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意图:
在一次谈论最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时,有孩子说,最佩服运动员骑着自行车在大圆筒的斜壁上走,还问这是不是一种特殊的自行车?我引导孩子去观察,在生活中是不是还有类似的现象存在?同时设计了这个乒乓球的活动,旨在让孩子亲自感受到离心现象的存在和它带来的奇妙乐趣。
活动目标:
1、 通过探索活动,感知乒乓球在瓶内旋转的离心现象,培养观察的敏锐性和操作的准确性。
2、 理解应用概念:旋转、绕动、转动。
活动准备:
玩绳子系着沙包的做圆周运动的游戏;乒乓球、瓶口大瓶身高的无底塑料瓶等。
活动建议:
1、动手使乒乓球在瓶中旋转
●猜一猜
乒乓球能在瓶中旋转吗?
●试一试
将桌面上的乒乓球扣入一个底部开口的塑料瓶,尝试让球旋转起来
2、感知离心现象
●猜一猜
离开桌子,乒乓球还能在无底的塑料瓶里呆着吗?
●试一试
怎么做才能使离开桌子的乒乓球还能留在塑料瓶里,不掉下来。
●谈一谈
实验的体会
瓶子离开桌子的同时,还要继续转动瓶子,才能使离开桌子的乒乓球不掉下来,(产生离心现象)
绕得越快,球升得越高,
如果不转动,球就会掉下来。
3、运乒乓球比赛
●练一练
幼儿分成两组,练习手拿瓶子同时转着球,从一张桌子向另一张桌子运球,使球不掉下来。
●比一比
哪组幼儿运到的乒乓球多。
● 想一想,
是什么让乒乓球在旋转的时候,不会从瓶子里掉出来
活动延伸:
了解生活中的离心现象
观察在水面上,汽车快速通过时,带起的弧形水线。
在盛有水的盆里玩齿轮玩具,当快速转动齿轮时,会带出弧形水线。
快速转动沾水的雨伞,观察飞出的水珠产生的弧形水线。
设计说明
通过动手操作,在让乒乓球在瓶中旋转的过程中,发现离心现象,
以对现象进行描述的方式,与同伴互相交流。
感知现象后,进行练习和比赛,发现在一定力量的作用下,才能使球在瓶壁上不下来。
在延伸活动中,了解更多在生活中的离心现象,并能看到有形的离心作用线,对实验有进一步的理解。
资源库
●在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因为离心现象而产生的有趣的事情。但在物理学领域,并不确定有离心力这个概念存在,在理论上离心力只是一种与向心力方向相反的作用力。所以在本活动中,我们只让孩子感受离心现象,而非离心力。
●向心力是物体作圆周运动受到的合力,一般来讲以地面为参考系。它的方向指向圆心。
如果向心力不足(绳子断了),物体就会越转越离开旋转中心甚至直接被直线甩出去,也就是离心现象。
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知道物体下落有直线和曲线之分,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对不同物体按下落方式进行记录。
3、探索同一物体形状不同下落情况也不同。
活动准备 各种糖纸、羽毛、报纸、塑料积木、球、绳、沙包等,记录纸、笔,白纸人手两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秋天到了,一片片树叶落下来,树叶落下来是怎么样的?
(幼儿自由讲述)
二、幼儿探索并讨论。
1、幼儿猜想并尝试
教师:你桌上东西落下是怎么样的?每一样东西都试一试。
2、引导幼儿和同伴比较,发现物体下落时的异同。
教师:请你找一个好朋友比一比,看看你们手里的东西落下来有什么不一样?
3、幼儿交流
(1)你有什么发现吗?(幼儿自由交流)
(2)为什么有的物体落的快,有的物体落的慢?
4、教师小结:所有的物体都会下落的,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5、教师演示一张皱纸和一块积木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物体下落路线是不一样的。
三、幼儿分组探索,按照物体下落的路线进行归类记录。
1、请幼儿分组实验,观察桌上的物体的下落方式,并商量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教师:请你再去试一次,把你的发现记录在纸上,你这些东西按照落下的路线记在纸上。
2、每组派一个孩子交流各组的发现,并介绍自己的记录方法。
教师:你是怎么记录的?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3、教师简单小结:
不同物体下落的路线不一样,有的是直线的,有的是曲线的,直线的落地快,曲线的落地慢。
四、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同样的东西形状不同,落下来的情况也不同。
1、出示相同的两张纸
幼儿猜想:你可以用什么办法让他们落下的时候不一样?
