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期末复习资料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期末复习资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期末复习资料

知识要点归纳: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

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

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

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

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

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

小编推荐

二年级上册数学《表内乘法》期末复习资料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二年级上册数学《表内乘法》期末复习资料》,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二年级上册数学《表内乘法》期末复习资料
知识要点归纳:

1、乘法的含义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的简便算法。如:计算:2+2+2=6,用乘法算就是:2×3=6或3×2=6.

2、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⑴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的方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可以先写相同的加数,然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的个数,最后写等号与连加的和;也可以先写相同加数的个数,然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最后写等号与连加的和。

如:4+4+4=12改写成乘法算式是4×3=12或3×4=12

4×3=12或3×4=12

︰:::::

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相同加数和

⑵乘法算式的读法。读乘法算式时,要按照算式顺序来读。如:6×3=18读作:“6乘3等于18”。

3、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实际表示的意义

在乘法算式里,乘号前面的数和乘号后面的数都叫做“因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积”。

4、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一道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如:

4×5表示5个4相加或4个5相加。

5、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6、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7、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法:乘数×乘数=积
加法:加数+加数=和和—加数=加数
减法: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8、在9的乘法口诀里,几乘9或9乘几,都可看作几十减几,其中“几”是指相同的数。

如:1×9=10—19×5=50—5

9、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如:

加法:3+3+3+3+2=14乘加:3×4+2=14乘减:3×5-1=14

10、“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用:这个数×倍数或倍数×这个数。

11、有几个相同加数,就是这个相同加数的几倍。如:3个5,就是5的3倍。

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期末复习资料


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期末复习资料

知识要点归纳:

1、角:像红领巾、三角板、钟面、等实物上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的角。

2、角各部分的名称: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如右图。顶点

3、角的特点:①一个顶点,两条边(两边是直的);②它的两条边是射线不是线段;③射线就是只有一个端点,不能测量出长度。

4、用直尺画角的方法:画角时先确定一个点,用直尺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5、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宽度有关。

6、角的两边张得越大,角就越大。

①②③按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是:①﹤②﹤③

7、★画直角的方法:①画一个点②从这点起画一条直线

③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所画的直线重合,直角顶点与所画的点重合

④沿三角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⑤画完直角要标上直角符号

8、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边。

9、三角板上的3个角中,有1个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都是直角。

二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资料


二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资料读读记记。

1、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在一个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算式里,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的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在一个有小括号的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3、数位顺序表

……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

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10个一是十

10个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10个一千是一万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4、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在表示较远的距离时,用“千米”作单位。步行每时约走3千米,骑自行每时约行15千米,汽车每时约行60千米。

5、笔算多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算起;③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笔算多位数的减法时,要注意: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哪一位不够减,就向前一位借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6、验算加法,可以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也可以用和减去一个加数。验算减法,用结果(差)加上减数。验算有余数的除法,用商乘除数再加余数。

7、一个角有一个顶点,有两条边。角的两边张口小,角就小,角的两边张口大,角就大。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钝角都比直角大。

8、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与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四条边,对边分别相等。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9、

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第2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第3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用具: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板书:“米”)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四.扩展练习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4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

课本5页及练习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二年级上册数学《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期末复习资料


二年级上册数学《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期末复习资料

知识要点归纳: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法估算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是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估算。估算时,把这个数估成与他最接近的整十数再去计算。

4、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

1、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

2、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加法;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减法计算(注意:用大的数减小的数)。

3、关于提问题的题目,可以这样提问:

①…….和……一共…….?

②……比……..多多少/几……?

③……比……..少多少/几……?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jīnqiūyānbōshuǐxiānɡlúwěihétánɡ

