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方程(2)》数学教案
第5单元 简易方程
第10课时 解方程(2)
【教学内容】:教材P69例4、例5及练习十五第6、8、9、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巩固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知识,学会解ax ±bx=c与a(x ±b)=c类型的方程。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掌握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和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在解方程过程中,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
难 点:理解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习题。解下面方程:4x =8.6 48.34-x =4.5
学生自主解答练习,并说一说是怎么做的。并在订正的过程中,规范书写。
2.引出: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69页例4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图意。再让学生根据图列一个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3x +4=40后,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想的。
(一盒铅笔盒有x 支铅笔,3盒铅笔盒就有3x 支铅笔。)
在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时,引导学生说出把3个未知的铅笔盒看作一部分,4支铅笔看作一部分。
2.让学生试着求出方程的解。
学生在尝试解方程时,可能会遇到困难,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困惑。
学生可能会疑惑:方程的左边是个二级运算不知该如何解。
也有学生可能会想到,把3个未知的铅笔盒看作一部分,先求出这部分有多少支,再求一盒多少支。(如果没有,教师可提示学生这样思考。)
提问:假如知道一盒铅笔盒有几支,要求一共有多少支铅笔,你会怎么算?
学生会说:先算出3个铅笔盒一共多少支,再加上外面的4支。
师小结:在这里,我们也是先把3个铅笔盒的支数看成了一个整体,先求这部分有多少支。解方程时,也就是先把谁看成一个整体?(3x )
让学生尝试继续解答,订正。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解题过程:
3x +4=40
解: 3x =40-4
3x =36 (先把3x 看成一个整体)
3x ÷3=36÷3
x =12
让学生同桌之间再说一说解方程的过程。
3.出示教材第69页例5:解方程2(x -16)=8。
先让学生说一说方程左边的运算顺序:先算x -16,再乘2,积是8。
思考:你能把它转换成你会解的方程吗?
让学生尝试解方程,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然后集体订正,学生可能会有两种做法:
(1)利用例4的方法来解。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考,重点说一说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先把x -16看作一个整体。)板书计算过程:
2(x -16)=8
解:2(x -16)÷2=8÷2(把x -16看作一个整体)
x -16=4
x -16+16=4+16
x =20
(2)用运算定律来解。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有些学生会看出这个方程是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方程来解。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计算过程:
2(x -16)=8
解: 2x -32=8 (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2x -32+32=8+32 (把2x 看作一个整体)
2x =40
2x ÷2=40÷2
x =20
4.让学生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先说一说如何检验,再自主检验。
(可以把方程的解代入方程中计算,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分析图意,再列方程解答。解答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把谁看作一个整体。(可以把5个练习本的总价5x 看作一个整体。)
2.完成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自主解方程,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8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再列方程解答。特别是第一幅图,要提醒学生天平两边的砝码不一样重,审题要细心。第二幅图,学生可能会列出方程30×2+2x =158,再引导学生观察有两个30和两个x ,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在解较复杂的方程时,可以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来解。
2.在解方程时,可以运用运算定律来解。
五、作业:教材第71~72页练习十五第6、9、13题。
【板书设计】:
解方程
例4:3x +4=40
解: 3x =40-4 (先把3x 看成一个整体)
3x =36
3x ÷3=36÷3
x =12
例5:2(x -16) =8 (把x -16看作一个整体)
方法1: 方法2:
解:2(x -16)÷2=8÷2 解:2x -32=8 (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x -16=4 x -32+32=8+32 (把2x 看作一个整体)
x -16+16=4+16 2x =40
x=20 2x ÷2=40÷2
X=20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解方程(2)》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P69例4、例5及练习十五第6、8、9、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巩固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知识,学会解ax ±b=c与a(x ±b)=c类型的方程。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掌握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和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在解方程过程中,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
教学难点:理解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习题:解下面方程:4x =8.6 48.34-x =4.5
学生自主解答练习,并说一说是怎么做的。并在订正的过程中,规范书写。
2.引出: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69页例4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图意。再让学生根据图列一个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3x +4=40后,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想的。
(一盒铅笔盒有x 支铅笔,3盒铅笔盒就有3x 支铅笔。)
在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时,引导学生说出把3个未知的铅笔盒看作一部分,4支铅笔看作一部分。
2.让学生试着求出方程的解。
学生在尝试解方程时,可能会遇到困难,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困惑。
学生可能会疑惑:方程的左边是个二级运算不知识如何解。
也有学生可能会想到,把3个未知的铅笔盒看作一部分,先求出这部分有多少支,再求一盒多少支。(如果没有,教师可提示学生这样思考。)
提问:假如知道一盒铅笔盒有几支,要求一共有多少支铅笔,你会怎么算?
