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教案参考] 六年级语文课教学设计2500字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教案参考] 六年级语文课教学设计2500字,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并正确读写课文出现的部分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特点?它有是怎样建造的?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培养对自然界细致观察的习惯和对动物的爱心。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蟋蟀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蟋蟀的资料,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阅读《昆虫记》这本书或观察蟋蟀及它的巢穴。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对于蟋蟀,你了解多少?师生交流,汇报搜集资料情况。(大屏幕展示蟋蟀图片)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参观一下大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的《蟋蟀的住宅》,你们有兴趣吗?(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不会读的字作标记,自学)

2、检查字词认读及朗读情况。

(1)出示词语,用多种方式认读。

(2)师生相互强调难写字,并适当写一写,加深记忆。

(3)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特点、建造)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出哪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合理有效的衔接下一个环节,同时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达到在语境中认读字词的效果,又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三、小组合作,梳理课文顺序。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后你想解决哪些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经过整理后汇报上来。

1、交流、梳理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

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

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板书:慎重选择、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简朴、清洁、卫生;加深加阔、不断修整)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胜心;引领学生梳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使之能驾驭课文,为今后的运用打下基础。)

四、小结课文,课堂练习。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与感悟呢?你对蟋蟀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吗?下一节课我们再走进课文。

1、抄写生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提出来。

2、选择正确读音。

洞穴(xué xuè) 粗糙(zào c?o)

慎 (shèn sèn)重 即(jí jì )使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隐蔽——柔弱——简朴——慎重——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出悬念,衔接下课;巩固基础,使学生学有所得)

五、作业布置:

1、带着你的疑问再读课文。

2、搜集关于描写昆虫的文章读一读,并写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词,同位互相检查,及时改错,必要时集体订正:

住宅、隐蔽、毫不可惜、弃去、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挖掘、搜索、倾斜、扒土、抛出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为下一课学习打下基础,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善于发问、善于思考)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师:同学们能提出问题,说明你们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下面请大家细读课文,找出答案并在小组内交流。

互动研讨:

1、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洞穴称做是“住宅”呢?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写法?

2、“随遇而安”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的前三句话)

3、“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恰好照应了课题“住宅”一词。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随机板书;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

4、指导朗读,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师: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不觉得有点太夸张了?默读文中相关段落,想一想为什么?(学生可能会结合蟋蟀的弱小及住宅建造方面来回答,引导学生抓住修建时的动作词来理解)

5、你对这个工程的设计者、施工者怎样评价呢?(学生可能发出赞叹或发表自己的感受)用什么语气读这句话?(指导读)

(设计意图:从问题入手,使学生有问题可问,有问题可想,在上一节整合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问题,达到精读的目的。)

三、积累佳句,感悟写法

1、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蟋蟀的住宅,这与他的细致观察是分不开的,文中哪些地方讲述他是怎样观察的,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2、文中采用大量的拟人写法,说明了什么?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找出相关的语句多读几遍,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摘抄下来。

(设计意图:好的文章是与作者细心观察分不开的,文中作者对自己是如何观察蟋蟀做了简要叙述,在此让学生找出来,品味写法,达到积累与感悟写法想结合)

四、总结布置,拓展延伸

1、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受或启发?

2、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坚持长期细心观察的敬业精神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平时,我们每一个人也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从小培养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3、选择学习;

(1)课后选一处景物进行观察,练习写一写。

(2)继续搜集关于昆虫奥秘的相关资料

(3)有条件的读一读《昆虫记》这本书。(大屏幕出示或出示小黑板)

(设计意图:再一次从整体上感悟课文,达到读悟共鸣,读写延伸,使读能为今后的用服务,让学生选择性延伸学习,激发求知欲及好奇心。)

附板书:

26 蟋蟀的住宅

特点:慎重选择 建造:加深加阔

向阳、干燥、隐蔽…… 不断修整

简朴、清洁……

吃苦耐劳 不肯随遇而安

伟大的工程

编辑推荐

2022课件推荐 六年级语文课教案530字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2022课件推荐 六年级语文课教案530字”,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学习目标

学生通过方法引路、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明白本学期的学习目标、主要内容、可用的学习方式、得到几个方面的,同时能参与其中共同讨论,提出改进建议,培养学生解读教材的能力,对本学期语文学习充满期待,做好学习规划。

学习准备

1.教师编写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2.《学习单》人手一份

3. 多媒体课件

学习活动

一、复习旧知,方法引路

1.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每册书里的课文是怎么编排的?平时是怎样学习一个主题单元的?

2. 师生交流。

二、任务驱动 探究专题

1. 学生阅读目录,交流:本册书一共有几个主题?

2. 各学习小组对照《学习单》针对一个单元主题进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本单元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将达成哪些目标?然后按照要求完成表格,最后选派代表进行汇报。

三、自学汇报 展示成果

1. 各学习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展示表格。

2. 师生交流:现在我们了解了学习内容,确立了学习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那么下一步的学习你会怎样去做,如何去学呢?

四、师生交流 商议方式

1. 出示《课程》表格,学生快速默读,边读边想:你倾向于哪种方式?谈谈你的看法。如果有不同的意见,也可以提出来。

2.师生交流。

五、下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本学期要学的'内容和学习的目标有了整体的把握,对内容和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这个学期的语文学习中,希望你们依靠自己的努力认真读书,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敢于实践,使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六年级语文课教案


知识与技能: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2、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小组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

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

教学相关资源: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同学们,还记得闰土吗?说说闰土给你留下的印象。

闰土这个朋友是谁介绍给我们的?他在介绍闰土时用了哪些方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从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中,感受他崇高的精神。(版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下目标。出示小黑板(熟读课文,采取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新词,概括各段段意,练习给各段加上小标题,初步理解课语文内容。)(明确目标)

二、初读课文,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借助字典弄清楚。

2、再浏览一遍,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可分为几段?你怎么知道的?

3、同桌讨论。总结归纳段意(第一段讲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第二讲伯父跟“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第三段讲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第四段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工人。第五段讲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4、刚才大家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段意,你能用更简洁的语言给每个段加个小标题吗?教师指导学生加小标题。教师讲解拟小标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作小标题。

5、选择其中一到两个段落放声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得流利。想想如何加小标题。

6、生分小组讨论研究。

7、教师小结。(板书: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三、再次默读课文,想想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小学六年级音乐说课稿人音版2500字精选


88教案网相关栏目推荐:“小学六年级音乐说课稿人音版”。

相信大家不可避免都会接触对文档的撰写吧,范文正被大家广泛地阅读和借鉴参考。大家不妨多借鉴范文的整体架构,您是否正在考虑怎么样才能写好范文?于是,88教案网的编辑为你收集整理了小学六年级音乐说课稿人音版。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音乐说课稿人音版【篇1】

小河淌水

教学内容:聆听《小河淌水》,学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教学目标:

1、聆听三个《小河淌水》的不同版本片段,对比它们的异同点。

2、学会演唱《赶圩归来啊哩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全班齐唱《妈妈格桑拉》。

二、新课教学;1、聆听三个《小河淌水》的不同版本片段,对比它们;2、简介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意;(1)教师简单介绍歌曲;(2)学生跟着音乐哼唱歌曲的第一乐句;3、完整聆听乐曲,引导学生从音色与器乐的表现形式;(1)你听到乐曲有哪些乐器演奏?;(2)管弦乐队与钢琴演奏、人声演唱相比,你认为哪;4、教师简单介绍管弦乐及作者;5、再次完整聆听乐曲

二、新课教学。

1、聆听三个《小河淌水》的不同版本片段,对比它们的异同点。

2、简介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意境。

(1)教师简单介绍歌曲。

(2)学生跟着音乐哼唱歌曲的第一乐句。由于单调高,注意保护嗓子,通过哼唱,加深对旋律的熟悉与记忆。

3、完整聆听乐曲,引导学生从音色与器乐的表现形式上谈谈对乐曲的感受。

(1)你听到乐曲有哪些乐器演奏?

(2)管弦乐队与钢琴演奏、人声演唱相比,你认为哪一种表现形式在表达歌曲的意境、感情上更细腻、更丰富?

4、教师简单介绍管弦乐及作者。

5、再次完整聆听乐曲。

6、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1)简介歌曲的创作背景。

(2)学唱歌曲,体验歌曲情绪。

(3)为歌曲伴奏,表现歌曲情绪。

(4)用多种表现形式表演歌曲,渲染歌曲气氛。

三、全课小结。

1、师生共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组、师生、生生互评。

小学六年级音乐说课稿人音版【篇2】

教学目标:

1.聆听民族管弦乐《瀑布》片段,听出表现瀑布飞泻的乐器,在聆听中认识民族管弦乐队的排列。

2.通过欣赏《瀑布》激发学生对民族管弦乐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由于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欣赏能力。

瀑布是选自阎惠昌于1982年创作民族交响音乐画《水之声》的第一章。乐曲水之声共有四个乐章:瀑布、湖水、小溪和大海,通过描绘各种水的声态,展现了谁的千姿百态和波澜壮阔,抒发了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此作品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乐器)评奖中获二等奖。

乐曲的第一乐章瀑布:一开始用钹和鼓的敲击,模拟了水流的声音,先是水珠滴滴,继而水声潺潺,接着水波滔滔,飞泻之下,营造了强烈的气氛,把人带入了瀑布的面前,作者用一个特定的和声通过多组乐器在不同位置上的参差进入,使音响的层次厚度不断扩大增强,描绘了山泉由少到多,最后终于汇成瀑布飞泻而下的大自然情景。接着以瀑布音响为背景,有梆笛首先奏出取材于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旋律,其后笛子与笙以不同的高度,以模仿的手法先后再次重复呈现。随着整个拉弦乐器组以激昂的情绪配合吹管乐器和弹拨乐器的泉水奔流的动态,将音乐推向了**。紧随其后的乐段由笛子及弹拨乐的对位,则以清新空旷的音乐格调,将主题变形为悠长的山歌,恍如回到作儿时在家乡放牧吹笛时的情景,抒发了作者面对壮观的大瀑布所产生的种种感受好和联想。

这首乐曲中描绘和表现水的各种形态,打击乐和琵琶、扬琴等乐曲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乐曲不仅是表现情景,更通过二胡、笛子、笙等乐器表达了人堆自然的真切感受。

民族交响音画《水之声》第二乐章湖水:宁静而有幻想色彩的乐章,以点描绘音乐的手法,在三角铁、木鱼、钹等敲出连续调的跳动的背景上,古琴奏出古谱的主题,表现了湖水的深厚及安宁。

第三乐章小溪:活泼的小快板,描绘了众多溪水时分时合、蜿蜒向前的情景。最后以多调式叠置的手法将这些主题同时结合,表现了众多小溪合奔大海的壮丽景象。

第四乐章大海。弦乐组分成二十多个声部并与其它乐器组合成许多音块,加上打击乐器,表现了海啸的宏伟壮阔,中管奏出的主题庄严沉重、辉煌嘹亮、气势磅礴,音乐犹如阵阵巨浪,全曲达到了**。最后乐曲在惊天动地的海浪声结束。

教学重点:

通过聆听民族管弦乐《瀑布》片段,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了解各种乐器描绘瀑布的各种形态,并引导学生认识民族管弦乐队的排列,从而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是神奇美丽的,总是会孕育出很多奇妙的景观,你能说出一些你所见过的自然景观吗?

二、新课教学

1.初听乐曲

(1)听到这首民族管弦乐曲,你会联想到什怎样的大自然景象?

(2)简单乐曲:这首《瀑布》是由指挥家阎惠昌创作的交响音画《水之声》的第一乐章。

2.聆听第一部分

(1)请你说一说这段音乐模仿什么声音?

(2)这段音乐一开始用到了哪些乐器?

3.再听全曲

(1)当听到瀑布飞泻的景象时,请学生用动作表现。

(2)听出表现瀑布飞泻的音乐和演奏的乐器。

4.复听乐曲,请学生谈谈哪一部分音乐给了自己最深的印象,并说出是用哪些乐器演奏的。

5.聆听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并唱一唱。

(1)说一说《瀑布》中哪个地方出现了和这首民歌相似的旋律。

(2)简介乐曲中出现了梆笛奏出取材于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旋律。

6.你能说一说你所见到的瀑布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通过乐器来表现瀑布的?

7.民族管弦乐队排列

(1)介绍民族管弦乐队分类及排列

民族管弦乐队一般分为:吹、拉、弹、打四大类。

a.拉弦乐器组:高胡二胡中胡革胡倍革胡

b.弹拨乐器组:柳琴扬琴琵琶中阮大阮三弦筝

c.吹管乐器组:曲笛梆笛新笛唢呐(高音、中音、低音)笙(高音、中音、低音)

d.打击乐器组:堂鼓排鼓碰铃锣云锣吊镲军鼓木鱼

(2)介绍民族管弦乐队排列

欣赏视频民族管弦乐《瀑布》,请你说一说民族管弦乐队是怎么样排列队形的?

大型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一般在70人左右,有时会根据作品的需要,乐队在排练演出时,适当地增减演奏员。大型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排练和演出席位安排,一般将弱音的拉弦乐器和拨弦乐器排在舞台的前面靠近观众,将强声的吹管乐器排在中间和偏后一些的席位,打击乐器排列在最后席位,这样的席位安排容易获得整个乐队的音量平衡和音色统一,也便于指挥家的指挥和各演奏员的配合。总的来说,弦乐在前,管乐在其后,敲击在最后的最外围。高音乐器在乐团的最里面,低音在外侧,敲击在最后。

三、总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民族管弦乐曲《瀑布》,这首乐曲通过用打击乐和琵琶、扬琴等描绘水的各种形态,表现瀑布情景,更通过二胡、笛子、笙等乐器表达了人对自然的真切感受。所以民族管弦乐十分奇特,可以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听觉盛宴。大自然是神奇美丽的,希望同学们热爱大自然,享受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一切。

小学六年级音乐说课稿人音版【篇3】

芬芳茉莉

教学目标:

1、接触多首以?茉莉花?为题的音乐作品,能够从中认识到以?茉莉花?为代表的中国民歌是世界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进一步收集并了解影响民歌变异的多种因素。

2、能够用柔美的声音、细腻的情感来演唱根据《茉莉花》改编的合唱,并能够背唱一段歌词。

3、欣赏《图兰朵特》中的《东边升起月亮》、三首我国不同地区的《茉莉花》及合唱,能够听辨并能用语言文字表述出他们在情感、风格上的差异。

4、能用不同表演形式表现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茉莉花》,每个学生都在其中承担任务。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用欣赏茉莉花清新、小巧的心情演唱歌曲。

2、聆听不同地区的《茉莉花》,享受不同风格带来不同的感受。

教具准备:光碟、多媒体设备、风琴。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1、2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歌曲《茉莉花》、欣赏《东边升起月亮》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演唱歌曲《茉莉花》对我国的民族音乐的表现能力和音乐特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通过为旋律画小节线和为歌词配旋律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及兴趣.

3、从外国人唱《茉莉花》引发学生自豪感,从而更加认真得去感受歌曲的优美。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和演唱歌曲《茉莉花》对我国的民族音乐的表现能力和音乐特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教学课时:本部分拟用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1、教师#教案#导语:

我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沙漠中的楼兰国有一位美丽动人的公主,名叫图兰多,但也很残酷。据说她给来自各国的求婚者提了个条件,能回答出她提的三个问题,就可以娶她,并赢得皇位,但如果答不出,就得被砍头。因此很多人包括国外的王子死在了她的刀下。有个鞑靼国王子也被图兰多的美貌打动,决心不顾一切要娶到图兰多,对图兰多提出的三个问题,对答如流,终于获胜,可图兰多仍不甘心。这时,王子倒慷慨地来帮她,请她在天亮之前能猜中他的名字,他就情愿象没有猜中图兰多的谜语那样,被处死刑。此夜,全城无人入睡,百姓和僧侣们都在向月神祈祷,希望图兰多诚服,从此结束杀戮。月亮出来了,僧侣的祈祷乐响起

2、茉莉花的旋律响起

或许就是这动人的音乐感化了美丽残酷的公主。终于她良心发现,从此改邪归正。音乐的魅力在这一时刻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这首曲子大家在哪里听过?有谁能哼唱两句给大家听听?

3、复听《东边升起月亮》

三、欣赏《茉莉花》与活动

1、历史简介

在中国,这首歌更是历史悠久。谁来把大屏幕中次连贯成一句话介绍给大家。(据史料记载,《茉莉花》最早发源于江苏扬州,大概是明朝时期,原来的歌名是《鲜花调》。)

2、听旋律

老师今天带来一样乐器,认识吗?(对了)这叫二胡,是我国的民族乐器。民族歌曲,就要用我们的民族乐器来演奏才能体现它的韵味。下面就请大家来听一听用二胡演奏出的《茉莉花》。

让生听一段,看学生状态,"抓住"听得入神的同学:"老师发现有些同学听得很入神,老师也一样,快要被着美妙的旋律陶醉了。你们能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达你们的感受吗?比如说,用手来表示听到的旋律的高低起伏。"

教师示范,再放第二遍。

3、原版的茉莉花(屏幕显示歌词)

先在江苏地区广泛传唱,清朝时期定名为《茉莉花》。一起听一听,边听边留意一下歌词,看看歌词是怎样赞美茉莉花的。(出示歌词、播放黑鸭子演唱的茉莉花。2-3段之间过门提示学生唱一唱)

学生回答问题:

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真的有这么香吗?我们一起来切身体会一下。(喷洒空气清新剂)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真的那么白吗?老师这里有几张照片一起来看看(播放照片)

茉莉花亦称"茉莉",为复瓣小白花,小巧玲珑,清香四溢,素洁光润,仿佛刻玉雕琼。该花原产印度、印尼、菲律宾等国。早在宋代传入我国。

自明代起,扬州已有少量茉莉引进种植,但大批种植至少始于清光绪初年。

4、新版《茉莉花》

民歌总是在人们的传唱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化。茉莉花小巧玲珑,以它名字命名的歌曲在经过多年的传唱之后,也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短小精致,也更加易学易唱。可以说就是几岁的孩童也时常将它挂在嘴边。(播放新版《茉莉花》

5、屏幕出现两首歌的旋律(简短的一句)。学生对比,知道的确发生了变化。

6、师生互动,说说茉莉花歌里一直唱茉莉花好,其实茉莉花并不仅仅可以用来观赏,你们知道茉莉花还有什么用吗?(泡茶、入药、做成工艺品等)

7、学唱《茉莉花》

今天能和大家一起,看花、品茶、听歌,老师非常高兴。大家觉得呢?这自古阿,高兴时必当高歌一曲。老师有个提议,不如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首《茉莉花》如何?

四、教师小结

总结歌曲内涵茉莉花在我国历史悠久,这首民歌轻盈活泼,淳朴优美,婉转流畅,短小精致,易唱易记,表达了人们爱花、惜花、护花,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情感,既积极健康,又储蓄柔美。

小结点题

今天,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关于《茉莉花》的内容,尤其是它在世界音乐的地位。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

(学生总结:感到骄傲自豪)

教师接:是呀,老师也想起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更应该将这首经久不衰的佳作永远创唱下去。

第3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茉莉花》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茉莉花〉,使学生近一步了解茉莉花的美丽,并能通过优美、抒情的歌声表现出来。

2、指导学生熟练演唱,并能背唱

3、通过演唱、欣赏等活动感受不同版本的茉莉花中所包含的文化。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用舒展,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哪?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看过影片之后猜一猜我们到了哪里?

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二、放录像

同学回答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

三、师:背景音乐有没有注意到?

师:今天我们一起到江南水乡走一走,共同学习并演绎这首江苏民歌〈茉莉花〉

四、歌曲学唱

1、听录音--------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A、欢快活跃B、亲切抒情

2、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A、婉转细腻柔美B、粗犷豪放抒情

3、歌曲表现了青年姑娘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歌曲表面上是在表现年轻姑娘既想摘花又怕挨骂的天真神态,实质上是在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洁感情。

4、唱歌谱

就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把歌谱唱一唱(出示歌谱)学生分三组唱,第一组先慢唱,然后恢复原速。

5、歌曲教唱

师:这么动听的旋律配上美妙的歌词一定更好听

a)放录象(学生听)

b)学生跟唱(多唱几遍)

划拍唱-----难点纠正:

把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容易出现的错误纠正过来。并告诉学生一字多音是江南民歌的一个特点。

6、放开声音唱一唱。

7、完整有感情的演唱。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茉莉花唱的更美?每一句怎么处理?

(1)学生自己试着唱一唱

(2)教师可提示:从速度、力度和演唱方法上有什么想法?

(3)学生把每一句都试唱出来,说出为什么这样处理,全体在试唱,教师指导。

(4)按照同学们处理的方法大家一起感受演唱。(放录音)

五、欣赏与拓展

1、《茉莉花》是首民歌流传于全国各地,奇歌词基本相同或者大同小异,旋律上既有相同的因素,由尤其独特的地方特色,从而鲜明的表现了民歌的变异性。还有的把它改变成了器乐曲。

2、创编动作

请同学们自己为歌曲编动作

3、拓展

师:我们加一种唱法:轮唱

(1)练习轮唱

(2)清唱

(3)放录音请同学唱第一段,全体起立唱第二段。

六、教师总结,师生再见.

说说这节课学习后的快乐之处是什么?

第4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三首不同地区的《茉莉花》,感受不同的风格

教学目标:

1、接触多首以"茉莉花"为题的音乐作品,能够从中认识到以"茉莉花"为代表的中国民歌是世界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通过欣赏,让学生乐于进一步搜集并了解影响民歌变异的多种因素。

教学重点:感受不同地区的歌曲《茉莉花》。

教学难点:能够听辨并能用语言表述出它们在情感上、风格上的差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统一题材的作品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什么样的区别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东北、河北,看看那里的茉莉花开得怎么样。

二、欣赏东北民歌《茉莉花》

1.师播放东北民歌《茉莉花》,设问:

A歌曲在速度和力度上有什么特点?

B音乐的风格与东北人的性格有什么样的关系

C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相比,歌词、旋律方面有何异同的地方?

