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10课鸦片战争》,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10课鸦片战争
△课标要求:
列举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鸦片战争
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根本原因
虎门销烟——借口
工业革命后,英国需要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并实行
闭关锁国政策→英国对华贸易出现逆差→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人民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并在虎门销烟→英国侵略中国
2、经过:1840、6——1842、8
△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进行进行过哪些英勇的反抗?
①林则徐在广东防御严密,使英军无隙可乘
②厦门守军英勇奋战,击退英军
③镇江战役中,清军满族将领海龄率守军浴血奋战,
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3、结果:中国战败,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割地:香港岛
赔款:2100万元
开埠: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协定关税
3、结果:中国战败,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割地:香港岛
赔款:2100万元
开埠: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协定关税
4、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①半殖民地: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领土和主权
②半封建:各方面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打开中国更多市场,扩大侵华权益
借口:英法美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拒
2、过程:1856年——1858年——1860年
3、结果:
允许外国公使驻京
增开10处通商口岸
①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允许列强贩卖华工
③俄国趁火打劫,割走中国东北大片领土
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损害
4、影响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派公开勾结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与鸦片战争比较,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有何表现?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割地香港岛九龙司地方一区、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
赔款2100万元(银元)1600万两白银
开埠5处:长江以南沿海地区11处:全沿海、两岛、深入长江中游
传教沿海5处通商口岸深入内地
通航外国舰船可到沿海口岸外国舰船可到入长江各口岸
其它公使驻京、贩卖华工
△随堂练习——《全品》第10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10课,略)
△作业:《全品》课时作业(十)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第四单元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后果,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2)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2、思想教育: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列强在第一、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3、能力培养:(1)根据《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的危害性,培养学生根据具体史实作具体分析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史实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1)重点: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与影响;《南京条约》《天津条约》
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2)难点:正确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
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旧日的辉煌不再,中国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步入存亡危机之秋,那么同学们知道鸦片战争是怎么引发的吗?其爆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
(一)背景和原因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通过对比分析19世纪中期
中英两国在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军事力量、对外政策、对外贸易、综合国力
差别,让学生总结出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1、背景:清王朝封建统治腐朽没落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骄虚自大,闭关锁国
2、根本原因(和学生一起分析材料,根据材料归纳出其根本原因)材料一、1929年,柏金汉(英国资产阶级代表)公开演说:“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其人富有积极的消费的性格,如果把那个国家的市场开放给自由贸易商人,则英国货物在那个市场上的销量将比其余全部世界的总销量还要大。”回答问题:(1)这段材料基本大意是什么?市场是资产阶级生存、发展的“生命线”(2)市场”、货物“销量”对英国资产阶级意味着什么?高额的利润从而总结出其根本原因是:世界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
3、借口:虎门销烟
(1).鸦片走私原因:鸦片战争前,清王朝闭关自守。中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倾销鸦片。
(2)危害:(出示材料让学生归纳)材料一、1800年—1838年英国鸦片输入数量表。
材料二、由于鸦片的进口而“漏银”,“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年,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引自黄爵滋的奏疏
材料三、从吸食者来说。“其初不过纨绔子弟,习为浮靡”,“嗣后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置办烟具,为市日中。”——引自黄爵滋的奏疏让学生结合材料分析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白银大量的外流,给清政府带来财政危机;吏治腐败;军队战斗力低下;危害人的身心。
(3)清政府的对策:鸦片所产生的危害,引起朝野的广泛关注。19世纪30年代后期,清政府就如何禁绝鸦片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分析三处意见)
2、虎门销烟原因:鸦片的泛滥危及了清政府的统治。为了维护其利益,任用林则徐到广州禁烟。时间:1839年6月3日意义: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林则徐虽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利益但其所作所为为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林则徐被称为民族英雄。
(二)战争的过程:对战争过程的分析可以运用动态的鸦片战争形势图来引导学生看图,加深其印象。
(三)战争的结果:1842年8月,英国军舰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战败。被迫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另外,法、美等国相续也强迫其与之签订了《黄埔条约》《望厦条约》等条约。通过这些条约,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外为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允许英商出进出口货物应交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降低了关税税率。
(四)战争的影响1.社会性质变化: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2.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和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3.革命任务变化:中国人民从此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和反对封建主义双重任务。4、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一)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9世纪50年代工业革命的陆续完成,使世界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年固有的矛盾也随之激化,扩大国外市场,掠夺殖民地,成为当时资本主义列强的共同愿望。
