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精华十一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物理优秀教案(精选1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1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互感现象和自感现象。

2.知道自感现象的利与弊及对它们的利用和防止。

二、预习内容

(一)自感现象

1、自感电动势总要阻碍导体中,当导体中的电流在增大时,自感电动势与原电流方向,当导体中的电流在减小时,自感电动势与电流方向。注意:阻碍不是阻止,电流还是在变化的。

2、线圈的自感系数与线圈的、、等因素有关。线圈越粗、越长、匝数越密,它的自感系数就越。除此之外,线圈加入铁芯后,其自感系数就会。

3、自感系数的单位:,有1mH=H,1H=H。

4、感电动势的大小:与线圈中的电流强度的变化率成正比。

(二)自感现象的应用

1、有利应用:a、日光灯的镇流器;b、电磁波的发射。

2、有害避免:a、拉闸产生的电弧;b、双线绕法制造精密电阻。

3、日光灯原理(学生阅读课本)

(1)日光灯构造:

(2)日光灯工作原理:

(三)互感现象、互感器

1、互感现象现象应用了原理。

2、互感器有,。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互感现象和自感现象。

2.知道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本身特征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单位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3.知道自感现象的利与弊及对它们的利用和防止。

4.能够通过电磁感应部分知识分析通电、断电自感现象的原因及磁场的能量转化问题。

二、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1、引起电磁感应现象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2、楞次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二)新课学习

1、互感现象

问题1:在法拉第的实验中两个线圈并没有用导线连接,当一个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时,在另一个线圈中为什么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呢?

2、自感现象

问题2:当电路自身的电流发生变化时,会不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呢?

实验1演示通电自感现象。

画出电路图(如图所示),A1、A2是规格完全一样的灯泡。闭合电键S,调节变阻器R,使A1、A2亮度相同,再调节R1,使两灯正常发光,然后断开开关S。重新闭合S,观察到什么现象?(实验反复几次)

现象:

问题3:为什么A1比A2亮得晚一些?试用所学知识(楞次定律)加以分析说明。

实验2演示断电自感。

画出电路图(如图所示)接通电路,待灯泡A正常发光。然后断开电路,观察到什么现象?

现象:

问题4:为什么A灯不立刻熄灭?

3.自感系数

问题5:自感电动势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并回答有关问题。

问题6:自感电动势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

4.磁场的能量

问题7:在断电自感的实验中,为什么开关断开后,灯泡的发光会持续一段时间?甚至会比原来更亮?试从能量的角度加以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三)实例探究

自感现象的分析与判断

例1如图所示,电路甲、乙中,电阻R和自感线圈L的电阻值都很小,接通S,使电路达到稳定,灯泡D发光。则()

A.在电路甲中,断开S,D将逐渐变暗

B.在电路甲中,断开S,D将先变得更亮,然后渐渐变暗

C.在电路乙中,断开S,D将渐渐变暗

D.在电路乙中,断开S,D将变得更亮,然后渐渐变暗

例2如图所示,自感线圈的自感系数很大,电阻为零。电键K原来是合上的,在K断开后,分析:

(1)若R1R2,灯泡的亮度怎样变化?

(2)若R1

(四)反思总结: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2

一、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是以世界咖啡会议模式为载体承载起高中物理的教学。著名的“World Cafe”(世界咖啡)会议模式就是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职务、不同部门的一群人,针对数个主题,发表各自的见解,互相意见碰撞,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点子。世界咖啡让参与者进行深度的汇谈,并产生更富于远见的洞察力。

通过平抛运动的研究让学生感受到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物理学研究方法。

二、教材分析

平抛运动是曲线运动一章的重点,也是高中物理的重点,为选修3-1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类平抛运动的学习奠定基础,它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曲线运动,是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知识的第一次应用,是理解和掌握其它曲线运动的基础。

平抛运动是一种典型的匀变速曲线运动,它体现了处理复杂的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先分解成几个简单的直线运动,再进行合成,从而理解运动的独立性原理和叠加原理,并且会利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本节的内容较简单,得出结论也并不难,但是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分析问题的方法,是运动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主动尝试、直观感受应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平抛物体运动规律。这一学习过程的经历,能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问题的乐趣,领悟怎样将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将未知问题化为已知问题。

三、学情分析

1.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论知识学生已经学习。

2.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也已经掌握。

3.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世界咖啡会议模式,能积极参与组内和组间的讨论,学会分享和贡献。

