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宿新市徐公店》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宿新市徐公店》”,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宿新市徐公店》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所作。题目由一个动词“宿”与一个地点“新市徐公店”组成。“宿”为住宿之意;“新市”是今湖南攸县;“徐公店”指姓徐的人开的店。题目的意思是诗人在客店住宿时看到的景色。古诗中用这种方式命题的有很多,如我们熟悉的李白的《夜宿山寺》,孟浩然的《宿建得江》,六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等,都是在写住宿某地的所见所闻。

教学理念:《宿新市徐公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之作。诗中描写的是春末夏初诗人在店内所看到的儿童嬉戏的天真活泼,以及菜花开放、遍地金黄、彩蝶飞舞的自然景色。在诗人的笔下,有动有静,人景交融,是著名的田园佳作。本诗的重点和难点是: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要求:

1、学会两个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高分作文网 M.zUoWeN101.COm]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一、导入揭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学生汇报,《咏柳》、《绝句》、《春晓》)

师:这些古诗都从很多方面写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个美丽。今天,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课题,师读课题)

师:宿--住宿,新市:地名

公: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徐公,是姓徐的男人开的店

题目的意思在新市姓徐的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齐读课题

2、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师:是的,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别有风趣。

那么,杨万里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二、赏读古诗

1、学古诗之前,同学们能不能给自己提些要求,你觉得应该学些什么内容?(学生汇报)师总结,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弄清不懂的词语,能背诵古诗。

2、自主学习,课件显示《宿新市徐公店》全诗内容

师:自由朗读古诗,圈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把古诗读熟。

3、谁能叫出这些字宝宝、词宝宝的名字。他叫对了,就请全班同学齐读。(出示课件:“花、”为红色,指名领读,课件2:“篱落、疏疏、急走、黄蝶、菜花”,指名领读、齐读)

4、再读,要求正确流利的朗读

师:和你的同桌互相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的好

三、赏析古诗,有感情的朗读

1、课件第一、二句闪烁,谁愿意来读一读前两句,

师:谁能试着来说一说这两句话中的词语是什么意思(学生汇报)师补充: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未成阴--还没有成为树阴。

谁能来说说这两句诗写的是什么的意思?(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深远的小路,数头的花已经落了,树叶不是很茂盛,所以还没有形成树阴)

读了这两行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什么景象?课件显出春末初夏图,这给你怎样的感受?课件显出“静”。

你觉得怎样读能显出它的幽静?(学生回答,师范读),请你根据老师的停顿画出节奏,(出示课件节奏)请你们也试着读一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竞赛读,指名读,生评价)

2、课件第三、四句闪烁,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学习后两句

(出示幻灯片)这两句诗讲的是什么?读了这两行诗,你眼前又出现怎样的景象?划分节奏

3、学生汇报学习方式和收获,不足之处教师补充(孩子们使劲的追赶黄色的蝴蝶,飞到菜花当中怎么也找不到了。)其他小组评价

4、提问:寻,寻找的意思,为什么说寻找还无处寻?(黄色的蝴蝶飞入黄色的菜花中,颜色差不多)

5、这两句写了儿童捕捉蝴蝶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喜爱的心情。汇报划分的节奏,再请这些同学读一读。

三、创新练习

(一)1、我说诗意,你对诗句(同桌练习)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的欣赏古诗(出示课件,显示诗文和景色图,欣赏配乐朗读。你眼前仿佛出现什么景色?)学生汇报(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蝴蝶飞入了菜花中,只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3、在打开课件中的音乐,学生配乐朗读。

(二)1、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景物?(篱笆、小路、儿童、黄蝶、菜花)

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绿、黄)

3、学生动手绘画

4、评析学生作品(实物投影打出)

四、课外延伸

按这首诗的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捕蝶这一场面,写时要注意动的描写,发挥想象。题目为《捕蝶》。

今天这堂课(指板书)同学们学会了读诗读会了诗,还朗读好了诗,并且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给古诗配上美丽的图画,你们学得真好。让我们一起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篇牢记在心吧。配乐集体朗读古诗。下课。

小编推荐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宿新市徐公店》教学初探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宿新市徐公店》教学初探”,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宿新市徐公店》教学初探

