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必修1 学习指导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必修1 学习指导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学习指导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图片说明

◆戴冠冕的夏禹

禹在历史上又称夏禹、大禹、夏后禹等。在古史中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并称“三王”。他的生平事迹与尧、舜分不开,是我国原始社会最后一位杰出圣贤首领,但又是我国阶级社会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者。从最近公布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成果报告》夏商周年表排列,他是夏朝第一个王,建立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这和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于是遂即天子位”的说法是一致的。课本中所用“戴冠冕的夏禹”,引自《中华古文明大图集》,表示了夏禹已是帝王的身份,而这和今浙江绍兴禹庙大殿正中所塑身穿华衮、双手捧圭、头戴冠冕大禹立像是一致的。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

◆殷墟

指商代后期都城遗址。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根据最近的考古调查和研究结果,殷墟遗址的面积超过36平方公里。商代从盘庚到帝辛(纣),在此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1899年在此发现占卜用的甲骨刻辞。从1928年10月13日考古发掘至今,在殷墟先后发现了110多座的商代宫殿宗庙建筑基址、12座王陵大墓、洹北商城遗址、2500多座祭祀坑和众多的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手工业作坊遗址、甲骨窖穴等,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统地展现出3300年前中国商代都城的风貌,为这一重要的历史阶段提供了坚实证据。2001年3月,在由国内48家权威考古机构参加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的评选中,殷墟以最高票数名列榜首,并于200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目前,殷墟共出土甲骨15万片,单字约4500个,其中约有1500个单字已被释读。

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3000多年以来,甲骨文虽然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广德说,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它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

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引起学术界的轰动。古董商人为了垄断财源,对于甲骨的来源秘而不宣,以后又谎称出自河南汤阴、卫辉等地。直到1908年,学者罗振玉才首先访知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一带,于是他派遣自己的亲属去安阳求购,又亲自前往安阳进行实地考察。先后共搜集到近二万片甲骨,于1913年精选出2000多片编成《殷墟书契》(前编)出版,随后又编印了《殷墟书契菁华》(续编),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继罗振玉之后,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唐兰、陈梦家、容庚、于省吾、胡厚宣等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释和研究,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甲骨学。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并称为“甲骨四堂”,被誉为甲骨学研究的一代宗师。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如今甲骨学已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世界性学科,从事研究的中外学者有500多人,发表的专著、论文达3000多种。

◆周公辅佐成王图

图中年幼坐着的人即成王,其左侧为周公,余为其他大臣。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害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再说,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历史上通常不称周公旦的名字,只叫他周公。据说,周公辅佐成王非常尽心,常常是“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周公辅助成王执政了七年,总算把周王朝的统治巩固下来,他还制订了周朝一套典章制度。到周成王满二十岁的时候,周公把政权交给成王管理。

