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像山那样思考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狼嗥的含义。
2、感悟文章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3、提高对大自然美景的哲理感悟力。
4、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由狼嗥引出的哲理思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词语积累
嗥叫驯服残羹聆听悚然湍急蠕动饿殍艾蒿
二、文本研习
1、快速地阅读全文。
思考: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
2、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他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3、除了这些事物,还有什么也有感受?是怎样的感受呢?
——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5、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
6、“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那么一开始“我”是怎样的呢?
——先是和芸芸众生一样,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
7、是什么使他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
8、让我们齐读第六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
——作者通过一段猎杀狼的亲身经历,写出自己的触动。
9、有同学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捕捉到的?
——写狼“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与狼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形成对比,反衬人的冷酷。
——“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让人顿生怜悯之心。
——“无动于衷”的岩石不如说是在指责人的无动于衷。
10、作者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又是如何上升为理性认识的?
——山失去了狼,鹿因数目过多而死去。
11、有了触动以后,作者又从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退化中,进一步得到验证:此时作者意识到要保护环境。作者的认识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发展到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剑拔弩张的矛盾关系,但人类的印迹似乎还很重。这里保护环境归根结底还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仍然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那么作者的最终认识是不是就仅限于此呢?下面我们就把文章的最后一段一起来读一遍,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思考作者在不断的实践探索过程中,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
——此段中的一些语句很有哲理,比如“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作者悟出了人与自然应该平等相处。
12、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为中心的认识,发展为了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所有一切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13、“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现在我们来领会一下这声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含义?
——狼嗥是在警告人们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否则必将自食其果。
——狼嗥告诫人们:狼也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员,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
——狼嗥是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
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是啊!万物之问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14、通过我们先前的反复朗读,我们能否感觉到这篇文章在形式上,特别是在语言文字上与一般介绍自然、介绍生态伦理观念的文章不同?不同在哪里?
——一般这类文章都是科学语体,而利奥波德身为一位生态伦理学家,他的文学素养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较强,较多地用了排比句。
——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充溢着诗意美。这就与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融为一体,使全文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
三、课堂小结
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开篇时图片留给我们的疑问,可以说已是不解自破。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
四、作业
做几句仿句练习,体会一下排比对阅读带来的冲击力,尽量以大自然为仿写内容。
1、我不是光芒四射的太阳,也不是高悬夜空的月亮,而是漫漫银河中的一颗星星。
——我不是翱翔天空的雄鹰,也不是屈身笼中的金丝鸟,而是自由飞翔在天空中的一只麻雀。
——我不是威风凛凛的雄狮,也不是气吞万里的猛虎,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只驯鹿。
——我不是巍立峰顶的巨石,也不是饱经沧桑的钟乳,而是风霜雨露中的一粒卵石。
——我不是宽阔无垠的海洋,也不是汹涌澎湃的湖泊,而是灿烂阳光下的一滴露珠。
2、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树木是时间的通史,年轮是过去,树叶是现在,种子是未来。
——森林是树的家园,泥土是地毯,灌木是家具,动物、鸟儿是森林的成员。
——田野是作物的一篇乐章,田垄是五线,稻草人是高音谱号,小麦、玉米是田野的音符。
——山是自然的一幅图画,岩石是轮廓,绿树是调子,七彩的花和万千的生物是山的色彩。
——天是月的一座舞台。云彩是遮幕,太阳是灯光,虫鸟走兽是观众。
板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狼嗥
鹿……猎人希望、恐惧
山客观的思考
草原、高山植被无可挽回地退化
“我”大声疾呼充满生态忧患意识
生态价值生命意义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平等共存。
2、确立正确的生态观,增强我们的忧患意识,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教学重难点]:
1、文中重点语段的理解。
2、和谐平等生态观的确立。
[教学方法]:
文本研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用齐秦的《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听过狼嗥吗?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段文字,想像一下当时的场景。“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荡漾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请谈谈对狼嗥的感觉。
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为什么这声音是“不驯服”、“对抗性”、“悲哀的”?
这种“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又是从何而来呢?
二、文本研习
(一)分析2、3节
1、先来看看周围的事物对这一狼嗥的反应。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分别的反应。
它们的反应有什么共同点?——“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
2、却有另一种反应与众不同,是谁的?怎么不同?
山“更加深刻”、“客观”
3、“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为了强调这一观点,作者在第3节中有呼应的文句,能找到吗?
明确:“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
(二)分析4、5、6节
1、那么,究竟这种“秘密的看法”和“隐藏的含义”是指什么呢?作者自己又是否从一开始就知道的呢?
