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家指导:语文复习及答题技巧
高考拿到考卷后,一定先通览全卷,这样做有利于克服“前面难题做不出,后面易题没时间做”。迅速“扫描”后可以先易后难,合理分配答题时间。
多练阅读题熟悉设题形式
最后几天要想从头到尾把知识详细地过一遍似乎不大可能,我们可以根据高考卷面的知识结构有目的的做些工作。在卷面的结构中,阅读量占了很大的比例,分值是37分,约占整个卷面分值的25%。因此对这部分知识,应该熟悉设题的形式,提高阅读效率。
诗歌赏析题部分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内容,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很多,要利用几天时间熟悉一些术语,区分一些概念,了解这部分的考点,懂得答题思路和技巧。
答病句题注意八个方面
语言表达部分中,病句是很多学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考题,最后阶段中,最好找出以前的试卷,对病句题重新分析找错,看看自己在这个知识点中还有那些盲点。一般来说要注意一下八个方面:
(一)注意句中的介词或连词
(1)主客颠倒。如,3年前,电脑“上网”对人们可能是陌生的。(谁对谁呢?颠倒了主客体。)
(2)缺少介词。如,我没有任何理由同我交往了十几年的朋友分手。(“同”后应加“与”)
(3)误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如,由于一至七号“神舟”飞船的成功返回,使中国加入了航天开发强国的行列,这也是中国国防力量日渐强大的标志。(介词滥用,删掉句首的“由于”)
(4)介词多余。如,这次科考活动获取的资料很有价值,有助于对课题的深化研究。(“对”多余)
(5)介词混用。如,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关于”在语感上给人一种不适的感觉,可找近义词“对于”比较辨析。“关于”表示关涉,“对于”表示对象。句中是对象,所以应改为“对”,或将短语移至主语前)
(6)和、对等介词造成歧义。如,美国对伊拉克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从语法角度看对有歧义)
(7)组合不当。如,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介词“在”与“……中”组合不当,“在”应改为“从”。)
(8)介词宾语不当。如,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分别建立或增加了石油储备,我国也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介词后一般应为名词性内容,而”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显然具有较强的动作性,所以必须补上名词宾语“的情况”)
(9)介词短语修饰限制不当。如,3月24日,对中国观众陌生在希腊却家喻户晓的女明星玛利亚,在古奥林匹亚遗址为北京奥运会采集圣火。由此,她不仅和中国建立了特殊的关联,还注定写入北京奥运的历史。(“对中国观众陌生”表述不当)
(二)注意句中的程度副词
副词一般是用来修饰形容词的,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错。但我们须细心分析一下:后面的形容词是否本身就包含了这个副词(这类副词主要有“十分”“非常”“很””过分“等)的含义,有没有造成语义的重复;副词作为状语,有无语序不当(可按状语排列规则判断),特别注意是否与定语顺序互换;特别注意“不”“没有”等词的位置是否得当。
(三)注意句中两面性的词语
两面性的词是指词语本身表达两个相反的语意。如“成败”、“得失”、“好坏”、“高低”、“能否”、“是否”“有没有”“能不能”“要不要”等。因为它们表达的是不确定的两个方面的意思,所以它要求语句的上下文必须有与之相照应的词语或者语意。否则就会造成语意上的不对称。一句话中,前一分句从肯定、否定两个方面陈述,后一分句也应从肯定否定两个方面照应,否则,就犯了两个方面与一个方面照应不周的错误。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如越来越多的农村干部认识到,交通是否方便,是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条件。(“交通是否方便”说的是两种情况,而后面“是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条件”只谈了一个方面。)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专家指导:消除“文言背诵健忘症”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学教材中文言文篇幅较多,明珠璀璨,字字瑰丽。可一说到背诵,不少同学就开始头痛发晕,即使勉强背会,过上一段时间,也还是物归原主,把课文还给了课本,考试时往往会出现空白、杜撰、改写等症状,患上了文言背诵健忘症。以下提供几个处方,供备用。