(2)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拒绝
(3)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大门虽已打开,但由于受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外国商品并没有打开中国市场。为此,英法美等国根据已经取得的在中国的特权,一起向清政府提出“修约”的要求,企图借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当“修约”的要求遭拒绝后,英法两国就立即制造借口,发动了武装侵略,
(二)战争的经过
(1)战争的爆发1856年10月下旬,英国派兵舰突然闯进珠江口,炮轰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年,法国也出兵参战。
(2)占领天津――《天津条约》1858年5月,占领天津,并强迫清政府先后与四国签订《天津条约》。增开10处为通商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内地(长江中下游地区);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长江各口岸的开放,使列强取得了中国内河航运权,便于外国商品向中国内地倾销;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内地传教的规定成了外国传教士到中国各地进行不法活动的护符。
(3)占领北京――《北京条约》1859年夏,炮击大沽,1860再次占领天津,并进逼北京,咸丰帝仓皇出逃,侵略者在抢劫并烧毁圆明园后,占领了北京。此后,西方列强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天津是北京的大门,它的开埠成为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北方的重要活动基地,并威胁北京安全;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这不但使我国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而且扩大了英国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为以后强租借新界又作了准备。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1)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2)“变局论”——洋务运动
(三)自我测评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2、列强通过《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取得了哪些权益?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灾难?
第10课鸦片战争教案
(一)教学重点
(二)教学难点
(三)知识结构
一.虎门销烟
1.背景
①欧美
a.18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不久法、美等国也相继开展工业革命。
b.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
c.从18世纪中期起,英国向中国输入呢绒、棉纺织品和金属制品,从中国购买茶叶、生丝和药材。受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商品销路不畅,在两国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②中国
a.经济上: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在官僚、地主手里,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
b.政治上:清政府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驰。
c.对外关系上:面对西方殖民者的威胁,清政府仍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原因: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掠走中国大量白银,并严重摧残着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3.过程
①湖广总督林则徐等上书道光帝,痛陈鸦片泛滥的危害,请示禁烟。
②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③1839年6月,林则徐将缴获英美走私的大量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4.影响:英国政府闻讯,决定借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贸易顺差和逆差: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相比较的差额。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叫贸易顺差,或称出超。反之叫贸易逆差,或称入超。即:贸易顺差=出超=赚钱;贸易逆差=入超=赔钱。
鸦片战争前,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中国的自然经济,对外来工业品有顽强的抵抗力,广大农民生产自己需要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对外来商品缺乏购买力和购买需求。
18世纪中期,
在欧美列强中,英国之所以能率先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主要是因为: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强国。
例题:右表是鸦片战争前中国白银兑换制钱数的统计表。造成表格内数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D)
年份一两白银兑换钱数
1823~18241249文
1828~18291337文
1833~18341363文
1838~18391638文
A.清政府腐败,贪污成风B。清政府国库空虚,加重赋税
C.小农经济破产,物价波动
D.鸦片走私贸易使中国大量白银外流,银价上涨
二.鸦片战争
1.过程
①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②进犯
a.广东防御严密,英军无隙可乘,就沿海北犯,进攻厦门。厦门守军英勇奋战,击退英军。
b.英军继续北上,一度攻占浙江定海,最后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
③妥协:清政府大为恐慌,与英军谈判,表示只要英军撤回广东,就惩治林则徐。于是,英军南下广东。道光帝将林则徐等革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与英方“议和”。
④抵抗
a.在议和时,英军为给清政府施加更大压力,于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b.道光帝感到有失尊严,对英宣战。
c.英军扩大侵华,又攻占中国东南沿海一些城市。在镇江,清军满族海龄率军浴血奋战,全部壮烈牲牺。
⑤求和
a.1842年8月,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海面,扬言架炮攻城。
b.清政府屈辱求和。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打开中国市场。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2.签订/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记忆方法:割赔开税。
3.影响: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
①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②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南京条约》签订后,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从中攫取领带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美法两国趁火打劫,于1844年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
香港与香港岛的区别:香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香港地区)由三部分组成:香港岛、九龙司、新界。所以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国割占的是中国香港的一部分——香港岛。而不是整个香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中英《北京条约》中英国又割占了香港的九龙司,1898年英国又强占了新界。至此,整个香港完全由英国占领。
中英《南京条约》中赔款的单位是银元——不是白银。(当时2100万银元约等于1512万两白银)
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国最想得到的是哪一条?(或者说四条中哪一条才是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
是第三条: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而不是第四条协定关税。