许多老师对古诗教学感到棘手。如把字、词、句的意思嚼碎了喂给学生,填鸭式地教学,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累;如放手让学生去自学,教师不讲或少讲,又怕煮夹生饭。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既不填鸭,又能把饭煮熟呢下面这位教师的古诗教法给了我们很好启发。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理解文字,再理解词语意思,最后连接句意,理解诗意。

2.从诗意中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领悟诗中的意境。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理解字、词、句意

板书课题。教师一边背诵,一边在黑板的左侧板书古诗。

1.指名学生读诗正音:疏读Shu不读Su。

2.利用工具书自学古诗(分四人组),理解诗的字、词、句意。

3.教师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对字、词、句理解的情况。

(2)分句解释诗意(同学们相互补充)。

(3)教师小结后解题,介绍作用。

三、诗文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学生画简笔画(指名两位学生分别在黑板和幻灯片画,其他学生在草稿上画)。

2.师生评画。

(l)评黑板上的画。同学们认为画得很美,但画中枝繁叶茂的树木固然好看,但不符合未成阴的诗义。

(2)评幻灯片上的画。同学们感觉通过抽出的新芽、延伸的小路、茂盛的菜花、翻飞的蝴蝶、儿童的形态,充分展示了春天的气息。

(3)修改自己的画。

四、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1.师:古人咏诗有什么习惯动作

生:摇头晃脑。

师:为什么会摇头晃脑呢

生:读出节奏,抒发感情。

请一位学生用/||画出这首诗的节奏。(幻灯出示:表示断开拖韵的时间短,/表示断开拖韵时间长,||表示断开拖韵的时间更长。)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哪位学生表演一下(一名学生上台摇头晃脑地背起来,其他同学也随之自由背诵,气氛活跃。)

2.讨论:此时你的心情如何你是通过哪些景物来抒发浓浓的春意的呢

小结:你的这种情感就是当时作者的情感。

五、练习

1在自己的作品右侧附上这首诗(要求默写)。

2.在自己的作品下方用一段话解释诗的意思。

3.将你的作品加工,添上颜色送给家长或朋友。

[评:这位老师的古诗教学方法新颖,根据学生对诗的理解来作画,用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能力、理解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为学生架设了从直观思维通向抽象思维的桥梁,课堂上充分体现了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核心,以训练为主线这一教学原则,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教学效果好。]

二年级语文下册《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下册《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习背诵古诗词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五步品诗法”学习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去理解、背诵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五步品诗法”教学,不但让学生理解古诗而且能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五步品诗法”学习古诗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的课余时间是如何度过的?看来同学们的课余时间真是丰富多彩,但是这些古代儿童的课余师生活一定会让你们羡慕的,想不想看看这些宋朝的孩子是怎么度过同年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强调“宿sù”的读音,“店”的写法。(ppt出示课题、出示拼音加强记忆)

二、讲授新课

1、初读正音。(课件出示古诗词、红色字体强调读音)

①、指名读古诗,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篱(lí)落、径(jìng)、未(wèi)

②、全班齐读,读准生字词,读通读顺。

2、再读,划节奏。(在PPT中用粗体斜线强调节奏)

古诗的朗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应该注意节奏,要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③、学生自己读古诗,找节奏(注意:不能将词语拆开)。

④学生展示,教师指导后全班带着节奏再来读古诗。

⑤古诗的节奏不但能读出来,我们还可以用手拍出来,教师示范,学生试读。

⑥打节奏、齐读。

3、读古诗、想画面。(PPT出示范图、用箭头强调诗文中描写景物的词)

①、同学们,古诗不但有韵律美,它蕴含的画面也很美。人们常说:“古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你们能把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找出来吗?

②、学生展示,教师相机简笔画、贴图、板书。

前两句的景物:篱落、径、树头、----静态

后两句的景物:儿童、黄蝶、菜花----动态

③、写法:动静结合、白描手法

4、抓重点词,理解诗意。(PPT出示诗文,由黑色字体转变为红色字体,强调重点词)

①、深:创设情景理解深远和深坑的区别,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深是深远的意思。

②、未成阴:出示组图让学生选择符合诗意的图片,并引导学生明确此诗描写的季节,引出“菜花”。

③、急走:快跑。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走”的意思。

拓展:(想像说话)

