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二节液体内部的压强

教学课题第二节液体内部的压强

标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液体对器壁以及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⑵.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知道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⑶.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学会使用微小压强计.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⑵.通过用微小压强计对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物理实验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发展学生由实验数据分析概括物理规律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⑶.经历用“理想液柱法”推导液体内部压强公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假想模型法的思路,并使学生了解它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通过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使学生体会由探究得到物理规律的喜悦.

⑵.通过对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的推导,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逻辑性强、科学严密.

⑶.通过对帕斯卡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的情感.

教学重点1.液体对容器底及容器壁有压强;

2.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3.液体内部压强公式

教学难点1.用微小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由实验数据分析概括物理规律.

2.利用“理想液柱法”推导液体内部压强公式.

3.液体内部压强与所取的底面积大小没有关系,与液体重力没有大小关系.

4.利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仪器材料微小压强计、适量的水、盐水.在两侧有开口直玻璃管,橡皮膜、盛水的方形玻璃鱼缸,电脑、

教学方法探究启发式

板书设计§8-2液体压强的计算

一、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二、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系.

三、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⒈公式推导:

在容器中装有密度为ρ的液体,要计算液体在深度为h处的压强p,可在液体中取底面积为S、高为h的一个圆柱体的液体为研究对象,液体静止时,这个液柱液也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液柱底面积所受的竖直向上的压力一定为此液柱所受的重力

即:G=F

因此有:ρShg=pS,所以深度为h处液体产生的压强

p=ρgh

⒉公式:p=ρgh

例题1:计算水面下50cm处水的压强?

例题2:如图1容器中盛有某液体,pA,pB,pC分别表示A、B、C三点处液体的压强,则:

A.pA=pB=pC;B.pA=pCpB;C.pApCpB;D.pA=pBpC

例题3:见图2,求液体内各点处的压强:

图1图2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提出问题:放在同学桌面的铅笔盒受重力作用,对制成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那么装在杯里的水对杯底会不会有压强?

做教材图8-6左图的演示实验证实学生想法.然后将少量水到在玻璃板上并提问:“水不同于固体的是它还具有流动性,那么水对阻碍它流动的杯壁有没有压强?”做教材图8-6右图的演示实验,证明“有”.

讲授:液体中有不同的位置,这些点到液面的距离称作:“深度”.

提问:“随着液体深度增加,压强怎样变化呢.”做教材图8-28的演示实验,提问:“橡皮膜发生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左右两图的实验有什么不同?”

启发学生从观察现象得到初步结论.重力作用,水对杯底有压强.

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领会到: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随着液体深度增加,压强增大.

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1.探究实验的步骤、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给每组学生一个微小压强计,让学生自学教材的微小压强计介绍,并让每个小组动手探索,向学生提出问题:“微小压强计测量的是液体中那一部分受到的压强?微小压强计时怎样显示压强大小的?”安排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按以下思路设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实验步骤,①.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压强大小的关系;②.同种液体中压强随着液体深度变化的关系.③.不同种液体中同一深度压强大小的关系.

安排学生设计表格,进行指导给出正确的表格形式(如表1).强调及时记录数据.

学生通过自学、探究和教师的讲授了解到:①作用在橡皮膜上的压强通过U型管液面差能反映出来.②作用在橡皮膜上的压强越大,U型管两侧液面差就越大,并且能从标尺刻度读出液面差是多少厘米.

2.完成探究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时,按上述思路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从实验数据中找到结论.

在得出规律后,用它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经验和现象.例如:我们在电视或电影上经常会看到人潜入海中去观看美丽的海底世界,我们在电视上看到海水下面各种新奇的景色的同时,也看到在不同深度的潜水员穿着不同有潜水服.这是因为海水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深水中工作必须有特殊的保护装备,以防压坏身体.

介绍帕斯卡实验,要求学生解释其中的原因.

提问:“液体在某一深度的压强该怎样计算呢?”引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分组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发言解释帕斯卡实验的原因:由于同种液体中压强随着液体深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帕斯卡实验中桶上方水的高度很大,使桶中水的深度很大,压强很大,超出了桶的承受能力,桶就被涨破了.

三、推导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1.对公式进行分析

2.利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补充演示实验:在上端开口、下端贴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注入一定深度红色的水,橡皮膜将向外凸出,将玻璃管放入盛有水的方形玻璃鱼缸中,直到管内外水面向平,引导学生分析这一现象.

利用“理想液柱法”推导液体内部压强公式

引导学生用公式来解释上面探究实验总结出来的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结合公式说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所取的底面积大小没有关系.

补充演示实验:用微小压强计测粗细不同但装水深度相同的两个容器底部压强.说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重力没有大小关系.

通过例题1、例题2练习公式的应用观察演示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出:只要求出玻璃管内水对橡皮膜的向下压强,也就求出了这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学习液体压强公式,观察补充演示实验,领悟实验结论.

