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出示课题──《桥》。
2.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挡”
(3)知道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3.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4.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5.是的,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6.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第二课时
一、抓住言行,研读体会
1.指名读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仔细读一读,然后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2.课堂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1)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大山。”
①老汉“不说话”,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地拥上木桥。老汉真是“一座山”吗?为什么?
老汉先村民到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而逃生,真是一个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他受人“拥戴”,老汉在村民中的威信“像一座山”。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拥戴。老汉为什么会受村民“拥戴”呢?想象老村书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事例。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比较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冲、揪、吼、像只豹子”写出了什么?(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②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后代,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老汉?(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殉私情,舍己为人)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出示句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①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写下来。
交流朗读学生所写的句子。
②这是一位怎么的老汉?
老汉是村支书记,也是一位父亲,他血气方钢,他也充满父爱。但是,当个人与大家的利益相冲突时,他毅然选择的是“先人后己”!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说的太多太多……
3.再读加深感受:再选择第七到二十三自然段中令你最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二、启发想象,体验感悟
1.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老汉却与自己的儿子却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齐读最后四自然段。
2.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参考题目:
爷爷,我们想您!
老支书,慢走!
挥泪送别老支书!
我们永远纪念您!
洪水退后……
三、领悟写法,激发情感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领悟,随机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发现。
(1)巧妙的设置悬念。讨论: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
(2)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
(3)语言简练,语句简短。
……
四、作业
摘录课文中有特色的句子。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些关于桥的课文,比如说《兰兰过桥》写的是新奇的潜力桥和塑料桥;《赵州桥》为我们介绍的是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写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用爱心共同救助一位大陆白血病患者的感人故事。那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座桥,是什么样的桥呢?
二、略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来。
2.检查字音字形,解释词语
3.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主要讲了在黎明时,雨下的很大,山洪暴发了,老汉组织全村一百多号人撤离,最后老汉和他儿子英勇牺牲的故事。)
4.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
(事情发展顺序)
5.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突遇山洪:一至六段;疏导撤离:七至十三段;桥塌殉职:十四至二十三段;祭奠英灵:二十四至二十七段)
三、细读课文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同时找出描写大雨山洪和老汉的句子,并想一想,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1.我们先来看描写雨和山洪的句子。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像泼,像倒”说明雨下的很大,雨势凶猛,为下文山洪暴发做铺垫)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了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势不可挡: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课文指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
狂奔:迅猛地奔跑。本课形容洪水奔流而下,势不可挡。)
(这些词都生动地写出了水势的迅猛。)
(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洪水的凶猛可怕。)
【这两句是比喻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将洪水的迅猛、可怕表现出来。】
【指名读、齐读】
(1)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狞笑:凶恶地笑。本课是形容洪水的凶猛、可憎。)
(3)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这三句是拟人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曾强了表现力,把洪水的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以及人们处在的危险环境表现地淋漓尽致。】
【有感情指名读、齐读】
2.面对这样可怕凶猛的,像魔鬼一样的洪水,村民的反应是怎么样的?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失措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向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惊慌失措地折了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木桥拥去。
(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稳。AABB句式,可以多积累,多运用)
(在人们的反应中,“惊慌、你拥我挤、跌跌撞撞、拥”这些词都写出了人们在面对洪水,面对生命危险时的惊慌失措、奔跑混乱的场面。)
【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出人们那种惊慌失措的心境和混乱的场面,语速要稍快】
第二课时
1.村民们面对洪水是惊慌失措的,那文中的老汉在面对惊慌的人们和气势汹汹的洪水时,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之前找过描写老汉的句子。
(1)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都拥戴的老汉。
(拥戴:拥护推戴。正是因为全村人都拥护爱戴他,所以下文中他才能指挥全村人民有秩序地撤离。)
(老汉先于村民来到木桥前,但他并没有先跑,而是站在这里等他的村民们,我们可以体会到老汉他心系群众)
(2)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比喻句,老汉像一座山,老汉的神情是严肃的、冷静地,临危不惧的,与村民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不仅说明老汉的临危不惧,也表达出了老汉在人们心中的高大地位,他还是人们获得希望的“靠山”。)
【有感情指名读、齐读】
(3)老汉沙哑着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啊!”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来报名!”
竟没有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这几句话用语言描写来描写老汉,老汉的话说的简短而有力,他以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局面,虽然他的话是冷冷的,但我们可以体会到他那颗火热的,为人民服务的心。)
【有感情指名读、齐读】
(4)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的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在这里指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下发出的响声。)
1这句话通过“冲、揪、吼”等动作和语言描写,还运用比喻,写出老汉对不服从命令者的态度是严厉的,同时我们可以体会到老汉坚持原则的品质。
2木桥是什么样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及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
3老汉揪出来的人是谁?(他的儿子)
【把自己的儿子排在后边,就以为这他的危险更大,老汉是不爱他的儿子吗?(不是)从哪里能看出来老汉是爱儿子的?】
(1)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些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从“吼,少废话,快走、用力推、似乎要喊些什么”等可以看出老汉是爱儿子的,他希望把活下去的机会留给儿子)
(2)既然老汉是爱儿子的,又为什么要把儿子从队伍中拉出来呢?
