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考地理考点归纳:分析某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考地理考点归纳:分析某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高考地理考点归纳:分析某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

第七章:分析某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

工业生产特征——从工业的发达程度.工业部门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方面概括.

如何分析一个地区(省)或者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区位条件城市区位因素

1)地理位置优越;

2)自然条件(分析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优越;

3)工农业基础条件(好);

4)资源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

5)交通条件(便利);市场条件(广阔);

6)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额(比例多);

7)国家政策和开放程度;

8)旅游条件(丰富,地域组合好);

9)其他条件(国家大型工程等)。

如何综合整治(发展)一个工业区(鲁尔区、辽中南等)的经济

1)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

3)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提高人口素质,繁荣经济;

4)消除污染,整治环境,美化环境;

5)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

6)因地制宜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各类资源。

简要分析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区位优势

①地理位置优越,东临渤海,有利于对内对外联系和交流;

②拥有中国最密集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区内港口众多,高速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四通八达;

③拥有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自然资源;

④有京津唐、辽中南工业基地,工业和经济基础雄厚;

⑤有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高校、科研机构众多,教育科技力量雄厚。

分析环渤海湾地区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区位优势条件?

1)港口资源得天独厚;2)区内交通发达;3)基础设施完善;

4)产业优势突出;5)教育、科技、人力资源丰富6)民营资本雄厚;

7)目前正处于产业加速积聚,提升发展阶段,潜力很大。

“环北部湾经济圈”很有可能会成为“第四圈”。试分析其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经济圈内的广西、广东、海南和越南北部诸多大中城市的经济实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以大中城市和产业为依托的发展局面基本形成;

②该区域内石油、天然气和海洋生物等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

③北部湾纠纷已经解决,为中越两国共同开发北部湾清除了障碍;

④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建设进程加快,中国西部大开发已取得明显成效。多种有利因素叠加,将进一步推动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崛起。(2分)

广西新成立的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经济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1)紧邻东盟(东南亚)经济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2)除了陆上交通联系内地和东南亚,还拥有北海、钦州、防城港等港口群,是西南地区的出海大通道,交通优势明显;

3)腹地广阔,资源丰富;该区经济相对落后,开发潜力巨大

分析云贵高原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及应对措施?

优势:1)盆地(坝子)内地形平坦,有利于农业发展;

2)水、热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发展;

3)水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农田;

4)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生物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多样化农业;

5)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独特,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6)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采矿、冶炼和深加工工业;

7)地处边陲,毗邻东南亚,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

劣势:1)地形崎岖;2)平原面积小;3)交通不便;

4)经济发展水平低;5)地质灾害频繁;6)石漠化严重。

对策:1)大力发展交通;2)加强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与合作;

3)充分开发利用当地资源(水电、矿产),发展水电、采矿和深加工;

4)大力发展农业多种经营;5)大力发展旅游业。

▲苏南地区既要开发又要受到限制的原因?[工作总结之家 dg15.CoM]

进一步开发的原因:1)科技发达;2)劳动力素质高,数量多;

3)工业基础雄厚,位于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4)交通便利,长江下游,沿海中部;5)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6)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限制开发的原因:1)资源短缺,缺少煤、石油、铁等重要资源;

2)环境压力大,污染严重(水、大气、酸雨)

▲塔里木盆地经济发展的优势?

1)温带大陆性气候;2)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3)塔里木河提供工农业用水(绿洲农业)4)天然牧场,畜牧业;

5)边境贸易;6)矿产,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7)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8)国际正常支持。

相关推荐

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问题研究: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从容说课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案例探究,使学生能够理解区域发展与区域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环境为区域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条件,选择新加坡作为研究的案例,主要因为新加坡是工业化程度高,工业化进程快,经济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的国家,而且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非常明晰。另外,该国在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方面的不利与有利条件都非常突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国的外向型经济与新加坡有很重要和密切的联系,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新加坡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也比较能够反映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的区域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是不同的。由于本节内容是问题研究,所以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前面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应用相关理论和技能来解决相应的问题。本节内容为1课时。
教学重点
1.新加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新加坡区域发展的条件评价。
3.新加坡不同区域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
教学难点
1.新加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新加坡区域发展的条件评价。
3.新加坡不同区域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
教具准备
1.新加坡地图。
2.有关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图文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新加坡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学会分析地理数据图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掌握一定的区域研究的方法。
2.学会评价某区域发展的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地理科学实用性的认识。
2.建立科学发展观。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了解新加坡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信息。分组进行研究,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探究过程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研究,课堂上主要是汇报研究的成果。教师也准备相应的资料,以备学生在课堂展示研究成果时进行一些补充。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引发思考)新加坡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创造着奇迹,许多人都在研究新加坡经济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同学们也作为专家进行了一些研究,重点以新加坡为例,分析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什么条件?下面我们共同探究,已经形成一些想法的同学可以与组内同学进行交流后,代表小组来介绍探究的成果。
推进新课
板书:
问题研究:地理环境对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提供发展条件