当孩子们在追黄蝶的时候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动作,嘴巴会不会闲着,心里又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④、诗中还有一个字写出了孩子们好胜、不服输的性格,你们能找出来吗?——“追”与前问照应,将儿童天真烂漫、不服输的性格跃然纸上,使人物形象惟妙惟肖。

5、检测:熟读成诵。(ppt出示范图,箭头指示提醒孩子背诵古诗)

①、看画面,读古诗。

②、看画面,背古诗。

三、总结本课学习古诗的方法——“五步品诗法”。(PPT逐条展示总结的背诵方法。)

1、初读正音。

2、再读,找节奏。

3、读古诗、想画面。

4、抓重点词,理解诗意。

5、看画面,背古诗。

同学们,你会用“五步品诗法”来学习古诗了吗?

四、拓展训练:(课件出示古诗)

用“五步品诗法”学习古诗《江雪》。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五、作业:(课件出示)

古诗词是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希望同学们运用“五步品诗法”学习背诵更多的诗词。

六、板书:(简笔画)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一径树头——静

儿童黄蝶菜花——动

二年级语文下册《宿新市徐公店》知识点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下册《宿新市徐公店》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语文下册《宿新市徐公店》知识点

【原文】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

①篱:篱笆。

②疏疏:稀疏。

③径:小路。

④阴:树叶茂盛浓密而形成的树荫。

⑤急走:奔跑。

【译文】

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阴。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头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时候快乐、天真的背景。画面上有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春意盎然。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花落未成阴”和结句中的“菜花”都说明这是暮春季节。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而“飞入菜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无处寻”三字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前两句写农村景色,是静态描写;后两句写儿童和蝴蝶,是动态描写。这首诗除了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外,还运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杨万里为官清廉,曾遭奸相嫉恨,被罢官后长期村居,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描写自然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作者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

zhùsùxúxíngzhuīgǎn

()()()

wèiláikūhuángxúnzhǎo

()()()

二、组词。

店()未()枯()

站()味()姑()

三、默写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

zhùsùxúxíngzhuīgǎn

(住宿)(徐行)(追赶)

wèiláikūhuángxúnzhǎo

(未来)(枯黄)(寻找)

二、组词。

店(商店)未(未来)枯(枯黄)

站(站立)味(味道)姑(姑姑)

三、默写古诗。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宿新市徐公店》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宿新市徐公店》知识点汇总

原文: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花落一作:新绿)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译文:

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阴。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注释:

篱: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阴:树叶茂盛浓密而形成的树荫。

急走:奔跑。

创作背景:

诗人在外出的旅途中,经过新市,住在一间姓徐的人开设的客店里,农村美丽的风光和儿童嬉戏的情景,深深吸引了他,触发了他的诗兴。

翻译: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

zhùsùxúxíngzhuīgǎn

()()()

wèiláikūhuángxúnzhǎo

()()()

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店()未()枯()菜()

站()味()姑()彩()