②知道什么是抛体运动,知道抛体运动的性质,知道什么是平抛运动,理解平抛运动的规律,知道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③能利用现有器材进行平抛运动的相关实验并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改造。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参与世界咖啡会议模式的过程。

②通过实验探究、理论探究,培养提高学生实验、观察、分析能力。

③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体验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是运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化曲为直、化繁为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参与世界咖啡会议模式的过程,培养学生个体在群体中交流和协作的能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②体验科学研究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

经历科学研究过程,掌握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和运动规律。

六、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抛运动是由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合成的,并归纳出其运动规律。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

分组实验法、探究法、讨论法。

利用多媒体(见光盘)、导学案(见附录Ⅰ)、平抛实验教具(见包括自制教具附录Ⅱ)

八、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就有两种思想。今天,我们大家齐聚在这里,如果针对某个主题进行思维的碰撞,一定会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点子。本节课我们就想以著名的世界咖啡会议模式为载体来探究一个物理问题。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世界咖啡?著名的“World Cafe”(世界咖啡)会议模式就是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职务、不同部门的一群人,针对数个主题,发表各自的见解,互相意见碰撞,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点子。世界咖啡让参与者进行深度的汇谈,并产生更富于远见的洞察力。世界咖啡的五项原则是:①明确会谈内容②创造热情友好的氛围③鼓励每个人的投入、贡献④吸收多元文化,接受不同观点⑤收获、分享共同成果。我们今天就想以她为载体和大家一起一边听着悠扬的咖啡厅音乐,一边探究“平抛运动”。

下面我介绍一下今天的活动流程:

1.小组内实验、研讨5min。首先选出店长,确定自己咖啡屋的'名字。然后针对主题进行实验、讨论,将结果整理在导学案上以供交流。(负责人:店长)

2.组间自由交流5min(店长留守本咖啡屋,为其他组组员介绍本组实验和研究成果,本组组员去其他咖啡屋学习经验)

3.完善研究成果2min(所有人回到本组,结合学习到的经验完善本组研究成果)

4.展示交流(每组1min)活动一:组内研讨下面我给各组确定一下主题,然后大家开始进行活动的第一项——组内实验、研讨。首先选出店长,确定自己咖啡屋的名字。然后针对主题进行实验、讨论,将结果整理在导学案上以供交流。(负责人:店长)

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内实验、研讨。首先选出店长,确定自己咖啡屋的名字。然后针对主题进行实验、讨论,将结果整理在导学案上以供交流。(负责人:店长)通过开放的氛围,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自主研讨的能力。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和思维的空间,便于课堂的教学生成。活动二:组间自由交流接下来开始进行活动的第二项——组间自由交流。(店长留守本咖啡屋,为其他组组员介绍本组实验和研究成果,本组组员去其他咖啡屋学习经验)

教师巡视指导。组间自由交流(店长留守本咖啡屋,为其他组组员介绍本组实验和成果,本组组员去其他咖啡屋学习经验)进一步扩大交流的范围,给学生提供更大的交流平台,激发思维的火花。活动三:组内整理完善接下来开始进行活动的第三项——完本组善研究成果(所有人回到本组,结合学习到的经验完善本组研究成果)

教师巡视指导。组员回到本组,结合学习到的经验完善本组研究成果。大范围的交流之后,给小组一个静下心来整理完善的机会,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活动四:展示交流接下来开始进行活动的第四项——展示交流。

教师指导、归纳、评价。各组派代表交流。集体智慧的碰撞。总结归纳(结合活动四进行)总结归纳平抛运动。(多媒体演示)

一、什么是抛体运动?平抛运动?

以一定的将物体抛出,如果物体只受的作用,我们把这种运动称为抛体运动;在抛体运动中有一种特殊情况,即物体被抛出时的初速度方向沿方向,我们把这样的抛体运动称为平抛运动。

二、实验探究平抛运动

探究一:平抛竖落仪Ⅰ(多媒体演示)

1.本实验中两个小球做的分别是什么运动?并说明原因。

2.做实验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3.改变小锤打击的力度,即改变A球被弹出时的速度,结果又会怎么样呢?

4.本实验的结论?并说明原因。

5.请提出本实验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

探究二:平抛竖落仪Ⅱ

1.本实验中两个小球做的分别是什么运动?并说明原因。

2.做实验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3.本实验的结论?并说明原因。

4.请提出本实验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

探究三:射击(多媒体演示)

1.树枝上的一只猴子看到一个猎人正用枪对准它,为了逃脱即将来临的厄运,它想让自己落到地面上逃走。但是就在它掉离树枝的瞬间子弹恰好射出枪口,问猴子能逃脱厄运吗?

