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时间和空间的旅行》学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时间和空间的旅行》学案
学习要点
1.根据课文理解“空间旅行”“时间旅行”“时间膨胀”等概念,积累有关科学知识;
2.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抓住关键语句,准确、迅速地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思维训练;
3.引发学生想象与联想,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兴趣与热情。
课文解读
写作背景简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提出了根本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空间、时间理论,这被他后来称为“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不仅引起了时空观的革命,也带来了整个物理学的革命。爱因斯坦建立了统一的物理理论即洛伦兹变换,通过这种变换,他推导出运动的尺子要缩短;运动的钟要变慢;任何物体的运动速度都不能超过光速。爱因斯坦继而又写了一篇完整的总结性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广义相对论以它思想的深湛、丰富和形式的完整、美丽而令人赞叹,在更深一层意义上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爱因斯坦去世后,宇宙学研究的重任就落在了史蒂芬霍金身上。他试图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起来,展示给人类一幅新的宇宙图像。霍金80年代中期完成了重要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在有关宇宙学时空观的研究方面又获得了成功。
巴里齐然尔曼、戴维齐然尔曼著的《火星,我的第二家园》运用爱因斯坦、史蒂芬霍金宇宙相对论的时空观,推断出“空间旅行”和“时间旅行”,从而带领我们进行了科学畅想。
本文的层次结构分析
全文以小标题的形式分成了四大块,内容概括醒目。前后按内在的逻辑先后顺序贯穿排列。文章第一句话“让我们在地球通向宇宙中的任何行星、恒星和星系的宇宙高速公路上开始我们的旅行”领起全篇,以下按距离地球远近依次介绍。由“到其他行星上旅行”写到“到其他恒星上旅行”,又由于距离的遥远,就涉及到一个速度问题,所以作者接着介绍了“加快速度”方面的知识,而还因为有人的寿命问题,作者紧接着又介绍了“时间膨胀”。这样按内在严密的逻辑性逐步写来,内容多而有序,层次条理分明。
文章内容的过渡衔接非常好。
如在介绍飞行器的速度时,他说,“很显然,时速60英里的速度,不能进行星际旅行。好在我们有时速更快的飞行器。”便很自然地过渡到了“更快的飞行器”。如在第二节《到其他恒星上去》的结尾时,他说,“这个距离实在让人吃惊。我们能够在有生之年到达银河系中最近的恒星吗?”其后,便进入第三节《加快速度》。应该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过渡衔接对于文章的结构有着如此奇妙的作用。
本文介绍了哪些知识
在“空间旅行”部分,作者介绍了地球与其他行星、恒星之间的距离,及到这些星球所需要的速度和对应的时间。重点介绍了“加快速度”及产生加速度的方法。其中作者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如核裂变,核聚变,物质——反物质发动机等。使读者感受到星际旅行的现实性,可能性和艰巨性。
在“时间旅行”部分,作者主要介绍了时间膨胀现象。所谓时间膨胀,指当运动物体接近光速时发生的相对于运动物体的时钟,化学反应和生物过程减慢的现象。同时作者又根据理论大胆推测介绍了人类可以回归过去的有关知识,使读者对神秘的宇宙产生种种奇思妙想,并对科学心仪神往。
本文是如何体现科普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的
准确的知识介绍和丰富大胆的想象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作者在介绍时间和空间旅行的知识时,列出了一些确切的数字,使读者在获取大量的知识中,体会到了作者的严谨。同时尊重科学,又不拘于科学,作者以其丰富的常识和大胆的想象,拓开思维的空间,探索宇宙,预测未来,为读者展开一幅深遥无边的宇宙画面,既汲取科学知识,又神游科学殿堂,受到一种精神上的浸染。
自学指导——按要求筛选主要信息
筛选信息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按要求筛选主要信息及相关表层信息。
1.阅读前两部分内容,筛选出下列信息:
(1)什么是空间旅行?
(2)要进行空间旅行,为什么速度问题成为主要障碍?
2.阅读“加快速度”部分,在文中筛选出下列信息:
(1)理论上怎样将速度提高到光速?
(2)作者设想了哪些为飞船提供足够推力的方法?
3.阅读最后一部分“时间旅行”。筛选出下列信息:
(1)什么是时间旅行?
(2)什么是时间膨胀?时间膨胀现象发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3)时间膨胀对于空间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4)为什么说时间膨胀为探索人类能力所不能及的宇宙提供了方法?
4.重点阅读“时间旅行”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筛选隐含信息。
(1)第四部分第三段写到时间膨胀“是一种时间旅行”,而第四段又假定“时间膨胀的现象不是时间旅行”,两种判断是否矛盾,为什么?