三、一字多音我会选。

xiǔsù

1、昨天晚上,我在同学家住了一宿()。

2、下了晚自习,同学们都要回宿()舍。

jìnjǐn

3、尽()管他不接受这个意见,我还是要提出来。

4、他用尽()全身力气,把那块大石头举了起来。

四、默写古诗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追黄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二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宿新市徐公店 教案教学设计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古诗二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宿新市徐公店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2课古诗两首
设计理念:
本课是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本组教材主题非常吻合。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从图悟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
学习目标:
1、认识“枯”等7个字,会写“未”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趣。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认读、识记生字。
学习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挑选古诗的配乐曲子。如古筝或其他轻快、
优美的乐曲。
2、彩笔和画纸。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励引入
1、老师听说,有的小朋友可聪明了,会背许多古诗呢!哪些小朋友会呀?大声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学生背诵)
2、小朋友们可真了不起,学了那么多古诗,今天老师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古诗。(板书出示课题:草)
二、范读激趣
1、老师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指名汇报读。
三、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情感。
同学们都会读了,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
得最有味道。谁读得好,我就给他配上音乐。
1、学生自己吟诵体会。
2、指名生诵读,配乐朗读。
3、大家都想配乐读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吧。
四、启发想象,感悟诗歌大意
1、老师简单描述诗歌意境。
2、引导学生想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景象?(学生自读体会)
3、给三句诗配上图画:离离原上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分组各自讨论完成其中的一幅画,并推选代表上台完成这幅画。
5、评议图画,说说自己的想法。
五、配乐诵读全诗
1、先自己边读边想象,有滋有味的吟诵这首诗。
2、试着背诵古诗。
3、配乐朗读、背诵。
六、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枯荣
小朋友认识这两个字吗?一起大声地说一说,它
6、引导学生想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景象?(学生自读体会)
7、给三句诗配上图画:离离原上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8、分组各自讨论完成其中的一幅画,并推选代表上台完成这幅画。
9、评议图画,说说自己的想法。
七、配乐诵读全诗
4、先自己边读边想象,有滋有味的吟诵这首诗。
5、试着背诵古诗。
6、配乐朗读、背诵。
八、学习生字
2、出示生字:枯荣
小朋友认识这两个字吗?一起大声地说一说,它
们叫什么名字呀?
3、你们会写这两个字吗?这里还有一个字“烧”,也会写吗?谁来提醒大家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
5、学生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一、赏图引入
1、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从图中猜出是什么季节吗?
2、古时候有位著名的诗人叫杨万里,他也觉得这个小孩捕蝴蝶的情景非常有趣,就写下了一首诗。(出示全诗)
教学批注:
3、老师朗读全诗。
二、初读全诗,识记生字
1、大声朗读全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遇到绳子,多读几遍。
2、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发现读得不正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3、听老师范读,体会朗诵古诗的节奏,学生模仿范读,练习朗读古诗,要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三、诗画结合,感悟诗意
1、学生吟诵古诗。
2、学生看图,老师讲解。
3、引导把诗画中的情景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四、有感情地读全诗,纤细背诵
1、自由练习,可以一个人,也可以找个伙伴合作朗读。
2、读给小朋友听,互相评议。
3、练习背诵,先自己背,再同捉交换背诵。
4、配上优美的音乐,集体吟诵。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宿、徐、篱、疏、未
2、你们都记住这些字了吗?交流识字方法。
3、同桌互读互查生字。]
4、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未、追、宿、菜
5、学生书写。
六、复习背诵
指名、分组、集体背诵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教后记:
资料提供者:春晓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2、古诗两首(《宿新市徐公店》《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很多古诗吧,现在就请大家来比一比,看水背的古诗最多,不能重复。

2、教师归纳:今天我们就再学习两首古诗。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yng;

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疏要读翘舌音。(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

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ng);平舌音:菜(ci)宿(s)。

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左右结构:枯、徐、烧上下结构:宿、菜上中下结构:荣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

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草是很不起眼的,但它很顽强、快乐地来的来到我们生活中,每一年的春天都因小草而生机勃勃。现在,我们继续学习古诗。

二、学习古诗:草

1、自由读诗。画出朗读节奏。.

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再自由读诗,了解诗歌大致的意思。

3、出示教学挂图,学生观察。

4、小组讨论后汇报。

(1)离离原上草广阔的大地上长满了青草。

(2)看到这么多的草,你惊讶吗?读出你的感受来。

(3)一岁一枯荣出示春、夏、秋、冬草图,让学生讲两幅图的不同理解诗意。

(4)教师小结:一岁一枯荣是大自然的规律。大家看的袄这枯荣图有什么认识请读出来。

(5)看春秋草图理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6)教师小结:读到此句诗时,大家的心中对小草涌起了什么感觉,

说一说。

5、看到这样的小草,大家喜爱吗?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赞美、喜爱)

5、朗读3、4句诗歌

6、朗读全诗。

7、背诵全诗。

三、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自由读诗,画出节奏。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再自由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

一径深:一条小路长长的急走:快跑

3、出示挂图,学生观察理解诗歌大致意思

4、小组交流、讨论后汇报。

稀疏的篱笆旁边一条小路长长地伸向远方,树上的化落了,树叶还未长

得茂盛,还未形成树阴,儿童匆匆忙忙地跑着追赶一只黄蝶,黄蝶飞入

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5、这么美的春天该怎么读呢?

(用快乐、喜欢的语气读)

6、诗人杨万里就住在这美丽的地方,他看到孩子们在如此优美的环境

中追赶黄蝶,他会怎么吟诵这首诗?谁来当诗人吟这首诗。

7、全班齐诵诗歌。

8、背诵诗歌。

9、读了这首诗,看了插图,你能编个故事吗?