★重点阅读

◆西周的分封

分封制在中国古代原叫做“封建制度”。但这个“封建”与我们用于社会发展史称“中世纪”为“封建”不是一个含义,而是“封诸侯,建藩卫”的简称。为了将这两个“封建”相区别,今天史学界多称“封诸侯,建藩卫制度”为“分土封侯制”或简称“分封制”。
西周所封诸侯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王室的姬氏同姓亲属,如伯禽封于鲁、康叔封于卫等。另一类功臣,如姜太公(吕尚)封于齐。再一类是边远地区较强大的异姓氏族或部落首领,实行羁縻政策。因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所有受封者都是宗法贵族,所以我们称此制为“宗法贵族分封制”。这种制度是西周的主要地方行政制度,也是主要的国家制度。
——《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周公东征胜利以后,推行大规模的分封制,既是巩固和扩大周朝统治的手段,又是贵族内部对财产和权力进行再分配的一种方式。《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记载说:“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荀子·儒效》又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公这种分封制,虽然以姬姓贵族为主体,但是为了稳定统治的大局,又不能不照顾到异姓贵族,还得分封一些异姓诸侯。
——杨宽《西周史》
周初的分封诸侯,在武王时即已开始,但大规模分封是在成王及其子康王的时期……康王之后,周朝疆域大体固定,分封的机会减少……但分封并未绝迹。直到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宣王还把其弟友分封在郑(今陕西华县东)。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Ⅲ》
西周灭商,推行“封建”,所谓的封建,就是封侯建国,裂土封爵。分封的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特权,对天子有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的义务,负责藩卫王室。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周人灭殷以后,获得了广大土地和大批奴隶。为了加强对广大被征服地区的控制,西周王朝把子弟、同姓和亲戚分封到全国各个战略要地。……周公东征以后,又“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把周王族子弟,诸如“文之昭”、“武之穆”、“周公之胤”分封在全国各地。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上)》
在西周鼎盛时期,周王对诸侯拥有很大的权威。各封国的诸侯要定期朝见周王,报告自己国内的情况,听取周王及其辅佐的指令;如临时发生重大事故,要及时向周王报告。他们还必须向周王贡献封国的产物和周王需要的东西。他们还有保卫王室的义务,包括为周王提供作战的军队。如果他们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或超越周王赋予他们的特权,周王可以收回或削减他们的爵禄,改变他们的封地,可以废除和另立国君,甚至灭掉他们。
——陈茂同《历代职官沿革史》

◆西周宗法制

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则是周朝的事情。

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在宗法制度下,从始祖的嫡长子开始传宗继统,并且世代均由嫡长子承继。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称为宗子,又称宗主,为族人共尊。宗子有祭祀祖先的权利。若宗子有故而不能致祭,那么庶子才可代为祭祀。和大宗相对应的是小宗。在一般情况下,周天子以嫡长子继统,众庶子封为诸侯,历代的周天子为大宗,这些诸侯就是小宗。诸侯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庶子封为大夫,这些大夫为小宗,而诸侯则为其大宗。大夫也以嫡长子继位,为大宗;众庶子为士,即小宗。在宗法系统里,诸侯和大夫实具有大宗与小宗双重身份。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大宗和小宗的区别与贵族等级里的层层封建是完全合拍的。如果说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那么,宗法制则以注入了特定内容、贯彻了崭新原则的宗族传统观念使这个等级秩序得到稳固。文献和彝铭记载中屡有“宗周”的记载,《诗经·公刘》说:“食之饮之,君之宗之。”从宗法系统看,周天子乃是地位最高的宗子。周初,宗法制首先在周天子和诸侯间实施,以后逐渐及于中、小贵族,以至士与庶民之间,具有了普遍性质。

◆西周礼乐制度

相传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周公制定的。礼是周王和贵族举行重大活动是的规则和仪式,乐是举行仪式时使用的音乐。

周公制礼作乐,规定了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就连如何称呼“死”,不同等级的贵族也不一样:

天子——驾崩

诸侯——薨

卿大夫——卒

士——不禄

平民、奴隶——去世

周公制礼作乐,对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五六百年以后,孔子提到周公制礼作乐的事,还赞赏不绝!

★问题解答

从这段记载,你能看出商朝的相权有多大吗?