(2)能“看到过去事物”这一推断依据是什么?能看到地球的过去的原理是什么?
(3)为什么看到过去事物这种现象不是时间旅行?
能力训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膨胀()() 侏罗纪() 炫目()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即使以光速旅行,也只能到达星系中的几百个恒星。
②地球上已经历数代沧桑,文明已经多次兴衰,冰期出现又多次。
③到达冥王星需要6800年,相当于最早的文明时代至今的年数。
A.临近 消逝 持续B.邻近 消逝 延续
C.临近 消失 持续D.邻近 消失 延续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踩油门以每小时60英里的时速行驶,我们要用半年的时间才能到月球。
B.1947年,美国飞行员查理斯耶格尔首次突破声音,以超过每小时670英里(1078公里)的速度飞行。
C.即使我们能够以光速或接近光速旅行,旅行范围也限于我们在有生之年可进行探索的星体。
D.半人马星座离地球约4.2光年,即从地球到半人马座,约需要4.2年。
4.下列这段文字所缺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这一现象叫时间膨胀。
①对随光一起旅行的任何物体和人员来说,时间慢了下来。②并非只有时钟减慢,化学反应和生物过程也减慢了。③运动物体接近光速会出现令人费解的现象。④这是爱因斯坦的狭义论的部分内容,利用原子钟进行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A.①②④③ B.③①④② C.④①②③ D.②①③④
5.根据上文,请概括“时间膨胀现象”。(不超过40字)
时间膨胀现象是 的一种现象。
6.下列说法中,不是“时间旅行”的一项是 ()
A.看到过去的事物。
B.一种科学幻想活动,指人离开现在而置身于未来或过去。
C.时间膨胀现象。
D.如果太阳突然爆炸并消失,我们仍能看到它在空中又持续闪耀8分钟。在8分钟内,我们仍受到其重力的影响。
7.人类无法到遥远的恒星和其他星系中旅行,最主要的障碍是 ()
A.无法到达光速。
B.即使我们能够以光速或接近光速旅行,旅行范围也限于我们在有生之年要进行探索的星体。
C.不能为宇宙飞船提供足够的推动力。
D.人类无法登上太阳神探测器。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每小时115200英里(185391公里)或每秒32英里(51公里)的巡航速度绕太阳飞行的美国宇航局的德国建造的太阳神探测器是速度最快的载人宇宙飞船。
B.半人马星座比邻星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这里当然不包括我们自己的太阳)之一。
C.光年是光在空中传播一年的距离。
D.在宇宙的万亿个星系中只有5个行星能够用肉眼看见,他们在天空中分别只有一个小黑点。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1题
我们假定,时间膨胀的现象不是时间旅行——既不是未来时间的一部分,也不是过去时间的一部分。我们都知道即使用光速旅行也需要时间,旅行做不到即刻到达。例如,光从月球到地球需要1秒多钟。阳光到达地球需要约8分钟。半人马星座比邻星的光到达地球需要42年,M104星系的光到达地球,需要4000万年。我们抬头看到的月亮是1秒多钟之前的月亮,太阳光是在8分钟前出现的,半人马星座比邻星闪烁的光是42年前的。用功能很强的望远镜看到的M104发出的光是4000万年前的。我们所见到的一切都是过去的。我们生活在过去。如果太阳突然爆炸并消失,我们仍能看到它在空中又持续闪耀8分钟。在这8分钟内,我们仍受到其重力的影响。
9.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10.这段文字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11.这段文字的说明中心是( )
A.时间膨胀现象不是时间旅行。
B.任何旅行都需要时间。
C.我们所见到的一切都是过去的。
D.我们生活在过去。
参考答案
一、1.(略)2.D3.C4.B
5.运动物体接近光速时会出现时钟减慢,化学反应和生物过程也减慢的现象叫时间膨胀。
6.A7.B8.B
二、9.解释说明
10.举例子、列数字
11.B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空间和时间旅行”,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教学目标
1.根据课文理解“空间旅行”“时间旅行”“时间膨胀”等概念,积累有关科学知识;
2.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抓住关键句,准确、迅速地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思维训练;
