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年级地理下册《自然环境》第二课时学案人教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地理下册《自然环境》第二课时学案人教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七年级地理下册《自然环境》第二课时学案人教版

课标解读课标要求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该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用实例说明自然环境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气候特点。过程与方法具备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学会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运用教材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习重点、难点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学会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的一般方法。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法教学准备导学设计、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教学方法上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灵活应用教具、地图、资料等。锻炼学舌功能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气愤活跃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设计意图图片导入

激发兴趣播放图片《亚洲不同气候类型景观图》,请同学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观看视频

播放《亚洲不同气候类型景观图》的图片图片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站:

亚洲的气候特点1.请仔细读图,找出亚洲的气候类型。

2.不同类型的气候有何特点?

3.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

4.亚洲气候有什么特点?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得出亚洲气候特点。(亚洲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培养了语言表达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第二站:

北美洲的气候

读“北美洲气候类型图”探究北美洲气候的特征。

1.找出北美洲的主要气候类型,指出北美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说出它的分布范围。

2.了解北美洲的分布规律。学生

构建体系小结课堂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绘制知识树利用展台展示部分小组的成果通过绘制知识树,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板书设计

达标检测1.亚洲大陆东部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其主要原因是

A.受海陆位置的影响B.受地形的影响

C.受纬度位置的影响D.受洋流的影响

2.下列气候类型中,在亚洲没有分布的是

A.热带季风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

3.亚洲东部和南部发生的旱涝灾害,与哪一种因素的强弱活动有关

A.夏季风B.冬季风C.地形D.纬度位置

4.下面对亚洲气候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亚洲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势特点,使亚洲中部降水最多。

B.亚洲东部和西部均有季风气候分布。

C.季风气候使亚洲各月降水均匀,一般没有旱涝灾害。

D.北回归线穿过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但两半岛的气候迥然不同。拓展延伸:

你能说出家乡是什么气候类型吗?

学生自主学习和展示展示“中国的气候类型图”突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

相关阅读

七年级地理下册《印度》第二课时学案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印度》第二课时学案人教版

课标解读课标要求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该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用实例说明自然环境的影响。学情分析本期学生通过亚洲、日本、东南亚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初步建立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本框架结构的知识学习体系,但缺乏对区域地理中应该要重点突出能够说明地理问题的学习经验;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空间概念和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学会分析归纳总结自然环境影响人文环境的因果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印度的气候特点以及主要的粮食作物。
2.了解印度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过程与方法1.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及南亚每年1月、7月盛行风向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了解频繁的水旱灾害对印度粮食生产造成的影响。
2.利用作物分布图与地形图、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农作物与地形、气候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强化发展中国家能够赶上世界经济潮流,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信念。学习重点、难点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教学方法图像分析法、启发质疑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读图判读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的分析,明确印度的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并紧紧围绕季风气候的特点与水旱灾害的关系开展讨论,逐步深入地探究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了解印度采取因地制宜相应对策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由表及里地剖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解释现实问题的应用意识与能力。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设计意图新闻导入
激发兴趣新闻解读,印度GDP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探讨印度崛起的密码。聆听新闻讲解,思考。展示印度农业新闻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站:
印度农业
读书本内容,探究印度农业。
1.印度20世纪60年代之前,粮食不能自给的原因?2.什么样的气候给印度带来了频繁的水旱灾害?
3.印度的气候主要以什么为主?
4.给印度带来降水的主要是?西南季风带来的雨水过多会造成?西南季风带来的雨水过少会造成?
5.印度发展农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6.第二次绿色革命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7.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粮食作物的分布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地形分布有怎样的对应关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得出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印度粮食作物的分布情况。展示“亚洲的气候类型”图、“孟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南亚每月1月、7月盛行风向以及“印度水稻、小麦的分布”图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培养了语言表达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过渡:印度是一个资源、物产丰富的国家,独立后,不仅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工业也逐步形成完整的体系。尤其近年来,服务外包产业迅速发展。第二站:
服务外包产业
读书本内容,探究印度服务外包产业。
1.印度在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上有何优势?2.服务外包产业的特点有哪些?
3.印度服务外包产业中心形成的年代与分布情况。小组自选题目,得出结论组长汇报结果指图讲解
出示“印度软件外包产业中心的形成年代与分布”图学生深入的自主学习,培养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也提高了析图能力。使学生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七年级地理自然环境


初中地理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xml:namespaceprefix=o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第一节自然环境(第一节)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启发式

教具

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引入]

问题抢答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高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板书](课题)

[新课导入]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应从哪里入手来认识一个大洲或地区呢?