2.小组讨论:

歌词基本相同,旋律变化比较大,显出东北人开朗的性格和音乐风格特点。

3.师简介东北民歌《茉莉花》:

辽宁海城的《茉莉花》旋律进行中的大跳明显增多,衬词的处理也显出东北二人转的特点。

4.生学唱东北民歌《茉莉花》,感受二人转版的《茉莉花》。

三、欣赏河北民歌《茉莉花》

1.师播放河北民歌《茉莉花》,设问:

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相比,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

旋律中加入了升"sol"和升"do"等音符,显现出北方爽朗和明快的音乐风格特点。

3.师简介河北民歌《茉莉花》:

河北南皮民歌《茉莉花》在旋律中保留了江苏民歌《茉莉花》中的一些主要因素、起始音也相近似。歌词的变化使歌曲融入较多的叙事说唱性特征。

4.师用听唱法指导学生演唱河北民歌《茉莉花》的旋律。

四、小结。

师播放三首不同地区的《茉莉花》,让学生辨别是哪个地区的歌曲。

[参考]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1000字汇编


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面对新的课程第一步就是写教案。教案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纲和目,编写教案时可以借鉴哪些范文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要求

1.通过制作“班级纪念册”,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育团队精神。

2.以生活为本位,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开拓思路,使他们体会到: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作文。

3.说写结合,完成两篇作文:

(1)介绍照片中的“我”;

(2)为同学的照片写一份说明(照片中的“他”)。

二、教学安排

1.导语。

你们即将离开生活了多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必定有些依依不舍。为了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建议你们每人挑选一张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生活照片,汇集成一本“班级纪念册”送给母校。你们同意吗?

但是,光有照片还不够,建议你们各自为自己的照片写一点说明,附在其中,好不好?

2.范例及讲评。

你为什么带这张照片来?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能说明什么?先想一想,谁愿意说说?

讲评重点:有无具体内容,是否介绍清楚。

板书:

围绕一个意思要有具体内容特点介绍清楚

3.练习。

(1)独立思考: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情况下拍的?其中有什么故事?

(2)小组交流,练习口述。

4.大组交流。

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得较好?

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介绍各自的特点。

5.当堂习作。

限定时间,快速习作。

6.相互修改。

找一个朋友,征询意见,自行修改。

7.小结。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2

知识和技能: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学习作者利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抓关键词句进行品读,读中感悟促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红军战士的敬佩和赞叹之情;学习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英勇无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体会红军战士的精神,学习作者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学生:搜集红军翻越大雪山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1 《七律·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讲述了一段震惊中外的历程。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面对种.种艰难困苦,面对地方军阀、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这支由年轻人组成的红色大军在极其险峻的地带迂回穿插,最终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走进大雪山,感受当年红军翻越大雪山的艰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2、听写文中带生字的词语,小组内评改,纠错。重点:

戳:读音chuō,注意“羽”字头的变化。

踉跄:读音liànɡ qiànɡ。

3、学生相互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师生共同解决难度较大的词语。

4、全班齐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作上批注。

3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感受。

四、齐读全文,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还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红军长征图中的雪山到底给那些战士们带来了那些问题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习1-4自然段,感受雪山环境的险恶

(一)学习课文第1、2段。

1读课文第1、2段,勾画出写雪山特点的语句。

2引导学生概括大雪山的特点。(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天气变幻莫测)抓住“白雪皑皑”、“终年不化”体会气候的寒冷,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天气的变幻莫测。引导学生思考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3.指导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3、4段。

1红军从江西出发,已经整整八个月了,他们现在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自由读课文第3段,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2汇报勾画的内容。

3这样的队伍翻越这样的雪山,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4面对险恶的环境,面对重重困难,红军将士的态度是——齐读第4段。你从感叹号中悟出了什么?(态度坚决、毫不犹豫)该怎样读?引导学生读3、4段。

三、学习5-6自然段,感受红军的无畏精神

(一)学习第5段。

1、红军在翻越大雪山过程中首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默读课文第5段,在相应的句子下作上记号。

2、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抓住环境描写的句子“一到山脚……到处都是雪,雪,雪。”“这里的地形……摔下雪壁。”体会环境的险恶。

作者不惜笔墨着力进行环境描写用意何在?面对险恶的环境,红军战士怎么做的?

这些险恶的环境与“被救出来的人,拍拍身上的雪块,系好鞋带,又归队继续前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引导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二)学习第6段

1、红军战士越往上爬面临的困难越大,“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艰难地前进,“拼尽”可换成哪些词?为何用“拼尽”?默读第6段,并在相应的词句下作上记号。

2、全班交流。

从“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浑身哆嗦”、“牙齿打颤”体会天气冷到极点;从“头晕脑涨,呼吸困难”、“要是……就……”这些句子中体会红军将士迈步前进极端困难,并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所以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挑战极限,翻越雪山。

3、引导朗读,并通过引读、结合插图或浮现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背诵本段。

四、学习7-12自然段,感受红军的革命情深

过渡:雪山无情,人有情;气候恶劣,但“人定胜天”!看吧,我们的红军战士是怎样用顽强的意志,人间的真情去战胜那坚实的冰山的!

1、读7-12段,在你深受感动的地方作上批注。

2、小组交流阅读感受。

3、全班交流。

从“一摸他的身子,已经冰凉了”可看出,战士江良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忍受着怎样的痛苦折磨在风雪里前进。

从“指导员望着……心想……也要挪过山去。”可看出他们患难与共,唇齿相依;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4、第11段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5、读12段中写景的句子,与前面写景的句子作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色彩不同,烘托出红军战士战胜自然,越过雪山的喜悦心情。)

五、感受胜利的喜悦

红军胜利会师,想象战士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小组互谈感受,指名反馈。

六、作业练习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在写作方法上有何收获

2.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14、翻越大雪山

无畏的精神

雪山环境险恶走向胜利

崇高的革命精神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语文活动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积累古诗,了解作者。

2、引导学生回顾,积累英雄人物及其英雄故事,举办“英烈故事会”。

3、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总结积累知识,归纳学习方法,培养写作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2.难点:通过开展“永远的怀念”的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两课时

主教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了很多英雄、革命者的故事,我们还在以前的课文中接触过不同的英雄,你知道他们吗?请看语文活动1中的“万花筒”。

二、万花筒

1、出示“我会填”卡片。

1)学生读卡片,填写。

2)学生讲述英雄故事。

2、“我会学”

1)读提示,明白活动意图。

2)回顾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过程,写心得。

三、百宝箱

1、出示诗句卡片。

2、学生读诗句。

3、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4、背诵诗句。

第二课时

一、大舞台

1、学生读“大舞台”提示,弄清活动要求。

2、分组准备。

3、活动开展。

1)展示资料:诗歌、歌曲、电影、故事等资料。

2)学生读其中一个片段,学生听读后交流感受。

3)选取一个感人故事讲给大家听。

4)学生听故事,点评。

二、课堂小结

学生将这次语文活动的收获写成一篇语文活动心得。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教学设计2500字集锦9篇


作为一名优秀引领学生的教师,教学中要有一份准备充分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每学科都不一样,但都有一个基本要求,可以提高教师们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究竟怎么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设计呢?栏目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

师引导、生探究

教具准备:

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谈话引入。

上课时间到了,我们班同学坐的整整齐齐的,你能用什么样的方法表示每个同学的位置呢?(让每位同学写出自己的方法并进行讨论)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板书:列行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班级座次表)在这张座位图中,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师指图:这是谁的位置?指名描述自己的位置?同桌说说自己的位置。今天老师还要教你们一种更为简洁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想知道吗?板书:(2,5)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位置吗?

2,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像这样用两个数来表示位置,我们称它们为数对。(板书)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用数对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板书)

2、巩固新知。

A、谁能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指名两个,说出数对的含义。如:老师板书(5,2),请这个同学起立,回答问题:(2,5)(5,2)这两个数对都由数字2、5组成,他们表示的位置一样吗?为什么?(两个数字组成顺序不一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

B、老师出示图中的点,相应的学生说数对,其他同学判断对错。(1,5)(4,2)(3,3)

当出示(3,3)时,问:两个3的意思一样吗?

在我们班的位置中,这样的数对还有吗?

如果有个班级最后一个同学的位置是(7,7),你知道这个班有多少人吗?为什么?(49个,因为表示有7列,7行,所以7×7=49人)

C、小游戏:接龙老师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同学起立,说出下一个同学的位置,以此类推。

D、寻找新位置。

1、收拾好你的东西,根据你手中的数对,快速找到你的新位置。

2、出示特殊数对位置,例如(5,)、(,)谁能帮助这两个同学找到他们的位置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1)你能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2)在图上标出下列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2)周六,小红和妈妈去动物园玩,她们的游玩路线如下:

(3,0)——(1,1)——(0,3)——(3,5)——(6,4)请你说出她们的参观路线。

2、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9,8)这个格已经涂好了,你能接着涂一涂吗?

(9,8)、(12,11)、(13,0)、(6,11)、(5,10)、(14,5)、(6,9)

2、生活中的数学

(1)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你能举出例子吗?教师出示:地图、围棋图。

(2)出示练习一的2题,这是国际象棋,你能说一说每个棋子的位置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位置

数对(3,5)

列,行

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

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教学设计 篇2

设计说明

本课时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解决问题。本节课的设计突出了统计图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学生身边的实例,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经历选择统计图的过程。

1.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集体交流,合作学习。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合作交流。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组织一些“合作学习”的活动,使学生在探讨中比较、体会每种统计图的特点,并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3.注重渗透德育于教学当中。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德育和智育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刻刻地渗透德育。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学到新的知识,而且在思想上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搜集24~28届奥运会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奥运会吗?今天老师带来了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国运动员夺取金牌的画面,请同学们欣赏一下。(出示课件)

学生看完后老师提出问题:

(1)你知道是哪一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吗?

(xxxx年)

(2)在北京举办的是第几届奥运会?(第29届)

(3)我国是从第几届奥运会开始获得奖牌的?(第23届)

师: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看一看近几届奥运会我国获奖牌的情况。(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同学们感兴趣的奥运画面,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本节课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读取信息,了解数据。

(课件出示统计表)

第24~30届奥运会我国获金牌情况统计表

届数

24

25

26

27

28

29

30

金牌/枚

5

16

16

28

32

51

38

师:看了这个统计表,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

师:统计表能呈现出大量的数据信息,有时为了更直观、具体地表示数据的特点,我们往往会把统计表中的相关数据绘制成统计图。我们已经学过三种统计图,分别是什么统计图?

师小结:这三种统计图都有各自的特点,使用时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2.分析统计图,理解统计图的特点。

(1)引导学生观察这组数据,思考:

要把第24~30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绘制成统计图,你们觉得应该选择哪种统计图?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的选择?

(我们小组选择的是条形统计图。因为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每一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量的情况)

师:(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观察条形统计图,说一说它的特点是什么。

(能够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师: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选择吗?

(我觉得也可以选择折线统计图,这样可以看出这几届奥运会我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变化情况)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师引导、生探究 教具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谈话引入。

上课时间到了 ,我们班同学坐的整整齐齐的,你能用什么样的方法表示每个同学的位置呢? (让每位同学写出自己的方法并进行讨论)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板书:列

老师左手起第一组就是第一列…,横排就是第一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班级座次表)在这张座位图中,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师指图:这是谁的位置?指名描述自己的位置?同桌说说自己的位置。今天老师还要教你们一种更为简洁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想知道吗?板书:(2,5)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位置吗?

(2,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像这样用两个数来表示位置,我们称它们为数对。(板书)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用数对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板书)

2、巩固新知。

A、谁能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指名两个,说出数对的含义。如:老师板书(5,2),请这个同学起立,回答问题:(2,5)(5,2)这两个数对都由数字2、5组成,他们表示的位置一样吗?为什么?(两个数字组成顺序不一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

B、老师出示图中的点,相应的学生说数对,其他同学判断对错。 (1,5)(4,2)(3,3)

当出示(3,3)时,问:两个3的意思一样吗? 在我们班的位置中,这样的数对还有吗?

如果有个班级最后一个同学的位置是(7,7),你知道这个班有多少人吗?为什么?(49个,因为表示有7列,7行,所以7×7=49人)

C、小游戏:接龙

老师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同学起立,说出下一个同学的位置,以此类推。

D、寻找新位置。

1、收拾好你的东西,根据你手中的数对,快速找到你的新位置。

2、出示特殊数对位置,例如(5, )、 ( ,)谁能帮助这两个同学找到他们的位置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1)你能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2)在图上标出下列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 猩猩馆(0,3) 狮虎山(4,3) (3)周六,小红和妈妈去动物园玩,她们的游玩路线如下 : (3,0)——(1,1)——(0,3)——(3,5)——(6,4) 请你说出她们的参观路线。

2、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9,8)这个格已经涂好了,你能接着涂一涂吗?

(9,8)、 (12,11)、(13,0)、 (6,11)、 (5,10)、 (14,5)、 (6,9)

3、生活中的数学

(1)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你能举出例子吗?教师出示:地图、围棋图。

(2)出示练习一的2题,这是国际象棋,你能说一说每个棋子的位置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位置 数对(3,5) 列,行 教学反思:本堂课,我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这是一节“应用题”的练习课。我通过“变异”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题目:一堆糖果,分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如果男女生共分,每人可分6个;如果只分给男生,每人可分10个;如果只分给女生,每人可以分几个?

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按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求出结果。当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设问:“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学生一下思维活跃起来。一会儿,平平说:“老师,我想出了一种新的解法,我把原题通过变异为:一项工程,甲乙合做要6天完成,如果甲队独做要10天完成,如果乙队独做要几天完成?于是得出新解法。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评析]“变异”是指改变基本的思维方向,把知识要点进行转化,进行奇异的探究,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在本例中学生正是运用了这一思维方法,才使一个用最小公倍数解答的应用题成为了一个较普通性的工程问题应用题,思维实现了创新,解法达到了最佳,可见,“变异”是实现创新的又一种方法。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去寻求多种知识的变异,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对学生的一些超意识想象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不能只用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去评价学生的某一思维结果,应当让其在教师的激励下去努力实现思维的创新与再创新。

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中,我是这样设计和组织数学活动的:以学生对问题的定向思考为起点,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尝试性探索为特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就构成了顺利开展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而学生的尝试性的问题解决的探究活动,则是学习过程中的主要活动。

(注意:引出问题≠发布指令、问题意识≠简单发问、问题化教学≠问答式教学、虚拟问题情境≠虚构问题情境、解决问题≠消灭问题。)

例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

一、任务呈现

1、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现在能否请大家来说一说,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2、现在,请大家在纸上任意画二个三角形。

3、每个同学都观察一下自己画的三角形,它们都一样吗? 每个同学都将自己画的三角形举起来给大家看一下?它们一样吗?

说一说,大家画的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每个不同的三角形的角的大小都一样吗?

4、现在你能不能猜猜看,这些三角形有什么是一样的呢? 这些不同的三角形的角的大小不一样,那么,将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加起来后,它们的大小可能会一样吗?

猜测:

一样

不一样

不能确定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呢?

二、尝试操作与探究

1、想一想,用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来探究,可能更方便? 可以先对自己画的两个三角形进行探究

2、现在能不能把自己得到的结果进行一下简单的交流? 现在大家得到的初步结论是什么?

3、为什么大家得到的结论会有不同呢?

想一想,我们刚才再用量角器进行验证的时候,可能出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能尽可能地避免这个问题的产生?下面你们准备怎么做?

(提示:用怎么样的方法来减少角的度量的时候带来的误差?)

4、通过这一次操作,现在又得到了哪些数据?大家又获得了什么样的新的发现?能否交流一下?谁能将自己的探究观察演示给大家看?

现在得到的结论是?

5、讨论一下,还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教学设计 篇4

【案例与反思】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分组或者自由结合到社会上进行调查、搜集有关储蓄的信息,把调查的结果、遇到的问题或感受记录下来。

二、课内交流、探究

师:在储蓄的过程中,你搜集到哪些相关的知识?(学生分组汇报调查结果)

(生汇报。开放的问题情景下,根据每组学生的差异,预计可能出现下列情况:(1)有关储蓄的一般知识,如储蓄的方式;(2)有关储蓄的相关概念,如本金、利息、利率、税后利息税的知识;(3)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如有的小组利率的含义推导出利息的计算方法;(4)、有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和自己的感受)

师:根据每组交流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并和学生共同整理储蓄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板书: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三、创设情景、体验储蓄

1、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张大爷是一个孤寡老人,他打算把自己多年来节省下来的1000元钱存入银行,定期为两年,由于他行动不便,你能帮助他进行储蓄吗?

2、体验储蓄。根据刚才的汇报情况,安排教学过程。

(1)学生拿出复制好的储蓄存款凭证进行填写。

(2)学生活动,教师了解学生填写情况后,最后利用投影仪进行订正。

(3)、充分联系生活,设置储蓄密码。

师:同学们,为了保证储蓄的安全,你认为应该用什么办法呢?

学生:(经过讨论后回答)可以设置密码。

师:设置什么样的密码比较好呢?

(学生热烈进行讨论)

生1:可以用存款人的生日。

生2、可以用有纪念意义的日期。

生3:比较容易记的数字。

师:设置密码时,一般设置比较容易记忆的数字,可以用某人的生日或与他有关系的一些数字。

师:请你们给张大妈设置一个密码。

(4)保管好存折或存单。

师:储蓄完成以后,银行要给我们一个存单或存折,我们要牢记密码,妥善保管好存单或存折。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知识,如果告诉你两年的利率是2.43%,你能够求出张大爷储蓄到期时能获得多少利息吗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汇报情况)

生1:10002.43%2=58.6(元)

生2:10002.43%2=58.6(元)

58.620%=11.72(元)

58.6-11.72=46.88(元)

生3:10002.43%2=58.6(元)

58.6(1-20%)=46.88(元)

师生集体讨论订正,教师强调利息的计算方法。

师:储蓄到期时,张大妈实际领取本金和利息一共是多少?

生:1000+46.88=1046.88(元)

师生总结计算方法。

2、巩固新知学生进行练习

五、课后实践、体验储蓄过程

师:请同学们课后把平时积攒的零用钱存入银行,在储蓄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你能想办法解决吗?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讨论。

教学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理念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体现了以下几点教学思想:

一、关注学生发展,整合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这是对长期以来以知识为本位教育目标的重要改革,也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今后获取高质量生存条件的有力保证。所以,本节课根据教材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按照关注学生发展理念的认识,确立了知识技能目标、情感性目标、实践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努力使学生在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性领域获得发展、构建自我。

二、联系实际应用,重组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都是教师在遵循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确立的,教师只关注教材、大纲和教学参考资料,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背景,学生接受的归根到底只能算是数学知识。这种数学知识不能服务于学生的生活,更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应用,重组教学内容,将课前调查、课后实践、怎样填写储蓄凭条、怎样设置密码等知识和本节课教学内容利息组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经历了储蓄的过程,充分理解了有关利息的知识。并在相关问题的解决中,相应地获得了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三、培养学生能力,开放教学过程

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传统的教学过程将学生禁锢在课堂上,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本节课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尝试大胆地开放教学过程。课前让学生分组进行有关储蓄知识的调查,搜集有关相关的信息,这样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意识和实际调查的能力,分组调查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课堂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报整理,总结利息的求法,培养了学生信息的交流和处理能力;课后又要求学生去亲自实践,体验储蓄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针对学生差异,实施多元评价

《新课程标准》评价体系,不仅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和数学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各种教学活动外,还给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己的机会和空间。在课内进行交流时,教师还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给出知识性、行为逻辑性、实践性、合作性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方式,使不同的学生认识了自我,有利于他们的再发展。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经历做圆、画圆的过程中认识圆的特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

3.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演示自然界中的圆,有向日葵的花盘、荷花池中的莲蓬、平静水面的圆形涟漪

谈话:从我们欣赏的这些美景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举例:这都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圆,其实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为制造的圆,请你举出实例,好吗(学生举例)

质疑:(出示圆形喷泉水池图片)看了这个圆形喷泉水池,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小结: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有关圆的问题。(板书课题)

【评析: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入手,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二、合作探究

1.做圆。,

谈话:请大家先在小组里商量,然后用提供的材料动手做一个圆。(材料有:图钉一枚、绳子一根、铅笔一枝、吹塑纸一张、剪刀一把。)

(1)展示学生做出的圆;

(2)让学生汇报做圆的方法;

(3)交流做圆的关键。

小结:做圆的方法是先在绳子的两端各拴上图钉和铅笔,然后把图钉固定在吹塑纸的中央,拉紧绳子用铅笔围绕图钉画一圈,把它剪下来,就做出了一个圆。其中关键的步骤就在于不仅固定的图钉不能移动,而且转动时一定要拉紧绳子。

【评析:利用提供的材料动手做圆,使学生在实践中初步感知了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同时明确了图钉固定点到铅笔画出的圆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2.画圆。

提问:画圆的工具是什么你会使用圆规画圆吗

请大家用圆规随意在纸上画出两个圆,并说说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思考:如果要求画出的圆是同样的大小,该怎么办呢(学生讨论)

小结:只要把圆规两只脚分开的距离保持一样长,那么画出的圆一定同样大小。

【评析:让学生用圆规试着画圆,形成实践的体验后,再交流画圆的方法和感受,充分体现了探索性的学习方式。】

3.认识特征。

谈话:请大家把画在纸上的圆剪下来,然后把这个圆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操作)

提问:把对折的圆展开后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

必要时引导:几条折痕在圆中心会怎样几条折痕的长度怎样

翻开课本第116页,看书并围绕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1)什么是圆心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

(2)一般用什么字母来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呢

(3)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

(组织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圆的特征十分明显。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和无数条直径,并且这些半径的长度相等,直径的长度也相等;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则是直径的;一个圆的大小是由半径的长短决定的,圆的位置由圆心所在的位置决定。

【评析:学生探究圆的特征,首先通过动手折纸的实践活动,发现折痕同样长,并且相交于一点,直观感知了圆心和直径;然后在看书自学的基础上,通过讨论认识了圆心、半径和直径等概念,弄清了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学生对圆的各部分名称的认识及特征的探究经历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过程。】

三、巩固深化

1.在折纸的圆上画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并用字母把它们标出来。

2.指出下面各圆中的半径和直径。

3.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2)直径3厘米的圆比半径2厘米的圆要大。

(3)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4)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时,圆规两只脚分开的距离应是4厘米。

4.从下面的图中,你能够获得哪些有价值的信息你又能联想到什么

【评析:练习设计目的明确,层次清晰,针对性强,巩固、深化了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

四、总结延伸(略)

总评

圆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一种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本课的设计,教师不过分拘泥于教材内容,而是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充分关注学生的经验,用心捕捉圆在生活中的原型,创设出特定的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还独特地安排了做圆、画圆等环节,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做圆的操作中感知了圆是曲线图形,在画圆的实践中体验了圆的特征。在对圆的特征形成直观体验的基础上,通过看书自学,引导学生认识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以及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整个教学设计,教师注意创设情境、点拨诱导,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在互动交流中不断释放出潜能,完善自我的认识。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2、使学生巩固五年级的相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

一、 课堂教学常规的说明:

1、上课的各项要求说明等。

2、练习的各项要求说明等。

3、其他说明。

二、 复习旧知:

(一) 填空:

1、分数单位是1/8的最大真分数是( ),最小假分数是( ),最小的带分数是( )。

2、1米的3/7是( )米,3米的1/7是( )米。

3、一座挂钟的分针长10厘米,时针长7厘米,一昼夜,分针尖端走了( )厘米,时针扫过了( )平方厘米。

(二) 解决问题:

1、一个正方形的周长与圆的周长相等,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是3.14米,圆的半径是多少米?

