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八上晏子使楚课件教案(苏教版)

十晏子使楚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过程与方法
1.欣赏晏子作为一个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的才能。
2.体会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
3.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本文的文言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晏子作为一个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的才能
【教学重难点】
体会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走进春秋时期一位个矮、国弱,在外交史上深受侮辱但能言善辩、不卑不亢的高智商外交家晏子的世界。
说说你知道的背景?晏子,名婴,齐国的外交家。当时,楚强齐弱,楚国在外交场合处处刁难齐国,在这种情况下晏婴是如何维护祖国的尊严呢?
2.注意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⑴熟读
⑵对号入座的基础上留、译、调、增、删
⑶整理文言知识
【合作探究展示】
1.自己大声朗读,然后根据书下注释理解全文,最后看看下面的翻译哪些地方不准确?
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学习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侮辱他一下,凭什么呢?”手下的人对楚王说:“因为他要来,我们就请人绑一个人从您面前走过。大王您就问,这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说,做了小偷。”
晏子来了,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谁呀?”(小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顽固地喜欢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其实味道不相同。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水土不同呀。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盗了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可以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2.能否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两段内容?
第一段:楚国国君密谋辱齐
第二段:晏子机智粉碎楚王阴谋
3.思考:
①楚王想侮辱晏子的原因是什么?
②晏子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正气浩然。那么,楚王是否是一个恃强凌弱的昏君呢?你怎么看待?为什么?
4.注意积累以下文言知识:
通假字
者曷为者也?曷:同“何”,什么
圣人非所与熙也。熙:同“嬉”,开玩笑
古今异义词
何坐其实味不同③寡人反取病焉
文言实词
习:诣:辞:视:
方:固:坐:徒:赐:
特殊句式
判断句:……是……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齐人也
圣人非所与熙也
倒装句:(宾语前置)
何以也?以何也?用什么办法?
何为者也?为者何也?做什么的人?
何坐?坐何?犯了什么罪?
缚者曷为者也?缚者为曷者也?绑着的是什么人?
固定句式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表揣测反问,“莫非…吗?”或“难道…吗?”
5.补充一篇鉴赏文章:
一个智勇双全的外交家形象
《晏子使楚》中对晏子的描写,虽然只有一个动作(避席)和一段对话,但表现力强,寥寥数语,一个机智沉着、能言善辩、勇于维护国家尊严的外交家形象跃然纸上。
一、面对挑衅,针锋相对。楚王策划阴谋在前,实施阴谋时更是露骨——“王视晏子曰”,一个“视”,写出了楚王目光的威逼和神态的轻狂。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挑衅,晏子首先想到的是国家的尊严不可辱,他毅然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瞬间思考后,机智地“避席对曰”。“避席”这一动作固然是表示郑重,但如果仔细体会,还能悟出晏子此时特有的一种抗拒侮辱的严肃和正义;“对曰”紧随“避席”之后,不仅凸现晏子反应之敏捷,而且传达着一种毫不退缩、针锋相对的豪气。
二、巧设类比,尽显辩才。
晏子反击时,没有直接说“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这一观点,而是先说人所共知的一个自然现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接着用一个设问句“所以然者何”作一停顿,加强迫问语气,逼出原因——“水土异也”。至此,晏子的反击已有了无可辩驳的前提条件,使结论的出现呈水到渠成之势。由此可见,正是晏子巧设类比的辩才使其在交锋中占尽先机。
三、戏中见庄,柔中寓刚。
晏子的反击由自然现象进至社会现象,将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相似”而“味不同”与齐民入楚变为“盗”相类比,由自然现象之因——“水土异”推出社会现象之因——“楚之水土”(国情民风)不如齐,“使民善盗”。晏子在得出这一使对方无言以对、深感难堪的结论时,用了“得无”这一较为委婉的语气,但读者分明从“戏”中读出了庄,从“柔”中读出了刚,就连晏子的对手楚王也只能自我解嘲说“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四、详笔铺垫,反衬晏婴。
楚王“欲辱”晏子,先设下计谋而后又导演,笔墨的确较为铺展,这种结构安排正是为主题服务的。楚王与“左右”共同设计了阴谋,时间、场合、人物、对话都预设得很周到,似乎志在必“辱”,可是就是这精心策划的挑衅被晏子一席逻辑严密的推理轻而易举地击得粉碎。其策划过程写得越详细,就越能让读者感到晏子将难以应对,哪里想到最终的结果却是楚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样就能反衬出晏子的巧妙机智和能言善辩。另一处对照性描写——楚王的先“视”后“笑”,也是极妙的衬笔。由咄咄逼人、傲气凌人的“视”转为充满难堪和尴尬的“笑”,分明是一种无奈的自我解嘲,这不正说明晏子雄辩的威力吗?晏子“避席”时的郑重严肃、不畏强权与楚王的苦笑相比,一个智勇双全的外交家形象不就鲜明地站立在我们面前了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合作探究展示】

