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上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秦的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

2、秦始皇对内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

设计动画演示秦灭六国的顺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话剧、材料、讨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秦始皇是一位集大功、大过于一身的帝王。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焚书坑儒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采取畅所欲言的主动抢答式、七嘴八舌的分组讨论式、情感体验的话剧表演式、百家争鸣的自由发挥式,使学生眼、耳、口、手都动起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各有所得。

教学方法

巧用史料,创设激情导学法,纲要信号法、竞赛法、联想法等。

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复习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内容分成三大板块“统一六国中央集权”、“姑姑统一措施”、“北筑长城开发南疆”。每个板块都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独立完成,各具特色。每个板块中唯一不变的主题就是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主体的参与作用——自己去听、去看、去感受、去谈论,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使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因此我搜索设计了大量图片、录像、材料、知识追踪、名人名言、相关链接等启发点拨,结合感悟论坛、自由论坛、在线讨论等活动,推陈出新。力求突出课堂一个“活”字,突出内容一个“深”字,突出问题一个“精”字,突出创意一个“新”字。给每一个学生与历史对话,与人对话的机会,倾听、鼓励、欣赏每一个学生。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课前看成语讲故事“图穷必先”

导语连接: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秦始皇到底是怎样的人物?

用成语故事调动学生积极性,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

[课文探究]

一、第一板块

“统一六国

中央集权”

第一步展示战国七雄图

分析秦朝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引出“商鞅变法”“长平之战”“善于用人”,从而完成在线讨论:秦王嬴政在用人方面有什么长处?这和他取得统一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第二步演示秦灭六国动画

秦始皇统一全国何等雄武,引出李白诗,欣赏人物像,完成自由论坛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好还是坏事?有什么意义?

第三步出示信息追踪,学生自读完形填空。教师解释“专制”含义。分析与西周分封制的不同,指出皇上至高无上的权威,并沿袭于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

学生根据一有知识自由发表意见,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各抒己见,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阿能力。

通过演示画面,分析人物,展开历史想象的翅膀,学会分析历史事件,懂得秦灭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阅读课文,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边看书边抓住课文中的有效信息思考问题,并与西周分封制比较,学会比较问题的能力

二、第二板块“巩固统一

措施”

第一步话剧小表演现场模拟“秦始皇出巡”,思考秦始皇若有所思,“思”的什么?,然后引出统一货币度量衡。画面演示的同时,补充“尺”、“寸”、“升”的知识。

第二步出示图片认识文字的统一。分析文字统一的作用: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历史上虽不断出现分裂割据局面,各地方言不一致,但文字始终是统一的,与秦有关。

第三步出示史料: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废除,他认为:“不按照古代的规矩办事是行不通的。”丞相李斯加以反驳:“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统一。但是有一批读书人不学现在,却去学古代,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如果不加禁止,会影响朝廷的威信。”李斯建议:1、除了《秦记》、医药、种树等书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诗》、《书》、百家言论的书籍,一概交出来烧掉2、谁要是再私下谈论这类书,办死罪;3、严禁私学,“以吏为师”。

问题:皇上应该采纳谁的建议呢?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后果?分析焚书坑儒。

并出示郭沫若对焚书坑儒的评价结束。

现场模拟表演,再现历史场景,亲自感受历史事件,体会到改革币制的迫切需要。通过画面、知识的补充形成对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的认识

看图片识文字改革,结合现在的文字,认识秦始皇统一文字的重要作用,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读材料,分析材料。根据材料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开动脑筋,七嘴八舌畅所欲言谈论自己观点,体验百家争鸣局面,发展个性。认识“焚书坑儒”是两件事,在巩固思想同志的同时,给古代文化带来莫大的损失。从而学会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小组合作完成,培养合作精神。

三、第三板块

“北修长成

开发南疆”

第一步展示信息追踪,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步出示秦长城图。分析长城的时候引用史料:1、“秦皇筑长城,乃为万世利。连山绝谷势蜿蜒,雄图自足制中外。”──清·杨鸾
2、“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唐·胡曾

结合现在的长城,指导学生加深对秦长城的认识。

第三步出示秦疆域图,知道学生识图画图能力。

自学课文,抓住课文中有效信息,学会自学能力。

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发挥想象力,培养积极探究、发散思维的能力。

识图画图。

[课文总结]

