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古诗多媒体课件、荷花图等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揭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并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欣赏范读。

二、初读指导。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2)指名画出停顿。(3)自读古诗,读正确。

三、复习学古诗的方法。

第一步:释诗题;第二步:知诗人;

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课堂交流。

1、释诗题:(写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心情,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被美景深深陶醉了写的诗。)

2、知诗人: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3、明诗意:

(1)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云怎样?雨怎样?风怎样?水怎样?

(3)理解全诗。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悟诗情:

(1)创设情境:假如你来到西湖边的望湖楼上,看见了这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你会怎么诵读?

(2)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5、有感情地背诵诗句。

6、小结。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的?

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动态多:翻、遮、跳、入、吹

五、拓展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欣赏荷花。

2、揭题。古诗播放,欣赏范读。

二、自主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指名读古诗。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2、补充:(1)前两句意思是:毕竟是六月中的西湖了,风光和平时大不相同。(2)后两句诗写了西湖的荷叶、花,色彩鲜亮,而且对仗工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3、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三、再次学习交流。

1、你还想了解什么?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2、同学之间讨论。反馈交流。(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3、看着满湖的荷花,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有感情地读一读。配乐读。指导背诵。

四、深入研究学习。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作者怎样抓住特点写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风雨天景物多、变化快、动态多。《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晴天只写莲叶和荷花,突出静态美,色彩美,无边无际的壮阔美。两句议论,两句写景。)

2、这两首诗在写景方面有何相似之处?(都是写西湖六月美景,景中有情,情在景中,皆具诗情画意。)

【作业设计】

1、把诗变成一幅画,把六月西湖的美景画下来。

2、完成习字册上的作业。

3、朗诵并背诵古诗。☆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小编推荐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一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3.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

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二

苏轼

放生鱼鳖逐人来,

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

风船解与月徘徊。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能用知诗人,解诗题,明词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

3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感觉诗人苏轼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首歌的歌名是《但愿人长久》。这首歌是由王菲演唱的,歌声十分优美动听,可惜-。我们知道古诗古词原本就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古诗词的韵律十分优美,而现代音乐与它完美的结合起来就更能把古诗词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但愿人长久》这首歌的曲调比较------你知道为什么吗?

2除此以外你对苏轼还了解多少?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苏洵之子。嘉佑进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3今天我们就穿过时光隧道,跨越900年的历史与宋朝这位大文豪苏老先生相会,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这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初学古诗,自己理解

1

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

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个醉该如何解释(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学完这首诗后我们就能知道了,谁来把这首诗读一下。(读)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呀?(理解诗意)

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方法多多,渠道也多多,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懂了。)

三、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悟诗境)

四、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

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师:你们一直都是这么聪明,真正的聪明人要能说出它好在哪?

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3对仗工整。讲究押韵。

五、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师:你们能不能把它读好了呢?自己练读。(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学生标节奏)

2品读。

3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陶醉)

六、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

1师:于老师刚才已经说过了古人写诗写词是用来吟唱的,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学生练习)

2师生吟唱.

3总结学习方法。(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七、师生总结,扩展延伸.

师: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读苏轼写的另一首诗《饮湖上初睛后雨》,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点。有什么学生自读。教师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板书: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材理解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①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②白雨跳珠乱入船。③

卷地风来忽吹散,④望湖楼下水如天。⑤

【注释】

①望湖楼:楼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边上,是当时眺望湖中景物的楼。

醉书:酒醉中题写此诗。

②翻墨:打翻了墨水瓶。这里形容云像泼翻的墨一样黑。

③跳珠:滚跳的珍珠。这里形容白色的雨点像珍珠一样跳跃不定。

④卷地风:吹到地面上卷起的大风。

⑤水如天:形容雨过天晴,湖水像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杭州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变化情景。诗的大意说:夏天,天空中变化不定,霎时间乌云滚滚,像泼翻的墨水一样扩散开来,开始时,并未遮遍青山。黑云继续扩展,不多会儿,倾盆大雨就下起来。白色的雨点打在船面上,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往船里乱滚。忽然,一阵卷地大风吹过,把黑云吹散。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湖水、墨云、雨珠、风吹等景象,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古诗二首》教案设计《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

《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教材透视]

《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两首古诗都描写了西子湖畔夏日的景象。古诗格律整齐,文字优美,诗句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其中《望湖楼醉书》生动地记叙了夏天西湖景色的变幻,表现了景物的动态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诗,诗中没说送别,则显示了夏天西湖荷花在早晨阳光的映照下的美丽,是诗人通过写景抒情寓情于景的一首脍炙人口诗篇。

[设计思路]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以及多元认识是古诗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要真正理解古诗,就应设法使学生入境,让学生和时代对话,与作者对话,达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古诗读写真切,理解得更透彻,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情感的熏陶。

