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烂漫的点地梅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烂漫的点地梅》,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烂漫的点地梅

唐古拉山脉位于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常年天寒缺氧,四季冻土封固,素称人类禁区。

我和战友们来到青藏铁路工地时已是盛夏6月,但这时唐古拉山脚的布曲河畔,却处处是残冰积雪,丝毫没有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盎然景色。唐古拉山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里永远是寒冬。

一日黄昏,我在铲草皮的时候,发现草丛中有一种很奇怪的植物,它的根扎得很深,枝蔓却细小而矮,一丛一丛地几乎贴着地皮,一团团地拥抱着土地。我不知道这是花还是草,但能猜出这是一种生命力十分顽强的植物。于是我挖了一丛回来,种在门前的屋檐下。

一场绵绵的细雨,叩开了7月温暖的大门。早晨起来去河边挑水,我发现天地间全然变了个样:山青了,水绿了,枯槁的小草一夜间换上了新装,嫩嫩的叶尖上挂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每一颗露珠都闪烁着太阳的光辉。

唐古拉山的春天终于姗姗而来了。

我回到宿舍撂下水桶,就迫不及待地揭开盖在屋檐下的草袋。啊!那棵植物居然活了,长出了一片片泛绿带黄的叶子。

正在我欣喜的时候,一位美丽的藏族少女,赶着羊群路过我们营区门口。有只掉队的小羊羔误入营区,咩咩地叫着乱闯。牧羊女追逐进来,见我站在屋檐下护着那丛植物不让小羊羔靠近。便扑哧一笑,用生硬的汉语对我说:放心吧,牲口不会吃它的。

为啥?

这花又苦又涩,牛羊就不吃呗。

这是花吗?

嘻嘻,不是花你种它干什么?这叫点地梅,开的花可香可好看哩。

牧羊女说完,便赶起小羊羔轻盈盈地走了。

点地梅开花了,怒放的点地梅十分美丽。紫艳艳的花儿,亭亭玉立地缀满枝头,仿佛一串串粘连在一起的紫色豆珠儿,散发着一阵阵浓浓的醉人芳香。阳光照耀下,花儿更紫得晶莹,紫得透亮,紫得鲜艳。天上是白悠悠的云彩,地里是紫幽幽的花儿。青藏高原的天有多蓝,云有多白,点地梅就有多美!

我和战友们把路基旁盛开的点地梅,移栽到帐篷前后,营区里顿时充满了一片盎然的生机。

点地梅花儿怒放的季节,正是筑路的**时节。为了早日建设好青藏铁路,让火车开到西部边陲的日光城拉萨,我们这些高原筑路兵,将一颗颗炽热的心连接在一起,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燃烧起祖国繁荣富强的希望之光。一个战友曾在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豪言壮语:如果我在青藏铁路工地上光荣牺牲,请亲人和朋友不要难过。请带着微笑将我的骨灰播撒在唐古拉山上,我要亲眼目睹列车在自己筑起的铁路上呼啸飞驰一位战友的妈妈去世了,作为长子的他却因为施工忙,未能给母亲尽孝送终。一名年轻战友的妻子在老家分娩时难产住院,他采了一束最艳丽的点地梅守在电话旁。一面埋头整理施工资料,一面心急如焚地等待福祸未卜的消息,直到拂晓时分才接到母子平安的喜讯。年轻人激动得把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深情地对电话那头的妻子说:我送你一束美丽的点地梅!

青藏铁路工地上的英雄事迹很多很多,也很感人。那里的每一片白云都记载着一桩平凡而伟大的筑路兵的故事,每一朵点地梅都代表着一颗筑路兵的美好心灵。在那些日子里,我们和点地梅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在一个屋檐下,同呼吸,共患难,心心相印!

我喜欢唐古拉山顽强而美丽的点地梅,我更喜欢像点地梅一样可亲可敬的高原筑路兵。

小编推荐

《烂漫的点地梅》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作者给我们描绘的点地梅生长在雪域高原瘠薄的土地上,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开着美如蓝天白云的花朵。它平凡,在藏东南的河谷滩地或高山草地上随处可见;它伟大,在天寒缺氧、冻土封固的雪域高原上,只要有一点瘠薄的土壤就顽强地生长,向人们奉献出灿烂如云霞的花朵。同样地,高原筑路兵是平凡的,他们只是青藏铁路十万建设者中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但他们又是伟大的,他们在雪域高原上艰苦奋战,创下了一个又一个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燃烧起了祖国繁荣富强的希望之光。作者正是抓住了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内在品质的相通之处,借点地梅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无私奉献的精神来赞扬高原筑路兵在极端恶劣的高原环境艰苦奋战、勇于奉献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一是理解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有什么共同之处;二是领悟作者赞点地梅就是赞高原筑路兵的这种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建议本课教学1~2课时。

《烂漫的点地梅》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学生读课题。说一说读了题目之后的想法。

2.希望对这种花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吗?让我们一起进入新课的学习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想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2.教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情况: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点地梅,高原筑路兵

三、学生质疑,以疑导学

1.课文题目是《烂漫的点地梅》,内容却写了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学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会提出诸如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题目是《烂漫的点地梅》,却要写高原筑路兵等等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板书在黑板一侧。

2.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得先了解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

四、学习课文第3~13段,体会点地梅的美丽和顽强

1.默读第3~13段,勾画描写点地梅的语句,并说说点地梅是一种怎样的花。

2.教师组织课堂交流。

教师在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对课文第3段和第13段中描写点地梅顽强和美丽两大特点的语句进行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

①它的根扎得很深,枝蔓却细小而矮,一丛一丛地几乎贴着地皮,一团团地拥抱着土地。

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1、2段对唐古拉山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受,从而体会到点地梅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

②青藏高原的天有多蓝,云有多白,点地梅就有多美!

