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默写。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诗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提起母亲,一提起家乡,我们倍感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吟诵母亲和家乡的诗句。
二、整体感知,重点品析。
(一)一读,初读全诗,了解诗意。
1.出示诗题,简介作者。
通过预习,你知道《泊船瓜洲》的作者是谁吗?
(1)这道诗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
(2)简介王安石的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宋代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地方官,后来两次担任宰相推行变法改革,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再读全诗,读清字音,标画出生字。
3.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4.引导学生了解全诗的大意。
(1)知诗人:宋,王安石。
(2)解诗题:分析泊的含义。
(3)感知诗意:诗人船泊瓜洲,离钟山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于是感叹吟诗,写他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怀念家乡金陵。
5.小结学习方法:初读知诗意。
(二)二读,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1.诗人泊船瓜洲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他是怎样描写的?请读全诗,用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画出寓有深情的词语。
2.抓住质疑处,运用多种方法解疑。
3.理解本诗的特色。
前两行看是写眼前景象,但在诗中却饱含深情。所乘之船就在瓜洲停靠,却不能回金陵去,可见诗人怀念家乡的感情是十分浓厚的。
4.小结学习方法:细读品诗句。
(三)三读,精读全诗,想象意境。
1.夜深人静,星光灿烂,诗人在月光下眺望江南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像?心中会有哪些感受?
2.学生扮演诗人,讲述想象到的情景。
3.小结学习方法:精读想诗境。
(四)四读,品读全诗,领悟诗情。
1.出示泊船瓜洲的图片,提问:大家认为诗人泊船瓜洲,在月光下眺望家乡江南,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情。
3.小结学习方法:品读悟诗情。
(五)五读,熟读全诗,练习背诵。
1.反复练习吟诵,注意音调、停顿,读出节奏韵味。
2.当堂练习背诵,并练习默写全诗。
3.小结学习方法:熟读能背诵。
三、总结全诗,扩展训练。
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请你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
四、作业
1.总结古诗五读法。
2.预习《游子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诗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伟大的母爱。
2.学习生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具准备:
《游子吟》歌曲录音,课文中插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伟大而平凡的爱,这种爱无时无刻地萦绕在我们的周围。对,这就是伟大的母爱。你能从日常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父母是怎样关爱你的吗?(学生畅谈)
2.解题。
游子吟:古时歌曲的名称。这首诗表现的是伟大的母爱。
3.简介作者。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年轻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未能成功。直到45岁才中进士,一生贫困穷寒。
二、自读诗文,扫清障碍。
1.请大家自己读全诗,学习生字,通过查字典、查资料等多种方式理解诗句意思,并找出不懂的词。
2.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学习成果。
三、细读诗文,理解意思。
1.解题。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吟:轻轻地哼唱。
2.逐字逐句理解。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①指名读诗。
②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慈:和善。衣:衣服。
③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线:穿针引线。
④指名读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慈祥的母亲穿针引线,儿子要出门远行,赶紧把衣服缝好。
(2)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①指名读诗。
②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临行:快要走的时候。
密密:细细密密。
归:回来。
③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懂诗句作出解释,说明。
意恐:生怕,担心。
迟:晚,比规定的时间或合适的时间靠后。
④指名读诗,并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临走前,母亲还在细细密密地缝着。生怕儿子在外迟迟不能回来。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①指名读诗。
②说出你对诗句的理解。
寸草:小草。这里指游子。
三春晖:这里指慈母的恩情。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晖:阳光。
③教师补充解释。
言:说。寸草:这里比喻子女。
心: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儿女的心意。
报:报答。报得:报答得了。
心:赤子的心。
④指名读诗句,说出这句诗的意思。
谁说那小小的草儿赤子的心,能报答得了阳光母亲的恩情。
3.指名读全诗,两人互说诗句的意思。
4.从诗中的哪些诗句中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心?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手中线密密缝)(年迈的母亲手中那一针一线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心。)
5.教师小结:这句不仅写出了慈母为将出门远行的儿子细针密线地缝制衣服的动作神情,而且写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真挚感人。
6.齐读最后一句,这里把阳光、小草分别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这里把小草比作儿女的心意,把阳光比作母爱。比喻意味深远。)
四、听录音,看画面,写想象文。
1.播放《游子吟》的歌曲录音,展放课本中的插图。请学生想象一位母亲在儿子即将出门远行前,借着灯光为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再写下来。
2.同学相互交流。
五、作业
1.背默两首古诗。
2.搜集有关思念家乡、亲人的诗句,记录在作业本上。
附:板书设计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二首》”,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古诗二首》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的意思,感受庐山瀑布的壮观气势。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背诵古诗,结合诗的内容展开想象,并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出来。
生字、新词卡片;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这首古诗是哪位诗人写的?(李白。)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气势豪放,想象奇特大胆,语言清新自然,被称为“诗仙”,和杜甫并称为“李杜”。著有《李太白集》。
2.借助拼音读古诗。要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3.集体认读生字:炉烟挂流尺疑银
4.交流记字的方法。
5.集体反馈。
(1)挂:右半部分是由两个“土”组成的。(2)流:右半部分不要少写“丶”。
6.再读古诗,读准字音。
三精读古诗,体会意境
1.先听老师读古诗,然后说一说这首诗写的是哪里的景色。(庐山瀑布。)
2.数一数这首古诗共有几句。(4句。)
3.质疑、解疑,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1)庐山: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
(2)香炉:指香炉峰,是庐山西北部的一座山峰。它的形状尖而圆,峰上烟云缭绕,就像一座香炉,因此而得名。
(3)生:产生。(4)紫烟:紫色的烟雾。
(5)挂前川:指瀑布好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川,河流。
4.说一说这首古诗的意思。(太阳照耀着香炉峰,升腾起紫色的烟雾,远看瀑布就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湍急的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飞泻下来,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而降。)
5.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看到了什么?(香炉峰、瀑布。)
6.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作者想到了什么?(疑是银河落九天。)
7.观看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课后延伸拓展
1.展开想象,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2.推荐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建议学生背诵。
1.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谈谈对李白的了解,学生的知识面很丰富,不仅背了不少李白的诗,还知道他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是因为他的诗想象丰富,诗中常会出现凡间没有的奇景。
2.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格豪放洒脱,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1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两首诗。正确认读本课“炉、紫、烟、遥、川、尺、银、径、斜、枫、霜”等十一个生字,会写“诗、前、川、尺、寒、处、爱、晚”等八个生字。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展开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和个别字的意思。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杜牧。
3.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
本课是两首诗,有些字的意思学生不易理解,教师要适时点拨,如“生”不是生成的意思,而是“升腾”的意思,还有“川”、“疑”、“坐”、“于”等。
【教学难点】
二年级学生很难把握读诗的语气,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多范读、引领学生通过读感悟诗的情感。
【教学素材】
1.李白个人资料。
2.杜牧个人资料。
3.李白和杜牧的部分作品。
4.有关庐山瀑布介绍。
5.山行朗诵录音。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望庐山瀑布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炉、紫、烟、遥、川、尺、银”7个字,会写“诗、前、川、尺”4个字。
2.能借助课件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学过许多首李白的诗,谁能背?注意每人背一首不要重复别人背过的诗。
(《静夜诗》《赠汪伦》《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等。)
2.大家背得都很熟,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的诗。(板书:望庐山瀑布)生齐读题目。
(设计意图:教学新诗不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先背诵学过的诗,然后开始新课教学,这样做大有益处:一是新旧联系,衔接自然;二是激发兴趣,增强效果。学生在情致盎然地背诵李白诗歌的气氛中学习新诗,效果就不一样。)
3.谁来讲课题的意思?
