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九年级化学离子教案34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九年级化学离子教案34”,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题3离子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观察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重点】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知识回顾1.分子、原子的概念。
2.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三种,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在核外很大的空间内做高速运动,构成原子。因为原子核所带的电量与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在原子中: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新课导入:我们已经知道: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老师要告诉同学们: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同分子和原子一样,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要知道离子是怎样形成的,还得从原子结构讲起。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演示右图)
假如把原子比成一个大礼堂,原子核就像挂在礼堂中央
的一粒豆,核外电子就在这样一个广阔的空间里高速运动。
核外电子的运动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而是
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一点的区域经常出现、能量低的
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经常出现,就像有意分层似得。我们把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称为电子层。电子层最多时有七层。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也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
1.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第一层最多容纳______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______个电子
(2)最外层不超过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时不超过2个)。
有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知识,我们可以用形象、简洁的图示表示原子的内部构成情况。下面我们以钠原子为例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
2.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
3.学生背会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画原子结构简图。学生活动后展示图片。

【分析】分析上表。即元素分类、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结论】
1.
元素分类最外层电数结构的稳性化学性质
金属元素
一般少个4个
不稳定结构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非金属元素
一般多于4个
不稳定结构
易得到电子

稀有气体元素
8个电子(He为2个)
稳定结构
一般不参加化学反应

2.元素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二、离子的形成
1.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我们从稀有气体那里知道:---------。

【小结】像氯化钠这样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成的化合物还有很多,一般地,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成的。如:氯化镁、氯化钾、碳酸钠等。
1.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如S2-、SO42-。离子带的电荷数等于该原子(或原子团)失去或得到电子的数目。
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课堂练习】1.下列_________是原子结构图;是_________离子结构图。

ABC

DEF

2.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先写电量后写电性。即:xn+或xn-。【课堂练习】2.氢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氢离子,它的符号H+。
3.比较氢原子和氢离子:

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氢原子(H)1011
氢离子(H+)1001

4.下列各微粒的诗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5.化合物MCl2中,M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可能为【】
A.1B.10C.11D.12
6.朝核问题引起国际关注,核问题的关键是核能的如何利用。已知某种核原料的原子核中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那么【】
A.该原子是一种氢原子B.该元素是金属元素
C.该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D.该原子核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7.用化学用语表示:
①氮元素_____________;②2个氢分子________;③3个镁离子_______。
【基础巩固】1.填写下列空白
(1)右图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__17__,核外有3个电子层,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最外层上
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这种原子容易得到电子。
(2)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原子一般较易失去电子。
(3)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氦有2个电子)。稀有气体元素旧称惰性气体元素,它们的化学性质比较不活泼。
(4)原子失去电子后,就带有正电荷,成为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后,就带有负电荷,成为阴离子。当阳离子和阴离子相互作用形成化合物时,整个化合物就不显电性。
2.美国铱星公司(已破产)原计划发射77颗卫星,以实现全球卫星通讯,其要发射卫星的数目恰好与铱元素(Ir)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目相等。下列关于铱元素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铱原子的质子数为70B.铱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7
C.铱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7D.铱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能力提高与历史回顾】
1.氯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圆圈代表原子核,+17代表核电荷数

弧线表示电子层,7表示最外层电子数,在化学反应中,易得1个电子,

成为Cl-其结构示意图为Cl与Cl-属于同种元素是因为质子

数相同,Cl与Cl-性质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2.根据下列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填空。

(1)电子层排布相同的是。B、C
(2)属于同种元素的是。A、B
(3)属于金属元素的是。D
(4)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是。C
(5)属于阴离子的是,其离子符号是。BF-

3.根据右边的结构图回答:
(1)如果该图表示的是原子,X值为___,该原子的符号是____。10Ne
(2)如果该图表示的是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X值为_12,符号是_Mg2+。
(3)如果该图表示的是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X值为_8,符号是__O2-。

