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一地理教案:《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教案:《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

2. 了解洋流的类型及其成因,大洋表层环流的分布规律以及洋流的 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建议

关于表层洋流的分布的 教学建议

在 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以太平洋和大西洋洋流为例,对比两大洋洋流的分布,找出分布的规律。然后, 教师引导学生读《世界洋流模式》图,归纳出世界大洋中低纬度和中高纬度环流分布规律。

关于海水运动形式的 教学建议

在课堂 教学中, 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对海洋的了解说明海水运动形式。然后, 教师归纳出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在讲解波浪和潮汐运动时,可从能量来源、形成过程、产生的影响和驱利避害的措施几方面进行讲述。

关于洋流的形成的 教学建议

教材的这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洋流按形成原因分类,既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在课堂 教学中, 教师可首先介绍风海流的形成,这是一个重点内容,然后介绍密度流和补偿流。在 教学中,要讲清三类洋流的概念、成因,补偿流的分类等。在洋流形成原因的分析中,要联系行星风系、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等诸多影响因素。

关于洋流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的 教学建议

洋流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沿岸气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海洋航运、海水净化等方面。关于洋流对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的影响,可以澳大利亚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类型进行对比,说明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关于洋流对海洋生物及渔业资源的影响,可从寒暖流的交汇和补偿流的上升说明;关于洋流对海洋航运的影响,可以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为例,说明在冬夏不同季节,洋流的流向的变化对海洋航运的影响。最后,联系海洋污染物的扩散和加速自净,说明洋流的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引入新课〗

1. 提问:在同学们中可能有不少人去过海滨,你知道海水运动有哪些形式吗?

2. 归纳:海水运动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是波浪、潮汐和洋流三种。

〖海水运动形式的 教学〗

1. 读图:课本《波浪》景观图

2. 讲解:海水的波浪运动,就能量来源和产生原因来说,有其能量来自风能形成的风浪,有其能量来自地震和火山爆发释放出的地球内能或热带风暴引发的海啸,也有其能量来自天体引力使海水涨落形成的潮汐波。然而,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是风浪。在风力作用下,海面波状起伏,随着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越大,破坏力也越大,对沿海建筑、航运、渔业、海洋石油生产等有不利的影响。遇有巨大的风浪袭击时,应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渔、抛锚等措施。

3. 读图:课本《大潮和小潮》、《钱塘潮与杭州湾地形》示意图

4. 演示:录像《钱塘潮》

5. 讲解:潮汐的概念,大潮和小潮的形成与月相变化的关系,著名的钱塘潮的形成与杭州湾地形的关系,以及潮汐对航海和海岸工程建设的影响。

6. 读图:课本《墨西哥湾暖流》示意图

7. 讲解:以墨西哥湾暖流为例,说明洋流的概念;从墨西哥湾暖流的规模上引出洋流的形成。

8. 板书:海水运动形式:1、波浪:风浪、海啸、风暴潮、潮汐波等

2、潮汐:大潮(朔望月)小潮(上下弦月)

3、洋流:海水常年大规模定向流动

〖洋流的形成的 教学〗

1. 复习: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

2. 讲解:风海流是在盛行风的作用下形成的规模很大的洋流,如在信风带形成了赤道洋流,在西风带形成西风漂流等。在风海流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了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 读图:课本《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盐度剖面及海水流向》示意图

4. 讲解:密度流是各个海域的海水因温度、盐度的不同,导致密度不同,在相同水深处出现液体压强差异,引起海水的定向运动。例如,地中海的盐度高于大西洋,在水深500米处,地中海的海水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向大西洋,而大西洋表层海水则流向地中海,补偿地中海海水的缺失。

5. 板图:《南美大陆西岸的秘鲁寒流及秘鲁渔场的形成》示意图

6. 讲解:补偿流的形成、分类,秘鲁渔场的形成。

7. 板书:洋流的形成:

⑴风海流:主要受盛行风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

⑵密度流:海水温度、盐度不同导致密度不同形成。

⑶补偿流:

〖表层洋流的分布的 教学〗

1. 读图:课本《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

2. 提问:对比太平洋和大西洋中、低纬度的洋流分布,从洋流的流向和性质等方面找出共同点。

3. 读图:《世界洋流模式》图

4. 讲解: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5. 读图:课本《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

6. 提问: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流向;形成该海域洋流流向随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7. 讲解: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形成。

板书:

〖洋流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的 教学〗

1. 读图:课本P51《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

2. 提问:澳大利亚大陆东、西岸的气候类型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 讲解:澳大利亚大陆东岸为湿润的气候类型,西岸为干旱的气候类型。这是因为澳大利亚大陆东部沿海有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西部沿海有西澳大利亚寒流流过。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则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寒暖流对澳大利亚大陆东、西岸气候的形成以及气候的差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 读图:课本P51《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

5. 提问:找出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并说出寒暖流的名称。

6. 讲解: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世界著名的大渔场。另外,洋流还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物的扩散产生影响。

7. 板书:洋流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渔业:寒暖流交汇区形成大渔场

航运:顺风顺水快,逆风逆水慢

污染:范围扩大,净化加快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观测海水运动

1.观测风浪运动:

在沿海地区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测海洋风浪运动。可利用风速仪测出观测时的风速,也可收听当地气象台站的气象预报,将风力大小的数据以及发生的时间记录下来。同时,将目测的浪高数据以及发生的时间记录下来。分析风力和浪高数据,找出海洋风浪运动的规律,为沿海的捕渔业和航海业提供服务。

2.观察潮汐现象:

在沿海地区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测海洋的潮汐现象。观测内容为每天海水的涨落时间、次数、潮差,结合月相变化观察大潮和小潮的出现。

相关知识

高一地理教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教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三维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洋流运动的动画或示意图的制作,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对洋流的学习,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通过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学习,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学习重点、难点

洋流的分布以及洋流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构想

依据本课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为指导,积极创设学生学习洋流的有关问题的情景,以学生自主观察、探究和绘制分布简图等新颖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野外观察、合理想象等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三维目标。

●课前准备

1.教师: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准备洋流运动的动画。

2.学生

◆课前学习:预习本课知识,并记录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课前资料搜集:查阅资料,了解有关洋流方面的知识。分组完成洋流的模拟试验:在脸盆中盛满水,在一侧向盆中吹气,观察盆中水的情况。

●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讲述二战时德国潜艇偷袭盟军的故事。引入新课。

◆释疑解惑,导学点拨

学习内容及过程设计

学习方法及备注

洋流的形成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洋流的概念,并明确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2.引导学生读教材了解洋流性质分类,并明确寒、暖流的相对性。

按性质分类:

暖流(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洋流)

寒流(从较高纬流向较低纬的洋流)

3.阅读“知识窗”,说出洋流的成因及按成因所进行的分类。

讨论:洋流的形成

⑴风海流: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作风海流。

⑵密度流:由于格海域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异,从而导致海水流动,叫作密度流。

表层海水:盐度低→盐度高(海面低)

深层海水:盐度高→盐度低(压强小)

⑶补偿流:海水的连续性,补偿流失。

水平补偿

垂直补偿:秘鲁渔场(上升流)

总结:在自然界中,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单独受一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同时受几个因素的综合影响,此外,地转偏向力以及陆地的形状突出,也是迫使洋流的方向发生改变,使洋流分布很复杂,但亦有规律可循。

阅读教材

总结规律

借助全球大气环流举例说明

绘图分析

举例:其他海洋之间的密度流

理解记忆

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师展示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的动画和世界洋流模式图及其动画,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1.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在北半球形成逆时针环流,南半球形成顺时针环流。(反气旋型环流)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逆时针大洋环流。(气旋型环流)

3.南极大陆的外围,形成西风漂流。(寒流)

由于南极大陆上盛行极地东风,将南极大陆中的寒冷气流吹入周围海域,汇入西风漂流中,形成寒性的洋流。

4.在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洋流:

夏季——西南季风——东流——顺时针流动

冬季——东北季风——西流——逆时针流动

[练习]北半球 中高纬度 大陆的 东岸比西岸 ()