处方一:边读边译,读懂文意。很多同学在背诵文言文时不愿意翻译。他们认为,翻译费时费力。就选择机械记忆,通过反复诵读来记忆。同学们正是记忆力强的时候,这种方法很有效果,但缺点是容易忘记,原因是囫囵吞枣。边读边译,即读一句翻译一句,这样看起来笨一点,但是,由于懂得了意思,记忆水到渠成,往往不会轻易忘记。如《陈情表》第一段,可以这样做:读一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然后译:以,因为;险衅,坎坷、罪过,即艰难祸患;夙,早时;遭,遭遇;闵,通悯;凶,不幸;我因为艰难祸患,很早就遭遇不幸。这样边读边译,译,加深了文句的理解,理解又有助于记忆、背诵。
处方二:化长为短,化整为零。把文章分成几个短小的部分来背。由句到段,由段到篇。这样一来,每次背的内容少了,难度减小了,速度加快了,最后把几个部分连起来背熟。同时,可以把每句的首字或关键字写下来,提示自己。如《赤壁赋》第一段,把壬、七、苏、清、水、举、诵等字写下来,作舞台提示。
处方三:抄写课文,强化巩固。中国传统的背诵秘诀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用抄写的办法来加强记忆是背诵的灵丹妙药。准确,深刻,可以避免默写别字,又能帮助理解文意。同时,可以把抄写的文章当成随身记,利用点滴时间帮助记忆。
处方四:学以致用,为我所用。书到用时方恨少,绝知诗文要应用。同学们可以在平时的听说读写中,有意识地对所背诵的东西进行应用、化用、评析。把美妙的诗文加入到自己的知识宝库之中,用它们长久地陶冶情操,变成自己无价的财富。记忆的目的正在于此,这也是背诵真正的归宿。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考专家指导:语文诗歌鉴赏回答技巧”,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考专家指导:语文诗歌鉴赏回答技巧
古诗鉴赏题,大体上可归纳出的回答模式如下: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因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高考专家指导:语文选择题答题技巧及陷阱
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添加定语或状语,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
一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二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
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三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四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五正话反说: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六顺序错乱: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七颠倒因果:“因”与“果”错位;或“条件”与“结果”错位。
八强加因果: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九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
十答非所问: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
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
(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专家指导:高考语文的有效学习方法
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讲究方法,认识思考、工作劳动、体育运动、生活起居也讲究方法。学习是手脑并用,身心共济的复杂的活动当然更要讲究方法。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古人也说过这样的话:“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还有一个著名的公式,叫做:W(成功)=X(刻苦努力)+Y(方法正确)+Z(不说空话)。这里也强调了使用正确方法的重要意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我们从小就应该培养自己成为能运用学习方法,去主动地获取需要的知识、会学、善学的人。而不要成为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死读书”、“读死书”的人。
常有同学发出这样的疑问:记得以前自己的语文成绩也不错,为什么到高考后突然感觉语文基础很差?为什么其他学科学起来得心应手,可语文学习却变得无所适从?语文到底该怎样学?怎样才能尽快提高语文成绩?许多同学带着这样的疑问艰苦摸索,收效甚微,从致苦恼重重,浩叹连连:学好语文真难呀!