相关推荐

九年级化学离子教学设计6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化学离子教学设计6”,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题3离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
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重点)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
1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
3.探究证明假设:阅读课本图文。(把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制作成挂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
4.归纳结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5.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通想,提醒学生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查阅有关资料)
6.学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
7.练习巩固: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8.展示挂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观察、互相讨论、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8个(He为2)比较稳定
金属元素少于4个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多于4个不稳定
9.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制造探究情境,诱导学生下一步的探究)
三、探究离子的形成
1、提供信息:①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②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学生表演:两个学生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扮演销原子和氯原子(头上贴元素符号,身上贴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电子”),其他同学当裁判。(表演的形式活泼而又巧妙地考查了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学生热情高涨地参与,课堂活跃起来)
3.学生讨论;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氢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呢?设计一个方案。(生动的情境、求知欲的驱使,学生积极设计多种方案:①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中三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最外层电子数平均,分别为4。②氯原子的最外层七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③钠原子的最外层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这样,较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思维,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引导,对于方案①,教师要让学生分辨生活中的平衡与化学中的稳定的区别;对于方案②、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析发生这两种情况的难易程度)
4.学生表演;两个学生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各方案,选择最佳方案:把“钠原子”身上最外层的那个“电子”贴到“氯原子”身上。“钠原子”因失去一个电子而变成Na+,“氯原子”因得一个电子而变成Cl-,由于静电作用而结合成化合物NaCl。(直观活泼的表演把枯燥、繁难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自然对原子与离子的概念有了初步的区分,也为原子得失电子的规律埋下伏笔)
5.师生分析:(一边分析,一边板书)
6.引导提问: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叫离子?如何区别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符号的书写应与原子有什么不同?
四、小结练习,诱发思考
1.小结:在本课题,我们学了什么?
2.练习:课本习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学案离子的形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学案:离子的形成

第2课时离子的形成
学习目标
1.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知道离子的分类。
3.知道并会写离子符号。
4.离子符号的意义。
学习重点离子的形成过程
学习难点离子符号的书写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知识点梳理
离子的形成。
1.离子:。如Na+、Cl-、OH-、SO42-等
2.离子的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的离子,质子电子。
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的离子,质子电子。
3.写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电量和电性(电量为1的可省略不写)
如:Na+、Mg2+、Al3+;Cl-、S2-、O2-……
碳酸根离子:,氢离子:,2个亚铁离子:,5个钙离子:
二、做一做
1.画出11号和17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判断属于那种类型,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电子还是容易得电子。
2.画出11号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之后的结构示意图,并观察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总数的关系。
3.画出17号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之后的结构示意图,并观察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总数的关系。
三、想一想
描述试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四、填一填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试分别举例说明。
五、测一测
1.参考下列物质的微观结构图示,其中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A.铜B.干冰C.氯化钠D.金刚石
2.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微粒是
A.原子B.分子C.阳离子D.阴离子
3.请用化学用语表示:
5个钾原子4个铵根离子2个氯离子
4.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

5.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8
2
8
2
8
2
+12
2
8
+11
2
8
+12

6.下图中的化学符号表示2个分子的是
A
B
D
C

六、说一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组内交流,然后班内汇报。
七、教后反思

最新九年级化学教案


希望您会对我准备的“九年级化学教案”感到满意,若您认为这篇文章值得保留,还请将本网页链接保存下来,方便随时查看。对于每位教师而言,课前都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相信对于撰写教案课件这一工作,老师们并不陌生。教案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和全面发展能力的有效工具。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1】

●怎样做好化学实验

如果你在实验前对实验的内容、操作方法以及有关仪器、药品的性能有充分的了解,并能严格按照操作步骤,你的实验就能取得成功,并能从中得到化学知识和无穷乐趣;如果你准备不充分,粗心大意,那就可能失败,甚至发生事故。忘样才能做好实验呢?