2.如果固定猴子不动,发射子弹,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3.如果使猴子在发射子弹的同时自由下落,你观察到什么现象?4.本实验的结论?并说明原因。

5.请提出本实验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

播放20xx中俄海上联合军演视频,激发兴趣,培养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

探究四:双轨平抛仪(多媒体演示)

1.本实验中两个小球做的分别是什么运动?并说明原因。

2.做实验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3.本实验的结论?并说明原因。

4.请提出本实验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

探究五:描轨迹

1.本实验的结论?

2.请提出本实验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

三、理论探究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初速度为v0,不受力,匀速直线运动。

2.竖直方向:初速度为0,只受重力,自由落体运动。

四、平抛运动的规律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2.平抛运动的规律:

①速度:vx= v0,vy=gt,,

②位移:x=v0t,,,

③平抛物体飞行时间,由飞行高度h决定,与水平初速度v0大小无关。

④轨迹方程:x=v0t,,,

平抛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各组派代表交流。给学生的课堂研讨和课后的继续研讨一个指引方向。思考拓展

作业布置1.增大抛出速度,会出现什么情况?(人造卫星的奥秘蕴藏其中)

2.请你来当飞行员。(推荐学生进入教师的博客游戏)

3.什么是斜抛运动?(预习)

4.斜抛运动也可以分解为两个方向的运动,水平方向做运动,竖直方向做运动。(预习)

5.完成导学案。若有问题相互交流。带着问题反思研讨的结论。

九、板书设计

1. PPT内容:见光盘

2. 黑板内容(黑板中间):

World Cafe

—— 平抛运动

一、什么是抛体运动?平抛运动?

二、实验探究平抛运动

三、理论探究平抛运动

四、平抛运动的规律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解释速度的概念,能够概括速度的定义、公式、符号、单位和物理意义。

(2)解释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定义并学会辨析。

(3)能够说出速率的概念并辨认速度与速率。

2. 过程与方法

(1)在概念转变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全面、正确的关于速度的概念。

(2)通过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的过程,锻炼使用极限思维。

(3)通过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分辨,学会运用辨析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速度全面正确地解释来积极培育自身科学严谨的态度。

(2)积极将自己的观点及见解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尝试体会物理学中蕴含的对立统一。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一般而言,高一学生在经历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后,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取代形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学生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能够按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利用假设思维进行学习;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学习过程更加具有目的性;

(3)在某种程度下学生思维不再是“抱残守缺”,而是较为容易接受新事物;

(4)学生学习动机由兴趣支撑逐渐转变为由意志支撑,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5)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

关于“速度”的学习,学生在初中阶段科学学科中所接受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与高中对于“速度”的定义截然不同,学生虽然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这个基础里大部分仍然是迷思概念.如何将初中阶段所接受到的关于“速度”的迷思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达到一个新的认知平衡是本节课的一条主线.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以及前面关于“位移”、“路程”的学习为本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本节课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生根据初中阶段的学习积累对于“速度”难以产生正确、客观的认识,其中所存在的.迷思概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转变;二是学生对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两个概念可能会有所混淆,教师应该利用课堂呈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区分.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由平均速度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难点: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引入、探测已有概念、产生认知冲突、解构迷思概念和建构科学概念、形成新的认知平衡。

教学过程:

引入:速度的二段式测验3道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产生冲突。

(一)速度

“速度”的引入:运动会上,要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可以用什么方法?通过相同的位移比较时间的长短。若运动的时间是相等的,我们可以根据位移的大小来比较。如果运动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呢?

在物理学中,我们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1.定义:位移Δx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Δt的比值(比值定义法)。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国际单位:m/s或m·s-1,其他单位:km/h等

3.速度是矢量,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保持不变。如果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不断改变,根据求得的则表示物体在Δ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称为平均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

⑴公式:

⑵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即位移的方向。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各段的平均速度一般并不相同,求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

⑶求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

过渡: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为了精确地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可以将时间Δt取得非常小,接近于零,这是求得的速度值就应该是物体在这一瞬时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

⑴定义: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瞬间)的速度。

⑵瞬时速度简称速度,方向为物体的运动方向。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速度”这一概念并不一定明确指出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我们应根据上下文去判断。“平均速度”对应的是一段时间,“瞬时速度”对应的是某一时刻。