1他们都是党员,要遵守先人后己的党纪
2老汉身上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坚持原则的优良品质
【有感情指名读、齐读】
【是啊,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共产党员,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也正是课文以“桥”为题目的深刻内涵。】
【这样一个品德高尚、无私无畏的老党员值不值得我们敬佩?值不值得我们学习?带感情读】
1.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1)读到最后,我们才知道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课文为什么这样写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这样的构思特别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虽然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结构安排可以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四、表达方法
这篇文章我们已经分析完了,浏览全文,你能发现文章的句子有什么特点吗?有什么作用、好处?
(的句子、段落都非常简短,很多话都单独成段,语言极为洗练,这样的特点既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又可以增强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一、读课文,学习词语
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叫《桥》。读过课文了吗?读了几遍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师相信在这堂课上你们肯定会有非凡的表现!有信心吗?
出示词语:
咆哮狞笑放肆没腿深
拥戴清瘦沙哑揪出
这是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认识吗?谁能来读读?(请两位同学读。齐读)
老师把这词语分成了两排,上面一排是写——洪水的,下面一排是写——老汉的。(板书:洪水老汉)
请你们在上面一排每个词语的前面,添上“洪水”两个字读读,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
二、走近洪水,感悟洪水可怕
1.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让我们回到课文中,大声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哪些句子是描写洪水的,把它划下来。(学生交流)
同学们找得都很准,但是,像刚才几位同学那样读,能让人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老师也摘录了几个句子,请看屏幕上,请你们反复读读,通过朗读告诉大家,这的的确确是一场可怕的洪水。
生自由读好后,选择一句你最能读好的读给大家听。
教师相机引导:读到“受惊的野马”这个词时,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有了这种体会,你肯定会读得更棒。
可你觉得是人在跳舞吗?是魔鬼、是野兽、是死神在跳舞,是死亡之舞啊!
狞笑是一种怎样的笑声?是什么在逼近?是死亡啊!
读得好,是有原因的,老师注意到你的表情,来让我们一起把脸沉下,把声音提高,一起读。
课件出示: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板书:如魔
2.多么可怕的洪水啊!从这五句话,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有逃生的欲望。我们来看看村民们是如何逃生的?一起读。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三、聚焦老汉,体会老汉的党员大山形象
1.同学们,现在的情景是洪水势不可挡!村民们惊慌失措!在这危难时刻有一个人出现了,谁?(老汉)让我们走进老汉,自由读读这两段话,在势不可挡的洪水面前,在惊慌失措的村民面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生自由读读这两段话。
课件出示:
在势不可挡的洪水面前,在惊慌失措的村民面前,我仿佛看到老汉。
反馈交流
在这些惊恐不安的村民的眼里,老汉像什么?——一座山(板书:如山)
①哪个动作,让你感觉到此刻的老汉像一座山?(如果学生讲到“盯”,引导,看看有没有比它更能表现一座山的动作)
站!老汉怎样的站着?如果让你们在“站着”前面加一个词,你会加什么词?(怎样地站着)是啊,老汉像一座大山稳稳地、镇定地站在木桥前,挡住了肆虐的洪水,挡住了乱哄哄的村民。
谁能站起来,像老汉一样稳稳地站着,读这两段话。
我们全班站起来,像老汉一样稳稳地站着,一起读这两段话。
②是啊,老汉像一座山盯着这群惊恐不安的村民,这是一群怎样的村民啊,让我们再来回顾,一起读。课件出示: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面对如此惊慌失措的村民,老汉默不作声,可是他心里也没有说话吗?你知道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吗?
是啊,此时此刻,老汉虽然默默无言,但心中却为村民的安危而焦急如焚啊。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让我们一起来用心朗读。
3.在这危难时刻,老汉下了一道命令,什么命令?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好一句“党员排在后边”,谁排前面?老汉始终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在这个危难时刻,老汉会如何下这道命令呢?
哪一个标点引起了你们的注意?(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让咱们铿锵有力地读读这段话!
小结:在洪水面前,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他就像一座山巍然屹立,岿然不动。
四、设置矛盾,体会老汉父亲的大山形象
1.同学们,老汉的大山形象让我们刻骨铭心。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谁?(小伙子)请你们认真默读最后几个自然段,划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动作的词句。
划好了吗?老师把他们相关的几个自然段打在屏幕上。请你们把他们前后各自的动作对照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矛盾的地方吗?
这一“揪”是把小伙子从哪里揪到哪里?老汉犹豫了吗?哪几个词可以看出?(突然,冲)老汉揪得像大山一样果断来,一起果断地读读。
后来,老汉与“揪”相反的动作是“推”。这一“推”,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伙子。
这一“瞪”,是小伙子对老汉的不满,不情愿。可是后来这一“推”,又是那么心甘情愿地把生的希望让给老汉。
矛盾之处【老汉:揪——推;小伙子:瞪——推】
2.老汉和小伙子,他们说的、做的,前后似乎充满了矛盾。同学们,你们能读懂吗?