原因:英国在完成工业革命后最需要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而当时清政府采取的外资政策是“闭关政策”,所以英国发动侵略战争要打开中国市场。至于关税的多少,因为它是发达国家,它并不是很需要这一点。而事实也是这亲,因为第四条是谈判最后才加上去的,英国代表当时也说,第四条能加就加,不能加就算了,也能证明这一点。
此外,我们还要灵活一些,如果没有第三条,而只有第四条,那就选第四条,如果问四条中哪两条是英国最想得到的,就应该选三、四两条。
领事裁判权:也叫治外法权,简单来说就是外国人在中国犯了法,不能由中国政府来处理,而要由外国人的本国政府来处理,这样就使得外国人可以在中国为所欲为,而逃避中国的法律制裁。
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一般是相互的,即两国给予对方同样的权利。但中英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英国人都可以享有,但英国却没有给予清政府同样的权利,所以称为片面最惠国待遇。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制度腐朽。
鸦片战争的最终结果从根本上取决于:社会制度的进步与落后。
例题:以下各项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本质意图的是(C)
A.割占香港岛B。赔款2100万银元C。中国开埠通商D。领事裁判权
例题:英国与清政府签订的一个条约中规定:“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这个规定最主要的影响是(C)
A.英国人在华犯罪可以逃避制裁B。按英国法律英人犯法难逃罪责
C.这一规定践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D。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双方都有利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
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需要寻找原料产地与产品销售市场,而中国是理想的目标(大且穷)。所以即使没有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导火线,英国也会寻找其它的理由侵略中国的。甚至说,到最后没有任何理由而发动侵略战争的。因为它需要中国的市场。
三.战火再燃
1.原因
①鸦片战争以后,列强仍不满足既得利益。
②英国联络美法两国,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是:清政府拒绝其修约要求。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过程
①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
②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
③1860年,英法联军不满清政府指定的进京换约路线,再起冲突。英法联军接连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往热河。
④1860年,清政府又被迫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最能说明英法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的是: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3.结果
①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a.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
d.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e.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记忆方法:公开行贿(钱的意思)。
②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a.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b.增开天津为商埠。
c.对英、法赎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d.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记忆方法:天天赔酒(九)。
③美俄两国也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特别是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4.影响
①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②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例题:下列各项最能有利于列强操纵清政府内政外交的是(A)
A.外国公使驻京B。准许华工出国C。外国舰船在沿海沿江各口岸通航D。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都谋求在中国的传教权是为了: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与侵略。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好处指:割占中国大量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哪个国家获益最大?——是沙俄。沙俄是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它虽然没有直接参加第二次鸦片战争,但是却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目的和性质相同。尤其是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打开中国的市场。
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侵略者的目的在于占据中国的市场和掠夺中国的财富。
例题: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答案]D
A.两次战争都是由英法发动的B.两次战争都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C.两次战争中清政府都被迫签订了卖国条约D.两次战争的目的和性质相同
[解析]比较战争的共同点首先应该从战争发动的目的来把握。两次鸦片战争的本质相同点在于列强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为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服务。
涉及香港问题的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
《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所共有的内容是:割占中国领土。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正常的发展历程,主要体现在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主要表现在: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例题:我们以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依据是[答案]B
A.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B.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C.中国的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D.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解析]本题属于以果找因的因果关系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造成的主要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变化的分析能力。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巨大,导致中国社会发生剧变,而一个国家最大的变化首先应该是社会性质的变化,正是社会性质的改变,导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国人民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而D项革命性质的变化是由革命任务的变化所决定的。
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造成的最严重危害是: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自1840年起,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侵略过我们,每一次战争几乎都以中国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
例题: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表明了[答案]B
①腐朽的封建主义是无法与新兴的资本主义抗衡的②落后就要挨打③清王朝的统治处于崩溃边缘④工业革命是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双方国情的掌握。运用对比法比较战争爆发时中、英两国国情即可得出相关的结论:英国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均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推断出中国失败的客观原因;而中国政府的腐败是主观原因,综合分析客观、主观原因可得出根本原因。而③选项中清王朝统治处于“崩溃边缘”的说法不是很准确。
