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诗两首》第二课时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诗两首》第二课时,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要点]

诵读,体会《乡愁》诗的意境和感情。赏析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与席慕蓉的同题材诗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各学习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习余光中《乡愁》诗

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

投影: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愁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

(3)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

思考: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4)合作研讨:

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①“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②“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③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2.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来源:学。科。网Z。X。X。K]

3.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三、课堂练习

阅读舒兰(台湾)的《乡色酒》,完成题目。

1.对诗中“你”“我”所指的对象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你”指故乡,“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B.“你”指亲人,“我”指远离家乡的人,诗中抒写的是亲人与“我”之间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诗中抒写的是情人之间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2.对这首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上下两节运用了对比艺术,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诗的主题。

B.全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C.诗中运用第二人称写法,使诗歌带有对话色彩,如同诗人在对着对方倾诉感情。

D.诗的句式长短交错,上下两节结构齐整,重章叠唱,在反复中使诗的主题得到升华。

参考答案:jAB88.Com

1.D2.D(不是重章叠句,也无反复)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五、布置作业

1.《乡愁》中一个诗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请设想自己是诗中的主角,写一段文字把诗中离别的模糊补充清楚。

2.仿照题为《国魂》的新诗的第一节,分别以“长大后”和“而现在”为开头,续写第二节和第三节(每行诗的字数不加限定)。

国魂

小时候

国魂是项上的红领巾

我在红旗下

烈士在心头

参考答案:

1.略

2.长大后/国魂是冠军领奖台上运动员眼里的泪水/我在国歌声中/运动员在阳光下面而现在/国魂是青年志愿者跋涉的双脚/我在紧跟着/亿万人在行列中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扩展阅读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第一、二课时教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第一、二课时教案

课题

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刘、菊、残、君、橙、橘、径、斜、枫、于”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枝、枫、记、刘”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3、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识记生字,练写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具准备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出示苏轼画像或写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月饼盒等物品,让学生直观认识苏轼及其经典诗句。(教师可因地制宜地利用教具。)

2、简介苏轼: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俱出色。

3、解诗题:一天,苏轼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老先生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兴之所至,写了一首诗赠送刘景文,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提醒读准后鼻音。

二、释字词,明大意

1、初读。自由读这首古诗,画出生字。

2、指名读生词:刘景文、擎雨盖、傲霜枝、君须记、菊残、橙黄、橘绿。(词语可课前板书,也可做成卡片。)

3、再读。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

指名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教师范读,读时要求学生在该停顿的地方用斜线做上标记。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5、再指名读,齐读,要求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6、质疑。同桌互相读一读这首诗,再把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教师点拨——

荷尽:荷花枯萎。

擎雨盏:托住雨珠的叶子。

菊残:菊花凋谢。

傲霜:不怕风霜。

君:您,古代对人的尊称。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还绿的时候。

三、品诗句,悟诗情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读诗句,对照插图细细品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反馈。

(1)荷尽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说明这是一个什么季节?

(2)菊残

交流:秋风中,虽然菊花凋谢了,可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想象回答: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苏轼看到的秋天就只有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3、做填空练习:秋天的景象真美呀,秋天还是一个_______的季节!

4、难怪作者感叹: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板书:好景、君须记)

四、诵诗句,写生字

1、赛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

3、出示要写的字:首、枝、记、刘,学生认读。

4、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识记,怎样写正确,写美观。

5、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6、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听写生字;抽读要求会认的生字。

二、归纳学法

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赠刘景文》的吗?

2、教师小结后板书: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诵诗句。

3、本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

三、学习《山行》

鼓励同学们当“小老师”,自主带领同学们学习。

1、知诗人。谁能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给大家介绍作者?

杜牧:我国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解诗题。“山行”是什么意思呢?