明确:不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
2、阅读4、5、6节。
为什么要杀死这只狼?
明确:社会——“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过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
自身——“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人为什么那么厌恶狼,非要置之于死地?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什么态度?
明确:人类对狼的敌意和偏见,狼对人类的利益构成威胁,那么“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主宰。
补充:作者曾是一位资源保护主义者,把资源分为“有用”和“无用”,保护有用的(鹿),消灭无用并有害的(狼)。
③作者的观点是如何转变的?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
明确:“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是什么观点?(必须杀死狼的观点)
“新的东西”与前文哪些语句是一致的?(山的“秘密的看法”和“隐藏的含义”)
④山的“秘密的看法”和“隐藏的含义”究竟指什么?可能我们在解答完另一个问题时,答案就明了了。
问题:自然界失去了狼会怎样?
阅读7、8、9节,用一句话概括狼被消灭后带来的危害。
一句话:狼被消灭了,山和草原也被破坏殆尽,自然环境受到毁灭性的影响,人类的未来也不复存在!
这一点,人类和其他生物并没有意识到,只有山和狼了然于胸,因此,“秘密的看法”和“隐藏的含义”就在这里。
⑤人类遭到自然报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他不知道像山那样去思考。”人类是怎样思考的,山又是怎样去思考的?
(阅读第10节)
人似乎在为和平而奋斗,但如何理解“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人们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却带来了长远的危害。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如何理解?这是梭罗的名言,作者对此也是完全赞同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荒野中万物之间都是怎样的。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⑥文章末节在引出梭罗的名言后,又提到“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这就与首节前后呼应,也回到了我们开始留下的问题了。我们再来把第一小节齐读一遍,这节其实也是此文的文眼。通过文章的讲解,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领会一下这声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涵义?
拓展延伸
可悲的是,对于这一点,只有大山明白,却极少为人类所领悟,学过此文后,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呢?话题:人与自然(学生谈)
大家还记得这样一幅公益广告吗?拍卖最后一滴无污染的水,最后一株无污染的植物,当我们一味的追求物质进步,而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那留给我们的只能是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要知道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大地上的一切生命,包括那些无言的和无助的、甚至濒临绝迹的动物与植物,都拥有自己不可抹煞的生命的尊严、履历与故事。芸芸众生,他们都是自然的子民,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势必影响到整个生物链的平衡,都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可怕的灾难。
电影《后天》、《可可西里》
这篇文章是这本书的压轴之戏。在这本书的最后一个专题中,我们涉及到了人与自然这样一个人文话题。也许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和感触:大自然,她是美的源泉,她蕴涵着各种各样的美。她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她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
面对大自然,有的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有的人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的人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
诗歌欣赏:《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日本]谷川俊太郎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铺路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变得更加热闹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建造公园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像山那样思考 [苏教版必修1]”,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2)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自查生字词注音及重点词语释义。
2、“像山那样思考”又怎样的内涵?
3、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4、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看到的画面上是什么动物啊?(图片)你能说出有关这个动物的成语吗?这些词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感情色彩上)贬义。即使我们提到的“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电影的讲述人与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传到中国便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的意思。狼,成了“邪恶的化身”,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如果再不留意,就将与狼诀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散文《像山那样思考》。
二、作者简介: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郡岁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沙郡岁月》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三、背景介绍: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的满目疮痍。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
四、研习课文:
1、讨论文章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3)借助一声狼嗥而引起的反应,将深刻的生态伦理表达出来。
第二部分(4-9)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第三部分(10)启示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像山那样思考要有生态意识。
2、阅读并思考:
⑴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4~6自然段。从前认为自然界是被人类明智而高效的利用的,是应为大多数人提供最大的善,这种“善”即是认为狼是坏的捕食者,吃掉了对人们有用的鹿,该杀。
用文中的话说:“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后来作者还是这样认为吗?他的想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呢?是不是一个人闷在家冥思苦想得出的结论?(不是)那作者的想法、观点是什么时候转变的呢?(“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再具体点,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是什么观点?(从前的观点)
“新的东西”又是什么?(新的观念,对狼的负罪感。)
我们憎恶狼,是因为它伤过过人类,我们对此总是念念不忘,但我们反过来想想,我们人类伤了多少只狼呢,却不曾有人提起。我们总讲人类有情,有怜悯心怀,讲求“道德伦理”,但当十余种狼在地球上永远的消失,当T型台上的裘皮大衣满世界的招摇时,我们还有何面目向大自然说人类敬天惜物?我们跟纳粹点的人皮灯又有什么两样呢?物极必反,人类终究会为这一切付出高昂的代价的。
(2)自然界失去了狼会怎样?