一、注意安全

1.注意化学药品的毒性和腐蚀性。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更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浓酸、浓碱都是属于强腐蚀药品,使用时必须特别小心,防止沾到皮肤上或溅到衣服上,如呆不慎将酸溅到皮肤上,应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如果是没硫酸,必须迅速用布擦拭,然后再用水冲洗),再用3%~5%的碳酸氢钠溶液来冲洗;如果不慎将碱液溅到皮肤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2.注意操作时的安全。在实验中如有易燃、易爆的操作,应该采取安全措施。任何实验容器口都不要对着操作者和观看者。进行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的地方进行,实验用药量要少,时间要短,有毒残渣要妥善处理。

二、手脑并用

做化学实验前一定要明确实验目的、步骤,避免盲目性。每次实验结束都要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要注重对实验进行改进,提高实验的效果。如能否使用更简单的仪器、更价廉易得的药品,能否在操作上更安全可靠,能否使实验现象更明显、结果更准确等。

●怎样掌握化学实验现象的规律

观察实验现象主要是指用眼看、鼻闻、耳听、手感等方式得到实验的现象。记忆实验现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如果能找到实验现象存在的规律,则可化难为易。我们可以根据反应条件的不同将化学实验大致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物质燃烧实验;第二种是加热固体物质实验;第三种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实验。这三类实验的现象存在的规律:

1.物质燃烧实验都有三个明显的现象

①放出大量的热;②生成了一种或几种不同于反应物(指物质的色、态、味)的产物;③固体直接燃烧则发出一定颜色和强度的光;气体或固、液体转变成气体再燃烧则发出一定颜色和强度的火焰。(描述物质的燃烧现象,一般:一光、二热、三生成。)例如,镁条燃烧的现象是:①发出耀眼的白光;②放出大量的热;③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再如,硫磺燃烧(在氧气中)的现象是:①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硫磺受热先熔化再汽化最后才燃烧);②放出大量的热;③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加热固体物质的实验现象主要包括物质的状态颜色、质量变化及产物中是否有水和气体产生

例如,加热碳酸氢铵的现象:①有一股刺激性的气味产生;②试管壁上有水珠生成;③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④试管内的白色固体逐渐消失。

3.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实验现象主要包括反应物(固态)的质量和颜色变化及溶液中是否有沉淀(包括沉淀颜色)和气泡产生,例如,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现象是有蓝色沉淀产生。

4.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注意事项

(1)要注重对本质现象的观察。本质现象就是以提示事物本质特征的现象。如铝带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白色团体”是本质现象,因为由此现象可正确理解化学变化这个概念,而发出“耀眼的白光”则是非本质现象。因此,观察实验现象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主要的观察对象。

(2)要正确描述实验现象。①不能以结论代替现象。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是“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而不能用结论“生成四氧化三铁”代替“生成黑色固体”。②要明确“光”和“火焰”、“烟”和“雾”等的区别,不能相互替代。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程类型】活动课: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教学目的】

l、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l、激趣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课时安排】l课时

【教学环节】提出课题→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实验探究→交流反馈→填写报告

【教学策略】本课题第一次出现“活动与探究”,是学生进行化学探究的开端。第一个探究活动教师可先演示,学生模仿;第二个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完成。

【课前准备】蜡烛、火柴、烧杯、玻璃导管、白纸(稍微硬些的)、澄清的石灰水

【学生活动设计】

l、对课题涉及的知识方面的疑点提出质疑;

2、每二人一组点燃蜡烛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

3、在教师的参与下进行生生交流;

4、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世界是物质的,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手段。同学们,你做过蜡烛燃烧这个实验吗?你仔细观察过燃烧的蜡烛吗?如果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学生阅读]P7"活动与探究"

[学生讨论]

1、燃烧时可能发生哪几种变化?

2、你猜想蜡烛会有哪些性质?

3、你想通过什么实验手段来证实它们?

4、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向老师咨询?