山行: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3、读诗句。

(1)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

(2)范读、画出停顿,再齐读。

4、明诗意。

(1)词语点拨: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斜(石子的小路,弯弯曲曲)、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的地方)、坐(因为)、二月花(二月春天的花)等。

(2)《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点拨要点: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从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能看出。

(3)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小结,并随机板书: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5、悟诗情。

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引读全诗、尝试背诵。)

四、学习生字

1、出示“于、枫”两个字,指名说字形特点及识记方法。

2、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五、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昕,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第一、二课时学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第一、二课时学案

教学目标:

1、会认个字会写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识字写字,扫清阅读障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小组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小组汇报,检查读书效果。

4、小组合作学习,记忆汉字。

5、指导学生书写汉字。

三、初读课文。

1、作者简介。

2、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诗的情感。

3、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读、制名读、全班齐读。

四、学生质疑,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

2、互读。

二、学习《赠刘景文》,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看图: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借助图画理解诗意,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不懂?画下来。

3、小组汇报。

4、配乐范读,学生模仿,小组互读

5、想象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6、教师小结。

7、小组朗读比赛。

三、小组合作学习《山行》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根据学习《赠刘景文》的经验,确定学习方案。

2、小组自学。

3、汇报,师生合作解疑。

4、教师配乐朗诵,学生说说感受。

5、教师小结。

6、背诵古诗。

四、扩展练习。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古诗?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诗两首》学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诗两首》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预览:

1.《诗两首》学案

设计:刘杜王军

教师寄语: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艾青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学习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填空

1.艾青(1910~1996),原名,浙江金华人。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作品有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等。

2.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湖南衡阳人。现居。主要作品有

《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二、理解探究

1.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表达某种观点,《我爱这土地》抒发了;《乡愁》咏叹了。

2.《我爱这土地》升华主题的句子是哪几句?

3.有人说,《乡愁》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显得有些重复,使全诗不简洁,所以第三节可以删去,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三、合作释疑

1.《我爱这土地》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我爱这土地》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我爱这土地》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5.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四、课内精读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什么内容?

2.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3.下列对诗歌含义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强烈要求两岸统一。

B.诗中表达的思念之情超越了意识形态,表达的是人类固有的美好情感。

C.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有意象,不是几种纯然的客观事物。

D.全诗只有四节,却跨越了无数的岁月,笼罩了现实世界的氛围。

4.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的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5.摘录诗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说说诗歌是怎样层层深入地抒发爱国之情的?

6.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采用了哪些具体意象,将它变为具体可感的?

7.诗歌中所选取的一组意象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请简要说明。

五、拓展延伸

阅读舒兰(台湾)的《乡色酒》,完成题目。

三十年前三十年后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我正年少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圆你满

人也圃乡愁也满

1.对诗中你我所指的对象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你指故乡,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B.你指亲人,我指远离家乡的人,诗中抒写的是亲人与我之间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诗中抒写的是情人之间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2.对这首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上下两节运用了对比艺术,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诗的主题。

B.全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C.诗中运用第二人称写法,使诗歌带有对话色彩,如同诗人在对着对方倾诉感情。

D.诗的句式长短交错,上下两节结构齐整,重章叠唱,在反复中使诗的主题得到升华。

达标测试:

1、请指出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撕哑喉咙汹涌B.温柔腐烂深冗C.邮票坟墓海陕D.激怒悲愤黎明

2、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①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②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④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3、《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诗人写到假如我是一只鸟,鸟的形象与作者要歌颂的土地有什么联系?

4.有人说,《乡愁》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显得有些重复,使全诗不简洁,所以第三节可以删去,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5.阅读《中国的土地》回答问题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比较这首诗与《我爱这土地》在内容和感情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诗两首》学案答案

一、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填空

1.蒋海澄《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

2.诗评家。台湾。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二、理解探究

1.诗人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热爱;游子对故乡无穷的眷恋。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不可以删去,因为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是为了突出作者对大陆的依恋就如同孩子对母亲的依恋,而母亲的逝去是无法挽回的,就如海峡的隔阂他个人难以改变。

三、合作释疑

1.明确: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之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明确: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明确: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5.明确: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四、课内精读

1.童年时代的母子分离青年时期的夫妻分离

中年时期的母子生死之别现在游子与大陆的隔离

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形象都是我的乡愁的物化,是离别的见证。

3.A

4.A(小爱应熔铸在大爱之中,且故乡一词内涵太窄)

