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梦回繁华》课文知识点复习
一、学习目标
1.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说明对象。(重点)
2.仔细品读文章语句,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难点)
3.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高超的艺术水平和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知识拓展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琅琊东武(今中国山东诸城)人。中国北宋时期的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面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清明上河图》系宋代名画,此画距今近900多年历史。画纵25.5cm、横525cm,作者采用了俯渺法描绘全图,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构图起伏有序,笔墨技巧兼工带写,人物生动传神。画中细致地描绘了汴河上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群熙熙攘攘的繁华景象。人物生动传神,牲畜、房舍、舟船、城郭、桥梁、树木、河流等至臻至妙,惟妙惟肖。
三、生词识记
汴(biàn)梁 徽(huī)宗
料峭(qiào)跋涉(báshè)
舳舻(zhúlú)沉檀(tán)
枢(shū)纽无暇(xiá)
遒劲(qiú)摩肩接踵(zhǒng)
络绎不绝(luòyì)
设色:(绘画)涂色,着色。
工:善于(画)。
料峭:微寒。
遒劲:雄健有力。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四、整体感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2.文章从哪几方面介绍它的?
(1)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作画时间。
(2)介绍《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
(3)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3.探究说明顺序:作者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的?
作者按照空间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的。
(1)画面开卷处汴京近郊风光。
(2)画面中段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
(3)后段汴梁市区的街道。
4.画面开头处描绘了哪些景象?按什么顺序说明?
画面开卷处描绘了汴京近郊风光:疏林薄雾中赶集的乡人,岔道上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的长途跋涉的行旅。
按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说明。
5.探究说明方法:
(1)在说明画面中段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时,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①举例子。以“巨大的漕船”“宏敞的拱桥”“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三个事物为例,具体生动地说明了画面中段的景象。
②打比方。说明“宏敞的拱桥”时,说他“结构精美,宛如飞虹”,形象的说明了拱桥的形态和气势。
③摹状貌。对“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的漕船”的细节描绘,形象的再现了画面内容,使读者如同看见了画作一般。
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介绍了画面的内容,突出了画面的特点,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2)除此之外,课文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①列数字。“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运用准确的数字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长度与宽度。
②引资料。“《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引用《东京梦华录》来说明《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与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
6.探究说明语言:
这幅长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本文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1)严谨准确。
如作文在介绍画作的长和宽时,用“纵25.5厘米,横525厘米”这种精确的数字来说明。又如“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中“基本”用词有分寸,既不绝对化,又能体现《清明上河图》的写实性。
(2)生动具体。
文中对画面的描写非常生动,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五、课文小结
20* 创造宣言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学生纷纷回答)
那么生活在上个世纪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对于“创造”,他又有着怎样精妙的话语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陶行知和他的创作。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2)背景链接
陶行知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他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2.生难字词
(1)字音
彝(yí) 遁(dùn) 钝(dùn) 曾参(zēngshēn)
懦(nuò)玄奘(zàng)创造(chuàng)
(2)词义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暴,糟蹋。
【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文章如何划分层次?划分依据是什么?
明确: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2~4段):我们的人类最值得崇拜的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事物。
第三部分(第5~11段):作者驳斥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结论。
第四部分(第12~14段):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第五部分(第15~16段):总结全文。
依据:根据每段开头的句子来划分以上层次。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看完整篇文章后你的感觉是什么?
明确: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经典的句子。
2.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说明它在文中的位置。
明确:作者认为“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他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即使我们“走两步退一步”,也应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它在文章的中间部分。
3.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明确: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1.“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课文中这句话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2.课文中第5~10段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主持开挖苏伊士运河;粮水断绝、众叛亲离的哥伦布,却是欧洲人中最早发现美洲大陆的人,开辟了欧洲通向美洲的新航道……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1)环境平凡;(2)生活单调;(3)年纪大小;(4)太无能了;(5)陷入绝境。
结论: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这种论证方法是驳论文章的写法。
3.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快速看这个故事,然后让学生复述)这个故事说明什么?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
明确:他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让我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陶行知用生动的事例证明了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懒惰者、平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2.拓展延伸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的感情。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创造宣言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品读鉴赏课文,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及语言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自信,感悟自信,从而在生活中扬起自信的风帆,驶向自己理想的彼岸。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创造宣言教案新人教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创造宣言文章来源://m.jab88.com/j/10099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