(设置探究题目便于将学生思考引向深入)请大家针对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特点来共同分析和评价新加坡地理环境的优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新加坡哪些地理条件对工业发展不利?
课件展示图片:
新加坡地图
课件展示:文字资料
材料:新加坡的地理环境简介
国名来由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原意为狮城。据马来史籍记载,公元1150年左右,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王子槃(pán)那乘船到达此岛,看见一头黑兽,当地人告知为狮子,遂有“狮城”之称。新加坡是梵语“狮城”之谐音,由于当地居民受印度文化影响较深,喜欢用梵语作为地名。而狮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征,故以此作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过去华侨多称其为“息辣”,即马来语“海峡”的意思,也有因其小而将之称为星洲、星岛的。
简史古称淡马锡。8世纪建国,属印尼室利佛逝王朝。公元18世纪至19世纪初为马来西亚柔佛王国的一部分。1819年,英国人史丹福莱佛士抵新,与柔佛苏丹订约设立贸易站。182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成为英在远东的转口贸易商埠和在东南亚的主要军事基地。1942年被日军占领,1945年日本投降后,英国恢复其殖民统治,次年划为直属殖民地。1946年英国将其划为直辖殖民地。1959年6月新加坡实行内部自治,成为自治邦,英国保留国防、外交、修改宪法、颁布“紧急法令”等权力。1963年9月16日并入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脱离马来西亚,成立新加坡共和国。同年9月成为联合国成员国,10月加入英联邦。
自然地理位于东南亚,是马来半岛最南端的一个热带城市岛国。它位于赤道以北136.8千米,东经103°38′至东经104°6′,北纬1°09′至1°29′,由一个本岛和63个小岛组成。面积为682.7平方千米(新加坡年鉴2002),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为邻,有长堤与马来西亚的新山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之一。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4~27℃。地势低平,平均海拔15米。自然资源缺乏。新加坡所处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之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商业、通讯和旅游中心。

有利条件主要是地理位置优越,不利条件是矿产资源贫乏。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然后总结)

新加坡的工业非常有名,主要的工业部门有哪些,是什么地理环境影响到工业部门的选择呢?除新加坡本身的地理条件外,促进新加坡主要工业部门发展的有利因素还有哪些?我们从其发展简史上去寻找。
板书:
一、主要经济部门

课件展示:文字资料
新加坡工业发展
新加坡国土小,人口少,资源缺乏,国内市场有限。但是其地处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南口,地理位置优越。因此,从英属殖民地时代起,新加坡就成为一个国际都市,起着中转贸易和邻近地区商业中心的作用,并从此不断繁荣发展。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在李光耀总理执政期间,开始推行一系列针对本国现状的经济发展战略。新加坡从实际出发,实行全方位开放,努力把本国经济融合在世界经济之中,积极参加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外国资源、市场、技术和资金以发展本国经济。
新加坡政府从1961年起根据不同时期国内国际情况,制定了各阶段的五年发展目标,从而使新加坡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各阶段情况如下:
第一阶段(1961~1965):为了改变过去单一依赖转口贸易的状况,并解决殖民统治留下的严重失业问题,着手发展进口替代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当时新加坡人口为180万人,失业的就有20万人。经过5年的努力,创造了1.7万个就业机会。
第二阶段(1966~1970):这是奠定基础的十年。为了进一步使依靠转口贸易为主的经济结构向多元化经济转变,着力发展制造业,引进电子产品,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十年中使制造业的产值从4.3亿新元增加到35亿新元,每年递增26%;同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展开,机场、港口、道路相继建成或得到改善,公共住宅开始大规模兴建。此阶段基本解决了失业问题,同时基本具备吸引外资的条件,外国投资设厂开始增加。
第三阶段(1971~1975):此阶段是经济起飞阶段。大力引进技术密集型产业,以电子行业为先导,开始大量生产电脑。提倡科研与经济结合,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制造业继续发展,其就业人数由21万增加到36万。同时加快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使软、硬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为大规模引进外资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四阶段(1976~1980):着力引进高新技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五阶段(1981~1985):扩大引进高新技术、鼓励跨国公司与本地中小企业挂钩。为了引进投资、技术和专业管理人员,将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由原来的33%减为10%,同时鼓励外国人在新加坡办学校、医院,便于他们长期居住。