3.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

例:课本P16汽车速度计上指针所指的刻度是汽车的瞬时速率。

(三)平均速率: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与“平均速度的大小”完全不同。

例1:下列对各种速率和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

B.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匀速直线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其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D.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相等

例2:一辆汽车沿平直的公路行驶,⑴若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是v2,求全部路程的平均速度;⑵若汽车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2,求全部路程的平均速度。(;)

总结: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应严格按照定义来计算。

例3:人乘自动扶梯上楼,如果人站在扶梯上不动,扶梯将人送上楼去需用30s。若扶梯不动,某人沿扶梯走到楼上需20s。试计算这个人在扶梯开动的情况下仍以原来的速度向上走,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楼上?(12s)

作业:

必做:p18—1、2、3、4

选做:新新学案第一章第三节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4

一、实验探究

1、学生体验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得出定性结论

全体同学体验:每个同学用力在口腔中摒住一口气,然后用手去压脸颊,你会怎么样,思考为什么?

小组体验:每桌同学用一只小的注射器体验:一个同学用手指头封闭一定质量的气体,另一个同学缓慢压缩气体,体积减小时第一个同学的手指有什么感觉,说明什么呢?反之当我们拉动活塞增大气体体积时,手指有什么感觉,说明什么呢?要求学生体验并说出自己的感觉和结论(即压缩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增大;反之,体积增大压强减小)

2、猜想

引导学生猜想:我们猜想:在一般情况下,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压强和体积之间可能有什么定量关系呢?

学生:压强与体积成反比例关系(从最简单的定量关系做起)

师:一定质量的气体在发生等温变化时压强与体积是否是成反比例的关系,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这节课我们用实验探究这一课题。

3、实验验证:

(1)实验设计:

首先,要求学生完整的复述我们的实验目的:探究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情况下压强与体积之间的定量关系、

要求学生根据放在桌上的器材,思考试验方案,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如何取一定质量的气体?实验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一条件?

学生讨论回答:研究对象是一定质量的气体,用活塞封闭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注射器内以获取,实验条件是气体质量不变,气体温度不变;活塞加油增加密闭性,推拉活塞改变体积和压强;不用手握注射器;缓慢推拉活塞,稳定后再读数。(或者有其他的实验方案)

问题2:数据收集本实验中应该要收集哪些数据?用什么方法测量?

学生:要收集气体的不同压强和体积,用气压计可以测量压强,注射器上面的读数可以得到体积。

问题3:数据处理怎样处理上述数据才能得到等温条件下压强与体积之间的正确关系呢?(学生讨论并回答)

学生:常用数据处理办法有计算法,图象法等。

老师: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点呢?

学生:就是先把V和P乘起来,看看各组的乘积是否相等(或者近似相等),从而得到结论;图像法就是以V为横坐标,P为纵坐标,在用描点作图法,把得到的数据作到坐标系中,再连线,看图像的特点,从而得到两者的定量关系。

再让一个学生把我们刚才分析得到的比较好的实验方法再复述,然后师生互助完成实验。

2、实验过程:

师生共同完成实验:老师推、拉活塞,一名学生读取数据,另一名学生设计记录表格并记录数据。

数据处理:

①简单计算找压强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②学生描绘图象(提示作P—V图像)能否得出结论?

总结提问:各小组是如何处理数据的,结论如何?(实物投影展示)

问题4:若P—V图象为双曲线的一支,则能说明P与V成反比。但能否确定我们做出就一定是是双曲线的一支呢?(还是猜测)我们怎样进一步P和V之间的关系呢?

教师:有一种思想叫做转化的思想。若P—V图象为一双曲线,那么P—1/V图象是什么样子?(过原点的一条直线)那我们就再作一条P—1/V图象看看吧!

(师)计算机拟合:把P—V图象转化为P—1/V图象。我们看到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P—1/V图象是一条(几乎)过原点的直线,表明压强与体积成反比。

(三)实验结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压强与体积成反比。(学生叙述)

师:大家看到我们作出来的这条直线,还不是很准确,大家可以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有哪些地方可能引起实验误差?