“望”是看的意思,题目是说看庐山的瀑布。
4.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瀑布是从高山上直流下来的水,水流得很急,像倒下来似的,远远地看去像一块白布。
5.一说到瀑布就想到高山,从高山陡峭的地方,水流倾泻下来,远看像一块白布垂挂山前。水很急地流下来,可以用“倾泻”这个词。
6.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课件出示2)
庐山在江西省,是个风景很美的地方,很多人都到那里去游览。
(设计意图: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领悟题意:先解字,弄清“望”的含义,弄清全题的意思;再释词,弄清瀑布是什么,而且就“瀑布”正字正音;最后明确庐山的地理特点。这样解题,由字及词及地,序次井然;同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瀑布”引出“垂挂”“倾泻”,与高山挂起钩来,不仅使学生觉得具体可感,还为下面讲析诗歌作了铺垫,收一举数得之效。)
二、初读识字
1.师范读古诗。(课件出示3)
生自读。指名读,正音。齐读。
2.识字。(课件出示4)出示生字卡片“炉”、“紫”、“烟”、“遥”、“川”、“尺”、“银”。说说在读书中你记住了哪个字。指名读,领读。同桌赛读。
3.识记。从音、形、义比较庐——炉,生讨论记“炉”、“紫”、“烟”、“遥”、“川”、“尺”、“银”。
4.巩固生字。开火车读,男女生接龙读,齐读。
三、生字书写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四线三格中的位置。练习书写生字。
注意指导学生的方法和习惯。(课件出示4“诗”、“前”、“川”、“尺”)
1.“前”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部所占比例要小于下部。
2.“诗”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要写得窄一些,右边宽一些。
3.学生练写生字。可以配上音乐。
四、朗读感悟
1.欣赏课文插图。(课件出示5)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图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景色?
2.创设情景初读。(课件出示6)画中人李白是我国唐代诗人,人称“诗仙”。他游览过祖国许多山山水水,留下许多著名诗篇,《望庐山瀑布》就是其中之一。究竟庐山什么美景打动了李白呢,请自由读读本诗想一想。(生自读)指名说古诗主要写了什么景色之美?(瀑布)
3.感悟诗意。是呀,李白看到的瀑布不是一般的美啊,我们齐读一遍。(生齐读)在读书过程中你读懂了哪一句呢,四人一组,和小伙伴说说。(生小组交流)指名交流。你们再共同议论一下,看谁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学生分四人小组议论。)
“银河”实际上是许许多多的恒星,民间传说是天上的一条大河。
“九天”古人认为天有九层,九天指天的最高层。
(设计意图:出示课件,展示全诗,省时省力,又便于读便于议;组织学生读和议时,突出“银河”“九天”,便于老师肯定正确的认识,纠正错误的看法,使学生对诗句能有更深的理解,既体现了教学民主,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香炉”这里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这座山峰的样子像香炉,所以叫香炉峰。你们懂得“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的意思吗?(课件出示7)
这句话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气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多么美丽的景色啊!你们再仔细体会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想象一下高高的香炉峰是多么漂亮。谁能讲讲这首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太阳照在山峰上,峰顶云雾弥漫,阳光透过蒙蒙的水气,好像燃起了紫烟。(课件出示8)“遥看瀑布挂前川”,是远远地看去,瀑布挂在山的前边。(课件出示9)“飞流直下三千尺”,是水从三千尺高的山峰上很急地流下来。(课件出示10)“疑是银河落九天”,以为是银河从高天上落下来了。(板书: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川”是河的意思,应该说是挂在山前的河面上。
“三千尺”不一定是个准确的数字,主要是突出山势很高。是不是可以说成水从很高的山峰上急流下来?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诗的大胆想象和极度夸张。并告诉学生,这是李白诗歌的特点。
(设计意图:由学生对香炉的疑问带出“日照香炉生紫烟”的诗句,理解它是一个难点。在学生没有举手的情况下,我作了描述性的解释,启发学生体会意思,想象美景,进而让学生讲解全诗,还就“川”和“三千尺”作了辨识,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了。这样教学体现由扶到放的原则──扶,扶在难点上;放,放在自读自悟和讨论上,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水平。)
点名读。读的时候要读出夸张的语气。
4.感悟诗境。(课件出示11)播放课件,欣赏瀑布景观。
5.指导朗读。
师范读,讲解古诗朗读要领。
指名读,领会古诗蕴含的感情。
小老师领读,看看谁最棒!
6.回归全诗,深化诵读,指导背诵。诵读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着自己就是诗人,就站在气势雄伟的庐山瀑布前,想象背诵。
五、课外延伸
我们今天又学习了李白的一首古诗,课后把这首诗抄在你们的妙词佳句本上。
课外作业新设计
一、读一读,连一连。
zǐyānpùbùyínhéshíjìngshuāngyèfenglin
瀑布霜叶紫烟枫林银河石径
二、根据拼音写出下列词语。
dàochùqiánmiànshānchuānàixīn
chǐzigùshiwǎnshànghóngyú
三、辨字组词。
首()川()古()千()
自()州()舌()干()
答案:
一、
zǐyānpùbùyínhéshíjìngshuāngyèfēnglín
瀑布霜叶紫烟枫林银河石径
二、到处前面山川爱心尺子故事晚上红于
三、首先自己山川神州古代舌头千万干活
板书:
1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诗前川尺
山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径、斜、枫、霜”等4个字,会写“寒、处、爱、晚”等4个字,理解“寒山”、“坐”、“于”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古诗,激兴趣。
1.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一般的境界。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吗?
(师根据学生背诵情况及时鼓励,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2.(多媒体出示: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课件出示13)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句。(板书:山行)(课件出示14)
(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
二、读诗题,知诗人
1.出示《山行》。(板书: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读读课题,想一想题目是什么意思?(在山间行走)
2.介绍作者杜牧:唐朝晚期著名诗人,和杜甫合称大小杜。(让学生交流,教师适当补充)
杜牧在山间行走,会看到些什么呢?让我们赶快来读读诗吧。
三、初读诗,读通顺。
1.师范读。
2.指名读,结合读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板书到黑板上。
4.结合画面,讨论交流疑难字词。
四、精读诗,体意境。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角色转换——孩子成为诗人,完成情感体验。
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
诗中哪些地方告诉我们是深秋呢?
(“霜叶”“寒”“晚”表示季节)
1.创设情境:(课件出示15)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那是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此时此刻,诗人看到些什么呢?
2.出示彩图,(课件出示16)观察:说说看到哪些景物?结合观察,引导认识景物,并感受景物特点。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课件出示17)
“远上寒山”
(一个“远上”再现了“山”的绵延起伏;一个“寒”传神地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让人产生一种悲秋之情。)
(1)引导观察:你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是一座吗?感情诵读“远上寒山”,体会“山”之连绵起伏。
(2)(课件出示18)阵阵秋风裹挟着片片黄叶向诗人吹来。此时,站在山坡上的诗人会有何感受?从哪个字能读出诗人这种感受?感情诵读“远上寒山”之“寒”。
“石径斜”
(一个“斜”字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飘逸的远山之中。)
(1)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借助简笔画理解“斜”字。
感情诵读“石径斜”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
“白云生处有人家”(课件出示19)
(1)看图体会:有白云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感情诵读体会“白云生处”的虚无飘渺。
(2)看图体会:人家在什么地方?感情诵读“白云生处有人家”,感受虚实结合的诗意画面。
(3)感情诵读一句,加深体会。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课件出示20)
(1)过渡:诗人坐在马车上,忽然叫道:“停!停!停!”这是因为什么呢?