xīyánɡɡuīzhōuyúɡēfēnɡyèdēnɡhuǒ

yuèɡuānɡlǐpàoyànhuǒkuánɡhuānshénzhōu

jiǎnyuèbǐjiānwāixiécǎisèhǎilùkōnɡ

lúzàozhuōzimǎpǐwěibāzhānɡkāi

huàjiāhémiáolónɡwánɡpiānpánɡmiáohónɡ

zhǔnshíhuāmāotiěkuàijiǎojiānmòyào

第二单元

lǎoshītónɡxuéjiāowàiɡuǎnɡchǎnɡliánɡfēnɡ

bēnpǎozhuīzhújiàohǎnyīwànɡwúbiān

nónɡtiánbáitùběijīnɡchénɡɡōnɡshēnbàn

kāixīnhuānhūtiānkōnɡsìmiànbāfānɡ

lǐhuāhǎiyánɡfēibēnqiānyánwànyǔ

mínɡliànɡjǔshǒujùzicǐshícǐkè

tiàoyuèyīnɡyǔɡǔshījiàoshīshǒuxiān

ānjìnɡyìsizhàopiàncénɡcìlǐzi

huìchénɡtánɡdàirénshānrénhǎi

第三单元

pópolǜsèlínjūdàitìnánwànɡ

wǎnɡrìtónɡniánnínhǎodàilǐnɡtiányě

qīnɡbōɡēshēnɡhuānlèjiǎojiānnónɡlǜ

xiǎoyuànzǒujìnzhīyèxiāochúshēnjìn

huāxiānɡlǎoshīfēikuàishēnqǐnɡfǎnfù

tèbiébǐjiàoyuánláixǔduōshēnɡcún

rónɡyìzhújiànyánjiūdàodáyǔwén

yībǎifāxiànjīnɡchánɡzuòyònɡfēichánɡ

第四单元

dònɡyáosuànmìnɡdǎɡǔshēnɡmìnɡcùjìn

hǎobāshāndǐnɡpánxuántáitóuɡāoxìnɡ

zǒnɡsuànxiànzàiliánɡqìshīwànɡnánwànɡ

shíjiēdàodáhēshuǐkǒukěshànliánɡ

shuānɡshǒuhūxīzhǎnxiànjiējícānɡbái

lǎolánɡnònɡzānɡchījīnɡwēnhédàoliú

zhēnɡqìpūqùfǎnzhènɡháiziɡùyì

wánnònɡdiāozǒufēixínɡdēnɡshānshǒuzhǐ

déyìxuánzhuànniúròuyáoyáowěibā

dàochēchànɡleqiláiyǎnzhūyīzhuǎn

jīnɡchánɡbùzhībùjuéméiyǒuhuídá

第五单元

hánliúbīnɡxuělàméiběifēnɡcānɡsōnɡ

zuǐbācuìzhúmǎyǐhuáxuětiàoshénɡ

cìdāotǔqìshézúsàiběixìnɡhuā

jiānɡnánhǎidǎojīnyújiāoyánɡɡāoyuán

tínɡtáitínɡchēwénmínɡchībǎoniǎomínɡ

dànshìshūbāobǎomǎnshuǐpàohuǒpào

mínɡjiàoěrduoshēnhónɡjiànwéntínɡdiàn

diànshǎnléimínɡjiāoyánɡsìhuǒbīnɡtiānxuědì

第六单元

zhǔxíyánānyùdàobǎoɡuìzhīdɑo

huídácānjiāɡémìnɡdiǎntóuwānqū

tónɡzhìhónɡjūnhuìshīshēnɡchǎnbìxū

shǒuzhùzhēnɡqìquànshuōbìnɡqiěrìjì

xuéyìjuéxīnméiyǒuhuòzhěméiyǒu

zhùshìjiànjiànlínɡhuójīnɡɡuòshānɡānɡ

shuōhuàkǔliànchénɡwéijǐnzhānɡshǒuxīn

dònɡyáozhōnɡyúchōnɡdǎozhìlǐzhūhónɡ

dìxínɡdàilǐnɡnónɡtiánwěidàjìnɡōnɡ

hàichónɡtōnɡɡuòbèizihónɡshuǐshíhou

āndìnɡmínɡzìcónɡcǐyōuxiùliúxuě

fāshēnɡshīqùshēnbiānqīnshēnɡniánjì

dāyinɡshēnqínɡtónɡyìqǐnɡqiúzàisān

shìchǎnɡníɡūkǒnɡquèzhùlǐhànzì

dàidàixiānɡchuánqiānxīnwànkǔlǎobǎixìnɡ

shìjièwénmínɡwújiākěɡuīyínɡyǎnɡfèi

第七单元

máquèyícìchūrùyùwànɡyìcénɡlóu

huánɡhéɡāolóuqiónɡkǔmùbiāoɡènɡjiā

yādǎotǐnɡlìérqiěděnɡdàibiànhuà

ɡāojiéqīnɡsōnɡdònɡwùshānɡliɑnɡɡēɡe

jiēdàizuānyánnuǎnhuoɡuòdōnɡbīnɡxuě

kuàilèqīnɡwānánfānɡdìèrshēnɡhuó

yáoyuǎntuìquèdōnɡtiānsuǒyǐzhīhòu

xiǎnyǎnbúlùndùɡuòyǐnyònɡchuánshuō

jiébáizuǐbɑtóudǐnɡɡùxiānɡbǎoshí

第八单元

piāodànɡfānchuánqīnɡbōhúmiànbáifān

chùchùzánmenxīnniánpiànpiànlóufánɡ

zhuānɡmǎnzhìzàoyíyànɡzuòkèwánshuǎ

hūránláibùjíxǐshǒuɡānjìnɡkěshì

dōnɡɡuāyízhènfēnɡlántiānbànɡwǎnxīyánɡ

rìluòyǐjīnɡxīxiécìyǎnɡuānɡmánɡ

zhuànɡlìxiǎndemànmànxiàchéncànlàn

duōyúzhànɡhónɡqǐfúmǎnmiànhónɡɡuānɡ

bèihòushēnlándànɡqīnɡbōpiāomǎnhé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资料(北师大版)


数学二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小资料
班级姓名
乘法:
1、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例:(1)
图中表示3个4相加,乘法算式是:3×4=12或4×3=12
(2)1把的单价是6元,买3把需要多少元?
算式是:3×6=18(元)或6×3=18(元)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例:(1)小明今年7岁,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5倍,爸爸今年多少岁?
算式是:5×7=35(岁)或7×5=35(岁)
(2)香蕉有多少个?
苹果:
香蕉:
算式是:5×3=15(个)或3×5=15(个)
除法:
1、平均分就是要分得一样多。
2、平均分有两种情况:
①平均分成几份。
例:平均每袋装()个篮球。
算式:12÷3=4(个)
②每几个分一份。
例:把下面的苹果分给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2个,可以分给()个小朋友。
算式:12÷2=6(个)
3、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
4、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计算。
例:
3元12元
的单价是的几倍?算式是:12÷3=4
测量:
1、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cm)、米(m)作单位。
2、测量较短物体长度时,用厘米做单位比较合适;测量较长物体长度时,用米做单位比较合适。
3、1米=100厘米1m=100cm
人民币:
1、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2、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测量的能力。

3.进一步树立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生动手动手进行实际测量,学会用不同参照物表示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

1角硬币、回形针、三角板、橡皮、小刀、铅笔、方木块。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激发兴趣

孩子们,每天我们都要使用数学书,它是我们的好朋友,那你们知道数学书的宽有多宽、长有多长吗?(估计宽度和长度,可以用手比划。)

1.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量同一长度。

(1)如果不用尺子量,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数学书的宽有多长?

(2)请你选择自己的工具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然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测量结果。

(3)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1)选一组汇报。

提问:你是用什么去量的?用了几个什么东西?

学生边回答,边板书:

量数学书的宽,用了(7)个1角硬币。

用了(5)个回形针。

用了(4)个三角形。

用了(15)个方木块。

提问:你们都是量数学书的宽,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小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得的结果不一样。

(2)全班同学汇报。

用1角硬币的量的结果,用曲别针量的结果,用三角形量的结果,用方木块量得的结果。

提问:通过测量数学书的宽,为什么用1角硬币去量都有7个那么长,用回形针去量都有5个那么长,用三角形学具去量都有4个那么长,用方木块去量都有15个那么长?

根据你们刚才的测量,从中你想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

教师小结: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3.看书观察教科书P1左下图,用不同颜色,大小一样的方木块量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口述:不管是什么颜色的方木块,只要大小一样,量得数学书的宽都是15个方木块那么长。

二、用不同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测量。

要求:请同学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手指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汇报。

提问:你用什么东西去量?量什么?有几个那么长?

教师从中找出标准不同,数量相同东西。如没有,引导学生看书。

3.看教科书p1右下上图。

提问:数学书的宽有几个回形针那么长?(5个)

铅笔盒的长有几把小刀那么长?(5个)

提问:数学书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铅笔盒的长有5把小刀那

么长,都有5个那么长,它们的数字相同能说明数学书的宽与铅笔

盒的长是一样长的吗?你能说说理由吗?

4.继续看教科书P1的插图。

提问:桌子有几支铅笔那么长?(4支)

铅笔盒有几把小刀那么长?(5把)

桌子和铅笔盒比,哪个长?(桌子长)

提问:桌子才有4支铅笔那么长,而铅笔盒却有5把小刀那么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呢?(从中让学生说出并体会到比的标准不同)

提问:用我们手中的各种不同的东西去量物体的长度,能真正比出、量出物体的长度吗?为什么?

小结: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看出他们量的物体标准不同,就不能正确量出物体的长度。

提问:你们能想出个好办法量出物体的长度吗?(用同一种物体做标准去量)

看教科书P1右下图。

提问:量数学书的宽和量铅笔盒的长用的物品一样吗?

教师讲述:量的物品一样,我们就说量的标准相同。

提问:你能看书谁的长?谁短吗?说说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教师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操作中,知道了测量时只有用统一的标准去量,才能真正测量出物体的长度。

三、练习。

1.教科书P2“做一做”1。

看图回答:以谁做标准?(以方格)

口头回答:豆角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胡萝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剩下的请同学先看再填。

2.教科书P2“做一做”2。

提问:看书回答他们是以什么为标准来量桌子的长和高,椅子的高呢?(用没用过的铅笔)

指导测量的方法:下面老师请你们用整枝的铅笔去测量。方法是从桌子的一端开始,对齐后一次接一次,这样测量结果才比较准确。

学生动手测量,并汇报测量的结果。

3.教科书P2“做一做”3估一估。

提问:题中都有什么?以谁做标准?