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段,对重点语句进行反复品读,边读边展开想象,深切体会作者对点地梅由衷的热爱与赞美。

五、读文与课外搜集资料相结合,体会高原筑路兵的平凡与伟大

1.学生读介绍筑路战士英雄事迹的段落,勾画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

2.教师组织课堂交流并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3.教师用课件出示或口头介绍另外几个发生在青藏铁路工地上的英雄事迹。

4.通过课文的学习再结合背景资料用自己的话谈谈体会。

5.学生齐读第16段。

六、统观全文,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通过前面的学习,想一想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有什么共同之处。

2.指导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七、回扣课题,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1.课文题目是烂漫的点地梅,实际上却是赞可亲可敬的高原筑路兵。

2.学生回忆并交流还学过哪些和这篇课文表达方法类似的课文。

八、自学生字,正确书写

1.师:课文中的生字,你准备怎样记住它们而不读错写错?

2.学生练习书写。

《烂漫的点地梅》教材理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本课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从而体会作者对平凡而伟大的高原筑路兵的赞美之情。领悟文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3.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或段落。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点地梅的生长习性、青藏铁路建设史及建设者事迹的有关资料;生字卡片等。(有条件的教师可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点地梅及青藏铁路建设的资料。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作者给我们描绘的点地梅生长在雪域高原瘠薄的土地上,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开着美如蓝天白云的花朵。它平凡,在藏东南的河谷滩地或高山草地上随处可见;它伟大,在天寒缺氧、冻土封固的雪域高原上,只要有一点瘠薄的土壤就顽强地生长,向人们奉献出灿烂如云霞的花朵。同样地,高原筑路兵是平凡的,他们只是青藏铁路十万建设者中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但他们又是伟大的,他们在雪域高原上艰苦奋战,创下了一个又一个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燃烧起了祖国繁荣富强的希望之光。作者正是抓住了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内在品质的相通之处,借点地梅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无私奉献的精神来赞扬高原筑路兵在极端恶劣的高原环境艰苦奋战、勇于奉献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一是理解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有什么共同之处;二是领悟作者赞点地梅就是赞高原筑路兵的这种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建议本课教学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题目:作者是借烂漫的点地梅赞美高原筑路兵崇高的精神。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让学生读题目,根据烂漫一词说说想象中的点地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1段:简洁地写出了唐古拉山脉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自然条件。教学时,可让学生质疑,老师或同学补充介绍冻土封固人类禁区的资料,帮助学生加深对雪域高原恶劣的生存条件的认识。

*盛夏6月还有积雪,可见其寒冷。

*蔓:细长不能直立的茎。抓住根扎得很深一丛一丛的几乎贴着地皮,一团团地拥抱着土地这些词句体会这种高原植物的顽强生命力。

*枯槁:草木干枯。这段对唐古拉山春天景色的描写很美,可鼓励学生摘抄、积累。

*姗姗而来:形容来得很晚。

*第6~12段:从藏族姑娘的口中,我知道自己种的植物叫点地梅。这部分可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读读。*

白悠悠的云彩,蓝莹莹的天,蓝天白云下紫艳艳怒放的点地梅散发着醉人的芳香。这一段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青藏高原的天有多蓝,云有多白,点地梅就有多美这句赞美点地梅的句子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的空间。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点地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15段:这一段介绍了高原筑路兵的感人事迹。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选择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也可结合自己课外阅读中收集到的关于青藏铁路建设者的事迹交流自己的体会。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并引导学生结合对时代背景的了解,通过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想作者之所想,感作者之所感。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同时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

作者以若干事例赞扬了青藏铁路建设者的美好心灵和舍己为公的崇高品质。

*第16段:引导学生找找高原筑路兵与点地梅的共同之处。

*第17段:引导学生结合全文的学习谈谈对这一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高原筑路兵的赞美之情。

*生字提示:域姗陲在书写时都是左边窄右边宽;陲字最后一笔短;羔字在书写时注意四点底应写得宽一些。

*课后第1题,在于引导学生抓住高原筑路兵和点地梅的共同之处,体会作者借赞美点地梅歌颂高原筑路兵的美好心灵,领悟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课后第2题,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结合上下文,用心去体会、感悟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后第3题,实际上是个书面表达的练习,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心里话,怎么想就怎么写。

《烂漫的点地梅》探究感悟


探究

1、朗读课文,说说高原筑路兵和点地梅的共同之处?

点地梅生长在雪域高原瘠薄的土地上,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开着美如蓝天白云的花朵。它平凡,在藏东南的河谷滩地或高山草地上随处可见;它伟大,在天寒缺氧、冻土封固的雪域高原上,只要有一点瘠薄的土壤就顽强地生长,向人们奉献出灿烂如云霞的花朵。同样地,高原筑路兵是平凡的,他们只是青藏铁路十万建设者中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但他们又是伟大的,他们在雪域高原上艰苦奋战,创下了一个又一个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燃烧起了祖国繁荣富强的希望之光。作者正是抓住了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内在品质的相通之处,借点地梅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无私奉献的精神来赞扬高原筑路兵在极端恶劣的高原环境艰苦奋战、勇于奉献的精神。

感悟

①天上是白悠悠的云彩,地里是紫幽幽的花儿。青藏高原的天有多蓝,云有多白,点地梅就有多美。

这一段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点地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②在那些日子里,我们和点地梅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在一个屋檐下,同呼吸,共患难,心心相印。

高原筑路兵和点地梅的一样,在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仍然顽强而美丽地生活着,而高原筑路兵更要在这样的环境下辛勤地工作着,就更加显得可亲可敬了。作者运用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借赞美点地梅歌颂高原筑路兵的美好心灵。

《烂漫的点地梅》教案之一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

学生读课题。说一说读了题目之后的想法。

2.

希望对这种花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吗?让我们一起进入新课的学习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想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2.

教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

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情况: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4.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点地梅,高原筑路兵

三、学生质疑,以疑导学

1.

课文题目是《烂漫的点地梅》,内容却写了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学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会提出诸如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题目是《烂漫的点地梅》,却要写高原筑路兵等等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板书在黑板一侧。

2.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得先了解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

四、学习课文第3~13段,体会点地梅的美丽和顽强

1.

默读第3~13段,勾画描写点地梅的语句,并说说点地梅是一种怎样的花。

2.

