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水调歌头》经典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设计目的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较为著名的一首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本着课程标准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出自己的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设计多种情境,让生读、思、品、说在能力发展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设计思路
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
1、教学时按照“读——品——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2.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
3.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
教学方法
“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话……要能形成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据此,我指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质疑法等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他们的思维由于本文内涵的丰富性和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我采用多媒体引入了大量有关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供感性领悟的氛围,为学生顺利解读文本作了有力的保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美好的祝愿将古诗词拓展到现实生活,深刻领悟词中的感情能初步鉴赏品评名句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准备
flsh配乐朗读,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ppt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欣赏美仑美奂的月亮图“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配《明月几时有》的轻柔笛音乐曲(为营造典雅的气氛作准备,使学生可以快速的进入学习氛围中)
2、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以拈来几句下面请大家背诵几句吧,让我们共同欣赏文人骚客钟爱的“月亮”这些诗句,诗人常通过月亮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
(教师的一句话就可以激起学生诗情的波浪结合旧知导入,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联系旧知识,起到了对比理解、融合贯通的效果)
二、倾听作品,整体感知
1、欣赏课文的音画朗读,说说听完朗读后的总体感受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水调歌头》创新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吟咏,运用联想和想象,把握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联系作者的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苏轼词风的豪放,感受苏轼豪迈旷达的胸襟以及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2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娇生惯养,他们无论是对待亲情还是友情,大都缺乏换位思考的观念。《水调歌头》中传达了浓浓亲情,可以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一次情感教育,使得他们在青春期更好地处理与父母及朋友的关系。根据本学段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该单元的单元说明文及文本的特点,意境、情感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可是利用文中浓浓的亲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一时期的学生很脆弱,很容易放弃,因此加强挫折教育也十分有必要。
3重点难点
在反复吟咏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和联想,把握词中意境;
品味作者情感及乐观旷达的胸襟。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明月几时有》
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拿起一本中国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就会落下许多个“月亮”来。你知道哪些与月有关的诗句呢?
(ppt展示与月有关的诗句)
今天我们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作者借月寄托了怎样的情思。
活动2【活动】文学常识
(ppt展示作者介绍、写作背景、词的相关知识)
活动3【活动】诵读体验
学生初读文本,读准字音。(全班齐读)
跟读范读录音,读准句读。(播放范读录音)
速读注释,品读全词大意。(学生自由诵读,自主学习)
活动4【讲授】文本解读
读诗词讲究情味,但必须是在理解诗词内容、意境之后。通过诵读我们了解了全词大意,接下来我们思考几个问题:
1、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明确:交代了作词的时间及缘由。
作用:(内容上)交代了作词的时间及缘由。
(结构上)总领全篇。
2、上阕作者遇到的艰难抉择是什么?他最终选择了什么?
明确:“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体现了作者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可以看出他最终在矛盾中做出抉择,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流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3、下阕作者无眠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转朱阁,低绮户”指月的移动,暗示夜已深但作者却相思难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可以看出作者经受离别之苦的惆怅与浓浓思念。
活动5【活动】合作探究
(ppt出示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
1、上下阙主要写什么?怎样联系起来的?
明确:上阕:月下饮酒——幻想超脱尘世转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对月怀人——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联系: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如果时空倒流,你化身为苏轼本人,试将词中的文句变成平实的语言表述出来。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
4、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示例:不知天上宫阙,今次是何年——对美好月宫的描绘,流露出赞美与向往。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流露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以小组讨论、展示、互评的形式完成探究,老师做适当引导和补充)
活动6【活动】主题探究
本词最大的特色是以月为中心贯穿,色彩绚丽,想象奔放,阐发哲理,含蓄自然,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政治失意、与弟离别相思纵然抑郁惆怅,但作者并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而是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致。在词中,我们学到了许多东西,词人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的面对人生。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
活动7【活动】音乐欣赏
欣赏邓丽君的歌曲《明月几时有》。
活动8【作业】作业设计
背诵默写全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明月几时有》
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拿起一本中国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就会落下许多个“月亮”来。你知道哪些与月有关的诗句呢?