板书设计:

草宿新市徐公店

枯野火烧不尽景美丽

荣春风吹又生人可爱

评《荷花》--徐 艳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评《荷花》--徐 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评《荷花》--徐艳

在华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真正体会到了《荷花》这篇经典美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也从中感受到了她和她的学生们对《荷花》一文的真切感受。

华老师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品读语言,欣赏语言。一上课,华老师先通过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给学生欣赏了荷花美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华老师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并再选择喜欢的句子读,不仅让学生领略到荷花的美,更让学生领略到语言的美,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学生交流最喜欢的句子这一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做出多元解读。

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指名读说)

生1: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师:你们从这个句子听出了什么?

生2: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

师:“冒”字还可以其它字吗?

生:(长、钻、伸、露、探、冲……)

师:体会一下,怎么样的长叫“冒”?

生:(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

教师在处理“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个句子上,应该是相当自然,引导得水到渠成的。而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是非常出色的。听课过程中,我感觉到孩子们已经逐步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他们对词句的品读和感悟有一定的深度,而且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尤其是对“挨挨挤挤”、“冒”等词的体会,让课堂实现了真正的“对话”。并且,学生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充分地表现出来,使得课堂里时时出现精彩的诵读声,,给课堂带来了生机。

宿甘露僧舍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课文。

3、在吟诵古诗的同时,受到古文化精粹语言的熏陶,发挥想象,感悟诗中所描写的景象。

教学重点:

1、认识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在吟诵古诗的同时,受到古文化精粹语言的熏陶,发挥想象,感悟诗中所描写的景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过去学过哪些古诗,你们还记得吗?

2、今天我们学习《宿甘露僧舍》

3、指导学生理解诗题。

二、初读古诗。

1、读读古诗,找出你不认识的字,借助生字表中的音节,把它们读准。

2、把生字多读几遍。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三、再读古诗,大致了解诗意。

1、把生字带到课文中读,把诗句读顺。

2、讨论:说说你懂了什么?(结合图)

