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精选6篇。
88教案网的编辑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小学四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各类工作都会涉及到文档的处理,开写之前经常会看一下范文的写作。参考优秀范文能够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和教训。
小学四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路程、时间与速度。
二、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
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
3、注重运用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能全面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为此,教材安排了一个情境:比一比两辆车谁跑得快一些?从而让学生归纳出路程、时间与速度三个数量,进而归纳出速度=路程时间,再结合试一试两题,让学生得出: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进一步理解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速度的单位。学习了这节课,学生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且可以合理地安排时间,提高效率。
四、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学校生源较好,周边有多所高校。我们学校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情感。对于这节课,学生已经对速度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对于我校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很适应合作学习,也很注重老师的评价。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电闪雷鸣吗?
生:听说过。
师:谁来说一说这个词的意思?
生: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
师:你说的很准确。那谁能说一说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
生1:因为光比闪电传播的快。
生2:因为光比闪电的速度快。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关于速度的一些问题。(板书速度,在其旁边画一个大的?)
【设计意图:简短的谈话,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新知识。】
二、学习新知
1、比较两辆车的快慢
师:现在有两辆车,第一辆车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板书);第二辆车3小时行驶了210千米(板书)。
师:你知道哪辆车跑得快一些吗?自己先考虑一下。
(有几个学生举手。)
师:小组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组的看法?
组1:我们先求出第一辆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1202=60(千米)再求出第一辆车3小时行了多少千米?603=180(千米)而题上告诉我们第二辆车3小时行了210千米,所以第二辆车跑得快一些。
组2:我们先求出第二辆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2103=70(千米)再求出第二辆车2小时行了多少千米?702=140(千米)而题上告诉我们第一辆车2小时行了120千米,所以第二辆车跑得快一些。
组3:我们和第一组的方法差不多,只是求第一辆车3小时行了多少千米时,我们用120+60。
组4:我们把两辆车每小时行了多少千米都求出来,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1202=60(千米)2103=70(千米)可见,第二辆车跑得快一些。
师:殊途同归,同学们用这么多种方法,得出了第二辆车跑得快一些,你们真棒!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讨论比较,给更多同学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能互相学习彼此的方法,开阔学生的思维。】
2、归纳速度的公式。
师:我们再来看看,每一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先求第一辆或者第二辆车每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师:不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说着多麻烦啊,谁能更简单的来表达它的意思?
生(一生快速地说):速度。
师:说得很准!
师:根据刚才这道题,你能说一说怎样求速度吗?
生:第一辆车2时行了120千米,2时是时间,120千米是路程,速度=路程时间
师:你真了不起,总结出了求速度的方法。
3、介绍速度的单位。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
(板书:一辆车的速度是75,4小时它能行驶多远?)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有认真、积极的学习情感,因此我设计了一道没有速度单位的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同时也让学生有兴趣学习速度的单位。】
生:754=300(千米)
(这时有一个同学手举得很高。)
生:老师,这道题不能做!
师:为什么?
生:因为题中说一辆车的速度是75,没有单位。所以这道题没法做。
(其他同学附和:是呀,没有单位,怎么做呀!)
师:这位同学真细心,题看得也特别认真!并且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速度的单位是什么?我们把这个发现叫宋振宇发现好不好?
(学生非常激动,听讲更认真了。)
【设计意图:用学生的名字来命名孩子们的发现,能极大地激发其他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师:还以刚才的这道题为例,我们求出第一种车每小时行60千米,那也就是它的速度是60千米/时。(板书)
师:注意,(手指千米/时)它读作千米每时。
师:那谁来说一说第二种车的速度。
生:70千米/时
师:你们学得真快!
师:是不是所有速度的单位都是千米每时呢?你还了解哪些关于速度的知识?
生1:我步行的速度大约是55米/分。
生2:声音传播的速度是340米/秒。
生3:光传播的速度是3亿米/秒。
生4:火车的速度大约是120千米/时。
生5:自行车的速度大约12千米/时。
(根据学生说的及时板书)
师:请同学们看65页的看一看。
师:那大家看,千米/时、千米/分、米/分、米/秒、万千米/秒都是速度的单位。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也知道每小时、每分、每秒行的路程是速度,那也就是说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是速度。
4、路程、时间的计算方法
师:如果刚才那道题现在改成:一辆车的速度是75千米/时,4小时它能行驶多远?
生:754=300(千米)
师:请大家做试一试。
师:互相交流一下结果。
(学生交流。)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自己总结出了路程、时间和速度这三者的关系,即:速度=路程时间,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板书:路程、时间)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怎样求速度、时间和路程。
师:黑板上这个可以去掉吗?其他同学呢?
生:审题要认真,养成好的习惯。
师:老师也相信你学习会越来越认真,成绩越来越优秀!
生:我知道了
四、反馈练习
师:大家看试一试的第2题。
师: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下你的发现?