1、纲要信号分层展示本课的三大板块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合作探究

谈一谈,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对秦始皇的评价,自古众说纷纭。迄今为止主要有三种:⑴认为他功大于过;⑵过大于功;⑶有大功也有大过。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理由。

名言警句总结:读史使人明智,善于从历史中吸取借鉴精华。

梳理知识。

与人合作,开动脑筋,运用本科知识,解决历史问题,展现自我风采。

理解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自我测评]

竞赛完成。

提高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快乐练习,较好的巩固课堂知识。

[课后活动]

搜集资料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评价秦始皇

初步培养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及写作能力。

附板书设计:

扩展阅读

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秦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通过引导学生归纳、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动态历史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3)通过对秦始皇及其相关历史事件的正确评价,培养学生辩正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4)通过指导学生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及有关简表,培养学生压缩历史信息及用表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温故而知新、动态演示历史地图、设身处地、用表归纳历史史实、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评价历史人物、比较辨别等方式,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动态演示相关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的目的,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

(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具有进步的意义。

(3)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4)认识到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

(5)长城和灵渠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作用。

教学难点

“焚书坑儒”及让学生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故事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你看过电影《英雄》吗?这部电影是以历史上的“荆轲刺秦王”为蓝本,演绎了一个大侠刺秦王的故事

(课件显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生娓娓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从这个历史故事缩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战国末期七雄的兼并战争非常激烈。强大的秦国通过兼并战争,不断兼并东方各国的土地。历史在逐步地趋向统一。尤其是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战国末期的形势。(课件动态显示《战国形势》图)问: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生答略)(课件显示商鞅图像及变法场面)继续问:为什么说秦有条件来完成统一呢?教师在启发学生回顾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后指出: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事力量增强,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这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秦是怎样灭掉六国而统一天下的呢?

①秦的统一是经过商鞅变法以后一百多年的兼并战争,不断地蚕食东方邻国的土地才完成的。②尤其是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的强大攻势。③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发动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陆续灭掉六国,完成了统一。

2、(课件显示嬴政像及其简介)姓嬴名政,13岁即秦王位,22岁亲理国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发动统一战争,陆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

3、(课件动态显示秦灭六国过程示意图)展现秦依次灭掉六国的过程,并在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朝。(课件闪烁一个大大的“秦”字)强调指出:公元前221年是一个很重要的年代,这一年,秦尽灭六国,实现了统一;这一年,秦国的历史结束了,统一的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课件动态显示李白诗)再现这位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君的风采与气魄。

4、各抒已见:你如何看待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学生讨论作答后明确: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第二,秦的统一,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5、动脑筋:秦王嬴政在用人方面有什么长处?这和他取得统一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生答略)

6、过渡: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功绩不仅仅是称帝前灭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在完成统一之后,又为巩固统一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便是其中最主要的措施之一。

7、讲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课件动态逐步显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表)

在学生思考回答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原因及主要内容后,强调:由此图可以看出,从皇帝到地方有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再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这样就形成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就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皇权是权力的中心。这套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它一方面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尤其是郡县制,在我国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提醒学生:嬴政在称皇帝以前的身份是“秦王”,在统一六国、称皇帝以后应改称“秦始皇”。

8、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是从政治上巩固了统一。那么秦始皇在文化、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呢?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呢?具体情况怎样?秦统一文字、货币及度量衡有何历史意义?(学生看书归纳)

(课件动态依次显示各国文字、货币及度量衡相关图片及统一情况)

设身处地:让学生在具体的历史背景环境下理解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以及实施这些措施的历史意义和作用。

9、秦始皇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就是焚书坑儒。(课件依次显示)什么是"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结果怎么样?

在学生回答焚书坑儒的相关内容后,教师归纳:焚书坑儒是两个历史事件的合称,秦始皇用焚书坑儒的方法,目的是想通过这种做法来反对效法古代的治理方法和反对以古讽今,但他采用的手段极其粗暴野蛮。其结果是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莫大损失,对此我们应予以批判。

10、(课件显示郭沫若语)你如何理解和看待"焚书坑儒"?

(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

11、(课件显示长城地图)问:秦朝为什么要修筑长城呢?秦长城起止点分别在哪里?