签于上述认识,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的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达到资源共享,追求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化,努力锺炼语言,诗化课堂,以情感为线,语言为链,建立起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和谐对话,使学生双方都能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中共同获得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

2、感受夏日西湖的自然美,领悟诗人“以景寄情”的表达手法。

3、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4、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两首诗,感受古诗的丰富力涵,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

以“情”为线索,以景为辅佐点,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难点]

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的反馈的调控。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到过西湖吗?了解西湖吗?西湖的哪些景色,令你记忆忧新,回味无穷?(指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看似不经意的一问,链接了学生的记忆,勾连出大量的阅历和体验。电视、书本上或耳闻目睹的有关西湖的信息。纷纷踏来,交汇,共享,丰满学生的认知世界]。

2、师:是呀,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景色的诗很多,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两首宋朝诗人写的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西湖美景是怎样的?

二、初读古诗,引生入境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与《望湖楼醉书》这二首诗,想想,这两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谈谈初读后的感受

小结:是呀,同在西子湖畔,不同的作者领略了六月时西湖不一样的风光,并写得独具特色。

[设计意图:初读是学生感受文本的重要环节,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背文本读通顺。这是学生文本对话的第一个回合]

三、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早晨,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老师诵读古诗后,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达到琅琅上口,并且说说在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设计意图:以学定教,根据学生所描述的进行组织教学,体现学生教学的生成性]

3、放媒体欣赏:西湖荷花

①用一个词来形容怎样的荷花?或用你得过的?或课外看到的诗文描述这美丽的夏日之菏。放《荷花》录音(叶圣陶爷爷写的)

[设计意图:诗文整合,新旧知整合,课内外整合,激活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师:一千年前的一个夏天,你,就是大诗人杨万里,随同友人刚刚走远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眼帘……

师:非常投入地朗诵诗,生也听边看图。自由吟诵。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了生动逼真的情境,调动了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表现欲望]

5、师:古人常以诗明志,以诗寄情。在诗句中,情感是线将语言的珠子串联起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诗,诗人在六月的西湖畔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刚才读到的是一份怎样的情?用最恰当的词表达出来。

学生反馈,自由读书,谈谈这份情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生读3次(请同学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上建立起各自对古诗的最初理解,同时用自己的语言来置换诗句,对场景是进行描述,为学生创造了实践语言的机会。]

6、师:是呀,同学们感受到的这些都能在诗句的景物描写中得到印证。现在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诗句,在品读过程中,你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做个记号,然后向组内同学探讨,解决不了的,我们在课堂上一起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间的协作既达到了学习资源和成果共享,也使学生的问题更为集中更显出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地导点拔就能实破学生们的瓶颈,使学生对古诗有更深刻的领悟而夺性化的见解。]

7、学生自由感悟,就问题互相探讨。

8、学生反馈、互相解疑、品读诗句。

9、诵诗咏诗情

①师:整首诗描写了西湖畔荷花的美丽,却又带着一丝淡淡的离愁,就让这悠扬的乐声,穿透时光的河流,把我们带到千年之前的西子湖畔,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真挚的明友之情,就让我们一起吟诵这首诗,重现千年前的这场送别。

(师生和着音乐,看着画面共同诵读古诗)

②回读:“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充分地感受了这文美、景美、情美之后的诵读,是一次提升了,声情融汇地读是积累,更是情的抒发。]

四、学习《望湖楼醉书》

1、导入:美丽的荷花固然为西湖增添了魅力,下边我们随着著名的诗人苏轼去领略一下,西湖边的另一种自然景象,看看作者在写诗中又流露出什么情感。

2、揭题,读题,释题。

简介“望湖楼”:望湖楼在西湖之滨,“登楼凭栏,取山形,岭碧波,借摩崖”天容水色绿净,楼阁内境中悬”,确为西湖名楼。

3、小组合作研究:

①自由朗读诗歌,反复读,达到琅琅上口。

②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不能解决的问题班上交流。

③想想诗中描绘了哪一种自然形象,从哪些诗句可见?任选其中一句或几句用朗读或自己的话来描绘。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4、反馈:

①“我找到了哪句”“我用……来描绘”

②教师适当点拨。

下雨前:“黑云翻墨”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

雨中:“百雨跳珠乱入船”此时感受到了什么?(雨大)

生活中见到这样的暴雨吗?请用一个词来形容?

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雨过天睛,你想到什么?体会诗人心境的舒畅。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对语言的独特体验,挖掘字里行间蕴含的人文内涵。]

5、回读:一切景语皆情语。

6、小结: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是多么的神奇。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景象的动态美。四句短小精焊,富于音乐美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让我们通过读来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吧!