答案提示: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包括参定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等,甚至有时可废立商王。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答案提示: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特点是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精选阅读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一)教学重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二)教学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宗法制
(三)知识结构
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①开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禹死启继,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②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③演变: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国家政权是在:约公元前2070年。
启对中国政治文明的贡献主要是:开创王位世袭制。
“家天下”制度开始的标志是: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继承禹的地位。
2.夏商的政治特点:王权的神秘色彩。
①将统治者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
②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来决定。
3.夏商的行政制度:夏商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①中央: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②地方: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中国古代,在中央设相的官职以参与国王决策的历史,至少应追溯到:商朝。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拱卫王室。
2.内容
①分封方法: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武王死后,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度,扩展周的统治范围。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数是同姓子弟,他们多被分封到重要地区。
②义务关系
a.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b.诸侯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土战钱朝
c.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可以再分封卿大夫。
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义务。这样形成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西周时期,国王直接治理的地区包括:都城附近地区。
山东省通常被称为“齐鲁大地”,这渊源于:西周分封的齐鲁两国统治中心都在山东省。
周王分封商代贵族为诸侯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3.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③西周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④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记忆方法:统治边远强国。
4.瓦解
①原因
a.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税等。
b.随着诸侯势力的日益扩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记忆方法:权力大起来越大。
②时间:西周后期。
例题:《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了西周分封制具有浓重的()
A.宗教色彩B.宗族色彩C.神权色彩D.皇权色彩
解析:B材料说明,同姓宗族是西周时期分封的主体,分封制带有鲜明的宗族色彩。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
①分为大宗和小宗。
②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③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④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3.特点
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
②嫡长子(大宗)与庶子(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③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4.影响:
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记忆方法:保证地位稳定。
5.含义/实质: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即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具有政治性质。
西周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西周初期,诸侯国国君的法定继承人是:国君正室夫人所生的最大的儿子。
西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既有家庭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
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
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相同特点在于它们: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小宗”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化的。如周王的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而言,是小宗;但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而言又是大宗。也就是说,区别大宗与小宗,关键是看相对于何系、何人而言。
宗法制表面看来是周王的“家事”,但实际上是周朝“国事”。这是因为西周是家天下的世袭制,家事也就带上了政治色彩,王室的婚姻也是政治,因为这关系到其子是否能继承王(侯)位的问题。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但其直接目的是不一样的。分封制的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确保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例题: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宗法制度是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起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B.宗法制下的家族等级关系,同时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C.宗法制的等级系列中有庶人,也有奴隶
D.礼乐制度起到了维护宗法制的作用
解析:C西周宗法制的等级系列为“周王—诸侯—卿、大夫—士”,是针对贵族集团而言,没有庶人和奴隶。
例题:下列关于周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
B.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C.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
D.整套制度维系周朝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
解析:D宗法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在建立初期的确巩固了统治,但是到后期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不利于社会的平稳转型。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区别
分封制宗法制
主要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
内容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蕃屏周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
权力与义务诸侯有在各自领地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力,但也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诸子可获土地、庶民、奴隶等,但须明确下级贵族臣服于上级贵族、全体贵族服从于周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
双方
关系周王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服从周王的命令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是君臣关系
历史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③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④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共性
(联系)①两者互为表里。
②都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③分封的诸侯或众子在封国内部都享有世袭统治权。
④都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⑤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宗法制对王位继承制、权力财产分配制、宗族制、特权制等都产生了影响)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案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根据教材和教师提供的资料,积极思考,探寻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如何发生的,锻炼研讨古文的能力,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对当今社会及整个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运用归纳概括方法总结分封制和宗法制,做好历史比较和问题研究。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2.禅让制被所取代(“公天下”——“家天下”)
这是中国古代由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
3.时期已经有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目的:
内容:P6第一自然段
等级:天子————卿大夫——
作用:P6第二、三自然段(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目的:为了加强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
特点: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四个字概括)


周天子年老,膝下有四个儿女: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老三是大夫人所生的女儿,小儿子(大夫人所生)。几个子女都想争王位,请问王位该传给谁?为什么?


在夏商周时期,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规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会统治秩序,分封制则保证了周王对全国各地的统治。它们互为表里,相互渗透,共同维持西周社会秩序正常运转。


1.温习本课学案;
2.预习第一单元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高中历史必修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案
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中国的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宗法制;

问题1.王位世袭制标志着什么政治局面的形成?
问题2.王位世袭制确立后,夏商的最高统治者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王位和巩固统治?
问题3.西周的统治者为了有效的统治,在夏、商的基础上又实行了哪些更为严密的政治制度呢?

1.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分封的对象、分封的内容、受封诸侯的义务和权利)?分封制有何特点?它的推行对西周的统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
2.什么是宗法制?其核心内容是什么?对西周的统治有何影响?
3.结合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试分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的特点?