“估一估”就是让我们用眼睛观察,看每种物品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那么长。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

量数学书的宽,用了(7)个1角硬币。

用了(5)个回形针。

用了(4)个三角形。

用了(15)个方木块。

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设计理念]: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数学书第3页例2和练习1的1-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教具准备: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物体长短难以说清楚,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测量的不便。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接着出示课本图(幻灯机出示)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课本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数学课本短边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铅笔盒长边有5把小刀那么长……。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粉笔、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设计意图]: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简单问题的能力。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一)、认识厘米
1、课件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
师: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1)、在尺子上有很多数。(课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
师:有数。你们按顺序自由地读一读。
(2)、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是0)。
师:0咱们以前已经认识了,那你们猜猜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生思考回答)。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并板书)
(3)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尺子上还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尺子上还有字母“cm”)。
师:“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认识厘米。
(板书课题)
2、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1)感受1厘米的长度。
师:(出示课件一厘米的正方形)你们看,正方形的边是多长?
学生们交流
师引:同学们,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你知道小正方形的边多长。(学生说方法)
师:请你们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同桌可以相互验证。
师:你们再看看,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1厘米长呢?学生汇报验证。
师引导学生发现尺子上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长。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来认识。
(2)身边的1厘米。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1厘米是多长,下面我们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
小纸条的短边长是1厘米。
图钉的长是1厘米。
小方块每边条的长是1厘米(全体验证小方块每条边是不是1厘米长)。
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厘米,之后汇报,投影反馈。)。
3、巩固1厘米的表象。
师:用手比画一下,1厘米是多长呢?
(学生比画出1厘米的长度)
师:互相看一看。记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呀?(生闭眼想像)
4、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出示课件2厘米纸条)你们看,这一段是几厘米长?
学生说长度,并说认得方法。
师:(出示课件4个1厘米小正方形)那4个1厘米是多长?
学生说方法。
师:你们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长的一段吗?
(生指出后汇报是怎么指的)
(二)、用厘米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通过先估计再测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估测能力。
1、估几厘米
师:请你们把蓝纸条举起来。咱们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
(二)量几厘米
师:究竟是几厘米长呢?咱们用尺子来验证一下。
(学生试着用尺子进行测量,量好了的可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师:请大家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然后在括号内填数字。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4、深化练习。
⑴你们还想测量什么?
⑵让学生把没有测量的物体拿出来。(分小组进行)
⑶小组讨论,根据本组要测量的对象,怎样测量?
⑷小组讨论后动手测量。
⑸汇报。
5、开放练习。
出示一张学生成绩通知单,提出问题,要印50张成绩通知单,请你去购买白纸。怎么办,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⑴用估计方法,估计要买的白纸的长和宽。
⑵用测量工具量出白纸的长和宽。
①用手指比一比。②用眼估计。
四、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课堂结束之际,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对知识起到概括的效果,再一次让学生清晰地对知识进行再现。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
学会了用刻度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总结了测量的方法,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在生活中,见到较短物体时,我们应先估测它的长度,再用刻度尺实际量一量,比一比,看谁估测的准。

《认识长度单位—米》
——人教版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长度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虽然学生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和基础,但是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对于二年级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来说,学习起来会感到有点抽象。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全单元分4课时完成,本教学设计为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估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情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米用M表示,知道1米=100厘米。
难点:认识米的长度单位,知道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1米长的纸条八条、米尺

【设计理念】
因为长度单位的选择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设计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提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厘米:
1、在尺子上分别找出1厘米、5厘米、10厘米的长度。
2、用自己的尺子测量一下数学书的长度。
【设计意图】对旧知识的回顾,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铺垫。
3、教师过渡语:小朋友真棒,对厘米的认识真好,那谁能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帮老师一个忙呢?
二、量一量讲台的长度,看谁量得又快有准确。
1、请一名学生上来并用自己的学生尺跟老师(用米尺)比一比,量一量讲台的长度。
2、提问:谁快点?(老师),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快吗?(可能有的学生回答因为老师用的尺子长或老师用了米尺)
3、引出米尺并认识米尺:请学生观察米尺是怎样的?与学生尺有什么不同?
4、小结:米尺与学生尺一样都是用来测量物体的,上面都有数字和刻度线,都是从0开始(0是起点),量物体时都是把尺子的起点(0)对准物体的一端,并与物体平衡,然后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米。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与学生进行比赛的活动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对学习新知的求知欲望,对于米尺更感兴趣,渴望认识学习的情感。
三、学习厘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1、米尺从0端到末端就是1米,那你想知道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吗?
2、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测量,并感知1米=100厘米。
3、汇报交流学习结果:请各组的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得出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在建立米的观念时,由于长度较大,个体不易完成操作,就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让学生在小组里利用自己的学生尺,合作测量1米长的纸条有多少厘米。(学生利用教师课前准备好的1米长的纸条进行测量,纸条上有10个大格,要求学生测量出每个大格之间有几厘米长,然后再数数一共有几个格,是几厘米。
四、练习巩固:
1、请出一名学生,教师用长纸条测量该学生的身高,并估一估该生大约多高?
2、学生在小组内相互测量各自的身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组里利用自己刚才测量出来的长纸条为组里其他同伴测量身高,让每个学生动手测一测,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始终。

五、知识运用:
1、课件出示练习:
(1)填写长度单位:厘米或米。(要求学生用手比划)
【设计意图】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有所经验积累。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用手比划出厘米和米的长度,切身感受实际的长度,对区分厘米和米单位的机会,注重学生个体参与的过程性与实效性,让学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有效参与,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2)完成练习纸上的练习:
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②1米=()厘米100厘米=()米
5米=()厘米200厘米=()米
③测量较长的物体是,我们一般用()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用()作单位。
【设计意图】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对知识进行巩固、加深。
六、卷尺(简单介绍)
七、小结: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要测量物体时可以用学生尺或米尺,如果要测量较小的物体,我们就用()尺方便些,如果测量较大物体时我们就用()尺比较方便。
《认识长度单位—米》
——人教版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长度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虽然学生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和基础,但是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了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课堂教学首先设计了让学生测量身边物体的长,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并能运用。全单元分4课时完成,本教学设计为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尺、米尺

【设计理念】
因为长度单位的选择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设计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提高。
【教学过程】
一、米和厘米的复习
回顾梳理
1、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2、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3、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4、教师进行小结,并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节课的活动做好铺垫。
二、进行练习。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学生活动)
3、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动手量一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
三、复习厘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1、米尺从0端到末端就是1米,那你想知道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吗?
2、做一做
(1)我估计我的铅笔盒长()厘米,用尺量铅笔盒的长是()厘米。
(2)请你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3)细心算一算
7厘米+8厘米=()厘米30厘米+6厘米=()厘米
100厘米–40厘米=()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3、知识运用:
(1)抢答题:(课件出示练习)填写长度单位:厘米或米。
黑板长约4()我们的身高约130()
旗杆高15()橡皮擦长3()
小红的手臂长约40()床长2()
爸爸的鞋子长25()我们的房子高3()
4、思考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来量。
【设计意图】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对知识进行巩固、加深。
三、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到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物体,如果要测量较小的物体,我们就用()作单位,如果测量较大物体时我们就用()作单位。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资料(人教版)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资料(人教版)