(课件动态显示匈奴的进攻及《匈奴鹰形金冠饰》图片,点明长城修建的目的和过程;课件动态闪烁长城的东西起止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强调: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秦把原来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蜿蜒万余里。这座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它显示着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

12、开发南疆──统一越族地区

(课件动态显示越族生活地区)教师介绍:越族在秦派兵进入以后,已是秦疆域内的一个少数民族。那么秦是如何统治越族地区的?(课件显示桂林郡、象郡、南海郡的建立)

13、开发南疆──开凿灵渠(课件动态显示灵渠、湘水、离水及相关图片)

指出: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流域连接起来。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至今尚能灌溉四万多亩土地。

14、(课件显示)秦的疆域地图

如何通过疆域图了解秦朝的疆界四至呢?

让学生按照正确的识图方法,找出秦朝疆域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最远到达的地点,并让生准确地在地图上标出疆域的四至。(当学生用鼠标指出的时候,疆域四至便自动地显示出来)

15、动动手:让学生根据地图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压缩历史信息。

示意图如下:

三、课堂结构图示(屏幕显示)

通过图示,让生认识到:秦的统一,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秦始皇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那么秦始皇的政策措施中,有哪些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呢?希望同学们下去以后探讨一下。

四、轻松闯三关(屏幕显示)

(一)你能做对吗?

1、秦统一六国的年代是()

A、公元前475年B、公元221年

C、公元前221年D、公元前230年

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A、夏朝B、西周C、春秋D、秦朝

3、秦长城的东西起止点是()

A、西起辽东,东到陇西B、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C、西起咸阳,东到河套D、西起陇西,东到长平

(二)比较辨别(课件显示影视剧中秦始皇的剧照及历史照)

影视剧中的秦始皇与历史上的秦始皇有没没差别?

(让生认识到:影视剧中的秦始皇是艺术形象,带有“戏说”甚至虚构的成分。而历史上的秦始皇是历史的真实,两者差别很大)

(三)历史人物评说(课件展示秦始皇千古一帝的风貌神韵和秦始皇陵的图片)

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指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充分肯定秦始皇在历史上功绩,指出他对历史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同时还应指出:作为封建专制皇帝,他在完成统一、巩固统一的同时,对人民施行了暴政,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

五、历史回味,情感升华

历史使人智慧。学习本课历史后,你有什么认识或启示或收获?

(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

……

六、课外实践活动

1、寻踪觅影:游览秦始皇兵马俑、长城,寻觅历史踪迹。

2、小组合作设计长城示意图,了解秦长城建造的目的和起止点。

3、以秦统一前后的历史环境为背景,编写有趣的历史故事。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1、秦统一的时间(∨)
2、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
3、秦长城(∨)
4、秦始皇的历史作用(∨∨∨)

一、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秦的统一
①时间:②人物:
③地位: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的的封建国家,定都。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创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中央设(行政)、(军事)、(监察),地方推行制。
2、经济:统一和货币(钱)。
3、文化:统一(小篆,后来推广笔画更简单的隶书)
4、思想:加强思想控制,“”
5、军事:派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东起、西到);南修渠,沟通长江、珠江水系。
三、评价秦始皇
1、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一、选择题
1、小明的姓与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名称是一样的,那么小明姓什么()
A.夏B.秦C.隋D.元
2、从陕西省省会西安到吉林省省会长春的旅游线路,被称为“始皇帝---末代皇帝”游,末代皇帝指的是清朝逊帝、“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始皇帝指的是()
A.禹B.启C.秦始皇D.汉武帝
3、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是()
A.夏朝B.商朝C.秦朝D.汉朝
4、电影《英雄》中的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互不相同”,秦王说“统一以后,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一律废除,只留下一种写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有()
①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后,只是在局部地区统一了文字
②秦统一以后,把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字体;③文字的统一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④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5、请你仔细看看右边的《货币统一图》,它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大禹建夏“家天下”
B.诸候争霸战火烧
C.商鞅变法促发展
D.一统江山是秦朝
二、非选择题
1、下面一段历史材料表述中,有六处错误,请指出来,并加以改正。(12分)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在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参知政事,在地方实行分封制。同时统一度量衡,把五铢钱作为全国统一货币,把隶书作为全国的规范文字。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韩非的建议“焚书坑儒”。为了安定北方,派大将军卫青北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地区。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秦朝疆域广大,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始皇,自古以来就评说不一,毁誉参半。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是一位暴君。
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之后,你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具体的史实进行评价,
谈一谈你对他的认识。