1.启对中国政治文明的贡献主要是()
A.建立夏朝B.开创王位世袭制度C.实行分封制度D.完善礼乐制度
2.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A.巩固了封建制度B.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巩固并扩大了西周王权统治D.避免了诸侯势力的增长
3.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包括()
①服从周王命令②率军随同周王作战③定期纳贡④定期朝觐述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依据西周礼制,天子殉葬用鼎九个,诸侯七个。春秋时期,在诸侯墓葬中出现了用九鼎的现象。这反映当时社会最重要的变化是()
A.贵族生活更加腐化B.当时人们更加迷信
C.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D.青铜器铸造业有了较大发展
5.新华社报道,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郡县制B.宗法制C.分封制D.科举制度
6.观察右图,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A.①B.②C.③D.④
7.商周时期社会区分尊卑等级的依据是()
A.经济实力的强弱B.血缘关系的亲疏
C.担任官职的大小D.拥有奴隶的多
8.在西周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B.鲁国国君C.卿大夫D.士

高考历史必修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专题教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考历史必修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专题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必修1第1单元

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基础巩固

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史称西周。

2.分封制:

(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统治。

(2)内容:

①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一定的土地和人民,让其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承担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③诸侯可以在自己的封疆内,再进行分封。

(3)作用:

①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

②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4)瓦解: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特点:

(1)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2)政治制度方面表现为分封制,形成森严的等级。

学法指导

根据教育部每年颁布的全国高考《考试大纲》,高考文科综合的历史试题,一方面考查对历史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另一方面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2007年以来,“能力测试”已成为历史学科试题的鲜明特征。“能力测试”的具体目标是:

高考历史考什么

获取和解读信息: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运用知识: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阐释事物: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考点深化

1.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的区别与联系

(1)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建立后开始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体现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2)分封制是周朝将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被封诸侯具有一定的权利,同时又对周天子具有一定的义务。被分封的并不是完全具有王族血缘关系的诸侯。

(3)宗法制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权力和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4)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基础和核心,最高统治权即王权的确立及传承运作和地方各级统治权的确立及传承运作,均依据于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基础之上的王位世袭制和分封制,构建起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统治网络。

(2010•安徽滁州)儒家经典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设计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练。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这种逐层扩展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了()

A.王位继承制B.宗法制

C.分封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B。本题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是由血缘关系来维系的,故选B。

B

2.宗法制

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又实行了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宗法制度。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无论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和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尊贵,故嫡长子也被称为宗子。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称为大宗。

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周王的兄弟受封为诸侯,诸侯之兄弟受封为卿大夫,卿大夫之兄弟受封为士。士的长子为士,其余为庶人。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其余以此类推。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主要影响:

(1)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但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严格的宗法制难以维持,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破坏。

(3)在现在看来,宗法制仍然有着深远影响,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等是其积极方面,而重男轻女的传宗接代思想、任人唯亲的不良风气就是消极方面。

右下图为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的陈家祠,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装饰最精美的古代艺术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光绪十二年(1894年)建成,是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的合族祠堂,因接受本族各地读书人来广州应科举考试时居住,又称陈氏书院。广东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祠堂,主要是因为()

A.当时广州知府的命令

B.受宗法制的影响

C.西方思想的冲击

D.清朝重视培养实用人才

B

B。宗法制是在同姓同宗的人群中实行的,虽有大宗小宗之分,但“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永恒的,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形成了“同姓一家亲”的传统;宗法制具有凝聚族群人心、促进族群团结的作用。“广东72县陈姓人合资兴建祠堂”正是在“同姓一家亲”思想指导下,陈姓人的自觉行为。由题干中“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排除A、D,陈氏祠堂为传统的中式建筑,排除C。

热点溯源

台海网2010年8月9日讯昨日下午,在福建漳州市闽台族谱对接馆,150名应邀参加第五届海峡两岸青年联欢节•海峡西岸漳州行的台湾青年,一到漳州就开始“寻根之旅”。他们在族谱馆内兴致勃勃地寻找自己的姓氏,了解姓氏的起源。