7、朗读:①自由读②指名读③指导读

④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儿,有需要提醒大家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8、配乐吟诵。

五、回归整体

1、学完了两首诗,夏日西湖的自然景观,如雨后空气,清新自然,沁人心脾。诗人以高招的笔法:写景抒情,寓情于景,让我们再次高呼:“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找准诗中的契合点,进行概语、总结、回归、使整堂课的结构回归一个“圆”。]

2、配乐齐读两首古诗

六、总结延伸

1、总结: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所能领略到的也只是古诗的点滴魅力,但是,我们通过自己的解读感受到的是属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是我们在这堂课中最大的所得。我想和同学们说的是,文学的大门永远向是爱好它的人们敞开的,原同学们都能在更多的诗歌、阅读中获得美的体验。

[设计意图:课堂之外天地宽,让每个学生对诗歌作品的独特体验延续到课外,让他们在更广泛地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获得心灵的丰盈,才是诗歌教学的真正目的。]

2、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画、说、写、背、演、默、收集两位诗人的诗或背写夏天的诗。

[设计意图:把代表教师至高权力的“布置作业”的权力下放给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了课堂的主人。同时,学生还有选择作业的权力和自由,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的五花八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各种学科知识间的整合,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望湖楼醉书》教案(六)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望湖楼醉书》教案(六)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4、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析诗句,自主朗读表达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

2.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4、课古诗两首。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为什么要加其(一)呢?因为苏轼望湖楼六月二十七日醉书一共有五首,这是第一首。

2、大家注意看课题中的望“字第三笔是竖提,没有点。”醉“字左边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横啊!

3、大家看作者是谁?苏轼,大家学习过他的哪些作品?谁能介绍一下作者?

4、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5、学习生字”遮“。

6、画出诗歌的停顿。

7、释诗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这实际告诉我们当时已经是----夏季。

地点:望湖楼。

醉:是酩酊大醉还是略有醉意,我们还不得而知,也许学习过全诗,就会有新的理解。

书:是什么意思?(写) 写的是什么呢?

8、学习第一句诗:请同学们读第一句。在这句中你觉得哪个词语你不理解。指名说,教师着重说:“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遮”遮蔽、遮盖。

(1)什么遮住了什么?(黑云遮住了山峦)

(2)什么样的黑云?(点出“翻墨”,为什么不用“黑云如墨”,而用“翻”字)同学们,一首诗就是一副生动的画卷,“黑云翻墨”这四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黑云从空中压下来不断翻滚的画面。

(3)整句连起来说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9、学习第二句诗:

2.“白雨跳珠乱入船”

(1)播放“骤雨”的课件 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啊!(倾盆大雨、狂风骤雨……)诗人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 “跳”字中蕴涵着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2)再看视屏,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

(3)整句诗连起来说说: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的跳进船里。

10、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1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你发现这两行诗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对偶)

(2)通过这两行诗,你发现这夏天的雨有什么特点?(来得急)

12、学习第三句诗: “卷地风来忽吹散”

(1)过渡: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诗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狂风)

(2)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

(3)看视屏通过勾连学过的诗文,引导学生体味“忽”字之妙,再联系本诗,体会出本诗中这场狂风的急,更深一层地感受狂风过后,西湖景色美带给诗人的享受!

13、学习第四句诗:“望湖楼下水如天”

(1)“忽”字给岑参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

(2)出示诗句:“望湖楼下水如天”  全班齐读“望湖楼下水如天”

(3)(因为苏轼看到了“望湖楼下水如天”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出示视屏。让学生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14、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示意吟诵这句。)

15、如果让你给苏轼所描绘的画面取个名字,你会取什么名字呢?齐读全诗。(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雨,忽而风)现在再来看看诗题,你对“醉”字有了怎样的理解呢?

16、苏轼醉于酒,更醉于西湖山水触景生情,即景而赋。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去感受苏轼的陶醉之情。

17、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1)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2)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3)动态多:翻、遮、跳、入、吹。

18、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意,释诗题

读正确,明其意

悟其意,用学法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望湖楼醉书》教案(九)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望湖楼醉书》教案(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情感和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两首诗安排一起,为什么?相信学完以后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2.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人称东坡居士,他是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3.你还知道苏轼的哪些诗?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大家所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有何妙处。(出示)

二、初读古诗。

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2.读诗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诗韵,这样读诗才叫“有板有眼”。谁能根据老师划分的节奏再读一读这首诗?

三、品读感悟。

1.这首诗的题目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从诗题中你已经知道什么?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这实际上告诉我们当是已经是--(板书:夏季)夏季常常有雷阵雨。

地点:望湖楼。(出示望湖楼)

师: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先得楼,坐落在西湖边上。在望湖楼上极目远眺,西湖美景尽收眼底。

(醉)似醉非醉

“书”写。写什么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看见到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那是一场怎样的雨,雨后的景色又是怎样呢?就让我们走进诗中,细细品味。

2.明诗意:

出示合作小贴士:

A、选择感兴趣的一行诗,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B、在你研究的这行始诗中,你认为哪些词用得特别巧妙?圈出来,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C、将阅读体会融入朗读之中。

D、小组内明确分工,做好汇报交流的准备。

随机交流:

※“黑云翻墨未遮山”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

墨汁翻到是怎样的景象?(快,一下就黑了)

从“黑云翻墨”中,感受到什么?(乌云黑压压的来势迅猛)谁能读出这种气势?