1.(08盐城卷)秦统一后,最初通行全国的规范文字是()
A.小篆B.甲骨文C.隶书D.金文
2.(08福建泉州卷)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节目曾对右图中的历史人物进行过评述,下面说法最适合他的是()
A.他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B.他推行大一统措施,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C.他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D.他加强了与西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3.(四川宜宾卷)宏伟的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下列关于秦长城起止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B.西起咸阳,东至鸭绿江
C.西起临洮,东到辽东D.西起长安,东到山海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央集权、咸阳
二: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县、度量衡、圆形方孔、文字、焚书坑儒、蒙恬、辽东、临洮
三、略

选择题:B.C.C.D.D.
非选择题:1、错误___参知政事_改正______御史大夫____
错误____分封制_改正______郡县制______
错误___五铢钱_改正_____圆形方孔钱_____
错误___隶书改正_____小篆______
错误____韩非_改正____李斯____________
错误_____卫青________改正_____蒙恬___________
2、略
AAC

《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


《秦王扫六合》案例:统一货币、焚书坑儒
活动目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存在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如果我们能够加以适当的补充和揭示,学生就能够对秦统一后所处的历史环境和面临的问题有真正的了解,因而也就能深刻理解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其得失。为此,笔者在上“统一货币、焚书坑儒”这两个环节时进行了讨论活动方案的尝试,引进了创设情景教学的方法从而使历史课变得更加真实可信,学生也更加喜欢。
活动准备:
(一)设计制作战国时期货币投影图片
(二)设计制作“模拟战国货币间兑换问题”的投影图片
(三)设计穿越时空隧道、想一想的问题并制作投影图片
(四)设计并制作讨论“焚书坑儒”的情景资料
活动步骤:
1.投影展示战国时期货币图片,教师补充介绍或说明
2.算一算:模拟战国时期不同货币间的兑换
3.穿越时空隧道:扮演秦国商人思考问题
4.想一想:替秦始皇出招,解决现实问题
5.议一议:利用资料,创设历史情景,发表个人观点或见解
活动过程:
1.展示战国时期货币(投影战国时期货币图片或展示战国时期货币仿制品。)
教师: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各有特色。齐、燕通行的刀币,是从实用的刀子变化来的。韩、赵、魏通行的铲币,是由古代除草的农具演变而来。楚国通行的蚁鼻钱是从贝壳型的铜币演变而来的。周、秦用圆形的钱。秦统一六国初期,各国货币仍在继续流通,这就给秦国人带来了不同货币间兑换的现实问题。
2.算一算:模拟战国时期不同货币间的兑换
教师:(投影展示)假如1个圆形钱换3个铲币,4个铲币换5个刀币,2个刀币换1个蚁鼻钱。问题:(1)1个圆形钱能换多少蚁鼻钱?(2)1个蚁鼻钱能换多少铲币呢?
学生:(1)1个圆形钱能换15/8个蚁鼻钱。(2)略。
3.穿越时空隧道:假如我是秦国的一个商人,货币的不统一可能会带来哪些不便?
学生甲:货币不统一,人们生活不方便,如购物、旅游、住宿、吃饭,到一个地方要换不同的货币,又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学生乙: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的货币换算很繁琐。度量衡的不一致,经商往往容易亏本,加剧了商人的经营风险,从而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学生丙:不利于国家税收的征收,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
学生丁: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等。
4.想一想:作为秦始皇应该怎样解决货币不统一带来的不便呢?
学生:我想作为秦始皇应该统一六国的货币。如果人们使用同一种货币就不会有繁琐的货币换算问题了,也不会有这么多的麻烦。现在欧洲人就统一使用欧元。
教师:同学们太聪明了。当年秦始皇就是这样干的。
5.议一议:
(投影展示)材料: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废除,他认为:“不按照古代的规矩办事是行不通的。”丞相李斯加以反驳:“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统一。但是有一批读书人不学现在,却去学古代,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如果不加禁止,会影响朝廷的威信。”李斯建议:1、除了《秦记》、医药、种树等书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诗》、《书》、百家言论的书籍,一概交出来烧掉;2、谁要是再私下谈论这类书,办死罪;3、严禁私学,“以吏为师”。
问题:皇上应该采纳谁的建议呢?为什么?
学生甲:应该采纳李斯的建议。1、秦统一六国是形式上的统一,六国的旧观念,旧势力依然存在,不利于巩固统一的国家政权,要想国家长治久安,必须从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2、“焚书坑儒”虽然很残暴,但最直接、最有效,同时坑儒可以起到威慑作用,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焚书,实行奴化教育,有利于统一思想,应该说是一种明智之举。
学生乙:坑儒的手段太残忍,激起了人们的反抗情绪,导致了秦朝短命而亡。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学生丙:可以采用温和一点儿的手段。既有利于自己的统治也符合人民的心愿。
