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
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背景介绍
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二、品读《渔家傲》
(一)读
?1.展示读,正字音
两位学生展示,点评、正音。根据刚才同学的朗诵,老师提示大家注意这些字音。
塞下sài嶂zhàng浊酒zhuó燕然未勒yān?lè羌管qiāng寐mèi
2.分组读,解词意
下面我们分组,分别朗诵上下阕。
以合作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分别自主地理解上下阕内容,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全班范围内交流讨论。
(二)译
1、在理解词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看课文下注解结合自己的理解翻译这首词内容。
2、再读译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这首词主要写了什麽?
(2)、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麽?。
(三)、品
品析上阕景物描写
1、上篇写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异”在何处?
(1)、雁为何无无留意?人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异寒)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语文下册《渔家傲 秋思》教学实录”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九年级语文下册《渔家傲秋思》教学实录
一、课前预习布置:
1、标注不认识及读不准的字音;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将诗歌翻译写在书上;
3、读熟并背诵,课堂要默写检测
二、课前准备:
1、上课前5分钟:所有同学拿出听默本,默写《渔家傲秋思》,并叫两位同学在黑板上默写,要求字迹认真,书写工整。
2、老师巡查默写情况,了解每个同学完成背诵作业的程度,并对优秀学生及时提出表扬,默写完成的同学可以照着书本自行为自己批改,等待黑板上默写完成后,检查黑板上所展示的诗词是否有错,发现错误后自行上台用红色粉笔改出。
3、完成默写后,全班准确齐读一遍,注意正确字音和字形。
三、新课讲授:
1、请一位同学来解读题目《渔家傲秋思》?
生:“渔家傲”是词牌名,规定词的形式,包括字数、句数和押韵,“秋思”是题目,揭示诗歌主要内容,点明这首诗是写秋天的思念的。
师:回答得非常全面,解读的很到位,可见老师平常讲课时他听得很认真,笔记做得很详细,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并请不知道的同学将笔记记下来。
2、题目联系拓展:
师:自古“女子多伤春士多悲秋”,古人在诗词里写了许许多多关于“秋”的诗句,提到“秋思”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被誉为“秋思之祖”的谁的什么诗?还有一首歌咏秋天的“另类之作”是谁的什么诗?
生: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是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另类之作”的是唐代刘禹锡的《秋词》。
师:回答得非常漂亮,能够及时联想到我们所学过的诗词使知识融会贯通起来,那我们全体同学都能够背诵这两首诗吗?(学生背诵)
3、作者介绍:
师:这首词的作者范仲淹我们并不陌生,八年级下册曾学过一篇他的千古名篇叫?其中广为传颂的句子是?
生:《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那我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回顾一下关于作者的相关知识。
生: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岳阳楼记》字逸飞,号文正,谥号“文正”传有《范文正公集》于世。
师:非常清晰准确,对于古代作者,我们需要记住朝代,文学史地位,代表作及字号。
4、诗歌大意理解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生读后)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将诗歌翻译写在了书上,现在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及译文理解诗歌内容,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3分钟后全班交流。
(3分钟后)请大家提出你对诗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无人举手)大家可要抓住机会提问哦,如果没有人举手,就意味着你们都理解了,没有问题,那老师就要提问你们了,要是被我问住了,你们可是要领罚的呦,所以抓紧时机赶紧问?
生:“衡阳雁去无留意”为什么“雁去无留意”?
师:有没有同学能帮助他呢?
生:意思是衡阳的大雁向南方飞去,没有一点逗留的意思,这说明边塞天气极其寒冷,大雁都不愿意多逗留一会。
师:回答得真棒,这里说明边塞的环境恶劣,气候极寒。
生:“浊酒一杯家万里”中的“浊”我觉得可以改为“斟酌”的“酌”,因为,这个“酌”有“喝酒”的意思“小酌几杯”,在这里应该是“喝酒”
师:这个问题有新意,有没有同学能够解释一下?(无人举手)我们这位同学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他的问题将同学们都问住了,那么老师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大家来听听看是否认可?古代的“浊酒”就是米酒,用米发酵做成的酒,也就是现在我们喝的醪糟,醪糟大家都见过,比较浑浊,所以形象的称之为“浊酒”最主要的是浊酒是老百姓们都能喝得起的酒,是最常见和普通的酒,在这里戍守边塞的都是平民百姓,远离家乡在外征战,所以喝“浊酒”来聊以慰籍思乡之情。
生:“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个典故中的主人公是谁?
师:有没有那位同学可以博古通今的?
生:是西汉时期的大将军窦宪,他率领部下抗击匈奴,追至燕然,在一块大石上记功而返。用来比喻建功立业。
师:此处应该给他响起掌声(生鼓掌),他的知识面很广,可见平时是个爱看书的孩子。
生:“羌管悠悠霜满地”怎么理解?
师:这一句谁能够帮他解释?
生:“羌管”是边塞特有的乐器,“悠悠”是指声音凄凉,“霜满地”是说秋天地上有霜。
师:解释得很详尽精确,我觉得这里的“霜”除了点明了季节是秋季之外,是不是还暗含了月光如霜一般洒满边关呢,所以后文有“人不寐”大家认同吗?(生点头)
生:“将军白发征夫泪”怎么翻译更合适呢?