诗中什么遮什么? (乌云遮山)下雨前遮住了吗?(没有)你是从哪看出的说说你的理解。

这样翻滚来势汹汹的黑云却都来不及遮住山头,这场雨来得还真是够快的了。

指导朗读

※“白雨跳珠乱入船”

跳珠:跳动的珠子。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

指导朗读

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对你写作的启发。

※“卷地风来忽吹散”

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风狂)

“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还有其他带有“忽”字的诗句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引导学生体味“忽”字之妙(突出天色变化之快)

说话:卷地风吹走了_______________,吹来了_______________。

指导朗读

※“望湖楼下水如天”

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湖面开阔而宁静、荷花鲜艳而润泽、空气湿润而清新……)

指导朗读

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

3.悟诗情:

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这样的景色怎能不勾起苏轼的诗兴呢?现在再来看诗题,你对“醉”字有了怎样的理解呢?(表现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苏轼醉于酒,更醉于西湖山水,禁不住提笔写下了……(生齐诵全诗)

4.小结。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的?

(1)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2)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出示:六月的西湖天气变化极快,先( )后( )。诗句描写的色彩极其丰富,( )云与( )雨形成鲜明对比,山是( )色的,而雨后的湖水与天空都是( )色的。

(3)动态多:翻、遮、跳、入、吹

四、拓展延伸。

苏轼对杭州西湖的这场雨十分偏爱,除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他在时隔多年又回杭州时写道“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五、作业设计

1.书法创作 将这首诗创作成一幅书法。

2.妙笔生花 把这首诗描写的景色描写下来,题目可以自拟,字数在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雨 景物多

风 变化快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 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有两首古诗。一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前者抓住瀑布的动态,用夸张的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磅礴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后者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浣花溪的风物景色与幽雅的环境,表现了诗人重归草堂暂留蜀地的喜悦,同地也表现了他对重游故地的向往和盼望回乡的心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

教具学具准备:

学情分析:

这两首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要求不宜过高,不搞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即可。

教法学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1、课前收集李白、杜甫的诗

2、读诗三遍

3、自学生字

4、你弄明白哪些问题?还有什么不懂?

第一课时

课前积累:

展示课前收集的李白、杜甫的诗,指导背下面的诗: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瀑(P)。

2、指名读诗,正音。

3、简介作者,交流收集李白、杜甫的资料。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诗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3、出示古诗注音,读出韵律美。

四、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小组交流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全班交流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生)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远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这里作者用了的修辞手法)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四、巩固练习

1、赏读全诗,闭眼想象画面

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雾,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象一条大河挂在山前。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泄,真让人认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3、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这首诗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七、课堂检测

1、选择正确读音,打号

日(ry)生(shēngsēng)紫(zǐzhǐ)

川(chuāncuān)三(shānsān)尺(chǐcǐ)

山(shānsān)上(shngsng)窗(chuāngcuāng)

2、比一比,分别组词语

庐()炉()芦()瀑()爆()暴()

鸣()呜()鸦()

3、结合两首古诗,理解下列词语

遥:川:生:疑:鸣:含:泊:

4、说说古诗的意思。

1、日照香炉生紫烟,

2、疑是银河落九天。

5、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二课时

预习要求:1、收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和古诗

2、读诗三遍

3、在明白的问题打对号,不明白的问题打问号。

课前积累:背诵古诗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嘀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默写《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理解诗意

1、自读古诗,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自读古诗,说说你弄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注意诗的停顿和

重音。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标出作者写了哪些物?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画出描写颜色的词,┈┈画出表示动作的词?━━画出表示数量的词?

表示颜色的词:黄、翠、白、青。表示动作的词:鸣、上、泊、含。

表示数量的词:两行、一行、千秋、万里。描写景物的有:黄鹂、翠柳、白鹭、西岭、青天、雪、船。

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歌唱,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里自由飞翔)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指名读、范读、齐读)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师点拨: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生:透过窗户看见西岭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面上停泊着到东吴去的客船。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全诗都写了哪些景物?

黄鹂、翠柳、白鹭、西岭、千秋雪、万里船,构成了一副完美的画面。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填空

《望庐山瀑布》、《绝句》这两首古诗作者分别是()代伟大诗人()和()。在内容上都侧重于()。并借景()。

《望庐山瀑布》描绘了()的景色。

《绝句》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2、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庐山瀑布的?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3、参照画出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绝句》。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二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二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人借景抒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颁,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句,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4.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望庐山瀑布》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一)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二)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

三、读《望庐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庐l*紫z!川chu1n

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二)“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查字典“望”当什么讲?