似懂又非懂,令人费解,是吧?如果你读了下面这段话,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
出示文章的结尾: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课件)背景音乐
让我们一起怀着沉痛的心情读读这段话。
3.同学们,这是这篇课文真正的结尾。现在,你真的读懂了吗?(老汉和小伙子,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那么,当时老汉的揪和推;小伙的瞪和推,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写一写,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分组写
①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儿子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儿子推了父亲一把,------父亲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以诗结课,升华情感
是啊,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他像一座山,一座镇定、威严的大山,作为一名父亲,还是一座大山,父爱如山!为了表达对老汉的敬意和怀念。老师作了一首小诗!让我们一起深情朗诵!
一座山
我不知道
你的姓,你的名
但我知道
你有一个动人的称呼——老汉!
哦,老汉!
你是一座山
一座镇定的山
征服了肆虐(nüè)的洪水
一座刚毅的山
抵挡了可怕的灾难
更是一座深情的山
留下了高贵的人格
哦,老汉!
你将牢牢驻留在我们心间
永远,永远!
板书设计:
桥
洪水如魔
五年级语文下册《颐和园》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目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中培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中培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教学准备:班班通
教学过程:
一、看视频揭题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的景物吗?(北京颐和园)
2.揭题:(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五年级语文下册《景阳冈》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五年级语文下册《景阳冈》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看过电视剧《水浒传》吗?谈一谈你对《水浒传》的了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景阳冈》,去认识打虎英雄——武松吧。
板书课题:景阳冈(解题)参照“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⑴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⑵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它们与打虎有关系吗?
⑶武松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把字音读准确,不懂的字词可查阅工具书进行解决。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⑴小黑板出示:吓唬、诡计、踉踉跄跄、腰胯等词语。⑵指名朗读。⑶重点指导个别字词的音、形、义。⑷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重点段,抓关键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的品格特征和爸爸的心愿。
2、学习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加深对祖国西部的了解,感受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白杨》。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去往新疆的列车上,兄妹俩因为白杨展开了争论。通过兄妹俩的对话,我们知道了白杨树长得高大挺秀。(
一、教材简析
《桥》是一篇小小说,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做题目的深刻内涵。
这篇文章展现了小说的一些表达特点:
1.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除了小说体裁体现的这些特点以外,课文还重在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人物高尚的品质,在这里既可以进行一种阅读方法的指导,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体会人物品质的阅读方法;也可以是一种习作方法的指导,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品质。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多读感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既感受小说的以上表达特点,同时感悟人物高尚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有关村支书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体会人物品质的阅读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语句,通过对比朗读,体会语句较强的表现力,感受洪水的肆虐与可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了解小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教学重点: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小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学突破:聚焦老汉,通过朗读关于老汉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感悟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通过对比朗读,体会语句较强的表现力,感受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四、教学设计
(一)检测、巩固生字词
1.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易错的字词“放肆、呻吟、势不可当”等。
2.学生体会怎样写对、写好“奠”字,师指导书写。
(二)谈话导入
1.结合“奠”字理解祭奠的意思,想一想:在本课中是谁祭奠谁?
2.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得到了全村人们的尊敬和怀念。
【设计意图】学生对老汉的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
(三)聚焦老汉形象、品质
1.学生读课文第7~22自然段,找到关于老汉的描写,看看哪处描写最能打动你。
2.生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相互交流可丰富学生的感悟。
3.引导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描写。
(1)抓住老汉的语言描写。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同学们观察这几句语言描写有什么特点?句式简洁,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形势危急,而老汉的喊话像大山一样坚定,是一个临危不乱的人。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语言描写。
(2)老汉面临的“危”是什么?恶劣的环境,人们慌乱的局面。
①找到文中相关语句描述环境的恶劣,学生谈体会。
抓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句较强的表现力。
【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环境描写的语句,在对比朗读中,体会比喻、拟人句的表现力,感受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②你又从哪里体会到了人们的慌乱呢?抓住“跌跌撞撞、你拥我挤”等关键词来体会。
③指导朗读。
师:在凶猛无情地洪水面前,死亡一步步逼近,老汉镇定地喊话……生接读。
师:在人们你拥我挤的慌乱情形下,老汉焦急而又坚定地喊道……生接读。
④小结:环境的恶劣描写和人们的慌乱更加衬托出了老汉的临危不乱。
(3)在老汉的指挥下,慌乱的村民们又是怎样过桥的?
①学生理解“依次”的意思。“依次”的意思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非常有序。
②引导学生排一下过桥的顺序:村民──群众──老汉。体会老汉“先人后己”。
③老汉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已不仅仅是先人后己,更是──舍己为人。
(4)老汉有机会先过桥吗?