客观地说,语文作为基础性工具学科,想要学好是不容易。它体系博大内容浩繁,融思想、知识与艺术为一体,需逐步培训良好的感知与接受能力、但作为中学阶段的一般性学习,需要的是扎实的文字、语言功底,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顺畅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而达此目的、应该说是不太困难的,是有规律可循的。这里,首先需要端正一个认识,即语文成绩的提高有赖于语文素养的增强,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时间的长久性决定它不能一蹴而就,所以不能急功近利,为应试求成绩,而应砸实语文基础,将其作为一项立身处世的本领努力学习下去。
现代语文教育认为,阅读和写作是体现一个人语文能力的主要标志。大家在学习中要把握好这两点精髓。阅读是语文材料的主要来源,从小学高年级始,就应对一些名家名作进行有计划的阅读,不断扩展知识面。高考生已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要根据有关的阅读书目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时代上分古典和现代,体裁上分诗词和散文。国别上分中国和外国,可就自己的喜好侧重读来。还要涉猎当今报刊杂志和精妙时文,关心时事新闻。需知学语文仅有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要读社会,悟人生。其时有更多的东西是无须讲解的,多读多看自能领悟,自能通神、自能提高。阅读要和背诵结合起来,要广泛积累语言素材。阅读还要和写作联系起来,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很有道理的,写作能加强记忆、整理思维、提高认识。阅读中可广泛摘抄词语、警句、俗语、名人名言、精采语段,还可提炼情节梗概:做作品评析、鉴赏、读后有感等。真正的写作不是被动地完成任务,而是主动地创作。贵在多练笔,常坚持,抒写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情怀。
语文学习中要用好三个本子。除了学校和老师要求的语文用本外、我们倡导同学手中还要备三个本:知识本、杂记本和随笔本。知识本是用来记录语言和文学方面基本知识的,可用于随堂笔记和个人整理。经过初中学习,绝大部分的语法知识和语言现象都有触及,但限于理解能力,许多同学是一知半解,支离破碎的。到了高考,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同学们可参照有关讲解,从字形、词语、标点到句法、修辞,用一年时间归纳整理,同时对文学常识,写作知识等注意搜集,可构建起自己语文知识的框架体系。杂记本是一个极广义的称谓,针对的是语文学习的包罗万象,无所不及。从妙辞佳句到到精美文章、从历史掌敌到民间俚语、从术语名词到文学流派、从文学描摹到专题研究,可作随时的大量的摘录抄写。此本要常备手边,努力坚持、庶乎成为语文资料的重要积累。如果说以上意在汲取,那么随笔本则是用于创造的写作园地。这里没有老师的任务,有的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熔铸古今、笔下生花。好文章常常是切实有感后带着强列的创作冲动而形成的酣畅文字。同学要多积累、多感触、多思索,勤于动笔,养成良好的笔力文风。
语文学习的要义在于勤和恒。大家要五法并用,充分调动起眼、耳、口、手、心各感官,实现听、说、读、写、思诸种功能。如果说听和读这两种视听手段是吸收营养,是“进”的过程;那么说和写则是加工和生成的过程,是进行人际交流的必需。人在社会中能表情达意、交流思想、自如往来、充分协作,不正是语文学科最根本的目标吗?还有什么“成绩”的问题不能解决呢?想以此奉送给努力求知的学子们。
高考专家揭秘高中语文记忆方法
1.机械记忆法
这种记忆方法适用于记忆互不关联的、分散的、孤立的知识点。对于语文来说,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作家作品常识、个别文体、语法、修辞概念等,在不易采用其他记忆方法时,常要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
2.理解记忆法
在语文学习中,无论是对字词的掌握,还是对各类概念的掌握都离不开理解,应在抓住特征、理解本质的基础上去进行记忆。如:“线”、“钱”、“浅”、“栈”,根据声旁我们可以知道它们的读音大致与“戈jian”相近,根据形旁我们可以知道它们的字意内容分别与“丝”、“金”、“水”、“木”等事物有关。又如,理解了小说中环境描写与刻画人物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根据某一段的具体内容,从“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推动情节”的角度去考虑写景与写人之间的关系了。
3.联想记忆法
联想的方式很多,可以进行横向的相关联想,例如,从一个作家可以联想到他所处的朝代、作品、出处、对这个作家的评价等;从一个朝代可以联想到与他同代的作家、作品、时代背景、作品风格等。还可以进行纵向的相关联想,例如,由一部作品可以联想到作品的文体、内容、主题、写作手法、名言警句等;由介词的功用联想到介宾短语的特点,进而联想到“介宾短语一般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的句子成分划分方法等等。运用联想记忆的方法可以把许多知识联系起来,贯穿成线,形成知识网络,便于我们在记忆知识时顺藤摸瓜,由此及彼地记住所学的相关知识。
4.比较记忆法
比较记忆的方法应用的范围很广。例如:在修辞学习中可以把比喻与拟人及夸张做比较、把排比和对偶及反复做比较、把设问和反问做比较;在语法学习中可以把宾语前的定语与谓语后的补语做比较;在文言文学习中可以把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功用做比较……。比如,要记住叙述与议论这两种表达方式在不同文体中的功用,采用列表对比的方法进行比较记忆,就会容易得多。
高考专家支招: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1.掌握基本知识结构
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其中,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
①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
②古今异义。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
③一词多义。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
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
⑤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句也可分为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专家谈中考语文复习技巧
把握重点巧用方法
实际上,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一样,有自身的知识系统和复习规律。从前几年学生复习情况来看,在冲刺阶段,若能够按照老师的复习计划,形成知识网络,答题依据正确的技巧方法,稳扎稳打,考试前做到成竹在胸,考试中是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的。
那么,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应该讲究哪些策略和方法?下面结合我们学校老师在最后复习阶段的几点做,简单谈谈:
首先,应认真“吃”透近两年的中考题。
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上没有变化。试卷分为“积累”、“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四大板块。试题内容也保持相对的稳定,测试目的明确:从课内外名言名句的积累运用,到课内外文言文的阅读,再到课外现代文的阅读,最后是话题作文的写作。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应该怎样分析?现仅就试卷的四大板块简单说明。