7~9自然段。那我们就来看看,人类大肆捕杀狼,狼在地球上消失,等待人类的将是什么结局?“自那以后,我亲眼看见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的皱皱巴巴。我看见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先变成无用的东西,然后则死去。我看见每一棵可吃的、失去了叶子的树只有鞍角那么高。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象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并禁止了所有其他的活动。结果,那原来渴望着事物的鹿群的饿殍,和死去的艾蒿丛一起变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出鹿头的部分还留有叶子的刺柏下腐烂。”
“……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为什么说狼消失了,草原得不到复原呢,狼与草原什么关系?(生物链:狼少——鹿多——草光——食草动物的灭亡——山秃)于是大自然会报复人类,于是“……有了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这句话什么意思?人类将不再有未来!
(3)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能明白?
1~3自然段。那么归根结底的说,导致这种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由于人类不善于思考,缺少客观的思考,那么谁做到了客观的思考呢?(大山)文中哪部分有所体现?(第一部分)
朗读一二段,并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①狼的嗥叫有什么特点?
②不同的角度写狼的叫声其表层意思是什么?深层含义又是什么?③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明白?
(4)结合全文,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可悲的是,对于这一点,只有大山明白,却极少为人类所领悟,学过此文后,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呢?(学生谈)
大家还记得这样一幅公益广告吗?拍卖最后一滴无污染的水,最后一株无污染的植物,当我们一味的追求物质进步,而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那留给我们的只能是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要知道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大地上的一切生命,包括那些无言的和无助的、甚至濒临绝迹的动物与植物,都拥有自己不可抹煞的生命的尊严、履历与故事。芸芸众生,他们都是自然的子民,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势必影响到整个生物链的平衡,都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可怕的灾难。
在生态环保方面,世界上德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做的很好,德国教科书每页的左上角都有一张小小的自然图片,用意无非就是教育它的下一代要在享受自然的同时融入自然,热爱自然。而日本人更的无时无刻不在为环保做着宣传。我们来欣赏一首诗歌《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3、由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互相讨论。
五、总结课文: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1、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生存环境的意义。
2、本文明显的诗意和浓郁的思辨色彩。
七、课后作业:
如果你是一名环保志愿者,请写一段宣传文字!
《像山那样思考》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互动]
师:我们是初次见面,没有人知道我姓什么吧?那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姓朱,“近朱者赤”的“朱”。“近朱者赤”是个成语,下面半句是——?
生:(齐)近墨者黑。
师:看来大家对有些成语并不陌生。今天这里空间大,听课老师多,我对我们班的课堂发言提三“大”要求,这就是要大胆、大声、大方,要让全班同学都能听清楚。这个要求能做到吗?
生:(齐)能!
师:请一位同学复述一遍。
生1:课堂发言要大胆、大声、大方。
师:很好。这位同学不但记住了,而且做到了。
(上课铃响。师生互致问候)
[导课]
师:学习课文前,先问大家一个小问题:你们看到过狼吗?
生(七嘴八舌):没有。电视里看到过。图片上看到过。
师:我也只从电视和图片上看到过狼,并且选取了几只带到了我们的课堂。
(投影展示狼的图片。生笑)
师: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些狼的形象给你什么感觉?
生1:狼的双眼闪着绿光,透露着凶狠。我觉得有点恐怖。
师:相信大家都有相同的感觉,这些图片上的狼的形象的确让我们不舒服。我们的汉语词汇是很丰富的,请大家找一些带“狼”字的词语,比如成语、俗语。
生(抢答):“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吞虎咽”。“鬼哭狼嚎”。“狼狈为奸”。“狼狈不堪”。“狼心狗行”。
师:大家的词语还真丰富。老师在这里再补充几个。
(投影展示“狼奔豕突”“引狼入室”“披着羊皮的狼”“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等)
师:“狼奔”后的字怎么念?什么意思?
生2:(疑惑、查字典)念“shǐ”音,意思是“猪”。
师:“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曾经在哪本名著中出现过?
生:(零落)《红楼梦》。形容迎春的丈夫孙绍祖的。
师:我们一下子搜集了这么多有关“狼”的词语,从中可以看出人们甚至可以说人类对狼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七嘴八舌)鄙薄、厌恶、憎恨、诅咒……
师:那么,能不能找到一些褒扬狼的词语?
