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精选6篇)。

如果您想深入理解这一话题不妨看看“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 教案课件是课程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认真对待。希望我的文章能够让您感受到我的真诚与热情!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1)

一、故事激趣,引发规律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好!听我开始讲了: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讲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讲什么呢?从前有座山,(生大笑)

师:你们笑什么呀?

生:这故事太简单了。

师:(故做惊讶)你能接着往下讲吗?

生:能,从前有座山

师:厉害!(生有不服)师笑问其中一个:你好象有些不服气,为什么?

生:这个故事老是几句话在重复。

师:哦?是哪几句话在重复?(生答略)像这样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是一种有规律的现象,这样的排列现象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师:请同学们看。(在黑板上画□○)猜猜看,下一个图形我会画什么?(学生充分猜想后明确无法准确猜出)

师:(随手一挥,一只小鸟图出现在□○后面,学生很好奇)接着我又会画什么呢?

生:画什么都有可能。

师:(接着画一组正方形,圆形,小鸟)猜猜第七个图形会是什么?

生:(齐答)正方形。

师:怎么这么肯定?

生1:按前面的规律可以看出来。

师:你看出什么规律来了?

生1:正方形,圆形,小鸟,正方形,圆形,小鸟。

生2:三个图形为一组,你画了两组,接着画第三组的第一个,一定是正方形。

师:刚才第一个同学故意没有说完整,他把机会让给了第二个同学,两个同学配合得天衣无缝,找到了规律,真了不起!(生自发鼓掌)

师:(出示例1情境图)从这幅图中,你能找到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事物吗?

生1:盆花每组2盆,是按照蓝花、红花的顺序排列的。

师:很好!你把盆花的排列规律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了。还有吗?

生2:彩旗是按红红、黄黄排列。

生3:我觉得彩旗是按红红黄黄、红红黄黄排列。

师:生3说的和生2说的不是一样吗?

生4:不一样的。生2说的是两面旗为一组,生3说的是四面旗为一组。

师:到底是两面为一组重复出现还是四面为一组重复出现呢?

生5:我认为是两面为一组。

生6:不对,如果两面为一组,第三面就应该重复第一组的第一面颜色为红色,应该是红红黄黄为一组,第二组再接着红红黄黄。

师:(问生5)你觉得呢?

生5:(挠头笑笑)我说错了,应该是四面为一组。

师:(兴奋地)是啊,每一组的第一个都是一样的,概括得真好!谢谢你(指生6)让我知道得更多!但是,我们更应该感谢说错的同学,是他让我们更进一步地思考,错得有价值。

(学生回答,教师相应板书:

盆花:每组2盆:蓝、红

彩灯:每组3盏:红、紫、绿

彩旗:每组4面:红、红、黄、黄)

师:在图中,我们只看到8盆花,如果要照这样的规律排下去,那么左起第15盆花应是什么颜色的呢?请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师:谁愿意来向大家汇报一下?你用了什么方法知道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

生1:我用单双的方法,单数是蓝花,双数是红花,15是单数,所以第15盆是蓝花。

师:这个方法好不好?

生:好!(回答响亮,看样子大多数同学用这种方法)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2:还可以画图表示,比如画正方形表示蓝色,画圆形表示红色,画到第15个图形就是正方形,是蓝色。

师:很有创意的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3:我看过书了,还可以用计算的方法:152=7(组)1(盆)

师:你是个爱学习的孩子,真好!算式中的每一个数字各表示什么意思?请你上讲台来当小老师告诉同学们好吗?

生3:15表示第15盆,2表示每2盆为一组,7表示15里面有7个2还余下一盆,这一盆就是蓝色。

师:如果没有余数呢?最后一盆会是什么颜色?

生:红色。

师:对,如果没有余数就是每一组的最后一盆,是红色。你找到了这样的规律,太好了!大家能不能很快说出第32盆是什么颜色?第101盆呢?

生:第32盆是红色。第101盆是蓝色。

师:你用了什么方法这么快知道答案?

生:单双的方法。单数是蓝色,双数是红色。

师:请同学们看图,依此类推第15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第15盏彩灯是什么颜色?试试看,用哪种方法能很快求出来?