5.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等。前面三节,抒写的是诗人在大陆的经历,层层铺垫,及至最后,感情推向高潮,诗人集中抒发了他身在宝岛思念大陆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6.诗人从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抽象的情绪乡愁的客观对应物,从而避免了抽象、枯燥,起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

7.这些意象,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层层推进。邮票、船票、坟墓等三个意象,不过是铺垫,末节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深情,比起前面三节的乡关之思、情亲之情,具有一种崇高美,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五、拓展延伸

1.D2.D(不是重章叠句,也无反复)

达标测试:

1、D.

2、①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②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④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3、诗人在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他对多灾我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爱。

4.不可以删去,因为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是为了突出作者对大陆的依恋就如同孩子对母亲的依恋,而母亲的逝去是无法挽回的,就如海峡的隔阂他个人难以改变。

5.内容上:相同点都是写的中国的土地。

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主要是写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现状;而《中国的土地》主要是写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时代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感情上:相同点都是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中除了表达爱国之情外,还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对革命者的赞扬等情感。《中国的土地》中更侧重于对祖国和人民的赞美。

......

2023年统编版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 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2020年统编版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 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第二课时

(一)知诗人,解题意: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吗?(共分四步:a.知诗人,解题意,b.释词语,明诗意,c.想意境,悟诗情,d.拓展阅读。)这节课我们就用这四步学诗法来学习《咏柳》。

1.关于作者,你知道多少?

2.学习生字“咏”、“柳”。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

3.作者是怎么歌颂柳树的呢?请大家轻声读一遍古诗。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二步。

(二)释词语,明诗意:

1.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以小组的形式来理解诗意。

2.汇报自学情况。

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A.妆:(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意思是装饰,打扮。

一般都是谁打扮?那么本诗是说谁打扮?

B.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这句话的意思是: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

第二句: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裁:用部首查字法查“戈字部”。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像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再来读第一句话,说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似一位姿态婀娜的美人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摇摆。

谁能通过诵读把这美妙的画面读出来?

2.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被作者用“似剪刀”形象化了。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还能剪出什么?

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我们美的想象。

3.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让我们借作者的诗文,读出我们心中对春的赞美。

(四)横纵观,拓视野:

春天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吟着春天的诗,与春天撞个满怀……

请在下面的三首诗中,选一首喜爱的背诵下来,并说说理由。

出示古诗:朱熹的《春日》、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和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A.交流识记字形。

(课件出示)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碧 妆 绿 丝 剪

有什么办法记住它们?

加一加:“王+白+石”是“碧”,“纟+录”是“绿”,“前+刀”是“剪”,“纟+纟”是“丝”。

换一换:“将”去掉右边部分,换成“女”,就是“妆”。

B.指导书写。

1.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2.学生练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六)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咏柳》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柳树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女子,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提醒:

小学试题、单元测试题、小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点:
大体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回忆你记忆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给大家说一说。
二、检查预习
1、自读生字,在文中为生字注音。
2、抽读。
3、小老师教写生字。
易错音:妆、滨、裁
易混淆:咏泳、滨宾、载裁、紫紧
4、抽读、齐声读
三、学习《咏柳》
1、简介贺知章:唐朝诗人,字箱子真,代表作《回乡偶书》《采莲》
2、解题:春天里的柳树是怎样的呢?春天百花成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自由说)看看古代的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齐读课题:
咏柳:咏即赞美
3、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大家自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结合注释读),不懂的作上记号。
4、交流汇报1、2句
(1)碧玉:绿色的玉
妆:打扮
一树:满树
万条:枝条多
绦:一种丝带
前两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打扮的一样。
(2)思考: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好吗?(引导学生想象,春天万物复苏,柳树也会发出新叶,新叶刚长出来的颜色,光泽接近碧玉)
(3)朗读
5、交流汇报3、4句:
(1)细叶:细细的嫩叶
似:好像
裁:裁剪
这两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呀!
(2)思考:这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形式?(自问自答)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从这个比喻中体会到什么?
(3)指导朗读
6、朗读全诗,感悟诗境
前两句写柳,后两句由写柳过渡到写春,从整首诗的描写中,你休会到诗人对柳,对春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反复朗诵,体会诗人赞美柳树,歌颂奏的感情。
四、深情朗读
语速适中,情感饱满,基调高昂,注意停顿。
五、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咏柳〉,并集体背诵,引入〈春日〉
二、解题:1、朱熹: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2、春日即在春天里
三、初读,初通诗意
1、自读全诗,再抽读。
2、分小组讨论学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作上记号,勾出不理解的词。
3、交流:提出不懂的词,板书,查阅字典理解
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泗水:水名
滨:水边
光景:风光景色
一时:形容时间很短
新:新鲜、奇丽
4、由词意思考:诗人在什么样的天气,到什么地方去游览,他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5、整理出前两句的意思:在天气睛朗的日子里,诗人到泗水边上死对头观赏风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6、说说你从一二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再指导朗读。
7、运用同样的方法学习3、4句。
自读、勾出不懂的词,讨论,交流解词,再解意。
等闲:平常、随便
识得:认识
东风:春风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艳的景色。
总是:都是
诗意: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可春风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只有在见到了万紫千红的景色后,才明了是春风带来了这无边的景色。
指导朗读3、4句,说说体会,引导学生理解包含在诗歌中的哲理。
四、再读,感悟诗境。
联系诗意,说说自已的理解,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五、指导朗读、背诵。

诗两首课时教学设计


主备

二备

累计(1)课时,共计()课时

学科

语文

课题

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

教学日期

年月日

知识

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学习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

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

2、通过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讨论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情感

态度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型

新授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历代文人总是通过诗歌来寄托自己的爱国情感。你知道哪些表达爱国感情的诗文名句?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文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

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三、介绍背景

(多媒体展示背景)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

学生自由发言

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认识作者,了解艾青的基本情况

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由学生熟知的爱国诗句入手,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初步明确本诗的感情基调。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背景资料的交流,要引导学生能联系诗歌的时代背景来感受诗人的创作激情。这样能使学生更贴近作品、贴近诗人,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参考:

(多媒体出示):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第四步: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了解日军侵略我国的历史,明确本诗的写作背景。

自由朗读诗歌

把握停顿和句中的重音。

学生自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表现诗人真挚炽热的爱国心,形象地表达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指名读

学生练读、指名读。

男、女生分别齐读

全班齐读

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诗歌那优美的韵律,如画的意境,简洁、生动的语言以及各异的表达方式,通过熟读就能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也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理解诗的内容。

以朗读训练为主要手段,在引导学生确定重读的词语的过程中,品味诗句中的用词,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诗歌所营造出的意境。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主备

李明艳

二备

王仁军

累计(2)课时,共计()课时

学科

语文

课题

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

教学日期

年月日

知识

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学习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

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

2、通过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讨论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情感

态度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型

新授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概括两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二、赏析第一节诗

1.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义。

2.诗中三个“这”字所指代的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三个“这”字分别指代后半句的中心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字与题目中的“这”字呼应,强化了“鸟”与“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关系,突出了鸟儿护卫祖国的主动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3.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歌唱“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即是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做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礼赞,目的是等到“无比温柔的黎明”来到的那一天。

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概括诗的内容

理解诗中各种形象的意义

“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突出了鸟儿的“爱国者”“吹号者”的形象

回答:“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引导学生从诗的内容,诗中形象的意义进行分析理解

体会本诗节的重点词语,体会其所表达的感情,进一步理解本诗的主旨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5.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表达强烈地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三、赏析第二节诗

第二节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一节诗是什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1.揭示全诗主旨。

2.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了这首诗,相信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那个苦难的年代,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

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学习象征的写法,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

体会诗的主旨

分析表达主旨的句子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学习这种寓情于形象的写法,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写法的作用

主旨的揭示侧重于让学生明确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爱的是个怎样的中国。并联系现在的中国,切实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过把握诗的主旨句,让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诗的内涵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鸟嘶哑的喉咙

歌唱:土地

河流“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

课后反思

七子之歌

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香港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分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威海卫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

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

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广州湾

东海和匈州是我的一双管钥,

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

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

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

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踝。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九龙

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

母亲呀,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

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

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变作一场空梦。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旅顺,大连

我们是旅顺,大连,孪生的兄弟。

我们的命运应该如何的比拟?