学生讨论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早在17世纪,英国科学家玻意耳和法国科学家马略特分别通过更严谨的实验研究得出了这个结论,被称为玻意耳定律。

二、玻意耳定律

1、内容: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压强P与体积V成反比。

2、公式:PV=C(常量)或P1V1=P2V2(其中P1V1和P2V2分别为气体在两个状态下的压强和体积)

3、图象:P—1/V图象:过原点的直线——等温线

P—V图象:双曲线的一支——等温线

三、拓展思考

问题5:在同一温度下,取不同质量的同种气体为研究对象,PV乘积C一样吗?即对不同的气体,C是一个普适常量吗?(学生思考不能求解或回答不一样)

师问:怎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呢?(猜想—实验验证)

学生:改变气体的质量用同样的方法重新测量,测量数据记录在同一表格中,通过简单的计算就能得到结果。

结论:不一样。质量越大,PV乘积越大。P—V图象离坐标轴越远,P—1/V图象斜率越大。

问题6:取相同质量的同种气体,在不同温度下,作出的P—V图象是否一样?(学生猜想——验证)

结论:不一样。温度较高时,PV乘积较大,P—V图象离坐标轴越远,P—1/V图象斜率较大。

四、玻意耳定律的应用之定性解释:

问题一:气球涨大视频。学生分析。

问题二:小实验。装水的瓶子下有小洞,当盖子打开时水会喷出,然后合上盖子则水就不会持续地流出了。

解释:盖子打开时,小孔上方的压强始终大于外面的压强,所以水会喷出,当盖子盖上时,水的上方被封闭了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有水流出后,瓶中空气的体积变大,根据波意耳定律压强变小,当孔上方压强小于外部大气压时,水就流不出去了。

五.课堂小结

1、方法①研究多变量问题时用控制变量法

②实验探究方法:猜想——验证——进一步猜想——再验证——得到结论

2、知识玻意耳定律: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压强P与体积V成反比。

六.教学后记:

1.课堂上让学生从自身体验开始,充分参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熟悉科学探究未知世界的一般流程,并坚持渗透实事求是和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

2.教学中对应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数据,从而得出简洁的物理学规律的过程,让学生多练习多体验,以使学生真正掌握,并且多给时间让学生从图像中找出规律,以提高学生认识图像与应用图像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学中学生参与小实验及视频材料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物理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反之也能解释自然界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有效杜绝物理和生活相脱节的现象发生、也有利于学生正确物理观的形成。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划时代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物理3-4第四章第一节,本节是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思考、研究时的迷失与最后成功,本节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难得素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奥斯特实验、电磁感应现象,

(2)了解电生磁和磁生电的发现过程,

(3)知道电磁感应和感应电流的定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使学生掌握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

(2)通过学习了解科学家们在探究过程中的失败和贡献,从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想。

(3)领悟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阅读培养学生正确的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3)以科学家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激励自己。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背景;

难点:体会人类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本节课学生认识到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背景是关键。

五、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授科学家的艰辛

2.实验法:学生自己体会奥斯特实验

3.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4.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划时代的发现,初步了解物理学史。分小组6台奥斯特实验装置。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分小组合作学习,分6个学习小组。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奥斯特梦圆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是什么信念激励奥斯特寻找电与磁的联系的?在这之前,科学研究领域存在怎样的历史背景?

(2)奥斯特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奥斯特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

(3)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过程是怎样的?用学过的知识如何解释?

(4)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有何意义?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教学素材:

到18世纪末,人们开始思考不同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例如:摩擦生热表明了机械运动向热运动转化,而蒸汽机则实现了热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化,于是,一些独具慧眼的哲学家如康德等提出了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的思想。由于受康德哲学与谢林等自然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坚信自然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长期探索电与磁之间的联系。1803年奥斯特指出:物理学将不再是关于运动、热、空气、光、电、磁以及我们所知道的各种现象的零散的罗列,我们将把整个宇宙纳在一个体系中。在此思想的指导下,1820年4月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即电流的磁效应。同年7月21日奥斯特又以

《关于磁针上电冲突作用的实验》为题发表了他的发现。这篇短短的论文使欧洲物理学界产生了极大震动,导致了大批实验成果的出现,由此开辟了物理学的新领域──电磁学。1820年因电流磁效应这一杰出发现获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1829年起任哥本哈根工学院院长。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6

电功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掌握电功率的概念,会利用电功率的公式解题.

(2)理解什么是额定电压﹑额定功率.

(3)通过“测量小电灯的电功率”,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了解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之间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测量,体验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2)锻炼学生根据公式P=UI设计试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态度。

教学内容:

电功率的概念,电功率的公式,理解什么是额定电压﹑额定功率,测量小电灯的电功率。

课前准备:

电源,电流表﹑电压表,标有“2.5V”的小灯泡,开关,滑动变阻器各一个,导线若干.

重点难点:

理解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电压,实际功率之间的关系.