(学生回答后师生讨论并评价)

新加坡国民体系中,服务业、农业等与其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哪些地理条件促使新加坡大力向海外投资?
课件展示:
新加坡的经济概况
新加坡的传统经济以商业为主,包括转口贸易、加工出口、航运等。独立后,坚持自由经济政策,加紧发展资本密集、高增值的新兴工业。政府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向是:以服务业为发展中心,加速经济国际化、自由化高科技化。为进一步发展经济,近年来,大力推行“区域化经济策略”,加速向海外投资,积极开展在国外的经济活动。
(1)农业概况
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到1%。主要有园艺种植、家禽饲养、水产和蔬菜种植。农业拥有可耕地面积5900公顷,占国土面积的9.5%。粮食全部靠进口,80%的蔬菜从马来西亚、中国、印尼和澳大利亚进口。农业中保存高产值出口性农产品的生产,如种植热带兰花、饲养观赏用的热带鱼,种植一些传统的热带经济作物等。
(2)工业概况
自从1965年从马来联邦脱离后,工业化推动了新加坡的经济转型。主要有制造业,包括炼油、石化、修造船、电子电器、纺织、交通设备等部门。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电子工业是增长最快的部门,但面临着其他亚洲国家的竞争。政府正致力于提高生产率,以在低成本、高技术领域保持竞争优势。
(3)服务业概况
新加坡服务业发达,随着东南亚经济的发展,还将进一步增长。金融业是最大的服务业部门,在过去几年里增长很快。旅游业发达,是外汇主要来源之一。1995年来新的旅游者近714万人。主要来自日本、印尼、马来西亚、台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师生讨论归纳)
板书:
二、主要影响因素
不利因素:耕地面积小,资源贫乏
有利因素:气候条件优越,工业基础好,地理位置优越,航运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

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气候条件优越,不利条件为耕地面积小,服务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工业基础好,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水平高。
课堂小结
结合学生活动实践,评价学生学习行为。
板书设计
问题研究:地理环境对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提供发展条件
一、主要经济部门
二、主要影响因素
不利因素:耕地面积小,资源贫乏
有利因素:气候条件优越,工业基础好,地理位置优越,航运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
活动与探究
新加坡一直都实施对外开放的政策,大力进行海外投资,例如非常有名的苏州新加坡工业园、无锡新加坡工业园。同学们想一想积极对外投资与新加坡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就此写一篇小短文。
提示:学生从新加坡土地面积、资源、环境和土地承载力等方面展开。

2017高考地理考点归纳分析(中国地理分区)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2017高考地理考点归纳分析(中国地理分区)”,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17高考地理考点归纳分析(中国地理分区)

一、降水带分区

中国可划分为三大自然区,主要依据气候和地貌的地域差异,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三大自然区的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之间,以400mm等年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

二、冷热带分区

在三大自然区基础上,依据我国东西降水、南北热量的差异,将三大自然区中的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1、北方地区

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北方地区内部包括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具体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

2、西北地区

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新疆、宁夏和甘肃西北部,非季风气候区,深居内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

3、青藏地区

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海拔高,气候寒冷。

4、南方地区

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南部临东海、南海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区)。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

三、经济带分区

1.经济协作区

1954年建立了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七大经济协作区。1961年华中区与华南区合并为中南区,全国划分为六大经济协作区。这一划分方式影响比较深远。

以当前的情形而论,中国按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南、华东和华中进行分区,每个区域各自包含的省份、直辖市和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如下:

华北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

东北地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华东地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台湾省。

华中地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华南地区: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西南地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

西北地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沿海与内地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区划一直采用“两分法”,即全国划分为沿海、内地。

3.三大经济地带

经济区划“三分法”是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带。

东部地区包括沿海的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9个省、自治区;

西部地区包括宁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四、现阶段的四大经济区域

随着我国近年来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经济发展增速,全国分为四大经济区域: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为: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

西部大开发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

东北振兴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三省。

中部崛起中部六省为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

东部率先发展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山东、江苏省、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省以及海南省共计十个省市。

2017届高考地理考前回扣教材-经济发展区域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2017届高考地理考前回扣教材-经济发展区域”,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微专题16 经济发展区域

回扣导图

类型典型地区考点内容

经济发展区域农业发展区域我国商品粮、商品棉、甘蔗、油菜、水果等主产区(1)农业生产条件评价(优势和劣势)

(2)农作物分布特点

(3)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

(4)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区

世界重要作物(橡胶、咖啡等)主要产区

经济发展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地区我国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三角、环渤海、长江沿线等地区(1)工业区的区位条件评价