两个强邻将我来回的蹴蹋,

我们是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

母亲,归期到了,快领我们回来。

你不知道儿们如何的想念你!

母亲!我们要回来,母亲!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会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秋天的焕然生机,再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3、培养孩子乐于背诵古诗,积淀经典文化底蕴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识字写字

1、自主认读生字条里的所有生字,不认识的借助拼音解决。

2、小老师领读。

3、同桌互相听读。

4、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5、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6、扩词练习。

7、写字:

⑴分析字形,掌握规律。

⑵师范写“枝”“刘”,提醒此二字的第四笔均是“丶”。

⑶描红、临写,评出优秀。

二、朗读感悟

1、《赠刘景文》。

2、整体感知:

⑴自读两首古诗,读准字音。

⑵同桌之间听读。

⑶小组合作交流,通过读诗,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之处?

三、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师配乐范读两首古诗,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2、生说说自己“听诗”的感受。

3、生自由练读──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美,感受诗的韵律美。

4、配乐赛读、评读。

5、指导背诵。

四、实践活动

1、从两首诗中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进行“诗配画”活动。

2、开古诗朗诵会,每组出两个节目,一个集体朗诵,一个个人朗诵。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位小朋友,一起先听听他的自我介绍吧。

放录音:嗨,我是古诗博士,非常高兴认识你们。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学习,在学习之前,我想和你们进行一场背诗比赛。

小博士要求:

1、任意背一首诗,开火车背。

2、别人背过的不能得复背。

教师小结背诗比赛:同学们表现很棒,教师也想背了,想不想听呢?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背古诗,请同学评价后,让学生自读《春晓》、《村居》。

2、师:这两首古诗的题目分别是──指名读,区分春、村的读音。

3、出示生字:

⑴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

⑵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⑶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⑷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4、巩固识字。

5、比赛背。

二、巩固生字

1、出示词语:

指读。

抢读。

同桌互读。

2、比赛:

出示字卡,打乱顺序,分别发给四个小组,让小组合作,按诗句的顺序摆一摆。

三、写字

逐一指导书写。

三年级英语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英语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三年级英语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Unit1Welcomebacktoschool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Let’slearn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UK,Canada,USA,China,要求学生能够听、说、认读,并且能够听懂、会说“I’mfrom…
2.Let’schant通过歌曲巩固本课单词。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重点:
学习UK,Canada,USA,China,要求学生能够听、说、认读,并且能够听懂、会说“I’mfrom…
四、教学难点:通过歌曲巩固本课单词。
五、教具:录音机、卡片、国旗
六、教学方法:Comunicating.Reading.Co-operation.Discussion.
课时类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
能听说认读单词:UK,Canada,USA,China.
能通过情景对话学习介绍自己的国籍,并在实际情景中自然运用。
后教
1、老师出示国旗图片,让学生认识,引出单词:UK,USA,China,Canada。
2、认读单词。
3、听录音或看课件认识不同国家的标志性建筑物,并跟读单词。
4、学生小组讨论:这些图片中的建筑物名称及所属国家。
5、小组活动:把图片和国家配对。看看谁最先完成。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国家国旗和建筑物的图片等,一个人出示图片,另一个人说:I’mfrom….让学生反复练习句子。
6、听录音,跟读对话。
四、趣味操练(Practice)
1、两人一组用国旗或图片进行对话。
2、Let’schant。
3、听录音,跟着说唱。
五、当堂训练
把图片和所属国家连线。(图片略)
USAChinaCanadaUK
二、对话连线:
Nicetoseeyou.Nicetomeetyou.
Thisismyfriend,Amy.Goodafternoon.
Goodafternoon.Nicetoseeyou
六、Homework
.板书:
Unit1Welcomebacktoschool
partALet’slearn
UK,USA,China,Canada。