设计实验测量小电灯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学法指导:

观察体验电能表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通过科学探究电功率

与用电器中电流的关系(或与用电器电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电功率概念的教学

播放一段动画

电路中单独接入电灯和电炉,观察电能表的转动的快慢情况怎样?

讨论:电灯和电炉的家用灯泡谁消耗电能更快?你认为应该怎样衡量消耗电能的快慢?怎样比较电流做功的快慢?

生:接入不同的用电器,电能表的转速不一样。

师: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生:不同的用电器,电流做功有快有慢。

师:在物理学中引入一个物理量来表示用电器中电流做功的快慢,这就是——电功率

(板题)电功率

师:我们把电流做的功用W表示,所用的时间是t,单

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怎么求?

生:P=W/t(师板书)

师:前面我们又学习了电功的计算公式,W=UIt,把这两

个公式结合起来,同学们有什么发现?指名学生上黑板推导,其他学生在纸上推导。

P=W/t=UIt/t=UI

师:今后计算电功率大小,我们可以有几种方法?公式?

生:P=W/t 和 P=UI。

【单位】瓦特 简称: 符号:

还有那些其他单位?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阅读小资料,找出空调、电冰箱、计算器的功率是多少?并说明其物理意义?

下面我们来看一道例题:(投影)

一个小灯泡接在2.5V的电路中,通过的电流为0.3A,问小灯泡的电功率是多少瓦特?若通电一分钟,电流所做的.功是多少焦耳?

指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学生在纸上完成,师巡视,收集下面的学生存在的问题。

注:1千瓦时指的是 。 请你算一算:1千瓦时= J

二、用电器的额定功率的教学

师出示一只灯泡,指名学生上台观察上面的铭牌汇报,生板书。

【额定功率】

额定功率指的是什么?

【额定电压】

额定电压指的是什么?

“PZ220 15”的含义“220V 400W ”

指名回答:额定电压

220V,额定功率15W

什么是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呢?

生答后出示投影:

额定电压是指用电器或电学仪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是用电器在额定电压时正常工作的功率。

【合作探究】STS:收集下列电器的铭牌,了解它们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

再出示几个常见用电器的额定功率的值。(PPT)

三、活动15.2 探究: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你想过吗,在用电高峰时,电压较低,灯较暗,夜间开灯,灯较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法呢?

猜想:

你认为当电压变化(变大或变小)时电功率如何变化呢?你的依据是什么?(请写在下方)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如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请同学们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从铭牌上可以知道一些常见用电器的额定功率,我们能不能测量某个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呢?

生:能。

师:依据什么来测?

生答后板书。P=UI(若有学生回答P=W/t,教师则追问方法,作适当引导) 师:那我们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

生:小电灯两端的电压和小电灯中的电流

师:需要哪些器材?

电流表、电压表等(生答不全师作适当补充,特别是滑动变阻器)

师:同学们能不能设计出实验的电路图啊?

指名一生上黑板板演,其他学生在纸上设计。

投影电路图。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重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重力的三要素:理解重心的概念。

3、会计算重力的大小。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分析各个物体的重心。

2、联系实际,重力的三要素在实际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重力的实质(万有引力)。

2、本章的难点是:重心的确定。

二、基本知识技能:

1、基本概念: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三要素:作用点(重心);方向(竖直向下);大小(G=mg);

2、重心的确定

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质量的分布有关,还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教法建议

一、有关重力大小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介绍重力时,除了明确指出: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教学中还需要补充实验测量重力的方法,重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得,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几种测力计,如弹簧测力计、牵引测力计、压力测力计等等。

另外让学生区分重力、重量的概念。

二、有关重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介绍重力方向时要明确重垂线的方向为竖直方向(不是垂直方向),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与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为竖直方向(静止的水面为水平方向),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把重力的方向说成指向地心的方向。

关于重心和质心的区分的有关内容教师可以参考扩展资料中的《重心和质心》。

三、有关重心位置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讲解如何确定物体重心的位置时,可以讲解悬挂法测量均匀薄板的重心。同时让学生讨论理解。对于重心位置的确定,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身边的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如课本的重心的确定,沙漏的重心确定,另外也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来计算物体的重心,如折尺的重心的确定。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重点

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方法

实验现象+合力推理+实验验证

教学用具

用薄纸糊一纸袋、两小钢球、抽气机、牛顿管、有关知识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其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分别是什么?