一、积累部分。考试的范围基本是中考教读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不但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二、文言文部分。课内文言文考试的范围是中考教读篇目。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取舍、侧重。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二要选好篇目。选取教读篇目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这样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两年的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选择故事型的文段。内容比较浅显,考察内容基本与课内部分相似。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与课内学过的课文或知识点相联系,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
文言文阅读题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翻译类。此类题解答思路是:(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2)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3)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等特殊现象。(5)若直译不通,则用意译。须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想。二是启示类。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三、现代文阅读部分。要把握“考点”,掌握答题技巧。
近两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大多是一篇偏重于议论的散文和一篇自然科学类的文章。因此,在最后复习中,在课外选段上应尽量多选取这两种类型的文章进行练习。另外,在阅读题目的设置上,一般都是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进行考查。做题时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同时这也是我们检验解答效果的唯一标准。任何文段的考查都侧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筛选,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在阅读复习中,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首先弄清“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两个问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线索找答案。比如,整体感知类的题目,常常要求考生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或者“四、作文部分。“话题”作文仍然是今年考查的主流。
在最后阶段要多读书看报,开拓自己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并学习别人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虽学习比较紧张,但仍要每天“挤”出十到二十分钟的时间来看书读报。在写作中,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大题化小,以小见大,学会“一滴水里见阳光”“半瓣花上说人情”;善于联想,张扬个性。让文章体现出你真挚的感情,丰厚的文学积淀,做到文质兼美,富有生活气。
其次,在复习中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历年的答卷中都存在着一些考生不认真看原文,不能认真审题的毛病。平时做阅读练习,一定要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抓准题眼、抓住关键词句,再作答。另外,书写也应重视,若平时书写潦草,则会在积累中出现错别字,在写作中丢掉书写分。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若平时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和书写的习惯,考试时也就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丢分。
总之,“厚积而薄发”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提高语文成绩,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正确的答题思路,以及较强的理解表达能力。当然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复习中有所侧重。若三者都能兼顾,相信你一定会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考专家指导: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注意事项
鉴赏诗歌形象应注意以下两点。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要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
(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如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
(4)折柳送别。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2.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以折柳表惜别。"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灞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灞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3)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高考专家指导:怎样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高考专家指导:怎样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众所周知,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
掌握实词的意义。虽然《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5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这是不争的事实。掌握文言实词主要有4个方面:
1.词的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这是词义演变。
