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2.学会运用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并能运用其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中大气的运动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表分析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板书】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新课导入】
播放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动画。
为什么会出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种现象呢?
(学生讨论)山顶上的气温比山麓低。
山顶上的气温为什么比山麓的气温低些呢?这跟大气的受热有关系。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同学们知道近地面大气的组成成分都有哪些吗?
是的,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的。其中干洁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其次是氩、二氧化碳和臭氧等。
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这与大气成分、波段、作用特点各不相同有关,具体如下所示:
【提问】大气是怎样受热的呢?
【投影展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图
【读图指导】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请阅读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及教材“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思考: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3.读图理解并说出大气的保温原理?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少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使地面增温。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太阳暖地面”。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
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因此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地面暖大气”。
4.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绝大部分热量通过大气逆辐射还给了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大气还大地”。
【教师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图解如下:
根据同学们读图学习及老师的总结可知,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过程可归纳如下表:
【提问】冬天,晴朗的夜晚为什么比阴天(多云)的夜晚冷?
【学生回答】因为阴天(多云)的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强,较温暖。
【提问】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太阳辐射强,而为什么气温低?
【学生回答】青藏高原大气稀薄,虽然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但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弱,大气保温性差。
【归纳】 晴天:大气保温作用弱;阴天(多云):大气保温作用强。空气越稠密,大气保温作用越强。
【承转】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而月球是没有大气层的,月球表面的温度变化跟地球表面比较,哪个变化要剧烈些呢?
【投影展示】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月球,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月面温度高;夜晚没有大气逆辐射对月表的保温作用,月面温度低。地球,白天,大气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不太高;夜间,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使气温不致过低。月球表面温度变化比地球大。
【学以致用】
通过学习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人们可以解释地球上的许多现象,并将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运用到农业生产活动,降低自然条件和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农业生产产量。
(1)请同学们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请你举例说出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学生回答】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指导】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在农业中的应用: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利用烟雾防霜冻;
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承转】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不同性质的地面温度是不同的,这会对大气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下节课再研究这个问题。
【总结】【板书】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第二课时: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创设情景
新课导入
展示课件录像视频:《三国演义》火熄上方谷片段:人们都说诸葛亮能掐会算,怎么这回竟失算了呢?上方谷为什么会突降大雨,浇灭了大火,而使司马懿父子死里逃生呢?
观察、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2、介绍大气运动的有关内容
教
学
新
课
提问:
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过渡:大气到底是怎样运动的呢?
学生自学课文第31页倒数第一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启发学生分析电脑课件中以空气柱描绘的热力环流形成图式
教
学
新
课
1、引导学生分析图中若A、B、C三地受热均匀时,海拔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相等。
2、分析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直运动。
3.分析空气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4.引导学生观察等压面的弯曲情况,得出等压面的弯曲规律。
5.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形成的空气水平运动,指出空气在同一水平面上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从而形成大气的热力环流。
学生观察、领会、总结规律,并动手在电脑和草稿上画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直观教学,形成感性认识。通过演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通过观看、分析、思考、回答,教师的讲解、归纳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化繁为简,一环扣一环,加深理解。
4、归纳热力环流的概念
教
学
新
课
小结: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之为热力环流。并说明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地面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边听,边做笔记
培养归纳能力,强化理解。深化对地理现象发展过程的认识。
5、讨论开课时设下的悬念
课
堂
讨
论
展示上方谷图片并提问:究竟是谁帮助司马懿父子死里逃生的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讨论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教
学
新
课
讨论分析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提问:大气污染的工业应该怎样布局?
