个社会的冷漠无情和民众的愚味麻木。

9、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

第二部分(4-13):写孔乙已的悲惨遭遇。

按情节分为:

开端和发展(4-9):通过四个片段记叙了孔乙已几次到咸亨酒店喝酒的情形,写出孔乙已的性格、经历、社会地位。四个片段分别是:1、酒客们取笑孔乙已偷书被打。2、酒客们取笑孔乙已没有进学。3、孔乙已教“我”识字。4、孔乙已给孩子们分茴香豆。

高潮(10-11):写孔乙已被丁举人打折腿的不幸遭遇。

结局(12-13):交代孔乙已悲惨的结局。

重点语句分析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这句话写出了他经济地位与思想意识的矛盾。“站着喝酒”表明他经济拮据,社会地位低下,和“短衣帮”差不多;“穿长衫”表明他不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不甘与“短衣帮”为伍,自命清高,受封建文化教育毒害很深。“惟一”标志了他的特殊身份,欲“上”不能,居“下”又不甘心。

2、“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

“排”字表现出了孔乙己又穷酸又想炫耀的心理,也是对酒店表示分文不少。

3、“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这句话反复出现,渲染了哄笑的气氛,透露出强烈的悲凉意识,勾画出人们穷极无聊、麻木不仁的嘴脸,同时造成回环往复的效果。

4、“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掌柜反复说了四次,刻画出掌柜自私冷漠的卑劣嘴脸,也暗示孔乙已穷得过不下去了,必将死去。

5、“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表示猜测,说明人们对孔乙己漠不关心;“的确”是对猜测的肯定,说明被封建制度吞噬是孔乙己在那个时代的必然结局。

6、“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外貌描写。“身材高大”说明他有劳动能力,具备谋生的身体条件;“青白脸色”说明他生活贫困,温饱没有保障;“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说明他因偷窃经常挨打:“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说明他年岁已老,精神萎靡颓唐:“又脏又破”说明他穷困潦倒而又好逸恶劳。

7、“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神态、语言描写。写出了孔乙己竭力掩饰自己劣行时又羞又恼的心理,表现他深受科举制度毒害,死要面子,自欺欺人的性格。

8、“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一层灰色”

神态描写。写出了孔乙己被戳到内心最大隐痛时的失望、沮丧心理,说明他受科举制度毒害之深,思想僵化,迂腐不堪。

9、“原来他便是用这手走来的。”

孔乙己用手“走”,说明他腿被完全打断,只能用手支撑身体,突出他受伤惨重,也突出了丁举人的冷酷凶残。

第6课《一厘米》

一、文学常识

毕淑敏,当代女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二、字词

皲(jūn)裂挑剔(tī)脱臼(jiù)咂(zā)嘴狡黠(xiá) 按捺(nà)戳(chuō)穿

矜(jīn)持 豁(huō)口雄赳赳(jiū)吝(lìn)惜 入场券(quàn)烤烙(lào)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锲而不舍(qiè):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孤立无援:不能得到同情和援助。

冥思苦想:深沉的思索和想像。

彬彬有礼:形容举止文雅,有礼貌。

战战兢兢: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也形容因恐惧而发抖的样子。

释然:形容疑惑、嫌隙等消释而心中平静。

狡黠(xiá):本指狡猾奸诈,文中指耍小聪明。

三、文章思想内容

小说围绕“一厘米”展开。一厘米虽小,却关系到小男孩的尊严,关系到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是否完美,关系到教育子女的导向。

本文通过母亲给儿子“买票”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肯定了母亲自发的对完美的执着和全力以赴的追求,也表达了对不完美的理解和宽容,对正直、善良、责任感的褒扬。

四、写作特点

一、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

二、独特而形象的比喻

三、曲折有致的情节

五、重点问题

1、课文中哪些情节表现了陶影为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所做的艰辛努力?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1)为满足儿子小小男子汉的尊严,不但没有逃票,还为儿子多买了一张票。

(2)放弃了保存票根报销的想法,不给儿子留下弄虚作假的印象。

(3)吃西瓜时,只要儿子在,决不把西瓜皮啃得太苦。

(4)面对红衣青年的刁难,她强压怒火不与其吵架。

(5)求人帮忙写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苦等一个多月,最后又拒绝了赔款和赠票,只要别人向儿子说明自己没错。

她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她深爱儿子,对儿子的爱使她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要把儿子培养成诚实、善良、正直、有责任感、有教养的人,而她自己的言行对儿子的影响很大。

2、如何理解陶影逃票的行为?这是否有损其追求的“完美”母亲的形象?