结合相关语句体会:作为村支书,他履行了他的职责,那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忠于职责的人。
(5)文中还有对老汉的语言描写吗?找出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老汉的语言进一步体会老汉的品质。
(6)对于老汉这个人物的描写,除了语言,还有哪些方面?对老汉的刻画,文中还有动作的描写。
抓住动作──揪、神态──凶得像只豹子等有关语句朗读体会,体会老汉的不徇私情。因为小伙子是党员,小伙子同时也是老汉的儿子。
(7)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了解人物关系。
师小结:我们读书,就要课文的前后内容连贯起来理解。老汉把自己的儿子揪了出来结尾点明,但在前面已经让人感觉关系不一般。前面巧设了悬念,与结尾相照应起来。使得这一结尾让人感觉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8)提出问题: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洪水吞没了小伙子,吞没了老汉,也吞没了老汉那没喊出的话,老汉会喊什么?那没有吞没的又是什么呢?
4.探讨: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目?
这位深爱着自己儿子的父亲,这位忠于职责、舍己为人的老汉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一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呀!我好像明白了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目了?你们明白了吗?
(四)创设情境,口语表达
1.学生朗读: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2.师:同学们,听,风在呜咽着;看,云也低垂着。满面泪痕的老太太在别人的搀扶下来了,获救的村民们都来了,站在残桥前大家思绪万千、轻轻低语。假如你是获救的村民,你会低语些什么?
提示:可以用上桥,也可以学着写写环境来衬托人们的心情。
(五)延伸学习
师:同学们,我看到你们的泪,也听到了村民们对村支书的怀念。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中,是老支书──这位清瘦的老汉,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呀!木桥虽然塌了,但相信老支书这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已经从那一刻起永远矗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1.摘录文中语言表达有特色的句子。如简洁的句子、比喻句、拟人句等。
2.阅读五年级下册“语文帮”《生死抉择》一课,领会文章是否运用了借助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文中是否也巧设了悬念?
3.闭上眼睛,老支书的话就响在耳畔,他的一举一动会牵动着我们,他的高大形象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你能介绍一位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给我们认识,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吗?试一试吧!
提示:1必做,2、3可选其一。
【设计意图】
1.积累语言。
2.在拓展阅读中,进一步领会文章借助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写法,以及小说巧设了悬念的表达特点。3.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重点感知老党支部书记的感人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老共产党员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
2、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刻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生字,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抓住重点词句感知老党支部书记的感人形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激发学趣。
1、板书课题:桥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2、谈话导入,激发学趣。
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同学们也学过不少有关“桥”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题目是什么?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3、过渡:我们今天这篇课文写的又是什么内容呢?大家想知道吗?
二、公开内容,简述程序,明确任务。
刚才,同学们快速浏览了这篇课文的内容,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有两项目标:
1、读好课文;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完成课后第二题: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三、初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1、明确任务,自主解决。
我们先共同完成本节课的第一目标,读好课文;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的时候,给课文标上小节号。读好后再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怎样一件事?
读书指导: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只是读书最基本的要求,对于读书,我们的先辈早就给我们总结出了比较好的读书方法,古人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依据我个人的经验和理解,用现在的话来说,大概是这样几句话(出示:眼中有文、脑中有形、心中有情、口中有声),这几点大家能做到吗?
再让学生练读。
对照任务、相互交流。
大家是不是能做到老师刚才提到的要求呢?老师先想检查一下简单的,看看课文的生字词语,你们能不能读准。
⑴检查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
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
⑵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1—3节、4—7节、8—13节、14—16节、17—23节、24—27节
课文的小节比较多,为了读书方便,我们按照屏幕上出示的小节来读。每位同学读完后,对照我们刚才提出的四句话的标准,我们一起用“优、良、中”来给他做个简单的评价好不好?
学生读课文,师生评价。
⑶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怎样一件事?
提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谁+在怎样的情况下+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黎明时分,在一个小山村里,一位老村党支部书记在山洪暴发、村民们慌张逃命的情况下,沉着地指挥村民渡过木桥,自己和儿子被洪水淹没的事情。)
老师进行方法提示:
第二课时
再读课文,走进文本,感知人物。
一、导入
今天我来继续学习16课,请大家齐读课题《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课文内容一定有了详细的了解,今天我们更深入的走入文本,品读人物。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找出文中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做上标注,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你感受到了什么?雨大。从哪个词感受到的(读)
除此以外你还感受到了什么?雨急,急的像(),再读
这样大,这样急的雨,你会联想到什么结果(洪水)(再读)
作者用四个字,够成了两句话,为什么这样写?简短语句渲染紧张气氛(读)
再来看看这句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你从哪个词感受到了什么?
咆哮,是什么意思,是谁叫咆哮(读)
怎么咆哮(像一群受惊的野马)(读)
受惊的野马什么样?势不可当(读)
全班读,这样咆哮的山洪,势不可当地狂奔而来,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害怕)
再看下一句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说所你的感受
近一米高是多高,跳舞是什么样的舞蹈,谁在跳舞,洪水跳舞是什么样的(读)
这时候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窒息)(读)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根据个别词谈感受(狞笑)(读)
现在你的心情?(尽在咫尺的死亡)
在大自然灾害面前,人是渺小的;
在尽在咫尺的死亡面前,人无处可逃
(播放视频)
如果你就是村民之一,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害怕,哭,不知所措,逃命,躲)
出于生存的本能,此时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命,疯了似的寻找生命的出路,却发现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这是一座什么桥?