“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

“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分别查出“庐山”和“瀑布”的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三)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

“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

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

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

挂:悬挂。前:前面。川:河流。

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

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手法)

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

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疑:怀疑。

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5.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四步:悟诗情。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师要给学生范读,要读出语气、感情。

(六)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庐”和“炉”是同音字,要区别字形,会应用。

“紫”和“川”的读音要读正。

在学习生字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已去分析、去记忆,培养自学能力。

五、小结

(一)你认为这首诗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二)出示挂图,说说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瀑布的?观察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三)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观察细致?

“日照”与“紫烟”的因果关系?

“飞流”、“直下”对流速水势的观察。

“三千尺”、“落九天”是对瀑布的长、大、高的观察。

除观察仔细、细致外,本诗还有什么特点?

丰富奇特的联想,如“挂前川”,“疑是银河落九天”。

本诗的写作特点:观察细致有序,联想丰富。

学习古诗的方法:除去上述四步,那就是读、查、究、诵、赏。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绝句》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三、读《绝句》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鸣m0ng行h2ng泊b$

四、出示第二首古诗《绝句》,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二)《绝句》是什么意思?因作者兴到笔随,未事先拟题,于是以“绝句”标题,解释“绝句”。

(三)读一读古诗,悟懂诗句的意思。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自鹭上青天。

重点理解:

黄鹂:鸟名,也叫黄莺。鸣:叫。

翠柳:翠绿色的柳树。

从“翠柳”一词可以看出是什么季节?

春天。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吃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说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树上鸣叫。

(欢唱)一行白鹭飞上蔚蓝色的天空自由飞翔。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重点理解:

窗含:从窗口看到。“含”:包含在里面,存在着。

西岭:指草堂西北的岷山。

千秋雪:指千秋万代积累下来,终年不化的积雪。

千秋:时间很长。泊:停靠。

东吴:指江苏一带。

万里船:船要行万里路。

说句意:从窗口可以看到巍巍的岷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靠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观察插图,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1.看插图。图上画的是景物;景物是否都是诗句的内容?这描绘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色?(生动优美)

2.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说说诗人用了哪些词语来表现景色的优美,语言的生动?

表示声音的词语:鸣、上。

表示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

表示动作的词语:鸣、上、含、泊。

诗人写了四个景色,一句一景,写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语言生动、景色秀美。

“鸣”、“上”两个动词写出了黄鹂在柳枝上欢叫和一行白鹭从水面飞上青天的声响。

“黄”、“翠”、“白”、“青”四个色彩鲜明的词,写出了草堂前的景色。

这两句写得有声有色,显示出一派春意盎然的优美景象。

“含”、“泊”两个动词具体写出了草堂外的景象,特别是“含”的妙用,把岷山积雪这一远景移至草堂内,使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景色优美的图画。

(五)学习诗人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讨论诗人观察景物的顺序。

眼前的、天边的、窗外的、门前的。

顺序是:由近及远。

2.诗人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述的、表达思想感情的?

诗人抓住了自然景色来描述,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七)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鹭”上下结构,要写匀称。

“含”上部今不要加点。

“吴”口天吴。

五、小结

作者写这首诗,先写树上,再写天上“黄、翠、白、青”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图景,令人赏心悦目;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最后写出了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多么开阔!通过对草堂附近明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三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三”,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三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三

文章出处:小学语文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由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幅画。
2、学生观察图画,用自已的话说说自已看到的图,看谁说得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望庐山瀑布》,随机引导认识生字“庐、瀑”,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二、感悟读诗并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
(1)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2)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自主识字。如,在课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图中找生字的读音;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伙伴。
(3)再把生字放入诗中识字
2.调动生活经验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随着提示语“我会认”,学生自愿认读自己会认的生字,并说说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个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在交流中老师要注意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3、将开课时看到图时的感情投入诗中,读诗。自由读、单个读、评读。
4、说说自已通过读诗在脑子中看到了什么?
5.个人情感体验巩固识字。
让学生在会认、会写的字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熟悉的字组词说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三、示范讲解指导书写生字。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学生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学生一笔一笔地书空。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望湖楼醉书》教案(七)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望湖楼醉书》教案(七)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表现出诗人明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

【学情分析】

对于6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但有时,会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领悟、体会。因而要着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古诗。

【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各种手段,图片、音乐,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

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学法: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自读、齐读、配乐朗读感悟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自读 - 质疑 - 交流 - 小组合作探究 - 多种展示”这样一种学习过程来实现对文本的学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古诗多媒体课件 课前收集含“雨”的诗句,搜集苏轼的相关资料信息及其诗词等文学作品。

【教学时数】 1课时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古诗的教学目标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古诗教学应注重战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古诗教学原则。

【思路提要】

采用同学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 - 会意 - 入境 - 悟情,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读中理解、感悟这首古诗。

【过程揭示】

一 、激趣导入

1.师生对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刚才所对的诗出自《水调歌头·中秋》,作者是谁?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苏轼?