A.温度高、盐度高 B.温度高、盐度低

C.温度低、盐度低 D.温度低、盐度高

(另:变换各部分的文字,引导学生思考)

让学生结合洋流分布模式图画出世界洋流分布简图,并分析各洋流的性质。

板图世界洋流模式图

画出BC

画出AD

将D处表示成南极大陆

通过练习

巩固知识

画图解释模式图与实际洋流分布的关系

完成活动

洋流的地理意义

1.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全球的大洋环流,对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有着重要的意义。

暖流:增温增湿,北大西洋南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寒流:降温减湿,西澳大利亚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的荒漠气候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2.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在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发生搅动,可使深层的营养物质上泛到海洋表层,浮游生物因养料丰富而大量繁殖,鱼类因而大量繁殖,经常形成大型的渔场。

渔场名称

暖流

寒流

北海道渔场

日本暖流

千岛寒流

北海渔场

大西洋暖流

北冰洋南下冷水

纽芬兰渔场

墨西哥暖流

拉布拉多寒流

注:秘鲁渔场是由上升流形成的!

3.洋流对航运的影响

顺流航行较快。

4.洋流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陆地上的污染物质进入海洋以后,洋流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带到其他海域,这样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案例1:美国爱克松公司在海洋气象局的帮助下利用洋流助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1975年,该公司的六艘船根据所获资料,在湾流最大流速区域向北航行,返航时则避开主流区,尽量靠近海岸南下。结果全年节约燃料油12500多桶、资金36万美元。

案例2: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是逆着北大西洋暖流航行,一共花了37天;第二次去美洲是顺着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航行,只花了20天时间。如果我国海轮航行去西亚、非洲等地,最好选择冬季,可借助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顺流航行。

案例3:2002年11月,希腊“威望”号油轮在西班牙西北海域触礁,发生原油泄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油污随盛行西风吹送和加那利寒流挟带,使西班牙境内菲尼斯特雷角和拉科鲁尼亚间的海域污染尤为严重。

读书总结

理解热量与水分的交换

规律记忆

画图说明

举例练习

读知识窗分析

在图上标出位置

特别强调

总结规律

案例分析说明

总结梳理,构建体系

训练测评,学以致用

高一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

课标要求

写出学习目标

1.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2. 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及世界洋流的具体分布情况,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2.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下载地址://files.eduu.com/down.php?id=165330

高一地理教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优秀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教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要求目标

1.了解洋流的主要形式及其成因。

2.理解洋流的分布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能力训练目标

1.综合概括:通过分析教师所给资源,掌握世界洋流成因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讲解、表达:在各自小组完成本组任务条件下,把本组所学内容传授给其他小组,并能回答同学间的质疑。

(三)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目标

使学生树立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风海流的形成、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3.解决办法:(1)联系旧知;(2)按要求画示意图;(3)读图讨论,总结概括;(4)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带着任务学习课本、材料,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课时安排:l课时

四、教学过程:

意图/操作

教师活动(讲解/操作)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目的

导入

有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

在二战时,有一对情侣被迫分开了,女孩去了日本的东京,男孩去了美国的旧金山。女孩苦苦思念,于是她将自己的思念装进瓶子当中,希望大海能够将她的思念带给彼岸的男孩。

请问女孩的思念是否能带到大洋彼岸的男孩那里呢?

思考问题。

用一个美丽的故事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板书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承转

好,请同学们学完我们今天的内容之后,告诉我这个美丽的故事的结局将会怎么样?

讲解基本概念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几个基本的概念:1.洋流;2.分类(根据性质分为寒、暖流)。

对比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

联系风带分布引出洋流的影响因素:盛行风、地形阻挡、地转偏向力等。

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进行归纳。

学生自己总结洋流分布规律

让学生观察洋流分布图

小组讨论、思考北半球中低纬度和中高纬度的洋流分布规律。

课件演示

洋流与盛行风的关系。

经过思考后,对比老师的,看看有什么区别,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总结归纳洋流规律

1.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方向环流。

3.南极大陆外围:西风漂流、南极环流。

4.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提炼洋流分布模式图

后面详细的洋流分布模式图。

学生根据表层洋流分布图提炼。

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承转

我们前面详细地分析洋流的特征、分类、分布规律。目的是什么呢?