诗两首(2)


诗两首(2)

[教学要点]

诵读,体会《乡愁》诗的意境和感情。赏析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

国之思的升华。与席慕蓉的同题材诗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各学习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习余光中《乡愁》诗

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

投影: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

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

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愁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

(3)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

思考: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

实现这一转化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4)合作研讨:

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①“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

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

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②“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③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

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2.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

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3.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

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三、课堂练习

阅读舒兰(台湾)的《乡色酒》,完成题目。

三十年前三十年后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我正年少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圆你满

人也圃乡愁也满

1.对诗中“你”“我”所指的对象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你”指故乡,“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B.“你”指亲人,“我”指远离家乡的人,诗中抒写的是亲人与“我”之间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诗中抒写的是情人之间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2.对这首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上下两节运用了对比艺术,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诗的主题。

B.全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C.诗中运用第二人称写法,使诗歌带有对话色彩,如同诗人在对着对方倾诉感情。

D.诗的句式长短交错,上下两节结构齐整,重章叠唱,在反复中使诗的主题得到升华。

参考答案:

1.D2.D(不是重章叠句,也无反复)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五、布置作业

1.《乡愁》中一个诗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请设想自己是诗中的主角,写一段文字把诗中

离别的模糊补充清楚。

2.仿照题为《国魂》的新诗的第一节,分别以“长大后”和“而现在”为开头,续写第二节和

第三节(每行诗的字数不加限定)。

国魂

小时候

国魂是项上的红领巾

我在红旗下

烈士在心头

参考答案:

1.略

2.长大后/国魂是冠军领奖台上运动员眼里的泪水/我在国歌声中/运动员在阳光下面

而现在/国魂是青年志愿者跋涉的双脚/我在紧跟着/亿万人在行列中

板书设计

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诗两首-我爱这土地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学科

语文

课题

课型

新授

知识

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学习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

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

2、通过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讨论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情感

态度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爱国情感。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历代文人总是通过诗歌来寄托自己的爱国情感。你知道哪些表达爱国感情的诗文名句?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文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

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三、介绍背景

(多媒体展示背景)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学生自由发言

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认识作者,了解艾青的基本情况

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由学生熟知的爱国诗句入手,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初步明确本诗的感情基调。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背景资料的交流,要引导学生能联系诗歌的时代背景来感受诗人的创作激情。这样能使学生更贴近作品、贴近诗人,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参考:

(多媒体出示):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第四步: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了解日军侵略我国的历史,明确本诗的写作背景。

自由朗读诗歌

把握停顿和句中的重音。

学生自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表现诗人真挚炽热的爱国心,形象地表达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指名读

学生练读、指名读。

男、女生分别齐读

全班齐读

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诗歌那优美的韵律,如画的意境,简洁、生动的语言以及各异的表达方式,通过熟读就能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也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理解诗的内容。

以朗读训练为主要手段,在引导学生确定重读的词语的过程中,品味诗句中的用词,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诗歌所营造出的意境。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二课时

一、概括两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二、赏析第一节诗

1.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义。

2.诗中三个“这”字所指代的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三个“这”字分别指代后半句的中心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字与题目中的“这”字呼应,强化了“鸟”与“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关系,突出了鸟儿护卫祖国的主动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3.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歌唱“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即是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做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礼赞,目的是等到“无比温柔的黎明”来到的那一天。

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5.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表达强烈地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概括诗的内容

理解诗中各种形象的意义

“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突出了鸟儿的“爱国者”“吹号者”的形象

回答:“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学习象征的写法,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引导学生从诗的内容,诗中形象的意义进行分析理解

体会本诗节的重点词语,体会其所表达的感情,进一步理解本诗的主旨

学习这种寓情于形象的写法,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写法的作用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赏析第二节诗

第二节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一节诗是什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1.揭示全诗主旨。

2.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了这首诗,相信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那个苦难的年代,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体会诗的主旨

分析表达主旨的句子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主旨的揭示侧重于让学生明确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爱的是个怎样的中国。并联系现在的中国,切实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过把握诗的主旨句,让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诗的内涵

我爱这土地

鸟嘶哑的喉咙

歌唱:土地

河流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

七子之歌

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香港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分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威海卫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

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

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广州湾

东海和匈州是我的一双管钥,

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

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

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

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踝。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九龙

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

母亲呀,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

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

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变作一场空梦。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旅顺,大连

我们是旅顺,大连,孪生的兄弟。

我们的命运应该如何的比拟?