3.引发学生想象与联想,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概念多,信息量大,适于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在本单元前三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筛选信息的一些基本方法,因此,本课可设计成一节训练验收课、提高课,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本课是自读课,课文内容涉及科学的尖端课题,其中的名词术语不宜要求全部理解,如旋转黑洞、白洞、虫孔、超级绳索等。把握什么是空间旅行、什么是时间旅行是学习本文的关键。空间旅行概念容易理解,难点在于对时间旅行的把握。教师可利用文中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考和探讨的空间,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94年初,一架意大利客机在非洲海岸上空飞行,突然,客机从控制室的雷达屏幕上消失了。正当地面上的机场工作人员焦急万分之际,客机又在原来的空域出现,雷达又追踪到了客机的讯号。最后,这架客机安全降落在意大利境内的机场。然而,客机上的机组人员和315名乘客,并不知道他们曾经“失踪”过。机长巴达里疑惑不解地说:“我们的班机由马尼拉起飞后,一直都很平稳,没有任何意外发生,但控制室竟说失去班机的踪影,实在有点不寻常。”不过,事实却不容争辩:到达机场时,每个乘客的手表都慢了20分钟。无独有偶,据资料记载,1970年也发生过类似的奇闻。当时一架727喷气客机在飞往美国迈阿密国际机场的旅途中,也无故“失踪”了10分钟。10分钟以后,客机也在原来的地方出现;接着,安全飞抵目的地。客机上的所有人也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而最终使他们相信的理由也是因为所有的手表都慢了10分钟。对此现象,专家们认为惟一的解释是:在“失踪”的一刹那,时间“静止”不动了,或者说出现了时光倒流。
宇宙对于人类来说,充满了神秘色彩与超乎寻常的吸引力,尽管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在探索宇宙奥秘的问题上进行着不解的努力,但至今我们仍对宇宙知之甚少。人类是否真的能在不久的将来移居其它星球?是否真能让时光倒流?今天我们就和英国科普作家齐然尔曼先生一起探讨关于空间和时间旅行的问题。
二、明确本课训练重点、训练要求及训练方式。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筛选信息,我们在前三篇课文的学习中已掌握了筛选信息的有关方法,这节课就以这篇课文为例来检测同学们筛选信息的能力水平。再次强调筛选信息的要求是迅速、准确。
2.学生分组讨论,比较哪组同学能够迅速而准确地筛选信息。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读一遍课文,迅速筛选出文章的中心话题,依据各部分小标题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
2.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全文围绕首句“让我们在地球通向宇宙中的任何行星、恒星和星系的宇宙高速公路上开始我们的旅行”展开话题。
全文共四个部分,每部分的小标题可作为理清思路的切入点。进行空间旅行无论是到其他行星旅行,还是到其他恒星旅行,最大的障碍是速度问题,于是引出第三部分的如何提高速度的话题,但即使是以最快的光速旅行,也不能使个体的人在有生之年达到宇宙中任意远的星体,由此又引出第四部分“时间旅行”的话题。可启发学生画出简洁的思路图。
四、在把握全文思路的基础上分部分阅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及相关表层信息。
1.找学生阅读前两部分内容,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空间旅行?
明确:本文指星际和星系之间的旅行。
(2)要进行空间旅行,为什么速度问题成为主要障碍?
明确:利用目前人类所创造的速度最快的太阳神探测器,能在较短时间内进行星际旅行,但这只是想象和推断,因为“其实我们无法登上这个无人驾驶的飞行器”。即使假设太阳神探测器能载人,也无法在人的有生之年到达距离无限遥远的其它恒星和星系。因此,提高速度是关键问题。
2.阅读“加快速度”部分,在文中筛选出下列信息:
(1)理论上怎样将速度提高到光速?
明确:在连续时间段要能够(为飞船)提供足够的推力。
(2)作者设想了哪些为飞船提供足够推力的方法?
明确:使用燃料的方式包括:使用校推进系统(包括核裂变反应及更为先进的核聚变反应)、运用物质——反物质发动机;不使用燃料的方式:利用太阳风的能量作为推力。
3.阅读最后一部分“时间旅行”。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时间旅行?
明确:指人离开现在而置身于未来或过去。
(2)什么是时间膨胀?时间膨胀现象发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明确:运动物体接近光速时,对随光一起旅行的任何物体和人员来说,时间慢了下来,化学反应和生物过程也减慢T,这种现象叫时间膨胀。时间膨胀现象发生的主要条件是运动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
(3)时间膨胀对于空间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为探索人类能力所不能及的宇宙提供了方法,即使星系间旅行成为可能。
(4)为什么说时间膨胀为探索人类能力所不能及的宇宙提供了方法?