学生讨论并回答
使学生知道:地理是生活中的地理,是对生活有用的学科。
7、课堂小结
小结
总结: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热力)→垂直运动→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思考、归纳、总结
培养归纳能力,强化理解。
8、应用探究:课堂巩固练习
课
堂
练
习
提出问题、引导、提示
思考并回答
测试学生运用模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9、课后探究
课
后
练
习
创设情境、制造问题:巴山夜雨是如何形成的?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课后探究
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自主探究解答问题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板书设计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从容说课
本节主要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三部分内容。
应重点分析讲解三个内容:①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此处可补充大气组成部分的内容;大气受热过程环节过多,且都有一个专业名词(如大气吸收等,由此产生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过多的环节及环节的前后顺序与过多的名词造成学习困难,应利用图示帮助理解。②热力环流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可通过多媒体演示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第一章内容,理解太阳辐射在纬度间分布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并归纳学习思路,热力环流形成的因果关系正确的顺序是: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温差异是原因)→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大气的水平运动(风)。③说明三个力与风的因果关系,讲解近地面风向的确定方法,因为地转偏向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它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就成了难点,要强调在大气运动的方向上偏转。还要在热力环流原理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如城市热岛、海陆风的介绍,对于热力环流的存在和原理是非常有力的说明和证实。
下载地址://files.eduu.com/down.php?id=165339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利用地球仪演示和多媒体动画,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特征。
2.通过地球仪演示和讲解,并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加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现象和读图分析,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黄赤交角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投影空白表格】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补充。参考答案: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
地轴
由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
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1.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零,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
2.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S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处为零
地球公转
太阳
由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逆时针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
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30 km/s。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引入新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有昼夜变化,为什么回出现昼和夜的差别呢?这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今天我们便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昼夜交替与时差(板书)
1. 昼夜交替的分界线──晨昏线(圈)(板书)
【讲解】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如图)。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晨昏线(圈)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绿色虚线)和夜弧(兰色虚线)。
【提问】假如地球不自转,地球上还会有昼夜现象吗?
参考答案:有。因为昼夜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球本身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半个球,有光照的半球为白天,无光照的半球就是黑夜。
【提问】假如地球不自转,地球上还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吗?
参考答案:没有。假如地球不自转,地球上就会有半个球永远是白昼,半个球永远是黑夜,不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因此在地球上大部分地区,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内(24小时),有昼夜交替的现象,昼长和夜长的时间合起来为24小时。但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还有极昼、极夜现象。
【多媒体演示】 逐步演示夏至日晨昏线的画法
你们能画出直射点在南半球、赤道时地球上的晨昏线
【多媒体演示】南半球、赤道时地球上的晨昏线的画法
【学生练习】 在学案中的A图、B图和C图上分别绘出晨昏线。
结合我们所画出的晨昏线,我们再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是什么?与赤道的关系是什么?
提示:与太阳光线垂直,与赤道相互平分。
(2)如何判断晨线和昏线?
提示:顺着地球自转,由黑夜进入白昼的分界线为晨线;由白昼进入黑夜的分界线为昏线。
【学生练习】分别在下列图中标出晨线与昏线.
晨昏线(圈)上的时间并不是统一的。只是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只有二分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重合,晨线上不同地方的地方时相同都为6时日出,昏线上不同地方的地方时相同都为18时日落;其他日期,晨线上不同地方(各自的地方时不同)同时日出,昏线上不同地方(各自的地方时不同)同时日落。
假如同学们就是太阳,地球对着太阳的一半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半是黑天,由于每天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东边的时刻要比西边的时刻早。古时候各地都把正午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刻定为12点,因而各地的12点是不同的,所以其他时刻各地也不相同,这种因地而异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2.时区和日界线(板书)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因此,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地方时。
(1)地方时(板书)
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由于地球自转周期是24小时,所以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
为了克服时间上的混乱,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了一次国际经度会议,在会上创立了标准时制度,明确了世界上的时区划分、时间计算等问题。
(2)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确定(板书)
(出示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
【教师指图讲解】由于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一小时转15个经度。因此,国际上规定,每隔15°划为一个时区,全球可分为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西经7.5°至东经7.5°,划为中时区,或叫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称为东西十二区。
【提问】北京、东京、莫斯科、开罗、伦敦、纽约、华盛顿各在哪个时区?