2.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如“发”字,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中作“发射”,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中作“出发”;在“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中作“点燃”;在“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中作“打开”;在“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中作“发动”;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中作“抒发”;在“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赤壁之战》)中作“派遣”;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中作“征发,征调”;在“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中作“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在“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作“开放”等。这些都是课内所见的,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3.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
4.词类的活用。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关键要用心去理解。
掌握虚词的用法。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语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学习难点之一。由于虚词常常分属于几类词性,故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然后弄清其意义和语法作用。《大纲》规定要掌握18个虚词,2000年《考试说明》规定要掌握30个虚词。我们可以把这些虚词分为若干类来把握:以代词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词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词为主的有“以、于”等,以连词为主的有“而、则”等,以语气词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词“焉”等。只要有了诵读的基础,掌握虚词应该比较容易把握文言句式。文言中的句式与现代汉语大体是相同的,我们只需掌握其不同的部分。这不同的部分主要是: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置句式和省略句式。
判断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借助于判断词“是”,而文言文中主要借助于“者”和“也”,也可单独使用“者”或单独使用“也”,甚至两者全省略,如“刘备,天下枭雄”,就是个典型的判断句。此外,文言文中还可以用“为”、“乃”、“即”、“固”、“诚”等词来表示判断。当然,文言文中有时也用“是”来表示判断,如“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被动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借助于被动词“被”,而文言文中表达被动的形式较多,主要有下列几种:(1)借助“见”、“于”、“见……于”来表示。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等。(2)借助“为”、“为……所”来表示。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羸兵为人马所蹈藉”等。(3)借助于“受”来表示。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等。(4)从语境本身来判断,这是被动句式中最难的一种,必须根据上下文来断定。如“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句中的“举”即表被动,是说“函谷关被攻占了”;又如“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谋攻》)句中的“杀”字表被动,是说“(攻城的)士兵被杀了三分之一,可是城还是攻不下来,这是攻城的灾难啊。”倒置句式在现代汉语中运用很少,但在文言文中却十分普遍。主要有:(1)主谓倒置,一般为强调谓语,将谓语放到前边,如“小人哉,樊须也!”(《论语》)。(2)宾语前置,有三种情况:①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该宾语置于动词的前边,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②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该宾语也置于动词的前边,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到动词的前边,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吞舟是漏。”(《与陈伯之书》)。(3)定语后置,现代汉语一般为定语在前,中心词在后,而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情况。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4)介词结构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在动词前边的作状语,在动词后边的作补语;而文言文中,介词结构明明在动词的后边,翻译的时候却必须作状语。如“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必须译成“向孙将军求救”,而不能说成“求救向孙将军”。
省略句式是文言文的难点,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十分普遍,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感知能力才能确切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它可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还可以省略介词等。以上诸多现象把握并不困难,难的是要把这些知识在阅读实践中自如地运用。如2000年第11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饮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该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试与学过的课文作比较:A项的“省”,读xǐng,作“探望”,今天仍保留着这个义项,如“省亲”。B项的“审”,课内出现过多次,如《促织》:“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审”为“详细,周详”);又如《察今》:“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审”为“观察,考察”)。而《归去来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中的“审”字也作“了解,知道”讲。D项的“信”作“信使”在《孔雀东南飞》中也早已见过:“自可断来信。”此处似乎并不难判断。C项的错误比较明显,“取樵”是个动宾结构,“樵”是“取”的宾语,是名词,当“柴禾”讲,不能理解为“打柴”。
文言的词语和句法掌握起来并不困难,只要平时注意,到高三时大约只需花一天的时间,便可总结出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文言文课内学习是第一位的,是基础,课内学得好、学得精,脑中装了几十篇文章,知识便可转化为能力,就会举一反三,阅读文言文的水平也就会提高得很快;相反,平时不好好学习课文,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那么,十个有十个是不会成功的。
高考专家指导:如何辨析语文文言虚词[考查特点]
1.考点解析
文言文阅读的难点之一是正确理解文言虚词,而考纲中明确提出了“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要求,因此,文言虚词是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的必考内容。