(窄窄的桥,木桥,通向生的希望的桥)
所以人们都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你会有什么样的担心?
(会有更大的灾难,掉下桥,踩踏)
有一个人也是这样想的,现在请你沉下心来,认真默读7-22自然段,找出文中关于老汉的描写,写出你的感受。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你从哪个词感受到了什么?
像山,(镇定(什么意思),沉稳,不着急),
(读)为什么他不着急?
还感受到了什么?(靠山,你是从哪知道的)联系上下文,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拥戴(什么意思)的老汉(读)
所以这是一个()的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着急)(读)
还有什么样的感受?
深入品读课文,你可以从某个关键词,甚至某个标点有所发现。(读)(担心,党员)
盯着乱哄哄的人们,担心在桥上会发生更大意外的老汉沙哑地喊话:“”
面对灾难,时刻心系村民,果决指挥的老汉沙哑地喊话:“”
在信仰地战场上,时刻将生命保持在冲锋姿态的老支书,沙哑地喊话:“”
这真是一个()的老汉
还有关于老汉的描写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气,愤怒)他在气什么?(读)
文中还有关于老汉和小伙子的描写,找找看,感受到了什么?
(老汉爱儿子,更爱村民)(读)写板书
山洪暴发时,早就站在逃生木桥前,却没有跨过的老汉像一座山;
当水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看着全村村民平安走过的老汉像一座山;
当木桥开始发抖,开始呻吟,最后只剩下他和小伙子的老汉像一座山
但这座山最后却(被洪水吞没了)
他留给我们的只有最后几个深情的瞬间(大屏幕出示文中描写老汉的句子)
因为对相亲有最深的爱,所以他不眠不休;
因为对生命有最深的理解,所以他不离不弃
铁打的老汉,他是夜幕下不倒的柱,不断的桥,他沉静如山的面孔是风雨中最悲壮的风景。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幻灯音乐)
谈谈你此时的感受
一个让人意外的结尾,一份让人动容的深情。他留给老太太的是两块冰凉的墓碑,是两行酸楚的热泪,是未来无垠的思念。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换回全村人的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他的可贵更在于用生命激活生命,用希望点燃希望。让我们永远铭记那些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英雄们,让我们永远感恩那一座座烙印着党群深情的桥!
现在请你在老支书的墓碑上刻下他的丰功伟绩,从而告慰逝者,勉励生者!
设计意图
字词是小学阶段的训练重点,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特别是那些易错字,如“吟祭奠”。
德育渗透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有助于形成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是语文味的重要体现,培养孩子在读中悟。
通过回顾拓展已学知识,横向拓展学生思维,比较文章的异同点。
在了解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解读文本,能做到有的放矢的学习。
阅读的质量不但取决于阅读的内容,而且也取决于阅读的方法。作为教师,对于缺乏阅读能力的小学生,应该更注重其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重复出现,巩固记忆,夯实基础知识。
通过方法指导,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文章在表达上极有特色,仅仅四个字,巧妙的写作,渲染了紧张气氛。
通过对恶劣环境的描写,是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通过人们在灾难前的表现,体会当时人们的恐惧心情,为描写老汉做铺垫。
让学生在读中悟,悟后读;不同层次的文章解读,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发散思维
生命桥
抓关键词句解读文本,品读老汉
混乱中有条不紊地指挥,老汉不愧党员称号,是群众心目中的拥戴的好支书。
不徇私情的老汉,读来,让人感觉震撼,感动。
联系前文,老汉在灾难发生时的沉稳表现,凸显他的光辉形象,逝去的将永远被人们在心中铭记。
必要的升华和深化,能加深学生对老支书伟岸精神的体会。
适当的写作训练,不仅能检测学生的当堂学习效果,更能锻炼学生的说写能力。
《桥》是谈歌写的小小说,被入选人教版五年级课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五年级下期语文桥的教案,欢迎大家的阅读。
五年级下期语文桥教案一
【教材分析】
《桥》是一篇微型小说。该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作者为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山洪暴发,人们只有唯一的退路――那座窄窄的木桥。从而以“水”的上涨为线索,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用一个普通老支书生命的一瞬间的闪光行为,使作品凸显出人性的美丽风采。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高年段学生特征,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过程方法目标:
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创设情境,在场景的对比中理解人物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逐步深刻感受到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难点】
语言简短凝练,有效地烘托了环境的紧张,因此我把洪水飞速上涨时,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作为教学重点,把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特点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前,我和学生要做好这样一些准备:
1、教师准备“表现山洪暴发、洪水肆虐情景”的课件。
2、学生收集有关山洪情形和危害的资料以及令自己感动的典型事迹,并认真读一读。
【设计特色】
这次教学的设计特色在于: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朗读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所以学习《桥》时,我让学生通过自主读、合作读、探究读、对比读、教师范读、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落实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2、双线并行,情景再现:
我会着力渲染环境的真实,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洪水的凶猛,将环境描写这一条线与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这一条线相结合,并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使老汉的英雄形象凸显得越来越美丽动人。
3、情法并重,读写结合:
在指导学生理解老汉的光辉形象中,我会结合文章的有关语句进行表达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语言简洁明快、手法准确无误、结构跌宕起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的环节来祭奠老汉,这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落实语言实践的活动。
【教学时间】
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逐步深刻感受老汉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精神,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年级下期语文桥教案二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重点感知老党支部书记的感人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老共产党员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
2、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刻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生字,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抓住重点词句感知老党支部书记的感人形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激发学趣。
1、板书课题:桥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2、谈话导入,激发学趣。
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同学们也学过不少有关“桥”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题目是什么?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3、过渡:我们今天这篇课文写的又是什么内容呢?大家想知道吗?