教师组织课堂交流。

教师在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对课文第3段和第13段中描写点地梅顽强和美丽两大特点的语句进行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

①它的根扎得很深,枝蔓却细小而矮,一丛一丛地几乎贴着地皮,一团团地拥抱着土地。

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1、2段对唐古拉山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受,从而体会到点地梅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

②青藏高原的天有多蓝,云有多白,点地梅就有多美!

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段,对重点语句进行反复品读,边读边展开想象,深切体会作者对点地梅由衷的热爱与赞美。

五、读文与课外搜集资料相结合,体会高原筑路兵的平凡与伟大

1.

学生读介绍筑路战士英雄事迹的段落,勾画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

2.

教师组织课堂交流并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3.

教师用课件出示或口头介绍另外几个发生在青藏铁路工地上的英雄事迹。

4.

通过课文的学习再结合背景资料用自己的话谈谈体会。

5.

学生齐读第16段。

六、统观全文,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

通过前面的学习,想一想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有什么共同之处。

2.

指导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七、回扣课题,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1.

课文题目是烂漫的点地梅,实际上却是赞可亲可敬的高原筑路兵。

2.

学生回忆并交流还学过哪些和这篇课文表达方法类似的课文。

八、自学生字,正确书写

1.

师:课文中的生字,你准备怎样记住它们而不读错写错?

2.

学生练习书写。

《赶海》的教学设计--一点梅心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赶海》的教学设计--一点梅心”,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赶海》的教学设计--一点梅心

11、赶海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段落。

2、以读为主,入情入境,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充分利用插图,激发学生想像,练习说写。

二、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并练习运用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朗读感悟,掌握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大海啊,故乡》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上一课我们学习了11、赶海(齐读课题),

师:看,那蓝蓝的海水,洁白的浪花,金色的沙滩,五彩的贝壳,听那一阵阵海浪声……多么令人向往呀!(出示课件:大海的美丽画面,配上海浪的声音)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跟随作者去赶海,享受其中的乐趣。

[用歌声、海浪声及大海的美丽画面,在有效的时间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直奔课文中心。]

二、初读课文,寻找“趣”。

1、

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文,读读课文2-4自然段,想想课文围绕赶海写了哪几件事?(很有趣)板书:追浪花、摸海星、捉螃蟹、捏海虾

(趣)

三、精读课文,体验“趣”。

师:

1、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划出你觉得最有趣的语句或词语,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学生默读课文划句子。

2、师:交流:谁来说说哪儿最有趣呢?(学生交流)

预设1:我觉得在海水里摸小海星很有趣。板书:捉海星

(1)师:(板书:摸海星)请你读读有关的句子。

(出示句子: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2)

师:听了他的朗读,你们有什么感受?(“摸呀摸呀”读得很好,感觉摸了很长时间,摸的时候小心翼翼又充满期待的心理。)

(3)师:海星,你们想看吗?(出示海星图)

(4)这么可爱的小海星,谁也想来摸摸海星?(指名朗读,可以做做动作)

(5)你捉到海星了吗?说说你的心情。(很高兴)

(6)谁也能用朗读把捉到海星的快乐表现出来?

(7)你觉得他读好了哪个词让人觉得很惊喜?(突出“嘿”、“抓住了”)

预设2:我觉得看小伙伴捉螃蟹很有趣。板书:捉螃蟹

(!)师:板书:抓螃蟹。请你读一读有关句子。

(出示:

“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突然,小伙伴‘哎呦’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

“哎”这个语气词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很好奇,指名朗读。)

(2)那小伙伴低着头正在做什么?(捉螃蟹)

(3)同学们,在读读这段话,看看你能读出几个趣来?

交流:三个趣。

(1)从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你感受到什么?(这只螃蟹很难捉)

(2)那你从哪里体会到这只螃蟹可真不好捉。(不甘束手就擒,东逃西窜)

这么机灵的螃蟹,小伙伴捉到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我从“哎哟”一声知道)谁来读好“这个语气词,要读出疼痛的感觉。

(3)师:同学们,努着嘴儿的小伙伴,四处逃窜的螃蟹,以及那“哎呦”一声的疼痛叫喊声,让我们体会了抓螃蟹的乐趣,你能通过朗读来让所有的人感觉到其中的乐趣吗?

(4)生练习读。

(5)指多名学生充分读,师相机评价。

(6)生再有感情地读。

预设4:我觉得捏大虾很有趣。板书:捏大虾

(1)指名读(出示:“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2)这段话中“咦”和“哦”两个语气词能交换吗?

(生谈体会:不能,小作者开始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发出了疑问“咦”?后来当知道大虾在逗我时,恍然大悟,“哦”。)

(3)指导读好“咦”和“哦”两个语气词

(4)这是一只怎样的大虾呢?谁来介绍一下。

(威武、神气,像一员武将)

(5)我们来看看戏台上的武将,观察大虾与武将有什么相象的地方。

(出示京剧中武将的插图)(戏剧舞台上的武将头上常常插着两根翎毛,而大虾摇摆着两条长须,还真是与武将相象。)

(6)如果你一边读,一边想像出大虾和武将的模样,那你的朗读一定会更逼真,感受也会更深,不信,大家试一试。(自读后指名读)

[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的习惯]

(7)这大虾呀神气不了多久了,请大家读读下面一句。

(8)从“请轻轻伸手,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你体会到什么?(大虾很容易捉到,很高兴)

(9)大家捏住大虾了吗?有什么感受?

(10)谁再来读读这三句话,享受一下成功的喜悦。

预设5:师:刚才我们同小作者一起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感受了其中的乐趣,沙滩上其他人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先看看图片,想一想,然后把你想到的最有趣的事表演出来吧!(学生做捉海龟,捡海螺,追浪花的动作

师相机采访:你刚才弯着腰,低着头在做什么呀?(捉海龟)

你那么高兴,你捡到了什么?(海螺)

你双手在按着,头还摇了几下,为什么?(捉海鱼,鱼儿还有尾巴拍打水,溅得我满脸都是)

你们一会跑上沙滩,一会又跑下去,在干什么?(追浪花)

师:书上是这样描写浪花的?请读读第2自然段。

预设6:追浪花也很有趣。

出示:“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

师:说说你的体会吧!