生1:都是60、3、180这三个数。
生2: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生3:我发现603=180中,60和3是乘数,180是积。而后面的1803=60和18060=3相当于已知积,求乘数。也就是,乘数=积乘数。
生4:老师,我有补充,因为是两个乘数,为了区分开,可以说一个乘数=积另一个乘数。
生5:我发现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也是这种关系,路程相当于积,速度和时间相当于乘数。
生: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出来的内容往往另我们惊叹。其实这一个环节也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师:下面我们再来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做一些练习。
(出示:一辆汽车的速度的50千米/时,它7小时能行多远?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50千米/时,它行350千米需要多长时间?
一辆汽车7小时行了350千米,它的速度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检查结果,交流方法。)
六、课后反思
在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态度情感,因此在本节课中:
1、谈话导入。轻松愉悦的谈话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设计了电闪雷鸣这个环节,上课时学生的情绪也非常高涨,给本节课打下了好的基础。
2、合作学习。比较两辆车的快慢时,我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
交流,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逐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3、关注评价。好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在本节课中我很关注对学生
的评价。如:把学生的发现以他的名字命名,不仅对发言学生是一个激励,对其他学生而言,也是非常好的鼓励和鞭策:我也要努力,争取我的方法、我的想法也能以我的名字来命名。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注重关注学生的发展,给其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其轻松愉悦地学习。
小学四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篇2】
四年级(上册)教材里教学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本单元教学乘法分配律。先教学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再教学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单元结束时安排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我们去春游》。编写的一道思考题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如果分别观察等式左边的变化和右边的变化,可以发现变化是有规律的;如果研究同一个等式从左边到右边的变化,可以用乘法分配律作出解释。还编写了一篇你知道吗,介绍十三世纪欧洲人运用的双倍法,并让学生试着用乘法分配律解释双倍法的算理。
1教学乘法分配律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含义上。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从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多少钱的两种解法建立一个等式,既从现实情境引出数学现象,又利用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在首次感知乘法分配律时体验它的合理性。
第二步通过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这一步是教学难点,首先要紧密联系实际问题,通过具体的数量关系来体会:等号两边都是解决同一个问题,求得的都是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需要的钱。左边算式是1套衣服的钱乘5,右边算式是5件夹克衫的钱加5条裤子的钱。然后要适度抽象等式的本质特点,在运算的层面上解释等号两边的联系:左边先算65加45的和,再把和乘5;右边先算65乘5与45乘5,再把两个积相加。所谓适度就是抽象时不要离开65、45、5这些数,所谓抽象是排除买衣服的具体数量关系,只从运算的角度看这个现象。
第三步验证这种联系具有普遍性,安排的学习活动有写算式、算结果、比得数和交流发现。写出的每组算式都应该是两个,其中一个算式是两个数相加的和乘一个数,另一个算式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乘那个数,再把积相加。各组算式都可以仿照(65+45)5和655+455写出来。同组的两个算式之间能不能写等号,要分别计算、比较得数后才能进行。在这一步教学中,从个案的等式关系到若干同类现象的等式关系,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也体现了科学的认知方法和态度。学生交流发现包括两点内容:一点是写出的各组算式及同组两个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另一点是例题及自己写的等式的共同特点。
第四步用字母表示规律,并告诉学生这个规律是乘法分配律。再次凸现乘法分配律的含义:a加b的和乘c与a乘c的积加b乘c的积是相等的。
想想做做第1~3题帮助学生消化初步认识的乘法分配律。第1题是应用乘法分配律改写算式,通过改写准确把握乘法分配律。其中有顺向的改写,也有逆向的改写。学生在逆向改写时会有困难,要给予适当的帮助。第2题选择了学生初学乘法分配律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如4050+5090与40(50+90)让学生辨析,进一步明晰概念。还选择了比较特殊的情况,如74(20+1)与7420+74,有助于学生从本质上而不是形式上理解乘法分配律。第3题用两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并用乘法分配律沟通不同算法间的联系,既能加强对长方形周长的理解,又能加强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2教学简便运算重在悟,不能灌。
应用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运算简便,教材分三步安排:
第一步是第55页第4、5题中初步体会。其中第4题先分别计算同组的两题的得数后比一比,既要发现算式之间的关系,它们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相互改写。还要比较哪一道算式的计算简便,体会简便在哪里,分析简便的原因。第5题里的班级数和各班人数都是精心选择的,无论求两个年级的人数和还是求两个年级的人数差都有两种算法,而且有一种算法比较简便。要鼓励学生选择比较简便的那种方法。
第二步是第56页例题教学简便运算。先让学生进行的估算、口算和笔算,有利于他们理解简便运算的方法。口算时先算100件是3200元(32100),再算2件是64元(322),最后把3200和64合起来,这样的过程与方法已经在应用乘法分配律。例题在教学简便运算时有扶有放,把102看成(100+2)是扶的,用乘法分配律算32(100+2)是放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解两点:一是为什么把102看成(100+2);二是由于应用乘法分配律使每一步都能口算,所以运算简便。这道例题教学后,要让学生进行一些类似的简便计算,不要过早进入试一试。