(2)工业生产特点分析

(3)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美国三大工业区(东北部地区、南部地区、西部地区)

俄罗斯主要工业区

我国珠三角、江苏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地区

读“美国部分地区图”(图Ⅰ)和“甲地到乙地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示意图”(图Ⅱ),回答1~2题。

1.据图推断乙地()

A.农业类型可能是乳畜业

B.农业类型可能是商品谷物农业

C.农业发展可能面临冻害、雪灾

D.农业发展表现为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低

2.甲地存在的环境问题是()

①过度垦殖,水土流失加重 ②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 ③大规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剧减 ④土地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 1.C 2.A

解析 本题考查美国农业地域类型及分布,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第1题,根据所学的美国农业带分布情况,乳畜业分布在美国东北部,A项错误。乙地位于中央大平原西部山麓地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是畜牧和灌溉农业区,B项错误。纬度较高,对冬季寒潮没有地形阻挡,可能面临冻害、雪灾,C项正确。农业类型是大牧场放牧业,规模大,商品率高,D项错误。第2题,甲地是商品谷物农业区,由于过度垦殖,水土流失加重,①对,排除B、D选项。以种植业为主,没有过度放牧问题,②错。没有大规模围湖造田问题,③错,排除C项。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土地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④对。

读“江苏1990年、2010年产业结构图”(图甲)和“1990~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变化图”(图乙),回答3~4题。

3.对比江苏20年间的产业结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比重快速下降,农业生产水平降低

B.第二产业上升速度超过第三产业

C.第三产业比重快速提升

D.第三产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4.有关江苏城市化,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化速度一直在加快

B.大部分城市出现逆城市化

C.2010年江苏处于城市化的成熟阶段

D.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

答案 3.C 4.D

解析 本题组考查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第3题,对比江苏20年间的产业结构变化,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比重快速下降,但是农业生产水平不会降低,故A错误,20年间第二产业由49%上升到53%,第三产业由26%上升到41%,第三产业上升速度最快,比重快速提升,第三产业一直不占据主导地位,故B、D错误,C正确。第4题,读江苏省城市化率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变化图可以看出,城市化速度先加快后减慢,故A错误,江苏省城市化水平在60%左右,还不属于成熟阶段,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故B、C错误,可以得出的是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故选D。

2017高考地理考点归纳分析(常用地理公式)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高考地理考点归纳分析(常用地理公式)”,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2017高考地理考点归纳分析(常用地理公式)

自然地理时区区时

⒈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2.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

5.日出、日落时刻

(1)地方时、区时计算

(2)日出时刻=(24-昼长)/2

日出时刻=12-昼长/2

(3)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

日落时刻=12+昼长/2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

(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7.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

(1)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

(3)R为某日日期,R-6月22日为该日与6月22日相差的天数,(23°26′*4/365)为太阳直射点一日内移动的纬度距离。(假设其移动是匀速的)

8.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9.某地昼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

10.某地夜长=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即:纬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长+夜长=24小时

11.昼长、夜长

(1)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注意:前后时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时,比如都是北京时间

(2)昼长=(12-日出地的地方时)*2

昼长=(日落地的地方时-12)*2注意:均指该地地方时

(3)图上计算:

昼长=24小时*昼弧/360度

(4)北纬某地昼长=对应南纬的夜长

(5)夜长=24-昼长

1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

(x-1)·h≤H(x+1)·h,其中H为相对高度,h为等高距,x为等高线条数。13.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13.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

比例尺的缩小或放大是距离的缩放、并非面积的缩放。

图上距离往往需要在地图上量取。

14.实际距离

(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在经纬网图上:

经线上跨纬度1度=111千米

纬线上跨经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纬度

15.外流区的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16.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17.耕地比重=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18.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该地常住人口(人)/该地土地面积(平方千米)

19.人口耕地密度

人口耕地密度=该地常住人口数/该地耕地面积

20.人口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某时段末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

21.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总人口/总人口

22.人口计算公式

人口出生率:人口出生率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

计算公式: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年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年平均总人数之比,通常用千分率表示。用于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的水平和速度的综合性指标。

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年自然增长人数/该年年平均人口数)×1000‰。

总和生育率:指一定时期育龄妇女各年龄组生育率之和,以千分数表示。反映育龄妇女在15至49周岁总的生育水平,也可看成为如果一批妇女按照目前各年龄的生育水平度过整个生育期,则一生可能生育的孩子数。

23.人口总负担系数

指被抚养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

其中被抚养人口指0—14岁和65岁以上的人口。

24.性别比

性别比是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用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性别比是106:74。

25.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

文章来源://m.jab88.com/j/90483.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