2、把一些桃平均分给12只猴子,正好还剩1个;如果平均分给8只猴子,正好也剩1个。这些桃至少有多少个?

3、甲、乙两车从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车在超过中点10千米的地方与乙车相遇,已知相遇时甲车行了140千米,乙车行了多少千米?

4、一根钢管长3米,重4千克,这样的钢管每米重多少千克?1千克这样的钢管长多少米?

5、甲6分钟做13个零件,乙8分钟做17个零件,丙12分钟做25个零件,比一比,他们谁做得最快?

6、如果用两根长62.8厘米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圆形和一个正方形,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些?大多少平方厘米?

7、将一个直径是12厘米的圆分成64等份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8、一满瓶油连瓶重650克,用去一半后连瓶重400克,瓶重多少千克?油重多少克?

9、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5.7米,在花坛周围铺一条宽0.5米的环形小路,这条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0、一捆电线长178米,装了8盏电灯,还剩下4米,平均每盏灯用电线多少米?(只列方程)

(三) 拓展练习:

1、某汽车站有甲、乙、丙开往三地的汽车通过,甲车每隔15分钟开过此站,乙车每隔10分钟开过此站,丙车每隔12分钟开过此站。现三辆汽车在同一时刻从此站开过后,再过多少时间又同时从此站开过?

2、(1)工人们修一段路,第一天修了公路全长的一半还多2千米,第二天修了剩下的一半还少1千米,还剩20千米没有修完。公路的全长是多少千米?

(2)有一桶油,每次抽出桶里油的一半,连续这样抽了5次后,桶里还有油10千克,求这个桶里原有油多少千克?

3、周燕有一盒巧克力糖,7粒一数还余4粒,5粒一数还余2粒,3粒一数正好,这盒巧克力糖至少有多少粒?

4、甲、乙两人原来一共有46元。甲买一本故事书用去12元,乙买一本科技书用去18元,这时两人剩下的钱正好相等。甲、乙两人原来各有多少元?

5、公路上一排电线杆,共25根,每相邻两根间的距离原来都是45米,现在要改成60米,可以有几根不需移动?

6、一个最简真分数的分子,分母是两个连续自然数,如果分母加上4,这个分数约分后是2/3,原来这个分数是多少?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教学设计 篇7

一、长方体与正方体

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资源: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个稍大的纸盒及一个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纸盒、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小纸盒、每个小小组准备一个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然后把许多这样的纸摞在一起,问学生还是长方形吗?

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让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的纸盒的面,使学生感觉它很平,再用两只手握一握长方体的纸盒。问: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就是立体图形(电脑显示若干立体实物)。

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师: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二、引导探究

1、出示例1:

(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具,回答上面的问题。

(2)抽象图形。

说明: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通常这样画长方体。

(师边讲边画长方体的直观图,注意要规范。)

问:实物中长方体的每一个面是什么形?作图时,根据作图的原理除了前面和后面之外,其他各个面都画成了什么形?但实际是什么形?

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图上哪3个面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另外3个面在哪里?

2、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结合直观图逐一向学生介绍棱和顶点,并及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2)同桌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纸盒,互相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电脑分别显示面、棱、顶点这三个部分,加深印象。

3、长方体的特征。

出示: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长方体有什么特点,讨论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特点。

(1)面的特点

长方体有几个面?谁能迅速的数出长方体的6个面?比较哪一种方法好?

长方体的6个面是什么形状的?还有不同看法吗?这两个面的位置是怎样的?(可结合拍手理解“相对”)

(还可以出示预先准备好的纸盒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一般来说,长方体的每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大小一样,可以用这四个字(出示:完全相同)来代替。(电脑演示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个特点)

(2)棱的特点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种很快的数出这12条棱的方法?

如果有学生是分组来数的,可以结合长方体铁丝框架数一数。想一想:每组有几条棱?每组4条棱的位置是怎样的?相对的棱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电脑显示棱的特点)

(3)顶点的个数

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是怎样迅速数出来的?

(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看着自己的长方体纸盒说说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

**小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一个长方体的面可以分为3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4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4、学习长、宽、高

(1)问: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吗?

指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师边讲边标注)

(2)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量出它的长、宽、高。

5、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师:学习了长方体的特征,你们想不想自己来探究正方体的特征?你们准备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想用哪些办法来研究?

(2)学生交流后,让他们小小组去探究。

(3)全班交流。

6、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1)观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明确: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由于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所以它的棱的长度不分长、宽、高了,就叫做棱长。

(2)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7、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10—11页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结合第3个图形再说说这个长方体的面的形状有什么特别之处。

2、练习一第2题。让学生说一说。

3、练习一第3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各问题,并说说怎么看出来的。

明确:这个长方体前后的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的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4、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判断摆出的这几个几何体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让学生互相指一指每个几何体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5、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儿有一个关于长方体特征的顺口溜。大家可以轻声读读。

出示: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五、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内容:P3例3、“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6—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资源:学生每人准备正方体、长方体纸盒各一个、剪刀

学生按小小组分别准备教科书14页思考题中所需的若干张硬纸(每种6张)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师:这节课,我们要继续研究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

1、让学生看教科书3页,像例3那样,将有关的棱用红线描出,并按照例题所示的步骤进行操作,得到正方体的展开图。

2、把展开图再复原成立体图,再进一步展开、复原,让学生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

3、让学生独立一剪,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得到的展开图,在交流中认识不同的正方体展开图,并思考展开图中的各个面与原来各个面的关系。

4、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

拿一个长方体纸盒,沿着一些棱剪开,看看它的展开图,先从自己的展开图中找出长方体的3组相对的面,然后在其他同学的不同的展开图中找。最后让学生观察相对的面在不同的展开图上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的规律。

4、“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在观察展开图的基础上,先在图中标注下面、后面、和左面,并说明自己的理由。然后将展开图复原成立体图来检验。

第2题

(1)出示各展开图,引导学生先想像把展开图复原成立体图的过程,再判断。

(2)把教科书117页的图形剪下来试着折一折从而验证自己先前的判断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6题

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展开图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对于不能围成长方体的图形要说明理由,最后再进行操作验证。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选择,再通过交流让学生说明选择的根据。

四、思考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纸,先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至少要用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再让学生操作。然后说说有没有找到什么规律。

五、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教学设计 篇8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六年级人教版这一册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应该让学生切实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在前面学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乘法和除法、百分数、圆、统计等知识,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进一步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

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

四、教学难点:分数乘法和除法、鸡兔同笼问题。

五、课时安排:

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1、位置(2课时)

2、分数乘法(12课时)

3、分数除法(13课时)

4、圆(8课时)

5、百分数(15课时)

6、统计(2课时)

7、数学广角(2课时)

8、总复习(4课时)

第一单元位置

单元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单元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单元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1、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一、导入

1、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

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

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

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

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

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

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练习

1、练习一第4题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

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

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分数乘法

单元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单元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单元难点: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

2、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1、分数乘法

(1)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

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

的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

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相应课件;圆的面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要给学校的圆形花坛铺草坪,每平方米8元,很显然要求出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那么怎样计算一个圆的面积呢?我们能不能和以前学过的图形联系起来呢?如果知道了圆的半径或者直径,可以计算出图中圆的面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圆的面积)前面我们学习了圆的有关概念。针尖所在的点叫做圆心;

圆心与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就是圆的周长。周长公式c=πd或c=2πr同学们可知什么为图形的面积,比如此长方形,长方形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长方形的面积。那么圆呢?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板书)如何求圆的面积呢?同学们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怎么去求的,去推导的吗?

二、探究合作,推导圆面积公式

1、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师: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计算公式又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

生: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切割成两部分,把这两部分拼成长方形师:哦,请看是这样吗?(教师演示)。

生:是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师:同学们对原来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刚才我们是把一个图形先切,然后拼,就转化成别的图形。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就把一个不懂的问题转化成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

师:对,这是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师:那圆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你们想知道吗?(想)

2、演示揭疑。

师:(边说明边演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16份,沿着直径来切,变成两个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师:如果老师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那又会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课件演示)。

师: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老师再继续分下去,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什么图形?(长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并借助电脑课件的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化曲为直的剪拼过程。]3、学生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1)讨论探究,出示提示语。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给的三个问题,请你们四人一组,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拼一拼,观察、讨论完成这三个问题:

①转化的过程中它们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它们的(面积)不变?

②转化后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③你能从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计算圆的面积的公式吗?尝试用“因为……所以……”类似的关联词语。

师:你们明白要求了吗?(明白)好,开始吧。

学生汇报结果,师随机板书。

同学们经过观察,讨论,寻找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真了不起。

(2)师:如果圆的半径用r表示,那么圆周长的一半用字母怎么表示?

(3)揭示字母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πr2

(4)齐读公式,强调r2=r×r(表示两个r相乘)。

从公式上看,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在计算过程中应先算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拼成的长方形与圆之间的对应关系,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师:同学们,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要求圆的面积,必须先知道什么?(出示例1)知道圆的半径,让学生根据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预设:

教师应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公式、单位使用是否正确。

2.如果我们知道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我们该怎样求它的面积呢?请大家动笔算一算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吧!3.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从而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作业。

1、教材P68页“做一做”第1小题。

2、判断题让学生先判断,并讲一讲错误的原因。

3、填空题复习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之间的相互关系。

4、教材P71页练习十五第3、4小题。

5、完成课件练习(知道圆的周长求面积)老师强调学生认真审题,并引导学生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一个条件(半径),知道圆的周长就如何求出圆的面积,老师注意辅导中下学生。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圆的面积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rr=r2S=r2

[参考]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案精选


88教案网主题阅读推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对于新手教师,提前编写教案是很重要的。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写好一份教案该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88教案网编辑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案,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与设想

江苏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是人物风采,今天我要引领同学们走近普通工人敬仰的文学大师鲁迅。

《一面》是篇回忆录,他记叙了作者阿累与伟大的作家鲁迅在内山书店不期而遇,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一次会面的过程。课文在记叙一面的过程中,突出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抓住最能突出鲁迅先生精神品质的肖像特点瘦进行着力刻画和反复渲染,充分表现鲁迅先生为人民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因此,教学《一面》时,我抓住文中所蕴含的数字玄机,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肖像在反映人物精神品质上的作用;要采用对话、朗读形式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并在个性化的阅读交流中引发学生的人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领悟到五个称呼的含义?从而进一步熟悉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加强对一面的力量的理解,学习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此外,补充有关背景介绍,以便更好理解课文。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人物风采,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和品格;感受课文中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学习观察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个性。

根据单元教学重点结合本文特点制定以下下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并能从外貌描写里了解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3、体会文中饱含感情的语句,提高语言的表述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法:对这篇回忆录的教学,我将以启发教学为主,设置情景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同时将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学法:学习课本,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速读、复述、反复朗读,列表讨论分角色朗读的学法,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表达分析能力,和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进程

教学程序将这样展开:

(一)整体感知、

1、屏幕显示数字16(设疑)

2、导入(显示的数字,同学们会感到希奇,数字和文本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关系,用此疑问引出本文《一面》)

3、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肯定可以从文章中找到这些数字的有趣答案。

(显示阅读要求1、通过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字词;2、简要复述我与鲁迅先生见面的经过。3、找出26数字所表示的内容。)

4、完成阅读要求。

(显示:

a、给下面字注音:踱、窖、捻、抖擞、颓唐。借此监测学生扫清文学障碍情况。)

b、假如你是本课作者阿累,电视台要做一期节目纪念鲁迅先生,面对记者的采访,你将如何再现与鲁迅见面的经过。

c、通过学生对与鲁迅见面经过的复述,相信大家已经找到了破解数字密码的钥匙,请同学们交流讨论自己的发现。(显示2两本书;3次外貌描写;4事隔四年;5个称呼;6次写鲁迅先生的瘦;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了学生们感到希奇的问题。)

d、结合2与4的数字含义,简介时代背景,作者资料,以便学生理解课文。

(显示背景,作者资料)通过这个环节就完成教学目标1。下面进入完成目标2的环节:

(二)精读赏析、引导分析三次外貌描写的异同及作用。

1.问:.假如你是摄影师来到内山书店你会抓拍到鲁迅先生哪个角度的镜头?下面请同学们看作者用文字捕捉到的鲁迅先生的画面。

这需要学生用横线划出三次外貌描写的句子齐读,反复朗读。

2.思考讨论:三次外貌描写的角度有不同?分别抓住什么特征来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学生讨论,列表比较)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合作,即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并汲取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人物外貌的写法。

3.作者反复写鲁迅先生的外貌时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一个字来表达瘦。

作者反复写鲁迅先生瘦的作用是什么?(从文中相关句子理解)

讨论明确:为了充分说明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严酷工作毁坏了,这就突出表现了鲁迅先生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伟大战斗精神。这个问题的设定,既领略了人物的精神品质,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理解。)

(三)、朗读评价20到38段内容,体会5个称呼的含义。

1.朗读36段,想一想你看到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的不同称呼,有怎样的感觉?(同志:志同道合;朋友:亲密无间;父亲:崇敬热爱;师傅:效仿学习;战士:顽强战斗)

2.问:这短暂的一面,为什么作者对鲁迅有这样丰富的感受?自由读2038段找出段中最让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评评。(教师适时引导,进行评价性朗读)

3.再读36段,注入你的理解和感情。

4.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对一面情景再次回放。(提醒学生留意二人对话,想象和揣摩人的语气、语调、动作、神态)

(四)、诵读第二部分,理解一面对我产生的影响。

1.点拨:这位廉价卖书甚至亲自送书给阿累的正是鲁迅先生!这短暂而珍贵的一面,给了阿累怎样深远的影响呢?自由读3943段。

2.齐读,背诵第二部分。

(五)、学生说学习感受

啊,鲁迅先生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此时您想说什么呢?

(六)、小结:

鲁迅用生命的全部光芒,划亮了充塞天地之间的黑暗和寂静。他走了,留下锋芒毕露的匕首和投枪;他走了,留下的是铁骨铮铮的思想和精神!是的,我们无法忘记鲁迅!愿每个同学都做一个像阿累一样有志气的青年,继续走好先辈们用生命为我们铺平的路

教学创意: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能激起学生对本文的爱好,更好的整体感悟全文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同时,对三处外貌描写作具体的引导分析。从而让学生学习到本文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人物外貌的写法,是人物形象得到形神兼备的刻画。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案 篇2

回顾:清朝政府刚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就遭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和要挟,清政府在无奈之下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京张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但是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

1.那么面对帝国主义的轻蔑,面对恶劣的地理环境,詹天佑是否畏惧、退缩了呢?不,他没有,而是毅然地接受了任务。请同学们快速阅读4、5、6自然段,想一想课文是通过那几个典型事例来突出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的。

2.想一想,每个事例用四个字来说明可以吗?(板书)(适当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

3.下面,让我们再细致地了解一下詹天佑是怎样勘测线路的?(找同学读)哪一处你最感动,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或句子用下划线钩出来。也可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用括号括起来变成蓝色。

(1)在你看来他是一个什么人?这与他的成功有关系吗?

4.詹天佑工作认真地态度,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高度的民族责任感,预示着他将来一定会成功。但是,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的工程最艰巨。詹天佑作为建筑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采取了哪些方法呢?请大家继续阅读第5自然段。

(1)谁来说说詹天佑为什么采取这两种方法?你能把这两种凿法用画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吗?(画完后说凿法)居庸关为什么画的要高一些,八达岭为什么要平缓一些?(看动画)采取这两种凿法的好处是什么?

(2)在开凿隧道这个问题上,詹天佑非但没有延长工期,还把工期缩短了一半,对此你怎样看戴詹天佑?(聪明)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赞美詹天佑的话,应该用哪个词?(杰出)

5.詹天佑对居庸关和八达岭的两条隧道采取的开凿方法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但他对待不同问题采取不同方法的态度更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那么,除了开凿隧道能说明詹天佑的杰出之外,还有更叫人称绝的地方。大家继续阅读第6自然段吧!在读完后大家思考几个问题。(1)说说第6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2)为什么要设计人字形线路?(3)这样做的好处在哪儿?(回答后学生到前面表演一下火车怎样通过人字形线路的。)

6.现在如果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赞美詹天佑,你会用哪句呢?(板书爱国)

7.正是因为有了詹天佑这位总工程师,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jn)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miǎo)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8.相信此时此刻,大家对詹天佑这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下面请大家带着感情再朗读一遍课文,让我们再次回到詹天佑的世界中去。

9.现在你想对詹天佑说些什么,请你写在他的图象下面。

小学课文《詹天佑》

1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条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2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长200公里,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当时,清朝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no),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kng)制我国的北部。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清朝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

319xx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外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4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cho)笑,毅(y)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kng)着标杆,背着经纬(iǎo)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案 篇3

小学课文《詹天佑》教学设计二十二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会詹天佑为国争光的爱国品质。

2、使学生理解詹天佑克服困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杰出才能。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教学难点:詹天佑修筑铁路的思想动力是为国争光。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目标定向:

1、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新词。(同学纠正)

〈2〉听录音〈第一、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詹天佑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出有概括性的词语)

2、目标:本节课我们就来看一看课文是怎样表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的。

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

听录音〈课文全文〉并思考:

1、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的?他接受这项任务说明了什么?

(腐败的清政府和中国工程师饱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他要为中国人争一口气)

2、在勘测路线的过程中,詹天佑是怎么做的?他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这么想?

(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句子,并着重体会他要为中国人争一口气的思想动力。)

3、让学生读第五自然段,让学生用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开凿时用了什么不同的方法?为什么用这两种不同的方法?

(投影两段文字理解詹天佑根据两处地形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开凿方法:居庸关高两端凿进;八达岭长中部凿井。)

4、让学生用图形表示开凿隧道的两种方法。指名让两名学生进行板演。

5、让学生读人字形铁路一段,说一下这里具体情况怎样(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坡度特别大)

6、投影解决困难的文字,阅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青龙桥附近的火车是怎么上山的?

(学生阅读理解并进行演示)

7、通过图示,感知这一困难的解决方式。

(采用人字形线路,两个火车头)

8、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在修筑这一铁路的过程中,表现出詹天佑这位工程师不仅有强烈的爱国精神,而且还有着杰出的创造性才能。

9、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结合外宾赞叹和中国人对詹天佑的纪念体会这项工程的伟大和詹天佑的杰出。

三、当堂测试: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詹天佑用了哪两种不同的方法?他是怎么解决火车上青龙桥的陡坡的难题的?

四、课堂小节:

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在解决这些困难时詹天佑表现出了杰出的才能,而他行动的思想动力是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

五、作业:课后题2、4。

板书设计:

21、詹天佑

接受任务要为中国人争一口气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案 篇4

【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要紧扣开篇的第一句话,围绕杰出、爱国,抓住当时的历史环境和自然条件,揭示文章的中心。把教学重点放在阅读理解上。

(一)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通过查工具书,初步理解阻挠:要挟、藐视、勘测、主持、经纬仪、竣工等生词的涵义。

2.按照课后习题1中的(1)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进行的?,(2)修筑京张铁路遇到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让学生自学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划出文章的段落,为精读课文作铺垫。习题1中的(3)题,可在精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深化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再作思考解答。

(二)精读课文,突出杰出、爱国(重点讲读二、三两段)

1.通过京张铁路简图(或地图册),让学生了解京张铁路的地理位置,理解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认识修筑京张铁路的重要意义。

2.扼要介绍修筑京张铁路当时的历史背景:清朝政府的软弱无能;帝国主义者掠夺、控制中国的野心。再让学生根据下面的四个问题,读课文的第二段,分步思考解答:

①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计划,一些帝国主义者为什么要出来阻挠?

②一些帝国主义者是怎样要挟清政府的?他们的企图何在?为什么说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

③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为什么全国轰动起来?外国报纸是怎样宣传的?

④连外国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依据?

围绕四个问题,让学生读、思、议、说,理解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领导修筑京张铁路的。

讲读第三段时,让学生思考:

①詹天佑毅然接受任务这表明什么?

②他面对高山深涧,悬崖峭壁是怎样精心设计施工的?这里要抓詹天佑的所做、所说、所想,来理解他工作认真、严密;要用图示法让学生理解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是怎样开凿的;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用骑车(或拉车)上下坡的情景,来体会、理解人字路线,用两个火车头,使火车平稳上下坡的道理,以突出詹天佑智慧和才能。

读讲第四段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课后习题1第(3)题:为什么说这条铁路修筑成功是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同时要让学生领悟树铜像的历史意义,领会今天的外国朋友看到这伟大工程赞叹不已的深刻涵义。

3.归纳文章中心思想。

(三)指导背诵,反顾全文,理解当时情况于文章主题的关系,落实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

1.指导背诵第三段,可用连线法帮助学生记忆:接受任务勘测线路(所做所说所想)开凿隧道设计人字线路。

2.回顾全文,思考问题:这篇文章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迹,来表现他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却用了很大篇幅写了帝国主义者的阻挠和自然条件的恶劣,这与文章所表现的主题有什么关系?通过设问,让学生反顾全文,思考和理解写人写事的文章与历史背景和当时情况的密切联系。这篇文章写的人和事距今已85年,写了当时的历史情况,更能表现詹天佑的杰出、爱国,显示中国人民高度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能把我国的事情办好。同时,使学生读了这篇文章,激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深信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能够把我国建设得繁荣昌盛!再让学生谈谈读了这篇文章有哪些想法,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为国献身的精神。

3.这种写历史环境表现文章主题的写法,要求学生变文法为学法,在学习本组后面两篇课时加以运用。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自读课文,能自主地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一个善意的谎言背后的真情。

3、培养乐于助人的真诚情怀。懂得放弃自己的一点私欲,能够成全一个美好的愿望和每人一点点善意的付出,会给这世界增添许多美好和欢乐的道理。

重点难点:

学会自觉地在字里行间体会文章真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九条,(指要诚实几个字)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小学生要诚实,不能骗人,骗人不好)可生活是很复杂的,并不是书上的几句话就能概括得了的。

有时欺骗并不会遭到谴责,也许反而会得到感激,比如我们将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一场得到感激的欺骗。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

交流:你发现了谎言了吗?

残疾青年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

二、细读课文

1、过渡:对,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其实会读书的同学能从课文中就发现蛛丝马迹,会发现摊主的心思,再读读课文,好好找找看。可以圈点关键地方。

2、交流:

(1)、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一愣为什么?一亮又说明了什么?)

(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道(为什么茫然?为什么要命令?)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去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提!(为什么急?从拼命想阻住可以看出什么?)