第三步是第56页的试一试,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也能使计算简便。要在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计算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体会计算简便的原因是46+54的和正好是100。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运算最根本的一点是使比较繁的计算转化成容易进行的口算。
另外,想想做做第1题再次安排改写算式的练习,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分配律。这是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必须练好。编排第3、5、6题是让学生体验运算律的应用是广泛而经常的,培养自觉进行简便运算的意识。
3练习五里的内容有巩固、有扩展,有助于学生组建新的认知结构。
第1、2题分别巩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和应用它进行简便计算。第3、4题是两个数的差乘一个数也有类似乘法分配律那样的关系,也可以用于简便计算。这是知识的扩展,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扩展不是类比推理。第3题通过计算、比较发现关系是归纳推理,圆圈里的等号必须在计算并比较得数后才能填写。第4题是演绎推理,由于存在这种关系,所以可以改写原来的算式。教学时不能把目光都集中在第4题上,要在第3题安排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数学活动过程。否则,第4题会陷入机械接受的学习。第6~8题把以前教学的运算律与本单元教学的运算律综合在一起,让学生知道前后一共学习了哪些运算律。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区别结合律与分配律,包括它们的意义和应用有哪些不同。
小学四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篇3】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复习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八册第125的总复习
执教者:海城一小陈晓英
教学目标:
1.整理知识,构建小数的知识结构;
2.巩固学生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理解;
3.用小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龙湾是浙江省温州市三大城区之一,位于瓯江入海口南岸,区域陆地面积279平方千米,总人口约4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9.77万人),区人民政府驻永中街道,辖永中、蒲州、海滨、永兴、海城5个街道和状元、瑶溪、沙城、天河、灵昆5个镇。
师:哪个数比较特别?(板书:小数29.77)
师:我已简单介绍了自己的家乡,那你们也来介绍一下自己或自己班里的一些情况,每个同学准备一句话,这句话里至少有一个小数,谁先来?
生(举例)师板书小数。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小数,看来小数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复习)
二、用数与概念造句,再现知识
师:看到这些小数,回忆一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呢?
生:
根据回答,师板书:
意义
读法和写法
基本性质
大小比较
小数点的位置移动
名数转化
求近似数(改写)
师:谁能用上我们学过的这些知识,然后选择黑板上的一个数来说一句话吗?
如:1.65米就是165厘米。
生:
随着学生的发言,小数的各个知识点都展示出来,并及时得到了训练。
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下面我们来检验一下本单元的知识。
1、比一比
大米油洗衣粉
850g2千克3.25kg
它们所使用的单位完全不同,你有办法比出它们的轻重吗
方式:先学生自己比较,再同桌互谈想法。
学情预设:(1)先交流比较的结果。(2)重点介绍比较的过程、转化的方法。
2、读一读,写一写
(1)龙湾区是温州的工业强区、经济大区。截至20xx年底,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4347000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101元。
方式:读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2)截止到5月26日,在四川地震中共有65080人遇难。
方式:先改写成用万作单位,再精确到十分位、百分位。
3、猜一猜
(1)两斤九层糕,比5元贵一些,比6元便宜一些,这两斤九层糕的价格可能是多少?
方式:学生开火车说
预设:在讲完5.1到5.9后。追问火车还能不能继续开,引出5.11有无数个,但是结合实际,一般表示几元几角几分,没有5.11111元。
(2)老师这里有一组小数,你能猜测出它可能是表示什么的小数吗?
A、35.5千克B、2.29米C、8844.43米D、2.5
方式:学生自由选择一个数来说。
小结:同样的数,添上不同的单位就能解释出不同的意义,数学想像的力量真是非常强大啊!
4、判一判
(1)小数都比1小。()
(2)大于0.67而又小于0.69的数只有0.68。()
(3)小数的位数越多,这个小数越大。()
(4)一个整数的末尾有几个0,读数的时候只读一个零。()
(5)把2.345扩大1000倍,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6)2.98保留一位小数是3。()
(7)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四、质疑问难,总结全课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对小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提出和交流。当然有关小数的知识还有很多,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学习。(补充完板书)
小学四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篇4】
本单元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1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学习活动中主动认识运算律。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还要发挥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多方面有所发展。教材希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认识运算律并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为此,教材设计了一条鲜明的教学线索,在发现运算律、总结运算律的时候,都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教材安排了引出一个实例进行类似的实验在众多案例中概括用符号表达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正确的结论。
(1)引出一个实例。
第56页例题求跳绳的人数,学生分别列出算式28+17=45和17+28=45。由于得数相同,这两道算式可以组成等式28+17=17+28,这是教学加法交换律引出的第一个实例。如果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会列式(28+17)+23或28+(17+23),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也可以组成等式(28+17)+23=28+(17+23),这是教学加法结合律引出的第一个实例。同样,在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教材也都先引出一个实例。