3、全班交流。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

2、教师诵读古诗。

3、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诵读古诗。

4、指导背诵。

五、作业设计。

把今天学的古诗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左公柳


左公柳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3.帮助学生会认“戈、慷、慨、湘、棺、屹、淌”,会写“廊、纤、戈、俄、拱、慷、慨、惫、湘、棺、携、谋、屹、淌;”理解“戈壁、纤巧、拱手、疲惫、携带、屹立、流淌、慷慨激昂、楚楚动人、力排众议、马不停蹄、拱手相让、视死如归”等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2.本文借物写人、抓典型事例写人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准备:
了解左宗棠生平事迹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会认“戈、慷、慨、湘、棺、屹、淌”,会写“廊、纤、戈、俄、拱、慷、慨、惫、湘、棺、携、谋、屹、淌;”理解“戈壁、纤巧、拱手、疲惫、携带、屹立、流淌、慷慨激昂、楚楚动人、力排众议、马不停蹄、拱手相让、视死如归”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捋清作者思路。
3.学习1、3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捋清作者思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清朝有一个自幼聪颖,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曾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铭心志,后成为清朝一代名官,为收复新疆、建设新疆,发展民族工业等方面立下赫赫功勋的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今天我们就学一篇有关他的文章,看看他又有着怎样的匙子情怀?板书课题;左公柳
(二)新课:
1.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22课《左公柳》。我们先来看生字词。
出示:
慷慨激昂、湘、棺材、戈壁、屹立、流淌、走廊、纤巧、拱手相让、谋划、携带
①自己读、指名读。
②把生字变红。你认为这些生字中,哪个字音最容易读错,需要提醒大家;如果老师听写,哪个字的字形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个词语的意思你不懂?
③同学交流:
字音:
纤巧(xiān):查字典,读准字音。纤巧:细巧;小巧
字形:
最容易写错的是:
屹立(左边山字旁,右边乞丐的乞)
慷慨(左边竖心旁,右边既)
词义:
在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你不明白?(生生互动,质疑解
疑)
你发现有特点的词语了吗?
引导学生发现:
流淌、疲惫、谋划、携带这四个词语的特点。
a出示:流淌:流?淌?流淌?你发现什么?(两个相同意思的字组成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
b在刚读过的词语中,你还能找出哪个构词方法相同?(疲惫、谋划、携带)你还能写出课文外三个这类词语吗?
拓展学习
文中还有不懂的词语吗?
“请缨”是什么意思?(缨就是带子,请缨就是请求杀敌或请示给予任务。本课指的是左宗棠主动请求收复新疆。)
“偏颇”是什么意思?
课文中还有一些四字词语,快找出来读一读,积累下来:
如:楚楚动人、力排众议、马不停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挺身而出、断然指出、年愈花甲、信心百倍、重重困难、泪流满面、普普通通、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等。
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有特点?
a楚楚动人(aabc);你能写出三个这种类型的词语吗?(心心相印、落落大方、夸夸其谈……)
b视死如归(骨瘦如柴、惜墨如金游人如云执法如山、爱兵如子……)
c不屈不挠(abac)(可歌可泣、载歌载舞、如诉如泣、有胆有识……)
d普普通通(aabb)(大大小小、明明白白、干干净净……)
(2)句子:
关注下列语句
A标点符号:
眼看新疆将要被外国人侵占,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收复新疆失地:这新疆是无数先辈历经千心万苦才开辟的疆域,建立基业,岂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拱手相让!
“:”在本句中作用?这句话中冒号的作用是什么?(引出解释或说明)
“岂能”换一个词语,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阅读4——7自然段,体会引号的用法。
B关注下列复句,试着在括号中填写相应的关联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但是……;……然而……;不仅……而且……;不但……而且……;既是……也是……;如果……就……
a()这个刚毅坚韧的湖南老人,面对兵马疲惫、粮饷匮乏、运输艰难等重重困难,仍信心百倍。
b这位刚毅、睿智的老将军早已预料到征途的艰险,()他已完全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c左宗棠()谋划如何收复新疆失地的策略,()还思索如何建设新疆的举措。
d这些柳树()成了收复新疆失地的见证,()还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开始获得新生。
e他的湖湘子弟兵()战斗之旅,()植树大军。
f临出发时,左宗棠便郑重地吩咐部下,()他在收复新疆失地的征战中死去,()用这口棺材收敛他的尸体。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出不懂问题。
(1)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从几个方面介绍左宗棠的事迹?(两方面:收复新疆、建设新疆)
(2)捋出思路:
①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两方面内容?(4——13)介绍左宗棠事迹。
②1——3,14各写什么?简要说一说。文章分几段?
(3)质疑: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是一篇写人还是写物的文章?(写左宗棠为什么题目是左公柳?)
3.解疑:学习课文1、3段。
(1)要想解答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们先了解什么?(左公柳什么样,有什么特点?)
(2)画出全文描写左公柳的语句,认真思考。
①突然,我们发现前方不远处的地方,傲然挺立着一棵柳树。这柳树高大茁壮,身姿挺拔,枝条刚劲有力,树冠宛如帷幄。……啊,好粗的树哇!两人合抱都抱不过来。
A引导学生体会出左公柳高大、健壮、直的特点。
B联系上文“沙漠没有春风,没有绿色。映入眼帘的除了黄沙还是黄沙”再体会:
你的眼前出现怎样一幅画面?体会出左公柳生命力顽强。感受到作者的惊讶与对它的赞美。
C朗读。
②听完导游的讲述,我们情不自禁地再次凝望眼前的这棵柳树——它依然屹立在黄沙之中,那茂密的树叶,那铁筋般的枝条,那挺拔的身躯,那在同沙漠进行生死较量中流淌着的顽强的生命力……
A“——”在本文中的作用?(解释说明)
B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C体会排比句的作用:抓重点词语“屹立”、“茂密”、“钢筋般”、“挺拔”、“生死较量中流淌着的顽强的生命力”体会左公柳的刚强、生命力顽强。
③……这里的柳树枝干是挺拔的,枝条坚定地向上生长着。这屹立在戈壁滩上的刚强之树,大有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
引导学生体会出作者在赞美这棵树:“这棵塞外的柳树”与内地柔柳的不同,赞美它具有坚定、刚强、生命力顽强的品质,大有大有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
④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
A这句话什么意思?
B用什么修辞方法?(设问加反问)
C初步体会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强调它不是普通的柳树,它是刚强之树,而是特殊的精神之树。这精神就是像爱国将士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品质。
D朗读。
C引导深入学习;把写柳树的几个句子连起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先写树的外形、再赞美树的品质、再赞美具有不屈不挠、坚韧顽强品质的人)
教师讲解:这几个句子,随文逐步出现,让我们对柳树的认识得以加深、升华。既是写物,更是颂人,这就是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2020宿建德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默写这首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明确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识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介绍作者及建德江。