3、他这样的煞费苦心又赚不到钱,为什么还要这样费尽心机?(为的是让我能读到书)

4、你觉得我体会到他的良苦用心了吗?从哪看出?(第13、15节的两次哭)

5、小练笔:

那夜,静悄悄的,只有偶尔传来几声小虫子的鸣叫,一切都和往常一样。只有我躺在床上,辗转难眠

6、过渡:这时候,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从摊主这善意的谎言中,这虚设的那匹马的背后,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三、感情朗读

真会读书!但真正会读书的人不仅会读进去,还要能读出来,读出什么来?读出感情来。这件事是我上小学五年级时发生的,可是现在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还是禁不住热泪盈眶,可见情之深意之切,如果我们能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朗读把他的情感表现出来,那才叫会读书!文章很长,这样吧,自己先取一段认为最能打动你的文字来读读,先练习练习。

(学生练读,指名读。师相机评点)

四、情理交融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读有所悟,就是说要读出道理来,悟出人生哲理来。你们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感悟?明白了什么人生道理?

(指名说)

我也像大家一样,运用我的密笈悟出了这样的道理:1、放弃自己的一点私欲,能够成全一个美好的愿望。2、每人一点点善意的付出,会给这世界增添许多美好和欢乐。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案 篇6

小学课文《詹天佑》教学设计十八

小学课文《詹天佑》一文主要讲的是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文章开头就说他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是为什么?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要看一看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教师应帮助学生把当时当地的情况了解清楚,把文章中所叙述的事同当时的环境联系起来,这样才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深刻含义。对此,在对教材的处理与整体设计上,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个环节:导预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设计这样两个问题:詹天佑是怎样一个人?课文主要讲了他的什么事?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个环节:导细读精读课文,理解其深刻含义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紧紧抓住文章的第一句话,即本文中心句,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环境下进行的?

2.修筑京张铁路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3.为什么说这条铁路的修筑成功是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仔细读课文,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学习课文第二段时,我首先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科学落后,工程技术人员缺乏,备受帝国主义欺凌。清政府一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要挟、嘲笑;再加上当地的自然条件非常差(地形复杂、山势险峻),所以说,修筑京张铁路,确实不是一件易事。接着我又精心设计了两个问题:

1.在这样的环境下,詹天佑迎难而上,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决心要为中国人争气)

2.他接受任务后是怎样做的?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克服的?(过渡到重点段落,即46自然段)

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克服了种种困难,都与当时当地的情况有密切联系。课文具体提到三个困难:

第一是勘测线路。

这里地势险峻,气候恶劣,在这种情况下,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他自己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还常常向当地农民请教。这原因是什么?因为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

第二是开凿隧道。

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课文举了两个例子说明工程的艰巨。詹天佑不仅创造性地采用中部凿井法,而且亲自参加实际操作。

第三是设计人字形线路。

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大,火车爬不上去。詹天佑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解决了火车爬坡难的问题。

第三个环节:导议读深化课文,揭示中心

齐读最后一小节,指导学生理解:成功地修筑京张铁路是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联系课文中心句(开头一句话),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詹天佑的确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第四个环节:导练习巩固复习重点知识

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动脑、动手,主动参与。如:教师可利用图画的趣味性特点让学生在玻璃板上图示:中部凿井法,从两端向中间凿进的方法。然后选出比较好的图画,用幻灯投影,学生边演示,边说出这种凿井法的好处。让学生用玩具火车在挂图上演示,并说出人字形线路的好处。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这样直观形象的教学,学生印象深刻,而且加深了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

[参考]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教案通用


教学模式要组织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案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教案写作是老师们经常讨论的话题。教案有助于帮助老师对各个教学节点的时间把控,你是否也想编写出一篇优秀的教案?根据你的需要,88教案网小编精心整理了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教案,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教案 篇1

复习重点

1、掌握本单元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能正确运用。

2、辨析同音词,正确应用。

3、背诵《船长》一文的有关段落。

4、说话练习:学习采访。

5、作文:学会感恩。

复习过程:

一、字词:

(一)、强调:廉、庸、簸、薄的写法。

(二)、注意多音字:

着想、背着、呼号、给予、尽管。

(三)、辨析同音词:

先找学生说说辨析的方法,再进行强化训练。

1、休养、修养

(1)他经常读书,很有()。

(2)他在家()了一个月,便康复了。

2、截至、截止

(1)作文竞赛()到本周五。

(2)()八月底,本刊物已收到稿件几百篇。

3、反映、反应

(1)这篇文章()了劳动人民的贫苦生活。

(2)听了教师的提示,他没有任何()。

4、顷刻间是指再写四个这样的词

5、聚精会神形容再写四个这样的词

6、负荆请罪出自《史记》、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故事:

二、课文重点。

廉颇是的人。

蔺相如是的人。

有关知错就改的名言有(两句)

负荆请罪意思是

形容知错就改的成语还有

学了这一课让我明白了

2、船长哈尔威是个的人。

他的做人之道是

学了这一课我领悟到

本文的作者是他被称为,他的代表作有。

3、《爱之链》课题的意思是乔依是()的人,学了本文,我懂得了。你联想到有关的名言有。

4、默写〈〈船长〉〉有关段落。

5、根据〈〈我不期望回报〉〉仿写诗名。

如果你是,我乐意是;

如果你是,我乐意是。仿写。

三、口语交际:

学习采访:刘老师让同学们采访小作家张桐,请你列一下采访提纲。

四、作文:

题目:感恩的心

重点指导如何写细致。

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3.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朱熹的音像资料、挂图等;结合综合性学习要求,推荐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中华传统文化名篇。

学生:搜集古人关于治学的名言警句。

教学设计参考

一、回忆《观书有感》,引入《熟读精思》

1、回忆引入:从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观书有感》引入,即“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导学生感悟到这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写自己读书获得新知的畅快,让我们领悟到:只有多读一点好书,才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今天,我们将学习他写的一篇文言文,也是关于读书的,大家齐读题目——《熟读精思》。

2、初解题目:题目是我们常常提到的一个词,学生可谈谈自己的初步理解。(如:要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熟练,同时要精心思考课文的意思。)同时理解到“熟”即熟练,“精”即精心,细致。

二、初读课文,提出困难

1、提出困难:那么朱熹是怎样具体谈论“熟读精思”的呢?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有什么困难就提出来。

(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普遍困难在两个方面,一是语句不容易读通顺,二是理解意思有难度。)

2、共商办法:引导学生根据以前学习文言文的经验,想想怎样来解决这些困难?

(比如: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意思读好停顿;借助工具书帮助理解难词难句;和同学展开讨论等等……)

三、合作交流,解决困难

1、自学克难:学生根据如上办法,小组合作,理解难词难句,试着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尤其注意读好停顿。

2、练习朗读:以多种形式的朗读相结合,引导学生逐渐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方法如:

(1)抽生展示读:检查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真实的朗读状况,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和评价。

(2)探讨难读句:对于一些易错的,不好停顿的,有朗读争议的句子,展开读法探讨。如这些句子:多音字需根据意思确定读音:“须整顿几(jī)案”,“不可倒(dào)一字”。理解意思才能读好停顿:“将书册齐整顿放”,“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3)老师范读或教读。

(4)学生再自由练习和展示读,可以个人展示,可以小组展示,可以男女生比赛,形式可以根据练习的需要而定,务必达到“熟读”的程度。

3、理解大意:直译者当充分肯定,达到意译的程度即可,也就是说只需要理解每句话和全文的大意即可。可这样处理:

(1)难点释疑:提出小组讨论后还不理解的地方(此处应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包括感知词语古今义的变化)。整顿:文中指“整理桌子”,而今天往往指整顿纪律、作风、组织等等。正身体,对书册: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分明读之: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

(2)自由练说:自己练习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不懂处还可以问问同学或老师。

(3)释义交流:请学生叙说文言文的大意,在师生共同评价中达到人人理解的目标。

4、齐读课文:理解了大意,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四、联系实际,领悟内涵

1、理解段意:学生默读思考,围绕题目,三个段落分别侧重讲了什么?(习惯,熟读,精思)

2、畅谈感受:目的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最触动自己的语句的感受。学生可以联系自己或他人的事例来谈,正面或反面的事例都行。教师应重点关注的“点”如下:

(1)怎样熟读:“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2)熟读的好处:“久远不忘”;“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不待解说,自晓其义”。

(3)精思的前提:“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4)精思的关键:“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练习背诵:再读课文,熟读精思,自由背诵第2、3段。

五、拓展积累,读记治学名句

1、名句回忆: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关于治学的名句,引导学生回忆。如“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读记名句:出示课后题中的三句话,学生理解、朗读、记忆。

3、结束语:希望同学们把这些名句,把朱熹的“熟读精思”的观点牢记心间,也祝愿同学们让读书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堂课上,同学们还联系实际,畅谈了自己学习《熟读精思》的感想,下课后,请大家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再互相交流交流。

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联想,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能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3、感受花潮的美和无限的生命力,领悟作者爱花、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花潮的美和无限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体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让我们齐读课题。你们是怎么理解课题的?你们见过潮水吗?你印象中的潮水是怎样的?(一望无际的,气势磅礴的,翻滚的,有潮声的......)那么课题为什么能把海棠花比作潮水呢?

二、品读第四自然段。

(一)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描写中感觉到这的确是一片花潮?

(二)交流、讨论并整理。

1、指名说,相机板书:多有动感有声音

2、过渡语:这究竟是怎样的花潮呢?

(三)再默读第四自然段,想想你在读的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把它概括成一个词来说说是怎样的花潮。在课题前加()

1、交流并板书:迷人的美丽的气势磅礴的有生命力的有声有色的......

2、教师小结:迷人、美丽、是因为海棠花旺盛的生命力,气势磅礴、有声有色也是因为海棠花旺盛的生命力,所以旺盛的生命力是作者把海棠花比作潮水的最重要的原因。

3、再次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海棠花磅礴生命力的语句,用--划出来,并想办法把它读好,想想你是从哪些字眼中体会到花潮的生命力的。

着重点拨理解以下句子:

句1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

A、指名有感情地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B、理解"鼎盛时代"、"炫耀",请你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或一朵花,你会如何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如何显示自己的喜悦呢?

C、打开课件,出示海棠花图片。

D、交流想象。

E、小结过渡:这么多同学的想象给我们一种争奇斗艳、喜气洋洋的感觉。我们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F、齐读。(不刻意追求齐整,按自己的理解朗读)

句2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的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象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

A、出示句子,指名有感情地朗读1、2两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B、这里的波浪什么?为什么感觉象在大海上翻腾?(在阳光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阴影更衬托出花的艳丽和明亮,就仿佛无数波浪在碧绿的大海上翻腾。)指导看图片。

C、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来想象花"象潮水一般地动,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的磅礴气势。齐读1、2两句。

D、过渡语:作者看到这一片的海棠花产生了如此奇妙的想象,我们把由看到、听到所引起的想象称之为联想。(板书:联想)作者越看得出神,联想就越丰富。

E、齐读第三句。

F、再次投入的齐读。

G、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交流。

小结语:是啊,大家的想象是多么的美,但这一切都来自于海棠花旺盛的生命力。

H、你能用朗读来体现海棠花这种旺盛得令人惊叹的生命力吗?

I、自由读、男女声分读、集体读(用自己认为最能表达感情的方式来读,不刻意追求一致。)

过渡语:有潮水必然有潮声,那么什么是花潮的潮声呢?

句4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的嗡嗡声,也许什么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

A、出示句子自由读。

B、指导朗读。读出轻柔而有生命力的语感。男女生错落有致地读。

三、朗读,升华情感。

1)引语:作者去看海棠花,并由大片海棠花联想到了红云、红海、潮水、翻腾的波浪和午夜的潮声,让我们领略到了充满磅礴生命力的美,从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了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来看花的吗?(心潮澎湃,爱花,对生命、生活的热爱)

2)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来朗读这段课文。

四、课堂作业:摘抄2-3句你认为写得最出色的文句。

五、课外作业:背诵第四自然段。

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教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根据本学期工作计划的安排,结合班级学生及语文学习的具体情况,本着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实际语文能力为重点,力求挖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在能力,在不增加学习负担的前提下,进一步争取语文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突破教材重难点,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引导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知识进行梳理归类,通过教规矩和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复习的能力和主动复习的良好习惯。

3.对教学中学生掌握不好的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新学知识。

4.讲练结合、精讲精练,轻负担、高质量。注重能力培养,使学生喜欢学语文、会学语文。

5.面向全体、不适时机对学生进行培优补差,使优生更优,差生有较大进步。

三、复习时间:一周

四、复习形式:分类复习

五、复习内容:

1、掌握本册要求写的生字及相关词语,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会照样子写句子,能运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3、掌握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法,能正确分析段落,初步掌握分段知识,能简单概括段意。

4、掌握要求背诵的课文,并进行与课文相关的积累的巩固。

5、进一步提高口语交际水平,在阅读复习中相机进行实践。

6、进一步了解本学年段的习作要求,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并根据不足进行指导。

六、具体安排:

(一)基础知识复习:

1.时间:二个半天

2.形式:专题复习和训练评讲相结合

3.内容:本册书的生字词的音形义,形声字,同义词,反义词,修改病句,照样子写句子等。

4.措施:

(1)编写训练题一份,进行堂上练习。包含以上内容。

(2)根据学生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单项专题复习,重点是掌握生字词和修改病句,实词的词性。

(3)采用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阅读复习:

1.时间三个半天

2.形式:以学生练习为主,老师有针对性地重点评讲,

3.内容:要求背诵的课文,重点课文的重点段落,及配套的阅读训练。

4.措施:

(1)教会学生复习方法,先全面复习每一课,再重点攻有关重点课文的重点段落。

(2)采用多种方法,比如学生出题,抢答,抽查,学生互批等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3)优帮差,加强合作与督促。

(4)辅差工作不放松。

(5)课堂上教会学生抓住每篇课文的知识要点,重点突破,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相机进行口语交际实践。

(6)加强检查的落实,必要时动用小组长和班干协助,力求重要地方人人过关。

(三)作文复习;

1.时间:一个半天

2.形式:习作欣赏、修改和临场指导

3.内容:进一步提高审题、选材能力,本学期自己的习作修改,进一步提高。

4.措施:

(1)对于中下生加强写得出的个别指导。

(2)书写习惯的纠正。

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语言情境使学生理解并感悟“卖艺度日”“坎坷”等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3、在对文本的逐步解读中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从而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感悟、理解课文,从而体验盲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第一节课我们了解了阿炳的悲惨身世,十多年过去了,阿炳的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为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带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贫穷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再一次的来到二泉。

2、这一次的到来和以前相比有什么不同呢?他想起了什么?下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第四自然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学第四自然段,比较这一次的到来和以前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时他想起了什么?

(以前他是跟着师父来赏月,他看到了水面的月光如银,听到了淙淙的流水声音。这一次他什么野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

(他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2、小结: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经风霜的阿炳已经无法欣赏眼前的美景,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美好的景,伤心的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

3、一读,指导朗读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4、你从这句话当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阿炳的心声,也是师傅的心声,更是穷苦人民的心声......)

(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5、二练

阿炳为_________而深沉地叹息。(自己坎坷的人生)

阿炳为_________而伤心地哭泣。(自己师父的离去)

阿炳为_________而激愤地倾诉。(自己的坎坷命运)

阿炳为_________而倔强地呐喊。(自己追求幸福的生活)

6、三听、《二泉映月》

(过度)师述:就这样,一曲《二泉映月》从阿炳的琴弦上流泻出来,它久久地回荡在二泉池畔,久久地回荡在我们的心里.下面我们学习第五自然段。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

(1)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画出;(听着,听着,......他的手......泻出来。)

(2)找出描写音乐变化的语句;用“﹋”画出;(起初......在......在......在......人生道路。)

(3)找出音乐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  )”标出;(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2、交流表现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

(1)联系上下文说说对“倾吐”的理解。

“倾吐”即“倾诉”。

(2)从“禁不住”、“不停地滑动”、可看出阿炳什么?

(抒发情怀的急切和全身心投入创作的状态)

(3)阿炳要“倾吐”什么? (阿炳要通过琴声倾诉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赞叹...... 怀念......思索......)

(4)通过什么“倾吐”?(二胡)

3、交流描写音乐变化和音乐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

(1)出示字幕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

①再听音乐起始部分,想象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

②交流:作者是如何把“委婉连绵”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通过琴声把自己要倾吐的情怀具体表现出来的?

(比喻句:月光流水音符,排比句:在…在…在…)

③指导用徐缓、抒情的语调朗读这一句,加深体会。自由读,女生读。

(2)出示字幕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____,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抒发了……

①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阿炳通过琴声表达自己的情感板书:看到阿炳的坚强)

②指导朗读,语速加快,音调加高,读出“势不可挡”的气势。自由读,男生读。

(3)出示字幕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①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朗读理解作者通过这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现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②乐曲表现了阿炳的什么?(悲、苦、恨、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板书:热爱生活,热爱音乐)

③指导朗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读出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

4、小结:正是长期积淀在胸中的种种情怀,化作创作的灵感,才孕育出这不朽的乐曲。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二泉映月》诞生了。相机指导学习第6自然段。

六、学习第6自然段

1、齐读第6自然段。

2、小结:是啊,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二泉映月》诞生了,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七、 课堂教学总结

1、通过聆听《二泉映月》这首美妙的乐曲,通过文本的反复学习,我们仿佛听到阿炳深沉的叹息、悲伤的哭泣、激愤的倾诉、通过倔强的呐喊,我们看到了阿炳的坚强,感受到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对音乐的热爱,说明了阿炳(板书:)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2、让我们再一次欣赏这首美妙的乐曲,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从而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再听《二泉映月》完成对对联练习

上联:泉声 琴声 心声声声入耳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诵全文

2、预习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听到: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看到:坚强

感到:热爱生活,热爱音乐

说明了: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结束

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学会抓住重要线索复述故事。

2.体会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受到感染,内化语言。

3.感受苏武历尽艰险,持节不屈的坚贞的民族气节。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课文,体会苏武的爱国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歌词的写作特点,即借助环境的渲染烘托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入

天我们进入《苏武牧羊》的学习,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查找的关于苏武的资料和信息。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排除读音障碍;

2.理解难度词语;

3.读准音词,再读全篇。

4.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的苏武在北海边经受的身体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

5.整体朗读全诗

三、品读感悟

1.请大家自读课文,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苏武十九年的牧羊生活呢?(苦、艰难、生不如死等相关词语)

2.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苏武生活的穷困与愁苦,你对他的处境有怎样的感受?

3.苏武的哪些经历让你感到心酸?找出来并谈一谈你的体会。相机引导“雪地又冰天”雪落地而不化,可见天气已经寒冷,而又结冰,可见天气(十分寒冷),而牧羊又在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我们学过《第一场雪》,文中提到,可见天气(特别寒冷)。在这样的天气里,就是锦帽貂裘,也难以抵抗寒风的侵袭呀,可是我们的苏武,那个并没有料知自己会被扣押的苏武,他穿着什么呀?难以御寒的布衫,他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九年,228个月,6935天,别说一天,每一秒都是痛苦的煎熬!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心酸。

4.这“难中难”仅仅是雪地与冰天,也就罢了,苏武又随时面临着什么的威胁?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渴了只能吃雪,饿了只能吞毡,这么冷的天,如果能喝上一口热水,对于苏武来说,过分吗?这么冷的天,吃上一口娘做的家常饭,过分吗?悲,我们的苏武,只能吃冰冷的雪,冰冷的雪,怎能帮助他御寒?我们的苏武,他只能吃难以下咽入肚后难以消化的毛毡!这根本不能称做食物的东西,怎能帮助他御寒?同学们,苏武只是一个普通人啊,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啊,而不是一块没有知觉的石头,他的感觉并不迟钝,这一切,怎能不让我们感到心酸?

5.想象一下,历尽难中难,他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屈服了吗?

师小节:这就是苏武,一个怎样的苏武?

(虽然历尽了……,但是他却一心想着……;虽然历尽了……,但是他却一心想着……)

6.身处异乡的苏武,当听到匈奴吹着的音乐,会想些什么?

那是不能与母亲相见的愁苦,这愁苦整整十九年。这十九年里,没人知道,苏武的头发已如娘亲一样雪白。那是与妻子不能相见的愁苦,这愁苦整整十九年。尽管思亲如此愁苦,但我们的苏武却任……(生接读)

7.加上了一个“任”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再加上一个任字,可见这时的情景,虽然苏武的处境让我们感到心酸,但他的精神却让我们感到敬佩。

8.带着心酸,怀着敬佩,让我们伴着音乐,读一读全篇课文。

师小节: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四、拓展延伸:

此时此刻,苏武在你心目中是什么形象?从他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精神?

课下请同学们阅读《汉书·李广苏建传》的苏武牧羊原文及译文。

板书设计

苏武牧羊

穷苦 坚贞不屈

(心酸) (敬佩)

小学六年级语文草原教案1000字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草原教案10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六年级语文草原教案【篇1】

【教学目的】认识草原特点,提高认识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要求】

1.学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2.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段。

【教学重点】认识草原特点,体会民族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以情贯穿,保持作者感情的连续性。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课文第1段;第二课时教学课文第25段。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2幅。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19.草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谈一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与体会。

三、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了解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了解草原天的特点,理解草原的天为什么比别处的天更可爱,体会作者激动的感情。

2.了解草原的特点,抓住一碧千里带动全段的学习。

3.体会作者感情。

4.理解骏马、大牛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去牧业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2.理解欢迎远客这层文字,结合彩虹欢呼句理解。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

3.结合汽车飞与走的不同描写,深入体会作者心情的激动。

二、学习课文第35段。

1.第三段:结合热乎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语句,体会主人的热情,客人的动情。

2.第四段:结合蒙民的招待物品及人们的表现,体会主人的热情;结合会心等句,体会两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结合主客表现,理解结尾诗句,深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归纳全文,回到整体,揭示民族大团结的课文主题,体会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族感情。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19.草原

小学六年级语文草原教案【篇2】

采蘑菇

雨住了,天晴了,太阳从云里出来了。

知道吗在这大草原上,雨过天晴,太阳一晒,蘑菇就长出来了。

走吧,咱们去采蘑菇!

你看这草多么密、多么嫩啊!你看这花儿多么鲜、多么香啊!

就在这花草丛中,找,找。

找到了!多么大的一个蘑菇圈!白白亮亮的,一个挨一个,在草丛里围成一个圆圈儿。

奇怪吗嘿,草原上的蘑菇都是这么长的,这叫蘑菇圈!一圈一圈,草丛里多的是!

草原上的鲜蘑菇,香着哩!

放鹿的姐姐

放鹿的姐姐,扎着鲜红的头巾、穿着像草地一样翠绿的长袍的姐姐,你多像咱草原上的山丹丹花呀!