各个实例的要点是等式中的数学内容,在28+17=17+28这个等式中,等号左右两边的加数调换了位置。在(28+17)+23=28+(17+23)这个等式中,等号左右两边的运算顺序不同,分别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和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第一个实例,了解其中的数学内容,明白当前的学习任务,产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教学第一个实例要注意两点:一是教师参与列算式活动。第57页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可以列出许多算式,但不一定列出研究加法结合律需要的算式。这时,需要教师与学生平等地一起列算式,避免在列算式这个环节上的不必要纠缠。二是挖掘等式里的数学内容很重要,要把学生的学习心向引导到对运算律的研究上去。但挖掘要紧密联系算式,不要抽象概括,更不能由此就得出运算律。
(2)进行类似的实验。
在第一个实例中看到的数学现象是不是普遍性的规律,这需要在类似的情况中验证。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教材安排分别算一算(45+25)+13和45+(25+13)、(36+18)+22和36+(18+22),看看每组的两道算式中间能填上等号吗?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第一个实例中的数学现象在类似的情况中同样存在。教学的时候,不能让学生未经计算就在每组的两道算式之间写上等号。教学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写出几组类似的算式,进行更多的验证,体验现象的普遍性。
(3)在众多案例中概括。
教学加法的两条运算定律时,教材都让学生从这些等式中说说有什么发现,在教学乘法运算律时,教材要求学生在小组里说说,有什么发现,这些问题都引导学生对众多案例进行概括,把同类型案例的共同特征提取出来。
与过去教材不同的是新教材没有用文字语言讲述各条运算律的内容,这并不是不需要概括性的表述,而是把概括运算律的活动留给学生进行,以避免机械接受、死记硬背。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验证,再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运算律的内容,才是他们对运算律的实实在在的理解。教学时要十分重视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时间,这是锻炼思维的极好时机。对学生的口头表述不要提过高的要求,基本正确、能讲清楚就可以了。
概括交换律比较容易,概括结合律比较难,特别是加法结合律。要引导学生应用运算顺序的知识和混合运算的经验,以分别讲述等号两边算式的计算步骤为载体进行概括。如(28+17)+23、(45+25)+13、(36+18)+22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三个数相加;28+(17+23)、45+(25+13)、36+(18+22)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概括要联系等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经常进行,逐步提高要求。
(4)用符号表示运算律。
教材让学生用图形和字母组成的等式表示运算律,这是过去数学教材里没有的。图形和字母能直观、简洁地显现运算律的本质内容。学生用图形、字母表示运算律时,能充分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优越性,从而既加强对运算律的理解,又培养符号意识,发展符号感。
还要指出的是,教学四条运算律的线索基本相同,在具体落实时仍各有不同。首先是学生对交换律的已有感性认识的积累比结合律多,因此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教材在引出第一个实例后紧接着问学生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教学加法结合律时,教材在引出第一个实例后还继续提供感知材料,安排两组算式,让学生经过计算得出同组的两道算式可以组成等式的结论。其次是把加法运算律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向乘法运算律的教学迁移,在教学乘法运算律时给学生更大的主动学习空间。如乘法交换律的第一个实例的等式的出现比加法交换律快,而且让学生填写完整。又如乘法结合律教学中的类似验证比加法结合律放得开。再次,用符号表示运算律的过程也不相同。加法运算律先用图形表示,再用字母表示。因为图形比字母生动、有趣,学生容易接受,也喜欢使用。乘法运算律则直接用字母表示,跳过了图形表示这个活动,这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具有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能力和体验。
2让学生在体验中主动应用运算律。
应用运算律能使有些计算简便,简便运算应该是学生的主动追求和自觉行为。教材只编排一道例题作为引导,在试一试和想想做做里为学生创设了多次体验的机会,让他们主动进行简便运算。
(1)体验简便,选择简便。
第58页第4题和第62页第2题都可以先算一算,再比较每组中的两道算式。通过算和比,学生一要看到同组的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二要感到两道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三要感到同组的两道算式中,一道计算比较简便,另一道比较麻烦;四要知道同组的两道算式可以利用运算律相互改写。如果学生有了上面四点收获,那么就为教学简便运算作了有益的铺垫。
第59页的例题求三个年级参加跳绳比赛的总人数,通过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再次体验三个数连加时,如果应用加法结合律把能凑成整百的两个数先加,运算比较简便。另外,在第59页想想做做第1题、第62页想想做做第3题,创设了简便算法的氛围,引导学生把例题里获得的体验转化成进行简便运算的内在动力,使简便运算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和自觉要求。
(2)体验灵活,适应变化。
第60页第2题和第62页第4题中,应用加法结合律,有些题先进行后两个数的计算比较简便,有些题先进行前两个数的计算比较简便,有些题要同时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才能使计算简便。教材设计这些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时,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处理各种具体情况,不要生搬硬套。
第60页第3题是两个三位数相加,其中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数。如果把这个接近整百数的三位数分解成几百加几,原题就从两个数相加变成三个数相加,而且可以利用加法结合律简便运算。类似的还有两个两位数相乘,如果把其中某一个乘数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就可以应用乘法结合律使原来不容易口算的题变成容易口算的题。这些技巧都是灵活应用运算律的表现,也是学生充分体验的结果。