陶影逃票是因为经济拮据,她知道不对,心中充满不安和愧疚而编造逃票的“理由”。因为如此,才反衬出她为儿子所做的一切难能可贵,映照出平凡中的伟大。

陶影形象:

她是个普通并不完美,但有强烈责任感和正义感、善良、正直、大度、有自尊的伟大母亲。

陶影自身并不完美,家境也不富裕,但她坚持对孩子进行“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你能理解这位母亲的用心良苦吗?谈一谈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新的体验和认识。

理解这位母亲的良苦用心。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长大后成才。无论家境多么困窘,客观条件多么不利,父母都会尽自己所能,把孩子教育好。

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如父母利用休息日为自己进行兴趣培养学书法、画画、弹琴等。

重点语句分析

1、体会文中多处心理描写的作用。

(1)“为什么一定要买票……也不会少烧汽油。”

她不买票是因为经济拮据,这句话是她为安慰内心的不安和愧疚找的不能成立的理由。

(2)“她很普通……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

体现了她对儿子的深爱和强烈的责任感。

(3)“她很看重两毛钱的……吃四天的菠菜。”

突出她经济拮据,生活俭省;也道出她不买票的主要原因。

(4)“其实她应该把票根保存起来……她不愿撒谎。”

表现出她既要节俭生活,又要维护在儿子面前正直诚实形象的良苦用心。

2、体会文中多处独特而形象的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1)以她现有的家境要培养出具有大家风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这很难,就像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

形象地表明了培养贫寒家境的孩子成为具有大家风度的人的艰巨性,也表明了陶影坚定的决心和信心。

(2)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软的蚕丝从茧中抽了出来。

形象地写出了陶影看儿子的目光中充满温柔和慈爱,母爱像蚕丝般绵绵不绝。

(3)陶影的手像折断的翅膀僵在空中。

形象地写出陶影意识到儿子对自己不信任后的惊愕、不安、恐惧。

(4)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无变化地流泻过去。

用日子的空虚与苍白,形象地写出陶影焦急等待回音的心理。

第7课《差半车麦秸》

一、文学常识

姚雪垠(1910---1999),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李自成》,其中第二卷于1982年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二、字词

麦秸(jiē)喷嚏(tì)擤(xǐnɡ)舔舐(shì)忌讳(huì)瞟(piǎo)谩(màn)骂

谄(chǎn)媚 蹿(cuān) 分泌(mì) 歼(jiān)灭羞涩(sè)咕(ɡū)哝(nonɡ)

茶盅(zhōnɡ)霹(pī)雳(lì)绰(chuò)号毕毕(bī)剥剥(bō) 捻(niǎn)碎

瘫(tān)痪(huàn)坷(kē)垃(lā)慌窘(jiǒnɡ)战栗(lì)膨(pénɡ)胀(zhànɡ)

枯燥无味:形容单调、没有趣味。

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自告奋勇:指主动要求承担某项艰难的工作。

谩骂:用轻慢、嘲笑的态度骂。

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问好,讨好人。

三、文章思想内容

“差半车麦秸”这个形象表现了我国广大农民对乡土的热爱,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展示了蕴藏在中国农民身上反抗侵略的巨大潜力,他们在反抗侵略的斗争中逐渐觉醒,走向新生,预示了中国反抗侵略的斗争必将获胜。

四、写作特点

1、“以小见大”的写法。

作者抓住人物生活中的小事,反映抗战中人们对乡土的热爱,对和平的向往和人民身上所蕴藏的反侵略的巨大潜力。

2、通过个性化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特别是细节描写生动刻画了人物形象。

3、语言风趣幽默,多用北方口语,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五、重点问题

1、人物形象

“差半车麦秸”是个憨厚、质朴、善良的农民,初到游击队时,愚昧落后,有许多陋习,有占老乡便宜的自私观念,不理解反侵略的意义,但后来逐渐觉醒,不断进步,成为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