3.今天我们就跨越900余年和苏老先生相会,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诵读古诗

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1.诗题:

⑴ 指名读,齐读;

⑵ 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时间、地点、事件)

⑶ 题意:六月二十七日,(作者)登上西湖边的望湖楼,欣赏楼外精致,在微醉中写下了这首诗。

2.诗句:

⑴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评读。

⑶ 怎样才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自由畅谈)

出示读诗建议:

①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②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③注意平声字读长,仄声字读短。

④诗的韵脚为开口呼,读出的声音要悠远。)【出示节奏】指名读、师生对读、小组读、站立读等多种形式读。

三、理解诗意

1、自己再读几遍,想想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在望湖楼看到一番怎样的景象?

反馈: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

云怎样?“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雨怎样?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地跳进船里。

风怎样?卷地而来的大风,忽然把乌云和雨点吹散了。

水怎样?望湖楼下面的水像天空一样,水天一色,一片汪洋。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与同桌交流。

馈:

⑴ 出示前两句

①男生读,什么意思?【理解“翻墨” “跳珠”,强调“遮”字书写注意事项。[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 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此时此刻,又让你想起哪些含“雨”的诗句?】

②这两句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⑵ 出示后两句,女生读,什么意思?

四、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⑴ 听范读,生闭眼想象画面,想想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赞赏之情)

⑵ 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写的?

① 写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② 变化快( “未遮山” “乱入船” “忽吹散” “水如天”为瞬间变化 );

③ 动态多(翻、遮、入、吹),是在楼上所见的雨景。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句句写景,句句抒情。

五、升华诗中蕴含的情感

1、观看此诗赏析视频,进一步领会古诗意境,升华情感。

2、出示、齐读: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

3、配乐齐读古诗。

六、拓展延伸

1.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这让你想起那句俗语?(俗话说“六月天,孩儿脸”还真不假,刚刚还是阳光灿烂的天气.转眼就下起大雨来了。)还让你想起那些表示变化快的成语?(变化多端 变幻莫测 千变万化 瞬息万变 日新月异 转瞬即逝 稍纵即逝 白驹过隙 喜怒无常 )

2.解释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3.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交流苏轼的其它诗词。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一共写了五首,我们今天学的是第一首,请同学们下去以后查一查余下的四首。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雨前 黑云翻墨

雨中 白雨跳珠

雨后 水天一色

来去匆匆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望湖楼醉书》教案(二)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望湖楼醉书》教案(二)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作者对西湖瞬息万变景象的惊叹之情

3、初步感受此诗的描写景物多,变化快,动静结合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此诗的描写景物多,变化快,动静结合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回顾《春夜喜雨》导入新课

出示《春夜喜雨》古诗,概括春雨的特点,设疑导入新课

二、解诗题,知诗人

1.指名读诗题,从诗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在望湖楼喝醉酒后写的诗。在六月这个善变的天,在望湖楼这个绝妙的赏景地,诗人苏轼酒醉七分,诗性正浓,给我们留下怎样的精彩呢?让我们一同走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三、读准诗音,学习半包围结构生字“遮”

“遮”是半包围结构,里面的“庶”是众多的意思,用走之旁将众多的东西盖住,就是“遮 “,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要做到半含半露,右上部分露出来,左下边的走之拖住上方。

四、读诗歌,明节奏

引导学生把握好古诗的停顿,读出古诗的节奏。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船”和“天”是韵脚,韵脚要读得长一些。

五、抓景物,活画面

古人写诗崇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又是一个集诗书画文于一身的一代文学巨匠,他的诗中更是蕴含勃勃生机的动态画面。 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呢?是哪个词语激活了你的想象?

1.黑云翻墨未遮山

引导学生品味“翻”字,“翻”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若是换成“如墨”呢? (气势汹涌、浩浩荡荡、好像山也要被压塌了似的,真是黑云压山山欲摧呀)

怎样朗读让这个画面活起来呢?(加重语气,拖长声音,给人留有想象的空间)

2. 白雨跳珠乱入船

哪个词激活了你的想象,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白雨:看到了雨的颜色,感受到雨之大。

跳珠:看到了雨的形态像珍珠一样,听到了雨点打在船板上的声音,感受到了雨活泼可爱及作者的喜悦之情。

乱入船:感受到雨点的争先恐后,迫不及待,凸显雨之大。

一句诗,七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大雨有形,有声,有情,但却没用一个“大”字,这就是大才子苏轼的运用语言的智慧,他对自己的这句诗也非常满意,15年后,他再来西湖醉酒赏景,仍然对此句念念不忘,写下了这样一句“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指导朗读让画面活起来

3. 卷地风来忽吹散

你感受到风如何?从哪里看出?

忽:一个“忽”字,好轻快,时间短,速度快,但是威力却很大,有多大呢?

(吹散了来势汹汹的云,吹停了倾盆大雨,也吹平了湖面)

怎样用朗读来表现呢?