教材里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如第60页第4、5两题、第63页第10题等,这些题都可以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设计这些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简便运算不只是数学技能,也能简便地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是学习者的心理行为,外界只能为学习者提供体验的条件,不能代替学习者进行体验。体验既能对数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还能产生情感表现。让学生在体验中主动应用运算律是教材的编写理念,教材为学生预留了许多体验的机会,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把学生的体验落到实处,让体验产生效果。
小学四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篇5】
本单元安排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系统地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自然数的知识,了解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倍数与因数关系,体会自然数都有因数,而且不同自然数的因数个数是不同的。这些内容还能为以后教学分数知识作必要的准备。研究倍数与因数一般在非零自然数范围内进行,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教材在底注中给予明确的规定。教学内容分四部分编排。
第70~73页教学相关的自然数之间的倍数与因数关系,求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第74~77页教学5、2、3的倍数的特点,以及偶数、奇数等知识。
第78~79页教学素数与合数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第80~82页整理全单元的知识并组织综合练习。
编写的你知道吗介绍哥德巴赫猜想和我国数学家研究这一猜想取得的显著成就。两道思考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概念探索有挑战性的问题。
1联系实际体会自然数之间的倍数、因数关系,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与因数的方法。
教材的第一部分先教学倍数、因数关系,再教学求倍数与因数的方法。前者是形成数学概念,后者是应用概念。
(1)第70页的例题从12个相同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开始教学,学生对这个活动已经很熟悉,几乎人人都知道有不同的拼法,都能顺利地拼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教材根据各种拼法中每行正方形的个数与行数,把三种拼法分别表示成43=12、62=12和121=12。以43=12为例讲了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又让学生说出62=12、121=12里存在的倍数、因数关系。这道例题有两个编写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作为研究对象的三个数学式子都从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提取出来,有助于学生联系现实情境和实际经验体会倍数与因数的含义;第二个特点是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机会,用43=12里学到的倍数、因数知识解释62=12、121=12这两个式子里的倍数与因数关系,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这道例题要注意,倍数与因数是一种关系,客观存在于两个具体的自然数之间。因此,要通过完整的语言表达关系,让学生体会这种关系,如4是12的因数、12是4的倍数,不能说成4是因数、12是倍数。
(2)第71页的两道例题分别是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和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虽然内容不同,教学方法都非常相似。即利用初步建立的倍数与因数的概念,联系已经掌握的乘除法口算,让学生在探索中找到方法。
找3的倍数,采用的思路是3和任何非零自然数的乘积都是3的倍数。这一思路容易理解、容易操作,与建立倍数、因数概念的大背景保持一致。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3的倍数是怎样的数想起,先形成找3的倍数的思路,然后从小到大一个一个地找,并按顺序写出来。还要理解例题在写出3的倍数时为什么用了省略号。试一试独立找2和5的倍数,一方面巩固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3、2、5的倍数可以发现有关倍数的一些规律。如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等。在若干个实例中寻找共同特点,总结成规律,虽然仍旧是不完全归纳,但对小学生来说已经是比较科学的方法了。
在找36的因数时,如果沿乘积是36的自然数都是36的因数这个思路就能得出想乘法算式这种方法,这条思路容易形成,在操作时往往不大顺畅。如果按36除以哪些自然数没有余数这个思路想就能得出想除法算式这种方法,这条思路一旦形成,方法易于操作。因此,例题从因数的概念出发,利用()()=36这个式子先让学生明白,找36的因数就是写出这个式子的因数。然后联系除法的意义,引导学生利用除法求36的因数。
在找36的因数时,无论想乘法算式还是想除法算式,学生一般都从无序到有序,从有重复或遗漏到不重复不遗漏。教学要承认学生实际,允许他们经历这样的过程。先按自己的思路、用自己的方法写36的因数,能写几个就写几个,是什么顺序就什么顺序。然后在交流中相互评价,删去重复的,补上遗漏的,并组织学生认真讨论怎样找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体会过程、总结方法、提升水平,学会有序地思考和寻找。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写出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教材在编写时认真落实了这些规定,在想想做做里没有编排找较大自然数的倍数的练习题。适量出现一些稍大的数(如30),写出它的全部因数。
2在找百以内5的倍数、2的倍数、3的倍数的活动中,认识这些数的特点。
教材第二部分教学5、2、3的倍数的特点。判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是不是2的倍数都是看这个数的个位上是几,方法是一致的。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它各位上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特征与判断方法与5的倍数、2的倍数完全不同。所以这部分教材分两段编写,把5和2的倍数的特点合并在一道例题里教学,把3的倍数的特点安排在另一段里教学。两段教材都是寻找特点利用特点判断的教学线索,给学生很大的自主活动空间。
(1)第74页例题先在百数表里5的倍数上画△、2的倍数上画○,于是表里出现两列画△的数和五列画○的数,其中一列数上画△也画○。这些符号有利于学生分别观察5的倍数和2的倍数,发现表现在个位上的特点。也便于发现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结合2的倍数,联系以前讲过的双数和单数,列举了哪些数是偶数、哪些数是奇数。这道例题安排的操作活动和提出的问题难度都不大,教学时要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建构自己的认识。
想想做做的安排很有层次。第1、2题是简单的判断,初步应用2的倍数与5的倍数的特点,起巩固知识的作用。第3、4题按要求组数,第3题组成的是两位数,没有明确每名学生都要全部、有序地写出符合要求的数,可以通过交流达到全部、有序的要求。第4题组成的是三位数,你排出了哪几种这个问题对有条件的学生要求有序思考并排出所有的数,对少数有困难的学生应尽量多排出几种,并向同伴学习有序的思考方法。第5题通过在数表中涂色,体会4的倍数一定是2的倍数,2的倍数不都是4的倍数。