学生会说:先算出3个铅笔盒一共多少支,再加上外面的4支。
师小结:在这里,我们也是先把3个铅笔盒的支数看成了一个整体,先求这部分有多少支。解方程时,也就是先把谁看成一个整体?(3x )
让学生尝试继续解答,订正。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解题过程:
3x +4=40
解: 3x =40-4
3x =36 (先把3x 看成一个整体)
3x ÷3=36÷3
x =12
让学生同桌之间再说一说解方程的过程。
3.出示教材第69页例5:解方程2(x -16)=8。
先让学生说一说方程左边的运算顺序:先算x -16,再乘2,积是8。
思考:你能把它转换成你会解的方程吗?
让学生尝试解方程,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然后集体订正,学生可能会有两种做法:
(1)利用例4的方法来解。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考,重点说一说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先把x -16看作一个整体。)板书计算过程:
2(x -16)=8
解:2(x -16)÷2=8÷2(把x -16看作一个整体)
x -16=4
x -16+16=4+16
x =20
(2)用运算定律来解。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有些学生会看出这个方程是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方程来解。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计算过程:
2(x -16)=8
解: 2x -32=8 (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2x -32+32=8+32 (把2x 看作一个整体)
2x =40
2x ÷2=40÷2
x =20
4.让学生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先说一说如何检验,再自主检验。
(可以把方程的解代入方程中计算,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分析图意,再列方程解答。解答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把谁看作一个整体。(可以把5个练习本的总价5x 看作一个整体。)
2.完成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自主解方程,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8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再列方程解答。特别是第一幅图,要提醒学生天平两边的砝码不一样重,审题要细心。第二幅图,学生可能会列出方程30×2+2x =158,再引导学生观察有两个30和两个x ,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1.在解较复杂的方程时,可以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来解。
2.在解方程时,可以运用运算定律来解。
3.教材第71~72页练习十五第6、9、13题。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解方程
例4:3x +4=40
解: 3x =40-4 (先把3x 看成一个整体)
3x =36
3x ÷3=36÷3
x =12
例5:2(x -16)=8 (把x -16看作一个整体)
方法1: 方法2:
解:2(x -16)÷2=8÷2 解:2x -32=8 (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x -16=4 x -32+32=8+32 (把2x 看作一个整体)
x -16+16=4+16 2x =40
x =20 2x ÷2=40÷2
X =20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解方程》数学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解方程》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并能较熟练地运用它解形如x+a=b的方程。
2、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给出的未知数的值是不是某方程的解。
4、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 对等式的基本性质一的理解和运用。
2、 掌握解形如x+a=b的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3、 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 掌握解形如x+a=b的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2、 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时由复习方程的意义入手,在出示情境图后提出问题,学生最先想到的是算术方法,此时引导:你能列方程解决这一问题吗?在列出方程600+x=860
后,怎样求x呢?在学生渴望解决这一问题的内在需求的驱使下,展开合作探索活动。
在教学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可利用实物演示,通过提问:“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以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把两组图的内容归纳成一句话。这样,及时引导学生超脱实例的具体性,实现必要的抽象概括。
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x的值的求法,然后在小组讨论后汇报。学生在陈述自己的想法时,不仅要说出自己是怎样推算的,还要请学生说出这样推算的理由。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强调解方程的每一步得到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教学中还要重视对学生书写的要求,初学时,可要求学生等号对齐。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的计算过程,开始练习时也要求学生写出来,待熟练之后再简写。无论是解方程还是检验,都要从一开始就强化书写规范,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
最后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时,要强调: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区别这两个概念。
模式方法:观察――实验――讨论――交流――概括结论
作业设计:自主练习1-3题。
讨论要点
1、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天平,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一。
2、 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算术思维向方程思维的转变。
3、 在检验的问题上,要注重引导学生由算术法的验算向方程法的检验转变。
4、 教学时,要加大引领力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一要做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引领,进一步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渠道,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对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步骤及格式的引领。
活动总结
本次教研活动,使老师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较为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较为实际的教学环节,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也为教师在教学中围绕重点、突破难点指明了方向。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实际问题与方程(1)》数学教案
第5单元 简易方程
第12课时 实际问题与方程(1)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初步学会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应用题
2.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究,正确地列出方程解应用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好习惯,并渗透环保教育。
【学习重、难点】
重 点:学会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应用题
难 点: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学习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解下列方程:
x+5.7=10 x-3.4=7.6 1.4x=0.56 x÷4=2.7
学习方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就来学习如何用方程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
学生自学并完成相关练习。
三、例题精讲
教学P73例1。
出示题目。(课件)
出示跳远的图片,从图片上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我们结合这幅图片来了解一下,课件演示。
同学们想想,“学校原跳远纪录是多少米?”