2、导入:同学们,我们通常有这样的生活经验: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物体下落的速度到底与物体的质量有没有关系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演示实验:让一个纸袋与小钢球同时自由下落,可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钢球落得快。

老师:对,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经验,这也是公元前希腊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这个观点使人们在错误的结论下走的XX多年。同学们听说过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吗?伽利略做过大量的由静止下落的实验,并且还用归谬法、数学图利都证明了亚里斯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同学下去看课后阅读材料,伽利略为了证明亚里斯多德观点的错误,他就拿了一个质量是另一个质量10倍的铁球站在比萨斜塔上,使两铁球同时下落,结果两铁球几乎同时落地。

且再看实验:把刚才的纸袋揉成团,和小钢球由静止同时下落,同学再观察:

学生:几乎同时落地。

师:同一个纸袋,为什么形状不一样,其下落时间就不一样呢?

学生:这是因为空气的阻力的影响。把纸袋揉成团,所受空气的阻力要比纸袋所受空气的阻力小得多,所以与小钢球几乎同时落地。

老师:如果真的把质量、形状不同的物体放在真空中,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和伽利略的结论一样吗?

演示:把事先抽成真空(空气相当稀薄)的牛顿管拿出来,让牛顿管中的硬币、鸡毛、纸片、粉笔头从静止一起下落。

学生:同时落下。

演示:把小钢球装进纸袋,与另一个小钢球同时下落。

现象:同时落地。

老师:这就是自由落体运动。同学们根据这些过程、结论,给其下一个定义。

学生回答:

在真空中物体只受重力,或者在空气中,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很小,和物体重力相比可忽略的条件下,物体从静止竖直下落。

1、自由落体运动

板书: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距我们三百多年前的伽利略经过大量的实验、严密的数学推理、得出:自由落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9

一、预习目标

预习光的颜色是干什么排列的,以及什么事光的色散现象?

二、预习内容

1、光的颜色色散:

(1)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由条纹间距x与光波的波长关系为,可推知不同颜色的光,其不同,光的颜色由光的决定,当光发生折射时,光速发生变化,而颜色不变。

(2)色散现象是指: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为的现象。

(3)光谱: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后各种色光按其的大小有序排列。

2、薄膜干涉中色散:以肥皂液膜获得的干涉现象为例:

(1)相干光源是来自前后两个表面的,从而发生干涉现象。

(2)明暗条纹产生的位置特点:来自前后两个面的反射光所经过的路程差不同,在某些位置,这两列波叠加后相互加强,出现了,反之则出现暗条纹。

3、折射时的色散

(1)一束光线射入棱镜经折射后,出射光将向它的横截面的向偏折。物理学中把角叫偏向角,表示光线的偏折程度。

(2)白光通过棱镜发生折射时,的偏向角最小,的偏向角最大,这说明透明物体对于波长不同的光的折射率不一样,波长越小,折射率越。

(3)在同一种物质中,不同波长的光波传播速度,波长越短,波速越。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们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色散现象

2、观察薄膜干涉现象,知道薄膜干涉能产生色散,并能利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知道棱镜折射能产生色散,认识对同一介质,不同颜色的光折射率不同

4.本节的重点是薄膜干涉、白光通过三棱镜的折射情况

(二)学习过程:

导读仔细阅读教材P56-58,完成学习目标

1、回顾双缝干涉图样,比较各种颜色的光产生的条纹间的距离大小情况

2、据双缝间的距离公式x=,分析出条纹间的距离与光波的波长关系,我们可以断定,

3、双缝干涉图样中,白光的干涉图样是彩色的说明

4、物理学中,我们把叫做光的色散;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后,各种色光就是光谱

5、什么是薄膜干涉?请举出一实例

6、薄膜干涉的原理:

7、薄膜干涉的应用:

8、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在棱镜的另一侧出现什么现象?

9、总结本节课色散的种类:

(三)反思总结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10

1、理解振幅、周期和频率的概念,知道全振动的含义。

2、了解初相位和相位差的概念,理解相位的物理意义。

3、了解简谐运动位移方程中各量的物理意义,能依据振动方程描绘振动图象。

4、理解简谐运动图象的物理意义,会根据振动图象判断振幅、周期和频率等。

重点难点:对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频率、全振动等概念的理解,相位的物理意义。

教学建议:本节课以弹簧振子为例,在观察其振动过程中位移变化的周期性、振动快慢的特点时,引入描绘简谐运动的物理量(振幅、周期和频率),再通过单摆实验引出相位的概念,最后对比前一节得出的图象和数学表达式,进一步体会这些物理量的含义。本节要特别注意相位的概念。