(2)生先自由读2句说说原因。结合孩子的说,引导感悟:
“枫林晚”
(1)看图想象:夕阳照耀在枫林上,是怎样的景象?感情诵读体会
(2)理解“坐”字,想象此时诗人看到此景会怎样说?
(3)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如何?
“霜叶红于二月花”
(1)(课件出示21)生看图说说枫叶是什么样子的,想象二月开的红花是什么样子的?
(2)感情诵读体会霜叶之红。
(“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五、用心读,会背诵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课件出示22)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习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来到画面前高声吟诵。
5.学生展示,让学生独立背诵古诗。
六、学生字,写生字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课件出示23)
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提醒学生注意:“晚”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要写得窄一些,右边宽一些。“处”是半包围结构,里面的卜要小一些。
4.学生练习。
5.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课外作业新设计
一、填空:
(1)“尺”字用音序查字,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查()部。
(2)“晚”用音序查字,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查()部。除部首外
有()画。这个字的第一笔是()。
二、我会解释加点的字:
生紫烟()遥看()
挂前川()()
石径斜()坐爱()()
三、填空。
1.《望庐山瀑布》是()代诗人()的作品。诗人是站在()处观看瀑布的,从诗中的一个字()可以看出来。
2.《山行》是()代诗人()的作品。作者描写的是()季时枫林景色,这从诗中的()可以看出来。诗中写远景的两句是:()。
参考答案:
一、(1)C尸(2)W日7画
二、生:飘浮遥:远处挂:悬挂径:小路坐:因为爱:喜爱
三、1.唐李白远遥2.唐杜牧深秋霜叶红于二月花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板书设计:
1古诗二首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学反思】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1.这首古诗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读—理解—读—诵”这4个步骤学习课文。在第一个读中,学生做的很好,很快的解决了生字,还给生字找了一些课外的朋友。而在理解这一过程,也是本课教学的最难的部分,学生虽然可以用给字组词,通过借助课文插图理解了诗意,但很难体会到作者李白想表达的那种对庐山瀑布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为什么会这样,我个人分析了一下原因:部分学生没有见过瀑布,部分学生见过却没有仔细观察体会过,学生想象的能力有些弱。学生没有很好的体会到这种感情,只是知道作者想要表达这种感情,所以后面的有感情朗读也是比较失败的,而最后的诵,在朗诵方面也是失败的,而背诵是十分成功的,因为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会背了。
2.我想这次教学中,能够使用多媒体课件,在引出课题之前让学生观看瀑布的飞流直下的视频,听听瀑布所发出的巨响,在学生对瀑布的雄伟气势有所体会的基础上再进行课文教学,效果会更好。
《山行》教学反思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同课异构
1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
望庐山瀑布
创新教案
教学设想:
这是一个描绘祖国壮丽山河,抒发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表现乐观主义为主体内容的古诗板块。这节课要学习的《望庐山瀑布》就是描写自然景观的古代诗歌,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50岁时隐居庐山望见庐山瀑布时有感而发所作的一首诗。诗中由近到远的顺序,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奇壮观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仅用了28个字就将一幅有山、有水、有声、有色,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展现世人眼前。我采用“谈话激趣——感受美景——古诗欣赏”的方法进行教学。上课开始,我会出示庐山和瀑布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带领学生走进庐山,去感受瀑布的雄伟。也为之后学生展开想象做铺垫,更好地理解诗歌含义。同时我会配合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融入诗境。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瀑布是自然界中一种壮观的景象,你们想欣赏吗?今天,我们就同李白一起去欣赏庐山的瀑布。
二、感受美景
1.各位,我们的行程开始了,现在我们来到江西庐山,观看香炉峰顶流下的瀑布,看完谈谈你的印象。
2.放视频,学生观看。
3.学生各抒己见:你感受到的庐山瀑布什么样?
生:水流很有气势
生:我觉得在阳光的照耀下,瀑布水面泛着银光点点,太壮观了。
4.面对如此美景,李白情不自禁吟诵起“日照香炉生紫烟……”
5.诗中描绘的景美吗?你也打开书来自由读几次吧!(个别读、齐读、指名读)
(大部分学生从没看见过瀑布,播放瀑布的录像,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发表见解、阅读古诗的兴趣。)
三、古诗赏析
1.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自学古诗。师巡视,随时帮助有问题的学生。
2.在自学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在合作中取长补短。
(一)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交流对诗题的理解。重在指导学生对“望”字的理解:不只是看,而是从远处看。
2.交流对第一行诗的理解。
(1)指名说说诗句中关键字的意思。
日:太阳照:照耀(如果不这么细致地去分析,孩子们很可能把日和照当成“日照”这个城市来对待。)香炉:香炉峰,庐山上的一座山峰;生:飘浮紫烟:紫色的烟雾
(2)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太阳光照耀下的香炉峰上飘浮着紫色的烟雾。
(3)由“紫色的烟雾”让学生想象一下,李白遥望香炉峰的时间(早晨)
(4)指导学生进行初步的感情朗读:明白意思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5)抓“生”字感受作者用词之妙,从而指导学生更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这句诗中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妙,睁大眼睛找一找,看它藏在哪里啦?
生:“生”字用的妙。
生:一个“生”字写出了云烟飘浮的动态之美,让我们产生了无尽的遐想,仿佛看到了紫烟那飘飘悠悠、缠缠绕绕、娉娉婷婷,袅袅升腾的样子。
3.交流对第二句诗的理解。
方法与步骤同第一句。再指导学生进一步有感情读诗句时,要引导学生品味“挂”字的妙用,知道一个“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想像到此时展现在诗人眼前的简直就是一幅巨大美妙绝伦的山水画。如果学生能品出这种味道来,他们就一定能够读好这句诗。
4.交流对第三四句诗的理解。
理解这两句诗,先理解“疑”字的意思,然后理解诗句的意思。诗意理解后要抓“飞流直下”与“落”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势。
5.每句诗的意思理解完后,要回归整体,让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二)想象意境,感悟诗情。
方法:
(1)师描述意境,生闭目静听默想,用心去感受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之美。
早晨,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红日照耀下的香炉峰上,紫色的云雾轻轻浮动,围绕着香炉峰缠缠绕绕、飘飘悠悠、袅袅娉娉,缓缓升腾。远远望去,那从天而降的瀑布仿佛是一条大河挂在了悬崖绝壁之上。来到瀑布跟前,看那瀑布飞流直下,撞击在绝壁上突起的岩石上,溅起了无数的水花,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声响。我出神地看着,听着,恍恍惚惚间,我似乎觉得,这该不会是那银河里的水从九天之上直落了下来吧,要不,怎么会如此磅礴,这般壮观?
(2)学生在想像意境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这首诗,在反复朗读中不断与想像中的意境融合,最终达到诗与意境成为一个完美整体之目的。
(三)体会诗人的写作特点.