4. 望湖楼下水如天

暴雨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致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描绘一下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水像天一样辽阔,一样蔚蓝,一样平静,水天茫茫, 辽阔壮观,苏轼一定陶醉了,用你的朗读来展现。

六、悟诗情,诵诗歌

1. 整读四幅画面,感受雨之急来急去

同学们不简单,刚才我们抓住了诗中主要景物云、雨、风、水,品味了诗中最有表现力的词语

“翻”“ 跳”“忽”“如天”等词语,展开了无限的想象,分别看到了四幅不同的画面,云翻图、雨跳图、风卷图,水如天图,感受到了苏轼用词的精妙。现在我们来整体看这四幅图,还能看出这场雨的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

(来得快(未遮山),走得快(忽吹散), 这是一场急来急去的骤雨。)该怎样朗读呢?

2.感受作者心情的变化

四幅图变化之快,令人目不暇接,我们和苏轼的心情也跟着跌宕起伏,你感觉心情有哪些变化呢?

(恐惧(天昏地暗)--喜爱(跳珠)--惊叹(忽吹散)--陶醉(水如天)),

确实如此,纪昀曾经这样评价“阴阳变化开阖于俄顷之间,气雄语壮,人不能及也。”

指导朗读:将这种情感的跌宕起伏的变化放进去读一定会更棒。思考哪儿快,哪儿慢,哪儿高,哪儿低?哪儿该给人留下遐想的空间?哪儿是感情朗读的至高点?

自由练读,指导朗读,指导配乐朗诵。

七、升华“醉”

总结: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这样的景色怎能不勾起苏轼的诗兴呢?苏轼对这场雨是什么感受呢?--喜爱、陶醉

现在再来看诗题,你对“醉”字有了怎样的理解呢?(板书:醉)

师:苏轼醉于酒,更醉于西湖山水,触景生情,即景而赋。

我们也醉了,醉于西湖的山水,醉于苏轼这首流传千古的诗篇,寥寥28个字,把黑云翻墨、白雨跳珠、风作雨歇,水天一色刻画的淋漓尽致,黑白相称色彩鲜明,云翻雨跳动感十足,阴阳变化于顷刻之间,气雄语壮。让我们再醉一次吧!

八、交代写作背景,触摸诗人之心

交代写作背景,体会读到了怎样的一个苏轼?(引导感受豪放,豁达的苏轼)指导走进苏轼内心朗读, 苏轼和西湖有着不解之缘,苏轼将自己放逐于西湖,在诗酒和山水之间寻觅着心灵的故乡,流下了大量不朽的诗篇,而西湖因有了苏轼而更加有韵味,更加令人神往!课后搜集苏轼有关西湖的诗用心品味!

九、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1.解诗题,知诗人

2.读诗歌,明节奏

3.抓景物,活画面

4.悟诗情,诵诗歌

十、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选择古诗中的一幅图,展开想象将画面写生动:

好吓人的风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大的雨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厉害的风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醉人的水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一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一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一

文章出处:乐余中心小学教育平台

教材分析:

本文有两首古诗。一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前者抓住瀑布的动态,用夸张的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磅礴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后者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浣花溪的风物景色与幽雅的环境,表现了诗人重归草堂暂留蜀地的喜悦,同地也表现了他对重游故地的向往和盼望回乡的心情。

学情分析:

这两首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要求不宜过高,不搞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即可。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

练习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附故事:李白“上当”】

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喜欢游览名山大川,又嗜酒如命。

李白路过泾川(今安徽省泾县),当地有个性格非常豪放的人,名字叫汪伦。汪伦闻讯,立即写了一封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信后非常高兴,很快就来到了汪伦的家里。汪伦十分热情地接待了这位久抑的诗人,随后对他说:“实不相瞒,我所说的‘十里桃花’,是指这里有个桃花潭;‘万家酒店’是因为有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非真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啊!”李白听后哈哈大笑,虽觉“上当”,可对于汪伦的心意还是能理解的。

汪伦对李白一见如故,十分友好。李白临走的时刻,特赋绝句一首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望湖楼醉书》教案(一)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望湖楼醉书》教案(一)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3.理解中国部分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诗意,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看了中国诗词大会,我们班也刮起了一股“诗词风”,今天,邵老师就把诗词大会的现场搬到我们教室【出示图】,首先请两大组派上一名代表,我们也来一段“飞花令”【出示图】,主题词便是--风(板书:风)。准备好了吗?开始!

2.再来考一考大家,这四句诗,你会填吗?【出示四句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 真不错!读着这四句诗,你发现了什么?是的,这是一组描写雨的诗句。

是啊,年年月月都下雨,但岁岁年年各不同,在诗人眼里,雨是一种心情的流淌,情感的抒发。宋朝大诗人苏轼有一天在欣赏西湖美景时也遇到了一场大雨,诗性大发,写下了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指题目)

二、理解诗题

1.从诗题中你知道什么?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六月二十七日指的是农历,是一年中天气最闷热、雷雨最多的时候。)这实际上告诉我们当时已经是--夏季。

地点:望湖楼。【出示望湖楼】

2.(醉)不是酩酊大醉而是略有醉意,醉字仅仅是酒醉吗?(?)待会儿我们学了诗就知道了!