【教师指图讲解】每个时区跨经度15°,同一时区各处地方时也不相同,因此国际上规定,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叫做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标准经线上的时间,便是整个时区的“区时”。例如,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是零度经线,零度经线的地方时便是中时区的区时;北京处在东八区,东经120°是东八区的中央经线,因此北京时间是采用东经120°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
【提问】东九区和西五区的标准经线各是多少度?
【学生回答】 135°E 75°W
【读图思考】教材P17
(1)中时区以哪条经线作为中央经线?
0°经线。
(2)如果中时区为子夜(24时),算一算,纽约和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分别是多少?
北京:第二日早晨8点;纽约(西五区)前一天19点。
(出示投影片,讲解区时计算方法)
(1)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所得余数<7.5,则整数即为时区序号;所得余数>7.5,则整数+1为时区序号。
(2)已知两地所在地区,计算两地时差:异区相加,同区相减。
(3)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东加西减。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l小时。在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其中较东的时区,区时早。因此,出国旅行的人,向东每跨入一个时区,应把表往前拨一小时,向西每跨入一个时区,应把表倒拨一小时,这样才能使游客的表与当地时间一致。
实际上,在分区计时的基础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有的国家根据领土跨越经度广的实际,不同的时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如美国本土部分由东到西包括西5区、西6区、西7区、西8区四个时区。这四个时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这就是常说的东部时间、中部时间、山岳时间和太平洋时间;有的国家为了国内各地联系方便,统一采用首都所在地的区时,如我国跨五个时区,为了便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全国统一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度的地方时),这就是“北京时间”;还有的国家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照明,将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标准。
【小组讨论】 运用我们所学知识,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1)从北京出发分别到伦敦、开罗、莫斯科、东京、纽约旅行的游客,在到达目的地时,怎样拨动手表时针,才能使手表显示的时间与目的地的时间一致?
生:到达伦敦要拨慢8个小时,到达开罗要拨慢6个小时,到达莫斯科要拨慢5个小时,到达东京要拨快1个小时,到达纽约要拨慢13个小时。
(2)希腊雅典(东二区)19时向世界转播体育比赛实况,我国的体育爱好者在电视中看到该实况的时间是
A.13时 B.次日凌晨1时
C.次日17时 D.23时
【解析】 该题是根据时区进行区时换算的题目,把我国采用东八区区时视为常识。据方法(1)(2)计算得出19+(8-2)=25,当计算结果大于24,表示是第二日,我们用计算结果减去24,并在日期上加一天,就是正确答案。正确答案B。
【过渡】如果此时北京是今天上午8时,问纽约的日期和区时是________。
学生回答:昨日19时。
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1884年的国际经度会议,还规定了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把这条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现改称“国际日界线”。地球上新的一天就从这里开始。
(3)国际日期变更线(板书)
出示日界线示意图,讲解:
日界线是180°经线附近的一条界限,为了避免有些地区出现日期上的混乱,日界线并不是完全与180°经线重合,而是避开了陆地部分稍有曲折。在日界线以东为西十二区,日界线以西为东十二区。
由于在任何时刻,东十二区总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所以,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
【思考讨论】
有个孕妇乘坐海轮于区时12点左右生了对双胞胎,首先生下了一个女孩,然后过了1个小时又生了一个男孩。可按日期计算,男孩反而是哥哥,女孩却是妹妹,这是为什么?
提示:孕妇生下女孩后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再生男孩时,因日期要减去一天而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
四、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板书)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在赤道上没有偏转。这种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我们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读图分析】展示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示意图,讲解长江三角洲的发展过程。
由于河流中心流速较慢,首先在江中心形成沙坝,将长江口水道分为南北两支,在地转偏向力的长期作用下,河道右偏,使南岸河道不断侵蚀、后退,而北支水道不断淤塞;渐渐地在长江北岸三角洲、沼泽地及边滩连成一片,最终发育了广阔的三角洲。
【课堂小结】
文章来源://m.jab88.com/j/10992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