生1:用计算的方法最好。153=5(组)没有余数第15盏彩灯就是绿色。

生2:我也用计算的方法:154=3(组)3(面)第15面是红旗。

生3:余3应该是黄旗才对的。

师:为什么?

生3:余3,从每一组的第一面数过来,第三面是黄旗。

师:(追问)如果余数是1呢?2呢?没有余数呢?(生答略)

师:(笑问答错的生2)现在你觉得第15面是什么颜色的?(生答:黄色)那请你谢谢他吧?是他让你有了知错就改的好机会。

师:通过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更为简便?

生1:看情况,如果象盆花两个为一组就用单双的方法。其它还是用计算比较简单。

师:你真像个老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的吗?小老师?

生1:计算时,关键要看几个图形为一组,算出来后看余数,余1就是每一组的第一个图形,余2就是第二个图形,就这样,没有余数就是每一组的最后一个图形。

师:真不愧为小老师。让我们用掌声为他喝彩!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1。试一试:假设后面还有许多彩灯、彩旗,你想知道第几个的情况?出题考考你的同桌吧?

(出示学生做题情况,着重分析除数、余数的问题)

2.拓展,反向思考:

师:(出示算式)你能猜出这个同学列了这么一个算式,求的是什么问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3.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两题,组织汇报、纠正。

4.做练一练第3题

提问:同样求的都是第32个图形,为什么不一样呢?(每组个数不同,每组内几个图形的排列顺序也不同。)

四、深入体验,感受规律

1.欣赏

师:数学的伟大使命在于从混沌中发现秩序。像白天、黑夜的更替,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都是大自然中有规律的现象。而我国的十二生肖属相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们每十二年是一轮。

师:你今年几岁?属什么?

师:今年多少岁的人与他属相相同呢?

五、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怎么找规律。

生2:我觉得冯老师上课很有意思。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很开心。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还会学到更多找规律的知识。谢谢大家!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2)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68~69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

练习十二第1~3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教学,关键是处理小数点。教材让学生在计算情境中体验竖式计算,研究、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联系:

例1从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引出小数乘整数。首先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0.83的计算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介绍怎样用竖式计算0.83,使学生初步感知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中的小数位数是相同的。接着例题继续求冬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要求学生分别用加法和乘法计算2.353,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小数与整数相乘计算方法的感性认识。通过例题的教学,学生初步知道小数乘整数可以列竖式笔算,乘的方法和整数乘法基本相同。

试一试着重教学积里有几位小数,即怎样在积里点上小数点。首先要求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三道小数乘整数的题目,然后观察每题中的积和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联系。最后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联系例题获得的感性认识,归纳出整数与小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练一练主要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初步理解的计算方法。

设计思路:

让数学走进生活,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时代要求,如何从生活出发把计算课上出新意,让学生学得有趣、生动呢?本篇教学设计作了一些大胆构想,主要有以下特色:

1、以生活为依托,创设情境。

在设计中选择姜堰河横村种植的西红柿在姜堰、苏州两地的不同价格这一情境,引发思考:在两地各买3千克西红柿,分别要多少钱?引出纯小数、带小数与整数相乘的教学,吸引学生积极探索并理解计算方法。

2、注重开展自主学习。

在每个板块的活动中,积极为学生主动尝试、交流、讨论等创造条件,提供充分探索的时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索交流中发展自己。并把计算器引进课堂,分别算出在两地各买51千克、104千克西红柿分别要多少钱?猜想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联系?进而在小组内验证猜想,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3、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把估算放在具体的情境中来教学,不但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重要价值,还会让学生感受到估算是活生生的,就在自己的身边。每千克大米在姜堰卖2.4元,在苏州卖3.05元。用40元在姜堰买,能买到一袋吗?在苏州呢?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能力,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探究并学会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姜堰河横村,被评为全球500家绿色产品生产基地,这里种植的西红柿,红通通的很诱人,这样的西红柿在姜堰的价格是很便宜的,出示(姜堰:每千克0.9元,)如果我买3千克,要多少钱呢?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计算?

2、引发思考:用乘法做怎样想的?这个乘法算式和以前学过的乘法比有什么不一样?