2、幼儿自己尝试,教师引导幼儿将纸折成不同的形状
3、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
五、延伸:
让幼儿回家用手帕或塑料待做降落伞,观察其与其他物体下落的不同。
活动目标
1、知道许多物体能发光,了解光的用途。
2、能自己制定标准并根据标准对各种光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1、课件-制作光的种类手册
2、提供手电筒、电池、玩具娃娃、电动玩具、积木、塑料玩具等若干,记录单、笔。
3、幼儿用书:《萤火虫找朋友》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光源。
1、介绍材料
教师:这里有许多材料,请你们自己试一试,看看哪些东西会发光,它是怎样发光的,并将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
2、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活动,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二、幼儿讨论,扩展对光的认识。
1、教师:你发现了哪些东西会发光,它是怎样发光的?
(鼓励幼儿大胆进行表述,教师用图示记录幼儿的发现。)
2、教师:除了这些东西,你还知道哪些东西会发光,它们又是怎样发光的?
(教师继续用图示记录。)
三、引导幼儿对光进行分类。
1、教师:这么多的东西都能发光,这些光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教师:原来每种光都互不相同,那我们怎样将它们分类呢?可以怎样分呢?
(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讲演指定标准进行分类,如自身发光、需要电力等。)
四、师生共同讨论光的用途。
1、教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会发光的物体,光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
2、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光的作用。
例如:光能照明,光能传递信息,光是一种信号标志。
(绿灯-前进、红灯-停止)
光能帮助人们切割和焊接、光能带给人们美好的视觉感受。
3、进一步感知体验高科技带给人们的好处。
活动目标:
1、萌发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知道风的形成原理,探索产生风的各种方法。
3、初步了解风与人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已经有过玩风车的经验。
2、每组一筐能产生风的物品。
活动过程:
1、幼儿回忆自己玩风车的感受。
今天早上我们一起玩了风车,你们的风车是不是都转起来了?你是怎样让风车转起来的呢?那为什么你跑或者用嘴吹时风车就会转了呢?(小结:是风让小风车们转起来的。)
2、用筐内物品探索产生风的方法。
(1)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那现在教室里有没有风呢?我们小朋友能不能想办法变出风来?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东西,你们也可以用这些东西去试一试,看能不能变出风来。
(自评:注重观察和倾听,把握教学契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要练就一双像鹰一样的眼睛,而这双眼睛不应该只盯着看我教的孩子们会了没有? 孩子们是不是按老师的规定在活动?
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幼儿,关注他们活动的过程,在孩子们的活动中去看、听、交流和思考,只有注意观察儿童的言行举止了,注意倾听儿童的言语、交淡了,注意思考孩子的实际水平和发展进程了,才能把握幼儿的情绪表现、心理需要、能力水平,然后针对儿童去做,开出调理配方,充分体现引导者、帮助者、教育者的作用,以满足幼儿发展的需求。这样真正收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的育人目标。在方面我深有体会,因为在试教这堂课时,我只注意了让幼儿自由探索和讨论,而没有能认真地去倾听和指导,于是到头来,还是白忙一场,没能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来进行下面的教学,从而使整个教育教学活动陷入了教师无法把握的境地。在后来经过了反思,我注意了这一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注意仔细倾听和指导幼儿,从而使得下一环节中有了可抓住的教育方向,更使我的教学具有了针对性和目的性。)
12(2)幼儿讲述。谁来说说刚才你玩了什么?怎么变出风的?(小结:小朋友用捏一捏、扇一扇、压一压、吹一吹、抖一抖的方法都变出了风。)
(3)师生共同小结风的形成原理。
①我们刚才用纸扇、用嘴吹就让周围的空气动起来,空气一动起来就有了风。
②那你们想一想我们怎样才能让风大一点?怎样让风小一点?(小结:当我们用很大的力气去扇、压、捏的时候风就会很大;当我们用很小的力气去扇、压、捏的时候风就会很小。)
(自评:给机会让幼儿自由探究,主动学习 对于儿童来说,外面的世界就是一个神秘的未知世界,有许多让他们感到新奇的事物和现象,都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想去自己试一试。在过去我们会用一种简单化的教育方式老师的直接告知来让幼儿获取知识,而忽视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探究。《纲要》指出要强调幼儿的主动学习,还指出:科学教育要尽量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应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所以,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就选用了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专门拿出了时间,给幼儿以自由探究的空间。课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幼儿怎样才能产生风,而是用了一定的时间让幼儿用我为他们准备好的材料来自己探索、发现产生风的方法,在之后提出的怎样让风能变大、变小的问题时,我又让幼儿自由的探索、发现,加之一个游戏,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总结、验证了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科学现象。这正如皮亚杰所说的,儿童独立摸索,看起来是浪费了时间,实际上恰恰是赢得了时间。)
3、初步了解风的用途和危害。
①风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用呢?