一.近义词

徐徐—慢慢仍然—依然自豪—骄傲浓密—稠密惋惜—可惜

常常—经常正好—正巧年迈—年老保护—保卫环绕—围绕

展现—展示节省—节约茂密—茂盛犹如—仿佛雄伟—雄壮

四周—周围奇怪—古怪哄骗—欺骗一定—肯定容易—简单

称赞—夸奖而且—并且遥看—远望准确—正确忠实—忠心

清新—新鲜往常—平常兴奋—激动在意—在乎巴望—渴望

焦急—着急仔细—细心引路—带路惊讶—惊奇出世—出生

幸亏—多亏斥责—批评发现—发觉无数—许多灭绝—灭亡

二.反义词

枯—荣浓—淡静—动稀—稠加—减弯—直宽—窄

善—恶穷—富强—弱胜—敗贵—贱哭—笑对—错

粗—细满—空买—卖借—还年迈—年轻稀少—稠密

弱小—强大保护—破坏勇敢—胆小糊涂—明白欢送—欢迎

节省—浪费容易—困难慌乱—沉着骄傲—谦虚喜欢—讨厌

仔细—粗心认真—马虎欺负—保护讨厌—喜欢严寒—炎热

安全—危险乌黑—雪白沉甸甸—轻飘飘黑沉沉—亮堂堂

冷冷清清—热热闹闹隐隐约约—清清楚楚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反义词成语:

贪小失大小题大做黑白相间七上八下取长补短问长问短

以少胜多九死一生黑白分明深入浅出轻重倒置

颠倒词:

上马井水子女子孙雪白下乡

马上水井女子孙子白雪乡下

三.数量词:

一株竹子一丛玫瑰一股清泉一座水塔一面镜子一片空地

一滴雨点一位叔叔一个湖一串葡萄一条龙船一串花炮

一只象脚鼓一条头巾一座立交桥一束灯光一条金鱼一位先生

一张邮票一张画一枚别针一台机器一根旗杆一片乌云

几条雨丝一声春雷一行白鹭一阵大风一条彩虹一块石头

一册书一片陆地一盏灯一张便条一个信封一座山

一个园子一所房子一棵禾苗一个蛋一个影子一颗星星

一把勺子一种说法一片黑暗

数字词:

千方百计四面八方五光十色一心一意六神无主一本正经

三心二意七上八下九牛一毛万众一心读书百遍

ABB:

黑沉沉沉甸甸懒洋洋乐滋滋暖烘烘明晃晃亮堂堂

AABB:

开开心心风风雨雨红红火火丁丁冬冬明明白白热热闹闹

冷冷清清滴滴答答隐隐约约轻轻松松清清楚楚干干净净

深深浅浅高高低低粗粗细细长长短短大大小小多多少少

又A又B:

又尖又长又大又红又细又长又高又大又大又圆又肥又大

又白又胖又快又好

ABAB:

雪白雪白学习学习打扫打扫打听打听活动活动讨论讨论

研究研究商量商量检查检查

ABCC:

银光闪闪千里迢迢文质彬彬

AABC:

栩栩如生井井有条多多益善点点灯光头头是道

ABAC:

诚心诚意自言自语尽心尽力自作自受自由自在

越来越高越来越亮越来越响越下越大

A来AB:

转来转去走来走去飞来飞去跳来跳去跑来跑去

四.知识点:

1、白居易:16岁写《草》

2、市花:北京—月季花、洛阳—牡丹、香港—紫荆花、澳门—莲花、宁波—茶花福州——茉莉花

3、民间流传(雷锋):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4、北京公园:颐和园、圆明园、天坛、北海、景山、香山

北京古代建筑:长城、故宫;

北京现代建筑:人民大会堂、国家图书馆、中华世纪坛、首都国际机场

5、我国有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节日:傣族——泼水节,彝族、白族——火把节

6、我国有4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28个省、自治区:浙江、黑龙江、河北、广西、海南、台湾

7、世界最早的邮票是(英)国发行的。中国最早邮票是1878年清政府发行的大龙邮票。

邮票用来纪念重要的人物和事件,被称为“微型百科全书”。

8、很多动物和植物由于特殊的地壳运动被埋起来,死后没有腐烂。很多年后,这些动植物就成了“化石”,我国第一具恐龙化石的骨架是在云南省出土的。

9、戴嵩作品:《三牛图》、《归牧图》

现代画家: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李苦禅画鹰

10、公民道德基本要求: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11、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

12、张衡是汉朝天文学家和文学家,发明了“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地震方向的仪器。

古代科学家:祖冲之李时珍蔡伦

当代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李四光

13、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名人名言:

1、知识是我们飞向天空的翅膀。

2、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

3、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4、科学的未来,只能属于勤奋而又谦虚的下一代。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比喻句:

1、茂密的枝叶像凉棚似的,遮住了阳光。

2、夜晚,环形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3、五颜六色的裙子徐徐张开,就像一把把雨伞。

4、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5、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6、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七星。

读读背背:

①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

②②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

③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④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

⑤花要叶扶,人要人帮。

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⑦帮助别人的人,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⑧诚心能叫石头落泪,实意能叫枯木发芽。

重点句子:

多么多么:

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呀!夜晚的北京多么明亮多么辉煌!

课文背诵

1、小草从(),那是春天的眉毛吧?()一朵两朵,那是(),树木()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丁丁冬冬,那是()?

春天来了!我们()到了她,我们()到了她,我们()到了她,我们()到了她。她在(),在风筝尾巴上();他在喜鹊、杜鹃嘴里(),在()、()。

2、《草》白居易

(),()。

(),()。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篱()疏疏(),()。

()蝶,()。

3、泉水流进(),()提着瓦罐来()。泉水说:“(),()!我的水(),山上有()。”泉水流过(),()照见了自己()。泉水说:“(),()!我的水(),像()的大镜子。”泉水流到(),果树()。泉水说:“(),()!我的水(),喝饱了,你们能()。”泉水(),画眉鸟在()。泉水说:“(),()!我的()很美很美,正好为你()的歌声伴奏。”丁冬,丁冬,欢快的泉水()跑下山去,一路上遇到了()。他们():你好!你好!他们():大海里见!大海里见!