分析,解题。
根据刚才所了解的信息,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关键的数量呢?原纪录、小明的成绩、超出部分。
它们之间有哪些数量关系呢?(板书)
原纪录+超出部分=小明的成绩 ①
小明的成绩-原纪录=超出部分 ②
小明的成绩-超出部分=原纪录 ③
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评讲、交流。(侧重如何用方程来解决本题。)
学生展示,可能会是算术方法,也可能列方程。对于算术方法,给予肯定即可。
学生列出的方程可能有:
① x+0.06=4.21 ②4.21﹣x= 0.06 ③4.21﹣0.06= x
每一种方法,都需要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列出的方程。
如第一种,学生根据的是“原纪录+超出部分=小明的成绩”这一数量关系(由于左右相等,也称等量关系)所得到的。解出方程,注意书写格式,并记着检验(口头检验)。
对于第二种,可以肯定学生所列的方程是正确的,但方程不容易解,为什么呢?因为x是被减去的,因此,在小学阶段解决问题,列的方程,未知数前最好不是减号。
对于第三种,可让学生让算术解法与之作比较,让其发现,大同小异,因此,在列方程的过程中,通常不会让方程的一边只有一个x。
小结
在解决问题中,我们是怎样来列方程的?
将未知数设为x,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四、练习设计
1、解决P73“做一做”中的问题。
从题中知道哪些信息?有哪些等量关系?
用方程解决问题,四人小组交流方法,评讲,特别提醒:别忘了检验。
2、独立完成P75练习十六中的第3题。
3、列方程解答下列各题。
(1)生物小组养黑兔48只,比白兔少8只,白兔有多少只?
(2)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36cm,它的边长是多少?
(3)体育用品商店运来120个篮球,是运来足球个数的3倍,运来足球多少个?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数学教案
第5单元 简易方程
第7课时 方程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等式”、“不等式”和“方程”的意义,并能进行辨析。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天平的原理,理解不等式和方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学习重、难点】
重 点: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难 点: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学习准备】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托盘两端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自主探究
学生自学并完成相关练习。
三、例题精讲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四、练习设计
1、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们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63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未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2、反馈练习,教材P63做一做第1题。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3、完成P66练习十四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4、独立完成P66练习十四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所以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五、作业:P66练习十四第1题。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复习课》数学教案
第8单元 总复习
第3课时 简易方程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13页第3题及练习二十五第17、18、19、思考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计算公式、运算定律、数量关系;渗透初步的代数思想,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理解题中的等量关系,能正确列出方程,并熟练的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能力,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完整。
【教学重、难点】
重 点: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 点:根据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正确列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复习回顾,质疑引导;小组合作与独立学习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沟通联系,构建网络
1.出示教材第113页第3题(3)
生齐读题。
师:以前我们用算术方法解这一类题,学习简易方程后,又能用列方程来解答,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简易方程”(板书课题),请你列方程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找出不同的解法展示。反馈,集体订正。
师:列方程解决问题第一步都是要干什么?
师:用字母x 表示未知量。(板书:字母--量)
2、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⑴用字母表示数
师:用字母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量,也可以表示一个数,那这个字母“x”可以表示多少?(生反馈)对了,这个字母可以表示所有的数。(板书:数)
⑵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师:现在有一个“比x 的4倍多13的数”,怎样表示呢?
师:这个含有字母的式子除了表示数,还可以表示什么?
师: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能表示一个数,又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数量关系)
⑶师:这些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什么?请在答题卡上用线连起来。
2a与2a相加 a+2b
2a与2a相乘 4a2
a与b的和的2倍 4a
a与b的2倍的和 2(a+b)
反馈:前两题一题一题问对吗,再问这两题有什么区别?
后两题一题一题问对吗,再问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师: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些意义真简洁、明了。
3、复习方程与解方程。
⑴复习方程。现在有一个“比x 的4倍多13的数”。
①当x =5时,这个数是多少呢?
师:当x 有一个具体的值时,这个含有字母的式子也有一个具体的值。
②师:如果“比x 的4倍多13的数是45。”现在又该怎样表示?
师:这样的等式我们把它叫做…?(生:方程。)
师:谁来说说什么叫方程?方程与等式有什么关系?举例说明。
⑵复习解方程
师:刚才同学们解了一道方程,这里还有3道方程,你们能解吗?