②风有这么多好的地方,那它有没有不好的时候呢?
③刚才我们小朋友说了风在很多时候都对我们有很多好处,但它也有不听话的时候,会给人类带来很多灾难。那我们平时应该怎样做才能减少风的危害呢?
(自评: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大自然以其无比宽广和慈爱的胸怀,在每个季节都向孩子们献出妙趣横生的礼物雪、雨、风、雾等等,还有光、热、水、土、动植物等,孩子们用它们做游戏,感受、体验和发现着自然界的变化和奇妙。而这些自然要素在与人类长期共处中也产生了各种依存关系。《纲要》中指出: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因此,我们就应该从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历过、有经验的事开始,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他们对环境的关爱之情。)
12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了解汽车在不同角度斜坡上行驶的情况。通过记录总结出车子在角度过大的斜坡上行驶会翻车。
2、通过实验、记录从小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3、培养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场地布置。积木、板、小汽车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教师:昨天,我们讨论了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小汽车跑得快,跑得远?这个问题。有的小朋友认为汽车在斜坡上会跑得快些。有的认为在冰面上或像玻璃一样光滑的路面上会跑得快些。还有的幼儿认为用得力气越大汽车就会跑得越快越远。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汽车在斜坡上行驶的情况。
二、幼儿实验。
(1)交代比赛的要求和规则。
师: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板和积木。等会请大家自己设计斜坡进行比赛。规则是不能用手推,要让小汽车自己从斜坡上开下去。
(2)介绍记录表格的使用方法。
怎么知道谁的小汽车跑得最快呢?在什么样的斜坡上跑得快呢?我们就要把每一次比赛的成绩记录下来。出示记录表格,讲解记录方法。如果我的汽车跑得快,超过了红线,就用笔在红线的下面打,超过了绿线就在绿线的下面。翻车在下面记录。
表示没有到达红线。用几块积木搭得斜坡就记录在画有几块积木后面的格子里。
(3)幼儿操作进行实验。
幼儿三人一组进行实验。教师提醒幼儿进行记录,指导幼儿的记录方法。鼓励幼儿把实验的结果和同伴进行交流。
(4)师生共同总结实验情况。
请大家说说你的最好成绩是在放几块积木搭成的斜坡上取得的。
最好成绩是用两块积木时取得的,三块积木时斜坡太陡翻车严重。
是不是斜坡越陡越好呢?(不是)
三、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实验研究了小汽车在斜坡上行驶的情况。知道了斜坡太陡行车很危险。如果我们小朋友乘坐的汽车在山区很陡的路面上行驶时要提醒司机注意安全。下次我们再讨论是不是用得力气越大汽车就会跑得越快越远的问题。
前辈告诉我们,做事之前提前下功夫是成功的一部分。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教师通常会准备好下节课的教案,因此,老师们都会选择准备一份教案,教案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优秀有创意的幼儿园教案要怎样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桥”,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桥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常见的桥的类型、特征及用途。
2、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动手构建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常见桥梁图片两幅。
2、从网上下载的各种不同桥梁图片资料若干,电脑一台。
3、积木(每组两篮),作业纸每人一张。每人从家带来的小纸盒两个。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引出关于桥梁的课题,了解几种常见桥梁的类型。(斜拉桥、拱桥、立交桥)
2、用电脑演示各种桥梁的图片,请幼儿说出这种桥梁的类型。也可让幼儿自己操作鼠标调出各种桥梁的图片,并说出其类型,从中认识“梁桥”和“升降桥”。可让幼儿根据图片提出问题,由幼儿和老师来共同想办法解决。
3、请幼儿分组用纸盒和作业纸(随意折成各种形状)搭成纸桥,用积木来测桥梁的载重。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4、组织各组幼儿开展自制纸桥的承重试验,激发幼儿不断尝试新方法的欲望和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课评:
1、活动较成功。能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生成活动。
2、教学资料准备丰富、充分,能从多种渠道获取资料。
3、让幼儿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4、注意验证幼儿的实验结果,及时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
5、幼儿个别指导不足,指导应更加细致。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幼儿园的老师都希望自己讲的课学生们爱听,能学习的更好,所以,很多老师会准备好教案方便教学,提前准备好教案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您知道幼儿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复制”,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复制
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复制的方法,并学习用各种复制的手段去尝试复制。
(2)通过活动,使幼儿对复制物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准备:
(1)几组不同的材料:拓模复制(泥油及模具),印蓝纸复制(印蓝纸及白纸),印章复制(印章及白纸),透明纸复制(透明纸及图书)
(2)电脑.打印机.复印机;录像片:饼干的制作过程。
过程:
(1)引起幼儿对复制的兴趣。
教师:这里有一幅漂亮的图画,想发给每人一张,可是一幅幅地画实在太慢了,请小朋友帮助想一个办法,能很快地得到许多一样的画。
(2)幼儿操作各种材料,探索尝试各种复制的方法。
A.介绍各种材料。(每组一种复制形式)
B.幼儿初步尝试复制,教师应积极给予幼儿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C.建议: 幼儿换一种方式再次实践,尝试复制的多种方法。
(3)拓展幼儿有关复制的经验。 讨论:还有什么是复制的东西?录像:饼干的制作过程。 先运用电脑.打印机.复印机复制出许多小图案,然后发给小朋友。(如五角星.小花.小动物等图案)。
活动目标:
1、为孩子们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保证,让孩子带着自己设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结果的猜想反复验证。
2、引导幼儿如实记录自己实验的进程。
3、通过实验,使孩子们懂得科学要用事实来说话,培养孩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活动准备:
1、记录板,画有方格的记录纸若干,笔若干。
2、珠子若干,细线,盆若干。
3、教师用记录纸(大)。
活动过程:
一、 教师直接提出问题,请孩子们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1、教师伸出自己的手,问孩子们:“我们都有一双手,它们一样大吗?”
(不一样大)
2、提问:用什么方法知道手的大小呢?
(可以将两只手对着比一比;可以用尺子量一量;可以看看谁抓的东西多;还以将手画在纸上看看谁的大……)
3、提问:哪种办法能使我们更精确的知道手的大小呢?
(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引导幼儿得出“画手印”和“抓珠子”的方法更好。)
二、 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运用自己设计的方法,测量手的大小,并作记录。
第一环节:教师让幼儿在方格纸上画画小手,数数手中的格数了解手的大小。
教师将几筒珠子拿出来先放在旁边,同时把画满方格的纸拿在手里:“如果我给你们每人一张画有方格的纸和一张白纸,同时画手的轮廓,你们想一想,哪一张纸上的手印更容易让我们了解手的大小呢?”
(让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幼儿认为在格纸上画手印更好,这样,数一数手印中的格数,就知道手的大小了。若碰上整格与半格的问题,可让幼儿讨论:一块数或分开数→分开数更准确。)
教师提出实验与记录要求:请孩子们在纸上画小手的轮廓,画完后,仔细数自己手印占有的整格与半格的数,并将数目分别记录在表的不同栏目中。
在大多数孩子完成任务后,请孩子们分别报告个人手占的格数,并将其记录在全班的统计表中。同时,建议孩子们试试自己的第二种方法。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探索每个人的手能抓起多少珠子。
教师提醒幼儿:四人一组,轮流合作,每人抓一把珠子并把珠子穿在绳子上,然后再数出珠子的数目有多少,并将它记录在自己的记录表上。
在大部分孩子都完成抓珠子数珠子的活动时,再一次请孩子们报告自己手抓珠子的数目,并将每个孩子所报的数一一填写在全班的统计表上,将孩子们的一串串珠子贴挂在黑板上,并在每串珠子下写上姓名。
三、 根据全班的统计结果,对测量手大小的方法展开进一步讨论
面对全班的统计表和黑板上一串串长短不一的珠子,提问:通过画手、抓珠子,我们是否知道了手的大小?(是)
提问:我们画了手、抓了珠子,怎么就知道了手的大小呢?