4、乘着(),我们()寻觅。啊,()——哪里(),()。

5、日月潭很深,湖水()。湖中央有个(),叫()。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叫日谭;南边像(),叫月潭。清晨,湖面上()薄薄的雾。天边的()和(),()地倒映在湖水中。

6、葡萄种在()。()向四面展开,就像()的凉棚。到了(),葡萄()地挂在(),有()的、()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美丽极了。

7、每当夜幕降临,北京就()。整个北京城变成了(),()。长安街(),()的汽车,灯光(),像()。天安门城楼(),()。广场四周,彩灯()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轮廓。

8、《望庐山瀑布》李白

()紫烟,遥看瀑布()。

(),疑是()。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翠(),()白鹭()。

(),()。

9、太阳是个(),它在天空给你();中午的时候它在(),地上的()正指着()。北极星是盏(),它永远()。要是你能认出它,就不会()。要是(),()也会来帮忙。()是南方,()是北方。雪特别(),沟渠里的()会给你()。看看(),哪边(),就可以分辨()。要是你在(),可千万(),大自然有很多(),()你细细观察,多多去想。大自然有许多()的指南针,()是个忠实的向导,()是盏指路灯,()会给你帮忙,()也会给你指点方向。

10、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这句话里“向导”指的是();“您”指的是()。列宁跟着采了蜜的()走,果然()。

读读背背

1、知识是我们()。

2、思考可以构成(),让我们通向()。

3、天才是()的灵感加上()。

4、科学的(),只能属于勤奋而又谦虚的()。

5、花要叶扶,()。

6、赠人玫瑰,()。

7、()的人,能得到()。

8、()能叫石头落泪,实意能叫()。

9、()千里,春风()。

10、黄莺()翠(),紫烟剪()。

11、()放胆来梳柳,()瞒人去润花。

12、()一拂(),南燕()。

比喻句

1、一座座立交桥犹如()。

2、五颜六色的裙子徐徐张开,就像()。

3、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

4、满天的()像()撒在碧玉盘里。

5、那七颗星,连起来像(),叫()。

重点句:

1、好多事情并不像(),只要(),坏事()。

2、一个(只)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只)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个(只)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一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音字

骨()骨干()花骨朵晃()晃荡()明晃晃

骨气节骨眼摇晃

结()团结()结果子间()房间()黑白相间

结束结实时间间接

钉()图钉()钉扣子好()好坏()好学

钉子钉着好事好奇

空()空气()空地乐()快乐()乐曲

天空空白乐意音乐

盛()盛开()盛饭喝()喝水()喝彩

茂盛盛满喝酒呼喝

钻()钻研()钻石要()要求()不要

钻山洞电钻要挟要强

杆()栏杆()笔杆藏()躲藏()西藏

旗杆枪杆捉迷藏宝藏

缝()石缝()缝衣服兴()兴奋()高兴

门缝缝补兴旺助兴

数()数学()数数斗()斗牛()北斗七星

岁数数落奋斗斗胆

应()应该()应用转()转头()转来转去

应允反应转身旋转

答()回答()答应扇()扇子()扇风

问答答理电扇扇动

假()假如()放假分()十分()水分

真假假期分钟养分

都()首都()都有为()因为()为了

都市都要作为

差()差别()相差抹()涂抹()抹桌子

差数差得远抹掉抹布

待()对待()待在似()似的()相似

等待待会似是而非

倒()倒立()倒了便()方便()便宜

倒水倒车便利大腹便便

行()银行()行人当()当官()当晚

行业行动当然上当

壳()蛋壳()地壳发()发明()理发

贝壳甲壳发现头发

觉()睡觉()觉得降()下降()投降

听觉降落降服

干()能干()干净弹()弹琴()子弹

干部干枯弹奏中弹

背()背着()背书处()远处()处理

背水背景用处处分

冲()冲锋()冲着重()重量()重新

冲动真冲轻重重写

溜()圆溜溜()一溜烟泊()湖泊()停泊

溜达水溜血泊泊车

哄()哄骗()哄堂大笑()起哄

哄人哄传一哄而散

漂()漂亮()漂白()漂流

漂一漂漂泊

得()得数()好得很()得亏

得意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简短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简短”,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简短 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写6,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并能掌握6、7的乘法口诀。

2、熟记6、7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的运用。

3、让学生初步体验6,7乘法口诀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经历编6、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2、算一算。

64=

56=

75=

47=

3、质疑定标。

师:看来你们已经能熟练的运用我们所学习的口诀,今天我们学习6、7的乘法口诀。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可以用编学习前面口诀的方法来编6和7的乘法口诀吗。

师:你说的就是可以用以前的方法来解决现在的知识,非常好。

师:6、7的乘法口诀可以解决哪些生活中的问题。

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6、7的乘法口诀呢?你能告诉我吗?

师:看来你们已经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6、7的口诀了。而且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提问,同学们真能干。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今天的知识。

师:三个小朋友去商店买台历,售货员告诉红红每本台历6元钱,小明和小青说一个星期有7天。从中你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那么现在红红要买4本台历,是几个几?应该怎么列算式呢?

生1:因为一本台立式6元,4本就是4个6相加,所以我用6+6+6+6=24

生2:我是用的口诀计算的,四六二十四,4本台历是24元。

师:同学们真能干,想一想,哪种方法计算方便呢?

师: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乘法口诀的原因。那如果买6本、7本、8本、9本台历,分别需要多少元?应该怎么列算式呢?同学们拿出数学书,试着写一写算式。

生1:66=36,我是这样想的.,56=30,66就是在30上加一个6,所以是36。

师:孩子你真棒,会用学过的方法来解决未知的知识。还有与他不一样的算法的吗?

师:你很好的预习了今天的新科,这是个很好的习惯,还有用其他方法吗?

师:孩子们非常棒,把掌声送给自己。现在你们能根据算式试着编6的乘法口诀吗?

生:它的一个因数是6另一个因数是6,积是36,所以口诀是六六三十六。

师:真聪明,口诀就是这么来的,其他的口诀应该怎么编呢?

师:孩子们真了不起,自己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口诀)

2、学习7的乘法口诀。

师:(呈现台历)同学们数一数一个星期有几天,你能提出问题,并能列出算式用以前编乘法口诀的方法来编7的乘法口诀吗?

师:同桌之间讨论先试着算一算这几个星期有多少天,然后试着编7的乘法口诀。

生:2个星期有多少天的算式是27=14口诀是二七十四。

生:7个星期有多少天的算式是77=49,口诀是七七四十九。

师:就是因数因数积的排列方式,孩子们真聪明。我们一起读一读7的乘法口决。(齐读7的乘法口诀)

生:6的乘法口诀的第一个因素是一样的,第二个因数在一个一个的增加,积是6个6个地在增加。

生:7的乘法口诀的第一个因素都是一样的,第二个因素在一个一个的增加,积是7个7个的在增加。

生:我发现六六三十六和七七四十九都只能写一个算式。

师:你观察得很有方向,我们可以从左向右观察,还可以从上向下观察。现在我们带着这些规律来记一记6、7的乘法口诀。

学生自己先做一做,请学生来展示。

师:通过计算我们学会了运用6和7的乘法口诀,现在来试一试你们的反应有多快。(以开火车的方式)

师:拿出小棒,老师怎么说你就怎么摆,6根小棒一堆,1个6怎么摆?7个6怎么摆呢?