练习: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五第17题,解方程
x ÷1.44=0.4 3.85+1.5x =6.1 6x -0.9=4.5 学生解方程,汇报。
师:我们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在等式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逐步简化方程,得到方程的解。在这里所指的数可以是像这样已知的数,也可以是这样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
师:x =1.6是这道方程的解吗?指名口头检验。
4、复习用方程解决问题。
(1)复习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师:解方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列方程解决问题有哪些基本步骤?
学生回忆梳理出一般步骤。
师:在这几步中你们认为哪一步是最关键的?
(2)复习数量关系。请你们找出它们的等量关系,并说出方程。
① 一个梯形的面积是265平方米,上底是20米,下底是33米,高x 米。
等量关系式:
列方程式:
师:计算公式也是一种数量关系。
②小明买了8个作业本,每本x 元,付给营业员5元,找回2.6元。
等量关系式:
列方程式:
师:根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一般我们选择容易解的方程来解决问题。
师:下面请根据方程选择合适的条件。和同桌说一说你的你的想法。
甲筐有桔子60千克,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筐有桔子多少千克?
设:乙筐有桔子X 千克。 列出方程是:2X +4=60
①甲筐比乙筐的2倍还多4千克
②乙筐比甲筐的一半少4千克
③乙筐比甲筐的2倍还多4千克
④甲筐比乙筐的一半少4千克
师:你们补上的条件,正是这道题的关键句子,它能帮助我们找到等量关系。
(2)对比质疑突出优化。
师:让我们回到教材第118页第19题,注意分析题题目的意思,同学们会列方程解答吗?独立完成,反馈。
师:这题与求地球赤道长度那一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生反馈)
师:看来,在这里,不论是一个未知数还是两个未知数,都能用列方程解答。
二、拓展提高
教材第118页思考题。
一座大桥长2400m,一列火车以每分钟900m的速度通过大桥,从车头开上桥到车尾离开桥共需3分钟,从车头开上桥到车尾离开桥共需3分钟。这列火车长多少米。
分析:如教材第118页图,考虑到火车自身的长度,通过大桥所走的路程包括大桥长度和车长,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可设这列火车车长为x m,可列方程:
x +2400=900×3
三、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简易方程,请记住用字母表示数是方程的基础,方程是为列方程解决问题服务的。
四、作业:教材第113页第3题(1)(2)及练习二十五第18题
【板书设计】
简易方程复习
字母--量、数、数量关系
等式的基本性质
关键--等量关系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十七(1)》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P80~81练习十七第2、3、6、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巩固学生对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问题的学习。
过程与方法:经历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仔细解答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掌握列方程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回顾,分析解答。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教师:昨天,我们学习了有关方程的哪些知识?
学生: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问题。
出示下列问题,只列方程。
1.图书室文艺书比科技书多180本,文艺书的本数是科技书的3倍。文艺书和科技书各有多少本?
2.养鸡厂养母鸡和公鸡共400只,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7倍。母鸡和公鸡各有多少只?
3.钢笔每支18.5元,甜甜买钢笔和铅笔各2支,共用了38.8元。铅笔每支多少钱?
学生先独立思考,指名学生口答。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2题。
(1)出示第80页练习十七第2题。
(2)教师指名学生说题意,并对学生做环保教育。
提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学生汇报。
(3)教师:该如何列方程解决呢?
让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并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4)教师点评两种不同的列方程的方法,并订正。
2.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3题。
(1)出示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3题。
(2)组织学生阅读题目,获取题目中的有用信息。
(3)教师:怎样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
(4)学生汇报:
解:设102室本次的水表读数是x 。
①(x -3102)×2.5= 135 x =3156
答:102室本次的水表读数是3156。
2.5x -3102×2.5=135 x =3156
答:102室本次的水表读数是3156。
三、巩固拓展
1.通过抓不变量解决差倍问题
出示:红红今年11岁,爸爸今年39岁,红红几岁时,爸爸的年龄是红红的3倍?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思路导引
设红红的年龄为x 岁,则爸爸的年龄就是3x 岁,根据年龄差不变,列方程解答。
学生小组交流,尝试解答,集体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解:设红红x 岁时,爸爸的年龄是3x 岁。
3x -x =39-11
教师小结:在解决年龄问题时,关键是要找出题目中不变的量(即年龄差)。
即时练习:李老师今年42岁,轩轩今年9岁,当轩轩几岁时,李老师的年龄是轩轩的4倍?