二、教授新课

1.出示学习要求:(出示图片)

2.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3.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4.出示古诗内容:(出示图片)

三、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谈谈自己对课文的初步认识,并提出不懂的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故事,走近故事中的人物。

(一)自学

1.自读。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住他们。

2.正音,指名读,注意听准字音。

3.互检,同桌互相读,检查字音。

(二)识字

1.把你认识的生字卡找出来,贴到黑板上,并读给大家听一听。

2.一起给生字扩词,看谁想出来的多。

3.在小组内以游戏形式读一读,考一考。

(三)写字

1.观察。仔细观察字形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出你认为难写的地方,提醒大家来注意。

2.指导,就小朋友们提出的难点,老师进行指导,其他字学生对照田字格自己写。

3.评价,自评,互评想结合。

(四)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细读课文,理解内容。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欣赏边理解诗意。

1.个体感知

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可小组内交流。

2.说一说

你认为你理解了哪句,说出来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如果有不理解的诗句,教师相机点拨)

3.比一比

谁来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一首诗的意思。(小组比赛)

4.问一问

客人的愁绪有哪些?

后两句诗更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读一读:画一画

有感情朗读。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画图。

6.背一背

比比谁背得快。

三、复习巩固

对照图片,发挥联想,用第一人称来描述古诗内容。(先写后说)

四、古诗欣赏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五、课后作业

背诵古诗。

古诗诵读宿建德江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诵读宿建德江”,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诵读宿建德江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知识与技能:
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读中感悟,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介绍作者及建德江。
二、教授新课:
1.出示学习要求:(出示图片)
(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出示古诗内容:(出示图片)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欣赏边理解诗意。
(2)个体感知: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可小组内交流。
(3)说一说:你认为你理解了哪句,说出来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如果有不理解的诗句,教师相机点拨)
(4)比一比:谁来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一首诗的意思。(小组比赛)
(5)问一问:客人的“愁绪”有哪些?
后两句诗更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读一读:有感情朗读。
(7)背一背:比比谁背得快。
三、复习巩固:对照图片,发挥联想,用第一人称来描述古诗内容。
四、古诗欣赏:《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五、课后作业:背诵古诗。

荆公改字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荆公改字”,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八字名言警句

1、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失之桑榆,收之东隅。

6、能量+毅力,征服一切。

7、贫而无怨,富而不骄。

8、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9、心气和平,事理通达。

10、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11、耳闻是虚,眼见为实。

12、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1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4、与其轻人,不如重我。

15、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16、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17、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18、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19、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0、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2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2、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23、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24、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25、十年树人,百年树木。

26、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27、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28、人多山倒,力众海移。

2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30、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1、把握机遇,心想事成。

32、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3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3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6、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37、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38、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9、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0、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41、拼搏奋斗,励志笃行。

42、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4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44、力求有功,方能无过。

45、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4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7、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8、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49、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50、虚怀若竹,清气若兰。

51、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52、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53、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54、船载千斤,掌舵一人。

5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56、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57、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58、食之以时,用之以礼。

59、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60、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6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62、头雁先飞,群雁齐追。

63、观海得深,瞻天见大。

64、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6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66、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67、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68、与其轻人,不如重我。

69、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70、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71、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72、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7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74、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75、一息若存,希望不灭。

76、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77、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78、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79、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80、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8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8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83、雁怕离群,人怕掉队。

84、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85、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86、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87、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88、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89、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90、追求目标,坚持不懈。

91、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92、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93、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9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95、人之幼稚,不学则愚。

96、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97、不勤于始,将悔于终。

98、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99、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100、圣人千虑,必有一失。