你吹着响亮的鹿哨,挎着绣花的布袋,引着那群活泼的鹿儿,跑什么,跑什么呀这大草原上,不是到处都有鲜嫩的草儿,清亮的溪水吗

你吹着鹿哨,引着鹿群,在大草原上,跑得好欢快,好自在哟!

放鹿的姐姐哎,请把你的鹿哨借给我一会儿,让我跟你一起放鹿吧,在这水草丰美的大草原上。

牧马人

你骑一匹快马,在绿油油的大草原上飞奔,好像驾着快艇,飞驶在海面上。

马群,在你的前边奔跑,你像是在海上驱赶着奔腾的浪潮。

你一声鞭响,马儿你追我赶,在草原上撒开了欢儿;

你一声唿哨,马儿停下脚步,驯顺地俯首在绿草地上;

你叫得出每一匹马的名字,你说得出每匹马的故事。

我多想也做一回牧马人啊!

小学六年级语文草原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草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旋律特色,掌握3、5、6三音。

3、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造音乐美的才能和合作协调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完整演唱小学课文《草原上》。

2、唱准3、5、6三音的音高,并进行创编。掌握四分音符及二分音符。

3、初步听唱《我是草原小牧民》,把握节奏、情绪,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点:

完整演唱小学课文《草原上》

四、教学难点:

以3、5、6为基础音的旋律创编

五、教学准备:

琴、光盘、打击乐器(碰铃、双响筒、三角铁、响板等)头巾等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情境想象,导入主题

1、教师以语言及身体语言导入

揭示草原图画,放小学课文《草原上》的音乐,教师表演蒙古舞的基本动作。

2、揭示课题,简单介绍蒙古民族的风俗

师:我们这是到了什么地方啊?出示地图

(三)学习歌曲小学课文《草原上》

1、学习歌谱

(1)聆听歌曲,模唱曲调放小学课文《草原上》的音乐

师用LA来演唱歌谱。

(2)教学3、5、6的唱名,掌握音高

师:听到同学们动听的歌声,草原上的牧羊人们也想一显身手,。(黑板上两个大圆圈)

放小学课文《草原上》的音乐

2、有节奏地念歌曲词

(1)教师按照节奏念歌词边做动作,学生聆听

师出示歌词

(2)学生跟着老师念歌词,老师注意把握节奏

师:同学们愿意一起念念吗?(教师带领学生边念,边做动作)

3、完整地演唱歌曲

(1)听音乐,按乐句填词入曲

(2)完整地演唱全曲

4、艺术处理

(1)师:生回答)

钢琴伴奏

放小学课文《草原上》的歌曲

(2)认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

B、实践练习

师:

C、再唱歌曲

放小学课文《草原上》的歌曲

(四)课外延伸,创作表现

1、听赏《我是草原小牧民》

2、分小组合作创编

师(生回答)

2、请部分小组表演两段音乐

(五)课堂小结

师:

在饱览了美丽的草原风光,和热情的牧民们一起唱歌一起舞蹈之后,我们的内蒙古之行也即将结束,老师也要和同学们告别了!今天是音乐把我们连在了一起,我想,以后我一唱起蒙古民歌、一跳起蒙古舞,就会想起可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呢?

谢谢,最后

[课件参考] 六年级下册数学税率教学设计范文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课件参考] 六年级下册数学税率教学设计范文,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家乡改造前后的对比图。

(1)看图,说一说我们的家乡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从家乡的交通、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感受家乡的变化)

(2)讨论:用于改造家乡的资金是从哪儿来的?(引导学生了解财政部门拨的款大部分是靠税收得来的)

2.导入新课。

什么是税收?国家征收的税有什么用处呢?纳税金额是多少?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纳税的知识。(板书课题:税率)

设计意图:通过对家乡变化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税收的重大用途,并对学习纳税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初步认识、理解有关纳税的知识

1.仔细阅读教材10页的内容,从中了解有关纳税的知识。

2.学生自学后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有序地展示相关内容)

(1)什么是纳税?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2)什么人需要纳税?

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3)税收有什么意义?

税收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

(在学生理解税收意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用税收为人民造福的例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税收的重要性)

(4)税收的主要种类有哪些?

税收主要分为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几类。

(5)什么叫应纳税额?

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

(6)什么叫税率?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如销售额、营业额……)的比率叫做税率。

3.初步了解我国的税收政策。

我国的税收政策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根据国家规定,集体或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关纳税的知识,了解税收的作用。

⊙探究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10页例3。(自主探究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一家饭店10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读题,汇报从题中获取的信息。

已知营业额是30万元,税率为5%,求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3.思考如何运用所给信息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

4.学生尝试列式,师指名板演。

30×5%=1.5(万元)

答: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1.5万元。

5.讨论: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对接受本题解法有困难的同学,可结合线段图讲解:把营业额看作单位“1”,因为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所以应缴纳的营业税相当于营业额的5%,即应缴纳的营业税相当于30万元的5%。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设计意图:结合实例探究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用纳税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延伸

某饭店11月份上缴营业税3.5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该饭店11月份的营业额为多少万元?[指名板演:3.5÷5%=70(万元),并引导学生说清解题思路]

⊙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布置作业

教材14页6、10题。

频道小编推荐: |

六年级语文上册花脸教案教学设计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六年级语文上册花脸教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中国的京剧文化、三国中鼎鼎大名的关公已有了一定学生对程度的认知,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进一步加深对这些的事物及相关故事的了解。同时生活、对自我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感悟,文中小主人公可爱调皮的形象和回忆往事之趣能深深引起学生共鸣。因此,这篇文章的学习过程应是非常生动有趣的。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心理的方法。

2、继续培养学生圈点批注的习惯,培养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

3、感受作者崇尚英雄、渴慕成为一位英雄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心理的方法,理解和感受作者崇尚英雄、渴慕成为一位英雄的情感。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学生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并收集有关脸谱的信息;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激趣,交流脸谱信息

1、导入课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爱之物,请同学们讲一下自己的所爱。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作者冯骥才小时候和大家一样,也有自己心爱的小物品,只是和大家不同的是,他的心爱之物是——花脸。

2、说说“花脸”,教师补充,课件出示。(组织学生观看教师制作的关于“脸谱”的多媒体课件。)

教师补充:脸谱是一种中国戏曲内独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妆造型艺术。从艺术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图案式的。在漫长的月里,戏曲脸谱是随着戏曲的孕育成熟,逐渐形成,并以谱式的方法相对固定下来。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不同于其它国家任何戏剧的化妆。戏曲脸谱有着独特的迷人魅力。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有“生、旦、净、末丑”之分。“净”,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

脸谱中每种设色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红色表示赤胆忠心;紫色表示智勇刚义;黄色表示武将骁勇善战、残暴,表示文士内有心计;绿色表示侠骨义肠、性格暴躁;蓝色表示刚直勇猛、桀骜不驯;黑色表示忠耿正直;白色表示阴险奸诈……

典型的几种脸谱:红脸——关羽;黑脸——包拯;白脸——曹操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冯骥才的散文《花脸》,看看作者喜欢的是哪张脸谱。

(二)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大意

1、抽生轮读课文,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2、课件出示,正音正形

积攒zǎn俨然yǎn凛然lǐn咄咄duō龇zī戳chuō镶嵌xiāngqiàn依靠yī偃yǎn哧溜chīliū水渍zì霎时shà掖yē气概gài

教师补充:(多音字)sāi塞到yà轧制lūn抡起

sè堵塞zhá轧钢lún抡动

sài边塞gá轧帐

(词语)积攒:一点一点地积存。

俨然:形容很像。

凛然:严厉、严肃。

咄咄逼人:形容说话伤害人,令人难受。

艳羡:羡慕。

横刀立马:形容非常英武。

张牙舞爪:形容野兽的凶相,多用比喻人的凶恶样子。

霎时:形容短时间。

克制:克服。

3、请学生复述文章大意。

①详细复述,学生之间互相补充

②用一句话概括:写了作者小时侯在年三十买花脸,演花脸及因演花脸惹祸和遭惩罚的故事。

(三)精读感悟,捕捉人物心理

1、师问:通过复述,我们知道作者小时候喜欢戴花脸,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张花脸?看看这是怎样的一张脸谱,作者为什么喜欢它?

①圈划、朗读描写花脸的语句:这花脸好大,好特别!通面赤红……脸下边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

②抓关键词语,概括这张花脸的特点:特别——毫不凶恶,却有股字凛然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

③学生欣赏课件,齐读体会。

2、师问:这张脸是不是很熟悉,是谁的脸谱?从文章哪里看出?

学生交流:这是关羽的脸谱。从下文卖花脸的小罗锅的话中知道,也可从与这个脸谱匹配的兵器上看出。

谁来读读小罗锅的话,从他的话中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人?(会说话、会做生意,精明能干)

教师追问:这是怎样的兵器?

①请学生齐读描写青龙偃月刀的句子。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3500字


要求教学计划要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做到目的明确,要求恰当。教案的编写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编写教案为教师更好更快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服务。一份好的教案写多少字合适呢?下面是编辑精心为你整理的“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1

鲁迅还有很多名言哦: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

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鲁迅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鲁迅

那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课前思考:

书不但可以读,而且还真的可以煮的。所谓煮书;其实就是一种能反复诵读品味,直到把书读透的过程。因为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生活告诉我们:食粮是要煮熟后才会有利于更好地消化。我们读书消化的过程就形如一个煮食粮的过程,而认真、激情的态度就是煮书所必备的火,火候可大可小,这都需要书厨来很好地把握。

邀你赏读煮书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很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一天,爷爷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爷爷: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在锅里煮,不是煮坏了吗?

爷爷笑了:书是精神粮食嘛,既是粮食,为什么不能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爷爷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就是能够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做起诗来就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

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嘛。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来,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啊!这样煮下去,你不仅可以体会文章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多啦。肚子里的词多了,今后说话和写作还会犯愁吗?

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哩。

授后小记:

用心品读爷爷给我讲的故事,我们可以找到一把如何读书,如何品味书中的乐趣的金钥匙。唐代大诗人杜甫或许就是因为小时候就拥有了煮书这把金钥匙,才有后来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相信有了这把金钥匙,我们会收获更多的快乐,同时我也希望能把这把金钥匙送给我的学生们,助他们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征程中,沐浴书香健康地成长。

小资料:大风歌》

西汉高祖刘邦,生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死于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沛郡丰邑人(现在江苏丰县),字季,有的说小名刘季。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因为被项羽立为汉王,所以在战胜项羽后建国时,国号定为汉,定都长安,为了和后来刘秀建都洛阳的汉区别,历史上称为西汉。

古今贤文(合作篇)

人心齐,泰山移。独脚难行,孤掌难鸣。水涨船高,柴多火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块砖头砌不成墙,一根木头盖不成房。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根竹竿容易弯,三根麻绳难扯断。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知已知彼,将心比心。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亲。豆角开花藤牵藤,朋友相处心连心。

古今贤文(志向篇)

山立在地上,人立在志上。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钢。鸟要紧的是翅膀,人要紧的是理想。胸无理想,枉活一世。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虎瘦友心在,人穷志不穷。立下凌云志,敢去摘星星。有志周行天下,无志寸步难行。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年怕中秋月怕半,男儿立志在少年。般大不怕浪高,志大不怕艰险。没有爬不过的山,没有闯不过的险滩。见异思迁,土堆难翻;专心致志,高峰能攀。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实践是实现理想的阶梯,知识是实现理想的翅膀。不学杨柳随风摆,要学青松立山冈。

古今贤文(真理篇)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联系实际,有的放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欲知山事事,须问打柴人。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伟大出于平凡,理论来自实践。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满招损,谦受益。自满的人学一当十,虚心的人学十当一。孔小不补,孔大受苦。户枢不蠹,流水不腐。闻过则喜,知过必改。从善如流,疾恶如仇。钟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古今贤文(劝学篇)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坚持不懈,久炼成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身怕不动,及怕不用。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一事无成。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熟能生巧,业精于勤

课后反思:

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推荐一本书》。主要内容为介绍你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并且说出为什么喜欢这本书?

由此我想到本册书上刚学过的课文《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介绍的是《鲁滨逊漂流记》,让学生学习介绍自己喜欢的书,不是很好吗?

1、介绍喜欢的书的主要内容。

2、介绍自己对书的认识和理解。

3、表明自己喜欢的理由,这个喜欢可以是文中的一句话或者对文中人物的理解等等。

教学小记:

推荐一本好书口语交际活动,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阅读量与对书籍的见地,在班上掀起一股阅读的热潮。在教师的引导激励下,学生表达的欲望特别高涨,应该说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口语交际课。既然是一节口语交际课,学生说的比例当然要大。因此,我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尽情说,先四人小组交流对好书的看法,然后进行汇报。接着是小组内一个一个地轮着说,然后组内讨论推出一本最好的书,推选的代表在全班说时,组员还纷纷自发地起来补充推荐理由。而其他的同学也能各抒己见,这倒是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自主交流的场面。

课后反思:

语文与生活中的煮书让我想了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读死书中的死,是形容书的。可以理解为不通达的,通俗点讲也就是僵硬;刻板。整句的意思就是:读了些刻板僵硬不通达人情世故的书,是无实际用处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书,故称为读死书。死重点形容书而不是读。

死读书中的死,是形容读书的人。这里的死要理解为不灵活、死板的学习方式。死读书,就是形容一个人以死板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文章。

读书死中的死,含义深刻多了,隐藏着很大的哲理。潜台词就是,只会呆呆的读书,却不懂得将书中的道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人,那么他读那些书是没用的。一个人读了书却不懂得运用和一个死人没多大分别了。

我想一个人读书只要不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那与煮书也就不远了吧。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2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三单元的一首词《如梦令》。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教材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选文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组合。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诗文精粹。编写的意图是吸收祖国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作。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途中误入藕花深处,把栖息的鸥鹭都吓飞了。作者遣词、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平实、自然。侧重写景,情景交融。通过景物的刻划来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意境创造含蓄而深沉。

新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基于以上认识,结合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掌握藕这个生字,理解、感悟词意。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吟诵古词,掌握学习古词的方法,激发学生诵读、记忆、积累的兴趣。

情感目标:通过词句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意境,感悟古词的韵味,领悟词人所寄予的丰富情感。

只有入境,才能悟神,我把想象意境,领会词情,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和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首先,边读、边想、边悟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其次,让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著名古诗词评论家张中行先生曾说过:阅读古诗词的方法,最重要的是透过语句及意义而唤起诗情,走入诗境。鉴于这点,我打破常规,改革古诗词教学的传统做法;创设情景,以读为本、以学定教、发挥想象,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具体过程如下:

一、渲染意境,激发情趣

古诗词追求的是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因此,课程伊始,在古琴悠远的乐声中,召开一个小小吟诗会,聆听着学生们饱含诗情的吟诵,自然而然的把课堂带入了古诗词特有的意境美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词的兴趣,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以之前学过的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引出词《如梦令》,然后由学生介绍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李清照资料。

新课标对高年级提出的阅读要求是: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以及古诗词抽象、精炼、含蓄的特点,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于是,启发学生课前可以去查询资料。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为学习古诗词打下了基础,也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品质。

二、反复诵读感悟意境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与灵魂,诗主乎情,如此丰美的文学珍品,只有

静下心来读进去读上心、才能有所感悟,引起情感共鸣。因此,课堂上只有引导学生充分的层层深入的读,才能达到感悟词意、感悟词境、感悟词情的目的。

(一)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

(二)、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首先,让学生在注释的帮助下,小组合作学习,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接着全班交流。通过逐词逐句理解完后,请学生连起来说说整首词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把词读胖了,而作者却只用33个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感悟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

此环节,教师不多作讲解,而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

(三)、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欣赏的再创造。因此,形象意境,领会诗情,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李清照的《如梦令》向我们展现了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一幅幅流动的画。教学中,在学生熟读诗文的基础上,在古曲的萦绕中,让学生展开想象,并用笔描述下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用笔来思考,也就是要求学生边读边用书面文字及时记录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悟。那些在阅读时偶尔闪现的思想火花和灵感,因为有了笔才得以留下精彩。在描述画面的过程当中,他们也能旁征博引,情不自禁的吟出许多经典的诗文,如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想象---放飞了孩子桎梏的心灵,唤醒了孩子所有的感官:用耳听、用嘴吟、用脑想、用心灵感受,不知不觉把自己带入了特定的词境中。使学生学词的过程成为愉悦身心的过程。

(四)、瘦读全词、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读出词眼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

学生对词眼的理解各不相同:暮、兴、醉、惊、记。在找词眼后,再让学生联系词的内容说理由,在词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再一次细品了这首词,感受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从中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此时鼓励学生把这首词背下来,于永正曾这样说过: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好的古诗文,好的现代文一定要背,不背不记就不是学语文。

三、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出示李清照另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把两首词放一块儿,说说你发现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学生通过对照阅读,惊喜的发现《如梦令》这种词牌在字数、句式、韵律方面的特点。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态度的融合、提升。在本课教学之尾声,布置学生课后继续搜集其他词牌名的词,来拓展学生诗文学习的范围,以一课引一串,以本课为突破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打开学生的诗词的认识之门,树立大语文观。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总之,熟读、想象、描述、体会、品味的古诗词教学模式,以古曲、古韵、古风、国画使学生充分享受古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凝炼美,将学生带入中华民族传统的、博大精神的璀璨文化之中。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3

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正如恩格斯所说: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如何运用哲学观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我们钻研教材,并用以搞好课堂教学呢?现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二年级上册为例,说说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抓住内部联系,由已知走向未知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所谓故,就是已知,而新则是指未知。怎样做,才能从已知走向未知呢?关键是要抓住已知和未知之间的有机联系。先请看《英英学古诗》一课。对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课文中那首古诗《静夜思》是有一定困难的,可以算作未知。但是,下面英英所说的那段话,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能够大体读懂的,可以算作已知。所以,我们只要能够引导学生将英英所说的这段话读通、读懂,并将它与《静夜思》中的句子关联起来,让他们经历一个由此及彼、由已知走向未知的过程,理解这首古诗的大概意思也就不太困难了。其实,在本册教材中,一篇课文内部存在着有机联系,具有辩证关系的例子俯拾皆是。就拿《识字7》来说吧!需要掌握的生字:亭、停、闻、鸟、鸣,就与下面那一段韵文息息相关。停的字形和意思不就是一个人(单人旁)来到小亭旁边驻足歇脚吗?闻字不就是一个人打开了两扇门侧耳听那幅图所要表达的意思吗?而鸟和口组合在一起,自然也就是鸟鸣了。在教学时,我们只要通过点拨,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插图、文字和那段韵文的有机联系,他们就会较为容易地把握生字的意思,十分便捷地从已知走向未知。

系统论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发现散落在课文中字、词、句、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它们连缀成网络,那么,这篇课文所拥有的整体功能就一定会大于部分之和。

二、抓住内在联系,举一隅而三隅反

古往今来,人们常常把举一反三的能力视为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标志。那么,形成举一反三能力的关键在哪里呢?日本创造学会的先驱市川久弥教授在《创造工程》一书中指出:我的创造性科学或创造工程学的理论系谱,源于法国大科学家彭加勒对自己创造的经验总结的基本点,即我们必须指向目标,与其说是找出相似和相异,倒不如说重新认识看起来并不一致之中隐藏的相似内容虽然不同,但其形式,其部分间的排列是相似的。从这一方面看,后律的范围逐渐扩大,有包容一切的倾向。这也就是说,创造的关键是重新认识看起来并不一致之中隐藏的相似。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二年级上册中有这样两课:一课是《有趣的发现》,另一课是仙、动物过冬》。《有趣的发现》一课说的是达尔文在考察一个小岛时发现:这里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而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虫却无法生存。之所以如此,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里的生态环境与众不同经常刮大风。抽绎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道理,即达尔文学说的精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从表面上看,这两课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这两课其实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动物的形态及生存方式都要跟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有云:智者察同,愚者求异,智者有余,而愚者不足。它的意思是说,高明的医生往往能够从千差万别的症状看到相同的病因,而庸医只能看到表面上各异的症状,而看不清真正的病根。与此同理,如果我们在钻研教材时能够站在这样一个高度看问题,并能在教学中通过必要的暗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有趣的发现》和小动物过冬》两课之间的内在的某种联系的话(请注意,这里绝不是要对低年级的小学生进行显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而是要让他们在实际的阅读活动中,对普遍联系的观点有一点内隐的、形象化的察觉),那么,学生是不是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建立起更高层次的上位理论了呢?果真如此,那将对他们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再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产生深远的影响。

科学家贝弗里奇说:独创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之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够发现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之点,并将它们有机的关联起来,也就是独创了。

三、抓住内在联系,拓展认知的空间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二年级上册中的《识字6》是这样一篇词串韵语识字课文:

骏马秋风塞北

杏花春雨江南

椰树骄阳海岛

牦牛冰雪高原

显然,这是选择了祖国的北方草原、东海之滨、南国海岛、西部高原最具代表性的景物串连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篇准韵文。它所要描述的是祖国的幅员辽阔、山川秀美。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一课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一年级上册中《家》那一课有机地联系起来,不就能使学生原有的对祖国这一概念的具象认知得到进一步拓展、放大了吗?俗话说得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没有大海一样广袤无垠的大舞台,鱼儿难以练就搏击风浪的真本领,没有蓝天一样上下千仞、纵横万里的广阔空间,鸟儿难以练就穿云破雾的翅膀。所以,我们从把握教材前后的联系人手,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课与课之间的内在的隐性联系,就能搭建起一个更加宽阔的认知平台,让他们乐此不疲地投入到与文本、教师、同学之间的对话中去,就会使那些充满灵性的思维火花不断的进发,并不断地得到认同和放大。

以上所列举的仅仅是例子,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二年级上册中具有这样或那样内在联系的课文还有很多,还需要我们去认真地琢磨。

话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一篇课文内容,课文与课文之间会存在着相似的联系呢?张光鉴先生在《相似论》中对此做了很好的解释,他说:人的思维之所以依照相似性进行活动,其直接的原因在于:人的神经网络中的信息活动,乃是基于以相似的信息(这个信息有外部输入的,也包括大脑中自己产生的)为中介而自我进行的相似激活、相似联系、相似催化、相互调制、相似匹配的原理而工作的。人生活于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客观世界中那些俯拾皆是的相似性运动,必然要反映到我们的大脑中来。所以,人的思维的相似性活动,是受到上述几个方面的相似性原理的制约的。我们说: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人类思维的产物,而人呢,又是生活在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客观世界中那些俯拾皆是的相似性运动,必然要反映到我们的大脑中来。所以小至字词句篇,大至课文与课文之间,必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只不过大自然经常把宏观的相似现象展示给人们,而将其相似的基因和原理隐蔽着,让人们去寻找、去研究,谁寻找出这个现象的根本原理,谁就会发现更多的成果。