[学生质疑](可能问到的问题)

1、石蜡是一种什么物质?2、蜡烛怎么会有各种颜色?3、蜡烛是怎么制成的?4、烛芯仅是纯棉线吗?5、为什么点燃烛芯就能引燃蜡烛?6、蜡烛燃烧后越来越短是因为它都变成蜡油了吗?7、蜡烛燃烧有时冒黑烟是怎么回事?8、、蜡烛燃烧时是固体蜡燃烧还是蜡油燃烧还是有其他情况?9、蜡烛燃烧时,火焰为什么越来越高?10、吹灭蜡烛时为什么会闻到很难闻的气味?

[教师答疑](边答疑边为后面的实验探究设下埋伏,凡是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到答案的暂不作答)

[学生活动]试述实验探究的主要步骤及其目的。

[教师指导]实验步骤和观察要点:(电脑画面提示)

l、取一支蜡烛,观察其颜色、状态、气味、手感;用小刀切下一片蜡烛,将其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解、是否下沉;

2、用火柴点燃一支新蜡烛:

(1)观察蜡烛外部形态的变化,例如烛芯被点燃后大约几秒钟蜡烛熔化;周围气流稳定时、不稳定时烛火及蜡烛的外型变化;蜡烛周围温度的变化等;

(2)(如图1)观察蜡烛的火焰有无明显的层次,其颜色、亮度、温度有无明显差异(可选用火柴梗或稍硬的白纸测试);

图1

(3)(如图2)将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其内壁;然后将其迅速翻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是否有变化;

图2

3、吹灭蜡烛,观察;

4、熄灭蜡烛时,试用火柴点燃白烟,看看会给你带来什么惊喜?

5、(拓展实验)(如图3)小心地往烛焰里插一根玻璃导管,你会发现什么?用火柴在导管的另一端点燃,你又会发现什么?

图3

[实验探究]学生每二人一组,边实验、边记录、边思考;教师巡视,指导、答疑。

[交流反馈]学生代表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现象和结论)。

[反思与补充]通过交流,学生取长补短。

[总结与评价]略

(学生填写探究报告)

【课后附记】

1、课前布置学生在家观察蜡烛的燃烧非常必要,否则课上时间太紧;

2、学生可以自愿结组,这样利于配合;

3、限于时间,学生提问前教师要限定范围,以避免跑题;

4、每组可以配备小试管夹或者带铁夹的铁架台,用来固定导管,以免学生操作时烫手。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习二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3】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过程与方法:

通过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位置间的关系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的认识,渗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教学重难点:同周期、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原子的结构、性质、位置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初中我们学过了元素周期律,谁还记得元素周期律是如何叙述的吗?[学生活动]回答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过渡]对!这样的叙述虽然很概括,但太抽象。我们知道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规律。既然是规律,我们只能去发现它,应用它,而不能违反它。但是,我们能否找到一种表现形式,将元素周期律具体化呢?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找到了元素周期表这种好的表现形式。元素周期表就是元素周期表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它是人们的设计,所以可以这样设计,也可以那样设计。历史上本来有“表”的雏形,经过漫长的过程,现在有了比较成熟,得到大家公认的表的形式。根据不同的用途可以设计不同的周期表,不同的周期表有不同的编排原则,大家可以根据以下原则将前18号元素自己编排一个周期表。

[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列(按电子层递增顺序)。

[过渡]如果按上述原则将现在所知道的元素都编排在同一个表中,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元素周期表,现在我们一同研究周期表的结构。

[指导阅读]大家对照元素周期表阅读课本后,回答下列问题。

1.周期的概念是什么?

2.周期是如何分类的?每一周期中包含有多少元素。3.每一周期有什么特点?4.族的概念是什么?