生:我觉得浪花“回过头来不忍离开”写得很有意思。

师:谁还有补充?

生: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浪花当作人来写,只有人才会回头、不忍心,让人感觉浪花很可爱,所以说这里很有趣。

师:你可真了不起,还知道这里有了拟人的手法。看到这可爱的浪花,作者心情怎样?

生:兴奋极了。

师:谁能读出作者的兴奋?(指名读)

师:如果能边读边想象,就更好了。(生自由读,师指导)

此时此刻,你最想干什么,请写一写。(学生模仿一个片断,想象写话)

过渡:

赶海的趣事真是太多了,我们怎么说也说不完,不知不觉,太阳偏西了,赶海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这时的大海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1)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出示课件)

《梅香正浓》课文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梅香正浓》课文,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自幼酷爱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秋瑾等中华民族英烈的诗文,也爱读有关他们事迹的记述。只要有机会,我就要去探访他们的故居,拜谒他们的墓地,在留有他们足迹的土地上走一走。在今天看来,虽然他们都不免带有民族和历史的局限,但他们不计生死坚持信念的浩然正气,是我永远崇敬的。

今年我有机会访问历史名城扬州。五月的最后一个上午,我登上了扬州城外的梅花岭。站在虬枝峥嵘的古梅树旁,我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明末镇守扬州英勇捐躯的史可法的事迹来。

当年清兵入关,迅速占领了北方大部分领土。明朝遗臣史可法等人拥立福王称帝南京,组织人马抗击清军。可是福王的近臣马士英玩弄权术,排挤史可法,并怂恿皇帝纵情逸乐,不理政事。朝廷昏庸,大兵压境,史可法受命于危难之时,督师扬州,困守孤城。他日夜忧虑国家命运、民族危亡,几次起草奏章,纵论兴亡,规劝皇帝,提出救亡方略。每次写毕,三读其稿,泪流满面,部将士卒无不动容。

次年四月,清兵包围了扬州。史可法写血书向朝廷告急,皇帝不应。清军统帅豫亲王几次写信,劝史可法投降,史可法拒不拆封,弃之不顾。但他知道明朝大势已去,就召集手下众将,说:吾誓以身殉城!可是他不愿意落到敌人手里,希望在城破时有人能把他杀死,副将史德威表示愿意成全他的节义。史可法当即认史德威为义子,并留下遗言:我死后,葬在梅花岭上。

十天后,扬州陷落。城破时,史可法要拔刀自刎,手下众将争着抱住他,史可法大声呼史德威动手,史德威泪如雨下,不能举刀。清兵俘获史可法,豫亲王被他的忠勇感动,以先生尊称他,许他高官厚禄,劝他降清。史可法大骂气绝而死。

史德威得不到史可法的尸骸,就安葬了史可法的衣冠。现在史可法墓,是他的衣冠冢。墓前飨堂上有一副七言楹联,上书: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叫人感叹不已。瞻仰了史可法的衣冠冢后,西向步入史公祠,祠内挂有史可法坐像。这位出生于中原的乡里先贤好像在审视我,使我顿时由伤感而肃然。

每当我们民族处于危亡之秋,总会出现两类人。一类人有邦国而无自身,敬畏史笔,体恤民苦,壮怀激烈,视死如归。另一类人则重私利而轻大义,寡廉鲜耻,戕害同胞,卖身求荣,置世世代代之唾骂于不顾。一想到这里,我就感慨万分,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

伫立在梅花岭下,依依不忍离去。现在虽然不是梅花开放的季节,大地却久久沉浸在浓浓的梅香之中

梅香正浓


相关成语

摽梅之年 (bi脿o m茅i zhī ni谩n)梅子成熟后落下来。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梅妻鹤子(m茅i qī h猫 zǐ)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比喻清高或隐居。

青梅竹马( qīng m茅i zh煤 mǎ ) 梅 青梅:青的梅子;竹马:儿童以竹竿当马骑。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现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

水火相济,盐梅相成( shuǐ huǒ xiāng j矛,y谩n m茅i xiāng ch茅ng )

烹饪赖水火而成,调味兼盐梅而用。喻人之才性虽各异,而可以和衷共济。

望梅阁老(w脿ng m茅i g茅 lǎo )比喻徒有虚名之官。

望梅止渴 (w脿ng m茅i zhǐ kě)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雪胎梅骨(xuě tāi m茅i gǔ) 比喻高洁。

驿寄梅花 (y矛 j矛 m茅i huā)请邮差寄送梅花。比喻向远方友人表达思念之情。

驿路梅花( y矛 l霉 m茅i huā )表示对亲友的问候及思念。

盐梅之寄(y谩n m茅i zhī j矛 )比喻可托付重任。

盐梅舟楫(y谩n m茅i zhōu j铆) 盐和梅调和,舟和楫配合。比喻辅佐的贤臣。

《梅香正浓》教学实录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梅香正浓》教学实录”,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感知文章内容,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

2、针对理解文章主旨所提出的问题,能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继续学习并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3、通过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朗读来体会民族英雄所具有的民族气节和崇高气概,并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鸣。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文章中饱含的激情,体会民族英雄的气节与精神。

教学难点:自读文章,引导学生根据主旨发现问题,促进对文章的感悟。

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自读课文,体会主旨――交流合作,深化感悟――归纳总结,升华主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冬季!

师:在寒冷的冬天,百花凋零,万物萧瑟。然而,冬天却孕育着希望,英国诗人雪莱曾经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就在这冬春之交,有一种花悄然绽放

生:梅花!

师:对,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篇与梅花有关的文章――《梅香正浓》(出示课件)

二、自读课文,体会主旨

师:同学们看到梅花,会想到哪些与梅花有关的诗词?