板书设计
【反馈检测】
1.解释下面句子中指定的实词。
(1)晏子将使楚使:
(2)楚王闻之,谓左右曰谓:
(3)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习辞:
(4)王曰:“何坐?”坐:
(5)吏二缚一人诣王缚:
(6)晏子避席对曰避席:
(7)圣人非所与熙也熙:
(8)吏二缚一人诣王诣:
2.解释以下虚词意义用法。
(1)楚王闻之之:
(2)何以也以:
(3)缚者曷为者也曷:
(4)齐人固善盗乎固:
(5)人楚则盗则:
3.翻译以下句子。
(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yJs21.com 幼儿教师教育网】

(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4.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用自己的话回答)

5.楚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相关阅读

《晏子使楚》同步训练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晏子使楚》同步训练》,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晏子使楚》同步训练

1.本文选自,这是一部的著作。(2分)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4分)

缚一人() 酒酣() 诣王() 曷为()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5分)

⑴齐之习辞者(习辞:)⑵今方来,吾欲辱之(辱:)

⑶吏二缚一人诣王(诣:)⑷齐人固善盗乎(固:)

⑸圣人非所与熙也(熙:)

4.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回击的?(3分)

5.译句:(6分)

⑴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⑵齐人固善盗乎?

⑶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6.解释下列的多义词:(6分)

⑴使:得一人之使()晏子将使楚()使民善盗耶()

⑵以:何以也() 以故东徙() 我以日始出是去人近()

⑶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于淮北则为枳()

7.结尾处写道:“王笑曰”,你觉得这写出了当时楚王什么样的心态?(2分)

8.为了使上下句连贯,下面这句话的空缺处境入的最恰当的语句应是()(2分)

经过三年的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A、我们不是把学习上的各种困难都克服了吗?B.学习上的各种困难都被我们克服了,

C.把学习上的各种困难我们都克服了,D.我们克服了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9.在“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方法”句中的“方法”前有如下四个修饰语,它们正确的排到顺序应是()(2分)

①提高思想②有效的③我党④改正错误

A.⑵⑶⑴⑷B、⑶⑴⑷⑵C.⑶⑵⑷⑴D.⑶⑷⑴⑵

(一)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0.晏婴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巧妙地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其中把“淮南”比为,把“淮北”比为;把“橘”比为,把“枳”比为。(4分)

11.“寡人反取病焉”中“病”的意思是( )(2分)

A.生病 B.疾病 C.窘迫,尴尬 D.忌妒

12.从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一个人?(2分)

13.文中晏子与楚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试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2分)

晏子:

楚王:

1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大意。(2分)

15.“吏二缚一人诣王”的目的是什么?(2分)

16.楚王戏晏婴,你认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为什么?(2分)

(二)晏子谏因岛杀人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之罪有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日:“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已毕,请杀之。公日:“勿杀!寡人闻命矣。”

17.晏子的本意是景公,说他。但是晏子却以烛邹的姿态出现。这种以的语言进行讽谏的方式方法,易于被人接受。(4分)

18.景公听了晏子列举烛邹“罪状”的一番话后,说:“”从这可以看出景公是个。(2分)

19.请简单谈谈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不杀烛邹的原因。(2分)

20.请解释文中三个“使”的意思。(3分)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②使吾君以鸟之故而杀人()③使诸侯闻之()

21.解释加点的词语。(6分)

①主鸟而亡之()②请数之以其罪()③以鸟之故杀人()

④景公好弋()⑤寡人闻命()⑥为吾君主鸟()

22.指出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3分)

①诏吏杀之()

A、招集差吏杀了烛邹。 B.命令主管官吏杀他。C、诏告天下人要杀烛邹。D.告诉手下官吏杀人。

②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A、派烛邹管好主人的鸟,可是鸟死了。B.叫烛邹去喂养主人的鸟,可是鸟儿逃跑了。

C、让烛邹去管这些鸟,然而这些鸟都不见了。D.叫烛邹去主管禽鸟,可是这些禽鸟却亡失了。

③于是召而数之公前()

A.于是把烛邹召到景公面前谴责。B.便把烛邹的罪状诏告天下。

C.就把烛邹数落了一顿。D.于是景公把烛邹召来谴责了一番。

23.结合以上两则关于晏子的故事,说说晏子在说理方面的技巧。(2分)

24、片断写作练习:(30分)

将《晏子使楚》中晏子驳斥楚王的一部分改成记叙文片断,注意增加适当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避免对原文进行简单的翻译。

《晏子使楚》答案

1.《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记载晏子言行 

2.略 

3.⑴善于辞令,很会说话⑵羞辱⑶到……去⑷本来⑸同“嬉”,戏弄 

4.因为晏子是“齐之习辞者”;机智设喻进行回击 

5.⑴今天将要来楚国,我想侮辱他,用什么办法呢?⑵齐国人本来喜欢偷盗吗?⑶莫非楚地的水土让老百姓喜欢偷盗吗? 