2.通过抓信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出示:鸡兔共有8个头,26只脚,求鸡和兔各有几只。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思路导引
⑴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一只鸡有2只脚 ,一只兔有4只脚。
⑵根据等量关系:兔的脚数+鸡的脚数=总脚数,可列出方程:
4x +2(8-x )=26
学生小组交流,尝试解答,集体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解:设兔有x 只,那么鸡有(8-x )只
4x +2(8-x )=26
四、课后小结。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作业:教材第80~81页练习十七第6、7题。
板书设计
练习十七
不变的量:年龄差 一只鸡有2只脚 ,一只兔有4只脚。
3x -x =39-11 兔的脚数+鸡的脚数=总脚数
4x +2(8-x )=26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方程》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能够根据事物间的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
学会运用加、减法以及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理解和掌握简单方程的求解过程,并能正确 书写解题格式与检验方法。
2.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运用加、减法以及乘、除法之间的关 系来求方程的解。
能够根据事物间的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那么,在当时的情况下,聪明的曹冲是怎么来称出大象的体重的呢?(生答)
师(归纳):由于大象的重量就相当于那堆石头的重量,因此,只要把那些石头的重量相加,我们就能得到大象的体重了。(媒体演示)
出示等量关系式: 石头的总重量 = 大象的体重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认识方程
1. 出示(课本45页的图1)
师:图上的天平处于什么状态?
生:平衡状态
师:天平平衡说明什么?
生:天平左边物体的重量=天平右边物体的重量
师:我们能否把图中的数字和字母带入等量关系式呢?
生:2x=250
2. 出示(课本45页的图2)
师:小丁丁的身高和爸爸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么如果他像图上那样站在木凳上呢?
生:那就一样高了。
师: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的等量关系是?
生:小丁丁的身高+木凳的高度=爸爸的身高
师:如果小丁丁的身高为ycm,凳子的高度为625px,爸爸的身高为4325px 。那么,把这些数字和字母带入等量关系式,我们可得到的式子为?
生:y+25=173
3. 出示(课本45页的图3)
师:你们能看图找到 等量关系式以及相对应的字母式吗?
同桌讨论完成
学生汇报:上排积木的长度=下排积木的长度
所以:x+7=12 3y=12
4. 师生互动,交流总结
出示一些算式请学生分类,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
2x=250 9 0=810÷ 9 x+7=12 3y=12
67-33=34 y+25=173 3×2=6 5+17=18+4
根据在算式是否有未知数(或字母)来进行分类。
⑴ 2x=250 y+25=173 x+7=12 3y=12
⑵ 3×2=6 5+17=18+4 67-33=34 90=810÷9
师:仔细观察这两组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组算 式都有未知数(或字母),而第二组算式却没有未知数(或字母)。]
小结: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 等式叫方程。
跟进练习:判断下列哪些是方程。
5x-15 32+67=79 24+8=40 -8 7y=42
750÷15=50 4x+12=20
探究二 解方程
1. 出示例题:求出x+3=9中的未知数x
⑴ 师:先请一个同学来说一说求x的方法。(生口述)现在我们把求x的过程用正确的格式表示出来:
x+3=9
解:
x=9-3, 思考: 一个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
x=6.
⑵ 师:(指例题)我们把使得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像上面,X = 6就是方程x + 3 = 9的解。而我们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⑶ 师:现在我们在回到前面来看看刚才我们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⑷ 学生对练习一进行口头验算。
跟进练习:
1、解方程
10+x=100 x-32=64 x÷11=12
3x=54 70-x=61 72÷x=3
(学生练习)
1. 练一练:对上面的方程进行检验。
(学生互查)
l 说说你是如何进行检验的。
1. 出示例2:解方程:6x=19.8
师:你们愿意再来试一试吗? (学生同桌合作完成)
汇报板书:
6x=19.8
解: x =19.8÷6, 思考:一个因数=积 ÷ 另一个因数
x=3.3.
2. 师:要想知道我们求出的解是否正确,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代入法”进行检验。(讲述方法和格式)
出示:
检验:
把x=3.3代入原方程6x=19.8
方程左边=6×3.3=19.8
方 程右边=19.8
因为左边=右边
所以,x=3.3是原方程6x=19.8的解。
课堂练习:
解方程:
9x=72 51-x=23 624÷x=6 x-82=39
课堂小结
三、本课小结
1.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 使方程左右 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
3.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 程”。
课后习题
四、课后作业
练习册P51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1)》数学教案
第5单元 简易方程
第19课时 整理和复习(1)
【教学内容】:教材P83整理和复习第1题及练习十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加深理解简易方程的意义和作用,会解简易方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加深对列方程解题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
难 点:归纳整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复习解简易方程,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从而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路程与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
(2)乘法交换律。
(3)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让学生写出式子,同时指名一生板演。指名学生说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作用?你能举例说明吗?(用字母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如小明比小红重2千克,用a表示小明的体重,那么小红的体重就是(a-2)千克。)用字母表示乘法式子时要怎样写?