这些就是6和7的乘法口诀。

1、背6和7的乘法口诀。

2、完成练习9第一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简短 篇2

本节课以实践活动、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具体有以下特点。

一、是用问题引入学习。

上课开始,教师通过鈥溣檬裁窗旆苤?道黑板的长度?鈥澱庖晃侍猓佳狄延兄度ソ胁饬浚?样既解决了矛盾,又进入了主题,还吸引了学生。

二、是合作学习,探求新知。

此环节分两步进行,首先是认识米尺,建立米的观念。学生在建立米的观念的活动中,经历了从直观(看、量)到抽象(估、说)这样一个认识过程,从中体验到学习探索过程中的乐趣。其次是用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在本环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大胆实践、主动探索,从而总结出用米作单位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是尊重学生学习方法的自主选择。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让学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从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测身高可以用多种方法,从中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同时感受、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四、是练习中注意知识的联系与延伸。

教学中并不满足学生测量活动后正确地填出结果,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理解知识间的联系。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简短 篇3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主要策略是通过用不同的物品量统一长度,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为了使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到统一长度的必要性,我叫孩子准备好了要用的学具,曲别针和一角的硬币7个。课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作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接着又用不同的长度做标准去测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在这一个活动中有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直尺去测量课桌的长,然后再用区别针去测量数学书的宽。显然教材设计者充分考虑教具的实用性,让孩子能够比较方便。而且是为了让学生的比较容易进行比较,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的。但是孩子在测量课桌的长的时候,由于学生用的尺子长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但是这一活动恰恰又让学生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

通过上面的教学环节我又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活用教材,但活用教材的前提是真正抓住教材,吃透教材,所以我们只有做到认真钻研教学内容,才能理解教材真正用意,做到活用教材。

这节课,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感觉上得太匆忙。而且,每次总有个别学生不带学具,这也是个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简短 篇4

本课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基础上,学习认识长度单位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长度,结果学生发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第二种情况: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可能数值上一样,但由于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接着引出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由此引出厘米尺,为后面学习厘米和米作了铺垫。最后通过“做一做”、“量一量”等活动加深学生的认识。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简短 篇5

这节课时本册书的起始课重难点是: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正确的用尺子测量长度。

不足的地方:

1.在让学生理解统一长度的必要性是,没有让学生先说出测量的物品而是老师先举出了例子,之后又让学生说,最后看书。应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古时候测量用的庹,拃,脚印,这一块弄反了。

2.在本节课最重点的地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时候没有落实好啊,没有让学生感受1厘米,没有给出1厘米有多长时,就让学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的长度,导致学生部知道怎么找,也不知道要找什么。听完尉主任的评课后,觉得应让孩子知道1厘米有多长后在让学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先是有1厘米之后才有的直尺,要让学生感受到直尺就是这样的1厘米1厘米的连接起来的,之后要让学生找自己的尺子上有多少个1厘米,进一步巩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在以后的教学中应一步一步的走把没一步都落实。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简短 篇6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就是这样的工具。尺子上有若干长度单位。为了便于交流,尺子的长度单位是统一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而且它最方便让学生感知,所以教材选择将“厘米”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长度单位。

例3教学用厘米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具体方法的指导,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就是确定一段长度里包含多少个长度单位。从而领会为什么测量时,尺的刻度“0”要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厘米和用厘米测量。在认识厘米时,教师让学生拿出尺子,帮助学生认识尺子上的刻度及实际长度。然后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掌握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教学中,通过指、认、量、说、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经历了认识厘米、建立长度单位的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充分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并通过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实践,积极创新。

1.通过看一看、记一记、找一找等多种实践活动形式,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逐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2.让学生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的良好态度,并在实际观察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两根不同颜色的缰绳,你觉得哪根长一点呢?

师:哪位同学能想出办法,有根据的说出哪根长点,哪根短点?(引出尺子)

师:非常好,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我们的祖先啊,就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那么,到底怎样用尺子量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用尺量的方法,然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1.教学例2。

“0”表示起点,就像我们赛跑时都要从起点开始跑,那我们用尺子量物体长度时,也要从“0”开始量。

尺子上还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对应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所以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而且这些数字都是按顺序排列的。尺子长些,数字就多些;尺子短些,数字就少些。

(2)认识、感受1厘米。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食指、田字格、图钉的宽度吗?请你们把自己的食指、田字格、图钉放在尺子上,你发现了什么呢?(引出1厘米)

师:请同学们找找,自己尺子上,还有哪些是1厘米的长度。

尺子上每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cm”表示。

师:我们大家现在一起用手比划一下,看看1厘米有多长。互相看一下,记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学生同桌两人互相比划给对方看,加强感知,增强记忆。

(3)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3厘米又有多长呢?

师:同学们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3厘米的长度吗?

学生在直尺上找出3厘米,同桌两人互相交流。

2.教学例3。

生:不是。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就是纸条的长度。(学生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做法。测量时,直尺上“0”与物体一端对齐,另一端落在直尺上的位置数字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

1.师:老师这里有一把尺子,可是它断了一节,没有刻度“0”,只剩下刻度3到刻度10,那么这把尺子能不能用来量物体的长度啊?同学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想办法?

(1)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测量物体的方法。

(2)指名学生到讲台前用这把尺子测量一件物体的长度。(比如:铅笔盒)

(3)方法:把尺子上的刻度“3”与铅笔盒的一端对齐。然后看铅笔盒的另一端落在尺子上的什么位置,这个位置上的数字是几,就用这个数字减去数字“3”,就可以计算出铅笔盒的长度。

2.其他测量长度的工具(课件展示)。

卷尺、米尺、皮尺。

3.其他的长度单位。

尺、寸、英寸、米、公里、码、里、海里。

今天这节课,大家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直尺上的“0”表示起点,测量物体长度从“0”开始。厘米可以用“cm”表示。

(1)食指的宽度约是1厘米。

(2)直尺上从刻度0到1,2到3,……都是1厘米。

测量时,从直尺上的“0”开始,然后看另一端,得出所量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简短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初步学会用尺子量比较短的物体(限整厘米长)的长度。

2、在实际的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

1、认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

2、学会用尺子量比较短的物体(限整厘米长)的长度。

3、加强学生观察和操作等活动。

师:孩子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课桌有多长吗?我们一起用铅笔、数学书、手指、动手量一量好吗?

生:我用数学书量的,课桌比三本数学书的长度短一点。

师:孩子们都用自己的方法量出了桌子的长度,真能干。想一想刚才大家量的结果,为什么大家的课桌都是一样长的,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师:你的这个发现很有价值。因为测量工具不一样,所以大家测量数据也不一样,这给我们带来不便,看来有必要统一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用什么单位呢?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板书课题。

师:对,这是直尺,是测量长度的工具。拿出你们手中的直尺,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多媒体课件出示直尺。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谁知道这些长长短短的线叫什么吗?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对,这些线叫刻度线。找一找,这些刻度线和数字是怎样排列的。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我们把这条线叫做0刻度线。你能学着给数字1对着的长刻度线取名吗?

师:真棒,数字5对的长刻度线就叫什么? 7呢?

师:相邻的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1大格。,比较一下每一大格的长度怎样?

师:直尺就是通过这些刻度线和数字,大小格,告诉我们长度的。你知道直尺上这样的一大格是表示多长吗?

师:对,直尺上这样的一大格表示1厘米,厘米可以写成cm。(多媒体课件闪动显示1厘米)。从0 到1是1厘米。你还能说出从哪儿到哪儿是1厘米吗?

师:看着自己的尺子说一说:从几刻度线到几刻度线的长度是1厘米。从“0刻度线到“4”刻度线有几大格,是几厘米?这样的长度还可以是从几刻度线到几刻度线。同桌互相说说。

师:从直尺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用手指从自己尺子上比划出1厘米,看看1厘米有多长?量量我们的手指宽度,你发现了什么?