奇特的想象,比喻;出神入化的夸张。
四、识记、书写
1.认读要求会写的字:诗、前、川、尺。
2.记忆生字。
按结构记字。
独体字:尺
左右结构的字:诗
3.指导书写。
让学生观察字帖里的字,然后描红写。
重点指导书写“流”。
五、读、背古诗
1.同桌互助,练习朗读古诗。
2.应该用什么语气去读古诗?
生:读的时候应读出诗人惊奇、赞叹的语气。
生:从诗中我感受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
小结:我们虽然没有去过庐山,但是通过大诗人李白这么一写,我们仿佛亲临其境,此时的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呢?祖国山河的景色多么壮丽啊!
3.指名读,评议。
4.齐读古诗。
5.看录像练习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山行
创新教案
教学设想: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各种形式的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示课题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三、品读诗句
(一)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
1.(出示图片)
秋天的景色多美呀!看在这幅图片中,你知道诗人在那儿看到了哪些景色?
生:山、小路。
生:还有白云、人家。
(学生反复读诗句。(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2.理解“寒山”。
(1)师:小朋友们,在第一句里有一座座什么样的山呢?
生:寒山。
出示图片,春天的山和秋天的山。
(2)了解“寒山”就是指深秋时候的山。
3.(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这幅图片,“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谁能用诗句来说一说呢?
生: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二)品读三、四句。
1.(出示图片)
师:说得太好了,你们都是小诗人。我也来给小朋友们背一首诗:“不是蝴蝶,不是小鸟,是红叶舞,黄叶飘,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告诉我们秋天已经来到。”诶,这描写的是什么景物呢?
生:枫叶。
生:红色的枫叶。
2.学生反复读诗句。
师:确实很美,诗人杜牧也留恋这傍晚时分的美景,而停下车来欣赏。(出示图片)谁来读一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小组赛读。
(4)齐读。
3.(出示图片)
师: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老师带来满山的枫叶来奖励大家!你们觉得这个枫叶的颜色怎么样呢?
生:很红。(板书:红)
4.理解“坐”、“于”。(出示图片)
诗人停下车是喜爱傍晚枫林的景色,
经过霜打的枫树叶,早春二月花还红。
了解“坐”是“因为”;“于”是“比”。
5.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生: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6.交流:
师:同学们认真朗读,体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生:体会到诗人对秋天的热爱。
生: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留恋之情。
总结:“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啊,从一个“红于”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诗人对枫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7.美读古诗,练习背诵。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教学资料
备课资料
1.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著名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有《李太白集》传世。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有九百多首,主要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有《李太白集》。他的诗歌创作涉及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而且在不少题材上都有名作出现。他所钟好的体裁主要是古体诗,包括古风和乐府诗,但他在近体诗体裁如律诗、绝句中往往也有绝唱留存。在唐代尚未普及的词,有两首被认为是李白的作品,即被南宋人黄升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与《忆秦娥》。也有少数人怀疑它们不是李白所作。
2.杜牧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号称杜紫薇。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晚唐时期.唐代文学家,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阿(ē)房宫赋》亦颇有名。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杜牧的诗现存二百多首,众体兼备,内容丰富,情调豪放爽朗,风格清新俊逸。他的近体诗,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尤其七言绝句更是名篇迭出,脍炙人口,如《过华清宫绝句》、《赤壁》《题乌江亭》、《泊秦淮》、《江南春》、《寄扬州韩绰判官》、《山行》、《秋夕》等,历代传诵,家喻户晓。他的七律《早雁》、《河湟》、《润州二首》、《题宜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九日齐山登高》、《登九峰楼寄张祜》等篇也为人称道。至于他的五绝、五律、五言排律,亦不乏佳什,如《长安秋望》、《秋晚早发新定》、《题扬州禅智寺》、《华清宫三十韵》、《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等便是这些诗体的代表作。他的古体诗写得也很好,尤其是五言古诗写得非常出色,叙事议论,精采感人,如《杜秋娘诗》、《张好好诗》、《郡斋独酌》、《感怀诗》等。
庐山瀑布
3.庐山简介
庐山,是我国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雄踞于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可谓一山飞峙,斜落而俯视着万里长江,正濒而侧影着千顷阔湖,山青水秀景色泛胜。由长江、庐山、鄱阳湖相夹地带,才会形成襟江带湖、江环湖绕,山光水色、岚影波茫之景象。故古人云:“峨峨匡庐山,渺渺江湖间”,形容恰到好处。也正因是如此,庐山才不愧为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
庐山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巍峨峨的孤立形山系。它经过漫长复杂的地质运动:早在震旦纪就在浅海底开始沉积,经过“吕梁运动”慢慢升高露出水面受到锉磨,后下沉淹没汪洋海水继得洗礼,直至白垩纪时发生“燕山运动”,掀起“褶皱”波涛重新露出水面,断块续升,定型山的骨架,又经长期积雪覆盖,到四世纪末地球变暖,再经更强烈的冰川剥蚀,因而造就了崔嵬孤突,峥嵘潇洒,雄俊诡异,刻切剧烈。
庐山地形走向,东西伸张,南北收缩,像片枇杷树叶。东临高垄,西接赛阳,南濒黄龙山麓,北靠莲花。其长约29公里,宽约15公里,周围面积达到300平方公里。由于庐山所处在亚热带地方,土质潮湿肥沃,气候湿润,有利各种植物发育。因此,在这广袤的300平方公里土地中,生长植物3000多种。概括说来,山上山下植物分布有亚热带竹林,有热带常绿阔叶林,有温带落叶阔叶林,有寒带针叶林,以及一般灌木林、混交林,同时夹杂野花野草。形成竹木茂盛,花草芬芳,郁郁葱葱,好个植物荟萃之所以成为胜地,也与植被的功绩分不开。如此茂林修竹,不愧为幽雅翠境。
庐山气候温适,夏天凉爽,冬天也不太冷,这是庐山又一优越条件。节令特色:春迟、夏短、秋早、冬长。庐山气温,根据历年记载:最高只32摄氏度,最低在-16.8摄氏度,全年平均为15摄氏度,可见庐山气温适度。一至于四季,按季节平均计算差异也较正常:春季是11.5摄氏度,夏季为22.6摄氏度,秋季则为17.4摄氏度,冬季常在1摄氏度左右。庐山顶端因处高空地带,加上江环湖绕,湿润气流在前进中受到山地阻挡,易于兴云作雨。所以,庐山雨量丰沛,全年平均降雨量1917毫米,年平均有雨日达168天。庐山云雾较多,全年平均有雾日达192天。更奇异的是庐山云雾常年此出彼没和变化莫测,给庐山增添了妙景。庐山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在雨量丰沛条件下,有多达90多座峰岭的庐山,因地壳运动和冰川剥蚀的巧琢,有的峰岭夹峙峡谷自然形成陡壁深壑,峭崖渊涧,构成众多的瀑床,加上水源四季不断,形成数量众多景观壮美的瀑布,此为庐山一奇。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是由三叠泉瀑布、开先瀑布、石门涧瀑布、黄龙潭和秀峰瀑布、王家坡双瀑和玉帘泉瀑布等组成的庐山瀑布群。被誉为中国最秀丽的十大瀑布之一。
4.瀑布的形成
瀑布,地质学上叫作跌水,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如断层、凹陷等地质构造运动和火山喷发等造成地表变化,流动的河水突然地、近于垂直地跌落,这样的地区就构成了瀑布。瀑布表明河流的重大中断。这种瀑布主要是以内力作用为主导因素而形成的。另一种由流水的侵蚀和溶蚀等外力作用为主导因素而形成,如河床岩石软硬不一,较松软的岩石易被流水侵蚀掉,从而形成高低差异很大的地势差别成为瀑布。此外,冰川对岩石的刨蚀也可造成瀑布。
在河流的时段内,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的特征,它最终会消失。侵蚀作用的速度取决于特定瀑布的高度、流量、有关岩石的类型与构造,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在一些情况下,瀑布的位置因悬崖或陡坎被水流冲刷而向上游方向消退;而在另一些情况下,这种侵蚀作用又倾向于向下深切,并斜切包含有瀑布的整个河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因素的任何一个或两个在起作用,河流不可避免的趋势是消灭任何可能形成的瀑布。
河流的能量最终将建造起一个相对平滑的、凹面向上的纵剖面。甚至当作为河流侵蚀工具的碎石不存在的情况下,可用于瀑布基底侵蚀的能量也是很大的。与任何大小的瀑布相关、也与流量和高度相关的特征性特点之一,就是跌水潭的存在,它是在跌水的下方,在河槽中掘蚀出的盆地。在某些情况下,跌水潭的深度可能近似于造成瀑布的陡崖高度。跌水潭最终造成陡崖坡面的坍塌和瀑布后退。
造成跌水的悬崖在水流的强力冲击下将不断地坍塌,使得瀑布向上游方向后退并降低高度,最终导致瀑布消失。
