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二历史教案:《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课标要求)
2、过程与方法:谈话法,分析法和归纳对比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老一辈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高尚品格。
重点难点:1、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2、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教学过程:
凡是毛泽东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泽东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我们只拥护“正确的毛泽东思想”,而不拥护“错误的毛泽东思想”。
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文革结束后,对待毛泽东思想有哪三种态度?为此,思想理论界发生了哪一事件?
一是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不肯承认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二是通过否定毛泽东的错误来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三是继承和坚持毛泽东思想,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在实践中发展毛泽东思想。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一、邓小平理论:
1、形成过程和内容:
(1)1978年酝酿准备:①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2)1982年首次提出: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3)1987年初步形成: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规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作出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新中国三条经济建设路线: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1987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南方谈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哪两大根本问题?他是如何回答这两大根本问题的?这两大问题的解决有何意义? 彻底打破了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澄清了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是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书。
(4)1992年发展成熟:①邓小平南方谈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判断工作的是非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②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5)写入党章:1997年中共十五大。
指导思想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髓);建设道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判断工作是非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其他内容:一国两制构想;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外交要独立自主、不结盟。
2、形成原因:
(1)政治:文革结束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关键问题。(2)经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取得巨大成就。(3)思想:①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②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③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
3、历史地位:
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邓小平(1904?8?22—1997?2?19)生平年表:1947年与刘伯承率军跃进大别山,次年参与指挥淮海战役。1956年中共八大后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6年文革爆发受到批判,后被押送到江西参加劳动。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不久再次被打倒。1977年复出,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恢复高考。1978年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1979年访问美国,提出建立特区。1982年在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提出一国两制构想。1983年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4年考察和肯定经济特区,建议增加对外开放城市。1986年批示开展“863计划”。1989年会见戈尔巴乔夫,辞去军委主席职务。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创立背景:①国际: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②国内: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中共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
2、过程内容:2001年阐述,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基础和根本),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灵魂和先导),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本质和归宿)。2002年中共十六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地位作用: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003年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2007年十七大写入党章。内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相同之处: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集体智慧的结晶;都包含社会主义建设的学说;本质上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内在联系:继承与发展。
高二历史知识点整理: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高二历史知识点整理: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伟大的转折
1、背景: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将向何处发展,引人关注。
(2)1978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讲话,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中国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转折: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3)1992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党的十四大,会议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6)意义:邓小平理论除了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主义的论述外,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
(1)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2)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
2、内容:
(1)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意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2)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高二历史知识点-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为大家带来过了,希望大家能够重视高二历史知识点的记忆,这样才能熟练的运用知识点进行做答,从而取得好的历史成绩。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理解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3)探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国际共产主义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归纳、概括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并与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比较。
(2)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百废待兴的形势,认识邓小平理论提出的必要性,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认识邓小平在创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贡献。
(2)新的社会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学习老一辈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甘愿奉献的高尚品格。
(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田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这是20世纪末唱响大江南北的《春天的故事》歌词。歌词中的“老人”是谁呢?他在中国留下了哪些壮丽的“诗篇”?------这位老人就是邓小平,是他以过人的智慧与胆略揭开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似春风般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指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继续前进的方向。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伟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邓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诞生的背景)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的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1978年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同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事实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它的召开确立了指导思想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背景: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然而,当时的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却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目的: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性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结果: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理论的宣言书(1978年):
●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影响: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时间、地点:1978、12北京
3、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3)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可以说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拉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什么是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理论的核心是: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酝酿、准备时期:一次讲话和一次会议
2、首次提出:1982年中共“12大”,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它开始把中国带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政治轨道,并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永远载入史册。
3、初步形成:1987年中共“13大”,系统地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系统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1: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内涵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范畴,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内涵: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贯彻执行这条基本路线,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十三大的召开表明邓小平理论的概念已经提出,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4、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南方谈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88岁高龄的邓小平在家人和有关人员陪同下,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回到北京后,他又视察了首钢。邓小平在南方各地巡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称为“南方谈话”。“南方谈话”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些重大认识问题。其中,重要的理论包括:(1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新概括:“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4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常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南方谈话”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坚持了正确导向,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局面。