例题:近代史上,南京和天津这两个城市分别是在哪两个不平等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B)
A.《南京条约》、《天津条约》B。《南京条约》、《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北京条约》D。《天津条约》、《瑷珲条约》
例题:下列条约中,均有割地、赔款、开埠通商条款的有()
①《南京条约》②《天津条约》③《北京条约》④《瑷珲条约》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②③
例题: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准确的说法是(D)
A.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和经济上的半封建并存B。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
C.外国势力深入,国家主权丧失D。我国丧失部分国家主权并且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成份
例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A)
A.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B。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C.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D。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中国社会形态的变化是政治、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一方面体现了历史沉沦,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历史的进步,不能简单割裂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上的内存联系。
经济决定政治,英国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蓄意用武力打开贫弱的中国的大门,这是必然的,另一方面,对比分析中国全方位落后,战争中中国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要一分为二的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沦为半殖民地是消极的,开始了近代化进程则是积极的。
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继续
①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②战争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
③战争手段一脉相承,都是列强凭借其船坚利炮进行武力征服,都发动了两次进攻。
④战争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2.扩大
①侵略国家增多,由英国一国扩大为四国。
②侵略区域扩大,由东南沿海扩大到中国北部沿海各省以及内地。
③主权丧失更多,由领海主权丧失扩大到内河航运权的丧失。
④领土割占更多。
⑤影响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中国与外国签订条约的名称、内容与影响简表
时间条约内容评价/影响
1842
年
中英
《南京条约》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
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
通商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
关税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
1843
年中英《五口
通商章程》和
《虎门条约》领带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片面最惠国外国享有中国的最惠国待遇,中国无对等权利
租赁为建立租界提供了条件
1858
年中英法
《天津条约》公使驻京外国侵略者可影响和操纵清政府的内政外交
增开十口使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并深入内地
巨额赔款加重中国人民负担
外人入内成为外国人到中国内地进行种种不法活动的护身符
舰船航行列强取得了中国内河航运权,便利了外国商品向中国内地倾销
1860
年中英法
《北京条约》承认有效
增开天津天津成为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北方的重要活动基地,并威胁北京安全
割九龙司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使英国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扩大,为它以后强租新界作了准备
增加赔款进一步加重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
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能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的,一半是封建的,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封建的,“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有资本主义因素。“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内涵。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矛盾;中国人民从此担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2课鸦片战争(岳麓版学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2课鸦片战争(岳麓版学案)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列强侵华史实:应掌握19世纪列强侵华的典型事例,包括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的背景、过程、影响(不要局限于必修Ⅰ,而是涉及必修Ⅰ、Ⅱ、Ⅲ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全方位的变化)。
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12课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
1.背景:
(1)国际: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迫切需要打开中国市场。(根本原因)
(2)国内:清王朝腐朽没落,实行政策。
(3)借口: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前,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为扭转贸易逆差,以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大肆走私,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林则徐虎门销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过程:1840年6月-1842年8月
3.结果:签订中英《》等条约。
内容:;;
;;
、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4.影响:中国的和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迫,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
请思考: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鸦片战争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请评述这种观点。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背景:
(1)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为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
(2)直接原因:遭到拒绝。
2.过程: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3.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时间:1858年6月和1860年10月
(2)内容:增开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可以在各口岸往来;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两白银等。
4.影响:
(1)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遭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清政府发生重大变化,在部分官绅推动下兴起了,中国
运动由此起步。
(3)凭借不平等条约获得的政治经济特权,列强争相对华倾销商品,大量洋货涌入中国。
请思考:两次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布局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的状况如何?