生:王安石的《梅花》

毛泽东的《咏梅》(迎风傲雪,无所畏惧,永不屈服)

王冕的《墨梅》(高雅圣洁,超凡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师:好,同学们,我们来看这篇文章的文题,这应该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那么大家开始阅读课文,看看这到底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

(时间大约为8分钟)

(教师开始检查阅读效果,询问学生是否能够自主解决字词问题,重点板演:

怂恿虬枝峥嵘飨堂

体恤寡廉鲜耻戕害

帮助学生借助字形,理解字义,加深印象。四个学生开始部分阅读,教师校音,

指导停顿。之后

师:这到底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

生:写人。

师:谁?

生:史可法。

师:大家是否想知道史可法长的什么模样。(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请看,一位明朝官员,身着明朝官服,端坐堂中,只见他气宇轩昂,正襟危坐,目光深邃,审视远方,这就是史可法。这座塑像位于扬州史公祠内,每年慕名来此拜谒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其中有人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出示课件)

师:江总书记这段话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就是这副对联让作者由伤感而肃然。(板书: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在这里我要解释一下二分明月的来历。唐代诗人徐凝在《忆扬州》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也就是说如果将天下的明月夜比作三分的话,那么扬州就占了其中的二分,以此说明扬州的月夜之美,后人就将二分明月来指代古扬州。再回到对联中,作者用亡国泪故臣心来代表怀念,赞颂史可法,并且引起作者的伤感与肃然,那么史可法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同学们再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记述了发生在史可法身上的哪几件事?

(学生浏览完毕)

生:三件。

师:能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吗?

(学生复述,教师简单指导)

三、交流合作,深化感悟

师:同学们,本文在表现形式上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四字短语比较多,你们能不能尝试用四字短语归纳每件事的大意?可以与同桌还有其他人商量一下。

(学生边叙述,教师边板书)

生:1、规劝皇帝――忧国忧民

感动2、誓守扬州――英勇无畏铮铮气节浩然正气

3、气绝身亡――宁死不屈

师:这时,大家对亡国泪故臣心有了更深的了解吧!那么,带给作者感动得难道仅仅是史可法一个人吗?

生:不是。文章的开头提到了许多英雄人物。

师:有哪些?你了解他们吗?

(板书:崇敬岳飞文天祥秋瑾)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

师:是,正是这些中华英烈的英雄事迹令作者崇敬不已,同时也引发了深深的思索,内心感慨万分,此时文章进入了结尾部分,也是全文的高潮!

(板书:感慨两类人)

师:在这里出现了两类人,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呢?

生:对比。

师: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手法?

生:突出体现民族英雄的气节与精神。

师:前一类人,正是以史可法为代表的民族英雄,应读出崇敬与钦佩;而后一类人,则是中华民族的败类,要读出对他们的痛恨与蔑视。

(学生酝酿情绪,并在下面小声朗读。教师先指名两个学生来读,再进行范读,最后全班齐读至结束。)

师:文章结尾出现了浓浓的梅香与文题梅香正浓形成了结构上的首尾呼应。课文以虬枝峥嵘的古梅树点题,中间以死后葬于梅岭自勉,结尾又以浓浓的梅香作结,梅花的品质与史可法的精神交相呼应,融为一体。看则写梅,实则写人,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此类的文章呢?

生:《古井》《丑菊》《落花生》

四、归纳总结,升华主题

师:回过头来,我们再来审题,其中的梅香指的是什么?这个浓字又有何含义呢?

生:梅香指的是民族气节与精神,浓字代表这种精神对后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永久的

师:如果将中国历史比作浩瀚的夜空,那么,这些在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的英烈们无疑就是那璀璨的星斗,是他们将夜空点缀的如此壮丽;如果再将这些英雄们比作那傲雪怒放的梅花,那么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铮铮气节有如那浓浓的梅香,必将久久地弥漫在我们心中!下课。

汪秀梅《鸟的天堂》课堂实录


一、情境导入,感知全文

师:(配乐解说)在广东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四、五百年前,在广东新会的天马村,有一条小河,河中间有一块泥滩小岛。潮退外露,潮涨水淹。一天,一只仙鹤看中了这儿环境静而优雅,便衔来了一根榕树枝,说来奇怪。不久,榕树生长起来,枝繁叶茂,远看像一片浮动的绿洲。又一个美丽的清晨,这只仙鹤带来了数万只仙鹤,栖息在这棵榕树上。从此,每于清晨薄雾中,万千灵鸟鸣声呼唤,凌空翱翔,野趣盎然,形成南国一个奇观。

生:(齐读)鸟的天堂。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心中,什么样的地方才能称作鸟的天堂啊?

生1:有茂密的树林,清清的湖水。

生2:没有人伤害,很安全,鸟生活得美好、快乐的地方。

生3:景色优美,舒适、依山傍水,丰衣足食。

师:是的,确实是个很美的地方,汪老师曾多次去过那里,每每置身于此地,都有一种陶醉,甚至迷恋,它静谧、优雅,和谐、安详,带着你的想象再读题。

生:(美读)鸟的天堂。

师:好,昨天大家都预习了课文,谁来读读这几个词语?其他同学注意听。这儿有三个生字,三个多音字,看他是否全读准了?

(课件出示:一簇簇不计其数树梢做巢应接不暇兴奋)

(1)正音:兴奋

(2)理解应接不暇

(3)指导学生字:巢/梢/暇。(老师边书写巢边解说:巢上部分三个〈要写得匀称,这是鸟的一家三口,下面是个扁日是鸟的窝,建在这树木上,所以巢就是鸟的家)

师:借助预习提示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1:课文写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物,

生2:课文主要写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在傍晚,没有看到鸟,看到了一棵茂盛的大榕树,第二次在早晨,看到众鸟纷飞的景象。

师:到底是六年级的学生,能在预习中学会生字词,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并且理清了文章的层次。

师:再快速浏览课文,作者两次去了鸟的天堂,有怎样的感慨?

生: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这是作者的感慨,能不能把这感慨地味道再读的浓一些。

生:读。

师:有点味道了,但还不够。

生:读(重读的确)

师:很好,突出了的确。一起读。

生:齐读。

师:大家读这句话,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生:鸟的天堂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

师:你怎样理解?

