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西亚》教案分析”,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西亚》教案分析
1、学会运用地图分析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了解西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自然条件与当地农业生产的关系以及节水农业所取得的成就。
3、通过阅读地图、运用地图和资料,初步掌握一些实际的地理技能。
4、树立节约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①国家众多、五海两洋三洲交界处空间位置复杂,难以建立地图表象
②西亚的主要农业区和畜牧业区及农牧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相关的地理景观图片、西亚局势的新闻资料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图析文、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归纳总结
: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PPT展示西亚有关冲突图片
学生观察分析图片所展示的地区在哪里,并能产生疑问
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学新知
学习任务一:
掌握西亚的地理位置:五海三洲之地
1、引导学生读P47图7—21“西亚国家和地区分布”,即时点拨
2、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总结西亚的地理位置特点
3、PPT展示古代“丝绸之路”示意图,引导学生总结自古西亚就是沟通亚洲和欧洲的要冲,并对比“一带一路”示意图,即时点拨
4、引领学生总结“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控制着“五海三洲”之地的“十字路口”)
5、PPT展示“波斯湾石油运往美国、西欧路线图”,即时点拨。
(控制着世界石油输出的咽喉)
1、学生快速阅读教材P47—53,说出西亚地区一直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冲突、战争不断的原因:
2、学生阅读教材P47图及P48图文资料,解决以下问题:
(1)在图7-21上找出阿富汗、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土耳其等国。
(2)找出西亚所联结大洲和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并填图熟悉“五海三洲”的位置。
(3)学生展示
(4)总结分析西亚地理位置特点
(5)填出下列海峡所沟通的海洋
海峡
沟通的海洋
土耳其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苏伊士运河
3、小组讨论: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入手,西亚为什么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1)、读图7-22说出西亚在古代“丝绸之路”中的作用。
(2)总结“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控制着“五海三洲”之地的“十字路口”)
(3)、读“波斯湾石油运往美国、西欧路线图”,归纳总结:西亚地区控制着世界石油输出的咽喉
4、小组交流,并提出疑难
5、小组展示
培养学生读图和提取地图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三、课堂研讨
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教师充分参与学生讨论,即时点拨
小组讨论:
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入手,西亚为什么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教师作为教学主导,对学生的探究学习加以引导和总结,落实知识要点,并将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四、教师点拨
西亚位置极其特殊,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就是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而今更成为海、陆、空运输的要冲及中转站。
探究结论
西亚地处两洋三洲五海的地理位置,战略地位重要,成为西亚战争的原因之一
过度
西亚地理位置中我们可以看到北回归线穿越中部,这会给西亚带来怎样的环境特征呢?
自学新知
学习任务二、
掌握西亚的自然环境特征
1、引导学生读地图册P7“亚洲气候类型”图和“亚洲年降水量”图,即时点拨
2、PPT展示西亚自然景观图片
3、引领学生总结“西亚自然环境”特点
学生阅读P49图文资料及地图册P7亚洲气候类型图和亚洲年降水量图,解决以下问题:完成P49活动题1、2
1、阅读亚洲气候图,找出西亚大部分属于什么气候?对比亚洲年降水量图,说出西亚地区年降水情况。
2、读图7-24,找出西亚主要河流,为什么阿拉伯半岛上河流稀少?
3、学生归纳总结西亚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
培养学生通过读图获取地理信息,并结合所掌握的地理知识,能准确表述西亚地区的气候、河流的特征,归纳西亚自然环境的整体特点。
教师点拨
西亚的自然条件比较恶劣,气候干燥、炎热,沙漠广布,高原为主。艰苦的自然条件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尤其是水资源缺乏,西亚各国之间常常因为争夺水资源而引发战争,因此水资源短缺也是导致西亚战争频繁的主要原因。
探究结论
水源短缺也是西亚战争频繁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学新知
学习任务三、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9-50,归纳总结西亚干旱的自然环境的农牧业生产
学生阅读教材P49-50,完成下列问题:
1、在干旱的自然条件下该如何发展农业生产?
2、西亚传统的经济部门是什么?本区著名的畜产品有哪些?