3、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一)探索一位小数乘整数的算法

1、启发:同学们,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算出这道题的得数吗?

2、交流:你是怎样算的?算出的结果是多少?

生1:0.9+0.9+0.9(师生共同列加法竖式进行相加)

生2:0.9元=9角,3个9角是27角,27角是2元7角也就是2.7元。

生3:把0.9元看作1元,13-0.1-0.1-0.1=2.7(元)

3、尝试用竖式计算

师: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可以用竖式算出结果。同样,计算0.93也可以用竖式来计算。你能不能试着在本子上列一列?

(1)学生试列竖式

0.9

3

2.7

0.9

3

2.7

(2)对比评议比较:这两个竖式哪儿不一样?

指出:通常情况下,在计算乘法时人们习惯把两个因数的末位对齐。

(师示范0.93的竖式列法,边示范边讲解:这里的3要对着这个因数末位上的9)

(3)追问: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是把什么对齐?计算乘法呢?

4、观察:这里乘得的积是几位小数?这个因数呢?

(二)探索两位小数乘整数的算法。

1、提问:通过计算,在姜堰买3千克西红柿要2.7元。在苏州买3千克西红柿要多少钱?据我调查了解这种西红柿在苏州的批发价是每千克1.34元,买3千克要多少钱?谁能口头列式的?(板书:1.343=)

2、思考: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3、提出要求:先用加法算算看,再用乘法竖式算算看。

(1)板书出加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2)讲解:用乘法竖式怎样算出它的积?谁能指着竖式跟大家说说看?(师根据回答完整板书出竖式)

(3)观察:这里乘得的积是几位小数?这个因数呢?

(三)探索积和因数中小数位数的联系

1、列式:在苏州买3千克西红柿要4.02元,而在姜堰买只要2.7元,便宜了许多,看来这里面蕴藏了极大的商机。假如在姜堰买51千克、104千克分别要多少钱?在苏州呢?谁能口头列出算式?

2、用计算器计算:0.951=1.3451=

0.9104=1.34104=

3、观察:仔细观察这两组数据,看看积和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联系?

0.93=2.71.343=4.02

0.951=45.91.3451=68.34

0.9104=93.61.34104=139.36

生:因数是几位小数,积就是几位小数。

4、猜想:如果一个三位小数乘整数积是几位小数?

如果一个四位小数乘整数,积是几位小数?

5、验证:

(1)思考:这只是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我们还要怎样做?

你准备怎样验证?(举例)

(2)小组合作:请各小组拿出一份这样的表格,听好要求:小组内任意写两道小数乘整数的算式,然后猜猜积会是几位小数,并用计算器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是否真确。

算式猜想积的小数位数实际积的小数位数

(各小组活动)

6、全班交流:

(1)交流猜想与实际算出的是一致的小组。

(2)交流与实际算出的不一致的小组,并说说其中的奥秘?

(3)师生共列竖式。

师: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听的更明白,我们一齐列出这道题(0.01815)的竖式(先算出整数乘法的积是270,0.018是三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三位点上小数点,这里的积是几位小数,我们猜想的积呢?

(4)说明:这说明我们猜想的与实际算出的是一致。只不过这个小数末尾是0,我们依据小数的性质把末尾的0化简了。

(四)练习巩固深化认识

1、根据14823=3404,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积。

①14.823=③1482.3=

②1480.23=④1.4823=

思考:第①题的积是怎样想的?

为什么第①、第③题的得数一样,第②、第④题的得数一样?

这四道题的积都是根据哪道算式想出来的?

2、出示:,每袋河横大米15千克,每千克大米在姜堰卖2.4元,在苏州卖3.05元。如果用40元在姜堰买,能买到一袋吗?在苏州呢?

(1)估算。

(2)笔算:在两地各买一袋到底要多少钱呢?请大家列竖式算一算。

(3)组内交流:针对计算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评议。

(五)引导小结促进内化

师:同学们看一看,今天我们研究了怎样的乘法?如何计算小数乘整数呢?