生: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看到的是一株号称鸟的天堂大榕树,第二次去是在早晨,作者看到了很多的鸟,证实了这株榕树是真正的鸟的天堂。鸟的天堂指的就是一棵大榕树。

师:一株榕树便天堂!这是怎样的一棵树啊。

花瓣飘香(第二课时)--山花烂漫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花瓣飘香(第二课时)--山花烂漫”,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花瓣飘香(第二课时)--山花烂漫

花瓣飘香(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通过充分地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

3、通过理解课文,教育学生从小敬爱父母的高尚情操,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准备:一束月季花、多媒体课件

课前一分钟:复习生字新词:俯在摘下捧着拿着

不知所措惶恐舍不得

惹人喜爱懂事

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6课花瓣飘香。

2、(出示一束月季花,展示在讲台上)同学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这是今天清晨老师特意从花市场买来的,仔细观察一下,说说月季花怎么样?

3、(启发学生看看样子,闻闻香味)红艳艳的花朵在绿叶衬托下显得真美,还不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出示小黑板:红艳艳、淡淡的清香

朗读词语。

这么美丽的花,喜欢吗?

老师和同学们一样喜欢,文中的小女孩也很喜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

4、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小女孩摘花瓣送妈妈)

结合进行板书:摘花瓣

二、引导自学,读中感悟

1、那么,小女孩究竟是怎么摘花瓣的?为什么只摘花瓣呢?摘花瓣做什么?

课件出示:(1)小女孩怎么摘花瓣的?

(2)为什么只摘花瓣呢?

(3)摘花瓣做什么?

2、请大家对照问题去读读相应的课文段落,圈圈画画,同桌两人还可以进行讨论。

(一)探究问题1,学习第2段。

1、小女孩是怎么摘花瓣的?在哪一节?出示段落。

2、指名读,你觉得小女孩摘花瓣时怎样?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体会:俯在、小心地摘、双手捧着、飞快地)

3、交流摘花的动作。

出示卡片:

俯在:课前查了字典,意思是什么?(低下)

看插图理解。(小女孩低下头,弯着腰)

捧着:捧着是什么样子的?做做动作。

4、谁来把小女孩摘花瓣的情形演演。请一位同学来演。学生评价。

她是怎么摘的?(俯)

摘后怎么拿的?(捧)

一片小小的花瓣为什么用双手捧着?

学生交流:(怕花瓣上的露珠滚掉……)

师小结:一片小小的花瓣包含了小女孩对妈妈的一份真情。

5、谁能把小女孩当时摘花瓣的情形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二)探究问题2,学习第3-5段。

1、“为什么只摘花瓣呢?”请大家把3-5段连起来读读

(1)指名答

出示卡片:舍不得

为什么舍不得?

交流:舍不得把整朵花摘下来

师,他连两片都没有摘,只摘了一片,你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爱花,懂事)

(2)当小女孩被发现后,她表现怎么样?心情怎么样?

生交流:

她不知所措,惶恐地望着我。

出示词语:

不知所措:她的神态,不知道怎么办

惶恐:心里很害怕

惶:竖心旁,担心的意思

恐:心字底,害怕的意思

指名读,齐读

此时此刻,小女孩为什么不知所措,心里很难惶恐呢?

(这是别人家的花,她知道自己是不对的)

由此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呀?

(懂事的孩子)

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指名读,齐读。

(3)作者理解她吗?理解

哪儿看出来?(我轻轻地问)

(她知道自己错了,所以我当时不忍心责备她。)

(三)探究问题3,学习第6-9段。

1、摘花瓣做什么?

(1)送给生病的妈妈。

(2)为了让妈妈高兴。(板书:送妈妈)

出示6-9段,指名读。

读到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读?

评价: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让学生摸一摸,闻一闻,花瓣柔软舒服散发出淡淡清香,心里什么感觉?

(很高兴)妈妈看到了,一定也会高兴的,让我们一起来读小女孩的话。

2、再读读还有哪里看出?

(1)爸爸是一位保卫祖国的边防战士。

(2)爸爸远在千里,照顾不到妈妈,写信叫小女孩不要惹妈妈生气。

小女孩惹爸爸生气了吗?

没有。

她不但不惹妈妈生气,还关心生病的妈妈,让妈妈高兴;

不但听妈妈的话,还听爸爸的嘱咐,让爸爸放心。)

(3)小女孩想起了爸爸心里会怎样呢?(爸爸不在身边,妈妈又生病了,小女孩很难过,很担心没人照顾的妈妈,恨着急)

这是一位怎样的孩子?(敬爱父母,懂事)

出示: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老师读、学生读,个别读,齐读。

(4)分角色读好6-9段。

老师当“我”,请一小女孩,其他同学读旁白。

3、读到这里,三个问题都理解了,此时你们最想说一句什么?

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学生齐读)板书:懂事

(四)学习十一段

1、这么美的文字、这么美的情境、这么可爱的女孩,连作者也被她感动,第二天早晨,引读第十一节。

2、“我”为什么会买花、送花?板书:买花

你对课文以“花瓣飘香”有什么新的体会?

交流小结:小女孩的爱心打动了我,感染了我,我也用送花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这进一步突出了小女孩爱心的感人之深。

3、分组迁移练习:

a、当“我”把一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送给小女孩时,“我”会说什么?小女孩又会怎么说?

b、“我”把另一盆带有露水的月季花放在母亲的阳台上,母亲会怎么问?“我”又将怎样回答?

三、总结升华,体验感情。

花瓣的清香沁人心脾,小女孩的心灵纯真美好,老师忍不住想吟一首诗(配乐朗朗)

花瓣飘香

清晨,月季花上闪动着露珠,

小女孩摘下一片花瓣,

轻轻放在妈妈的枕边。

表一份心愿,

道一声祝福,

妈妈的脸上漾起了微笑。

小小的花瓣,

像绒布一样柔软,

淡淡的清香随风飘散。

小小的女孩,

像露珠一样透亮,

你不就是那片清香的花瓣吗?