5.族是如何分类的?主族和副族的概念是什么,包括哪些列,如何表示?6.各族有何特点?[教师归纳小结]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横行--周期①概念

②周期分类及各周期包含元素的个数。

③特点

a.周期序数和电子层数相同;

b.同一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1~8重复着周期性的变化,第一周期除外;c.每一周期从左到右依次是:碱金属____,过渡元素____,稀有气体____。2、纵列--族①概念

②主族和副族对比;

③特点:

a.主族的族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b.还有一个第0族和一个Ⅷ族。

[教师讲解]通过上述的学习若给大家一个原子序数,应该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出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反过来若知道某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应判断出它的原子序数和写出它的原子结构简图。这需要大家最好能记住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通过增加或减少来判断之。[随堂检测]

1、推算原子序数为6、13、34、53、88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下列各组中的元素用原子序数表示,其中都属于主族的一组元素是()。

A、142434B、263135C、51520D、111718

[作业]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

本章知识的重点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但要深刻地理解并运用它们,必须用有关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作基础。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包括分析简单化合物的形成等都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否则,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是深刻理解元素周期律和运用元素周期表必不可少的。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化合价的含义。

2.元素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能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难点化合价概念的建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

五、学生活动设计

1.由学生观察投影片中所给出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组成化合物确定原子个数比,从而复习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2.学生阅读课本,引出在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确定方法。

3.依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由同学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或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化合价的概念及含义,初步认识化合价的实质,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及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2)了解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会利用化合价原则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物主义思想。

(二)整体感知

化合价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在此以前涉及到的有化学式,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尤其是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知识是给出化合价的依据。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复习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那么,是什么决定了元素化学性质?

[回答]

[提问]下面我们看一下投影片,讨论这些元素两两组合可以组成哪些化合物?

[投影片]

写出化学式并判断每种化合物中原子个数比。

[总结]

离子化合物:NaCl MgCl2 Na2S MgS Na20 Mg0

原子个数比:1:1 1:2 2:1 1:1 2:1 1:1

共价化合物:HCl H20 H2S

原子个数比:1:1 2:1 2:1

[新课引入]

从上面的练习可以看到原子之间形成化合物时其原子个数比有确定的数值,如果不是这个比值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而元素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个数比又是由原子的外层电子决定的,也就是说,原子的外层电子结构决定了原子之间按一定数目相互化合。而这个数目就表现出了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一种化学性质――化合价。

一、化合价

[阅读]课本第62、63页。

[提问]

(1)什么叫做化合价?

(2)元素的化合价是如何表示的?

(3)化合价的实质是什么?

(4)单质的化合价为什么为零?

[学生讨论]

[回答]

[总结]

l化合价: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时的数目,叫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2.化合价的实质:化合价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化学性质。

3.因为化合价是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性质,所以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提问]化合价的正负与数值是如何确定的?化合价的原则是什么?

[讨论]

[投影片]由学生填写

二、化合价数值的确定

化合价数值化合价的正负

正价负价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化合价原则

[讲解]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总结]

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一价钾钠氯氢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氯四硅五价磷,

谈变价,也不难,

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全,

铜汞二价常见。

[练习]

标出下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1.Na20 2.Cu(OH)2 3.W03 4.Na2C03 5.NH4N03 6.FeS04

[讲解]原子团的化合价。

原子团的化合价是组成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

-1 -1 -2 -2 +2

如:

OH NO3 SO4 CO3 NH4

[讲述]那么如何根据化合价确定化学式,已知化学式如何判断元素的化合价呢?

[阅读]课本第64页例1、例2、例3。

[总结]

四、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

[讲解]参考课本第64页例1,例2,例3。

注意:

1.依据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的原则。

2.化学式的写法:正价先,负价后,标出(化合)价,找(原子)个数。

3.不能根据化合价书写不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

(四)总结、扩展

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化合价,化合价的规则以及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应注意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学习,这样可以使同学们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七、布置作业

课本第65页2、4、5、6题。

八、板书设计

第六节化合价

一、化合价

1.化合价: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时的数目,叫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2.化合价的实质:化合价是元素的化学性质。

3.因为化合价是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性质,所以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二、化合价数值的确定

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氯四硅五价磷,谈变价,也不难,

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常见。

四、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

注意:1.依据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的原则。

2.化学式的写法:正价先,负价后,

标出(化合)价,找(原子)个数。

3.不能根据化合价书写不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5】

学习目标:

理解溶液的概念,会判断常见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侯课:

请同学们把书本准备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准备上课。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溶液的形成(一)。

二、先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1分钟}

(投影)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默读教材P26-28内容,思考:

1、什么叫溶液(溶质、溶剂)?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

2、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否相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是否相同?