二、公开内容,简述程序,明确任务。
刚才,同学们快速浏览了这篇课文的内容,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有两项目标:
1、读好课文;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完成课后第二题: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三、初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1、明确任务,自主解决。
我们先共同完成本节课的第一目标,读好课文;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的时候,给课文标上小节号。读好后再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怎样一件事?
读书指导: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只是读书最基本的要求,对于读书,我们的先辈早就给我们总结出了比较好的读书方法,古人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依据我个人的经验和理解,用现在的话来说,大概是这样几句话(出示:眼中有文、脑中有形、心中有情、口中有声),这几点大家能做到吗?
再让学生练读。
对照任务、相互交流。
大家是不是能做到老师刚才提到的要求呢?老师先想检查一下简单的,看看课文的生字词语,你们能不能读准。
⑴检查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
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
⑵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1—3节、4—7节、8—13节、14—16节、17—23节、24—27节
课文的小节比较多,为了读书方便,我们按照屏幕上出示的小节来读。每位同学读完后,对照我们刚才提出的四句话的标准,我们一起用“优、良、中”来给他做个简单的评价好不好?
学生读课文,师生评价。
⑶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怎样一件事?
提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谁+在怎样的情况下+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黎明时分,在一个小山村里,一位老村党支部书记在山洪暴发、村民们慌张逃命的情况下,沉着地指挥村民渡过木桥,自己和儿子被洪水淹没的事情。)
老师进行方法提示:
第二课时
再读课文,走进文本,感知人物。
一、导入
今天我来继续学习16课,请大家齐读课题《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课文内容一定有了详细的了解,今天我们更深入的走入文本,品读人物。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找出文中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做上标注,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你感受到了什么?雨大。从哪个词感受到的(读)
除此以外你还感受到了什么?雨急,急的像(),再读
这样大,这样急的雨,你会联想到什么结果(洪水)(再读)
作者用四个字,够成了两句话,为什么这样写?简短语句渲染紧张气氛(读)
再来看看这句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你从哪个词感受到了什么?
咆哮,是什么意思,是谁叫咆哮(读)
怎么咆哮(像一群受惊的野马)(读)
受惊的野马什么样?势不可当(读)
全班读,这样咆哮的山洪,势不可当地狂奔而来,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害怕)
再看下一句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说所你的感受
近一米高是多高,跳舞是什么样的舞蹈,谁在跳舞,洪水跳舞是什么样的(读)
这时候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窒息)(读)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根据个别词谈感受(狞笑)(读)
现在你的心情?(尽在咫尺的死亡)
在大自然灾害面前,人是渺小的;
在尽在咫尺的死亡面前,人无处可逃
(播放视频)
如果你就是村民之一,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害怕,哭,不知所措,逃命,躲)
出于生存的本能,此时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命,疯了似的寻找生命的出路,却发现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这是一座什么桥?
(窄窄的桥,木桥,通向生的希望的桥)
所以人们都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你会有什么样的担心?
(会有更大的灾难,掉下桥,踩踏)
有一个人也是这样想的,现在请你沉下心来,认真默读7-22自然段,找出文中关于老汉的描写,写出你的感受。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你从哪个词感受到了什么?
像山,(镇定(什么意思),沉稳,不着急),
(读)为什么他不着急?
还感受到了什么?(靠山,你是从哪知道的)联系上下文,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拥戴(什么意思)的老汉(读)
所以这是一个()的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着急)(读)
还有什么样的感受?
深入品读课文,你可以从某个关键词,甚至某个标点有所发现。(读)(担心,党员)
盯着乱哄哄的人们,担心在桥上会发生更大意外的老汉沙哑地喊话:“”
面对灾难,时刻心系村民,果决指挥的老汉沙哑地喊话:“”
在信仰地战场上,时刻将生命保持在冲锋姿态的老支书,沙哑地喊话:“”
这真是一个()的老汉
还有关于老汉的描写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气,愤怒)他在气什么?(读)
文中还有关于老汉和小伙子的描写,找找看,感受到了什么?