四、随堂练习:

《语文天天练》第六课按课文内容填空。

板书:6花瓣飘香

小女孩摘花瓣

送妈妈(懂事)

四年级语文上册《雪梅》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雪梅》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缘、骚、逊”等5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题、侧、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结合插图、注释等理解诗意,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中所描写的景象。

2.比较两首古诗在写景方面的异同,把握古诗揭示哲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过渡: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的《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向我们传达了为人处世之道。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雪梅》也是一首哲理诗。大雪飘飞,梅花绽放,多么美的景致。可是有一天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诗人正是捕捉住了这小小的争执瞬间,发出令人深思的议论。诗人通过雪、梅的争执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快随老师品读诗句,一探究竟吧!

2.理解诗题。教师板书诗题,并同步讲解。

明确:“雪梅”即雪中的梅花,这是诗人评论的两个对象。

3.介绍诗人,简介背景。

卢钺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以两首《雪梅》留名千古。

创作背景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书上记录不详,推测作于宋末的一个初春日梅花开放,作者赏玩之时。

二、初读古诗,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古诗及生字,引导学生自读,在读中识记生字新词。

会写的字:阁(ɡé)费(fèi)须(xū)逊(xùn)输(shū)会认的字:骚(sāo)人

(2)教师进行生字书写示范,引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

◆书写指导:

[阁]半包围结构。“门”阔、大,从左、上、右包围“各”。

[须]左右结构。左部“彡”三撇的撇尖上下对齐;右部“页”的竖撇从横中线的上方起笔,向左下撇出,末笔长点顿笔有力。

[输]左右结构。左部“车”末横变提,书写时先竖后提;右上部撇、捺舒展,罩住下部。阁须输

◆易错提示:

[费]下边是“贝”,不要写成“见”。

[降]右下部是“”,不要写成“干”。

[输]右部下边是“”,不要漏写短横。

(3)播放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出示阅读要求。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主旨。

(2)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它们各具有怎样的品质?

(3)同桌之间交流有问题的地方。

2.教师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赏析古诗。

(1)理解“梅雪争春未肯降”的意思。“降”是什么意思?梅雪为什么不肯“降”?这句诗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预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降”是“服输”的意思。出示梅花雪中绽放的图片,再结合诗句使学生明白梅雪不肯“降”是因为“争春”,即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这里把梅、雪拟人化,运用的是拟人修辞手法,使梅、雪具有了人的特性,将梅、雪的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出来。

过渡:梅、雪争春,到底谁更能代表春天呢?正在欣赏梅、雪的诗人该如何评判呢?

(2)理解“骚人阁笔费评章”的诗意。“骚人”是什么意思?“费评章”的原因何在?你认为“骚人”应如何评议梅、雪?

预设:课件出示“骚人”的意思及其来历。因为战国诗人屈原创作了《离骚》,故后人称屈原为“骚人”,后来泛指忧愁失意的文士、诗人。“费评章”指难以评议。为什么呢?这里就要引导学生结合上句诗来思考。至于“骚人”应如何评议梅、雪,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表达合理即可。

过渡:梅、雪各有特色,诗人一时也难以评议,但是梅、雪仍然争执不下,究竟该如何是好呢?读读下面两句诗,也许我们能找到答案。

(3)理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诗意。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指出梅、雪各有什么长处、短处?诗人将梅、雪的长处、短处对照着写,客观地进行评价,你如何看待这种评价方式?结合自身实际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预设:讲解这两句诗之前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自身的长处和短处,然后再将目光移至这两句诗上。这两句诗说的是如何评判梅、雪的问题,梅含清香,但比之雪的白则逊色三分;雪晶莹洁白,却少了梅的清香。诗人没有单纯地赞美梅或雪的独特优点,而是综合分析其优缺点,说明它们各有长短,这种评价显得十分中肯、公允。将诗人对梅、雪的评价引到自身实际,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紧扣“人各有长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来谈即可。

小结:梅花雪中绽放,清香幽幽,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为之写下赞美的诗篇。而本诗作者却另辟蹊径,赞美梅,也不落下雪,在评议它们各自的特色时更是由物即理,告诉人们正确看待他人、自己的方法,使人颇受教益。同学们,“罔谈彼短,靡恃己长”,这是古人告诉我们的处世之道,希望你们能行之于身,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3.引导学生再次朗读古诗,并进行适当的拓展。

过渡:同学们,这是一首流传久远的佳作,尤其是后两句,多次被人们引用。其实,卢钺当初创作《雪梅》时,共写了两首,本文是第一首。你们知道第二首是什么吗?同学们在课下可以搜集一下,并尝试将它背诵下来。

雪梅(其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诗意: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和,也会非常俗气。在冬天的傍晚夕阳西下时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赏析:这也是一首说理的诗。课文所选的第一首诗主要写梅与雪的特点,这首诗则主要写梅与雪以及它们与诗之间的关系。诗人认为如果只有梅花独放而无飞雪落梅,就显不出春光的韵味;若有梅有雪而没有诗作,也会使人感到不雅。这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最美丽的春色。从这首诗中,可看出诗人对赏雪、赏梅、吟诗的痴迷及其高雅的审美情趣。

四、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1.分析比较,整体阅读。

过渡:同学们,三首古诗已经学完。这三首古诗中均有精彩的写景内容,但第一首是景中含情,后两首是景中寓理。对景物的生动描摹得益于诗人认真、仔细的观察,情的抒发、理的阐释则有赖于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我们再读一读这三首诗,感受古诗的魅力。

(1)学生齐声朗读三首古诗。

(2)出示表格课件,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在对比中对三首诗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课外拓展,增加积累。

过渡:同学们,对那些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人们给它们取了一个名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齐答:哲理诗)对了,就是哲理诗,也叫说理诗,我们这节课上所学的两首诗就属于这一类诗。哲理诗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蕴含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你们还知道哪些哲理诗呢?请同学们于课外搜集,并简单说明它们揭示的道理。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诗意: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使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万山之中,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哲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为一时一事的成功而陶醉。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那方塘里的水为什么会这样清澈,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哲理: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雪梅》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雪梅》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小学语文上册《雪梅》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缘、骚、逊”等5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题、侧、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结合插图、注释等理解诗意,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中所描写的景象。

2.比较两首古诗在写景方面的异同,把握古诗揭示哲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过渡: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的《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向我们传达了为人处世之道。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雪梅》也是一首哲理诗。大雪飘飞,梅花绽放,多么美的景致。可是有一天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诗人正是捕捉住了这小小的争执瞬间,发出令人深思的议论。诗人通过雪、梅的争执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快随老师品读诗句,一探究竟吧!