[情景提问]比如,我想去某一个同学家拜访,可不认识,你能为我描述一下你的家庭住址吗?

[归纳、确认]在这里,同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我描述──1.你家门牌号码多少?2.你家周围有什么明显的地物标志?3.你家的房子有什么特征,如:有多大?有多高?

其实,认识一个大洲,也和认识别人的家庭一样,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副板书]在哪里──地理位置

[承转]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其实这和描述同学家的住址也是一样的:亚洲所在的街区就是他在世界半球中的位置;亚洲的的门牌号码就是其经纬度;亚洲的邻居就是他周边的大洲和大洋。

[活动]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副板书]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东:169°40′W;最西:26°3′E

3.读图!--?xml:namespaceprefix=st1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6.2.6.3,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启发引导]

1.计算:

a.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

c.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

d.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3《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

(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板书]一、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最大(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最大

3.面积最大(4400千米)

[活动]

1.角色扮演──亚洲的邻居(读图6.2《亚洲的范围》)

前后7人为一小组,以中心课桌为亚洲,确定教室的北方,请该课桌周边的同学依据地图,说明自己应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报出自己的方位,并按与亚洲的相邻关系调整前后左右的距离。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仍由周边同学说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

3.通常,亚洲按照地理方位还可以划分为6个区域。

读图6.4《亚洲地理分区》,结合图6.5《亚洲地形、政区》,回答问题:

①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③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④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⑤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⑥中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

[承转]老师去家访,在确认了同学的家庭住址之后,就要进一步了解他家里的情况了,首先家里有什么呢?比如家里有几间房,院里有几口井,门前有几棵树──这叫自然情况;而家里有几口人,做什么工作,生活习惯和生活水平如何──这叫人文情况。

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也通常要分为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下面我们就要看看亚洲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提问]从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听到亚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吗?你感受到了亚洲的骄傲在哪里了吗?

[副板书]有什么──地形、河流(就先说说地形和河流)

[复习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地形图依据什么来分层设色的?每种颜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读海深陆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种?

[活动]

结合读图6.5和P.5阅读材料,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

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纪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组织:活动中各小组要选出书记员记录所经地区的特征。)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挂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高度。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视教室空间情况而定,也可分别在讲台前一字排开,但说明一组表示的是东西方向,另一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

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00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提问]

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势有什么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

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见p.6图6.7)

[提问]亚洲河流众多,依据以上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应从哪个方位发源,流向哪里?(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

[板书]二、地形复杂,山河壮阔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活动]学生指图回答亚洲不同流向的河流,注入的海洋。

[板书]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长江、黄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

[全课小结]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渐弱──结束课。

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第二课时学案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第二课时学案人教版

课标解读课标要求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该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用实例说明自然环境的影响。学习重点、难点结合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掌握世界人口与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教学方法自学探究、合作交流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设计理念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资料,学习了解一个地区自然和人文地理基本特征的方法;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模拟旅行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设计意图诗句导入
激发兴趣陈毅《赠缅甸友人》的诗句,说说这首诗的含义?观看视频
播放《赠缅甸友人》的诗句视频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站:
中南半岛的山河
读“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分布图”探究中南半岛的山河。
1.“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水”。东南亚有哪些重要河流呢?
2.这些河流流向的共同特点,它们的上游在我国的哪个地形区?
3.说说中南半岛的山河特点?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展示读“中南半岛河流域城市分布图”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发表了不同的见解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第二站:
城市分布

读“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分布图”以及中南半岛大河附近的城市风光图。探究城市分布。
1.这些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哪条河流附近呢?。
2.世界上很多的城市分布,又是怎样的?
3.想一想,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学生
第三站:
丰富的旅游资源
近些年来中国人到新、马、泰等国家旅游成为一大热点。探索东南亚旅游。
1.假如你想去新、马、泰旅游,需要带翻译吗?为什么?
2.什么是华人?什么是华侨?他们是祖先大多数是哪?
3.列举出东南亚的一些旅游景点?
4.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去新、马、泰旅游,这说明什么?小组讨论,阐述各组观点
展示东南亚旅游景点图。学生深入的自主学习,培养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也提高了析图能力。使学生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学生讨论展示盐城地图突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

文章来源://m.jab88.com/j/748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