两个强邻将我来回的蹴蹋,

我们是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

母亲,归期到了,快领我们回来。

你不知道儿们如何的想念你!

母亲!我们要回来,母亲!

1、诗两首


主备

二备

累计(1)课时,共计()课时

学科

语文

课题

1、诗两首—乡愁

教学日期

年月日

知识

能力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

2、理解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过程

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通过品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

态度

领悟诗歌的主旨,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

(多媒体出示小诗)“……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

二、简介作者:

(多媒体展示)

余光中(1928~)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在划分诗的重音时,对于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意象,一般要重读,另外,对这些意象加以修饰的词语,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形容词也应该重读。

2、学生集体朗读,自评。(对于节奏和重音提出朗读的问题或优点,强调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3、个别学生朗读,学生评价。(要加感情)

4、全班有感情地再次朗读。

5、听示老师范朗读,并投影出诗节奏、重音的划分。

6、配乐,学生朗读,进入诗歌的情境。

畅谈自己离开家离开父母时的感受,触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认识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经历,了解诗人诗作的风格特点。

结合教师的诵读提示,自由朗读本诗

划分节奏和重音

按照老师的要求朗读,把握诗的情感

互读评价

全班齐读

聆听

配乐朗读

引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进而引入课堂教学

联系诗歌的时代背景来感受诗人的创作激情。这样能使学生更贴近作品、贴近诗人,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通过节奏和重音的把握,让学生初步感悟诗的情感内涵

现代诗歌的学习,朗读是走进诗歌的最直接,最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读,读熟、读透。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四、研读、赏析诗歌:

1、思考: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思考: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

明确: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3、你能说说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都有着哪些具体的乡愁?

明确: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4、思考:“乡愁”应该是一样很有份量的感情。同学们找找看诗歌中形象的前面都用了哪些修饰语,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它们又突出了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着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五、课堂小结:

今天的这堂课,我们深深地被作者那段乡愁所感动,希望同学们能明白,不管你将来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你的心中都要有着祖国,有着故乡。最后,让我们在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中结束这堂课。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仿照这首诗,写一首题为《童年》的诗歌。

认识本诗中,作者情感的载体: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理解不同人生阶段乡愁的不同含义

学生思考

全班朗读,感受乡愁的味道,学习象征手法的作用

思考诗中数量词的的表达效果

学生思考、讨论

齐唱《我的中国心》

分析诗中不同事物的象征意义以及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表达,是理解本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构思特点:作者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品味现代诗中形容词、数量词的表达效果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触动学生爱国之情

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家国之思

教学反思

海大演讲即席赋诗余光中岛城续写《乡愁》

演讲时应海大学子之邀续诗:

将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昨天,诗人余光中应邀来到中国海洋大学作题为《诗与音乐》的讲座,并朗诵了《乡愁》等十多首诗作以及英文诗歌。在与海大学生对话交流时,他还现场续写了一段“乡愁”:将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让在场的1000多名学子领略到了大师的风范。

20分钟写成乡愁

昨天,余光中教授透露了一个大家都不知道的秘密,他当年写出那首著名的《乡愁》,只用了20分钟。看到现场学生发出一阵惊叹,余教授称,写这首诗时,他44岁,离开大陆已经20多年,“写的时候是20分钟,可是这种感觉在我的心中已经酝酿了20年了。”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余氏诗作风味各异

《乡愁》可以说是余光中教授的“招牌菜”,但听了余光中教授朗诵的他的其它诗作就会发现,他的“店”里有许多风味不同的“菜”,有历史的、有古典的,有调侃的,还有环保的,风格多变,因题材而异。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如《甘地纺纱》,铿锵壮阔,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如《等你,在雨中》,则细腻柔绵。