3、西亚的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4、西亚哪个国家在干旱环境中,农业生产仍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农业生产有什么绝招?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能依据西亚自然环境的特点,推测农业区的分布,深刻理解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以致用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0“以色列的节水农业”,归纳总结“以色列农业节水技术”有哪些?
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干旱缺水,发展农业生产时,可以向以色列借鉴些什么?
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其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地理的生活性。
教师点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可以考虑利用高科技实行智能灌溉,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还可以考虑研制耐旱的农业新品种。
探究结论
科技兴农
五、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知识
一、五海三洲之地
1、东西方陆上交通要冲(古代“丝绸之路”、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
2、海上交通咽喉
二、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
1、畜牧业
2、灌溉农业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六反馈提高
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做题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点评
《学习导引》P24
二、选择题1、2、3、5、6、8、9、12
三、连线题
检查、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下册《西亚》学案分析湘教版
1、学会运用地图分析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了解西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自然条件与当地农业生产的关系以及节水农业所取得的成就。
3、通过阅读地图、运用地图和资料,初步掌握一些实际的地理技能。
4、树立节约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①国家众多、五海两洋三洲交界处空间位置复杂,难以建立地图表象
②西亚的主要农业区和畜牧业区及农牧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相关的地理景观图片、西亚局势的新闻资料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图析文、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归纳总结
: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PPT展示西亚有关冲突图片
学生观察分析图片所展示的地区在哪里,并能产生疑问
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学新知
学习任务一:
掌握西亚的地理位置:五海三洲之地
1、引导学生读P47图7—21“西亚国家和地区分布”,即时点拨
2、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总结西亚的地理位置特点
3、PPT展示古代“丝绸之路”示意图,引导学生总结自古西亚就是沟通亚洲和欧洲的要冲,并对比“一带一路”示意图,即时点拨
4、引领学生总结“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控制着“五海三洲”之地的“十字路口”)
5、PPT展示“波斯湾石油运往美国、西欧路线图”,即时点拨。
(控制着世界石油输出的咽喉)
1、学生快速阅读教材P47—53,说出西亚地区一直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冲突、战争不断的原因:
2、学生阅读教材P47图及P48图文资料,解决以下问题:
(1)在图7-21上找出阿富汗、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土耳其等国。
(2)找出西亚所联结大洲和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并填图熟悉“五海三洲”的位置。
(3)学生展示
(4)总结分析西亚地理位置特点
(5)填出下列海峡所沟通的海洋
海峡
沟通的海洋
土耳其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
苏伊士运河
3、小组讨论: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入手,西亚为什么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1)、读图7-22说出西亚在古代“丝绸之路”中的作用。
(2)总结“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控制着“五海三洲”之地的“十字路口”)
(3)、读“波斯湾石油运往美国、西欧路线图”,归纳总结:西亚地区控制着世界石油输出的咽喉
4、小组交流,并提出疑难
5、小组展示
培养学生读图和提取地图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三、课堂研讨
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教师充分参与学生讨论,即时点拨
小组讨论:
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入手,西亚为什么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教师作为教学主导,对学生的探究学习加以引导和总结,落实知识要点,并将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四、教师点拨
西亚位置极其特殊,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就是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而今更成为海、陆、空运输的要冲及中转站。
探究结论
西亚地处两洋三洲五海的地理位置,战略地位重要,成为西亚战争的原因之一
过度
西亚地理位置中我们可以看到北回归线穿越中部,这会给西亚带来怎样的环境特征呢?
自学新知
学习任务二、
掌握西亚的自然环境特征
1、引导学生读地图册P7“亚洲气候类型”图和“亚洲年降水量”图,即时点拨
2、PPT展示西亚自然景观图片
3、引领学生总结“西亚自然环境”特点
学生阅读P49图文资料及地图册P7亚洲气候类型图和亚洲年降水量图,解决以下问题:完成P49活动题1、2
1、阅读亚洲气候图,找出西亚大部分属于什么气候?对比亚洲年降水量图,说出西亚地区年降水情况。
2、读图7-24,找出西亚主要河流,为什么阿拉伯半岛上河流稀少?