姓氏起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中一些姓氏源于西周时的分封制。

姓氏的起源有:(1)以母系氏族社会部落符号为姓氏,如姬、姜、姒、、妫、姚、嬴等。(2)以居住地为姓氏,如百里、西门、东闾、南宫等。(3)以官名为姓氏,如司徒、司马、司空、粟、贾、宫、上官、钱、农、师等。(4)以职业、技能为姓氏,如优、巫、卜、陶、裘、甄、屠等。(5)远古时代出于对自然物的崇拜,以崇拜对象为姓氏,如马、牛、羊、龙、凤、熊、虎、鱼等;如红、黄、白、黑、蓝等;如山、水、杨、柳、花、夏、冬等。(6)以封地为姓。

下列台湾青年,其始祖可能为西周诸侯的是()

A.司马亮B.陶芹

C.燕有志D.黄大富

C。“司马”源于古代官制,A项不对;“陶”源于古代职业,B项不对;西周分封了许多诸侯国,如齐、鲁、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越等,诸侯后代便以国名为姓氏,C项正确;“黄”可能源于古代对黄色的崇拜,D项错。

C

预防陷阱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目的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共同目的、主要目的或根本目的是相同的,即维护(巩固)奴隶制政权。但直接目的是不同的,分封制是周王通过诸侯实行对广大地区的有效统治,宗法制是为了调整统治阶级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荀子•儒效》谓“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谓西周分封“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下列哪一项能够说明材料所述现象()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天子受命于天”

C.“周公摄政……四年建侯卫(指分封)……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D.“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A

材料中的信息是: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的主要是王族(姬姓)。周大量分封王族为诸侯,是为了让同姓诸侯代周王镇守各地,从而实行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B、C、D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A项与材料信息符合且反映了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直接目的。

史料解读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中国著名哲学家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解读: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形成家国一体,政权组织与宗族组织合一的庞大层级体系。

在分封制下,最高统治者为周天子,天子将其诸弟、诸子及一些功臣等分封为诸侯,诸侯分封其诸子及一些家臣为卿大夫,卿大夫分封其诸子及一些家臣为士。各级当权者同时也是宗族的宗子,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级宗族对上称小宗,对下称大宗,“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这样,自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金字塔形宗族结构。各级宗主同时领有封地的政治、军事、司法等等各种权力。天子的领土称天下,诸侯的领地称国,卿大夫和士的领地称为家(在这里,与国对称的士大夫之“家”同时是一个政治单位,拥有对领地的政治、军事、司法等各种权力,因此,孟子有“千乘之国,百乘之家”之说)。自天子以下形成层层依附的政治和宗法隶属关系。

下列对图片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血缘关系是政治关系的纽带

B.诸侯和卿大夫的地位是固定的

C.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

D.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一致

C

图片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根据图片内容和所学知识,A、B、D正确;C项不能从图片中得出。

走进高考

1.(2010•新课标全国卷)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C

西周的主要诸侯国有鲁、齐、燕、魏、宋、晋等。齐、鲁在今山东,晋在今山西,山东简称齐、鲁,山西简称晋,即源于西周的分封制。

2.(2009•北京卷)右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C

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武王克殷反商”、“封黄帝之后于蓟”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考生西周时期周武王攻克商朝都城殷,建立诸侯国蓟,分封黄帝的后代为国君,故正确选项为C项。分封制开始于西周,A项所述符合原始社会史实,排除;B项是西周的经济制度,排除;D项开始于秦朝,排除。

宗法制

3.(2010•广东卷)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B.郡县制

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

宗法制把家、国联系在一起,为人臣者忠于君主,为人子者孝顺长辈,忠孝观念根源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父系宗法制度。

A

4.(2009•天津卷)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唐太宗、宋太宗、康熙帝四子均非嫡长子。

C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075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