3、怎样确定溶液中溶质和溶剂?

5分钟后比一比谁能正确背诵上述知识点并解答相应的习题。

(二)检查自学效果

1、课本P32习题一、选择题1-3二、填空题

2、观察下列实验现象,从溶质角度分析可得到什么结论

P27实验9-2P28实验9-3

三、后教

(1)先交换课本后更正。

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两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请举手。(指明优生更正)

(2)讨论:(先让优生“兵教兵”,优生讲的不对或不全的,教师更正或补充)

评选择题:

分别说明溶液的特点,溶质和溶剂,引出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归纳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评填空题:

巩固学生关于溶剂,溶质的概念,加深对于概念的理解。

评第三题: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由此得出的结论。(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液体。)

四、当堂训练,导学案P30-31

必做题1-13

选做题14-15

五、精讲、点拨,更正、小结.

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6】

一.知识教学点

1.酸的分类、命名。

2.酸的通性。

3.金属活动性顺序。

4.pH——酸碱度的表示法。

5.碱性氧化物。

6.中和反应的概念。

二.重、难、疑点及其解决办法

1.重点:酸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及溶液的pH值。

2.难点:使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掌握一些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

3.疑点:

(1)金属活动性顺序。

(2)酸碱性与酸碱度。

4.解决办法:

(1)通过复习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概括出酸的通性,既让学生了解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又培养了他们的比较、归纳能力。

(2)通过学生分组做实验8-19,理解金属的活动性是不同的,进一步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3)通过学生自学第三节有关pH值的内容和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使学生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

三.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第二节的内容。

一.酸的分类和命名

[教师活动]:课前准备一些习题,上课时让学生完成下列习题:

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HCl、HNO3、H2CO3、H2S、H2SO4、H3PO4

[教师活动]:通过学生写出上述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引导学生可按酸的组成情况抓住共性来考虑怎样分类。酸可以按是否含有氧元素可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或者按电离时能生成氢离子的个数,可以分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两种方法进行分类。最后从熟悉的含氧酸和无氧酸的名称抽象出酸的命名方法。

[板书]:含氧酸:HNO3、H2CO3、H2SO4、H3PO4(某酸)

无氧酸:HCl、H2S、HI、HBr(氢某酸)

一元酸:HCl、HNO3、HI、HBr

二元酸:H2CO3、H2S、H2SO4

三元酸:H3PO4

二.酸的通性

[教师活动]:通过复习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概括出它们的共性——即酸的通性。

[板书]:

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活泼金属=盐+水

3.酸+碱性氧化物=盐+水

4.酸+碱=盐+水

5.酸+某些盐=新盐+新碱

三.金属活动性顺序

[演示实验]:做实验8-19,铜、银、锌、镁、铁与稀硫酸反应,由实验现象讨论其实质,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不同种金属其化学活泼性是不同的,由此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通过看书阅读得出以下两点:

[板书]:

(1)金属活动性是指金属原子在水溶液中丢失电子的能力,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中就越容易丢失电子变成离子,它的活泼性就越强。

(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则不能。

[教师活动]:最后强调:“酸+金属=盐+氢气”中:

①金属必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的前面;

②酸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

③金属如果是铁,则生成亚铁盐。

[板书]:四.pH——酸碱度的表示法

[提问]:如何试验溶液中是呈酸性还是呈碱性?