构成瀑布的三要素为:落差、宽度和水量,人们对于大瀑布的排列名次常有分歧,主要是因为测量方面的原因,或是单独强调了某一因素的结果。不过,有着雄伟气势的瀑布,是不会跟人们计较这些的,不管它们排行老几,站在它们面前,被震撼的还是我们自己。
5.世界三大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位于加拿大与美国的交界处的尼亚加拉河上,河中的高特岛把瀑布分隔成两部分,较大的部分是霍斯舒瀑布,靠近加拿大一侧,高56米,长约670米,较小的为亚美利加瀑布,接邻美国一侧,高58米,宽320米。尼亚加拉瀑布及由它冲出来的尼亚加拉峡谷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地质条件,其中页岩的不断被水流冲刷,使得瀑布在1842年至1905年间平均每年向上游方向移动170厘米。美加两国政府为保护瀑布,曾耗巨资修建了一些控制工程,使瀑布对岩石的侵蚀有所减小。
维多利亚瀑布
维多利亚瀑布位于非洲赞比西河的中游,赞比亚与津巴布韦接壤处。瀑布宽1700余米,最高处108米,宽度和高度比尼亚加拉瀑布大一倍。年平均流量约934立方米/秒。赞比西河抵瀑布之前,舒缓地流动,而瀑布落下时声如雷鸣,当地居民称之为“莫西奥图尼亚”(意即“霹雳之雾”)。维多利亚瀑布的水泻入一个峡谷,峡谷宽度从25米至75米不等。
伊瓜苏瀑布
伊瓜苏瀑布位于阿根廷和巴西边界上的伊瓜苏河。这是一个马蹄形瀑布,高82米,宽4千米,是尼亚加拉瀑布宽度的4倍,比维多利亚瀑布还要宽很多。悬崖边缘有许多树木丛生的岩石岛屿,使伊瓜苏河由此跌落时分作约275股急流或泻瀑,高度60至82米不等。11月至3月的雨季中,瀑布最大流量可达12750立方米/秒,年平均约为1756立方米/秒。
练习:
1.看拼音写句子。
quánchǎngguānzhòngdōuwèishānyánghècǎi.
()
bàngwǎnwǒhéyéyeqùgōngyuánwán.
()
2.比一比,组成词语写下来。
情()借()李()遥()戏()
精()错()季()摇()找()
3.选择加点字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直:()
(1)成直线的,跟“曲”相对(2)跟地面垂直的,跟“横”相对(3)从上到下的,从前到后的,跟“横”(4)挺直,使笔直(5)公正的,正义的(6)直爽,直截(7)一个劲儿,不断地。
疑:()(1)不相信(2)难于解难于断定的(3)猜忌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诗后问题。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这首诗的作者是,这是一首诗(填诗体名称)。
(2)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5.阅读古诗,回答下面问题。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解释下列词语
①远上:②寒山:③石径:④斜:⑤白云生处:⑥爱:⑦枫林晚:⑧霜叶:⑨二月花:
(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答案:
1.全场观众都为山羊喝彩。
傍晚我和爷爷去公园玩。
2.情(友情)借(借钱)李(李子)遥(遥远)戏(游戏)
精(精心)错(错误)季(季节)摇(摇头)找(寻找)
3.(4)(2)
4.(1)李白绝句(七言绝句)
(2)运用了比喻与夸张的手法,表现作者对大自然惊心动魄之美的惊叹。(意近即可)
5.(1)①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②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③石径:石头小路。
④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⑤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⑥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⑦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⑧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⑨二月花:春天的花。
(2)《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
(3)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25、古诗二首(二)”,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25、古诗二首(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还”)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景色,感受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喜爱,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体会诗人闲适、欢快的心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景色,感受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喜爱,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体会诗人闲适、欢快的心情。
教学难点:对“树阴照水爱晴柔”等词句的理解。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早发白帝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诗中的3个生字及1个多音字“还”,正确读写“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4、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让学生课前查阅与这首古诗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背诵《绝句》,说说诗意。
2、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首唐代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二、学生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作者李白,教师加以补充。
三、解题:
师:齐读课题《早发白帝城》,谁知道这首诗题目的意思?
早:早上。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城东白帝山上,位于长江三峡一带。城居高山,地势险要。
四、指导自学:
出示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词,自由朗读本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利用注释读懂本诗,体会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3、画出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查阅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五、汇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3、从一二两行诗中,你读懂了什么?复习[Y1]“夸张”手法的运用。
4、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早晨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了。)
5、指导朗读一二行诗。
6、你对后两行诗是怎么理解的?
7、这两行诗表现了行船之快,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轻松、愉快)
8、指导朗读,学生试读。
六、体会诗人心情及诗歌意境
1、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交流:为什么诗人会觉得船行得特别快?(顺水行舟;作者愉快的心理使然。)
2、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人在第一句就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为什么诗人说白帝城仿佛是在彩云中间呢?(地势高;作者心情高兴。)
3、展开想象:诗人在得到赦免的消息后,他会想些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诗人顺流而下,行船经过三峡,见到长江两岸奇丽的景色时,那种欣喜的样子吗?学生自由描述。
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喜悦的心情吧!课件播放音乐,学生带表情齐声朗诵。
5、背诵。
七、课堂小结:这首诗通过对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重获自由后轻松喜悦的心情。整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八、作业:
1、必做:背诵并默写古诗。
2、选作:课外找一两首李白的诗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小池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诗中的1个生字,并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4、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会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小池》(板书:小池)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的杨万里写的。
二、新授: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小池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错蜒)(板书: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学生自由读诗。
4、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惜、洗、柔。并指名读全诗,老师正音。
5、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指导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一二句。
(2)看课件。老师配乐说: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见。
(3)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Y2]?