最后,我们简单说说。,如何抓住事物内部联系的问题。高士其先生说过:世界上的事物,虽然千姿百态,但究其内在的本质,都有其相同的哲理,当我们摸清了事物各自迥异的个性后,就需要开始去寻找他们内在的共性,这才是一个明哲、智慧的做法,也是认识事物的最好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大自然的运动规律,从而站在哲学的高度,通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真谛。(见高士其先生为《相似论》所写的《序言》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从高先生的这段话,我们不难发现,要想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要特别注意以下三条:

第一是要确立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在认识上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误区。误以为:科学就是分析。在这种思想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常常会把那些本来是融为一体的东西强行分解成若干个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显性的知识点,把一篇好端端的课文肢解成七零八落的碎片,把本来客观存在内在联系的课文人为的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分析是必要的,但分析又是有度的。这就如同水是由氢和氧构成的一样,如果你把它分解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它也就不具有水的功能了。

第二是要认真地研究事物各自迥异的个性,真正把一举好。从宏观上看,人的社会活动无非两类,一类是认知活动,二类是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基础的、是外显的,认识活动是内隐的,是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这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其中,实践活动的身份非常特殊,它是目标,也是手段。它既是一个人获得内隐认知的必然手段,又是一个人内隐认知能够显现的必然方式。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读书、背诵、口语交际和写作等实践活动,既是所要追求和达成的显性目标,又是培养学生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的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基本和重要的渠道。如果不从这些最为基本的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人手,就会使认知能力的培养、创造潜能的开发、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望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之相反,仅仅追求实践活动显性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而不注重寓于其中的内隐的认知能力的培养、创造潜能的开发,那就会导致语文教学价值和终极目标的失落。正如已故的著名科学家高士其先生曾断言的那样:创造发明,不仅是人的外在的辛勤劳动,而且也是人的内在的科学思维,科学就是在这样的内外和谐和主客观的统一中产生。因此我们说,在举一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要扎扎实实地识字,工工整整地写字,仔仔细细地读书,规规矩矩地背诵,大大方方地进行口语交际和认认真真地作文。在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显性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去培养他们的内隐的认知能力,为他们的持续发展储备势能。

第三是要在此基础之上去寻找他们内在的共性,并适当地进行迁移,从而学会举一反三。列宁说:要想真正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亦如布鲁纳所指出的那样: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关联的。有意使儿童更加能动地察觉事物怎样相互影响或相互联系这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事物多重决定论的观点的一种入门。

禅家语曰: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究竟怎样才能真正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各异现象的背后发现那些相对统一的规律呢?也同品味爽口清心的盐水一般,需要亲口尝一尝。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4

第一课时(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一至五自然段,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林肯的三段演讲,明白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态度变化的原因。

3.体会宽容是一种力量,学习林肯襟怀坦荡、宽容大度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林肯的三段演讲,明白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态度变化的原因,从中欣赏林肯机智的辨论艺术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十九世纪,有这么一位伟大的总统,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纪念馆的墙壁上刻着这样一段话:对于任何人不怀恶意,对一切人宽大仁爱;坚持正义,因为上帝使我们懂得正义,让我们继续努力去完成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包扎我们国家的伤口。这位总统有一个伟大的名字林肯。跟老师一起写下这个名字(板书)

2.(出示图片)同学们,这就是林肯,他是美国人民最伟大的儿子,同时,他也是鞋匠的儿子(指题目)

3.在昨天,你们语文老师布置预习课文的时候,有没有同学自觉地搜集有关林肯的资料,谁能用一两句话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林肯吗?(学生自由介绍)

4.是的,林肯出生贫寒,一生坎坷。但就是这样一个鞋匠的儿子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什么成就了林肯,相信大家读了课文后就会有答案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相信大家通过预习一定能把课文读好,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述了关于林肯的哪两件事。

2.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

尴尬羞辱毫不犹豫名门望族卑微静默嘲笑傲慢

3.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会写,还要写漂亮,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字,看看怎么写才能把他写好?

(1)辱在写的时候要用辰包住寸。师范写。

(2)豫则要左窄右宽。师范写

(3)打开书到122页,让我们一起工整地书写这两个字。(学生描红,师巡视)

(4)表扬写字姿势好和书写好的学生。

三、精读课文第15自然段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一件事,思考林肯在演讲前,演讲中,演讲后参议员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戏剧性的变化呢?

学生自学,边读边圈圈划划。

2.在林肯当选美国总统的那一刻,参议员的态度是怎样的?

尴尬:你怎么理解尴尬?(态度不自然,没面子,下不了台,陷入僵局)

气氛为什么会尴尬?你是怎么知道的?

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想法?

在他们的心中,总统应该是什么人而林肯是什么人

(人与人是不平等的,那些参议员都是有钱人资本家,在他们眼里,鞋匠是被人瞧不起的,林肯做了总统似乎不可思议,使他们蒙羞,可见他们只重出身,当时社会是不平等的。)

(联系上下文理解,但是偏偏出身卑微的鞋匠的儿子竟会在竞选总统的时候打败了出身名门望族的人,因此让参议员们尴尬。)

3.当林肯站上演讲台的时候,参议员的态度是怎样的?(板书:羞辱嘲笑)

(1)林肯在演讲前参议员是怎么羞辱、嘲笑林肯的?

当林肯站上演讲台的时候,有一个态度傲慢的参议员站起来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谁来读读他的话?从他的话里,你听出了什么言外之意?

(你不配当我们的总统。)

谁再来读读他的话?

(语言里充满了嘲笑,轻蔑,目中无人。)

过渡:听了这个傲慢的议员的话,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林肯但能羞辱他而开怀不已。

这是怎样的大笑?

(笑声中充满嘲笑,讽刺,开怀大笑)

(2)林肯在演讲中参议员的态度是怎样的?(板书:静默)

(3)林肯在演讲后参议员的态度是怎样的?(板书:赞叹)

4.同学们,林肯在演讲中究竟说了什么,具有这样神奇的魔力,一下子扭转了参议员的态度,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这番精彩的演讲,想读几遍就读几遍。

(1)出示: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从林肯第一段的演讲中,你读懂了什么?

(宽容大度的胸襟,把别人的讥笑当做忠告;

(为自己是鞋匠的儿子而自豪,为自己是劳动人民的儿子而自豪;

(对自己的父亲的尊敬、爱戴和感激;

(谦逊)

三个永远,层层递进,林肯用其智慧的语言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再读。(个别,男生,女生,想读的读)

小结:这普普通通的话语却耐人寻味,每一字每一句都深深地敲击在每个参议员的心上,此时他们会感到内疚不安,此时他们会感到羞愧难当,此时他们会感到无地自容,此时他们会感到自惭形秽,因此参议院陷入一片静默。

集体读完整。

(2)同学们真了不起,读出了语言文字后面的内涵,我们再来读读林肯的第二段和第三段演讲。

出示: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

对参议院里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和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地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我无法像我父亲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两句话,边读边思考:林肯为什么说完会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声都化成赞叹的掌声呢?

句一:我父亲为你的家人做过鞋,我父亲为你家人服务过,参议员以怨报德,忘恩负义,林肯以德报怨,宽容大度形成对比,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尊重劳动者,傲慢之中见渺小。

句二、句三: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地帮忙。我指谁?你,你们指谁?如果按等级,参议员为总统服务才对,林肯做了总统愿为参议员服务,说明他没有等级观念,没有高低贵*之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句四:虽然我没有父亲伟大,但愿用学到的做鞋的艺术为你服务,他从父亲那里不仅学到了做鞋的艺术,学到的是做人的艺术,为大家服务的思想。

句五:伟大,无人能比,父亲在林肯心中崇高的地位,林肯对父亲充满了感恩,崇敬之情。他深爱着自己的父亲。

这是什么样的眼泪?

小结:同学们,在演讲的时候,林肯是怎样的心情呢?他是怎么说的?动情,激动万分,慷慨激昂,字字铿锵,义正词严,热泪盈眶,我们要读出这种心情。林肯号召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倡导平等。

个别读,分组读。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语:

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演讲字字发自肺腑,正是这份真情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人,这就是他的演讲所具有的魅力,所具有的神奇的魔力,使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赞叹的掌声。

2.同学们让我们拿起书,把林肯那动情的演讲再读一读吧,老师引读。

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林肯但能羞辱他而开怀不已。等到大家的笑声停止后,林肯说参议院陷入一片静默。林肯转头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然后他对所有的参议员说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赞叹的掌声

3.第5自然段这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4.在经久不息的赞叹声中,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林肯?

(板书:富有爱心宽容大度懂得感恩提倡平等充满智慧具有魅力)

5.林肯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林肯的人格魅力还远不止于此,下一节课我们还会学到很多林肯的故事。(板书)

6.同学们,林肯的这番演讲不仅体现了他语言的魅力,更展现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正是他的人格魅力使参议员的态度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听了林肯的演讲,参议员们不再为他当选为总统而感到难堪,不再羞辱他,不再嘲笑他,心中充满赞叹,欣赏,和尊敬。

7.总结板书:

林肯就是这样一个人,更是一位伟大的总统。(板书:伟大的总统)

五、指导写法,课外拓展

1.指导写法:

这篇课文是记叙文中写人的文章,课文通过一详一略的两件具体的事例来描写人物。在第一个事例中,抓住了对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让人物的人格魅力展示在我们的面前,这就是这篇文章在写作上的一大特点。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可以学习这样的写法。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一个事例,第二个事例我们下节课学习。相信学习了第二个事例之后,大家对林肯这个人会了解得更加全面。

2.课外拓展:

课后,我们一起来搜集林肯的相关故事,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开个座谈会,来谈谈你眼中的林肯。

第二课时(略)

第二课时内容简介:

1.学习课文第6自然段,体会林肯仁爱正义的优秀品质。

2.我眼中的林肯故事演讲会。进一步深入了解林肯。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5

一、认真领悟编写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以下简称标准本)二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编写的。每一课都由教学提示和情境图组成。教学提示对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顺序提出了大体的要求;情境图则为本课的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一个或多个生活化的口语交际小环境。教学前,我们应该对照《语文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材,仔细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这对于用好教材,有效地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从《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的6个教学目标来看,低年级口语交际的要求着重在三个方面:一是口语交际时要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二是口语交际时要认真、努力地听,完整、简要地讲述;三是在口语交际时要有礼貌、有兴趣、有自信心。标准本一、二册的教材,已经安排了口语交际话题14个。本册教材安排了口语交际话题8个。这8个话题可分为三类:

1、学会系列(《学会祝贺》、《学会请求》、《学会待客》);

2、交往系列(《问路》、《买文具》、《看望生病的同学》);

3、交流系列(《我长大了做》、《我打算这样过寒假》)。

需要指出的是,学会系列的3个话题,都是设计得非常巧妙的开放性的话题。如《学会祝贺》,并没有将话题封闭在学会向老师祝贺上。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适当的扩展,让学生学习就其它内容向其他人表示祝贺,如可以为爷爷、奶奶等祝贺寿辰,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向朋友、同学、亲戚祝贺他们在某些方面取得的成功等。如《学会待客》一课,可以将客人换成叔叔、伯伯、爷爷、奶奶,来串门或有事请求帮助的邻居,多年没有见面的远方亲戚等。至于《学会请求》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式的话题,教学时,我们只要抓住生活中你也有过向别人请求的事吗你是怎样做的这两个问题拓展开去就可以了。

交往系列的话题问路、买文具、看望等,是小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必然会遇到的事情。学生通过这类话题的学习,应该具备这样的本领:在不识路时会问路;在需要文具时能到小店、商场、超市买到自己需要的文具;在同学生病时能送上问候并能代别人转达问候。

语言是人们在交际活动中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我长大了做》、《我打算这样过寒假》这类的交流系列话题,正是基于这种理念设计的。交流系列的话题都是开放式,话题选择的是小学生关心的,与他们的学习、生活、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让他们交流长大了做什么、打算怎样过寒假,一方面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另一方面就是要让他们有表达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的主动性。这对丰富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提高口语交际的教学效果十分有益。

二、精心选择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的理念,同时对口语交际提出了以下教学建议:

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第三册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丰富的,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也应该是灵活而多样的。根据教学建议的精神,在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教学策略。

1、创设与生活实际相似的交际情境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口语交际就无法继续进行。根据口语交际的这个特性,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尽可能地给每一个话题创设与实际生活相似的交际情境。这样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会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的情绪也会因此变得高涨起来,学生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会怀着浓厚的兴趣,带着饱满的情感,走进交际情境,去作进一步体验。

创设交际情境的方法很多,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⑴利用课本情境图创设交际情境

标准本口语交际的每一课,都配上了情境图。这些情境图有单幅的,也有多幅的。每一幅情境图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为口语交际创设了与实际生活相近、相似的交际情境。有的展现了口语交际的具体场景,有的表现了较完整的口语交际过程,有的反映了口语交际过程中一瞬间的情景。口语交际课上,这些情境图可以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可以让学生把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要学习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他们参加口语交际的愿望。因此,我们在创设交际情境时,应努力发掘情境图的内涵,很好地利用这些情境图。

①凭借情境图,语言营造交际情境

语言可以描述事件,渲染气氛,再现情境。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情境图的内容,用语言来描述、营造交际情境。如《学会祝贺》这一课的情境图有两幅,一幅是一个低年级的小学生正在准备给老师做贺卡,从她的表情上来看,她一定是想好了准备写在贺卡上的话,很开心;另一幅图是一份可以填空的贺卡的样子。根据情境图,我们可以作这样的语言描述:明天就是教师节了,这可把正在上二年级的聪聪急坏了。她想,老师要过节了,我应该为老师做些什么呢?对!应该向老师祝贺一下节日。怎么祝贺呢?给老师送点礼物,可老师不会收礼物的。送一束鲜花吧!不行,鲜花也是礼物呀!对了,自己做一个贺卡送给老师。想到这里,聪聪连忙拿出刚买的24色的水彩笔,找来图画纸,动手做起贺卡来。不一会儿功夫,一张漂亮的贺卡就做好了。聪聪想了想,在上面写上了自己的祝贺词:敬爱的王老师,教师节到了,我祝您节日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还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和日期。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想给老师做贺卡呢,现在就动手吧。这样的描述,可以营造学会祝贺的交际氛围,学生先进入做贺卡的生活情境,然后拿着做好的贺卡,自然进人送贺卡时,你打算怎么跟老师说的讨论环节。

②根据情境图,表演展现交际情境

表演应该是口语交际课最常用的一种创设交际情境的方式。它主要是根据情境图的内容,采用分角色表演的办法,展现与话题有关的事件情境,为学生主动参与口语交际创造一个逼真的交际氛围。从口语交际的教学实践来看,表演是比较容易将学生带人特定的学习情境的。如教《学会请求》时,可以通过表演展现这样一个交际情境:

李春燕坐在桌边,手里拿着一本《古诗诵读》,摇头晃脑,念念有词的样子。

奶奶正坐在沙发上聚精会神地看京戏(配音响效果)。

李春燕看了看奶奶,用双手捂住耳朵继续背诗。过了一会儿,李春燕噘起嘴巴,作出烦躁的样子。

奶奶仍在看电视,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李春燕站起来往电视机走过去,突然像想起了什么似的,转身走到奶奶身边。

小学生一般会把表演当成真实的事情。此时,教师抓住时机,用李春燕想跟奶奶说什么呢会怎么说呢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把学生带人到请求的情境里。此时,学生就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踊跃参加到怎样向奶奶请求的学习之中。

《问路》、《看望生病住院的同学》、《学会待客》等话题,都适宜采用表演来展现相关的交际情境。

③仿照情境图,模拟再现交际情境

模拟可以快捷、方便地创设交际情境。我们可以仿照情境图的背景、人物和事件的情节,用模拟的方式再现交际情境。如《买文具》一课,课前可以按情境图上的内容,准备好练习本、钢笔、水彩笔等文具,再准备一块超级市场的标牌。在适当的时候,仿照情境图,用文具和其它物品摆放出超市文具部的样子(如果需要,也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些背景),再让老师(也可以用学生)和一位同学分别扮演售货员和购买文具的小学生,并进行关于购买文具的对话。这个再现的交际情境,给学生学习本课题创造了条件。

《看望生病住院的同学》也可以用这种办法模拟再现交际情境。教学时,可以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将情境图照葫芦画瓢,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然后让学生在情境图前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像《学会请求》、《问路》等话题,都可以用模拟的办法再现交际情境。

⑵借助电教媒体创设交际情境

有些口语交际话题,信息量很大,用以上几种办法创设交际情境,不一定能营造出话题所需要的氛围。现代化的电教媒体,是弥补此不足的重要技术之一。

《我长大了做》这个话题,是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互相交流自己的理想、愿望、志向等,话题极为宽泛。这课的情境图采用组合的方式,通过选择以教师、医生、工程师等为代表的形象来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我们可以借助电教媒体手段,将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扩展:第一,用搜集或拍摄这些形象32作的情境画面(摄像也可),将情境图中的内容适当展开;第二,增加一些有代表性的形象,如飞行员、空中小组、计算机专家、政府官员、艺术家、运动员、企业家、私营业主等资料;第三,采用计算机技术,对资料进行处理,配上音效,做成超级链接的课件。课堂上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点击计算机课件来创设交际情境。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拓展他们的思路,寻找到更合适的话题,丰富他们交流的内容。

《我打算这样过寒假》、《看望生病住院的同学》,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创设交际情境。

2、在教学中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

在日常生活中,交际双方的来言去语,一般都是围绕着交际双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的。参与交际的双方既是说话人,又是听话人,既是表达者,又是领会者,交际双方的角色变换是不断的,这就形成了言语的双向流动。可见,口语交际有着很强的双向互动性。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应该紧扣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

⑴在表演中实现双向互动

表演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体验方式。表演的本身就有着很强的双向互动性,将表演引进口语交际的课堂,不仅可以创设交际情境,还可以有效地促使课堂教学实现和保持双向互动。

一些口语交际话题,有着明显的双向互动性,我们应抓住这一特点来安排教学。如《问路》这个话题,可以根据兰兰要去白马石刻公园,可是不知道怎么走,该怎样去问路的教学提示,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

①让两名学生尝试问路;

②讨论尝试问路情况,大家出主意,说说应该怎样问路;

③仿照情境图模拟再现问路情境路边的公园,一名小学生,正在向一位散步的老爷爷问路;

④师生共同讨论后,教师和学生合作表演问路(有示范作用);

⑤同位或自选对象练习表演问路。

这个教学过程,就是紧扣教学目标学会问路来设计的体现双向互动的过程。本册口语交际话题《学会祝贺》、《学会请求》、《买文具》、《看望生病住院的同学》、《学会待客》,都可以采用在表演中实现双向互动的策略。

⑵在需要表达时实现双向互动

在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话题特别感兴趣,参与口语交际学习的热情也非常高,这时,他们会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表演。在这种情况下,那种个别式的台上表演已经不能满足课堂口语交际学习的需要了,我们可以将学生组织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在小组里自由选择,自由组合,尽兴表演。当然教师也应该参与进去。像《问路》互动设计的第五步同位或自选对象练习表演就属于这种类型。这样做,不仅课堂形成了双向互动,而且互动的面扩大了,互动也带来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⑶在需要帮助时实现双向互动

在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参与口语交际时,常常会碰到气些拦路虎,使口语交际训练不能顺利进行。作为课堂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老师,遇到这种情况不要越俎代庖。只要换一种思维,变一个角度,因势利导,就可以将停滞状态的课堂变成双向互动的场。做法很简单,就是让遇到问题的学生主动向别人请求帮助。请求可以点名道姓,也可以请老师给予帮助,被请者应积极给予请求者以及时的帮助或作出某种响应。如《看望生病住院的同学》一课,有两个地方学习时可能会遇到困难:一处是王小娅委托丁大勇代她向李小燕表示问候,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呢;另一处是丁大勇见到李小燕应该怎么说呢?如果在口语交际训练时卡了壳,交际的双方都可以请求帮助。这样的一请一助、一来一往、你来我往,课堂就实现了双向互动。当然,这样的双向互动也可以是小组式的讨论、交流和补充。

应该注意的是:双向互动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平等对话,对学生要多宽容、多鼓励。否则,就不会有真正的双向互动。

3、发挥电教片的示范作用

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的语言能力是习得的,是一点一点模仿来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一些必要的示范。课堂上除了老师、学生的示范之外,我们可以适当发挥电教片的示范作用。为了配合标准本的口语交际的教学,教材编辑部组织拍摄了仙、学生口语交际百集》系列片。这是一部精心制作的优秀电教片,本册教材中的《学会祝贺》、《我长大了做》、《买文具》、《学会待客》等,片中都有很好的口语交际范例。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把握好播放时机,为学生做示范,让学生去学习、模仿。

4、增加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

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形成的,人的口语交际学习的处延和生活的外延也是相等的。可见,口语交际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我们应设法给学生增加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

⑴坚持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实践机会

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结构,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多安排学生自主性的实践活动。教师在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中,不要因为一两个学生说对了,就认为其余的学生都达标了,然后就忙于完成教案的下一步。这样,特别容易把口语交际教学引向误区。其实,口语交际课是教师根据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话题,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通过典型话题的实践,快捷地获得和积累口语交际的经验的过程。从人们学习语言的经验来看,学生口语交际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是不可能一次就达到要求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时间让给学生,把机会留给学生,一个话题、一次对话都应采用多种方式,激励他们重复说、反复说。我们还应特别注意哪些口语交际有困难的同学,应鼓励他们参与,多给他们一些尝试和实践的机会,只要参与了,都应充分肯定。要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其实,课堂只是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一个阵地,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们还应努力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将口语交际融人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学生在课堂的实践机会多了,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就会很明显。

⑵坚持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天地,我们应鼓励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口语交际本领用于生活实际。如学习了《学会祝贺》,就可以捕捉一些机会,去向亲朋好友、同学老师、名人长者表示祝贺;学了《学会请求》,在遇到什么事情需要别人帮助时,应该试着去请求;学了《礼貌待客》,如果以后家里来了客人,就可以当当主人,试着去接待一下;同样,学了《看望生病住院的同学》,如果班上真有同学病了,可以去看一看,当然,也可以去看一下生病的老师和其他人。其次,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交际事件,每个事件中都有着广泛的交际话题,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这些事件进行口语交际实践。此外,还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组织活动,给学生增加交际实践的机会。如:搞课本剧表演;参加国家纪念日或宣传周、宣传月教育活动;参加走访敬老院为孤寡老人献爱心活动;当校园广播、电视小记者,在校园、去社区采访;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各种组织的活动等。这些走出去的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去设计活动方案、召集会议、布置安排工作,让他们自己去与别人打交道、解决问题、请求帮助等。这样,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必然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6