教师:同学们探讨的问题很有价值,这也是历史学家们所争论不休的话题。就个人的观点,我认为秦始皇不该焚书和坑儒。现在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通过民主的方式来管理国家,也取得了突出的效果,它们的经验就很值得借鉴。不过,学术观点,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学生天地:
收集古钱币,到课堂上展示。
背景资料: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王政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他觉得自己的功绩比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称号,应该用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配得上他的功绩,就决定采用了“皇帝”的称号。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就自称是始皇帝。他还规定:子孙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一直传到千世万世。全国统一了,该怎样来治理这样大的国家呢?在一次朝会上,丞相王绾(wān)等对秦始皇说:“现在诸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楚、齐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不行,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封到那里去。”秦始皇要大臣议论一下,许多大臣都赞成王绾的意见,只有李斯反对。他说:“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时候,封了不少诸侯。到后来,像冤家一样互相残杀,周天子也没法禁止。可见分封的办法不好,不如在全国设立郡县。”李斯的意见正合秦始皇的心意。他决定废除分封的办法,改用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下面再分县。郡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国家的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一斤(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的),不看完不休息。可见他的权力是多么集中了。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来说,各地的车辆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这叫做“书同文”。各地交通便利,商业也发达起来,但是原来列国的尺寸、升斗、斤两的标准全不一样。从那时候起,又规定了全国用统一的度、量、衡制。这样,各地的买卖交换也没有困难了。秦始皇正在从事国内的改革,没想到北方的匈奴打了进来。匈奴本来是我国北部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战国后期,匈奴贵族趁北方的燕国、赵国衰落,一步步向南侵犯,把黄河河套一带大片土地夺了过去。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就派大将蒙恬(tián)带领三十万大军去抵抗,把河套一带地区都收了回来,设置了四十四个县。为了防御匈奴的侵犯,秦始皇又征用民力,把原来燕、赵、秦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新筑了不少城墙。这样从西面的临洮(今甘肃岷县)到东面的辽东(今辽宁辽阳西北),连成一条万里长城。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建筑,一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象征。后来,秦始皇又派出大军五十万人,平定南方,添设了三个郡;第二年,蒙恬打败了匈奴,又添了一个郡。这样,全国总共有四十个郡。
──摘自白话《史记》
焚书坑儒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因为开辟了国土,在咸阳宫里举行了一个庆祝宴会,许多大臣都赞颂秦始皇统一国家的功绩。博士淳于越却重新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废除,他认为不按照古代的规矩办事是行不通的。这时候,李斯已经做了丞相。秦始皇要听听他的意见。李斯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统一。但是有一批读书人不学现在,却去学古代,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如果不加禁止,会影响朝廷的威信。”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立刻下了一道命令:除了医药、种树等书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诗》、《书》、百家言论的书籍,一概交出来烧掉;谁要是再私下谈论这类书,办死罪;谁要是拿古代的制度来批评现在,满门抄斩。第二年,有两个方士(一种用求神仙、炼仙丹骗钱的人)叫做卢生、侯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的不是。秦始皇得知这个情况,派人去抓他们,他们早已逃跑了。秦始皇大为恼火,再一查,又发现咸阳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议论过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来审问。儒生经不起拷打,又东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来。秦始皇下令,把那些犯禁严重的四百六十多个儒生都埋了,其余犯禁的就流放到边境去。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焚书坑儒”事件。秦始皇正在火头上,大臣们谁也不敢劝他。他的大儿子扶苏认为这样处置儒生太严厉,劝谏他不要这样做。这一来,触怒了秦始皇,命令扶苏离开咸阳,到北方去和蒙恬一起守边疆。
──摘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参考书目: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册
人教版《中国历史教师用书》第一册
《中华上下五千年》
白话《史记》
有关秦史的研究论文

文章来源://m.jab88.com/j/48082.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