(4)学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2、指导朗读三、四句。
(1)看课件。老师配乐说: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头了。)
(2)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3)多么细小而有趣的大自然的片断,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你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4)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5)全班朗读。
3、有感情的朗读整首古诗。
四、老师范读,想像诗境。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一幅小池图。
2、指名说想像到了些什么[Y3]。
五、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1、全班比赛背。
2、你喜欢这首古诗吗?为什么?(板书:宁静、美丽)
3、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六、指导生字。
1、给生字组词。
2、指导写字。注意:“惜”字和“借”字的区别。“照”字是上下结构。上面的“日”和“召”一样长。
七、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画画你心中小池的样子。
[Y1]诗人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距离多远、需要多少时间?
[Y2]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
[Y3]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和诗中的一样,也可以联想更多的东西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古诗二首(一)”,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古诗二首(一)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登鹳雀楼》。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像诗歌描绘的情景,懂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
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字典。
第一课时《登鹳雀楼》
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课的设计积极倡导“自由、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营造一种“阅读、感悟、创作”的自主学习氛围,采用比较,欣赏的方式,得出诗歌写作手法上的特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欣赏中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和诗歌鉴赏的能力,选用同学们自己搜集的诗歌,让学生看到了自己预习的效果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就感。
教学目标:
1、初识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粗解字义。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登鹳雀楼》。
3、继续学习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的习惯和方法。
4、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像诗歌描绘的情景,懂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前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诗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大家还有印象吗?
(有印象的试着背一背。)
那么我们今天学习这首古诗,主要是帮助大家理解诗的意思。
二、自学《登鹳雀楼》:
1、提出自学要求:
(1)利用生字表自学生字和认读字,读准字音,记住生字字形。
(2)读古诗,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检查读音:欲穷(困)
(2)指名学生读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问题?
A、看注释知道“鹳雀楼”在哪,“依”“尽”“欲”“更”是什么意思。
B、查字典知道:“穷”有四个意思,取“尽”的意思。(根据课文意思选择合适的解释。)
C、“白日”是什么意思?(指傍晚的太阳,即落日。)
(3)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太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沉、消失,黄河水朝着大海滔滔奔流。要想看到更远处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三、深入理解:
1、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景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想像情景,试着朗读。过渡:看到这样壮观的景象,诗人还想干什么?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要想看到更远处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四、教师小结:诗人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物,他想看到更远处的景色,这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两句表面上说的是观景时要登高才能望远的常识,实际上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四、指导背诵:想像情景,试着背诵。
五、默写诗句:
1、熟悉两个生字,试着写写。
2、试着默写《登鹳雀楼》(课后习题4),然后对照原诗自我检查。
六、作业:背诵《登鹳雀楼》,并会默写。
板书:7、古诗二首(一)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课后反思:学生能够结合书下注解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诗的大概意思,但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太清楚了。老师在讲古诗时应该结合当时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只单纯的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不困难,但忽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二课时《江畔独步寻花》
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课的设计积极倡导“自由、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营造一种“阅读、感悟、创作”的自主学习氛围,采用比较,欣赏的方式,得出诗歌写作手法上的特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欣赏中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和诗歌鉴赏的能力,选用同学们自己搜集的诗歌,让学生看到了自己预习的效果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就感。
教学目标:
1、初识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粗解字义。
2、朗读、背诵课文,
3、继续学习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的习惯和方法。
4、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感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像诗歌描绘的情景,说说《江畔独步寻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写景唐诗,这首诗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呢?
二、自学古诗:
1、提出自学要求:
(1)利用生字表自学生字和认读字,读准字音,记住生字字形。
(2)读古诗,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生按照要求自学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检查读音:畔寻压蝶舞莺恰
(2)指名学生读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问题?(困)
(看注释知道“黄四娘”是谁,“蹊”“江畔”“压枝低”“流连”“娇莺”“恰恰啼”是什么意思。
结合上下文知道了“自在”的意思是:自由自在。)
(3)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鲜花,无数的花朵把枝条压得低垂下来。流连忘返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活泼自在的黄莺在树上鸣叫着,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三、深入理解:
1、用自己的话说说《江畔独步寻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结合着自己的理解描绘,指导学生把语言组织完整。)
2、指导朗读:你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
四、指导背诵:想像情景,试背《江畔独步寻花》。
五、学习生字:
1、指名再读生字,说一说你是怎么把生字记住的?
①按部件记,也可用熟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
②左右结构:畔蝶恰;上下结构:寻;上中下结构:莺;内外结构:压
③重点指导:舞,中间四个竖。书写时各部分要紧凑,避免过长、过宽。
范写。
2、写生字,先整体观察后再写。
六、课堂小结:今天大家自己能够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学诗句。如果有兴趣,看注释、查字典再自学一首写景古诗,再试着背一背。
七、作业: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板书: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八、反思:学生有个别字的读音不太准确,如:“畔”和“甫”,可以看出学生的预习完成的不好,个别学生不会预习,应在预习前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和技巧。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 古诗二首”,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0古诗二首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8古诗二首,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28古诗二首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人借景抒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颁,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句,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4.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望庐山瀑布》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一)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二)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
三、读《望庐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庐l*紫z!川chu1n
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二)“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查字典“望”当什么讲?
“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
“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分别查出“庐山”和“瀑布”的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三)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
“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
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
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
挂:悬挂。前:前面。川:河流。
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
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手法)
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
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疑:怀疑。
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5.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四步:悟诗情。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师要给学生范读,要读出语气、感情。
(六)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庐”和“炉”是同音字,要区别字形,会应用。
“紫”和“川”的读音要读正。
在学习生字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已去分析、去记忆,培养自学能力。
五、小结
(一)你认为这首诗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二)出示挂图,说说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瀑布的?观察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三)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观察细致?
“日照”与“紫烟”的因果关系?
“飞流”、“直下”对流速水势的观察。
“三千尺”、“落九天”是对瀑布的长、大、高的观察。
除观察仔细、细致外,本诗还有什么特点?
丰富奇特的联想,如“挂前川”,“疑是银河落九天”。
本诗的写作特点:观察细致有序,联想丰富。
学习古诗的方法:除去上述四步,那就是读、查、究、诵、赏。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绝句》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三、读《绝句》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鸣m0ng行h2ng泊b$
四、出示第二首古诗《绝句》,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二)《绝句》是什么意思?因作者兴到笔随,未事先拟题,于是以“绝句”标题,解释“绝句”。
(三)读一读古诗,悟懂诗句的意思。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自鹭上青天。
重点理解:
黄鹂:鸟名,也叫黄莺。鸣:叫。
翠柳:翠绿色的柳树。
从“翠柳”一词可以看出是什么季节?
春天。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吃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说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树上鸣叫。
(欢唱)一行白鹭飞上蔚蓝色的天空自由飞翔。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重点理解:
窗含:从窗口看到。“含”:包含在里面,存在着。
西岭:指草堂西北的岷山。
千秋雪:指千秋万代积累下来,终年不化的积雪。
千秋:时间很长。泊:停靠。
东吴:指江苏一带。
万里船:船要行万里路。
说句意:从窗口可以看到巍巍的岷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靠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观察插图,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1.看插图。图上画的是景物;景物是否都是诗句的内容?这描绘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色?(生动优美)
2.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说说诗人用了哪些词语来表现景色的优美,语言的生动?