(ppt展示与月有关的诗句)
今天我们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作者借月寄托了怎样的情思。
活动2【活动】文学常识
(ppt展示作者介绍、写作背景、词的相关知识)
活动3【活动】诵读体验
学生初读文本,读准字音。(全班齐读)
跟读范读录音,读准句读。(播放范读录音)
速读注释,品读全词大意。(学生自由诵读,自主学习)
活动4【讲授】文本解读
读诗词讲究情味,但必须是在理解诗词内容、意境之后。通过诵读我们了解了全词大意,接下来我们思考几个问题:
1、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明确:交代了作词的时间及缘由。
作用:(内容上)交代了作词的时间及缘由。
(结构上)总领全篇。
2、上阕作者遇到的艰难抉择是什么?他最终选择了什么?
明确:“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体现了作者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可以看出他最终在矛盾中做出抉择,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流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3、下阕作者无眠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转朱阁,低绮户”指月的移动,暗示夜已深但作者却相思难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可以看出作者经受离别之苦的惆怅与浓浓思念。
活动5【活动】合作探究
(ppt出示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
1、上下阙主要写什么?怎样联系起来的?
明确:上阕:月下饮酒——幻想超脱尘世转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对月怀人——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联系: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如果时空倒流,你化身为苏轼本人,试将词中的文句变成平实的语言表述出来。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
4、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示例:不知天上宫阙,今次是何年——对美好月宫的描绘,流露出赞美与向往。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流露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以小组讨论、展示、互评的形式完成探究,老师做适当引导和补充)
活动6【活动】主题探究
本词最大的特色是以月为中心贯穿,色彩绚丽,想象奔放,阐发哲理,含蓄自然,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政治失意、与弟离别相思纵然抑郁惆怅,但作者并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而是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致。在词中,我们学到了许多东西,词人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的面对人生。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
活动7【活动】音乐欣赏
欣赏邓丽君的歌曲《明月几时有》。
活动8【作业】作业设计
背诵默写全词。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枣儿》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口述故事梗概,理清剧本思路。
2.认识文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性格,把握表现人物的手段。
3.“枣儿”在文中的作用。
4.重点理解全剧所运用的象征艺术表现手法
5.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
1.作者介绍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2.时代背景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
3.名家点评那是一个奇特的生命。世代繁衍,生生不息,自在长青,永无衰竭。它涌动着温暖的亲情,张扬着至纯的人性,只奉献不图报,守诚信不扭曲,不为无望而绝望,纵有无奈却无悔。那呼喊发自内心,是根在呼吸,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那是一片多彩的世界。爹娘的呼喊没有回应,却引导我们去追寻儿孙的脚步。那枣儿不仅给人以活力,更使人思考。它像被插上翅膀可以到处飞舞,便带着一丝惶惑几分躁动飞出田野,飞出村庄,飞出生它养它的地方。终于,他们发现了一片以前不曾相识的新天地,渐惭地又发现了一个以前不曾相识的新自我。人挪活树挪也活,枣儿何处不养人?他们何曾没有听到爹娘的呼喊,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的神经,丰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直到世界在他们眼里也变成一个村庄,正是这呼喊化作阵阵长风,催发着美丽的枣儿花开遍全球。那是一座亟待修茸的家园。请不要因儿孙没有问应而伤心,可知儿孙曾一千次.一万次梦里作答,一千次.一万次梦回千里。他们焦虑而内疚的呼喊,爹娘又何曾听见?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人们从这里走出,最终还要回到这里,不,他们在精神上从来没离开过这里。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铸成情感的皈依。愈是现代化愈能激起人们对古老情怀的追忆和对文学古典主义的眷顾。然而,枣儿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枣园不是樱桃园。爹娘岂能被时代遗忘。让爹娘也见识一下未曾见过的新天地,认识一下不曾相识的新儿孙,尝一口移栽它乡的新枣儿,享受一下让他们再无牵挂的新家园,爹娘的呼喊就会变得从容.自信和年轻。为了让古老的家园也变得五彩缤纷,让家乡的枣树结出更加奇异的甜果,爹娘尽可放心地让儿孙走出家园吧。当他们回来的时候,捧给爹娘的将是一个崭新的世界。我惊奇,爹娘在享用那奇异的甜果果时,竟品出依然浸润在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我更欣慰,当匍匐在爹娘脚下吃着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儿孙仍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
【整体感知】
1.语知归类①生字注音蓦然mo翘首qiao咀嚼jujue囫囵hulun②词语积累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咀嚼: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翘首:抬起头来望。蓦然:突然地。