(是看画的手印占的格多少才知道的;是看珠子串的长短知道的;数数珠子的数目有多少知道的……)
提问:哪种办法最准确呢?
(先看手占的格数,再看手抓的珠子数,两个合在一起最准确。)
师:这种方法是否真的可行呢?让我们再来试一试,用这个办法找出班上最大与最小的手。
(先找出统计表中手印占格最多与最少的人,再找出抓珠子最多与最少的人,比较一下,结果是否同是那两个人……)
最后,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不是手的大小与个子高矮一致呢?作为孩子们下一次研究的主题。
大班科学活动:未来的飞机
【教材分析】
《幼儿创新智慧游戏》让孩子在创新智慧游戏活动中整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创新,启迪孩子的创新智慧,开发孩子的创造力,给孩子插上了一双想象的翅膀,让孩子在思维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此活动《未来的飞机》注重让孩子多关注自己身边及周围事物。通过孩子自身尝试和体验,培养孩子大胆想象,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品质。充分挖掘孩子们生活中的经验知识,在此基础上经过不断创新改良,在操作中培养了孩子的创新能力。此活动不仅有孩子们的大胆想象,而且鼓励孩子们大胆实践,敢于创新设计、制作。
【幼儿分析】
大班的孩子已经有意识地关注自己身边的事物,而且对于身边发生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主见,能够善于观察,还能产生一些独特、新颖的想法。活动中以科学家叔叔打来的电话为线贯穿两个环节,激发了孩子的兴趣,符合大班孩子充分表现自己的年龄特点,使目标达成度高。
【设计理念】
本次活动的设计注重培养孩子勇于探索,大胆想象,初步创新的意识。孩子是好奇的,飞机能在天空中飞翔,这一现象对于大班孩子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是培养孩子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孩子体验创新思维乐趣的良好载体。活动中充分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激活孩子的创新思维,展开他们的思维空间,充分拓展孩子思路。
活动中设置情境,提供材料,充分体现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孩子之间交流经验,展示自己,充分让孩子积极、自主、创新学习。
整个活动体现了以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方式、发展孩子的能力为重点.环节中的相互交流讨论,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让孩子设计未来的飞机,使教师能够清楚地了解到每个孩子自主探索的情况,充分关注每个孩子的活动过程,有利于教师对不同的孩子进行适时的引导,让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活动目标】
1、体验发明创新的乐趣。
2、大胆表现自己的愿望。
3、用多种方式进行创新实践,设计未来的飞机。
【活动准备】
1、课件;
2、电话机;
3、操作所需材料(橡皮泥、纸盒、纸、积木、油画棒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幼儿想象
美丽的天空中有谁在飞?飞机是模仿什么制造的?(出示课件)
(二)(出示课件)幼儿简单了解现在的飞机
(三)模仿活动:各种飞机飞
小朋友认识了这么多的飞机,你想不想模仿飞机飞行?你喜欢模仿什么飞机就模仿什么飞机。(放音乐)
(四)情境创设:孩子创新想象,大胆表现自己的愿望。
科学家叔叔问孩子:你希望未来的飞机是什么样子的,请孩子来告诉他。(孩子自由讨论交流,然后回答,充分发挥想象力)
(五)操作活动:教师引导孩子用多种方式创新。
科学家叔叔设计未来的飞机去了,小朋友们想不想自己设计制作一架未来的飞机呢?你喜欢用什么方法、什么材料制作,就用什么方法、什么材料制作好吗?请孩子自由选择材料制作。(鼓励孩子之间相互合作)
(六)展示作品:让孩子体验发明创新的的乐趣。
请孩子介绍自己设计、制作的未来的飞机,教师及时肯定幼儿的表现。
(七)活动延伸
请孩子回家后和家人一起用新的方法创作未来的飞机,让家人也体验一下创作的乐趣。
【教学反思】
1、能够紧扣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先是对孩子经验的积累和铺垫,让孩子了解“飞机”,然后在此基础上去创新、设计“未来的飞机”,让孩子利用前面的知识经验去创新。
2、注重趣味性:设计情境表演,激发孩子的创新愿望,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思维活动,创新思维力得到提高。
3、教师作为引导者、帮助者、支持者参与活动,注意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引导孩子主动去探索,进行操作,并及时对孩子给予鼓励和正面评价,使孩子在活动中感悟、体验到创新的乐趣,从而使他喜欢创新,乐于创新。
优秀的人总是会提前做好准备,每一位任课幼儿园的老师都希望小朋友们能在幼儿园学到知识,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准备教案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有了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幼儿园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纸》,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活动目标:
1、知识点:了解不同结构的牢固程度不同;
2、技能点:能搭建出牢固的正方体;
3、情感、态度:激发幼儿对结构的兴趣,乐于尝试各种情况;
活动准备:
搭建所需的相关材料。
活动指导:
1、 中班游戏的探究点主要在:如何搭建牢固的正方体;
2、在游戏材料提供上,根据参与幼儿的人数提供人手一份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提出问题,吸引幼儿兴趣
教师:小智和慧慧想和大家玩个游戏,但在此之前想请大家帮忙搭建两个正方体。怎样搭正方体呢?