为了更好的了解洋流对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

分析洋流的影响

1.对两岸气候的影响

2.海洋生物和渔场的分布

3.海洋航行

4.海洋污染

活动

1.解决课前“美丽的故事”提出的问题。

2.假如你要环游世界,请你设计一条最省燃料,最快的路线!

看能否80天环游世界?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且让学生活学活用。

小结

归纳这部分内容以及做一些简单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洋流

一、洋流的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的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二、洋流的类型

暖流:从水温高的地方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

寒流:从水温低的地方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

三、洋流的成因:盛行风

四、 洋流分布规律

五、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洋流模式图

高一地理教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一


高一地理教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一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主要从宏观上阐述了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具体表现,也为后面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学生学习《地球上的水》这一章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我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看待现实生活中受洋流影响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重要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关注身边的例子,让学生关注全球海洋环境问题。

(三)重、难点分析

依据高一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及教材的基本内容,我把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设置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由于洋流对气候和渔场的影响涉及的知识较广,内容也比较抽象,所以我把它设置为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正处于高一第一学期中期阶段,已经接受了约2个月的系统的地理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素养,与此同时,学生们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学习探索欲。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洋流分布的相关知识,了解了不同洋流的性质,具备了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基础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课堂参与度,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仅仅扮演知识探索的引路人的作用。

三、教法分析:

根据本课时内容的特点,我设置了以下教法和学法,这些教法学法将在我后面的过程中一一体现。我希望通过这些教法学法,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我将播放一段电影泰坦尼克号的视频和路线图,提问:请问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通过这一方式,一方面是对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激发他们的求知探索欲。

环节二:新知学习。

在新知学习这部分,我设计了一条海上航行之旅,与学生一起融入到课堂学习中,让学生在“旅行中”快乐的学到知识。

海上航行之旅的第一站,我会带学生到北大西洋,展示北大西洋两岸(拉布拉多半岛和卑尔根的)景观图和气候图,让学生结合之前学习的气候和洋流分布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这两个地方会有截然不同的景观。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得出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通过这一环节,既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又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海上航行之旅的第二站,我会带学生重走哥伦布前往美洲之路,展示哥伦布两次前往美洲的路线图,学生结合洋流分布图,提问:为什么同样的距离,哥伦布两次到达美洲的时间相差很大。学生在分析之后得出,顺洋流航行可加快速度。我在提出课堂开始之前泰道坦尼克号的问题,补充,通过这一环节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海上航行之旅的第三站,我会带学生来到四大渔场,给学生展示四大渔场的位置,让学生结合洋流分布图,分析这些地方为什么会出现渔场。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得出四大渔场附近都有洋流流经。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我再为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知道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的上泛,最终形成渔场。通过这一环节,可以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加深对教学难点的理解。

海上航行之旅的第四战,我会带学生来到日本福岛。展示日本福岛核泄漏的材料以及中国大陆抢盐的材料,提问学生,大陆为什么抢盐?我们的盐真的受到污染了吗?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得出洋流一方面可以稀释污染物,另一方面扩大污染面积。通过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增强保护海洋的意识。

海上航行之旅结束后,我将根据前面所总结的,给同学总结洋流的全球意义,促进全球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学习完新知识以后,我将让学生思考我精心设计的练习,这些练习包含了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考察。通过这些练习,我想让学生巩固今天所学的重点知识,同时通过练习来加强对难点的理解。

环节四:课堂小结

最后课堂小结环节,我将和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在回顾完知识点以后,给学生讲解洋流对全球的意义:促进全球的物质交换、能量循环。使学生对本课时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升华。

五、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我主要采用纲目式板书,这样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利于彰显所讲地理知识的要点及其条理性。

文章来源://m.jab88.com/j/109917.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