三、初读古诗,自己理解。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出示】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联系图画,想想诗句的大致意思。遇到不懂的,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

四、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1.指名读,适时给予评价和指导。(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老师也来读一读,【出示】范读,请女生齐读,男生齐读。

3.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场来去匆匆的骤雨,却被苏轼抓住了每个精彩的瞬间,将它们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再好好去品一品,在你最欣赏的字、词上做上记号,写下你的感受。

4. 很多同学欣赏能力有了提高,感受也写得不错,下面我们在学诗的过程中,请大家一起交流。

五、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

1.【出示】黑云翻墨未遮山

(1)你最欣赏这句诗中的哪一个字?为什么?【生答“翻”出示】

(2)透过“黑云翻墨”,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你们描述的画面让我情不自禁想到了这些词语,和大家分享【出示】(乌云翻滚、阴云密布、风起云涌、黑云压城 )

(3)把这种感觉送回到句子的朗读中去。【出示】

真是黑云压山山欲摧呀!可是黑云还没来得及压住山,谁就来了?

2.【出示】(白雨跳珠乱入船)

(1)这句诗中你又觉得哪些字用的很妙?

一个“跳”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雨大、雨急 、雨猛)

想一想,“乱”字,妙在何处?(雨点的密、雨多、雨的动态美)

可谓:一字千金!这一跳一乱,将这一场又急又大的雨,淋漓尽致地加以展现!

(2)【出示】齐读。从“白雨跳珠”这个比喻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感受“跳珠”蕴涵着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3)补充资料:这一句也是整首诗的传神之笔。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那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幸福地回忆吧!读前两句。【出示】

3.“卷地风来忽吹散”

(1)如此大雨,难不成让诗人困于望湖楼不成?奇迹发生了!什么奇迹?(生: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出示】哪个字让你觉得特别妙?(忽)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出示】“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还有其他带有“忽”字的诗句吗?【出示】(“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忽”字中感受汪伦踏歌相送的突然及让李白感受到突如其来的惊喜)……

这儿的“忽”字呢?【出示】(突出天气变化之快。)

【出示】填空:卷地风突如其来,它吹散了________________,吹走了________________,吹来了________________,真让人目不暇接啊!

(3)一个“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把天气变化的神速写活了。读忽字时要轻巧些,速度稍快些!【出示】

4.望湖楼下水如天

(1)此时,望湖楼下的西湖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让我们随着东坡先生,起身,踱步、临窗,远眺,展现在你的眼前是--【出示】(齐读最后一行)

(2)你能想象一下,“水如天”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预设:(出示画面引读)

【出示】水如天一样的明净清澈,雨过天晴,西湖水是那样的明亮清澈。那真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示】水如天一样的开阔无边, 天无边,水无边,水天相接。那真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示】水如天一样的蔚蓝,天蓝蓝,水蓝蓝,水天一色。那真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示】水如天一样的平静, 天上再没了狂风大作,水上再没了大雨滂沱,那真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示】抬头看看天,天上的彩虹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倒过来看就是一艘小船,那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啊!

(3)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好一幅“西湖骤雨图”,(板书: 西湖骤雨图)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醉于酒,更醉在了西湖的美景中,于是即兴吟诵了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出示】朗诵全诗。

六、补充背景,拓展延伸。

苏轼仅仅是沉醉在这骤雨的滂沱,初晴的美妙境界里吗?他写的仅仅是一场自然界的暴风雨吗?其实,--

这个时候的苏轼遭受了人生一次巨大的打击。苏轼因为才华横溢,很受当朝皇帝的欣赏,在朝廷里官居要职。正当他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国家实施改革,苏轼因为与当权者意见不合,被贬到了杭州,做了一个小小的通判。这首诗就是他被贬第二年写下的。看到眼前骤雨初晴后的美景,如果你是苏东波,你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生活也会像天气一样,有风雨,有磨难,有挫折,但是风雨过后有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自己一定会迎来光明的。)

【出示全诗】走进诗人的心境,你们不仅读出了诗中蕴藏的画面,还读出了诗人的心声。当然,我们也可以纯粹地把它当作一首写景诗,写自然界的暴风雨的诗。在书中读出自我,就是最有效的读书!

带着你独有的体会,读出属于你的味道。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放音乐】

七、总结并留下阅读期待。

1. 学习生字“遮”。

2. 其实,苏轼在那天一共写下来五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其它四首老师印在了发给你们的讲义上,课后也用我们今天读一读、品一品、再背一背的方法去自己学一学,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诗经两首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9131.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