(老汉爱儿子,更爱村民)(读)写板书
山洪暴发时,早就站在逃生木桥前,却没有跨过的老汉像一座山;
当水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看着全村村民平安走过的老汉像一座山;
当木桥开始发抖,开始呻吟,最后只剩下他和小伙子的老汉像一座山
但这座山最后却(被洪水吞没了)
他留给我们的只有最后几个深情的瞬间(大屏幕出示文中描写老汉的句子)
因为对相亲有最深的爱,所以他不眠不休;
因为对生命有最深的理解,所以他不离不弃
铁打的老汉,他是夜幕下不倒的柱,不断的桥,他沉静如山的面孔是风雨中最悲壮的风景。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幻灯音乐)
谈谈你此时的感受
一个让人意外的结尾,一份让人动容的深情。他留给老太太的是两块冰凉的墓碑,是两行酸楚的热泪,是未来无垠的思念。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换回全村人的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他的可贵更在于用生命激活生命,用希望点燃希望。让我们永远铭记那些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英雄们,让我们永远感恩那一座座烙印着党群深情的桥!
现在请你在老支书的墓碑上刻下他的丰功伟绩,从而告慰逝者,勉励生者!
设计意图
字词是小学阶段的训练重点,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特别是那些易错字,如“吟祭奠”。
德育渗透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有助于形成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是语文味的重要体现,培养孩子在读中悟。
通过回顾拓展已学知识,横向拓展学生思维,比较文章的异同点。
在了解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解读文本,能做到有的放矢的学习。
阅读的质量不但取决于阅读的内容,而且也取决于阅读的方法。作为教师,对于缺乏阅读能力的小学生,应该更注重其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重复出现,巩固记忆,夯实基础知识。
通过方法指导,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文章在表达上极有特色,仅仅四个字,巧妙的写作,渲染了紧张气氛。
通过对恶劣环境的描写,是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通过人们在灾难前的表现,体会当时人们的恐惧心情,为描写老汉做铺垫。
让学生在读中悟,悟后读;不同层次的文章解读,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发散思维
生命桥
抓关键词句解读文本,品读老汉
混乱中有条不紊地指挥,老汉不愧党员称号,是群众心目中的拥戴的好支书。
不徇私情的老汉,读来,让人感觉震撼,感动。
联系前文,老汉在灾难发生时的沉稳表现,凸显他的光辉形象,逝去的将永远被人们在心中铭记。
必要的升华和深化,能加深学生对老支书伟岸精神的体会。
适当的写作训练,不仅能检测学生的当堂学习效果,更能锻炼学生的说写能力。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下册《修鞋姑娘》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修鞋姑娘真诚、自信、善良的优秀品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并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诚信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学习修鞋姑娘真诚、自信、善良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幻灯片,提前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第1自然段,质疑导入
1、出示课件第1自然段:
凛冽的寒风把繁华的大街吹得冷冷清清,而我却骑着自行车,到处寻觅那个来自异乡的修鞋姑娘。
2、全班齐读。
提问:读了这段话,有什么问题么?
(1)“我”为什么要找修鞋姑娘?
(2)修鞋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修鞋姑娘》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修鞋姑娘是什么样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苦苦寻觅这位姑娘呢?
二、按要求初读课文(出示课件)
1、读课文,并说说:
“我”为什么要找修鞋姑娘?
(给修鞋姑娘送钱)
三、细读课文,感受人物品质(出示课件)
1、那么,“我”找的修鞋姑娘是什么样的?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的第2——7自然段。通过讨论,划出描写姑娘的句子,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姑娘呢?
2、同学们浏览课文,讨论交流并汇报。
3、教师归纳:
(1)她是一个自信的人。(从句子看出)
(2)她是一个认真、踏实的人。(从句子看出)
(3)她是一个工作技术娴熟的人。(从句子看出)
4、教师小结:(出示课件)
老师也找了些句子,让我们再次读这些句子,感受姑娘的品质。
(1)学生读句子,教师相机指导。
(2)作者从语言、行动、外貌、神态刻画了这样一位修鞋姑娘。
四、深入课文,升华感情
面对这样一位技术娴熟、认真、踏实,对顾客关心负责的修鞋姑娘,“我”对她的态度是不是始终一致呢?找出“我”态度变化的词句。
1、学生讨论交流并概括出“我”态度变化的词句。
2、学生汇报。
3、同学们刚说的,老师可以用这些词概括出来。课件出示:
怀疑不放心决计绝不还价蒙上阴影
断定窘极了紧张尴尬想摆脱
期待纳闷惭愧保证
4、不管我怎样想,到最后还是多虑了,我认为她会漫天要价,可她不但修好了我的鞋,还只要了我(六角钱),看来,她不是我想象的那种人。
5、就在我打算给她钱的时候,却发现全身只有三毛钱,真是尴尬啊。当我决定用手表抵押时,姑娘再一次打动了我。
“不,我相信你。”
“我也相信你。这钱足够了”
都是相信,他们的意思相同么?“我”是真的相信姑娘么?而她呢?