明确:人类在时间膨胀中生活,生命好像暂时停止了,实际上能够到遥远的恒星和其他星系中旅行,即时间膨胀极大地延长了人的生命,因此使到遥远恒星和其他星系旅行成为可能。
五、重点阅读“时间旅行”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筛选隐含信息。教师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作适当点拨。
1.第四部分第三段写到时间膨胀“是一种时间旅行”,而第四段又假定“时间膨胀的现象不是时间旅行”,二种判断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两个判断都成立,因为判断角度不同。“时间膨胀是一种时间旅行”是从科学幻想的角度进行的判断,因为此时空间旅行者相对自身来讲是在未来旅行,在体验自然条件下自身所不能达到的未来。“时间膨胀的现象不是时间旅行”是从科学角度进行的判断,因为此时的时间就宇宙时间来讲既不是过去的时间,更不是未来的时间,因为即使用光速旅行也需要时间,旅行做不到即刻到达,这决定了人类不能到达未来的宇宙时间。
2.能“看到过去事物”这一推断依据是什么?能看到地球的过去的原理是什么?
明确:这一推断的依据是,光速也需要时间,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过去的(用电视动画演示这一事实)。看到地球过去的原理:根据镜子反射原理,设想有一颗距地球无限遥远的星体,其表面特别光滑,反射能力极强,天文学家可利用功能极强的光学望远镜收集该星体反射的光,看到地球过去的情况(用电视动画演示这一原理)。
3.为什么看到过去事物这种现象不是时间旅行?
明确:看到过去并不是离开现在回到过去,所以不是时间旅行。
六、小结全文。
1.请学生总结从本文获得的主要信息有哪些,次要信息及相关信息有哪些,并谈谈在筛选信息时所运用的主要方法。
提示:主要信息包括空间旅行和时间旅行的概念,以及时间膨胀概念等。次要信息及相关信息进行空间旅行的方式、方法,对于提高速度的多种设想,时间膨胀的意义,看到过去事物的设想等。运用的方法包括:抓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捕捉主要信息和相关信息,透过表层信息挖掘隐含信息等。
2.教师小结:肯定学生在本课学习中所表现出的积极主动性,对表现突出的小组进行表扬。
结语:宇宙的奥秘无穷无尽,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能激发同学们关于宇宙未知数的联想、想象以及探索宇宙的兴趣和热情,因为我们今天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畅想往往会成为明天的现实。
七、布置作业。
1.写一篇科学幻想作文。要求:信息含量大;想象与联想大胆新奇,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800字以内。
2.推荐科普读物(如“剑桥文丛”科普丛书)、霍金的《时间简史》等,鼓励学生在互联网上查阅有关信息。
物理必修1(人教版)
第二课时时间和位移
水平测试
1.(双选)关于时刻和时间(时间间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时刻表示时间短,时间表示时间长
B.时刻对应位置,时间对应位移
C.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表示时刻
D.1min只能分成60个时刻
答案:BC
2.关于位移与路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某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为零,则该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B.在某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则该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C.在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大小一定等于其路程
D.在曲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大小可能大于其路程
解析:物体从某位置出发,经一段时间又返回到该位置,此过程位移为零,但它运动了,A项错.物体的运动路程为零,说明它未动,反之物体若静止不动,它的运动路程一定为零,B项对.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C项错.曲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大小一定小于路程,D项错.
答案:B
3.关于时刻和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均表示时间
B.1min只能分成60个时刻
C.手表上指针指示的是时间
D.“宁停三分,不抢一秒”指的是时间
解析: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表示的是起床、就餐、上下课的时刻,A项错.1min能分成无数多个时刻,B项错.手表上指针指示的是时刻,C项错.“宁停三分,不抢一秒”指的是时间,D项对.
答案:D
4.一列火车从上海开往北京,下列叙述中,指时间间隔的是()
A.火车在早晨6点10分从上海站出发
B.火车共运行了12小时
C.火车在9点45分到达中途的南京站
D.火车在19点55分到达北京
解析:时刻对应位置,时间间隔对应过程,出站、进站对应的是时刻,途中历经的是时间间隔,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答案:B
5.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核心部分是使电子加速的环形室.若一电子在环形室里沿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转了3圈又回到原位置,则电子在此运动过程中位移的最大值和路程的最大值分别为()
A.2πR,2πRB.2R,2R
C.2R,6πRD.2πR,2R
解析:路程是物体实际走过的轨迹长度,3圈为6πR;位移的大小等于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的长度,有向线段长度的最大值为环形室的直径长度,即位移的最大值为2R.
答案:C
6.从5m高的楼上以某一速度竖直向下抛出的篮球,在与水平地面相碰后竖直弹起,上升到高2m处被树杈卡住.在这段过程中()
A.篮球的位移为3m,方向竖直向下,路程为7m
B.篮球的位移为7m,方向竖直向上,路程为7m
C.篮球的位移为3m,方向竖直向下,路程为3m
D.篮球的位移为7m,方向竖直向上,路程为3m
解析:位移为篮球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而路程为篮球运动轨迹的长度,故A项正确.