3、学生归纳总结西亚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
培养学生通过读图获取地理信息,并结合所掌握的地理知识,能准确表述西亚地区的气候、河流的特征,归纳西亚自然环境的整体特点。
教师点拨
西亚的自然条件比较恶劣,气候干燥、炎热,沙漠广布,高原为主。艰苦的自然条件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尤其是水资源缺乏,西亚各国之间常常因为争夺水资源而引发战争,因此水资源短缺也是导致西亚战争频繁的主要原因。
探究结论
水源短缺也是西亚战争频繁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学新知
学习任务三、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9-50,归纳总结西亚干旱的自然环境的农牧业生产
学生阅读教材P49-50,完成下列问题:
1、在干旱的自然条件下该如何发展农业生产?
2、西亚传统的经济部门是什么?本区著名的畜产品有哪些?
3、西亚的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4、西亚哪个国家在干旱环境中,农业生产仍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农业生产有什么绝招?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能依据西亚自然环境的特点,推测农业区的分布,深刻理解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以致用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0“以色列的节水农业”,归纳总结“以色列农业节水技术”有哪些?
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干旱缺水,发展农业生产时,可以向以色列借鉴些什么?
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其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地理的生活性。
教师点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可以考虑利用高科技实行智能灌溉,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还可以考虑研制耐旱的农业新品种。
探究结论
科技兴农
五、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知识
一、五海三洲之地
1、东西方陆上交通要冲(古代“丝绸之路”、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
2、海上交通咽喉
二、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
1、畜牧业
2、灌溉农业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六反馈提高
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做题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点评
《学习导引》P24
二、选择题1、2、3、5、6、8、9、12
三、连线题
检查、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
七年级下册地理《埃及》教案设计湘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等地理特征,说明埃及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埃及自然环境的特点,说明埃及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
3、运用课本文字和图片资料,说明埃及在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4、了解尼罗河和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文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联系埃及的自然地理特征,简述尼罗河对古代埃及文明和现代经济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埃及历史遗迹和文化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
2、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埃及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尼罗河及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经济的意义
教学难点
1、尼罗河对埃及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影响
2、埃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通过埃及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图片播放,让同学们感受埃及,并用关键词谈谈对埃及的印象,以此导入新课。
二:探秘自然,走近埃及
学习形式:小组合作
读课本76页图8-13,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有关埃及自然地理特征信息?请小组长把你们组找到的相关信息用序号标出写在白板上,写对一点且内容不重复得一分。4分钟后,小组交换白板,看哪组得分最高,得分最高组的组员上台展示。小组展示完毕后,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并给每个小组加分。
三:探寻人文,走进埃及
学习形式:情景教学,角色扮演
先出示阿拉伯语、阿拉伯人及开罗附近建筑物等图片,让同学们说说埃及的基本人文情况。接下来,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进行了如下的情景设置:假设同学们要前往埃及参观考察,为期四天,主要考察埃及的工农业发展情况及游览埃及部分名胜古迹。四天行程安排如下:
第一天:乘船游览亚历山大港—开罗—卢克索—阿斯旺水坝
第二天:游览尼罗河流域,考察周边的农业发展。
第三天:参观国际航道—苏伊士运河
第四天:考察埃及的矿产资源及工业、经济发展
这四天的行程,让几位同学扮演的导游带领同学们参观考察埃及的工农业发展情况及游览埃及的名胜古迹,以了解埃及的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进一步走进埃及。
四:探疑解惑,揭秘埃及
学习形式:小组合作探究
在前面了解了埃及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基础上,为了解决本节课的难点,提高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两题探究题,让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1、读图探究:尼罗河对埃及的古代文明和现代经济有什么影响?
2、埃及是如何充分利用本国的各种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本国经济的?
五:课堂反馈
学习形式:小组竞赛限时抢答
通过小组竞赛抢答加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检测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六:课堂小结:
学习形式:组内交流、组员评价、老师整体评价
每位小组长组织组员在组内交流,并把组员的发言,在白板上归纳,以梳理这节课的知识脉络,同时对组员进行评价。
七:布置作业:配套的知识能力训练
必做作业:选择题
选做作业:选做题
文章来源://m.jab88.com/j/610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