文具店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具店”,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根据乘法的意义计算小数和整数相乘。因此在教学时,首先我充分利用文具店这个情境图,让学生发现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发展学生提出问题意识。其次,在探讨问题每块橡皮0.2元,买4块橡皮需要多少元时,我留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去和其他同学交流和探讨不同的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同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尽可能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计算的方法都是利用了乘法的意义,分别运用了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小数的意义和借助直观模型得出了结果,最后引导学生对这几种方法展开讨论,沟通不同方法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另外在教学中我引导沟通算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比较验证、尝试练习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列出算式,自己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展示了问题解决全过程,真正体现了解决问题的涵义所在。本节课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计算的意义和方法是密不可分的,运算方法的形成是建立在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基础之上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重视运算意义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运算方法。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大部分学生虽会算小数乘法,知道把小数转化成整数来计算。少数学生能用竖立计算算出结果,但对于为什么要这么算,竖式的写法还很模糊这一现象。课前备课对这一方面有预设,如在第二种解法中比较0.24与24来复习积的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规律计算出0.24,同时运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进行验证,感受规律的正确性。同时是为后面学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和小数乘小数作铺垫。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错误想法预设不充分,当学生出现这一问题后,教师想通过举例来验证它的错误,但从学生的举例来看都是小数乘整数的例子,其本质是小数加法(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其结论必然是正确的。

在议课中我与观课教师共同研讨了以下几个问题:

1、 怎样引导学生从数学情境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数学情境,就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和对象,也是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和根据。常见的现象,数学情境呈现后,老师一般会这样设问:你从情境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会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前一问没有挑战性,学生不用什么周密的思考都可以随口应答;后一问过于开放,没有边际,提出的数学问题未必能满足教学需要。这样的设问一般效果不佳。

问题情境出现后教师提出了问题目标应尽量的具体化,不宜过于开放,否则会让学生漫无目的的提出无关紧要的数学问题,浪费了教学时间。比如说:你们根据图中的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呐?可以改成你能不能提出一个相同加数的连加问题呢?这样可以把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本节教学目标凸现出来,从而给学生的学习与思考指明一个方向。

2.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如何体现数学化特征的?

每块橡皮0.2元,买4块橡皮一共多少元?

这是一个实际问题,它能转化(抽象、简化)成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能转化为如下数学问题:①4个0.2是多少?②0.2的4倍是多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这两个数学问题都可以列乘法算式0.24来计算,如此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现实世界引到符号世界,是横向数学化的过程;接着,在符号世界里探索0.24怎么算,则是纵向数学化的过程。

而在这节课中,教师的指导没有体现上述数学化的特征,而是从实际问题出发直接探索算法,解决问题;在探索算法方面也缺乏必要的抽象和深度的引导。

我们看到学生能够自发地发现如下两种算法:

算法一:0.24=0.2+0.2+0.2+0.2=0.8,这个算法是依靠整数乘法意义的迁移,把小数乘整数的运算转化为相同小数的连加运算。

算法二:0.2元=2角,2角4=8角,8角=0.8元,这种算法是把小数乘法建立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通过元、角之间的转换,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

算法一把小数乘整数与相同小数的连加运算联系起来,虽然有助于理解小数乘法的原始意义,但它没有实用价值;算法二,虽然在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之间建立了联系,但这种联系还没有脱离具体情境,还不能产生广泛的迁移。因此,对0.24算法的探究不应该就此罢休,纵向数学化的过程不应该就此结束。

继续引导学生探究的关键是: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用更为抽象的数学语言(算式)表达出算法二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熟悉0.2元=2角,也懂得0.2就是2个的0.1,即0.2=20.1,在教学中虽有直观模型的直观操作,但学生对0.2元=2角与0.2=20.1缺乏沟通,无法把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事实上,后者就是前者抽象的表征形式。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如下算法:

算法三:0.24=(20.1)4 (小数的意义)

=(24)0.1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80.1 (整数乘法)

=0.8。 (小数的意义)

算法三是算法二进一步的抽象化和形式化。它不仅揭示了小数乘法的算理,而且也充分体现了基本运算律的价值。如果说算法二还紧扣着问题情境中数量的具体意义,那么算法三则是抽象的数字计算了。

3.小学四年级学生能否达到算法三的水平?

诚然,算法三不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仅靠他们个人的努力是想不到这种算法,达不到这种水平的。但算法三是在他们最近发展区的框架内,是他们潜在的发展水平。从算法二提升到算法三的水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上位学习,这类学习比较困难,学生要过这个坎,不能缺少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不仅可以而且应该达到这种水平。

文章来源://m.jab88.com/j/92313.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