教材简析:《最后的姿势》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是根据20xx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真实事件所写的。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张开双臂,将四个孩子守护在身下,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为了更为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作者还引用了最具说服性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瞬间。

教学目标:

1.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模仿运用。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通过搜集、整理与阅读资料,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除了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外,还能学会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借助自主阅读的内容,也能写上一小段。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能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资料的查询,并认真阅读。

教师:制作教学PPT。

教法学法:

在读、思、悟的过程中,采用课前了解小组探究交流感悟教师点拨与品读感悟掌握学法相结合引领学生真正认识谭千秋老师。

教学过程:

一、视听结合,唤回真情。

1.课伊始,老师播放一张张感人至深的画面,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将孩子一下子拉回到那个令人痛彻心扉的时刻20xx年5月12日14时28分。

20xx年5月12日14时28分,所有的轰然倒塌中,历史就在这一刻定格,突如其来的灾难将所有的欢声笑语掩埋。裹满污泥的手拽不住生的希望,张大的双眼,是在寻求生的权利。生命在此刻脆弱无比。但他,却用世间最美的姿势延续了生命。他就是谭千秋。

2.板书课题:最后的姿势,请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朗读。

【设计意图:虽然20xx年的这场大地震学生经历过,也曾感动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感会慢慢淡下来。为了重新唤起学生对那场地震的真实感受,因此,我以此作为了课的开始。】

二、示范阅读,初解人物。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小节,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高中老师,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展开讨论:学生可能会从给女儿洗漱、穿戴带女儿散步感受到他是个关爱家人的人;还可能从早早地赶到体会到他是个热爱工作的人。

【设计意图:学生的感悟往往是分散的,更缺少自己总结归纳的能力。因此,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发现总结,如果要想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就要学会观察人物的动作、言行,从细微处入手,那样才能真正读透一个人。

虽然这一小节不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但我却愿意花上一点时间带着孩子来学,目的是通过这段内容的学习,教给学生一个方法,让他们知道如何借助语言文字去深入解读人物。】

三、伙伴合作,细品人物。

1.在你眼里谭千秋老师还是个怎样的人呢,你是从哪里读到的?你是怎样理解课题最后的姿势的?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读读第二到第七小节的课文,也试着从人物的动作言行和环境描写等细节中去思考、解答。

2.小组合作,相互补充,得出较为全面的看法。

比如说,当学生从谭老师立即将它们拉到桌子地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个孩子的拉撑护中体会到谭老师是个不顾自己安慰,一心想着学生的老师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谭老师讲课的内容,去体会他是个言行一致的人。还有引导学生从四次的环境描写品味谭老师的精神。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引导者,在学生探究发生偏差时,在相互之间达不到共识时,在不能打开思路时,研究不够深入时总之,教师的引领应该是在学生出现问题,需要教师帮助的时候。

这样的小组合作,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只图形式与表面的热闹的学习方式,它强调每个学生都要在相互交流与倾听中让思维开动起来。教师在期间的要务就是点燃每个小组思维的火花,让课堂中激荡着生命的活力。因为,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生有着无限的潜能,作为教师尊重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就是顺应了儿童的自然发展。】

3.小组推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汇报分朗读与研读结果两部分,以学生评价为主,教师评价点拨为辅。

四、借助文本,迁移写法。

1.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那画面,让多少人垂泪低泣,让多少人为之震撼!教师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位老师的话,指名学生朗读,并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2.在学生交流后,教师作一个总结与提升,教给学生一个写作方法。

读着这三段文字,老师仿佛看到了三幅最感动,最美丽的画面:展开双臂,护住孩子的画面;紧急时刻飞扑向孩子的画面;指挥学生们逃离现场的画面。三个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再一次烘托出了谭老师那高大的形象。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侧面烘托

3.在明白了什么是侧面烘托与侧面烘托的作用后,请学生回忆自己认真阅读过的地震中发生的感人的事情,学习这一写作方法,也来写上一小段。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认真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基础上的。所谓前置性作业就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认真阅读。阅读时,要求学生关注人们对这些人物的赞美和评价。这种将第二天学习的内容提前学习、准备,顺应了先学后教的理念,转移了教学着力点,改变以前步步为营的教学状态,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这样的教学起于文本,但不止于文本,它顺应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五、总结提升,点明题目。

1.针对学生练笔内容,将诸如:

辉兵,用交警放行的姿势,舍生忘死地指出了逃生的方向。

汤鸿,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孩子。

袁文婷,压在水泥板下,身体下面藏着她的学生。

结合小组学习成果,归纳总结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最美丽的姿势,这姿势是他们在用爱和责任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2.最后,用人们赞颂谭千秋的话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来赞颂所有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们。记住英雄不死的是精神,他们是用生命去捍卫爱与责任。这也是我们所要从这些英雄身上汲取与捍卫的东西。

【设计意图:由文本走向深入,是对主题的适度挖掘。这对于高段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难事,何况它们皆出于学生的笔头。提升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哪怕只是简单的几句总结语。】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侧面烘托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爱与责任

【设计意图:最后的姿势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谭老师生命最后的姿势,另一个是透过这姿势我们所品味到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这两点,在板书里都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学生能一目了然。】

设计意图:

整堂课的设计没有琐碎的问题,主要围绕三个值得探究的大问题展开的:谭千秋是个怎样的人?环境描写对于人物精神的体现有什么作用?侧面烘托的作用是什么?所有细节的指导与品味都蕴于小组讨论与教师点拨中。这样的设计从整体入手,教师是站在宏观的角度把握教材的。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坚信学生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仅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在引领中启发学生自主感悟。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从玄奘设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

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方丈的妙喻,引发学生对成才的理性认识,产生深刻的启迪。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生命的林子,齐读课题(男生读、女生读)

出示:生命的林子

玄奘法门寺名僧

首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写这几者关系的句子。

二、阅读感悟

1、出示学生找到的两句话:①法门寺就是这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

②在法门寺这片森林里,玄奘苦心修行,终于成为一代名僧。

齐读,谁能把这两句话读好?(指名读)

2、法门寺是一座怎样的寺庙?请大家快速浏览1-3小节。

①交流

相机板书:法门寺水深龙多

②出示:法门寺是个香火鼎盛的名寺,每天晨钟暮鼓,香客如流。

法门寺是个名满天下的名寺,水深龙多,集纳了天下的许多名僧。

3、轻声读读这两句话,你对哪些词语感受最深?

指导读(读这两句,对这四个词强调一下。声响不代表有感情。读第二句,声音扬一点,声响不代表吵齐读)

4、作为一名和尚,你有怎样的感觉?如果不是法门寺,而是普通的小寺,你有怎样的感觉?

5、想象一下,玄奘带着向往、自豪而来,可是文中开头可以看出,向往没有了,自豪没有了。想一想,有人劝玄奘离开原因何在?

6、所以在玄奘离开之前,他和方丈有一段对话,这是一段关于烛火和太阳的对话。问烛火和太阳,实际上问的是什么?烛火和太阳有什么不同?请大家找到这段话认真读一读。)

(烛火有没有太阳做不到的地方?太阳只有一个,而烛火有无数。)

7、出示: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树秀齐、挺拔。

为了一缕阳光,为了一滴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成为栋梁。

(生齐读)

恰恰是因为阳光、雨露太稀少,他们才一棵棵成为栋梁。你有疑问吗?为什么说可能?

8、小结:1、、作为一棵树,有可能成为栋梁。

2、只能是一种可能,有的甚至为得不到阳光而死亡。玄奘在烛火和太阳中做太阳,做栋梁。下面第8小节中玄奘的话,轻轻读给我听。谁来试试。

9、课文学到这里,同学们,你们想做烛火还是太阳?

你们有志向很好,玄奘也想做太阳,历史告诉我们,玄奘确实成了普度众生的高僧。了解历史,读过《西游记》的同学都知道,这棵大树了不得,他在31岁时去回真经。取经xx年后,带着650卷真经回国。作为伟大的旅游家、翻译家、佛学家,不仅是中国,还是世界,玄奘都成为太阳时的人物。齐读最后一节

三、总结升华

出示玄奘资料,续写

板书:

10、生命的林子

林子郁郁葱葱群体

法门寺水深龙多竞争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8

一、说教材

本文是新课程标准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通过一详一略的两件具体的事例,在事例中抓住了对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叙述了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虽然出身贫寒,但面对态度傲慢,自恃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的人的嘲讽,凭自己的智慧与宽容,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

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当林肯成为美国总统时,那些上流社会的人,都有点尴尬,想要羞辱林肯。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写林肯面对参议员的嘲笑,以他出类拔萃的才华,赢得了大家的尊重。第六自然段写林肯坚定地反对国家分裂,领导人民维护了国家统一。

在这一课中,作者写得最多的是人物的语言。要想品读林肯,那么就势必抓住这几处对人物语言的刻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文本去感悟人物形象。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林肯的三段演讲,从中感受林肯的优秀品质。

2.通过对课文关键词句的理解,引导学生具有宽容大度、不卑不亢、谦逊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鞋匠的儿子》这一课的重点我把它落实在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宽容是一种力量,体会林肯具有平民思想、博大胸怀、聪明智慧、宽容真实的优秀品质上。

难点在于能有感情朗读对话,理解林肯三番话的含义,体会林肯仁爱、宽容的人格魅力及从容自信的应对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在教学中牢牢抓住林肯的演讲辞进行研读感悟是重点,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去挖掘深层的内涵是关键,看似平淡普通的语句,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那朴实的话语,只有从中读出人物的内心,才能读出人物的神来,真正读出人物的魅力所在。因此在教授时,层层推进,让学生抓住林肯的语言,逐句进行探讨。比如:三个永远,多次提及父亲与修鞋等。让学生对林肯有了实质性的了解,体会他深深地爱着父亲,深深地爱着人民,深深地爱着国家,不仅是鞋匠的儿子,还是美国人民的儿子,把林肯的平民思想与人格魅力完美统一起来。

说学法: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以读促情、以思为重的方法理解我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从而体会林肯这一人物形象。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一位伟人,(出示头像)他就是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林肯是(齐读课题:鞋匠的儿子)

2.文章是如何评价林肯的?

(板书: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

3.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浏览全文,找出哪两件事能够体现他是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

二、精读感悟

A.第一次演讲

1.请同学们找出第一次林肯演讲的内容。

出示:

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虽然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

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

2.林肯面对羞辱时,他是如何做的?

出示: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虽然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点红:非常感激)

3.对于羞辱,他把它当成是一种忠告,请问忠告是什么意思?可见这是一个怎样的林肯?

(板书:宽容大度)

指导朗读,读出林肯的宽容大度。

4.师:我发现你读永远时特别有感情,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点红:永远)

第一个永远体现林肯的真诚,第二个永远体现林肯的自豪,第三个永远体现林肯的谦逊以及对父亲的尊重。

指导朗读,齐读。

5.把三个永远去掉,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6.过渡:在一片静默声中,林肯又说这样一段话,出示:

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

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a:帮你改正,我读出了林肯的乐于助人,不卑不亢(板书:不卑不亢)。

预设b:虽然但,我读出了林肯的勤劳。

预设c:艺术,我读出了林肯对父亲的尊敬。

指导朗读,齐读。

7.然后,他对所有的参议院说了什么?

出示: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虽然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师:依据学习第一、二两段演讲的方法,通过朗读,说体会,品析人物,请同学们试着自己学学第三段话。

预设a:任何人都一样,平等待人(板书:平等待人)

预设b:尽可能地帮忙,为人真诚,乐于助人

预设c:伟大,对父亲的尊重和怀念

预设d:无人能比,对父亲的崇敬

师:父亲无人能比的仅仅是他的手艺吗?

(还有父亲的人格,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的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师结:正因为林肯的这些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他们,震撼着他们,使得他们由一开始的羞辱、嘲笑变为赞叹的掌声。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林肯的第二次演讲。

B.第二次演讲

1.了解历史背景,出示相关资料。

2.这正如林肯在一次演讲中强调的那样,出示:

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3.师提问:

(1)裂开的房子指的是什么?

(2)房子塌下去指的是什么?

(3)完整的整体指的是什么?

4.这位总统又是如何做的?

5.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林肯?

仁爱(板书:仁爱)

6.最后谁能来评价一下这位鞋匠的儿子?

是呀,正因为林肯有着这些优秀的人格魅力(板书:人格魅力),难怪文章会这样评价他(引读)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

7.文章共写了两次演讲,第一次详写,第二次略写,这种手法叫做详略得当(板书:详略得当)

三、作业布置

六、说板书设计

21.鞋匠的儿子

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

人格魅力

宽容大度

不卑不亢仁爱

平等待人

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教案上册5000字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教案上册5000字”,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教案上册【篇1】

一、一年级上册教材中课文的特点

本册教材安排了20篇课文,课文富有时代气息,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

⒈选文典范,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课文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典范,文质兼美,有利于全面发展儿童的语文素养。如:《阳光》,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讲阳光比金子更宝贵。《我多想去看看》是一首诗歌,用第一人称,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国旗仪式。课文表现了少年儿童对祖国的热爱。《自己去吧》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鸭在妈妈的鼓励下,自己学会了游泳;小鹰在妈妈的鼓励下,自己学会了飞翔。课文体现了对独生子女主动锻炼,大胆实践的期盼。

⒉课文内容新,题材、体裁、风格多样。

课文的题材丰富,有反映城市生活的,有反映农村生活的,有反映学校生活的,有反映家庭生活的。

从体裁上看,有古诗,如《静夜思》;有儿童诗,如《四季》,《比尾巴》《雪地里的小画家》;有童话,如《小松鼠找花生》等;有散文,如《阳光》。

课文丰富的内容,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丰富了儿童的语文积累。

⒊安排了不同的课文形式,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安排了两种形式、两种要求的课文。除了一般的课文以外,还安排了两课连环画形式的课文。这两篇课文全文不注音,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猜读、借助图画等多种方式,独立认字、阅读。通过不同形式的课文教学,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二、阅读教学目标

⒈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⒉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⒊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⒋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三、阅读教学建议

趣为前提读为主线层层推进

以学习兴趣为先导,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以读中发展为主线,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中,促进语言与精神、学语文与学做人的同步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⒈创设理想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情境教学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特点,能使学生感到易、趣、活,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促进课文理解的深刻性,保证语言实践的效益性。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或者在相似的虚拟情境中学习是一种理想的学习境界。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情需要,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把学生引进课文,引发自主,引向成功。

低年级阅读教学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而文字符号本身较为抽象,它不像图画、实物可以直接引起视觉快感。这就给六、七岁的孩子的学习带来一些困难,因此,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至关重要。

实验教材所选的课文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富有现代气息。体裁多样,有儿歌、故事、童话、韵文等,很有情趣,深受学生喜爱。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感染力,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读书,把读书视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才能旺盛,思维才会活跃、流畅。这样,学生的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

在操作上,教师要力求做到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做是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当学生有精彩的表现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和激励;当学生回答有错时,教师更应该给予鼓励,因为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思考,敢想、敢说、敢于质疑,无所顾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达到获得知识、体验情感、促进发展的目的。

其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的热情。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直观事物感兴趣,他们喜欢各种各样的(如画一画、跳一跳、唱一唱、表演等)活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课文体裁的多样性设计一些游戏活动,把画、唱、演、说等活动形式引进课堂,使学生体验阅读教学的乐趣。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不妨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以演助读

一年级学生因情感经验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往往难以入境。教师要善于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去充当角色,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如:在教《小松鼠找花生》《雪孩子》《自己去吧》等课时,我让学生表演课本剧,通过扮演文中的角色,将自己对文中的人物的理解表达出来,孩子们兴致很高,表演各有特色,而且孩子单纯,模仿文中的角色声情并茂;观看的同学,不断地提出修改意见。通过这样演一演改一改,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2.以画促思

形象思维是儿童的主要思维形式,孩子们很喜欢通过绘画表达对世界的认识。将语言还原成画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是再创造的过程。

新教材的插图色彩明丽,孩子们很喜欢,我鼓励孩子们可以给有的课文补上故事的结尾,自己编故事用插图来表现。

根据一年级学生非常爱好画面的特点,班级开展了画画、说说、写写活动,自己画一幅画,把画的内容讲给同桌听,再简单地写在画的下面,孩子们的个性在绘画中得到了充分张扬。

3.创造讨论的机会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依据一定的目的,把握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去堵塞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即使是学生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教师也不宜匆忙打断,以免挫伤学习的积极性,截断他们的思维。当学生畅所欲言时,就有可能突破思维习惯,有所创见,并进一步使教师得到某些启发,以便修正事先不确切、不完善的认识,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如教学《雪孩子》一课,我采用了先讲述插图然后开讨论会的方式。孩子们讲述插图的过程,不仅使他们熟悉了课文内容,而且通过对插图的观察,他们还提出了许多问题。接着,我组织学生开讨论会,学生不但提高了阅读能力,而且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4.营造积极体验的氛围。

例:《比尾巴》

第三,赞赏是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添加剂

课堂上,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所以,教师不要吝啬表扬,不要吝啬赞许的微笑,哪怕是非常微弱的思维火花,教师也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助燃。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知识、经验和优点不同,教育教学内容、手段不同,要使赞赏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灵活掌握表扬方法,使之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对一年级学生的表扬不仅是语言的激励,如你真棒你又给了老师一个惊喜你真了不起等等,还要注意运用肢体语言,如点头赞赏、竖起拇指表示夸奖、与学生握手表示赞赏,亲切地摸摸学生的头或拍拍肩膀表示欣赏,微笑、欣喜、惊讶等生动的表情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常常有家长打电话说孩子回家非常兴奋,老师又表场他了。可见学生对老师的一句赞赏的话多么在意,作为教师千万不要去挫伤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那简短的一句话很可能就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原动力。

⒉初读整体感知,扫除文字障碍。

这一环节在我们原来的教学中,应该说都有,存在的问题也许是读得还不够,不够充分,因此,要保证充足的读的时间,扎实细致地落实读,要打破教师教阅读的思路,树立学生读书的思路,把读书的权力还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读好课文。

⑴识字与读文有机结合

读文找字找词找句。

句中读字读词。

识后再读句读文。(读准字读顺句读通文)

识字与读文的结合,既识了字,又读了文;既有利于培养识字能力,又有利于培养朗读能力,一举两得。

⑵自由展示识字成果。在学生充分识字读文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成果展示的形式进行必要的检测、指导、巩固、强化。比如,让学生读一读字音、说一说字形、组一组词语。

⑶识字形式的情趣性。运用多种外在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增强识字的趣味性,激发学生识字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从而提高识字的效果,同时也让学生更喜欢识字、主动识字、学会识字。

除此以外,还要注意识字教学与继承传统文化相结合;识字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多种识字方法的融合。

★如:宁波市实验小学的崔丽霞老师在教《雨点儿》一文时,上课伊始,崔老师首先出示一个富有动感的美丽画面(雨欢、花笑、草乐),并配之富有感染力的描述性语言创设情境。接着,崔老师加以谈话导入:看着这样美丽的画面,你们不想说点什么吗?等学生畅所欲言、说得兴致勃勃时,崔老师一句:想知道课文里写什么吗?想知道就自己去读读课文。随机把学生引入课文,引领学生进入了第二个教学环节整体感知。在学生积极踊跃的读书感知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生字,虽然能借助拼音,但部分学生读起来还是结结巴巴。于是,崔老师很自然就开始识字读文。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崔老师将识字与读文结合起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她总是鼓励学生:谁能把带有这个字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瞧,学会了这个词,你们读起来就通顺多了,再试一试。就这样,在读文中找字找词找句,句中落实学字学词,读中找,读中识,识后又读。在这一教学环节接近尾声时,学生有点躁动起来,思维也出现迟缓,气氛变得沉闷,于是课堂出现了这样一幕:

师:小朋友,这些字大家都认识了,现在你们可以下位去找找自己的好朋友,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生:(纷纷离座,下位自由寻找自己的好朋友,面对面大声朗读课文。)

(几分钟后)

师:小朋友们,你觉得你的好朋友读得好吗?推荐推荐。

生:(纷纷举手回答)

我觉得甲同学读得很好,很流利。

我觉得乙同学读得很有感情,特别是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枪着推荐自己的好朋友,沉闷的课堂又有了生气,学生又进入了角色,不知不觉间,教学就走进了体验性朗读的环节。学生深刻的体验让老师发出了:多好啊,这是谁的功劳呀?(雨点儿)你不想对它说点儿什么吗?想象延伸把学生高昂的自主学习热情推向了高潮。

在识字读文这一环节,学生出现了生理疲劳现象,注意力开始转移,崔老师巧妙地调整教学程序,安排学生下位自由走走,寻找小伙伴,读读课文,再推荐推荐,其处理十分得当,理由有四:

首先,当学生出现疲劳时,让学生自由走走,放松身体,可以消除疲劳。

其次,让学生自己选择伙伴,摈弃了原先教师固定的四人小组,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个体的尊重,体现了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

第三,培养了学生从小善于发现他人之长、乐于表扬他人的良好品德,促使低幼学生行为要求的个人倾向朝公共倾向发展。

第四,避免了一二三,看黑板的单调乏味和伸伸腿,弯弯腰对教学环节的阻断,保持了整堂课的流畅。

崔老师遇到的这个问题应该说是非常普遍的,也很正常,她的做法我们可以借鉴,处理常见的小问题,同样可以从小处着眼,获得大收获。

⒊落实精读环节,注重培养语感。

于永正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

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范文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是语感经验不断积淀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实验教材始终把朗读(背诵)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十分注重对课文材料的感悟。要让学生感悟课文的丰富内涵,培养他们的敏锐语感,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朗读。在深入读文过程中加强朗读指导,使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首先,要扎实细致地落实读,做到以读为本。要打破老师教阅读的思路,树立学生读书的思路,把读书的权力还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读好课文。朗读时要体现层次性,每次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可引导学生尝试多种读书形式,如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自由读、比赛读等,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再自由选择听众,自由选择朗读的方式。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有效的读书方法,使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入情入境,最后达到熟读成诵。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

其次,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可通过品味重点词句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感悟,也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通过眼看、口诵、耳闻、心思多种感官联合加工,把故事中的人、事、景象等有机结合起来,并使头脑活动起来,从而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感受。《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想法,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在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时,可让学生帮助小松鼠出出主意怎样才能找到花生。老师先给学生互相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后,再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因为个体的差异,学生会想出许多不同的主意,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都应该给予相应的鼓励和肯定,因为这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多元化。这一过程,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使学生的阅读行为获得个性化的感悟。

第三,启发想象是提高阅读的有利保障。课程标准对一年级的阅读有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去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美。学生可以借助于想象,把课文内容从头脑中再现出来,所以在阅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是相当重要的。