总之。“南方谈话”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高度,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5、体系的完整:1992年中共“14大”,提出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最终形成:1997年中共“15大”,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大会通过决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1.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做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3.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5.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6.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7.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和战略目标。8.关于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9.关于祖国和平统一。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这九个方面相互关联,不可分割,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它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结合,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提出的背景: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1)国际: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2)国内:
1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各方面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2在中国共产党内,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党的建设遇到了许多新的课题。
总之,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既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严峻的挑战和崭新的课题。
2、创立的条件:
(1)可能性:新的形势、新的实践尤其中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成为可能。
(2)战略机遇: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3)新活力: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4)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的实践基础;
(5)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理论基础;
(6)宝贵经验: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
3、创立及内涵:
(1)创立:2001年庆祝中共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全面而深刻地阐述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2002年中共“16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2)内容: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根本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核心: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执政为民
4、历史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源于伟大的建设实践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在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小结: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又在它们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作业: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学案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学案
一、学法指导
1.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成为指引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进的旗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了变化了国内外形势,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它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围绕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讲述了伟大转折的宣言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并高度评价了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在我们这个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国度里,社会主义红旗不仅不倒,而且更高地举了起来,这个事实本身就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无比优越性。邓小平理论和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邓小平理论开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使社会主义获得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机制,是世界社会主义复兴的希望之路。
二、知识结构
三、重难点分析
1.邓小平理论的提出
(1)形成的背景
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将向何处发展,引人关注(必要性)
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教条主义的束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可能性)
(2)形成过程:
①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转折
③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④中共十三大:第一次系统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⑤92年南方讲话: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⑥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⑦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
①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②建设道路: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③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⑤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
⑥判断工作是非的标准:三个有利于
⑦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4)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5)历史地位
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②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③邓小平理论是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
(1)背景: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提出了许多严峻的挑战和崭新的课题。
①国际: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②国内:A.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B.新党员大量增加,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2)条件:
①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
②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科学的总结。
③以邓小平理论为理论基础。
(3)内涵:
①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相互关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统一的整体。
A.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B.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C.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根本问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1)精神实质:
①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②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③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本质在执政为民。
(2)历史地位:
①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②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③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④是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四、易混易错点辨析
例一:中共十二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的重大贡献是()
A.作出工作重心转移和改革开放的决策
B.决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
C.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D.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答案:C
辨析: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故答案为C。
例二:邓小平理论()
①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是邓小平一人的独创③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④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D
辨析: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经验的总结,可见②不正确。故答案为D。
例三:下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述,正确的是()
①是统一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②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③人民群众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答案:A
辨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一个科学体系。其相互关系是辩证的,总体来看,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而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故答案为A。新课标第一网
例四:“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我们应知道,此歌是歌颂一位中国伟人的。一九九二年春这位老人写下的“诗篇”,在这年成为党的什么重大决定?()
A.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B.十四大提出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中共十三大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D.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答案:B
辨析:关键是注意材料中的“一九九二年”,1992年召开了中共十四大,提出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答案为B。
例五:在中国近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在中国现代,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D.始终不渝的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答案:B。
辨析:两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故答案为B。
五、体验高考
例一:(2009广东文基,27)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D.
辨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做出了转移工作重心和实行改革开放两大决策,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故答案为D。
例二:(2009山东基本能力,1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以及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将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科学发展观③邓小平理论按照形成的先后顺序填入空格,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①②
答案:D
辨析: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造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思想体系形成的先后顺序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故答案为D。
例三:(2009江苏历史卷,9)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创造前提
答案:C
辨析: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包括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没收官僚资本的双重革命性质以及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表述错误。故答案为C。
例四:(2007年广东历史单科14)邓小平l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
C.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答案:A
辨析:随着苏联解体,两级格局结束,整个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朝代的主题。B项表述不符事实,可排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故C项可排除;D项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是全世界共同努力的目标,还未建立,故表述错误。故答案为A。
文章来源://m.jab88.com/j/78107.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