高考考查的往往是考生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学过的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如2010年高考湖南卷考查的四个虚词“而、且、也、之”几乎在每篇文言文中都会出现。
2.命题特点
从近几年高考湖南卷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情况来看,文言虚词题有如下特点:
①着重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意义与用法的辨析能力。命题者注重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知识与考试时需要判断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用来比较的八个例句中,有四句选自中学课本。这样做便于考查考生对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试的难度。
②文言虚词的用法比文言实词更灵活,使用频率更高,与现代汉语相比变化也更大。因此,文言虚词题的难度较大,考生的得分率比较低。
高考专家指导:高中生如何才能学好语文
第一步:网罗万物,吸取精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由此可见,让学生积累和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是语文学习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
语文知识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书本知识;一类是现实生活知识。书本知识又要分为三大类: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知识,象我们学过的《语言的演变》《过秦论》等课文;二是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的知识、经验,象我们学过的《劝学》《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等课文;三是关于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象我们学过的《逍遥游》《人生的境界》等课文。作为学生,我们能不热爱祖国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吗?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更应当全面地积累和掌握如此丰富的语文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和文化素养,好为自己经后闯天下、建功立业“铸好剑、磨好枪”。
那么,怎样才能更有效的积累和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呢?散文大家秦牧的话给了我们十分精准的提示,他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装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一个装生活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装时常收集的人民语言。”我们联系实际,可作如下操练:
首先,必须要以课本为主线,对书本知识实行“拿来主义”,掌握其中经典的、科学的、实用的、新颖的部分。
其次,要从听中搜集:听老师讲故事、心得,听长者讲新闻、野史,听同学讲新奇发现,然后自己将其中有价值的统统记录下来,作为资料保存。
再次,要积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绣写出其中有意义的精彩片段。
最后,要常识记、默写和运用自己所积累的知识内容,以此化为“心中物”,方能在经后的写作中“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通过以上练习,培养和提高了学生最基本层级的语文能力——识记能力。
第二步:问中求学,学中发展
刻意的将知识更多地贮藏于脑中,容易使人变成书呆子,翻开历史,此等现象屡见不鲜。那么,怎样才能不使人变成书呆子呢?最根本的方法是给头脑中的知识赋予“生命”。可如何才能使脑中的知识变“活”呢?最强有力的武器便是最常用的学习方式——阅读理解。此处不同的是:学生针对于自己默写出来的知识内容,进行有目的性的探索式阅读。这里的探索式阅读是指,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自行理解并掌握阅读材料中重要的语句的含义,自行分析综合阅读材料的文体特点,自行鉴赏评价阅读材料的文学价值的一种阅读方法。它的表现形式是学生针对自己默写出的阅读材料设计问题,并且问题越多越好,但要求题型各异,质量要高,问得要精,并作答。学生只能运用这样的方式才能自己读书,自己感觉、观察事物,自己分析、思考问题,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语文教学也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使教育真正做到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高考专家指导:从高考题看古文阅读题解答
今年上海高考语文卷的古文阅读第二题,一般是以考理解分析为重点,其中包括词语作用的理解,句子意思的把握,句式的表达到效果分析、段落大意和文章主题的归纳、表现手法的赏评等,其难度略大于古文阅读第一题,是广大考生的一根难啃的骨头,失分率比较高。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把文章读懂。文章读不懂,就只能凭感觉瞎蒙了。要读懂,那就必须具备充分的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基本能力。文章的基本内容已经掌握,基本意思已经明白,那么,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依据文章作准确、具体、深入分析了。
那么,如何进行准确、具体、深入地分析呢?和现代文阅读大致一样,古文阅读无非是总体把握、层次分析、语句解剖和手法赏析等四个方面。
所谓总体把握,就是在理清线索、掌握思路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层次分析,就是在把握全文的前提下,仔细分析段落结构,理清段落叙事、议论或说明的层次,明确层意段意,并且能够准确而简练地归纳;所谓语句解剖,就是通过句子文字表面意思,领会其深层内涵,并且弄清结构和句式,理解其作用;所谓手法赏析,就是从总体到局部,明白文章、段落或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能够依据具体要求进行恰切的评析。
我们试以2010年上海高考语文卷的古文试题二为例,加以解说。
【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九嶷山图记
①九嶷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嶷。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嶷者几焉?
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嶷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②表:标记。
22.第①段交代了九嶷山的__________________。(2分)
23.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2分)
24.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3分)
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高考专家指导:古诗文背诵的方法及技巧》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古诗及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260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