师:这个问题暗含了此句中的一个修辞,哪位同学能够准确地翻译一下呢?
生:这句用了互文修辞,应翻译为将士们都已生出了白发,留下了思乡的眼泪。
师:真棒,翻译得很准确,那么生出了白发说明了什么,这“泪”缘何而起又为谁而落呢?
生:白发说明战争时间之长,说明他们想家却不能回而发愁,愁白了头。
师:说得真好,这白发因战争持续时间久而生,古诗中有“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可见战事持续时间长,为有家不能回而发愁,也为何时能打败敌军,怎样击退敌人而愁,更为不知何时才能归家而愁!
生:眼泪因思念家乡而起为自己而流。
师:如果没有战争,会不会有离别,会不会有思念,所以这眼泪因战争而起,为国为家为己而流!
师总结:在大家的共同配合下这首词的大意我们梳理完了,下面我就这首诗提一些问题,检测一下大家是否已经全部理解。
5、诗文分析:
师:这首词中有一个字总体概括了作者所见边塞景物的特点,是哪个字?
生:“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
师:这“异”和中原相比得出的,那么这“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表现在“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早早就南飞了,说明天气很冷,入冬很快。
师:有没有相关的诗句可以佐证呢?我们学过的一首描写边塞雪景的诗歌。
生:“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生:这“异”还表现在“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塞特有的声音,有风吼,马嘶,号角,战鼓等等形成特有的边声。
师:说的真好。“异”在“边声”
生:“异”还表现在“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是一座古城,而且城门早早的就关闭了。
师:城门关的早说明什么?是天黑的早吗?
生:战事紧张,戒备森严。
师:大家说的真好,将这首短短数字的词,解读出这么丰富的内涵。那么词的上片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写边塞的景。
师:这景有何特点?
生:渲染荒凉凄清,萧瑟的气氛
师:说得真好,那词的下片主要写什么?、
生:抒情,抒发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师:仅仅只有思乡吗?想家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生:战争还没有结束,没办法回家
师:这种为了国家舍弃小家,有家不能回中又包含什么情感呢?
生:爱国之情和无奈之情。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棒,这首诗就是作者借描写边塞不同于中原的景物描写来抒发将士们舍家卫国思乡却不得归的无奈之情。这首诗就在我们的大家的努力下解读完了。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朗读、品味、鉴赏,本课的设计我紧紧围绕这个重点,最大限度的开发多媒体教学的功能,我通过多幅图片和音频完美结合,以缠绵的思乡情导入,让学生动情地走进课堂,使学生“未成曲调先有情”,我通过视频朗读,让学生全身心地享受课文,为学生的地读架桥铺路,我让学生伴着配乐,多种形式地美美地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我让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读写结合,扩大积累,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最后以阎维文的思乡歌曲《说句心里话》作结,再次让学生感悟课文,使课堂余音袅袅,富有美感。总之,这堂课的设计,全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多渠道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全方位拓展学生精彩展示的空间。让学生美美地朗读,细细地品味,深深的鉴赏,远远地拓展,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真正享受课堂,参与课堂,绽放课堂,使师生共同演绎高效精彩的课堂。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2.掌握吟诵课文的技巧和方法;3.准确概括课文内容。
二、过程和方法
1.反复诵读,掌握节奏、停顿和语气;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内容;3.抓住重点词句,赏析本文的语言;4.学会总结,导向写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作者表达出来的思乡和爱国的矛盾情感;2.深刻解读思乡情怀;3.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整体感悟课文的方法;2.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对课文的鉴赏的感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语:有人说故乡是诗,故乡是画,故乡是我们永远温馨的港湾,风也好,雨也好,我们总能在她的怀里酣然入梦。所以历代的文人墨客对故乡都有一种独有的情愫,思乡便沉淀成他们笔下永恒的主题。思乡是他们的杯中酒,酒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泪,思乡是他们的诗中情,情到深处都定格成了不眠夜。对他们来说,思乡是一种痛彻心扉的煎熬,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哀痛,是一种不可言喻的情怀。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再学习一篇写思乡的文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板书)。
2.出示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人,北宋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幼年丧父,生活贫苦,但刻苦读书,年少有志,26岁中进士,但因直言进谏而不受重用。范仲淹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二、听读课文,让情感随文飞扬。
听课文的视频朗读,让学生感悟朗读的节奏、停顿、语气和情感。并检查重点字音。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你听到朗读者的情感是什么?朗读者为什么这样读?试着找一下理由。
明确:低沉、忧郁、哀伤。从“风景异”、“浊酒”、“归无计”“人不寐”、“泪”等词句可以看出。
2.重点字音检阅:
塞(sài)下浊(zhuó)酒燕(yān)然
未勒(lè)羌(qiāng)管寐(mèi)
三、朗读课文,让能力精彩展示。
1.让同学配乐朗读。
2.让语文课代表点评。
3.让语文课代表朗读。
4.老师点评,男生齐读上阕,女生齐读下阕。
5.大家齐读。
四、疏通文意,把内容尽收眼底。
文章来源://m.jab88.com/j/100878.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