三、复习解简易方程
1.复习方程的概念。
(1)等式的意义:表示等号两边两个式子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如:
3+6.5=9.5、7-4.2=2.8、3.6×0.5=1.8、3.5+x =9.5等都是等式。
(2)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首先要看这个式子是不是等式,接着再看这个式子中是否还含有未知数。如3.2x =8、llx =363、x +7.6=11.4等都是方程。
(3)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等式的范围比方程的范围大。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如:35÷7=5、2x =0、3.5x =4、11.2-x =ll.14等都是等式,但35÷7=5不是方程。
2.复习解方程。
(l)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如:x =32是方程x -32=0的解。
(2)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如:
4x =6
解:x =6÷4
x =l.5
提问:解题的依据是什么?怎样进行验算?
解方程的依据:
①四则运算之间各部分的关系。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②等式的性质。
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方程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3)解方程时应注意:书写时要先写“解”字;上、下行的等号要对齐;不能连等。
四、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84页练习十八第1题。
判断下面各题的叙述是否正确。
(1)a2﹥2a。 ( )
(2)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就是方程。 ( )
(3)5x +5=5(x +1)。 ( )
(4)x =6是方程3x -6=12的解。 ( )
指名学生口答,教师订正。
2.教材第83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1)要求学生独立解方程,教师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教师:解方程的原理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教师评价。
六、作业:教材第84页练习十八第2题。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1)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实际问题与方程(4)》数学教案
第5单元 简易方程
第16课时 实际问题与方程(4)
【教学内容】:教材P79例5及练习十七第5、11、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例,学生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
过程与方法: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正确寻找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式。
难 点: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等量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知识迁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我们学过有关路程的问题,谁来说一说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
学生回答:路程=速度×时间。
2.引导:一般情况下,咱们算的路程问题都是向同一个方向走的。那么,想一想,如果两个人同时从一段路的两端出发,相对而行,会怎样?(相遇)
3.揭题:今天我们就利用方程来研究相遇问题。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79页例5。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自主回答:已知:小林和小云家相距4.5千米,小林的骑车速度是每分钟250m,小云的骑车速度是每分钟200m。问题:两人何时相遇?
2.质疑:求相遇的时间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明白:这里的路程已经不是一个人行驶了,而是两个人行驶的路之和。相遇的时间就是两个人共同行使全程用的时间。
3.活动:让学生上台走一走演示相遇,并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出示线段图,教师讲解线段图:
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全程,小林与小云分别从相对的方向出发,经过一段时间后相遇,也就是行完了全程。
追问:从线段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
4.质疑:现在能不能求出小林骑的路程和小云的路程呢?
引导学生汇报:都不能求出,因为他们行驶的时间不知道。
再思考:他们两个行驶的时间一样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后会发现:他们是同时出发,所以相遇时行驶的时间应该也是一样的,可以把他们行驶的时间都设为x 。
5.让学生根据分析,尝试列方程解答问题。
小组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见板书设计):
引导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知道这两种方法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引导小结:在相遇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板书: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三、巩固拓展
出示例题:北京到上海的路程是1463千米,甲乙两列火车分别同时从北京和上海开出,相向而行。乙车每小时行87千米,经过7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指名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所求,引导学生根据复习题的线段图画出线段图,并解答。
解:设甲车平均每小时行x 千米。
87×7+7x =1463
x =122
答:甲车平均每小时行122千米。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通过画线段图可以清楚地分析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2.解决相遇问题要用数量关系: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3.列方程解求速度、相遇时间等问题时,首先要根据以前学习的相遇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再正确地解答。
五、作业:教材第81、82页练习十七第5、11、13题。
【板书设计】:
实际问题与方程(4)
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
解:设两人x 分钟后相遇。
方法一:0.25x +0.2x =4.5 方法二: (0.25+0.2)x =4.5
0.45x =4.5 0.45x =4.5
0.45x ÷0.45=4.5÷0.45 0.45x ÷0.45 =4.5÷0.45
x =10 x =1O
答:两人10分钟后相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实际问题与方程(3)》数学教案
第5单元 简易方程
第15课时 实际问题与方程(3)
【教学内容】:教材P77~78例3、例4及练习十七第1、4、8、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解答形如a(x ±b)=c的方程。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利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具体的情景,使学生掌握根据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列方程以及把小括号内的式子看作一个整体进行求解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来理解两积之差、两商之和、两商之差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 点:分析数量关系,列出含有小括号的方程并解答。
难 点:用方程解答类似两积之和或差的逆向思考问题。
【教学方法】:多媒体。
【教学准备】: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习题。
(1)舞蹈组有男生x 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2倍,女生有( )人,男、女生共有( )人。
(2)城郊中学图书馆有科技书m本,故事书的本数是科技书的1.8倍,那么,m+1.8m表示( ),1.8m-m表示( )。
2.教师:像上题中m+1.8m,1.8m-m如果在方程中出现,该怎样解这样的方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这样的方程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问题)
二、互动新授
1.出示:妈妈买了2kg苹果和3kg梨,已知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2.4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元?