表示声音的词语:鸣、上。
表示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
表示动作的词语:鸣、上、含、泊。
诗人写了四个景色,一句一景,写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语言生动、景色秀美。
“鸣”、“上”两个动词写出了黄鹂在柳枝上欢叫和一行白鹭从水面飞上青天的声响。
“黄”、“翠”、“白”、“青”四个色彩鲜明的词,写出了草堂前的景色。
这两句写得有声有色,显示出一派春意盎然的优美景象。
“含”、“泊”两个动词具体写出了草堂外的景象,特别是“含”的妙用,把岷山积雪这一远景移至草堂内,使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景色优美的图画。
(五)学习诗人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讨论诗人观察景物的顺序。
眼前的、天边的、窗外的、门前的。
顺序是:由近及远。
2.诗人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述的、表达思想感情的?
诗人抓住了自然景色来描述,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七)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鹭”上下结构,要写匀称。
“含”上部今不要加点。
“吴”口天吴。
五、小结
作者写这首诗,先写树上,再写天上“黄、翠、白、青”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图景,令人赏心悦目;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最后写出了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多么开阔!通过对草堂附近明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上2古诗二首敕勒歌望庐山瀑布教案作业题(语文S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
1.认识“川、阴、似、庐、笼、盖、野、苍、茫、炉、瀑、疑、银”等13个生字,会写“川、低、似、阴、流、烟、草、香”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分别体会《敕勒歌》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川、阴、似、庐、笼、盖、野、苍、茫”等9个生字,会写“川、低、似、阴”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
【教学准备】
多媒体图片:大草原风景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引出课题:同学们经常跟着爸爸妈妈外出旅游,你见到过草原吗?你到过哪儿的草原,你能把那里的景色给同学们描述一下吗?(出示图片一)
2.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提醒“见”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
2.小组交流。
3.指名读。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出示图片二)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
5.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6.教师指导点拨。(相机板书:天野牛羊广阔美丽)
四、赏读讨论,背诵诗文。
1.学了这首古诗,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①小组讨论。
②集体汇报,教师随机点拨
2.背诵诗文。
这首诗就像一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再想象一下诗中壮美的情景,有感情地背诵一遍。
五、忆生字,指导书写。
1.读要求会写的字:阴、川、似、低。
2.按结构记忆字形。独体字:川。
左右结构的字:阴、似。
3.指导书写:让学生观察字帖里的字,然后描和写。
重点指导:阴、似、低
六、总结。
1.背诵古诗。
2.教育学生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
课外作业新设计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生字“川、低、似、阴”正确书写在田字格里。
3.用自己的话说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思。
参考答案:
3.青色的天空,茫茫的原野。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炉、瀑、疑、银”4个生字,会写“流、烟、草、香”4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庐山瀑布的壮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庐山、庐山瀑布风景图片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诗题。
今天老师再带你们到风光秀丽的庐山看看。(出示庐山风景图)庐山秀丽的风光,吸引了古今中外许多文人来观赏,并留下了很多有名的诗篇。今天我们来学习赞美庐山瀑布的古诗《望庐山瀑布》。板书:望庐山瀑布
二、初读诗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诗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读诗句,互相纠正字音,把诗句读正确。
3.(出示生字图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名读全诗。
5.教师指导朗读节奏:(出示课件:划分全诗的停顿)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再读诗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还有哪些词不明白。
2.小组交流,互相解答。
3.全班交流,教师解答学生未解决的词语。
4.出示挂图,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出示瀑布风景图)
5.教师指导:被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板书:飞三千尺疑落九天壮观夸张)
6.想象意境,背诵诗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会写的字:流、烟、草、香
2.记忆生字。
按结构记这四个字,“流、烟”是左右结构的字,“草、香”是上下结构的字
3.指导书写:流
五、总结谈话,课后拓展。
1.这节课,我们和诗人一起领略了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感情。
2.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你喜欢的古诗。在古诗朗诵会上读给大家听。
课外作业新设计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辨字组词
户()流()因()早()
炉()梳()烟()草()
3.用自己的话说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参考答案:
2.大户火炉流水梳子因为烟火早晨野草
3.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板书设计:
2古诗二首
天
敕勒歌野广阔、美丽
牛羊
望庐山瀑布
飞…………三千尺
壮观…………夸张
疑…………落九天
【课后反思】
《敕勒歌》是一首经典诗歌,是北朝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民歌,诗篇热情地赞美了敕勒草原的辽阔、水草的丰茂和牛羊的繁盛。意境高远,风格浑朴苍茫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作品用及其洗练的语言,准确的描绘出敕勒草原的苍茫景象,歌颂了山川风物,赞美了牧民安居乐业的生活。本着与学生一起欣赏经典之美的目的,我充满激情地上完了这节课。
体会诗的意境是学习古诗的非常重要的方法,这种意境有时靠人们的言传,就破坏了个人对诗境的理解个性,而作为教师又不能不讲,不讲学生就很难理解,就如“飞流直下三千尺,这样以夸张手法表现的意境,学生是不容易体会的,因此,教学中就要想办法缩短学生现有关知识与诗的意境的距离,以便更好地体会。如前面对“望”的理解就是从直观的观察到实景的观察再到句子的描写,层层递进,而对“望”字的理解,又成为学生理解全诗的一座桥梁,这样对“望”字的品读,理解就应当是有效果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能抓住关键词、句,
以达到对诗的理解,应当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资源包
说课案
《古诗二首》说课稿
一、教材及教学目标:
《古诗二首》是语文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这一课安排了《敕勒歌》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古诗。《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望庐山瀑布》是一首写景的诗。诗人在庐山香炉峰下,远远地观赏这里的风景。他先从上面的香炉峰看起,看到紫色的烟雾袅袅升起,又看到一道瀑布从天上垂下,这样的风景多么美妙啊!在诗歌中,诗人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描述出了庐山风景的独特之美!
结合古诗特点和本班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川、阴、似、庐、笼、盖、野、苍、茫、炉、瀑、疑、银”等13个生字,会写“川、低、似、阴、流、烟、草、香”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分别体会《敕勒歌》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诗的意境。
二、教法学法
2、情境教学法
我除了充分运用课文中的精美插图外,还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场景,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声中披文入情,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
3、诵读法、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诵读和意境的想象。教学中,我准备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赏诗的意境,诗的感情。还采用想象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学法上我采用合作学习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学习方式,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用于创新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的教学任务。其中第一课时的任务是学习《敕勒歌》,第二课时学习《望庐山瀑布》。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论关于旅游的话题,学生互相说一说自己见到的草原风光,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诗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本课的生字。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先自学诗文,然后小组内的同学相互交流,教师检查指导。让学生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
四、赏读讨论,背诵诗文。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五、指导书写生字,难写的字教师板书示范。
六、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诗题。
讲解庐山的秀丽风光与历史地位,板书:望庐山瀑布
二、初读诗文,读准字音。把握诗句的正确停顿。
三、再读诗文,理解词语,进而理解诗文的意思,来赏析这首诗。然后.想象意境,背诵诗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生字。
五、总结谈话,课后拓展。
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你喜欢的古诗。在古诗朗诵会上读给大家听。
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我灵活把握教材,扩展教材,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实践活动为双翼,展开教学活动,使我们的小课堂得到无限的拓展和延伸,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的课程体系。
四、说板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相机板书,以帮助学生领悟古诗的语言艺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板书内容是这样的:
2古诗二首
天
敕勒歌野广阔、美丽
牛羊
望庐山瀑布
飞…………三千尺
壮观…………夸张
疑…………落九天
五、说效果
我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看看,想想,说说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精彩片段《古诗二首》课堂精彩片段
师:我们学过许多首李白的诗,谁能背?注意每人背一首,不要重复别人背过的诗。
(学生争着背诵,积极性很高。背了《静夜思》《赠汪伦》《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等。)
师:大家背得都很熟,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的诗。(板书:望庐山瀑布)
点评:教学新诗不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先背诵学过的诗,然后开始新课教学,这样做大有益处:一是新旧联系,衔接自然;二是激发兴趣,增强效果。学生在情致盎然地背诵李白诗歌的气氛中学习新诗,效果当然不同。另外学生能一下子背出李白的许多诗,证明老师平时多有补充,教得扎实。
师:谁来讲课题的意思?