二、教具展示
1、引导幼儿观察操作教师搭好的正方体,讨论各自的牢固性
教师:这两个正方体怎么搭的?
哪个牢固呢?
三、操作过程
1、幼儿自由探索搭建正方体的不同方法
2、比较各种搭建方法,引导幼儿发现结构与牢固性之间的关系
教师:有哪些搭建方法?哪种更牢固?
3、教师利用幼儿搭建好的正方体展示不同纸张结构承重量的差异,吸引幼儿的好奇心,探究纸张结构之间的区别,并将记录观察结果
四、拓展
1、反思如何将结构与牢固性的关系更好地利用到生活中
五、总结
本节课通过幼儿的操作,帮助其了解如何通过改变物体的结构提高物体的牢固性。在此过程中,幼儿能保持稳定的情绪,主动积极地反复尝试。
常言道,优秀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幼儿园的老师,我们都希望小朋友们能在课堂上学到知识,因此,老师们都会选择准备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老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提供效率。关于好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水中的发现”,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大班科学教案:水中的发现
活动目标
1、利用幼儿园玩水池为幼儿提供玩水的机会,感知水的特点,巩固对水的认识。
2、引导幼儿用各种材料投放水中玩耍,感知不同物体的“沉”与“浮”现象。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3、让幼儿感受水中发现的乐趣,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4、培养幼儿勇敢、自信、合作、交往的良好品质。
活动准备
1、提前几天告诉幼儿星期×下午我们到“玩水池”玩水。老师、幼儿及家长共同搜集玩水的材料。塑料制品:果奶瓶、塑料玩具、小水桶等;木制品:积木、树枝、冰糕棍、树叶等;纸制品:硬纸壳、皱纹纸、报纸、作业纸、纸盒等;泡沫制品以及小石块、鹅卵石、小铁块等。并让幼儿用塑料袋将材料装好,作上标记,放在玩具柜里。
2、活动前,检查水池的安全、卫生。池底是否有异物,池水是否清洁,池水高度是否适当。
活动重难点
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
活动过程
1、 感觉游戏。
鼓励幼儿同老师一起到水池玩水(个别胆小不愿到水池玩的幼儿暂不强求,允许他们在水池边玩)。引导幼儿看看水中的小脚丫或凉鞋;试试用双手捧水;体会把手掌平放在水中与手指插入水中的不同感觉;体验水中走路的感受。帮助幼儿回忆、再现过去所学知识,如:能看见水中的小脚丫,是因为水透明、无色,捧着的水一会儿没有了,是因为水会流动等等;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或发现,如:把手掌平放水中用的力比手指插入水中用的力更大,在水中走路比在地上走路慢。
2、 听觉游戏。
请幼儿将塑料袋里的材料一一投入水中。让幼儿听一听、比一比不同材料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再试一试、听一听、比一比不同材料从高处、低处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幼儿反复对比实验,相互讨论,得出结论:从高处将材料投入水中比低处将材料投入水中声音大,重的材料投入水中比轻的材料投入水中声音大。让幼儿闭眼想象:夏天的暴雨和秋雨(毛毛雨)打在水里的不同声音;回忆的故事《咕咚来了》,想象木瓜掉在水中的声音,理解小兔为什么会吓得惊慌失措。
3、观察、比较、归纳游戏。
观察不同材料投入水中的沉浮现象;比较材料的轻、重、厚、薄;感知材料的轻、重、厚、薄和“沉”、“浮”的关系;归纳那类材料会沉于水中,那类材料会浮于水中。
4、触觉游戏。
用手触摸、感知那些材料吸水,那些材料不吸水;那些材料遇水会烂,那些材料遇水完好如初。
5、收拾整理材料。
请幼儿把水中的所有材料收集在塑料袋里,使水中无杂物。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一一保护水资源。
注意:在上述每一种游戏中,均让幼儿充分讨论、交流、合作。如相互提供材料,交流新发现等。以此提高幼儿的交往技能,体验分享的快乐,体验“发现学习”的惊喜、乐趣。
活动延伸