2、“差半车麦秸”出场前,课文先写了游击队员们用“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的生活片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差半车麦秸”给队友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引出主人公;这样写也是为了制造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1)“……从地里捏起来一小块坷垃,用大拇指和食指把坷垃捻碎,细细看了一看,拿进鼻尖闻闻,再放一点到舌尖尖上品品滋味……”

“捏、捻、看、闻、品”这一系列动作细节,生动地写出了他对土地痴迷般的热爱,这是世代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才会有的动作。

(2)“‘差半车麦秸’就擤了一把鼻涕,一弯腰就抹在鞋尖上。”

生动地写出他拘谨、粗俗,不讲卫生,非常符合人物身份。

(3)“我看见他噙着小烟袋……就倒下去了。”

细腻地写出了他看着夜晚灯火通明十分心疼又不敢吹熄的心理,表现了他的质朴善良又愚昧无知。

(4)“当把他抬上担架床的时候,他的热度高得怕人,嘴里不住地说着胡话:‘嗒嗒!咧咧!黄牛呀!……嗒嗒!……”

他身负中伤,昏迷中吆喝黄牛,深刻地反映出他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4、理清小说情节结构

引子 用绰号打趣

开端 初到部队里----初次见面的情景

发展 集体生活里----受到教育和锻炼

高潮和结局伏击战斗中-----英勇战斗、光荣负伤

第8课《清兵卫与葫芦》

一、文学常识

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小说家,“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

二、字词

热衷(zhōnɡ)茶卤(lǔ)呵(hē)斥(chì)名伶(línɡ)哆(duō)嗦(suo)

乖觉(jué)熠熠(yì)嘀(dī)咕(ɡu)檐(yán)廊(lánɡ)薪(xīn)水

熠熠:形容闪光发亮。

呵叱:大声斥责。也写作“呵斥”。

乖觉:机警、聪明。

三、文章思想内容

这篇小说,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四、写作特点

1、戏剧化的情节。

小说采取倒叙的方法,开头便交代清兵卫放弃对葫芦的爱好,转而热衷绘画。这样写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2、传神的细节描写

如清兵卫痴迷葫芦,把老头的秃脑袋看成葫芦,令人忍俊不禁,印象深刻。

五、重点问题

1、理请情节结构

中心事件:清兵卫痴迷、发现葫芦--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葫芦变价,清兵卫改变爱好。

2、清兵卫形象

清兵卫是一个有个性、执着、做事认真,有独特的审美眼光和鉴赏力的少年。

3、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

课文2-6段集中写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如:他将买来的葫芦的籽掏出,用茶卤泡,还不停地把表面擦亮;把老头的秃脑袋看成葫芦;每次走在街上看到葫芦都呆望;每次上学放学都要收拾葫芦、看葫芦,永远不倦;街上大概所有的葫芦都被他一一看过了。

4、清兵卫花一毛钱买的葫芦,最终被古董商以六百块钱的高价卖出去。这说明了什么?这个结果与前文哪些内容构成对比?

这说明了那只葫芦非同寻常,显示了清兵卫的天赋和独特的鉴赏力。

对比:(1)这个结果与大人们的批评形成对比;(2)葫芦当初是花一毛钱买的,与六百块钱形成对比,突出葫芦价值高;(3)清兵卫对葫芦的热衷与最终被大人们扼杀形成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大人们的固执、蛮横、自以为是,也突出了清兵卫的独特审美眼光。

5、大人喜欢奇特点的葫芦,清兵卫却喜欢形状周正的平常的葫芦,对有名的马琴葫芦他也不觉得好。这体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

 他并不是盲目痴迷葫芦,而是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独特的审美眼光,说明他有个性。

六、重点语句分析

1、“清兵卫沉默了。”

“沉默”:刻画了清兵卫执拗坚持己见,不愿屈服,对父亲的斥责不予理会的心理。

2、“清兵卫连哭也没哭一声。” 伤心、欲哭无泪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131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