生:“望”是看的意思,题目是说看庐山的瀑布。
师: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生:我在泰山上看见过瀑布,它是从高山上直流下来的水,水流得很急,像倒下来似的,远远地看去像一块白布。
师:是一块铺在桌子上的白布吗?
生:是垂挂着的白布。
师:对,这样说就准确了。一说到瀑布就想到高山,从高山陡峭的地方,水流倾泻下来,远看像一块白布垂挂山前。水很急地流下来,可以用“倾泻”这个词。注意“瀑”字怎样读?
生:“瀑”念“瀑”pù,四声读音。
生:把“暴”字加上三点水,就念瀑布的“瀑”。
师:说得对。齐读“瀑布”。(学生齐读。)
师: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生:庐山在江西省,是个风景很美的地方,很多人都到那里去游览。
点评:教者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领悟题意:先解字,弄清“望”的含义,带出全题的意思;再释词,弄清“瀑布”是什么,而且就“瀑布”正音;最后明确庐山的地理特点。这样解题,由字及词及地,序次井然;同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瀑布”引出“垂挂”“倾泻”,与高山挂起钩来,不仅使学生觉得具体可感,还为下面讲析诗歌作了铺垫,收一举数得之效。
师:我们一块来学习这首古诗。
(出示幻灯: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能读一读?(学生齐读、个别读、教师范读。)
师:你们再小声读读,共同议论一下,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提出来。(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议论。)
生:老师,银河是不是神话中说的,把牛郎、织女分开的那条河?
生:我奶奶告诉我,银河是天上的一条大河。
师:银河实际上是许许多多的恒星,民间传说是天上的一条大河。
生:“九天”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九天”是指很高的天空。
师:古人认为天有九层,九天指天的最高层。
点评:出示幻灯,打出全诗,省时省力,又便于读便于议;组织学生读和议时,突出“银河”“九天”,教者肯定正确的认识,纠正错误的看法,使学生对诗句能有更深的理解,既体现了教学民主,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生:香炉是烧香的炉子吗?
师:不是,这里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这座山峰的样子像香炉,所以叫香炉峰。你们懂得“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的意思吗?(学生没有举手的。)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气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多么美丽的景色啊!你们再仔细体会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想像一下高高的香炉峰是多么漂亮。谁能讲讲这首诗?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太阳照在山峰上,峰顶云雾弥漫,阳光透过蒙蒙的水气,好像燃起了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是远远地看去,瀑布挂在山的前边。“飞流直下三千尺”,是水从三千尺高的山峰上很急地流下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为是银河从高天上落下来了。
师:能讲下来很好,谁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我给它补充一点,“川”是河的意思,应该说是挂在山前的河面上。
生:我有一点意见,“三千尺”不一定是个准确的数字,主要是突出山势很高。是不是可以说成是水从很高的山峰上急流下来?
师:讲得好,谁能再讲一讲?
(学生逐句讲)
点评:由学生对“香炉”的疑问带出“日照香炉生紫烟”的诗句,理解它是一个难点。在学生没有举手的情况下,教者作了描述性的解释,启发学生体会意思,想像美景,进而让学生讲解全诗,还就“川”和“三千尺”作了辨识,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了。这样教学体现扶放结合的原则——扶,扶在难点上;放,放在自解和讨论上,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水平。
师:你们再小声读读,仔细体会一下,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生:通过这首诗,诗人歌颂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生:诗人赞颂了祖国的美丽河山。
生:诗人赞颂庐山瀑布的美景,实际是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师:说得好!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呢?
生:我是读出来的。诗人不仅把峰写得很美,而且把瀑布写得十分壮观,好像是天河都掉下来了。
生:诗人借景抒情,把景写得这么美,实际上是抒发他的爱国之情。
生: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好,有静静的香炉峰在紫烟的缭绕之中,又有那白色的瀑布从很高的山峰上倾泻下来,发出哗哗的声响。最后诗人赞叹,这好像是天河掉下来了。
师:分析得很好。确实,这首诗中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我们再体会一下,作者写出了红日、青峰、紫烟和白色的瀑布,色泽鲜明,多么美丽啊!你们在头脑里,一定能勾画出一幅绚丽的图画。这首诗,充分表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诗人借此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你们再小声读几遍,看谁能背下来。(学生纷纷要求背诵,一般都能当堂背下来。)
师:课后把这首诗抄在你们的抄诗本上。
备课资料
敕勒川:地名,根据专家解读,有不同说法。第一种认为在山西的朔州,宁武一带;第二种认为在内蒙古阴山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大黑河流域和包头昆都伦河流域;第三种认为在如今的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就是包头的土右旗大部和呼和浩特的土左旗小部分,土右旗如今在复兴敕勒川文化。今天的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和土默特左旗都有敕勒川大街。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是中华十大名山、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地处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
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最为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美句。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与鸡公山、北戴河、莫干山并称“中国四大避暑胜地”。
庐山入选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练习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1.天似穹庐(lúhù),笼盖四野。
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jiànxiàn)牛羊。
3.望庐山瀑(bàopù)布。
4.疑是银河落九天。(sìshì)
5.遥看瀑布挂前川(cuànchuān)。
阅读能力大提升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诗句。
1.天苍苍,野茫茫。。
2.飞流直下三千尺,。
三、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语句。
1.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2.青色。()
3.辽阔,深远。()
4.同“现”,呈现。()
5.飞快的流水。()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根据语境说出合适的诗句。
1.暑假里,你跟爸爸妈妈到呼伦贝尔草原旅游。你看到一阵风吹来,露出了正在草地上吃草的牛和羊。于是你想起了诗句:。
2.你在大瀑布下面看到流水从高空飞泻下来,于是大声吟诵《望庐山瀑布》中的一句诗:“,”。
参考答案:
一、1.lú2.xiàn3.pù4.shì5.chuān
二、1.风吹草低见牛羊2.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1.穹庐2.苍苍3.茫茫4.见5.飞流
四、1.风吹草底见牛羊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9、古诗二首
教学内容:P35-P37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及《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渗透环境教育)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要发散学生的思维)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渗透环境教育)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1)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
方法: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
方法: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五、识字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促、深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
流一下吗?(渗透环境教育)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生字连词背诵。
方法:请学生把生字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本子上或黑板上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
方法:(1)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2)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六、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
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推荐相关的古诗:《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板书设计: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景物思乡之情忆
人物追忆童年思念亲人
文章来源://m.jab88.com/j/87977.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