请幼儿把玩水材料带回家,把今日的“水中的发现”告诉爸爸妈妈。请家长作好记录,次日交给老师。以便老师及时了解孩子“水中发现”的多与少、深与浅;了解孩子的表达能力;了解孩子对这种活动方式的兴趣及认可程度;了解孩子某方面的个体差异,如听觉、触觉、记忆等。以便教师根据幼儿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从中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扩散或寻找新的教育活动内容。
活动点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突出了让幼儿主动学习的思想。《水中的发现一一大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力求体现这一思想并遵循了幼儿学习的三个特点:
一是幼儿的学习受兴趣和需求直接驱动。玩水是幼儿感兴趣的,所以,他们会积极投入、主动探索、发现学习。在发现学习中获得成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二是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需要用动作和各种感观来帮助思维。因此,给幼儿提供操作机会和调动幼儿的各种感观共同参与尤为重要。三是由于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学习进程,幼儿与幼儿间相互作用的学习方式,使孩子们乐意接受。同时,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均得到发展。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用语言表达对不同物体的触觉感受:软、硬,光滑、粗糙,冷、热等。
2.知道用手触摸是感知物体的一种方法。
3.引导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个操作小筐(内放木积木、海绵块、小锯木板),每位幼儿两杯水(一杯染红色装热水,一杯无色装凉水)。
2、不同质地的物品(如玩具汽车、毛绒玩具、鹅卵石等)。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小蚂蚁学本领》引入课题
1.教师、幼儿戴头饰扮蚂蚁,在木地板、海绵垫上爬,让幼儿用手触摸、按压,
感知并说出这两种物体的硬、软。
2.教师:原来,我们的手能摸出硬的和软的东西,我们的手真能干!
当看见一个东西,我们不知道它是硬的还是软的时,可以用手摸一摸,这是一个好办法!
二、在触摸——发现——再触摸中感知物体特性,并表述出来。
1.摸一摸
(1)请幼儿听口令从小筐中拿出硬的东西(木积木),使劲捏捏、按按
教师:你捏得动积木吗?(捏不动)按捏不动的东西是硬的。
同样拿出软的东西(海绵),摸一摸,捏一捏,还可以拧几圈,海绵是柔软的。
(2)幼儿摸摸锯沫板,感受正反两面(粗糙和平滑)的不同,能说出一面扎手,摸起来不舒服,
是粗糙的而另一面不扎手,很舒服,是光滑的。
(3)伸出双手分别握住热、冷水杯,并说出哪杯水热、哪杯水冷。
(4)小结:我们的手不仅能摸出硬的、软的东西,还能摸出冷的、热的、粗造的、光滑的东西。
2.选一选
请几名幼儿到台前来,任选一件喜欢的物品,告诉大家所拿物品是硬的、软的、光滑的、粗糙的,还是热的、冷的……
3.找一找
带领幼儿在活动室里边摸边问,哪些物品是硬的、软的、冷的、光滑的等,让幼儿逐一说出感觉。
4.说一说
平常还摸过什么东西,是粗糙的、柔软的、热的?
5.小结: 手能摸出硬的、软的,冷的、热的、粗糙的、光滑的东西。但是有些东西不能摸:
如电源插座、开水、旋转的电风扇叶等,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三、分组游戏
《小蚂蚁搬东西》 听口令把小筐中软的东西送过来,或把硬的东西送过来。
四、活动结束
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找找、摸摸其他东西,说出自己的感觉或和父母一起玩摸东西的游戏,让家长协助以丰富幼儿的词汇,如湿漉漉、毛绒绒等。
活动目标:
1、探索用各种方法将长方形剪成长条,发现长度发生的变化。
2、了解过期报纸的用处,体会废物利用的意义。
活动准备:
报纸、双面胶、纸篓、剪刀、黑板架。
活动过程:
一、我们爱看报纸
1、这是报纸。谁喜欢看报纸?(了解喜欢看报纸的人很多)
2、我们知道哪些报纸的名字(或“你能叫出什么报纸的名字”)?