导入新课:你有喜欢的歌手吗?我们常常在听歌时会评价,歌手韩红的音域宽广,音色嘹亮圆润;歌手王心凌的声音甜美;歌手李宇春的音色沙哑,独具个性……但同样的歌曲由大多数普通人唱出来,却常常显得干巴且单调,为什么呢?这些是由音色决定的,而音色又与频率等有关。

1、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

(1)振幅

振幅是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

①最大距离。振幅的

②两倍表示的是振动的物体运动范围的大小。

(2)全振动

振子以相同的速度相继通过同一位置所经历的过程称为

③全振动,这一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振动过程,振动质点在这一振动过程中通过的路程等于

④4倍的振幅。

(3)周期和频率

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完成

⑤全振动的时间,叫作振动的周期;单位时间内完成

⑥全振动的次数叫作振动的频率。在国际单位制中,周期的单位是

⑦秒,频率的单位是

⑧赫兹。用T表示周期,用f表示频率,则周期和频率的关系是

(4)相位

在物理学中,我们用不同的⑩相位来描述周期性运动在各个时刻所处的不同状态。

2、简谐运动的表达式

(1)根据数学知识,xOy坐标系中正弦函数图象的表达式为y=Asin(ωx+φ)。

(2)简谐运动中的位移(x)与时间(t)关系的表达式为x=Asin(ωt+φ),其中A代表简谐运动的振幅,ω叫作简谐运动的“圆频率”,ωt+φ代表相位。

1、弹簧振子的运动范围与振幅是什么关系?

解答:弹簧振子的运动范围是振幅的两倍。

2、周期与频率是简谐运动特有的概念吗?

解答:不是。描述任何周期性过程,都可以用这两个概念。

3、如果两个振动存在相位差,它们振动步调是否相同?

解答:不同。

点拨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和周期性。明确振子往复通过同一点时,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通过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两点时,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或相反;往复通过同一段距离或通过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两段距离时所用时间相等。另外要注意,因为振子振动的周期性和对称性会造成问题的多解,所以求解时别漏掉了其他可能出现的情况。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篇11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动能: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着无规则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它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3.势能: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它和物体的体积有关.

4.内能:与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

根据讨论结果,小结:通常情况下,对固体或液体,由于体积变化不明显,主要是通过温度的变化来判断内能是否改变.

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2.问题讨论

问: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呢?(可以改变物体的温度或体积.)

问:物体内能的变化可以通过什么表现出来呢?或者说怎样判断一个物体(如一杯水、一块铁块)的内能是否改变呢?

把准备好的钢丝拿出来,想办法让你手中的钢丝的内能增加。

2.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讨论:有的想到"摩擦",有的想到"折",有的想到"敲打",有的想到用"钢锯锯",有的想到"烧",有的想到"晒",有的想到"烤",有的想到"烫"、"冰"等等.一边想办法,一边体验内能是不是已经增加了.(把"摩擦"、"折"、"敲打"、"锯"写在一起,把"烧"、"晒"、"烤"、"烫"、"冻"或者"冰"写在一起.

3.知识的提练

问:比较一下,本质上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点.(阅读课本38~39页倒数第四段.)刚才所想到的办法,它们之间有何不同?能不能把这些办法分分类?

答:可以分为做功和热传递两类。其中,"摩擦"、"折"、"敲打"、"锯"是属于做功,"烧"、"晒"、"烤"、"烫"、"冰"属于热传递.

演示课本38页的实验.(慢慢地压缩看能不能使棉花燃烧起来.)

问:刚才两次实验,为什么会出现结果的不同?

答:动作快,时间短,气体没有来得及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其温度会突然升高,至乙醚的着火点,它便燃烧起来.而动作慢时,时间较长,气体与外界有较长的时间进行热交换,它的温度就不会升高太多,达不到乙醚的着火点,则不燃烧.

阅读课本39页实验,分析气体对外做功的情况.

问:同学们还能不能从生活中找出一些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呢?

答:柴油机工作中的压缩冲程;给自行车打气时,气筒壁会发热;锯木头,锯条会很烫;冬天,手冷时,两手互相搓一搓;古人钻木取火等等.

再来体验一下,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情况.给大家一段细铁棒和酒精灯,演示.

学生上台做实验.把用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方法和体会告诉其他同学.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再找出一些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例子.

板书:改变物体内能的物理过程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

4.新知识的深入探讨

内能改变的量度

师:如何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多少呢?请大家带着问题阅读课本39页5、6两段,然后归纳出来.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89770.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