学生思考,说出数量关系,并列式。
得出: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钱数
2.4×2+2.8×3=13.2(元)
2.把这一题改一改,出示教材第77页例3:让学生观察与上一题有什么区别。
小组内交流,汇报:梨和苹果都是2kg,梨每千克2.80元总钱数是已知的,求苹果的单价。
小结:两题的数量关系没变,只是已知数和未各数交换了位置。
思考:你能列方程来解答吗?学生尝试用方程解答,汇报。
并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解题步骤:
解:设苹果每千克x 元。
2x +2.8×2=10.4
x =2.4
答:苹果每千克2.4元。
3.问:除了这样列方程之外,还可以怎么列?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数量关系:(苹果的单价+梨的单价)×2=总钱数
并让学生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8+x )×2=10.4
(2.8+x )×2÷2=10.4÷2
2.8+x =5.2
2.8+x -2.8=5.2-2.8
x =2.4
解题时引导学生说出把小括号内的“2.8+x “看作一个整体。
4.出示教材第78页例4。
让学生观察信息,信息提供了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学生自主回答:已知条件: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问题: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分别是多少亿平方千米?
尝试写出等量关系式:海洋面积+陆地面积=地球表面积
思考:这里有两个未知数,该怎样设未知数呢?
小组内交流,汇报时,学生可能会说设海洋面积为x,也有可能会设陆地面积为x 。
根据”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是把陆地面积作为标准量,设为x比较方便,因此海洋面积就是2.4x 。
5.让学生自主列方程解决,教师根据回答板书过程:
解:设陆地面积为x 亿平方千米。那么海洋面积可以表示为2.4x 亿平方千米。
x +2.4x =5.1
(1+2.4)x =5.1
3.4x =5.1
3.4x ÷3.4=5.1÷3.4
x =l.5
解方程过程中,提问学生:(1+2.4)x =5.1是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乘法分配律)
6.求出陆地面积,海洋面积可以怎么求?
学生思考,回答:
可能会用”总面积-陆地面积“来计算,即5.1-1.5=3.6(亿平方千米)也可能会用”陆地面积×3“来计算,即2. 4x -2.4×1.5=3.6,这两种方法都要予以肯定。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77页”做一做“。让学生先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分别是什么,再列等量关系式,最后列方程解答问题。
2.完成教材第78页”做一做“。
根据信息先思考谁是标准量,要把谁设为x ,另一个量如何表示,再列方程解答。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在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中,先找到比较标准的量并设标准量为x ,再列出等量关系式,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五、作业:教材第80、81页练习十七第1、4、8、9题。
【板书设计】:
实际问题与方程(3)
解:设苹果每千克x 元。 解:设陆地面积为x 亿平方千米。那么
2x +2.8×2=10.4 海洋面积可以表示为2.4x 亿平方千米。
2x +5.6=10.4 x +2.4x =5.1
2x +5.6-5.6 =10.4-5.6 (1+2.4)x =5.1
2x =4.8 3.4x =5.1
答:苹果每千克2.4元。 3.4x ÷3.4=5.1÷3.4
x =1.5
海洋面积:5.1-1.5=3.6(亿平方千米)
或2.4x =2.4×1.5=3.6(亿平方千米)
答:陆地面积为1.5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为3.6亿平方千米。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实际问题与方程(2)》数学教案
第5单元 简易方程
第14课时 实际问题与方程(2)
【教学内容】:教材P74例2及练习十六第5、6、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如ax±b=c的方程,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 点:分析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寻找等量关系式。
难 点:找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忆旧引新
1.看图列方程。
2.先说说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再列方程,不用求解。
(1)公鸡x 只,母鸡30只,比公鸡只数少6只。
(2)公鸡x 只,母鸡30只,是公鸡只数的2倍。
二、互动新授
1.出示足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足球吗?其实,足球里蕴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请观察老师手中的足球,你发现白皮和黑皮的形状有什么不同吗?