6、姑娘是真的相信我,而我却是为了“尽快摆脱窘境”,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
出示课件:我真惭愧。是她诚实,还是我诚实?是她信任我,还是我信任她呢?
7、这样大的县城,然而,我还在找,走遍长街,望穿深巷,为什么我还苦苦寻找那位姑娘,仅仅因为那三毛钱吗?
(在姑娘身上,我得到了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我被她的善良、诚实所打动,而我却没有相信她,找她不仅是因为还三毛钱,更重要的是找回我所失去的,对别人的信任。)
8、这么大的县城,如何才能找到修鞋姑娘,不如我们也帮作者呼唤一下吧!
课件出示:“修鞋姑娘,你在哪里?”
五、拓展练习
这么一位诚实、善良的修鞋姑娘,假如有一天,“我”又见到了那位来自异乡的修鞋姑娘,“我”会说什么?
六、作业设计
写小片段。
要求通过观察一位同学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表现同学某一方面的特点。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下册《龙的传人》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语文下册《龙的传人》教案设计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年龄、土匪、拒绝、麻醉剂、施行、勉强、过奖、诊所、惊疑、从容镇定、目光柔和、肃然起敬。
2、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并组词。
沃刘龄匪拒醉剂施哼晕勉堪承
2、学生互相说说易错的字:
容易少横的字:龄
醉
容易多横的字:哼
注意字的笔顺:匪
二、谈话导入新课
军神,好响亮、好威风的称呼,为什么要称他为军神呢?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事情的?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方志敏同志的生平及革命事迹。
2.过程与方法:结合古今实例理解“清贫”的意义,并结合实际情况正确认识新时期的“清贫”的新内涵,将廉洁奉公的正义感纳入到生活的实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一个共产党员为革命事业乐于清贫的高尚情操。教学重点:
1.把握人物形象,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清贫”在新时期的特殊意义。
教学难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方志敏同志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充实幸福,为什么?因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不同。无私奉献、珍爱生命、恪尽职守,这些都是生命中最闪光的亮点,也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品质,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感受一下革命烈士方志敏的人生观。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清贫》。
二、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阅读中的字词障碍
奢侈(shē)筹集(chòu)矜持(jīn)金镯(zhuò)抛掷(zhì)威吓(hè)山坞(wù)
三、整体感知
1.文章咱们读完了,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本文主要写了方志敏身为我军领导人却一生清贫,被捕时身无分文的故事。
2.那么现在思考下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当中涉及到哪些主要人物?
国方兵士方志敏
3.先来分析这两个国方兵士,读了文章,联系上下文,大家来说说,你觉得这两个国方兵士是什么样的人?
同学们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各抒己见,这点很好,现在咱们来重点讨论一下“贪婪”。
4.回到课文当中,作者是怎样来描写这种贪婪的?
先可以从动作上来考虑,找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动词。
搜摸捏抢
动作描写咱们先讲到这,除了动作描写,作者还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贪婪?(语言)现在进行分角色朗读。(教师根据角色语言特点,指导阅读)
5.讨论了动作,讨论了语言,在这一过程中,国方兵士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呢?回归到课文,用课文中的语言来概括。
热望激怒企望失望
6.我们从动作、语言、心理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两个国方兵士,那么在整个搜身的过程中,方志敏是怎样表现的?
…………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啦…………
既然方志敏有这样的表现,大家说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
做为共产党的高官,廉洁奉公,被俘时的表现是非常的正义凛然。
7.分析了国方兵士,又分析了方志敏,我们想了,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的是怎样的写作手法
对比的手法
8.那么咱们现在一起来看文章的第9段
作者的财产都有什么?汗褂衫,线袜
那么大家思考,这里作者采用了哪种语气?
讽刺。既讽刺了两个国民党兵无耻的企图,也对国民党高官及当时的一些富豪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9.文章题目是“清贫”,读过课文,你对清贫思想有了怎样的认识?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方志敏的“清贫”还有价值吗?谈一谈你的理解。
节俭朴素、高洁朴实、克己奉公、秉公无私、坚贞不屈、舍生忘死。更是为革命奉献自己的信念和浩然正气。这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传统美德,是需要代代传承的。
四、课堂小结
斗转星移,半个世纪过去了,《清贫》成了人们反复诵读的名篇,其中极富哲理的话语成了许多人的座右铭。在我们在《清贫》中体会方志敏的革命精神,结合当今社会实际加以运用,成长为有骨气的新一代的中国人。
五、布置作业
谈一谈你对“清贫”精神的理解。
板书设计动作:搜摸捏抢
国方兵士贪婪语言:自然段③⑤⑥
对比心理:热望激怒企望失望
方志敏廉洁清贫——节俭朴素
舍生忘死克己奉公高洁朴实坚贞不屈秉公无私
文章来源://m.jab88.com/j/83821.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