课后作业教材第117页1-3题:

教学反馈研究科学探究活动如何在课堂中实施成为物理课程的改革关键,本节课安排了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另外,根据知识内容和学生情况,教师补充设计一些演示实验,能够使学生的思路由形象过渡到抽象,使学生先有一个实际感受,再进行抽象,搭一个台阶,能够有效地降低知识难度.

备注

实验次数深度/cm橡皮膜方向水盐水

液面高度差/㎝液面高度差/㎝

13朝上

23朝下

33朝侧面

46朝下

59朝下

表1

比较1、2、3次实验中水或盐水的数据可得:.

比较2、4、5次实验中水或盐水的数据可得:.

比较每次实验中水和盐水的数据可得:.

教学设计图示:

第二节液体内部压强:

相关知识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液体内部压强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中考物理复习资料:液体内部压强”,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液体内部压强

液体内部压强

5.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3)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6.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gh(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7.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gh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8.连通器①定义:上端开口,底部连通;

②原理:连通器里的同一种液体静止时,各容器液面相平;

③应用:船闸、茶壶、水塔与自来水管、锅炉水位计等。

(注意:压强计中的U形管不是连通器。)

液体内部压强

5.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3)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6.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gh(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7.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gh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8.连通器①定义:上端开口,底部连通;

②原理:连通器里的同一种液体静止时,各容器液面相平;

③应用:船闸、茶壶、水塔与自来水管、锅炉水位计等。

(注意:压强计中的U形管不是连通器。)

液体的压强


液体压强
【设计理念】
1.本节课是很好的探究素材,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体现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2.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类比的方法。先把液体看成大量密集的小液滴组成,然后,用“大量、密集”的关键词,搜寻生活中的实例,把液体类比成“大米、苹果”等。针对一袋子大米,进行拟人类比,假如你是其中的一粒大米,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展开讨论,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然后再利用象征类比,把“大米”的感受“无奈”,关联到生活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是学生最熟悉的。对学习状况的研究得出:学习的感受与给学生的压力有关,与自己的“名次”有关,与所在的集体有关。根据这些类比,可以建立液体压强规律的假说。然后,用实验验证假说,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实验:
用一个塑料袋装满水,用一个钉子从底部扎一小孔,水就会从底部流出。
(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底部有压强。
老师用钉子从袋子的四周扎上一些小孔,水就会从四周喷出。
(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侧面有压强。
如果塑料袋子装的是别的液体,实验现象是一样的。
拓展: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压强。
(组织学生讨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压强;液体与固体不同,有流动性。容器壁阻挡着它流动,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
二、进行新课
水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水的内部是否有压强?有。
为什么说有?
就像我们在吃火锅时,在中间有一个隔板把辣的和不辣的分开了。假如设想一下,把隔板的一边的水拿走,另一边的水对侧壁就有压强。因此,我们都同意当隔板还在时,两边的水对它有压强,那么,把隔板拿走,水的内部有压强。
(一)提出问题
液体压强有什么规律?或者说,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引导类比
咱们先看能不能把液体分成若干小液滴,(边画示意图,边讲解)这些小液滴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在这个描述中,关键词是“大量、密集”。
1.直接类比
请找出日常与“大量、密集”有关的事物,请同学们想得越多越好,尽可能多地告诉我。
街上走的人群、乱哄哄的苍蝇、箱子中的苹果、一袋子大米……
我们从一大箱苹果开始研究。
2.拟人类比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只苹果,被装在箱子中。这时,你有何感受?
呼吸困难、愤怒、受到挤压、挣扎、无奈……
3.象征类比
大家的感受也就是:无奈地承受。现在以“无奈地承受”为题,说说日常哪些现象是这样的?
在圈中的羊、在网中的鱼、同学们的学习状况……
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我们学习状况是如何无奈地承受?
各方面的压力,如家长、同学、亲戚……;在班中的名次前后对于个人的感受也不同;同样的成绩在不同的班级或不同的学校感觉也不同。
可见,由于学习的状况造成的无奈与压抑,来自各个方面,并与名次、学习环境都有关系。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从而使陌生的问题变为熟悉的问题。该环节是学生思维最独特、最发散的环节。在以上的这三个环节中,学生的想法很多,发散思维得到从没有过的训练,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他们更熟悉,更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这几个环节中,只起组织、引导的作用。为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切不可为了赶进度,匆匆而过,使学生来不及思考讨论,在最能锻炼学生能力的环节,达不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适用问题
对应学习的无奈,你能否体验液体中的每个液滴的感受?
每个小液滴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小液滴所在的位置(深度)有关,也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四)找到方案或建立假说
根据刚才的讨论,请你谈谈对液体压强有关因素的看法。
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不同的深度压强不同,不同的液体中同一位置的压强也不同。
(五)检验论证
我们用实验来验证,现在有这样一种测液体压强的仪器──压强计(教师简介:我把手指压在橡皮膜上,在右侧的“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我们看到“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就知道橡皮膜上有压强)。
请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交流。
下面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压强是相等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六)评估
今天的实验只能到此为止。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实验:
①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
②操作中有没有失误?
③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知识应用:
请同学们阅读书上材料,了解液体压强规律的应用(边阅读,边讨论)。
请一位同学说明什么是连通器?举几个连通器例子。
三、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液体压强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课题第一节压力和压强执教
教学
目标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重点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及压强的计算
难点压强的计算
教具演示压力小桌,细砂、玻璃杯、质量为200克的砝码2个。
学生一端削尖的铅笔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引入
1.请同学们阅读本节课文开头的?和图10-1,猜一猜两人对雪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下去了,另一个没有陷下去?
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二.新课教学
1.压力
①压力概念: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的方向怎样?
②压力与重力的关系(结合图10-2画出压力示意图)
③演示图10-3实验。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2.压强
①压力的作用效果用压强来表示。
②压强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③压强计算:
④压强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用字母:Pa表示。1Pa=1N/m
⑤物理意义:1帕是表示每1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⑥例题(讲解)
3.减小压强或增大压强的方法
F不变,增大SF不变,减小S
①减小压强S不变,减小F②增大压强S不变,增大F
F减小,增大SF增大,减小S
③解释:为什么书包带要用扁而宽的带,而不用细绳?
三.小结;想想议议
四.练习P1502、5;作业P1504及本节《同步练习》