1.在看中启发学生想象

丰富表象是创造想象的必要条件,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材料,如实物、图片、动画等,让学生学会观察,为想象积累丰富的素材。如教《比尾巴》一课,为学生提供各种小动物尾巴的图片,使其观察各种动物尾巴的不同,丰富学生的表象。教《小小的船》时,我利用课件让学生观看小女孩坐在弯弯的月亮上,遥望夜空的情景,发挥想象,理解弯弯的月儿像小船一样,两头尖尖的。并想象自己也能坐在月亮上看到夜空中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空,在头脑中展现一幅美丽的画卷,并用绘声绘色的朗读传情达意,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2.在听中启发想象

听优美的文章、动听的故事、美妙的音乐,头脑中联想人物景物的形象,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能加深对作品的感受。教《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想象江南鱼米丰收、小竹排在画中游的情景,加深对儿歌的理解。

3.在读中启发想象

朗读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可以将内心的理解外化,并起到对文章的升华作用。在教《四季》一课时,通过师生间创造性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春季万物复苏、夏季植物茂盛、秋季硕果累累、冬季雪花飘飘等的美丽景象。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活泼俏皮的语言,再现了四个季节的特征。通过朗读,画面,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物。

⒋抓好熟读环节,加强积累运用。

重积累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的又一鲜明特点。积累是学习的前提条件,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学习语文,要注重积累和运用,只有储存大量的优美词句和名篇佳作,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选准多读内容:重点句段让学生多读;难以理解地方让学生多读;有欣赏和运用价值的片断让学生多读。

加强有机实践:我们应当让多种感官参与,进行多重记忆,立体积累。

●学生凭借自己对文本的感悟获得审美的基础上进行熟读。利用多种方式的读,有了深切的体会,课文内容不知不觉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阅读的个性化行为,重在自悟,学生的自悟是以积累为基础的,悟的水平高低,与其积累的多少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课堂上要凸现背诵,要让学生背诵,教师应率先垂范,下水背诵。

●用好课后练习,积累好词好句。在我会读、读读说说、我会说、读读画画这些题目中,有词语的练习(如叠词、形容词、词的搭配),有句子的练习等,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完成,再写一写。

●加强课内,延伸课外。要努力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课堂上要以文本作为中介,通过文本的启发,交流读书心得,拓展语文学习渠道;要树立大语文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教师可通过一篇带多篇,引导并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读的语言生动浅显的童话、故事等课外读物;还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的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向学生提供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可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指导学生主动读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量自然会增加。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学会读书,内化语言。通过积累运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不管老师推荐也好,学生自己寻找的也好,还需要我们教师组织生动活泼的形式,让阅读活动更有情趣,更有成效。可以让学生和好朋友一起读读,和爸爸妈妈一起读读,比赛读读等。这套教材的又一特色,那就是语文课程的生成性每篇课文后面都安排了一个或几个实践活动。

活动形式

读一读。如《我多想去看看》一课,读一读课后的4个句子,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我们爱北京,我们爱五星红旗。

说一说。如《我多想去看看》一课,让去过北京的同学当小导游,介绍北京的美丽风光。如《自己去吧》一课,用我学会了为题,说一说自己最近学会了干什么。

唱一唱。如《我多想去看看》一课,学了课文唱一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小小的船》一课,学了再唱一唱。《借生日》一课,学后可唱唱《生日歌》。

画一画。如《我多想去看看》一课,出一期《美丽的首都北京》的壁报,可以画画,可以是照片,还可以用图片。如《四季》一课学后,你觉得哪个季节最美,画一画。

演一演。如《小熊住山洞》一课,小动物在献花时会说些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戴头饰表演。口语交际:记者采访小熊一家。

★如《自己去吧》一课中,在学生能理解、背诵课文的基础上,再把课文内容表演出来。即让学生自己扮演这些小动物,戴上头饰进行艺术再创造,身临其境地体验情感,在表演中发展语言,明白事理:只要勇敢地尝试锻炼,自己就一定能成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在说与动的快乐气氛中受到教育,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时可分两步进行。

第一,课文内容的再现。首先让全体学生根据课文中两段对话的内容,或小组或同桌自由练习,然后选出表演得最好的一对,戴上头饰,在前台表演。要让这些表演者不光能演出课文中已写出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演出课文中没有写出的内容。如让扮演小鸭的学生说说当它要鸭妈妈带它去游泳,而鸭妈妈却让它自己去时,心里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是怎么想的?自己去了以后又是怎么学会游泳的?让扮演小鸭妈妈的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让小鸭子自己去学游泳?当小鸭学会游泳时,鸭妈妈心里又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体验、去感受。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语感。

第二,课文内容的扩展。在学生表演完了课文中的内容后,为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教师还可以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其他一些小动物的头饰,如小老虎、小狗、小猴子、小兔子等,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对话形式,想像这些小动物与它们的妈妈之间的对话,进行扩展式表演。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促进他们认识和体验的升华。

做一做。如《我多想去看看》,让学生课外收集有关北京的图片、照片、资料等;《雨点儿》学完后,让学生在家里、校园里栽花种草;《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学完后,让学生课外观察一种或几种蔬菜、水果,注意它们的特点。

编一编。如《四季》一课,课文中对四季的美通过草芽、荷叶、谷穗、雪人这四种载体体现出来的,但四季之美岂能仅仅表现之此。在教学中,教师大量地引进大千世界中精彩纷呈的万物图片存放在电脑中,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展示、欣赏、创造的空间。当那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在小朋友面前闪过,悠扬悦耳的音乐声在小朋友耳边响起时,早已激活了小朋友对四季美丽景色的向往,唤起了他们对课文深刻的理解和思维的扩展。学生说:

柳树发芽了,他对小朋友说:我是春天。

西瓜甜甜,他对哈密瓜说:我是夏天。

草莓红红,他跳着舞说:我是秋天。

雪花飘飘,他对大树说:我是冬天。

上述这些实践活动是从课文中生成出来的,都是教学内容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否则,必然会削弱新教材的育人功能。

u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必须辨证的处理一些朗读要求的关系

1、处理好理解与朗读的关系

感情朗读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但是,一些教师片面强化了理解,把理解当作阅读教学最主要的目标,认为所有的内容都必须深入讲透,全面理解,才能有感情地朗读;于是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让学生说来说去,结果一篇篇原本情趣盎然的文章被分析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其实,打开语文课本,篇篇课文都是通俗易懂,哪需如此大费周折地理解呢?因此,语文课少一些分析、讲解,多一些对文章整体韵味的把握,多一些对语言文字感情色彩的感悟。也有一些情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感悟领会也因人而异,这些理解不必太深入、统一。

2、处理好齐读与自由读的关系

齐读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个人的感情表达,所以不宜齐读的说法被普遍认可。指导有感情朗读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由不同阶段构成。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对情感的表达尚需指导时,可用齐读。因为齐读便于教师发现问题,便于集中指导,更便于学生再读中互相纠正,互相寻找感觉。特别是对于那些平时语言素养较差、语感能力较低的学生,能起到一种提携的作用。在形成共识的情况下,对一些富于情感的关键句、中心句等也可采用齐读的方式。而对于尚在理解中的初读或是感悟后的感情朗读,一般采用自由读的方式。总之,一篇文章的朗读不能都是齐读,也不能一味地自由读,要因时段而异,因文句而有别,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3、处理好加强朗读指导与淡化朗读技巧的关系

因为加强情感体验,淡化朗读技巧说法的提出,教师们便对朗读技巧不敢轻易问津。其实,淡化朗读技巧是针对那种过分强调朗读技巧,忽略了对文章情感体会的现象而提出的。淡化朗读技巧并不是不要朗读技巧。在学生理解、感悟均已到位时,适当指点朗读技巧,更有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教给学生有效的读书方法,先读好词,再读好句,还要克服学生朗读时可能形成的固定腔调,如唱读、念读、顿读等,使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入情入境,最后达到熟读成诵。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能做到一篇比一篇读得入情入味。

4、处理好读出文章感情与读出自己感情的关系

多年以来,教师们把有感情朗读定义为读出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这没有错,但忽视了一些颇为重要的正常的阅读现象。

学生们虽然年纪小,却也有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他们在阅读时,会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与方法,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对课文中的事物进行再创造。学生各有性格,不同性格的人对感情的处理与表达也不同。其实,这也就是朗读的个性化现象或者说阅读的个性化现象。

●还要正确处理预设与开放的关系

新课程关注课堂的生成状态,以学定教。教师既要有课前的预设,认真钻研教材,写备课笔记,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设的目标。有时一节课的任务完成不了,也可以移至下节课,或简缩任务。概言之,应从实际出发,灵活地调控。

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教案上册【篇2】

本册教材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富有时代气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贴近儿童生活,密切联系了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文质兼美,语言典范,学生爱读,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他们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为了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力求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确立了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中心的教学思想,灵活运用多种朗读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1、用形象的画面促进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课文中的词语比较抽象,学生们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如《识字1》中的词语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秋高气爽等,若只靠单纯地读,孩子们很难理解其意义。又如《秋天的图画》,一文中所描绘的景色离城市孩子的生活比较遥远,我就采用了一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去帮助他们进行消化、理解。用一幅幅美丽的秋收图画,带领孩子们走进了色彩缤纷的农村田园,使他们不仅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在《黄山奇石》一文中,课文最后的几块奇石没有出现图片,我在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为课文添加插图,鼓励他们自编课文,如有的同学这样写到:月亮升起来了,银色的月光照在一只可爱的小狗身上,那只狗昂头挺胸,仿佛对着月亮在嚎叫,那样子好象要飞上天去,这就是黄山有名奇石──天狗望月,配以形象的画面。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加深了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放飞了他们想象的翅膀。

2、表演课本剧,激发学生自主朗读的兴趣,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我们要求学生要有感情地朗读,但这种感情不是靠单纯地模仿就能得到的,而是在学生入情入境,感悟角色的基础上自悟出来的。本册教材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故事中一些可爱的形象是孩子们乐于模仿的,如《酸的和甜的》中的狐狸、猴子,《称赞》中的小獾、刺猬,《纸船和风筝》中的松鼠、小熊等等。这类课文比较适合进行课文剧的编排和表演,我在课堂上采用了多种有效的办法,创设了适宜的情境,如制作头饰、播放音乐、布置环境等。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去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在表演的过程中准确将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表达出来。这种方式从一年级开始,同学们就比较感兴趣。但我发现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表演的始终是那些有表现欲望的孩子,大部分同学只在充当观众,为了摆脱这一困境,我把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了分工。有的扮演角色,有的当导演,负责对每个演员的表演提出修改建议,通过这样演一演,改一改,孩子们就能比较深刻地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如教学《酸的和甜的》时,当同学们读通课文之后,我就和孩子们开始了尽情的、大面积的表演,他们有的当导演,有的当演员,看他们那一副副高兴的表情和认真投入的神态就足以可见对这种方式的认可:扮演狐狸的那副狡猾的神情,想吃葡萄却摘不到时自我解嘲的语言和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扮演猴子的来到了葡萄架下,先是抓耳挠腮,接着嗖地一下爬到了葡萄架上,大口大口吃起葡萄来,那副悠然自得的样子让评委们打出了满分。这时的课堂上,孩子们的兴致很高,朗读表演各有特色,读书不再是他们的负担,他们个个是最出色的演员。

3、合作朗读促使全体参与,竞赛朗读促进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充分体现合作学习的精神。而合作意识正是现代儿童群体所欠缺的。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全体同学都参与到课堂朗读中来,提高朗读水平,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所发展。我让每个学习小组推选出朗读水平相对较弱的同学,进行合作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这样一来,全体同学就都参与到了朗读中去,教的认真耐心,学的谦虚卖力,这时的课堂上,再没有闲人,呈现出一派忙碌的景象,所有的孩子都是积极主动参与到朗读课文中去。且不说他们的朗读水平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单是他们积极快乐地学习过程,不正是新课程标准很好的体现吗?为了给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我经常在班上开展朗读小能手的活动,同桌之间,小组内,甚至在全班展开朗读竞赛,可以选课文,也可以自选素材,这种形式的朗读,最能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从而也为一些优秀的孩子创造了展示的舞台。

4、当学生的学生,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新课程要求教学相长,我们老师有时也会从学生身上得到启发从而开创教学的新路子。例如有一节课前,我收到了我班上徐楚阳同学的一盒录音带,上面有她朗读课文的录音,课堂上我改变了由老师范读的形式,而改由边听徐楚阳的朗读录音,边欣赏课文图片,这样一来,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也给了徐楚阳极大的鼓舞。受她的启发,我们让同学们和录音机交朋友,听听自己的声音,进行对比,借以促进自己的朗读水平。这项活动的开展使我们的学生对朗读产生了极高的热情,这种现象发自于孩子们内心,那种高涨的积极性是别的方法不可比拟的。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学法指导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学法指导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进行,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达到用不着教的理想境界。

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教案上册【篇3】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向我们描述了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心情。

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表达特点,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采用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将索溪峪的野性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文章紧紧围绕题目展开叙述和描写。在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变野四方面的描述中,也是先概括出特点,再具体描写。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在认真读书、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作为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研究的一线教师,我深知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已不再是学科教学的需要,而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我觉得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上,应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灵活、创新地使用教材。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随着新课标的确立和实施,树立大语文观,培养学生知识技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学生身心获得发展的过程,也是学法指导的重要途径。学法指导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这就必须发挥教师在学法指导中导的功能,通过导来实现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调控。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使二者统一于教学过程中。

正是基于这种理念与认识,在《索溪峪的野》一课中,我应用网络教学,针对略读课文的特点,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体现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在课堂上,我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各种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提高其语文能力,并使其逐步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终身可持续发展。这是当今语文教师必须树立的观念,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在《索溪峪的野》这课的教学中,我首先通过设计情境把学生带入本课的学习中,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引导学生归纳出学习语文经常采用的学习方法,学生们可能想到多读的方法、提问题的方法、抓词句的方法、谈体会的方法、上网的方法、画画的方法等,然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读书。

学生们通过讨论研究,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读懂课文。学生能够运用一种方法读懂课文,我就加以肯定和鼓励,在理解不够深入的地方,我随机进行点拨。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获得了通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使自己能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二、在合作学习中体现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合作学习是学习语文的一条有效途径。本课教学中,在学生归纳出了若干学习课文的方法之后,我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学习课文方法,选择喜欢的文章部分: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变野,根据学习兴趣寻找合作伙伴,分组学习讨论。在合作学习中,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发表见解,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学生以更多样的观点结合学习经验,达成学习目标。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但是,在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不要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忽视了教学的目标导向,教师应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将学生的主体性引向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要参与到每个小组的活动中,变成学生中的一员,共同交流、共同体验。

我们试想,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共同研究喜欢的话题,学生的积极性怎能不被调动起来?怎能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做使课堂成为师生合作交流的情感场,发扬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在朗读训练中体现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段落,篇章情感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写景的文章,教师更要让学生通过读来体会文章所描写的景物特点。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我紧紧抓住通过朗读方式读懂课文的小组的汇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这样写好在哪里?

学生可能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学生读得不到位的地方,我给学生点拨指导。师生相互进行评读。使学生真正能够运用朗读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在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时,学生一定能够根据《海底世界》《桂林山水》等和本文类似的文章很自然地概括出本课的表达方法。

四、在网络学习中体现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给学生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节课中,我利用网络多媒体进行教学,让网络切实走进孩子们的学习中。

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选择读书方法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可以选择画画的方法,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电脑中画画,通过动脑、动眼、动手,变抽象为形象、变模糊为具体,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的小组选择上网查询的方法,学生在网络中查找资料,扩展视野,增强对索溪峪的了解,达到了轻松学习的效果。在每一部分的学习中,我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图片,学生汇报时,我就相机出示。比如,学习山野时,学生可以体会到这里用了对比的方法突出了索溪峪独特野性的美,我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加深理解。水野的部分,我也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体会索溪峪水的魅力。动物野的部分,我让学生自己去查找文字或图片资料,利用共享功能,一起观看同学查找到的野生动物资料。那闪动的画面,多姿的景观,美妙的音乐,丰富的内涵,斑斓的色彩无不吸引着孩子们求知的目光,给学生以感官刺激,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变得形象直观。孩子们不知不觉中融入课堂氛围之中,丰富了对课文的理解,拓展了知识,培养了独立收集信息能力,更好地体会到了索溪峪的野性之美,并产生向往之情。在学生情绪高昂时,他们会迫不及待地打开思维的大门,急于说出自己的感受,所以,全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就设计为写作练习,让孩子们把最想说的一句话写在留言板上,把索溪峪介绍给全国及全世界的人们。

作业设计我也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使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享受成功的喜悦。这一课的作业我是这样设计的以索溪峪为主题,利用POWERPOINT和网上资料,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旅游版面,存放在校园里,吸引更多的同学访问。在实行大语文观,推崇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社会性的形式下,我积极让学生运用网络连接精彩的世界。学生通过上网查寻资料、锻炼了实践、操作能力,不仅巩固了已有的知识,还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使课堂内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作业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

总之,我的这课教学设计意图就是从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出发,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设计,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同仁指正。

六年级语文下册《穷人》教学设计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下册《穷人》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六年级语文下册《穷人》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顾惜、勉强、抱怨、忧虑、忐忑不安、自作自受、熬过去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l)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穷人夫妇的心灵之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激发学生情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感情朗读课文。展开想象,编故事以升华情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是本文重点。

2.展开想象,续编《穷人》这个故事是难点。

(二)疑点

体现桑娜内心矛盾的重点语句。

(三)解决办法

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启发,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教师穿插感情描述,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读自悟,勾画重点词句,质疑问难。

2.小组讨论重点问题。

3.认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表述练习。

4.感情朗读课文,表现主人公心灵美好。

5.续编《穷人》这个故事。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解题。(穷人就是穷苦的人。)

2.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在以前曾经学过他写的《跳水》一课。他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这篇文章写的是沙俄时期穷人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几个穷人?写了穷人的什么事?你感觉这些穷人怎样?你还读懂了什么?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2.检查自学情况(同桌讨论后集体交流)。

(1)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板书:桑娜

渔夫

(2)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穷人的印象。(很善良)板书:善良

学生谈谈还读懂了什么?(教师随机板书)

(3)本文写作顺序?(板书:等待丈夫抱回孩子催促桑娜)

(三)学习第一段

1.自读等待丈夫一部分内容。读完这部分内容,你有什么感受?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

(①感受到桑娜家境贫困、生活艰难。从补、破帆、勉强填饱肚子、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等看出桑娜家生活艰难。

②感受到桑娜勤劳能干。引导学生说出温暖与舒适指的是什么?

温暖指炉火未熄,与室外的寒风呼啸相比而言:舒适指地面干净、食具发亮,孩子们安静地睡着,这是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的处境相比而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勤劳能干。

③体会到桑娜内心很善良,从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等处可以看出。)

2.朗读这部分内容,读出感情,体会桑娜的家庭贫困、勤劳能干、心地善良。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课文第一部分讲的是什么?

(二)学习抱回孩子部分内容

(1)默读这部分内容,思考: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桑娜的善良?(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出示重点语句投影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适时点拨,可从以下几方面说出。

(桑娜走出门去,她出去向海上张望,看不到什么,她想起了生病的女邻居,桑娜是在自己的亲人安危不知、生死难卜的情况下去关心邻居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关心她人、心地善良。)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当她看到两个可怜的孩子,她乐于助人的本性不可抑制地表现出来,她什么也没想毅然决然地把孩子抱回家里,充分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桑娜把孩子抱回家里后,她一系列矛盾的心理也说明了桑娜的善良,由于善良心的驱使抱回了孩子,没有征求丈夫的意见,他会同意吗?这是她第一个不安的地方。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又加上两个,今后生活怎么办?这是她第二个不安的地方。他觉得愧对丈夫,他会揍我的、揍我一顿也好!说明桑娜为救人之难,宁愿自己皮肉受苦,甘愿承担一切后果,充分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2)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表现出桑娜的善良。

(三)学习渔夫回家后催促桑娜抱回孩子一部分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渔夫的善良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讨论、交流)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从这句话可看出渔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孩子同死人呆在一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一事当前先为别人着想,充分体现渔夫的美好心灵。)

(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桑娜把孩子抱来,怕孩子醒来知道妈妈死了,心灵受创伤。母亲死后的惨相不能留在孩子们的记忆中,待醒来之后,让他们感到有一个温馨的家。渔夫完全为孩子着想,至于自己负担如何完全置于脑后,看渔夫的心地多么善良。)

(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回到现实中一想,我们的日子的确很苦,如今又加上两口,真是雪上加霜,日子难熬,从熬字上可以看出渔夫的苦日子,度日如年,备受煎熬,同时也表达了渔夫的坚强精神,一定能战胜困难渡过难关。这些足以说明渔夫同桑娜一样有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教师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由忧虑到思考最后作出决定的过程。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也看出了渔夫的善良。

(2)指导感情朗读,注意省略号的作用。

①表示停顿、间歇;②内容上的省略。

(3)师生共同总结。

教师:在抱回孩子这件事上,桑娜和渔夫事先商量了吗?没有商量,而想法和做法完全一致这叫什么?(生:不谋而合)教师:也说明穷人和穷人的心是相通的。

(四)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刚才,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穷人的善良。那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呢?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地方最好地表达了这一点?好在哪儿?

2.学生集体议答:

(l)桑娜探望西蒙时在门外敲门动作的变化写得细致入微。如敲了敲门、一次又一次地敲门、猛地推开门。敲了敲门是出于礼貌做出的动作;一次又一次敲门说明心情急切,敲的遍数多,迫切想知道屋内情况;猛地推开门是桑娜意识到情况不妙,预感有所不测,集中力量猛地推开门。这些细致动作的描写,准确地突出了桑娜对西蒙的牵挂、同情、关注,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高贵品质。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描写他的一段话写得好,从神态到动作到语言描写非常贴切,简单的几句话,渔夫的思考过程跃然纸上。

(学生说、老师随时引导。)

3.小结:我们在写作文时,要想把人物写活,也应像作者这样,注意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五)课堂训练、发展技能

1.出示投影,发挥想象,说一段话。投影内容:课文插图(桑娜拉开了帐子,渔夫把马灯高高地举起。只见七个小脑袋排成一排,其间两个浅黄色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他们睡得又香又甜,呼吸均匀而平静,鼻翼在轻轻闪动,鼻尖渗出了细小的汗珠。)

2.学生练说,班内交流。

(六)指读课文,启发再次质疑问题(随机解决)

(七)教学生字新词

1.学生自己识记字形、重点辨析寡、魁的字形。

2.听写生字,了解掌握情况。

(八)布置作业

1.编排课本剧,把课文内容演一演。

2.预习第21课。

《[教案参考] 六年级语文课教学设计2500字》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六年级上册语文”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24810.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