(2)发现3的倍数的特点比较难,第76页例题充分研究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需要,作了五步安排:
第一步在百数表里3的倍数上画○,这项活动让学生看到3的倍数与2的倍数、5的倍数不同,分散在表的各行各列里。由此产生猜想,3的倍数的特点可能与2、5的倍数不同。
第二步提出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吗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在百数表上看到画○的数的个位上并不都是3、6或9,还有其他数。许多个位上是3、6、9的数上没有画○,它们都不是3的倍数。学生还可以任意写出一些个位上是3、6、9的数,逐一检验是否是3的倍数。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3的倍数的特点不表现在它的个位上。
第三步为学生指点新的探索方向。把3的倍数用计数器的算珠表示,看看用几颗珠。先找较小些的两位数,再找更大的数。通过计算表示各个数所用算珠的颗数,初步发现算珠的颗数总是3、6、9、12等,这几个数都是3的倍数。这一步对发现3的倍数的特点关系很大,学生也乐意进行,要适当多安排一点时间。
第四步把算珠的颗数转化成各位上数的和,发现3的倍数的特点,这一步是教学难点。要引导学生从数的某一位上是几,计数器的那一位上就拨几颗珠这一事实理解计数器上算珠的总颗数就是这个数各位上数的和。从算珠的颗数是3的倍数推理出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
第五步是试一试,通过不是3的倍数的数,各位上数的和不是3的倍数的研究,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上面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
教材设计的五步教学过程是连贯的,步步深入、逐渐逼近数学的本质内容。既有对例证的细致研究,又有反例作验证,是科学而严密的过程。
想想做做里的习题数学思考的含量都比较高,除了第1题利用3的倍数的特点进行简单判断外,其他习题都需要仔细地想一想。如第2题要准确理解题意,除以3有余数即不是3的倍数的意思。第3题在方框里填数字的时候,要依据3的倍数的特征进行推理,而且答案是多样的,在每个方框里都有3个数字可填。第5题是组成三位数,首先要从四张数字卡片中选择3张,而且3张数字卡片之和必须是3的倍数,有两种选择,分别是5、6、7和0、5、7。然后再有序地把选出来的卡片排一排,组成三位数。前一种选择能排出6个不同的三位数,后一种选择只能排出4个不同的三位数。这些习题不要急于得出答案和结论,要注重过程,提供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或合作学习。
3通过写因数、比因数个数等活动,建立素数和合数的概念。
第三部分教学素数和合数,教学活动的线索是:分别找到2、3、5、6、8、9等自然数的因数按因数的个数把这些自然数分类接受素数、合数等数学概念应用数学概念判断50以内的自然数是素数还是合数。这些活动难度都不大,学生都能进行。在按因数的个数把、2、3、5、6、8、9分类时,可能需要稍微点拨,明确分类的标准。在讲述素数、合数概念时,语言必须准确。
这部分教材有三个特点:一是在写2、3、5、6、8、9的因数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能力,让他们在独立写因数的过程中体会这些数的因数个数不同;二是用填空形式引导学生把2、3、5、6、8、9按因数的个数分类,避免教学中出现不必要的枝节;三是主要使用素数这个名词,质数只是带了一带。这对学生无所谓,教师在开始阶段可能不习惯。
想想做做第1题利用11~20各数,让学生再次经历认识素数和合数的过程。要通过例题、试一试和这道题,让学生记住20以内的八个素数:2、3、5、7、11、13、17、19。至于更大的素数就不要求记忆了。
4练习六整理和应用全单元教学的数学知识。
本单元教学了许多数学概念,是按下图的线索展开的。
乘法算式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偶数与奇数因数素数与合数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清晰地认识概念,提升应用数学知识的水平,练习六把上面的结构图分成四块组织整理。
(1)扩大倍数与因数概念的背景。
倍数与因数的概念是在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的乘法算式上教学的。在一道乘法算式中,学生明白了倍数关系和因数关系。练习六第1题继续在除法算式中理解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都是被除数的因数。这样,学生对倍数关系和因数关系的认识得到深入,对用除法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有进一步的体会。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有除法的意义和乘、除法的关系为基础。
(2)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并举,综合应用2、5、3的倍数特征的知识。
第2~4题练习2、5、3的倍数的特征,其中两道题是数学问题,一道题是实际问题。数学问题的形式容易引起对有关数学知识的回忆,实际问题的形式反映了数学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先安排数学问题,再安排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有关的数学知识。第4题有一定的综合性,能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培养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
(3)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和区分。
学生对奇数与素数、偶数与合数往往混淆不清,第6题是为了区分这些概念而设计的。先在1~20各数中用○圈出素数、用△圈出偶数,回忆素数的意义和偶数的意义;再回答题中的两个问题,体会它们是不同的概念。要注意的是,两个问题都是看着表格呈现的现象回答的。其中的2既画了○,又画了△,这就表明素数里有偶数,偶数里有素数。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主动区分不同的概念,正确回答问题,又不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抽象的,甚至文字游戏式的机械操练。
(4)紧扣基础知识探索数学现象的内在规律。
第7题对学生来讲有两个特点:一是涉及了几个数学概念,有连续的自然数、连续的奇数、3的倍数等,二是两个问题都是微型课题,题目中的找一找、算一算指点了研究方法。
第10题把五个数分别写成两个素数相加的形式。这五个数都是偶数,其实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相加的形式。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继续尝试。
小学四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篇6】
在学生初步认识直线以后,本单元教学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可能相交,也可能不相交。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垂直是特殊位置的相交。教材按上述的线索,组织教学内容,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作为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先教学平行,再教学垂直。以理解这两种位置关系为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各种方法画出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直线,并通过这些活动,体会平行线和垂线的一些特性。