中国:封建制度衰落,政治危机四伏。①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兼并严重;②政治:清政府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③外交: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
世界:工业革命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为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强对外侵略扩张,扩张目标指向中国。(战争爆发是必然的)
2。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如何?
①社会性质的变化: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战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战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经济上,战前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经济开始解体。
②社会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是最主要矛盾。
③革命任务的变化:由单纯反封建变为反对外来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
④思想领域的变化:“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思想开始萌发。
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开端。
3.史学界普遍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试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继续: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战争性质相同,都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战争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扩大:从战争进程看:侵略力量扩大,侵略区域扩大,订约国和条约增多。从危害和影响看:开放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中国主权遭到更多破坏。
例1.(08年广东单科,9)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解析:C自然经济逐步瓦解的过程是“纺与织”“耕与织”分开的过程,根据这个“原理”,查看材料,即可得出。
例2.(08海南历史,15)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垄断贸易的要求B.商品输出的要求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D.资本输出的要求
解析:B注意题干的时间是指19世纪30年代。只有B符合当时的西方的要求,希望打破中国的自然经济的状态,实现商品倾销的目的。其余几个选项是19世纪晚期的西方侵略的要求。
一、单选题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2.鸦片战争的最终结局从根本取决于
A.战争中交战双方的指导方针B.军事武器的优劣
C.国民素质的优劣D.社会制度的进步与落后
3.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分布于
A.长江流域下游地区B.长江和珠江下游地区
C.广东、福建沿海地区D.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
4.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下列几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其中起根本作用的是
A.革命性质B.革命任务C.社会性质D.主要矛盾
5.中英《南京条约》中最能反映英国侵略的时代特征是①割香港岛②赔款③五口通商④协定关税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体现在①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②清朝统治者成为外国侵略者的附庸和工具③外国侵略势力伸入内地④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③
7.从本质上看,两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相似点是
A.打开中国市场,谋求在华利益B.维护鸦片贸易
C.镇压中国人民的反英斗争D.教训清政府
8.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最大影响是
A.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D.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9.马克思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扩张,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B.以战争作为主要侵略手段
C.洗劫并焚毁圆明园D.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
10.下列条约中涉及香港问题的有
A.《南京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B.《南京条约》《辛丑条约
C.《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D.《南京条约》《北京条约》
二、非选择题
11.(08全国卷Ⅱ,37)(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
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国国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得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摘编自《清史编年》等
材料二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无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崇山峻岭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摘编自《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两国关系方面,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与英方信函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1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英国国内背景。(8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10分)
12.阅读下面散文,结合下面图片回答问题
一直以为,……是哭泣的。……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胳,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她)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张晓惠)
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
请回答:
(1)读过上面散文,你知道散文描写的是哪一历史遗址吗?散文中说“……蹂躏着她的肌体”。你知道谁曾蹂躏过她的肌体?(6分)
(2)你能给这段散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吗?(6分)
(3)你能说说上面图片与散文描写的内容有什么关系?(6分)
(4)“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选自顾城的《杨树》。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第12课鸦片战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DDCC 6―10 BABCD
二、非选择题
11.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中所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即对材料提供的鸦片战争前夕中英两国外交思想政策、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归纳比较、说明论证。第(1)小题第一问答案在材料中,第二问实际考查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第(2)小题要求从英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对外政策、出使中国目的等几方面入手,简练作答。第(3)小题要说清楚乾隆皇帝的态度以及这种态度对中国产生的双重影响。
答案要点:
(1)不同之处:
两广总督译文:视两国关系为蛮夷之邦与天朝上国的关系,视双方往来为朝贡关系。
英方信函:增进邦交,扩大贸易(8分)
原因: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自认为是天朝上国,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是出于这种心态(6分)。
(2)工业革命;拓展海外市场;殖民扩张;中国成为其目标(8分)。
(3)乾隆拒绝了英方的各项要求(4分)。维护了领土主权;盲目自大,坚持闭关锁国政策(6分)。
12.
(1)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6分)
(2)哭泣的圆明园(6分)
(3)都是反映的圆明园遗址(6分)
(4)诗句表达了对侵略者——英法联军的痛恨,同时也表明中国人觉醒的自慰。(5分)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746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