2.理清思路《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其剧情是: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事情发生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开场的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男孩因“捡枣”而与老人邂逅;老人请男孩吃“枣儿”;算命先生给老人的儿子起名,以及儿子小时候尿尿的事情,都离不开“枣儿”;老人给男孩讲“枣树”的来历,以及“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爷儿俩靠“仅剩的八十一颗枣儿”活命的故事,也都离不开“枣儿”;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留给父亲吃;结尾以“枣儿甜,枣儿香……”的童谣,与开场相呼应。结构图如下:一.童谣开场枣枣儿来历呼感儿老人念儿子枣儿尿脖子唤动为二.男孩与老人邂逅枣儿尿树亲亲线藏枣留父亲人情索枣儿思父亲吃巧克力三.童谣收场
3.讨论解惑
①怎样认识剧本的人物形象?全剧只有两位人物出场:老人和男孩。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年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老人的形象又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男孩:则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则显示了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剧中还有两个未出场的人物: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老人的儿子(枣儿):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了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②剧本是怎样生动地表现人物感情的?
1、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剧中的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真实自然,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例如,老人的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情味,具有长者之风而又有很浓的乡土气息和很强的人生沧桑感。“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体现出老人朴实自豪与典型的乡土语言。例如,“(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此句道出了老人的人生沧桑感。“(将枣儿擦干净)给,尝尝。男孩默默地接过。吃吧,树上的枣儿多着呢!”老人的语言表现了长者对小孩的疼爱,而且随着他与男孩交往的深入,这种疼爱的感情表现得越来越强烈。男孩的语言则显得纯真活泼,稚嫩可爱。例如,“和你的脸一样,皱巴巴的”表现了男孩的天真可爱顽皮。又如,“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写出了孩子对枣儿叔不回家的困惑,表现了男孩的一颗纯真稚嫩的心。从两人的对话中,能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情感。剧中的舞台提示虽然文字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些舞台提示大都是人物动作、表情的简要说明,例如,写老人“威严地”“命令”“蓦然温和”“将枣儿擦干净”“掸去男孩身上的灰尘”“清清嗓子”“心事重重”“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等等,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剧本中的情节,如老人向男孩讲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小时候在老人脖子上撒尿并在“枣树”下尿尿的情形;给男孩讲“枣树”的来历.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给父亲吃;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都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
《枣儿》一剧以情感人。全剧重在写情,写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写老人与男孩之间的感情,写老人的故乡之情和对以往岁月的怀念之情。
③怎样理解剧中的象征手法?全剧运用了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全剧以“枣儿”为线索贯穿剧情,借“枣儿”牵系和寄托人物的感情: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相遇.而亲近,又因“枣儿”而引起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呼唤。剧中写的是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发生的一段交往,但其内涵却是对当今社会状态以及各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隐喻,一种象征。“枣儿”所凝聚的老人的感情和经历,代表的是亲情和历史,也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枣儿”所牵涉的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以及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剧中有不少台词和情节富有象征意味。
例如,老人说:“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其中“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一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男孩说枣儿叔叔不回家,是“迷路了吧?”这“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又如,男孩谈起父亲会给他带回巧克力,在这一细节中,“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巧克力”则是现代生活的象征。在剧本中,诸如此类的台词和细节描写,还有很多。