1结合生活情境教学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生活中有许多平行或垂直的现象,这些都是教学本单元内容的现实背景和有意义的素材。教材结合生活情境教学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有三个好处:一是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形成数学概念;二是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是有利于学生从数学的视角观察世界。
(1)在生活情境中凸现数学内容。
第39页的例题分三步呈现,首先是路灯、运动场跑道和高压电线架的照片,在这些照片中用蓝色线勾画路灯的竖柱和横檩,用红色线勾画划分跑道的直线,用绿色线勾画高压电线架的两条边。这些勾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根据三张照片中的彩色线分别画出三组直线,从现实情境和具体物体上提取需要研究的对象。最后,让学生讨论这三组直线哪些相交、哪些不相交,展开数学思考。
第42页例题的呈现也作了相似的安排:观察实物照片,根据照片画出两组相交的直线,研究这两组直线相交的特征。
(2)在已有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数学概念。
第39页例题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平行概念,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概念的两点内涵,理解数学意义的不相交是关键。通过相交体会不相交是教材设计的教学策略。
学生分辨例题中的三组直线哪些相交、哪些不相交时,对左边一组直线相交不会有疑义,看图即一目了然。判断中间一组直线不相交也不会有困难,生活经验告诉他们划分直跑道的线都是直的,线与线是不会相交的。判断右边一组直线时会有争议。图上仅画出了两条直线的一部分,表面上看它们似乎没有相交。从直线概念上想,它们都是无限长的,只要再延长一点就相交了。教材希望学生通过争议,不但得出这组直线相交的正确结论,而且对中间一组直线不相交有更深的理解,为建立平行线的概念建立基础。
第42页例题教学垂直概念,建立在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的体验上。学生发现两组直线都相交成直角是逐渐深入的过程,教材作了相应的预设。先看到同组的两条直线相交成4个角,再发现4个角都是直角。前者可凭观察发现,后者可以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如门、窗相邻的边框都相交成直角),还可以用三角尺或量角器在图上测量得出。
教材中对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和两条直线互相垂直都有语言描述,这些描述都是学生的体验,是对具体现象的数学化思考,也是对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学生可以从中学习规范地数学表述,但不是机械地接受定义。
(3)带着建立的数学概念观察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在现实的素材中寻找平行线和垂线。
第39页在学生初步理解平行线以后,问学生你能说出一些互相平行的例子吗?用图片列举了黑板的上下两条边、秋千的两根吊绳、五线谱的横线等实例给学生启发,让他们继续说出一些互相平行的例子。第42页在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以后,问学生你能说出一些互相垂直的例子吗?并以镜框的长边和短边、砖墙上的横线和竖线、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等实例启发学生说出一些其他的例子。
带着初步形成的数学概念去观察生活,寻找类同的现象,不仅是知识的教学,还能让学生感受这些现象在生活中是常见的,培养数学意识。
除了在生活中寻找平行现象和垂直现象,教材还让学生在几何图形和几何体上寻找垂线和平行线。如对折长方形纸,研究折痕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在平面图形中看出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边;在字母中寻找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线段;在长方体、正方体的各个面上寻找互相垂直的边等。这些活动一方面能加强学生对平行和垂直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和几何体的某些特征,为以后系统学习相关知识作铺垫。第41页第5题,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中,相对应的两条边都是一组互相平行的线段,能使学生对平移的含义有进一步的体会。
2鼓励学生动手画平行线和垂线。
让学生画平行线和垂线不单是操作方法的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还是数学概念的具体应用,在应用中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1)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制作。
第40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第43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这两道例题都是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或垂线之后安排的,都不是教材指导他们怎样做,而是让学生想办法画,在画的活动中继续体会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的内涵。
学生画的办法肯定是多样的,可以在方格纸上画以及用直尺或量角器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办法,激活他们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创造性地完成这些操作活动。还要认真组织学生交流,既要他们讲讲自己的方法和思考,还要相互通过观察、比试、用三角尺量等方法验证做出的是不是一组平行线和一组垂线。这样,学生的活动就不会停留在画的层面上,而深入到平行、垂直的概念上。
(2)指导学生用工具规范地画。
教材里还安排了用直尺与三角尺画平行线和垂线。第40页和第43页的例题分别用连续的图示范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与步骤,还通过试一试让学生边模仿边体会,逐渐掌握使用工具的要领。
想想做做里多次安排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的练习,而且已知直线的位置经常变化。已知直线位置的多变,既能促进学生灵活地使用工具,更能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水平竖直对数学中的平行垂直的制约和局限。多次练习画平行线和垂线,形成相应的技能,为以后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在画平行线、垂线的过程中体会一些基本特性。
第44页例题从A点向一条已知直线画出了一些线段,其中有一条线段与已知直线垂直,其他线段都不和已知直线垂直。让学生量一量画出的这些线段的长度,他们必定能发现垂直线段的长度最短,并体会到这个发现是合理的。教材适时告诉学生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是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并通过第45页第1题巩固这个知识。第3题通过测量身高和测量跳远成绩的照片,学生能体会生活中确实存在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个知识的实例。第4题在人行横道线上的A点画出穿过马路的最短路线,第47页第7题设计从大街边上把自来水管接到小明家的方案,都给学生留出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个知识的实践活动机会。