师:除了形状,白皮、黑皮的块数也不相同哦,有几位男生正在探究这个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瞧瞧。
2.出示教材第74页例2情境图。
观察图,并说说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知道的信息: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的,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白色皮共有20块,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解决的问题:共有多少块黑色皮?
追问:你能根据信息和问题列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吗?
交流汇报,并根据回答选择板书: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4
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个等量关系式,说一说这个等量关系式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分别是什么?
已知条件:白色皮共20块,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未知条件:黑色皮有多少块?
3.引导学生利用例1的经验,自主列方程解答:
学生自主解答,教师指导。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板书:
解:设共有x 块黑色皮。
2x -4=20
2x -4+4=20+4
2x =24
2x ÷2=24÷2
x =12
4.追问:在解方程时,先把什么看成一个整体? (把2x 看成一个整体。)
5.检验。
6.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稍复杂的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主要有哪些步骤吗?其中哪一个步骤是最关键的?
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
①弄清题意,设未知量为x 。 设
②分析题意,找等量关系。 找(关键)
③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列
④解方程。 解
⑤检验答案是不是方程的解。 验
三、巩固拓展
1.根据方程列出等量关系式。
粮店运来72吨大米,比运来的面粉的3倍多12吨。运来面粉多少吨?
根据( ),列方程:3x +12=72
根据( ),列方程:72-3x =12
2.先说说下列各题的数量关系,再列方程解决问题。
故宫的面积是72万平方千米,比天安门广场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千米。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什么类型的题目适合用今天所学的方法来解答?
3.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教材第75~76页练习十六第5、6、9题。
【板书设计】:
实际问题与方程(2)
条件:
①白色皮20块。
②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
问题:黑色皮多少块
①设 解:设共有黑色皮x块。
②找 关键黑色皮块数×2-4=白色皮块数
③列 整体 2x -4=20
④解 2x -4+4=20+4
⑤验 2x =24
2x ÷2=24÷2
x =12
答:共有12块黑色皮。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1)》数学教案
第1单元 小数乘法
第9课时 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教材P15例8及练习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用所学小数乘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从中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的过程,及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 点:熟练并正确地计算,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启发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列各式:
0.9×0.9×1O0 1.25×0.5×8 1.86×3.04+0.14×3.04
教师找三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稿纸上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刚才同学们完成得都很好!这三题都是有关小数的乘法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15页例8的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境图,并说说从情境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情境图,然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1:图中的这位妈妈买了2袋大米和0.8kg肉,每千克肉26.5元。
生2:鸡蛋有10元一盒的和20元一盒的。
生3:图片中的这位妈妈只带了100元。
师:很好!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将这些信息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如下表所示:(教材第15页表格)
单价数量总价大米30.62肉26.50.8鸡蛋101师:同学们能将上表中的空格填写完整吗?
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教材第15页表格。
师:题中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4:这位妈妈买完2袋大米和0.8kg的肉,剩下的钱还够不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够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师:那么怎么解决第一个问题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说说自己的方法。
生1:我是用计算器算的。买2袋大米和0.8kg肉所花去的钱是61.2+21.2=82.4(元),100-82. 4=17.6(元),17. 6>10,所以用剩下的钱够买10元一盒的鸡蛋。
生2:我是估算的。1袋大米不到31元,2袋大米不到62元;肉的价钱不到27元;再买一盒10元的鸡蛋,总共不超过62+27+10=99(元),所以用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
师:剩下的钱够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呢?
生3:我也是用估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1袋大米超过30元,2袋大米超过60元;lkg肉超过25元,0.8kg肉也就超过25×0.8=20(元)。如果再买20元一盒的鸡蛋,总共就超过了60+20+30=110(元),110>100,所以用剩下的钱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2.回顾与反思
对比用计算器和估算两种方法,我们很容易发现,有时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较简单。
比较估算的两种方法,我们发现,第一种方法是把数往大了估,还没有超过100元,说明带100元钱够买这些东西了,第二种方法是把数往小了估,正好等于或大于100元,说明带100元钱不够。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四的第3题。
这个房间地面的面积为:
8.1×5.2=42. 12(平方米)。
一块地砖的面积为:0.6×0.6=0.36(平方米),
100块地砖的面积一共是0.36×100=36(平方米),36
所以100块这样的地砖不够铺这个房间的地面。
2.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四的第4题。
0.25×15=3.75(千米),所以王老师家离学校3.75千米。
5×0.8=4(千米),4>3.75,所以王老师步行0.8小时能到学校。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下吗?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五、作业: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四的第1、2、5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单价数量总价大米30.6261.2肉26.50.821.2鸡蛋10110《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方程(1)》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1908.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