2.理解诗题。教师板书诗题,并同步讲解。

明确:“雪梅”即雪中的梅花,这是诗人评论的两个对象。

3.介绍诗人,简介背景。

卢钺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以两首《雪梅》留名千古。

创作背景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书上记录不详,推测作于宋末的一个初春日梅花开放,作者赏玩之时。

二、初读古诗,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古诗及生字,引导学生自读,在读中识记生字新词。

会写的字:阁(ɡé)费(fèi)须(xū)逊(xùn)输(shū)会认的字:骚(sāo)人

(2)教师进行生字书写示范,引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

◆书写指导:

[阁]半包围结构。“门”阔、大,从左、上、右包围“各”。

[须]左右结构。左部“彡”三撇的撇尖上下对齐;右部“页”的竖撇从横中线的上方起笔,向左下撇出,末笔长点顿笔有力。

[输]左右结构。左部“车”末横变提,书写时先竖后提;右上部撇、捺舒展,罩住下部。阁须输

◆易错提示:

[费]下边是“贝”,不要写成“见”。

[降]右下部是“”,不要写成“干”。

[输]右部下边是“”,不要漏写短横。

(3)播放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出示阅读要求。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主旨。

(2)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它们各具有怎样的品质?

(3)同桌之间交流有问题的地方。

2.教师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赏析古诗。

(1)理解“梅雪争春未肯降”的意思。“降”是什么意思?梅雪为什么不肯“降”?这句诗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预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降”是“服输”的意思。出示梅花雪中绽放的图片,再结合诗句使学生明白梅雪不肯“降”是因为“争春”,即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这里把梅、雪拟人化,运用的是拟人修辞手法,使梅、雪具有了人的特性,将梅、雪的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出来。

过渡:梅、雪争春,到底谁更能代表春天呢?正在欣赏梅、雪的诗人该如何评判呢?

(2)理解“骚人阁笔费评章”的诗意。“骚人”是什么意思?“费评章”的原因何在?你认为“骚人”应如何评议梅、雪?

预设:课件出示“骚人”的意思及其来历。因为战国诗人屈原创作了《离骚》,故后人称屈原为“骚人”,后来泛指忧愁失意的文士、诗人。“费评章”指难以评议。为什么呢?这里就要引导学生结合上句诗来思考。至于“骚人”应如何评议梅、雪,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表达合理即可。

过渡:梅、雪各有特色,诗人一时也难以评议,但是梅、雪仍然争执不下,究竟该如何是好呢?读读下面两句诗,也许我们能找到答案。

(3)理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诗意。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指出梅、雪各有什么长处、短处?诗人将梅、雪的长处、短处对照着写,客观地进行评价,你如何看待这种评价方式?结合自身实际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预设:讲解这两句诗之前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自身的长处和短处,然后再将目光移至这两句诗上。这两句诗说的是如何评判梅、雪的问题,梅含清香,但比之雪的白则逊色三分;雪晶莹洁白,却少了梅的清香。诗人没有单纯地赞美梅或雪的独特优点,而是综合分析其优缺点,说明它们各有长短,这种评价显得十分中肯、公允。将诗人对梅、雪的评价引到自身实际,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紧扣“人各有长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来谈即可。

小结:梅花雪中绽放,清香幽幽,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为之写下赞美的诗篇。而本诗作者却另辟蹊径,赞美梅,也不落下雪,在评议它们各自的特色时更是由物即理,告诉人们正确看待他人、自己的方法,使人颇受教益。同学们,“罔谈彼短,靡恃己长”,这是古人告诉我们的处世之道,希望你们能行之于身,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3.引导学生再次朗读古诗,并进行适当的拓展。

过渡:同学们,这是一首流传久远的佳作,尤其是后两句,多次被人们引用。其实,卢钺当初创作《雪梅》时,共写了两首,本文是第一首。你们知道第二首是什么吗?同学们在课下可以搜集一下,并尝试将它背诵下来。

雪梅(其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诗意: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和,也会非常俗气。在冬天的傍晚夕阳西下时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赏析:这也是一首说理的诗。课文所选的第一首诗主要写梅与雪的特点,这首诗则主要写梅与雪以及它们与诗之间的关系。诗人认为如果只有梅花独放而无飞雪落梅,就显不出春光的韵味;若有梅有雪而没有诗作,也会使人感到不雅。这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最美丽的春色。从这首诗中,可看出诗人对赏雪、赏梅、吟诗的痴迷及其高雅的审美情趣。

四、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1.分析比较,整体阅读。

过渡:同学们,三首古诗已经学完。这三首古诗中均有精彩的写景内容,但第一首是景中含情,后两首是景中寓理。对景物的生动描摹得益于诗人认真、仔细的观察,情的抒发、理的阐释则有赖于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我们再读一读这三首诗,感受古诗的魅力。

(1)学生齐声朗读三首古诗。

(2)出示表格课件,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在对比中对三首诗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课外拓展,增加积累。

过渡:同学们,对那些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人们给它们取了一个名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齐答:哲理诗)对了,就是哲理诗,也叫说理诗,我们这节课上所学的两首诗就属于这一类诗。哲理诗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蕴含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你们还知道哪些哲理诗呢?请同学们于课外搜集,并简单说明它们揭示的道理。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诗意: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使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万山之中,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哲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为一时一事的成功而陶醉。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那方塘里的水为什么会这样清澈,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哲理: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烂漫的点地梅》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地理法制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549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