生:(冥思)没有。
生3:与狼共舞。(生大笑)
师:噢,是一部电影的片名吧。这个词现在似乎有流行开来的趋势,形容与坏人、恶人巧妙周旋,带点调侃的味道。
生4: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生又大笑)
师:噢,是齐秦唱的歌。这句歌词从表面上看似乎带点自豪的色彩,其实不然,齐秦这首歌的情调是很孤独、很凄厉的,这匹“走在无垠的旷野中”的狼始终向往着“传说中美丽的草原”。
可以说,人们自古就是敌视狼的,几乎所有的人都对狼有一种天生的厌恶和憎恨的情绪,打狼便被视为勇士之举。到了近现代,枪械和毒药的成功研制和批量生产,使狼遭受到了灭顶之灾。那么,没有狼的世界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像山那样思考”,换一个角度去认识大自然中的狼吧。
[文本研读]
师:课前你们的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我想大家在预习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疑问,比如文章开头就显得很突兀:“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荡漾到另一个山崖,回响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狼的“嗥叫”怎么会用“骄傲”一词来形容呢?请大家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沉默思考)
师:还没有思考结果?那我们先把第一自然段朗读一遍,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生集体朗读)
生5:我认为,狼生性就是骄傲的。
师:好像很多同学还不是很明白你的结论。能不能展开做一点具体的解说?
生5:我觉得,在作者笔下,狼拥有这样的意识,那就是自己也是荒原、山林的主人之一,它也有生存在荒原、山林之中的权利。但是,随着人类的日趋强大,它们的生存权利受到了严重挑战。面对这种挑战,它敢于对抗,绝不驯服;面对遭受人类灭绝性屠杀这样的苦难,它们敢于蔑视,绝不屈服。作者在第一段中这样给狼的“嗥叫”作解说:“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我觉得,这就是作者用“骄傲”一词形容狼的嗥叫的原因。
师:这位同学思考得很有深度,不简单。接下来,请大家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下列三个问题:这一声骄傲的嗥叫,引起了哪些对象的注意?这些对象可以分成几类?它们的区别又在哪里?
(生默读思考)
生6:狼的这声骄傲的嗥叫引起了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的注意。
生7:还有山。
师:生7很细心。刚才生6筛选了很多显性信息,而遗漏了隐性的东西。但是不幸的是,这个遗漏的隐性信息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的课题是——
生:(齐喊)“像山那样思考”。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的回答,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启示一:筛选信息,要心细如发,尤其要注意是否有隐蔽性的信息存在。启示二:我们可以将上述对象分成两类。怎样分?
生8:“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归为一类,“山”归为另一类。
师:聪明,一点即通。那么,两者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生8:“只有这座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听取一只狼的嗥叫。”
师:概括一下,我们将“山”这一对象单列,是因为“山”有两个其它对象不能拥有的特点:一,长久存在;二,客观。其中“客观”尤为重要。为什么?
生9:因为鹿、牧牛人等对象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审视狼的这一声嗥叫,只有山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平等地看待它。对于山来说,狼,和奔跑的鹿群、悠闲的牛羊、骠悍的猎人、勤苦的牧人一样,都是自己的子民。对于山来说,狼的那声嚎叫,不但不可怕,相反,它觉得挺受用。
师:(走到生9跟前,拍其肩,问)大山认为,狼跟我们人类是平等的。把你看成和狼一样的生命,你能接受吗?
生9:能。
师:真的能?
生9:(坚定)能!
师:看来你能做狼的朋友了,狼会喜欢你的。(生大笑)作为生态学家的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在你这个年纪还不能接受这样的观点。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成为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甚至被称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的。
(投影展示作者青年、中年、老年像。介绍作者及其作品。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著有《野生动物管理》、《沙乡年鉴》等。)
师: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有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一个名为沙乡的农场,这个农场被人类榨取殆尽后遭到遗弃。从此,他在沙乡开始了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努力,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写成了《沙乡年鉴》,课文就是从这本著作中选来的。作者在不断地实践探索过程中,认识有了变化发展。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四、五、六自然段,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划出表示作者对狼的看法或感情发生变化的语句,概括说说作者对狼的认识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学生自读,用笔勾画相关语句。)
生10:最早的时候,作者喜爱打猎,见到狼,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他认为狼少了,鹿就多了;鹿多了,打猎就有更多的机会了。后来,他发现,事与愿违。狼少了,鹿在某一特定时期确实增多了,但好景不长,鹿群的无限制增多,破坏了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遭破坏,反过来,又影响了鹿群的生存,最后,鹿群消失了。
师:很好。作者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第几自然段?
生11:第六自然段。
师:那么我们来齐读第六自然段,加深对作者这一思想观念变化的印象。
(生齐读)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得知,作者在一只老狼的垂死的绿光中感觉到了一种对他来说是“新的东西”。这一“新的东西”直接诱使其改变过去的观念。那么,这一“新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哪位同学来阐述一下?