第45页第2题在两条平行线中间,画几条与平行线都垂直的线段,并量量画出的线段的长度。学生能从中发现,画出的这些线段的长度都相等,从而进一步体会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为什么永远不会相交,也为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增添了新的操作方法。
《小学四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精选6篇》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教学设计”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33435.html
更多猜你喜欢
更多- [精品]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10篇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栽培者,一般会被要求有写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究竟怎么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设计呢?我们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 最新小学英语四年级教案(精选6篇) 以下是88教案网编辑收集整理的“最新小学英语四年级教案”,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老师就如春蚕吐丝般为学生奉献自己,教案的制作风格也反应了老师的性格。教案的关键性的知识是教学的重点。... 小学英语四年级教案 02-08
-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 88教案网相关专题:“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03-05
-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2.培养...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2-25
最新更新
更多-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个人总结网内容专辑推荐:“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敬请浏览。请你阅读我们辑为你编辑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假期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新学期即将到来,教师们要开始规划新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能促进我们的教学进一步发展。...
- 关于幼儿园教案游戏系列 88教案网专题“幼儿园教案游戏”推荐内容。... 幼儿园教案游戏 04-25
- 小学一年级数学8和9的认识说课稿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或许你需要"小学一年级数学8和9的认识说课稿"这样的内容,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大家好!今天,我执教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说课稿 04-25
- 小班教案小鸭洗澡800字精选 88教案网内容专辑推荐:“小班教案小鸭洗澡”,敬请浏览。优秀的教师,会对自己的每一堂课负责。教案根据大纲要求,需要深入阐述的知识。通过编写教案,老师才能选择更为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你有好好写吗?我们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小班教案小鸭洗澡,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班教案小鸭洗澡 04-25
- 负数教学反思1500字(通用6篇) 教师为本.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教案体现了上课的宗旨和内容。我们在教案当中涉及到的学习步骤和学习环节应当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教案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负数教学反思,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负数教学反思 04-25
-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简短12篇 88教案网精选栏目推选:“开国大典教学反思”。下面是88教案网小编精心整理的"开国大典教学反思简短",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教学更加流利和顺畅。...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04-25
- 画角教学反思精选8篇 越来越多的教师习惯在上课前备好教案。教案可以帮助老师们提前熟悉课本知识,您一定也在为写好教案而发愁吧?以下为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画角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画角教学反思 04-25
- 小学四年级名言演讲稿范例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沉淀,我们在学习或者阅读的过程中,应该经常会读到有关名人的名言,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是这些名言经常激励着我们,给我们力量。那么都有哪些经典的有关名人的名言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名言演讲稿范例 ”,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亲爱的老师、同学们:世界上的名言有很多,... 四年级 02-14
- 「必备」小手爬小班教案反思精选 准备是必须拥有的,教师更应如此,授课之前,老师根据自己的授课内容制作教案。只有备好教案,才能不断地研究、改革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我们为各位收集并分享了“小手爬小班教案反思”,希望您分享本页内容与您朋友!... 小班教案 04-25
- 近似教学反思汇总 88教案网精选栏目推选:“近似教学反思”。教师的存在能让我们的心田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在教学活动中,教案对我们的帮助很大。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把控课堂节奏,我们要如何才能写出一篇特别的教案呢?栏目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近似教学反思,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近似教学反思 04-25
- 关于幼儿园小班游戏教案(通用8篇) 88教案网主题栏目精选:“幼儿园小班游戏教案”,敬请访问。经过收集,88教案网整理了关于幼儿园小班游戏教案,相信您在阅读网页内容后有所收益。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写好本学期教学教案课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做足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幼儿园小班游戏教案 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