师:(多媒体课件显示)。呵呵,这个重大发现有价值吗?

师:真会动脑子。1厘米有这么长(手势比划)那2厘米呢?4厘米呢?(验证一下)

师:知道了长度单位,我们就能用它作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了。请孩子们拿出小棒,猜一猜,小棒大约有多长?

师:你能量出它的长度来验证吗?试试看。把你量的方法说给同桌听听。

生:(到前面边说边演示)我是这样量的,尺子和小棒的左边对整齐,小棒的右边对着尺子的4和5之间,小棒长大约4厘米。

生:我把小棒的一端对着0,另一端对着5,小棒长是5厘米。

生:我把小棒的一端对着2,另一端对着7,7减2是5,小棒长5厘米。

师:为了便于比较,老师把小朋友量的方法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出来。你同意哪种方法?为什么?(多媒体课件显示三种量小棒的方法)

生:我同意第二种。因为从0到5才是5厘米。第一种0前面没有刻度,不能量出那一部分的长度。

生:用0刻度线对着物体的一端,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师:小朋友会量物体的长度了,想不想知道你的铅笔的长度 ?

师:选出你手中最长的一枝铅笔,先估计一下它的长度,再量出它的长度告诉同桌,并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生:我是这样量的。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0刻度线,量到直尺的右端10厘米处时,我在铅笔上作上记号,把记号对着0刻度线再量。把两次的长度相加就是铅笔的长度。我的铅笔长12厘米。

师:真会动脑子,你是用这种方法量的同学真棒。如果不是的请大家用这位同学的方法再量一次好吗?

师:这一次量数学书,先猜一猜,数学书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

生:我先量了一次,看看剩下的与第一次量的差不多,我就知道大约是20厘米。

生:数学书长21厘米。我是这样量的,先把数学书的一端对着0刻度线,在直尺的右端10厘米处作上记号,把记号对着0刻度线再量。再作上记号,再量。把三次的长度相加就是数学书的长度。

师小结:当尺子不够长时,量一次后,在直尺的右端作上记号,顺便写上量的数字,再量。把几次量的长度相加就是数学书的长度。

师:每人选一种你喜欢的物体,量给小组的伙伴看一看,并说出量出的长度。有时间的孩子可以自由选择物体量。

师:想一想,刚才我们量的这些物体你认为是长还是短?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师: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生活、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只要我们善于动手,多观察,多思考,测量长度的问题就难不到我们。

二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教案及复习资料(部编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二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教案及复习资料(部编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二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复习总目标:

一、汉语拼音

1、继续巩固汉语拼音,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借助汉语拼音认字,并能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二、字词:

1、能熟练认读《生字表(一)》中的450个汉字,会写《生字表(二)》中的350个汉字。复习笔画,笔顺。

2、掌握部首查字法。

3、能辨析生字中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会说反义词、会辨别近义词的不同用法。能用部分生字口头或书面组词和扩词。

4、能正确地搭配词语,正确使用量词。

5、注意积累词语和成语。在阅读中养成抄写好词佳句的习惯。

三、句子:

1、正确认读句子,并能正确地抄写或听写句子。

2、能判断句子是否完整,并将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

3、能用学过的的词语造句。

4、会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一意思的句子。

五、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

2、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的兴趣,感受阅读的乐趣。

4、能排列错乱的语句,使它成为一段通顺的话。

5、加强课外阅读,开阔视野,努力增加阅读量。

六、写话:

1、能写自己想说的话,并能写清图画上的内容。

2、在写话中能运用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

七、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2、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以及自己的想法。

复习重点:

1、能熟练认读《生字表(一)》中的450个汉字。掌握《生字表(二)》中的350个汉字。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会理解文章的内容。

复习难点:

1、能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边音、鼻音生字的读音。

2、能辨析本册要求掌握生字中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

3、指导学生能用部分生字进行口头或书面组词扩词,从而达到积

累语汇的目的。

4、注意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5、学习句子的变换练习。(如把字句改被字句,被字句改把字句)6、能排列错乱的语句,使它成为一段通顺的话。

小学语文第三册期末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认字,并能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和句子。

2、复习生字词。做练习:看拼音写汉字。

3、复习笔画,笔顺。

复习过程:

一、汉语拼音

1、继续巩固汉语拼音,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①、学生课前复习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

②、检查课前复习情况。

③、指名读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

④、齐读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

2、能借助汉语拼音认字。

①、学生课前复习生字表(二)的生字。

②、检查课前复习情况。

③、齐读生字表(二)的生字。

④、听写生字表(二)的生字。

3、做练习:看拼音写汉字。

二、复习笔画,笔顺。

1、复习笔画,注意带折的笔画。

2、复习笔顺的写法。

3、先说说,再指名上黑板练习,然后教师讲评。

4、全体学生进行练习。

请注意下面汉字的笔顺。

1华2灯3区4巨5匹6及7州8还9每10棵11船12之13弟14轮15候16猴17久18晒19池20纺21民22乘23必

三、小结课堂。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1、能熟练认读《生字表(一)》中的450个汉字,会写《生字表(二)》中的350个汉字。

2、掌握部首查字法。

3、能辨析生字中的形近字、同音字。

复习过程:

一、复习大小写字母。

二、复习部首查字法,

三、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四、能辨析生字中的形近字、同音字。

1、教师让学生说说形近的特点。

1)作、做、坐、座;2)怪、经、轻;3)哇、娃、蛙、洼、挂;

4)旁、傍;5)跳、挑;6)服、报;7)元、园、圆、员;

8)场、杨、扬;9)化、代;10)直、植、植;11)颗、棵、课;

12)青、清、情、晴、睛;13)令、今;14)吸、极、级、扔、奶;15)舰、船、盘;16)分、粉、份、纷;17)成、城、诚;

18)错、猎、借、惜;19)良、粮、食、娘;20)诉、折;

21)休、体;22)夕、久;23)样、洋;24)漂、飘;25)观、现;26)期、旗;27)气、汽、吃;28)刻、该;29)包、抱、饱、雹;30)争、筝、净、挣、睁。

2、教师小结。

3、学生进行练习。

①、复习形近字。区分形近字,并组词。

夫()衣()吸()弯()言()

天()表()极()变()信()

蛙()浅()候()颗()京()

洼()钱()猴()棵()惊()

②、复习同音字。

棵()颗()京()惊()

情()晴()直()植()

五、用练习册的练习加以巩固。

第三课时

复习目标:

能辨析生字中的多音字,能用部分生字口头或书面组词和扩词。

复习过程:

一、复习多音字。

A、我会选

qūqǔ弯曲()曲线()歌曲()曲直()

zhuǎnzhuàn转动()转学()转告()转圈()

B、我会组词。

fēn()chǎng()chóng()lè()

分长重乐

fèn()zhǎng()zhòng()yu?()

二、列举多音字让学生用读加以巩固:

1、都:首都都市都要都是2、重:体重重心重新重复

3、为:为难为人因为为什么4、干:树干干活干净干杯

5、好:爱好好奇良好美好6、中:打中中彩中学中国

7、漂:漂流漂泊漂亮8、奔:投奔嫦娥奔月奔跑奔波

9、背:背着背负背景后背10、没:没有没劲吞没淹没

11、兴:高兴兴致勃勃兴奋12、分:分别分数养分水分

13、曲:弯曲曲线歌曲乐曲14、转:转身转变转动转圈

15、教:教书教师教室16、还:还有还是还书还原

17、当:当天当然上当18、模:模型模样一模一样

三、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

复习目标:

1、会说反义词、会辨别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2、能正确地搭配词语并能正确使用量词。

3、注意积累词语和成语。在阅读中养成抄写好词佳句的习惯。

复习过程:

一、出示练习。

1、写出反义词、近义词。

反义词:

退-()慢-()买-()危险-()

反-()坏-()对-()粗心-()

还()新()慢()困难()寒冷()

近义词

著名()聚精会神()马上()缓缓()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地一()文章()的阳光()的时光

一()山一()布()地成长()的歌声

3、填写下列成语。并选择几个进行口头造句。

坐()观天无()无()()约()同鲜()盛()名()()迹风()优()迫()()待引人()()

二、学生练习。

三、交流纠正。

四、布置作业。

第五课时

复习目标:

复习各种类型的词语

复习过程:

1、逐个例子进行练习。

2、先让学生做练习,

3、教师讲评。

4、教师小结。

练习内容:

照样子,写词语。

例:明明白白________________

例:白茫茫_________________

例:静悄悄__________________

例:悄悄地__________________

例:又大又红___________________

例:美丽极了___极了__极了__极了___极了

例:美丽的校园_______________

例:一左一右________________

例:__了____了____了____了__例:荡来荡去__来__去__来__去__来__去

例:立刻喊起来立刻_____立刻____立刻_____

例:一棵比一棵壮一__比一_一__比一_一_比一__

例:无影无踪无__无__自_自_各__各_____

例:不约而同(成语)_______________

例:堆雪人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课时

复习目标:

1、正确认读句子,并能正确地抄写或听写句子。

2、能判断句子是否完整,并将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

3、给句子加标点。

复习过程:

一、逐个例子进行练习。

(1)、判断句子是否完整,完整的打钩。

北京真是个可爱的地方。()

我喜欢看课外。()

汽车我们的村子。()

(2)、将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____像一片火红的朝霞。

2、_________________像小喇叭。

3、_________________像小小的船。

4、学校里有(),有(),(),还有()。

5、下课时,()在操场上()。

6、我喜欢()。

(3)我会加标点。

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

你怎么这么小气()

妈妈,王老师又表扬我啦()

二、学生练习。

三、交流纠正。

四、布置作业。

第七课时

复习目标:

1、能用学过的的词语造句。

2、会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一意思的句子。

3、复习各种句子。

复习过程:

一、出示练习。

1、能用学过的的词语造句。

有的……有的……有时……有时……幸福温暖等

2、会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一意思的句子。

(1)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

(2)他把小鸟放回了大自然。被。

3、照样子,写句子。

例1:湖水像一面镜子。

______像________。

例2:你认真听课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3:我们的校园真美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4:我去公园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整理句子。

A、首都的我是国北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风景优美有北京的名胜古迹公园许多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逐个内容进行练习。

三、学生先练习,

四、教师讲评。

五、教师小结。

第八课时

复习目标:

能排列错乱的语句,使它成为一段通顺的话。

复习过程:

1、完成3份阅读题。阅读内容在练习册里。

2、讲评阅读题。

3、在练习中教会解题方法。

第九课时

复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

2、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的兴趣,感受阅读的乐趣。

4、加强课外阅读,开阔视野,努力增加阅读量。、

复习过程:

一、背诵指定的课文。

(课上抽查,课后检查)

二、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三、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的兴趣,感受阅读的乐趣。

内容以练习册归类复习二第五题为主。

四、加强课外阅读,开阔视野,努力增加阅读量。

复习每单元的课外阅读题。

五、提出背诵要求。

第十课时

复习目标:

1、能写自己想说的话,并能写清图画上的内容。

2、在写话中能运用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

复习过程:

1、教师出示两、三幅图指导学生说话。

2、指名让学生看图说话。

3、然后让学生写话。

4、教师讲评。

5、教师总结。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的] 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统一度量衡的过程。

[教学材料及准备] 软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今天用的课桌和教室里的课桌不一样,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们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长方形。 教师:对,长方形有几条边? 学生:四条边。 教师:看屏幕。(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长,什么是桌子的宽)。 教师:学校还想买一些这样的桌子,那我们就得知道这桌子有多长,有多宽,你们愿意帮老师量一量这桌面的大小吗?

二、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教师:用什么来测量呢? 学生:用尺子。 教师:可是,我们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办?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测量出桌子有多长,多宽?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

1、用手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手长)

2、用铅笔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长)

3、用铅笔盒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盒长)

4、用书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书长)

三、实施方案学生分小组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要求:①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②分工明确,注意合作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可以写字,写拼音,也可以用图表示。利用课件举例讲解记录方法。

量一量桌子方法:长 宽 1 7 3 2 3 4

看一看,谁用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妙? 学生测量。(1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发现典型数据。

四、交流汇报阶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现矛盾学生:

5——6名学生汇报,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记录表。(学生的记录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图画来表示)。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看样子,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们用这么多巧妙的办法告诉老师这桌子有多大。真聪明。但是,你们看看,测量同一张桌子,这几个得数一样吗?学生:不一样。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用来量的东西不一样。教师:(展示同样是用铅笔测量的数据对比)都是用铅笔量的,得数怎么还不一样呢?学生:(展示所用的铅笔)它们不一样长。教师:这么多不同的数据,我用哪一个呢?

五、继续研究教师:

我们用尺子测量一下桌子的长,看看有什么结果。(指令小组长领尺子和发尺子)学生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教师巡视,纠正学生测量时的小错误)

教师:谁来汇报他们组测量的结果?学生1:长是90。学生2:长是27。教师:怎么用尺子量,得数还是不一样?哪个对呢?学生很快发现软尺有两面,两面的刻度不一样。

教师指导学生辨认软尺两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让学生估量1厘米和1寸两种长度单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细的对比。教师:要想得出一致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来量。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统一用厘米的一面来测量桌子的长和宽。学生测量。教师:哪一组说出你们的测量结果?学生:桌子长90厘米,宽42厘米。(5——6个学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六、总结:教师:现在我特别清楚我要买多大的桌子了,长90厘米,宽42厘米。用同一种刻度的尺子测量很方便。厘米是现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人类发明尺子、统一长度单位之前,就像我们开始测量桌子的长、宽时使用的方法一样,利用手拃、步伐或身边物体的长度做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至今,在人们没有带尺子的时候,仍然会这样估测物体的长度,例如妈妈给孩子买衣裤或鞋的时候。

[教学建议] 学生的测量活动和交流汇报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分析数据是这节的精华,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课后评价及分析] 课程设计符合人类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过程,学生在亲身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靠教师仅仅用语言不易表达的内容。他们不仅知道怎样测量长度,还知道了长度为什么有一个“单位”,这个单位又是怎么来的

文章来源://m.jab88.com/j/68250.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