生12:我认为这个“新的东西”就是作者以前不曾拥有过的思想。作者借用狼的眼光来表白这种思想——狼也拥有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权利,这种权利不应遭到剥夺,尽管有的物种很强大,比如人。假如谁剥夺了其他物种生存的权利,谁就将遭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只有大家平等、友好、和谐地一起生活,这个世界才是一个有生机、有发展前途的世界。
师:我为你的发言感到骄傲。因为从你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你不仅已经掌握了作者在本文中所要阐发的观点的精髓,而且升华了自己的思想。老师顺着你的解说,再做点补充。作者在这里的思考,事实上涉及到一个生态伦理的问题。就像人类拥有道德伦理一样,生态也拥有它的伦理,这个伦理,要求所有生活于生态中的对象,不管是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必须将自己置身于与其他物种平等的地位上。就像“人生来是平等的”一样,所有的物种,在生态中,都是平等的。大家在生态链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在这片土地上,有主人,却没有主宰。假如大家都能用这样的思想观念去观照大自然,就会发现大自然当中许多意想不到的奥秘和魅力。
作者在文章的末段引用梭罗的名言“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请大家思考一下,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学生思考,无人发言)
师:看来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对于这种意味深长的句子,我们应该掘地三尺,深入体味。请大家先朗读一遍末段文字,然后交流讨论。
(生朗读。朗读后交流讨论。)
生13:“荒野”应该是人迹罕至甚至是人迹不至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各种生物包括各种动物的关系是共生共存的。
生14:自然界最大、最凶的天敌不是老虎、狮子,而是人类。人类应该收敛一点、谦虚一点,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
生15: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对其他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受自己的利益驱使或思想偏差影响,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只有大自然才能抱有对万事万物一视同仁的态度,从而给人真正的启迪。在现实生活中,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生态环境越好,各种物种的生活更加自由、和谐。
师:说的好。每一种生物的意愿都不尽相同,不同生物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存在的理由,争取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权利。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要像山那样思考,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我觉得作者这种观点与我们古人的某些见解很相似,这里选择两句,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投影展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师:大家集体朗读一遍,连出处一起朗读。
(生齐读)
师:闭上眼睛复述一遍,体会一下。
(生复述,体会)
师: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古人包容万物的宽大胸怀,也不得不惊叹于古人深邃、丰富的哲学智慧。对于这样言简意深的语句,老师要求大家背诵积累。(生背诵)
[扩展阅读]
师:万物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并且有和谐存在的理由。请看美国杰出的自然文学作家约翰巴斯特对鸟啼的描写。
(投影展示描写文段:“雄鹰在高空盘旋时发出的那种挑衅的尖叫声,潜鸟发出的野性的嘶鸣声,鹤的喘叫声,麻鸠的喧嚣声,老鹰狡猾的咆哮声,群徙的野鹅发出的仿佛从午夜天空倾泄而下的巨大的嚎叫声,或在海滨,在新泽西乃至长岛的海岸边,成群的海鸥在海滨上空盘旋或向激浪俯冲下去时长久反复的低吟声,曲折低回、刺耳的尖叫声,像暴风雪中的风一样高低起伏不定。所有这些禽鸟发出的声音在某种意义上比任何单纯婉转的鸟鸣更受欢迎,因为它们还保存着粗糙、不受驯服的大海和森林的特征,令人联想到瓦格纳由鸟类交响曲谱写而成的音乐。”)
(教师范读)
师:看了这段描写,“听”了这段描写,请大家说说自己对这段文字的感受。
生16:任何生命都有发出自己声音的权利,不管它的声音是难听还是好听。
师:有点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味道了。希望你能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不断获得智慧,成为庄子的知己。还有谁有自己的见解?
生17:只要我们以一种平等之心看待自然界中的事物,我们就会发现自然界更多的美,包括原始的、粗砺的美。
师:“两个黄鹂鸣翠柳”式的优美值得欣赏,原始的、粗砺的美同样值得欣赏。希望我们能用平等的、包容的心态去观照自然,发现大自然多样的美、别样的美。
[书目推荐]
师:为了加深大家对“狼”文化的印象,方便有兴趣的同学作进一步的探究,向大家推荐部分书目。
(投影展示:1.布封《狼》;2.蒲松龄《狼》;3.毕淑敏《母狼的智慧》;4.贾平凹《怀念狼》;5.姜戎《狼图腾》;6.张洪海《狼——孤独的守望者》)
(下课铃响。师生道别)
文章来源://m.jab88.com/j/5553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