[教师活动]:通过学生的回答,举一些例子说明在生产、科研、生活中,有时只知道溶液是呈酸性或呈碱性还是不够的。例如,电镀厂的酸液和人体的胃液都是酸性的,但是两者所起的作用却大不相同。引出溶液的酸碱度,即溶液酸碱性强弱的程度,进一步引出pH值和pH值的范围和如何测得溶液的pH值。

最后请学生阅读有关材料,使他们体会测定溶液酸碱度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实际意义。

[板书]:pH值的范围:0—14

7

0——————————————14

中性

酸性增强 碱性增强

pH值=7时,溶液呈中性。

pH值>7时,溶液呈碱性。

pH值

测定溶液中pH值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四.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P164页习题。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7】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及乳化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及特征。

3.初步分清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

4.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二)、能力及情感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溶液的概念及特征。

三、教学难点:

1、悬浊液、乳浊液及溶液的概念理解

2、正确理解溶解与分散及乳化现象。

四、教学课型:实验探究、讲授型

五、课时:1课时

六、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五章《金属的冶炼与利用》中已接触到溶液,如硫酸铜溶液等,但学生对溶液的概念和特征是陌生的,且第七章《酸碱盐》将重点学习酸、碱、盐溶液的性质和用途,因而这章的学习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七、教学准备:(仪器)略

八、教学过程:

一、溶解与乳化

引课:

[师提问]: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化学方程式(湿法冶金)

学生板书:略

[师提问]:你们知道硫酸铜溶液是如何配制的吗?在配制过程中有什么现象?硫酸铜的溶液的性质与纯水的性质有哪些不同?

[师生互动]:填表6-1物质分散到水中的事例和应用

[师引导]: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探究1(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与探究2(乳化现象)

[师生互动]:师生实验探究过程(略)

[师引导]:选择实验小组汇报探究1的现象,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点评并展示学生的实验成果。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粉笔灰:浑浊固体小颗粒悬浮分层

植物油:浑浊液体小液滴悬浮分层

高锰酸钾:红色透明液体稳定不分层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归纳出悬浊液、乳浊液及溶液的概念及特征,重点是对溶液的概念及特征的解读。

1、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例:浑浊的黄河水;石灰浆及墙体涂料等。

2、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橡胶树的乳胶等。

3、如果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例:生理盐水、糖水、碘酒等。

[师引导]:学生自我归纳:溶液的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

[师提问]:1、溶液是否一定是无色的?

2、溶液是否一定是液态的?

[师引导]:归纳出生活中最常见的是液态溶液,但也有固态及气态溶液;溶液也不一定是无色的'。举例(略)

[师提问]:粉笔灰溶解到水中这句话对吗?糖溶解到水中呢?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理解溶解是特殊的分散过程

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师生互动]:选择实验小组汇报探究2的现象,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点评并展示学生的实验成果。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归纳出乳化现象、乳化剂的概念及乳化作用。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生]:学生课堂练习

[师生互动]:课堂练习分析点评。

[师总结]:(略)

[作业布置]:P9页1、2、

板书

一、溶解与乳化

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可形成:悬浊液

乳浊液

溶液

2、溶液的定义:

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3、溶液的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

4、溶解是特殊的分散过程

5、乳化:我们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8】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归纳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步骤和方法。

阅读书本79-81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农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很多,其中氮、磷、钾需要量较大,因此氮肥、磷肥和钾肥是最主要的化学肥料。

2.拿出常见的氮、磷、钾肥让学生观察,然后填写下表:

(1)氮肥中一定含有氮元素,磷肥中一定含有磷元素,钾肥中一定含有钾元素。给出2分钟的时间,二人一组,一个同学说 出化肥名称,另一个同学写出化学式并说出这种化肥属于哪种肥料。

(2)氮肥中氨水是液态;碳酸氢铵有强烈的氨味,应密封保存。

(3)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算出一种氮肥的含氮量,让学生说出每种氮肥的含氮量,记住。

(4)给出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说出农作物的症状,由其他学生说出这种作物需要施用哪种肥料。