(先在小组里说说,在指名说)

三、巩固深化解决实际问题

1、列竖式计算

540.41=1.0524=

2、练习十二第2题。

四、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理解通分的意义。

(二)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通分。

(三)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通分的一般方法。

(二)确定公分母。

教学用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投影片)请说出下面各组数有什么特点?说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并说出用什么方法求出的最小公倍数?

8和99和275和6

6和812和1810和15

2.(投影片)口答填空,并说明你是如何算出括号里应填的数的。

投影片做。)

用学生投影片订正。

4.说一说第3题中计算的依据是什么?相同的分母15,与原分母3和5的关系?(15是3和5的最小公倍数。)

同,我们称它们是同分母分数(板书:同分母分数)。由异分母分数到同分母分数这个转化过程是依据分数基本性质来实现的。(板书:转化,分数基本性质。)

问:能直接比它们的大小吗?想用什么办法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了?(化为同分母分数。)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公分母和通分的意义。

母分数的相同分母。)

问:想一想,相同的分母与4和6是什么关系?

教师:请试一试把它们化为同分母分数。(请几位同学写投影片,各种程度的都有。)

学生写完后,请一人口答老师板书:

老师:还有不同的算式吗?

先请有不同算式的同学口答,再从学生的投影片中挑出如下等式的答案投影出来。

教师:请观察这几个算式,有没有达到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的目的?请对比一下,相同分母选哪个数比较好?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教师:我们在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时,首先选定的相同分母我们称为公分母。一般我们选已知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它们的公分母。

教师:(指板书)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板书补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板书课题:通分)

(2)我们从下面的图中看一看,通分前后的两个分数,什么发生变化了?什么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口答。

教师:由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通分并没有改变分数的大小,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使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了,这样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了。(指原题)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通分的方法。

(1)板书例4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

教师:请想一想,要把这两组分数分别通分,第一步要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

学生讨论后试算。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教师:说一说第①题的公分母21是怎样确定的?第②题的公分母12是怎样确定的?

3倍是如何确定的?

子分母不用扩大?

学生讨论后汇报。

教师:能说一说通分的一般方法吗?

学生口答后,老师归纳并板书:先求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分别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2)按通分的方法口答填空:(投影片)

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汇报口答,如小组汇报有错误,请其它同学帮助,找出错误原因并纠正。

笔算练习:(投影)把下面两组分数通分。

请几位同学写投影片,其余同学写本上。集体订正。

教师:请再说一说通分过程分几步?每步做什么?

(三)巩固反馈

1.说出下面每组分数的公分母。(投影)

2.下面哪组分数的通分是对的?哪组不对?哪组不够简便?

3.下面题中的a,b,c各代表几?□里应填多少?(投影)

(四)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

1.什么叫通分?通分的一般方法?

2.作业:课本116页,练习二十五1,2,4。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通分也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它是把几个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分母是指定数的同分母分数题目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分数转化的方法学生并不陌生,学生可以直接减算,但是新问题是要自己去确定转化后的相同分母,所以学习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公分母以及找出原分数的分子分母需要扩大的倍数。因此,在学习通分方法时,先提示,再试算,在试算后设计了一组讨论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准确地掌握通分的方法。

本节课的新知识不多,算理也不难理解,安排了较多的学生试算、讨论,意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让学生了解公分母和通分的意义。分两层。通过试算,认识公分母的概念和通分的意义;借助图形直观形象的优势,加深学生对通分实质的理解。

第二部分是学习通分的方法。分为学习归纳步骤和巩固练习两层。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26-27页

教材分析:这是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主要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五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通过割、补等操作活动,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计算稍复杂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从而提升对常用面积公式的掌握水平,并在校园中进行一些实际的测量和计算,以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共安排三项活动:想想算算、量量算算、画画算算。想想算算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交流理解割、补方法计算面积,量量算算活动要求学生自选草坪花圃先估计再测量计算,画画算算活动是学生自主设计、创新练习。在三个层次的活动中,不仅为学生综合应用面积公式提供了有意义的场景,而且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价值。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认知并理解使用割补的方法来计算图形的面积;

2、在实际测算活动中,发展学生灵活地应用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价值;

3、在创新设计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割补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难点:结合学过的多边形面积知识进行有关的图案设计。

教学准备:

几何画板软件、电教设备、纸片若干、校园平面图、测绳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播放一段校园的录像。

2.出示校园一角的照片,提出假如你是设计师,会怎样在校园一角进行绿化设计;假如你是预算员,会怎样进行绿化面积的测算呢。

3.揭示课题:校园绿化面积

二、活动一:想想算算

1、出示问题并贴出示意图:华风小学校园里有一块草坪,你能算出它的面积有多大吗?