学生回答

总结得出结论

解释为什么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课题第二节研究液体压强执教
教学
目标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重点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难点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及密度的关系。
教具演示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等
学生压强计、200mL的量筒、水、盐水等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压强?计算公式?压强单位是什么?10帕表示什么意思?
二.新课教学
1.液体压强产生原因:液体受到重力和具有流动性。
2.液体对它的支承物体有压强(演示下图1、图2)
启发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图1:说明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
图2:说明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二.实验
1.介绍压强计
2.实验步骤
①将压强计金属盒放入水中,并改变橡皮膜所对的方向
结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②金属盒中心保持在水面下3cm处,使橡皮膜朝上、朝下、朝任何侧面。
结论: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压强相同。
③把金属盒移至水下6cm和9cm,观察U形管内液柱的变化。
结论: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④改用盐水重复②,③。
结论:液体内部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3.学生归纳液体压强特点: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三.小结
四.练习:本节《同步训练》

观察实验并得出液体压强特点1。

观察压强U形管内液体高度差的变化。并得出结论。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课题第三节液体压强的计算执教
教学
目标1.巩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知识。
2.在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的基础上学会对液体压强的计算,记住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初步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的基础上学会对液体压强的计算
难点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具演示两端开口的玻璃管,盛水的大烧杯,中心悬线的圆硬塑料片,红水,滴管。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提问:
1.上节课我们学习过的液体压强有什么特点?
2.准备知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据密度公式求质量公式?重力公式?
二.新课教学
1.液体压强特点: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和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深度增加压强增大;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2.液体压强的计算(分析推导)
(1)演示:
①把悬塑料片放入水中;
②悬线穿过玻璃管,把管竖直插入水中;
③拉起塑料片盖住管底;
④用红水把管中的液体柱染成红色,方便观察。
(先让学生思考右边的液体柱的体积、质量、和重力怎么样算出来)
(2)分析
①液柱的体积:v=Sh;②液柱质量:m=ρv=ρSh
③液柱的重力:G=mg=ρShg;④液柱对塑料片的压力:F=G=ρShg
⑤液柱对塑料征的压强:p=F/S=ρShg/S=ρgh
⑥推导结果:p=ρgh
(3)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①式中ρ是液体的密度,单位是kg/m3;②g是取9.8N/kg;③h是与空气接触的水面到液体中某点水平线的竖直距离,单位是m;④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与液体的体积、质量、容器的形状无关。
(4)简单的计算(用小黑板给出)
三.小结,练习
四.布置作业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课题第四节连通器执教
教学
目标1.了解连通器的原理
2.知道连通器的应用
3.知道船闸是连通器的应用之一,知道船只通过船闸的简单过程。
重点连通器的原理
难点连通器的应用
教具演示连通器,红水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提问
1.液体压强规律?
2.液体压强的公式?
3.计算右图A、B点压强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连通器: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如上图甲乙
2.介绍几种连通器,
演示:在连通器中倒入红水,让学生观察每个容器中的水面的高度。(相平)再把连通器慢慢倾斜一个角度,让学生观察水面是否相平(仍相平)
小结实验结果:连通器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总保持相平。
3.连通器的原理(用P156图10-23讲述)
4.列举例子,说明连通器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P155图)
5.讲述船闸
(1)首先讲述船闸是一个巨大的连通器,根据连通器的特点,船只在修筑了大坝的江河中航行,必须修建船闸。
(2)然后介绍我国三峡工程中葛州坝的二号船闸。
(3)出示纪灯片,讲述船闸的简单结构和船通过船闸的过程。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文章来源://m.jab88.com/j/78964.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