3.有些化肥中同时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这样的化肥叫复合肥料。如NH4H2PO4、(NH4)2HPO4、和KNO3等。

总结归纳化肥的作用时,尽量简洁。氮肥长叶;磷肥长根;钾肥长茎。农作物哪一部分出了毛病,就施哪种肥料。

1.为了防止枇杷裂果,果农要适时适量地施用钾肥,下列物质中属于钾肥的是(A)

3.小明家的小麦出现大面积倒伏现象,你认为应增施的化肥是(A) A.氯化钾 B.碳酸氢铵

阅读书本82-83页的有关内容,同学们自己动手作演示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氮肥(氯化铵、碳酸氢铵)、磷肥(磷矿粉、过磷酸钙)和钾肥(硫酸钾、氯化钾)的外观、气味和在水中的溶解性,归纳它们的性质。

2.取下列化肥各少量,分别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能否嗅到气味?

1.上述实验中,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它们反应的实质是哪几种粒子在一起发生了反应?

2.如何检验某种物质里是否含有铵根离子?

先取少量的待测物质于研钵中,加入熟石灰研磨,把润湿的pH试纸放在容器口的正上方,润湿的pH试纸变蓝色,证明该物质里含有铵根离子。

阅读书本83页的有关内容,如何鉴别氨水、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和尿素?

(1)氮肥中氨水是液态;碳酸氨铵有强烈的氨味,据此可直接将它们与其他氮肥相区别。

(2)取剩余的氮肥各少许于研钵中,加入熟石灰研磨,有氨味的是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无氨味的是尿素。

(3)取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的溶液各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钡,产生的白色沉淀是硫酸铵,化学反应方程式(NH4)2SO4+Ba(NO3)2 2NH4NO3+BaSO4↓;无沉淀的两种溶液中再滴加硝酸银溶液,有沉淀的是氯化铵,白色沉淀是氯化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NH4Cl+AgNO3 NH4NO3+AgCl↓;无沉淀的是硝酸铵。

B.含Cl-的盐溶液能与AgNO3溶液反应,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C.含SO42-的盐溶液能与Ba(NO3)2溶液反应,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D.某盐能与盐酸反应放出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盐一定是只含有CO32-的盐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9】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

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1.向盛有20°C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NaCl与KN03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g20°C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它们溶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g20°C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大要素:①一定温度下;②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溶质的质量。

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资料。

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

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直观,不能表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 趋向,下面我们寻找另一种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

请同学按教材P36~P37要求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03。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0H),。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我们研究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

1.展示教材P38讨论,并回答有关问题。

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1.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小,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

2.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利用所学知识和阅读教材P38~P39资料讨论回答。

本节课学习了了固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了解了固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并且通过 活动与探究总结出了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我们还可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九年级化学教案【篇10】

1.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根据反应原理设计物质制备实验方案的基本思路。

(2)掌握氨的催化氧化实验成功的关键和基本操作技能,提高改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3)研讨氨催化氧化法制硝酸实验的教学方法。

2.实验步骤

(1)结合中学化学实验室现有条件,设计几种氨的催化氧化实验的简易演示实验方案,并画出实验装置图。

(2)制备所选用的催化剂。

(3)根据所选方案,进行氨的催化氧化实验。要求既能看到催化剂保持红热,又能看到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生成,且不出现白烟。(烟是固体小颗粒,烟是气体小液滴。NH4NO3是烟,浓氨水和浓盐酸形成雾。)

3. 提示与思考

(1)本实验中你将如何获得氨气和氧气?说明理由。 (2)如何制备催化剂?

(3)请你分析,氨水浓度太高或太低会对实验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实验过程中,氨气能否全部被氧化?如果有未被氧化的氨气,是否需要除去?应怎样除去?

(4)在实验过程中你是否观察到了异常现象?请你分析这些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

(5)请总结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和操作技术。 4. 实验教学设计

设计实验教学方案,讲授“氨的催化氧化”。

文章来源://m.jab88.com/j/74092.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