师:我们已经会计算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一些基本平面图形的面积,而这个图形不是这些基本图形,你会计算它的面积吗?

你准备怎样算?请你先在小组里交流,再算出结果。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3、分类汇报,集中整理。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几张同样的画有草坪平面图的纸片,让学生把方法表示出来。

生A:可以看成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梯形合成的。(图2)

生B:可以看成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合成的。(图3)

生C:可以看成从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合成的。(图4)

生D:可以看成从一个长方形里去掉一个梯形。(图5)

生E:可以看成从一个梯形里去掉一个三角形。(图6)

师:你还有什么方法?

(如果有学生说出把图形分成三部分来算,也同步图片出示)

4、找出数据,计算面积

集中练习:以图2的方法为例。先让学生说说长方形的长宽、梯形

的上底下底和高。

学生口述,教师列式。

方法一:长方形面积:124=48(㎡)

梯形面积:(12+15)63=81(㎡)

草坪的面积:48+81=129(㎡)

自由练习,找出有关的数据。并计算出面积。

5、比较方法,归纳提高。

比较几种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小组讨论,先对几种方法分类,再概括。

方法一二三都是把图形分割成两个基本图形,方法四五是先补它补上一部分变成基本图形。教师板书割和补,然后把画有方法的纸片分类排放。说明割补是为了把组合图形转化成简单的基本图形,充分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解题。

三、活动二:量量算算

师谈话:校园绿化、因地制宜、个性化

出示一块花圃平面图:这是一块花圃,我们要想知道这块地的面积,需要测量哪些数据?

学生交流不同的测量。

教师出示标明数据的图片,学生交流不同的割补的方法计算面积。

问题:怎样测量三角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呢?

师: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园里找出一块合适的草坪或花圃,先估计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再测量计算面积所需要的数据,算出结果。合适的意思是,形状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并且不太复杂,最好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或梯形的;面积不要过大,也不要过小,便于估计和测量;测量长度方便、安全。我校的绿化区,有几块草坪图案中包含圆半圆等形状,关于圆的知识我们现在还没有学习。你可以重新选择地块,也可以向高年级的同学请教。

填写完整实践活动记录单。(实践活动过程记录要反映估计、测量、计算、交流和示意图等内容)实践活动记录单

参与人员活动时间

实践内容实践地点

实践活动过程

四、活动三:画画算算

在实际活动中,你可能会觉得这个花园设计还可以更美观实用一些,你可以大胆想像,重新设计一下。把设计方案画在提供的方格纸上。我们下周组织展览评比。

议一议:设计图上要表出哪些内容?

五、活动总结(略)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理解并掌握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方法。

(二)在学习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二)区别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和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用具

教具:投影片,两张完全相同的正三角形纸片、长方形纸片。

学具:每位同学两张同样的圆形纸片、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说出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分数(投影片出图)。

2.口答填空:(投影片)

(1)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

3.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7和932和29

(要求说出9比7多2个自然数单位,32比29多3个自然数单位。)

教师:两个整数,我们可以根据它们包含自然数单位的多少来比较大小,那么分数又怎样来比较大小呢?这就是这节课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分数大小的比较。

(二)学习新课

1.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1)教师出示两张完全相同的正三角形纸片,请同学说一说如何判断它们的大小?

(把两张纸重叠放在一起,完全重合,说明相等。)

教师把两张正三角形贴在黑板上。问:请说出阴影部分各是多少?

(2)教师用小黑板条贴出线段图,请同学口答括号部分是多少?

请学生两人一组,比较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说明理由。教师巡视。

(3)教师:请观察上面比较的各组分数,同组的两个分数有什么共同处?(分母相同,分数单位相同。)

教师: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如何比较大小?