6.⑴劳动力;出使;让⑵用;因为;认为⑶是;成为 

7.成理成文即可 

8.D 

9.C 

10.齐、楚、不盗之民、盗贼 

11.C 

12.晏子是一个善于辞令,机敏过人的人。(其他意近也可) 

13.楚王狂妄愚蠢;晏子机智灵活。楚王兴师动众,却显得心劳舌拙,不堪一击;晏子单枪匹马,却具有千钧之力,所向无敌。(意近即可) 

14.叙述晏子出使楚国,用辞令战胜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表现了他外交上的机智。 

15.让楚王看见并借此侮辱晏子。 

16.成理成文即可 

17.指责、重鸟轻人、谴责、委婉 

18.“勿杀!寡人闻命矣。”能够接受批评,知过能改的人。 

19.因为晏子的话已经表明,烛邹犯的过失还不至于被杀头,如真杀了烛邹,那景公就是“重鸟轻人”,会失信于天下人,甚至会失掉民心。 

20.①叫、派②使得③让 

21.①死或逃走②谴责③因为④射⑤指教⑥主管 

22.①B②D③A 

23.善于立辞,很会说话。 

24、略

《晏子使楚》导学案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晏子使楚》导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晏子使楚》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晏子说的话。体会晏子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3、了解晏子出使楚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齐国尊严的故事。由衷的佩服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4、对比阅读初步了解古文的精炼和节奏。
二、学习重难点:
1、精读晏子和楚王阵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2、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3、结合课文,体会“侮辱”和“尊重”的含义。
三、学习过程:
(一)巩固基础知识
1.小组长汇报“课前预习”检查情况。
2.老师根据学情进行点拨,梳理出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3.当堂练写生字。
(二)交流背景资料
1.小组交流个人课前收集的背景资料,限时2分钟。
2.小组轮值发言人代表小组汇报。
(三)合作探究课文,解决学习重难点。
1.讨论主题:结合课文,体会侮辱和尊重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2.具体方法:根据以下设计的问题合作学习,组内讨论交流,推荐代表向全班汇报,解决疑问。
第一回合较量
1.默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楚王侮辱晏子的做法,用波浪线画出晏子的辩驳。
2.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没有“想了想”,而是“看了看”就对接待的人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这句话言下之意是:如果(),那么()。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第二回合较量
1.默读第四自然段完成,用横线画出楚王侮辱晏子的做法,用波浪线画出晏子的辩驳。
2.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被派到这里来了。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_____________。 
3.在这段话中有三次有关“笑”的描写,从这三次“笑”中你体会到什么?
4.后人在这段话中引申出三个成语,请画出相应的句子。
5.我能和同学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第三回合较量
1.默读第五自然段完成,用横线画出楚王侮辱晏子的做法,用波浪线画出晏子的辩驳。
2.在文中划出含有水土不同的两句话。并理解:
第一个水土不同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个水土不同是指____________。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3.我从“面不改色”这个词体会到____________。 
4.对比阅读古文: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四)总结拓展
1.事情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从“不敢不”我体会到了什么?
2.解决问题:结合课文,体会“侮辱”和“尊重”两个词语的含义。
(五)作业
晏子圆满完成了使楚任务,当他回国面见齐王时,会怎样向齐王汇报这次的出使经历呢?

《晏子使楚》同步练习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晏子使楚》同步练习”,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晏子使楚》同步练习

一、解释文中下列词语的意义1.方()2.坐()3.徒()4.固()二、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齐人固善盗乎B.缚者曷为者也C.圣人非所与熙也D.系向牛头充炭直三、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古今意义1.谓左右曰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2.其实味不同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3.寡人反取病焉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四、下列句子中与“何以也”句式相同的是()A.晏婴,齐之习辞者也B.缚者曷为者也C.圣人非所与熙也D.为其来也五、本文说明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根据课文分析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一)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正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1.解释文段中加粗的词语。习辞:______何以:______何坐:______避席:______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缚者曷为者也B.傧者更道从大门入C.路转溪头忽见D.寡人反取病焉3.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目的是想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把“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翻译成现代汉语。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南文子为国忧智伯欲袭卫,故遗(wèi赠送)之乘马,先之一璧,卫君大悦,酌酒。诸大夫皆喜,南文子独不喜,有忧色。卫君曰:“大国礼(送礼)寡人,寡人故酌诸大夫酒,诸大夫皆喜,而子独不喜,有忧色者,何也?”南文子曰:“无方之礼,无功之赏,祸之先(先兆)也。我未有往彼有以来,是以忧也。”于是卫君乃修梁津,而拟边城。智伯闻卫兵在境上,乃还。1.翻译画横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中三个人物的性格。南文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智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卫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1.将要2.犯罪3.只4.本来二、A三、1.古义:指近侍;今义:左和右两方面。2.古义:它的果实;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含转折)。3.古义:辱;今义:疾病。四、B五、略六、(一)1.习辞:能言善辩,长于辞令。何以:用什么办法。何坐:犯了什么罪。避席:离开座位。2.D3.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一来到楚国就偷盗,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反击“齐国人本来就喜欢偷盗”的发难。4.当他到来的时候,请让我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二)1.没有来由的礼物,没有功劳的赏赐,是灾祸的先兆。2.明察秋毫,深谋远虑;阴险狡诈;利令智昏,但能知错就改。3.这则故事告诫人们不可贪求无名之财,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善于分析,冷静处理,以防不虞之灾。

文章来源://m.jab88.com/j/67256.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