压轴朗诵的是余光中的《民歌》,他先是自己朗诵,第二遍请大家一起应和,应和的句子是“也听见。”“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当余光中的声音与众人的声音相应和,此时此刻的“民歌”都仿佛是从大家的内心唱出,整个讲坛回荡着诗歌的力量。

人物简介

左手为诗右手为文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52年,余光中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等。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余光中一生涉猎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称之为“四度空间”,他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他是当代诗坛健将兼批评家、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有人称余光中“左手为诗,右手为文”,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人物对话

想写一首《青岛》

昨天,3名幸运的海大学生获得了与余光中教授对话的机会,余光中教授幽默、精彩的回答再次折服现场的听众。

海大学生:您的“乡愁”现在还有吗?

余光中:写《乡愁》时我离开大陆20年,感慨比较多,诗里带点淡淡的哀愁。自1992年至今,我多次回大陆来,而且一年比一年的次数多。今天,我就在“这头”。我去过北京、成都、厦门、大连等很多都市,希望将来也能写一首《青岛》。

海大学生:您写过“小时候”,写过“后来”和“现在”,如果续写“将来”,您会怎么写呢?

余光中:将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

温家宝总理访美曾引用《乡愁》

2003年12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往纽约,与华侨相聚言及台湾省,他感慨不已:这一湾浅浅的海峡,确实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在这样的时节,这样的场合,中国总理引用余光中的著名诗句《乡愁》,拉开了他首次正式访美的帷幕。本已流传甚广的《乡愁》,因为被温家宝总理引用,流传得更广了。

郭沫若诗两首


在《女神》时代那一阵强烈、亢奋的情感喷发之后,郭沫若进入了更明慧的生命沉思。这时,他对过去曾以涌溢的热情歌唱过的夜施展了更美妙的艺术诱惑。

在当时的中国,郭沫若是宇宙意识最强烈的作者。不同于当时的一些青年作者困惑于人生究竟的奥秘,常常陷进自造的烦闷、焦虑和悲绪。郭沫若在生命沉思中调动起丰富的审美想像力,他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对应物──夜空。

在他笔下,夜空是那样奇丽可惊,那样荡人心肺。他歌唱道:美哉!美哉!/永恒不易的天球/竟有如许变换!/美哉!美哉!/我醉后一枕黑酣,/天机却永恒在转!而《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则是一首沉静调的清朗隽美的夜歌。就在写作《天上的街市》的半个月之前,郭沫若在致郁达夫的一封信里表示自己向慕 平和洁净的诗的世界,呈现在《天上的街市》里的,正是一幅平和洁净的想像世界的图画。

地上有星一样的灯,天上有灯一样的星,诗人通过两个互换本体与喻体的比喻,将天与地连成一体。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无数和明亮,无数明亮的灯与星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

诗的第2段至第4段描绘了诗人想像中天上的街市的奇景。在这十二行诗句中,诗人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其肯定的语气会使读者追随着诗人的想像,模糊着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界限。天上的街市既然陈列着世上没有的珍奇,那里一定是比现实世界美好得多的地方。不是么?诗人仿佛看到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正在那里享受着自由而幸福的生活。

本来,传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到天上以后是不幸福的,他们被阻隔在天河两岸,一年只得一度相会,但在《天上的街市》一诗中,天河变得浅浅的,不甚宽广,它不再妨碍情侣们自由往来。因而牛郎织女可以双双游逛天街,诗人甚至看到了他们手里提着的灯笼。这虚幻的景象在作者笔下竟显示出生动的真实感,作者所描绘的美丽幸福的天街向读者提供着人间情趣。

天上的街市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看到的。在诗人郭沫若的心灵视野中,天上的世界对应着地上的世界。当地上的世界给他留下眼儿泪流心中作呕的印象:游闲的尸,/淫嚣的肉,满目都是骷髅,/满街都是灵柩(《女神上海印象》)。他借天上的街市抒写了自己对光明的向往。

《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诗两首》第二课时》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诗两首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0282.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