学生口答后教师小结并板书: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练习:课本93页做一做。请两三位同学写投影,其余同学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

2.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两张圆形纸片。并请比较它们的大小。(同样大。)

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后,教师表扬圆形纸片同样大,也就是单位1相等,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小。这种想法很好。

并说明道理。

教师:请同学用两张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纸折一折或画一画,比较

学生动手折或画,小组讨论说道理。

老师:说一说下面各组分数中,哪一个较大?为什么?

(2)教师:请看一看这一组分数,(指第二组板书出的分数)有什么共同之处?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练习:课本94页做一做。请两位同学写投影片,其余同学填书上。集体订正。

3.教师:请说一说同分母的分数如何比较大小?同分子的分数如何比较大小?它们在比较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口答的后教师板书归纳:

口答练习: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投影片)

(三)巩固反馈

1.请自己说出两个同分母分数,比较它们的大小。

2.请一位同学说出两个同分子分数,另一位同学比较它们的大小。

4.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5.下面的括号里能填哪些分数?

(四)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

1.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作业:课本95页练习二十,1,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看图形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和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的大小的基础上进行的。比较的分数范围扩大到同分子的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比大小的方法,是比较分数大小的最基本的方法,基本方法必须牢固、准确地掌握。教案设计时,不仅考虑到让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更注重了让学生从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的意义上来理解为什么要这样比的算理,所以教学过程中,安排了直观图形、动手折叠等,使学生对算理的理性认识,有充分的感知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新课教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共分为三层。通过直观图形启发学生从分数单位的角度来理解比较方法的算理;利用线段图来巩固比较方法与算理;引导学生概括比较方法和进行练习。

第二部分学习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共分两层。通过学生操作,让学生从感性上增强对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的认识,从而理解看分母的算理;引导学生归纳比较的方法和进行练习。

第三部分对比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比大小的方法,找出不同点,并通过练习进行强化。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到数学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生活中生活中是不是也曾买过次品呢?那么,在众多商品中如何找出次品呢?在小丽买的3中商品中都有次品,看来现在的商品质量还真成问题。这节课我们想办法帮小

丽找次品(板书课题)

2、画天平示意图,提问:这是什么?你知道天平的作用吗?怎样使用你知道吗?(为了讲课方便,教师用双手做天平使用演示)

3、有了它,我们就可以找出生活中的次品了

二、研讨新知

1、出示第一种商品: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怎样才能找出是哪一瓶(生的回答可能有:用手掂一掂,打开后数一数个数,用天平称一称)

2、教师与学生讨论并否定前两种的不科学以及不卫生性,引导学生采用用天平称的方法。

(1)学生动手用学具摆一摆,老师随机指导

(2)小组内交流一下方法。

(3)全班汇报,在汇报中师生合作,演示同学们的测量方法。(演示中重点强调有几种可能,说明了什么)

(4)对几种方法的梳理,比较:分成几份?每份数量是多少?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3、解决9个螺丝和12盒巧克力的问题,从对比中总结出最优方法。

(1)分组解决

1、2小组解决9个螺丝中一个次品的问题。3、4小组解决12盒巧克力中一盒次品的问题。

(2)动手操作并填表

表一:

螺丝个数分成的份数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

表二:

巧克力盒数分成的份数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

(3)观察表一思考:这么多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所用称的次数最少?(平均分成3分称的方法)

(4)讨论:是不是在所有找次品的问题中,只有平均分成3分呈的次数最少呢

(5)观察表二思考:12(6、6)需称3次12(4、4、4)也需3次。如何解释这一问题呢?

(6)重新演示两种方法,并用较大的一个数来验证。比如84(42、42)和84(28、28、28)

(或者用更大的数,数越大越能体现出品均分成3份的方法的优越)

(7)小结:由此看来,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候,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

(8)如果螺丝个数是10个,怎样分?怎样称呢?(引导学生体会不能不过平均分的要尽量平均分)

三、思维拓展

出事137页你知道吗让学生小组间研究一下,发现其中的规律。

四、课堂小结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精选6篇)》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m.jab88.com/j/155547.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