3、为什么人们喜欢看报纸?在报纸上可以看到什么?(报纸可以让我们知道许多事情)
二、过期的报纸很好玩
1、交流:这些报纸看完之后,有什么用?
2、用报纸可以玩吗?怎么玩?(折纸等)
3、操作:报纸有许多种玩法,试一试卷一个望远镜,单筒双筒都行。
三、剪报纸
(一)第一次操作尝试
现在我们换一种玩法,就是剪报纸,比一比,看谁剪得最长?
(1)仔细看看,这张报纸从哪里剪的一根纸条会比较长呢?试一试。
(2)把自己剪的纸条挂在黑板的双面胶上:比一比谁剪的比较长?
(二)商讨
(1)报纸的长边和宽边哪一边剪得长?
(2)还能从哪里可以剪出比这两条边更长的纸条?
(3)把长边和宽边连在一起剪,而且不断掉,会不会更长呢?
(三)第二次操作尝试
1、教师将长的纸条一一展示出来,并鼓励幼儿反复尝试,越剪越长。
2、交流各自用的好方法(例:从外往里一圈连一圈地剪,一正一反不剪到底地剪直线等)。
3、发现小小的报纸居然可以剪出那么长的纸条,而且剪出长纸条的方法有许多。
四、团报纸
1、演示团纸团:现在有好多纸屑,看我来整理一下,我是怎样整理的?(发现教师整理成一个小纸团)
2、大家来团个纸球试一试(要团得紧一些,最后用玻璃胶封住)。3.用纸球投篮,大的投进大箩筐,小的投进小箩筐。
五、延伸
利用报纸还能做什么游戏?(如:比一比怎样不用手和粘连物使报纸在胸前不掉落。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找出两种物体的共同特征,获得现实生活中仿生现象的有关经验。
2、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引起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关注。
活动准备
1、图片:芒草
2、带锯齿的茅草,橡皮泥,锯子一把。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感知茅草有锯齿的特点。
1、出示茅草
(1)教师:小朋友,你们仔细看看这些茅草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呀?
(让幼儿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2)要求幼儿轻轻地摸一摸,小心地在橡皮泥上划一划,看看会发现什么?
2、讨论:你发现茅草的什么地方很特别?茅草的边缘有什么?像什么?
3、引导幼儿发现茅草的边缘有一排小锯齿。
(重点引导幼儿观察茅草边缘锋利的小锯齿。)
二、引导幼儿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找出两种物体的共同特征,获得有关仿生现象的初步经验。
1、教师:古时候也有一个很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为什么说他聪明呢?
2、教师有表情的讲述故事《鲁班造锯》
(1)出示锯子
提问:鲁班发明了什么?锯子有什么用?他是怎么发明的?
锯子和茅草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小结:鲁班受到茅草的启发,发明了比茅草更加锋利的锯子。
我们今天见到的许多机器和工具都是受一些动物或植物的启发才造出来的。
3、出示匹配图片
(1)鸟,鸭,蝙蝠,鱼。
飞机,船,雷达,潜水艇。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找出两种物体的共同特征。
(2)小结:大自然中的事物真奇妙,瞧,鸟会飞,鸭会游,蝙蝠会使用超声波,
鱼儿能自由地生活在水中,人们仿照它们的特点,制造出了对我们人类非常有用的
飞机,船、雷达和潜水艇。
三、竞猜游戏
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引起幼儿关注周围事物的兴趣。
1、教师说出一种人造物,请幼儿猜一猜它是受哪种动物的启发而发明的。
(1) 渔网(蜘蛛网)
(2) 母子雨衣(袋鼠)
(3) 电鼻子(猎狗)
(4) 脚蹼(蛙蹼)
(5) 迷彩服(动物保护色)
2、小结:你们想做个“小小发明家”吗?那好请你们平时多去观察周围事物,
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模仿这种特点能发明什么有用的东西,
如果有什么好主意,来告诉大家,好吗?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3798.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