④怎样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剧本的思想内容具有双重性、双向性和多样性。双重性:剧本的思想内容,在表层上,表现的是牵动人心的深切亲情,一位老人与一个男孩的纯真情义,以及老一辈的深厚乡情;但在深层,表现的是人们在社会变革中的情感动荡.人生变化和生存考验,等等。双向性:剧中感人至深地描写了老人对儿子和男孩对父亲的亲情,老人与男孩之间真挚感情,以及老人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剧本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实际上有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它既表现了深挚强烈的至爱亲情,也反映了家庭关系的必然变化;既表现了对以往岁月的怀念,也反映了社会变革的必然趋向;既表现了人们对传统的依恋.对精神家园的寻求,也反映了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其中有迷茫,也有清醒;有困惑,也有企盼;有对往昔的眷念,也有对未来的呼唤。
多样性:剧本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因此可以有多样化的理解。例如这样一些看法: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如此等等,都是剧本思想内容的应有之义。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三点:①本课的基础知识;②理解剧中人物形象及表现人物的方法:③“枣儿”在剧中的作用;④象征艺术表现手法;⑤剧本的思想内容。
【同步练习】
1.填空:(1)舞台说明,也叫”____”,是由于演出的需要,穿插在剧本里的一些文字,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服装、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上下场等。(1)舞台提示;说明性;人物表、时间、地点、道具、布景、表情、动作
一、细读课文,探究下面的问题。1.老人有几次回忆起儿子枣儿小时候的事?他对男孩又是什么态度?他的这些回忆和态度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读一读,想想它在剧中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剧中有不少富有象征意味的台词,不能只按字面理解。可以让学生仔细体会。回答以下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4.男孩:(接住,看枣)爷爷,这熟枣儿和你一样。老人:和我一样?男孩:和你脸一样,皱巴巴的。老人:(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男孩:(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男孩: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老人:不知道。男孩: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男孩: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男孩:来呢,你的枣儿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拓展】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送花》
奥斯勒
生活的真谛并不神秘,幸福的源泉大家也知道,只是常常忘记了,于是这才有点奥妙。
故事是由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和看到的。一连好几年,这位温和的小个子守墓人每星期都收到一个不相识的妇人的来信,信里附着钞票,要他每周给儿子的墓地放一束鲜花。后来有一天他们照面了。那天,一辆小车驶来,停在公墓大门口,司机匆匆来到守墓人的小屋子说:“夫人在门口车上,她病得走不动,请你去一下。”一位上了年纪均孱弱的妇人坐在车上,表情有几分高贵,但眼神已哀伤得毫无光彩。她怀抱着一大束鲜花。“我就是亚当夫人,”她说,“这几年我每礼拜给你寄钱……”
“买花。”守墓人应道。
“对,给我儿子。”
“我一次也没忘了买花,夫人。”
“今天我亲自来,”亚当夫人温存地说,“因为医生说我活不了几个礼拜了。死了倒好,活着也没有意思了。我只想再看一眼我儿子,亲手来放这些花。”
小个子守墓人眨巴着眼睛,没了主意,他苦笑了一下,决定再讲几句。
“我说,夫人,这几年您总寄钱来,我总觉得可惜。”
“可惜?”
“鲜花搁在那儿,几天就干了,没人闻,没人看,太可惜了!”
“你真的这么想?”
“是的,夫人,您别见怪。我是想起来自己常跑医院、孤儿院,那儿的人可爱花了。他们爱看花,爱闻花。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
老妇人没有作答。她只是又小坐一会儿,默默祷告了一阵,没留话便走了。守墓人后悔自己一番话大直率,大欠考虑,这会使她受不了。
可是几个月后,这位老妇人又忽然来访,把守墓人惊得目瞪口呆;她这回是自己开车来的。
“我把花都送给那儿的人们了,”她友好地向守墓人微笑着,“你说得对,他们看到花可高兴了,这真叫我快活!我的病好转了,医生不明白怎么回事,可我自己明白,我觉得活着还有些用处!”不错,我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得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能表现“死了倒好,活着没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妇人觉得“活着没意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老妇人的病好转的真正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处说“我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得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根据小说的内容,在下面横线上补充一句话,说明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中写了“故事是由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和看到的”这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主要是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B.“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在守墓人看来,人活着就应该多关心那些活着的人们,至于死去的就大可以不管了。
C.小说主要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来表现老妇人,其形象虽有些模糊却表现了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
D.小说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开情节的,在简洁的对话中交代了事情的经过,显得简练而丰富。
E.这篇小说构思精致,情节有起落,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文章来源://m.jab88.com/j/9976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