答案:A
素能提高
7.如右图所示,一物体沿三条不同的路径由A运动到B,下列关于它们位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沿Ⅰ较大
B.沿Ⅱ较大
C.沿Ⅲ较大
D.一样大
答案:D
8.一操场跑道全长400m,如图所示,其中CD和FA为100m长的直道,弯道ABC和DEF均为半圆形,长度各为100m,一运动员从A点开始起跑,沿弯道ABC和直线CD跑到D点,求该运动员在这段时间内的路程和位移的大小.(计算时位移大小保留两位小数)
解析:运动员从A经B、C至D的路程为:
s=sABC+sCD=100m+100m=200m.
运动员从A经BC至D的位移大小xAD=s2AC+s2CD.
设半圆的直径为D,即sAC=D.
则12Dπ=100m.
故xAD=200π2+1002m=118.56m.
答案:见解析
时间和空间是否有限
物质与时间和空间是密切相关而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宇宙是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的总和.因此,我们所在宇宙诞生的同时才出现了时间和空间,或者说此后时间和空间概念才有意义.
宇宙诞生在大约120亿~150亿年(根据2003年的数据为137亿±2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从那时起,基本粒子到各个星系逐渐形成,直到在一个极普通的天体——地球上出现了有高度智慧的生命——人类.这就是宇宙演化到今天的大致过程.大爆炸至今的时间就是我们所在的宇宙年龄,各星系在运动中总体上都在相互远离,这反映了空间还在不断膨胀.物质的空间分布范围,就决定了我们所在宇宙的尺度.然而,时间会不会有一个终点?空间会不会永远膨胀下去?这些“宇宙之谜”还有待人们继续研究,也许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家就在今天我们的同学中间.
这是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到的距地球
约100亿光年遥远的星系这是我们所能观
察到的宇宙离我们最远的地方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教案:《相对性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标
1.区分相对性状
2.具备分析生物相对性状的能力
3.认同选择豌豆为研究材料是孟德尔遗传实验成功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相对性状的概念及会区分相对性状
2.难点:区分相对性状
三、教学过程
【导入】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孟德尔之所以成功的关键原因就在于他选对了实验材料——豌豆。那么,为什么豌豆是遗传实验的好材料呢?它都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回顾,引出新课)
【新课】自花传粉、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结果可靠又容易分析。孟德尔分析的是什么呢?(生答:豌豆长什么样)长什么样,我们用专业术语讲,叫性状。
比如说,豌豆有高茎的,也有矮茎的;有结圆粒种子的,也有结皱粒种子的。像这样,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我们来看看孟德尔观察的7对相对性状。
(多媒体出示教材图)
【小游戏1】请大家把双手伸出来,五指分开,然后双手自然交叉,握紧,和四周的同学比较一下,看看你们的握手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哪个手的拇指在上)
【小游戏2】竖起拇指,看看弯曲的情况,是挺直的呢?还是拇指向指背面弯曲呢?
【小游戏3】伸出自己的舌头,试着卷舌,看看你能做到嘛?(有人能卷舌,有人不能卷舌)
这些都是我们身体里的相对性状,你们自己还可以试着说一说。
(单眼皮和双眼皮;有酒窝和无酒窝;有美人尖和无美人尖;有耳垂和无耳垂等等)
【巩固】我们知道了豌豆的和人体的各种各样相对性状,下面我们来小试牛刀,看看你能不能判断下面几组是不是相对性状。
A.狗的长毛和卷毛
B.棉花的掌状叶和鸡脚叶
C.玉米叶梢的紫色和叶片的绿色
D.豌豆的高茎和蚕豆的矮茎
正确答案应该是B。狗的长毛对应的相对性状应该是短毛,卷毛对应的是直毛。玉米叶鞘的颜色应该对应叶鞘的,而不是叶片的颜色,因为概念中说“同一性状”相比较。豌豆的高茎应该对应豌豆的矮茎,而不是蚕豆的,因为概念中说“同一种生物”相比较。
【小结】
认识了什么是相对性状,也知道在同一种生物身上有很多不同的相对性状,那当时孟德尔是如何对豌豆的性状进行研究的呢?
(生答:他先对每一对相对性状的进行分别研究。)
孟德尔的研究具体是如何操作的?他都发现了什么问题和规律?我们下节课来共同揭开神秘面纱,探索遗传的奥秘。
【作业】总结豌豆做实验材料的优点,并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四、板书设计
相对性状
概念: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例如:豌豆的高茎与矮茎
圆粒与皱粒
文章来源://m.jab88.com/j/39189.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