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导学案
预习:1.反射、反射弧、兴奋、突触、突触小体、神经递质、学习、记忆、运动性失语症等概念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
1.基本概念: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其结构基础是
(2)反射:指在参与下,人和动物对体内和体外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的反应。
(3)反射弧:完成的结构。反射弧的基本结构有:、、
、、(传出和它所支配的等)。
(4)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状态变为状态的过程。
(5)突触是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的部位。由、、
组成。
(6)突触小体是神经元的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呈
状或状。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在下面画出图2-2(课本P18)模式图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传导突触小泡
兴奋→突触小体→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信号→信号信号→信号
(2)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方向
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方向的,即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
神经元之间的兴奋单方向传递的原因是:
。
4.人脑的高级功能
(1)、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到人类的。如果S区受损,会的,症状是能,不能,称为.如果一个人能讲单听不懂,可能是区受损。
(2)、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是不断的接受刺激,获得、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进行。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与一个形状像的脑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的建立有关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1.学习重点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人脑的高级功能。
2.学习难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探究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⑴人和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那么神经调节的方式是什么呢?
⑵什么是反射?你能举出几个反射活动的实例吗?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含羞草叶被触碰后会下垂,这属于反射吗?如果有人用针刺了你一下,你感到了疼痛,这属于反射吗?用针刺激离体蛙的腓肠肌,肌肉会收缩,这属于反射吗?
⑶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反射弧包括哪些基本环节?初中我们学习过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你能回顾一下这两个反射的反射弧吗?(示图或投影让学生分析)
⑷如果某人缩手反射的传入神经受到了损伤,那么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人还会有感觉吗?会产生缩手反射吗?如果损伤的是由传出神经或者是脊髓相应的中枢呢?
⑸如果有一只脊蛙,从脊髓的一侧剥离出了一根神经,你如何通过实验来判断它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
⑹反射弧各部分的结构分别是由什么组成的?神经元的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神经元与神经纤维、神经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⑺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多少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怎样联结的?
⑻怎么理解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你能举出有神经元参与但不属于反射活动的实例吗?
探究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要形成电流必须要有电位差的形成,刺激引起电流的产生,那么必定引起了电位差的变化。在静止的时候神经纤维的电位是怎样的?
2.请根据图2-1描述电荷移动与电表指针偏转方向之间的关系
3.请你描述刺激与动作电位产生的关系(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
4.兴奋区与未兴奋区的电荷发生怎样的移动?
5.局部电流对未兴奋去起什么作用?
6.请你描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7.总结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
探究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哪部分结构?
2.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的作用是什么?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的前提是什么?由此可见突触前膜的作用是什么?
3.神经递质的种类有哪些?作用是什么?神经递质以什么方式进入突触间隙?
4.突触后膜是神经元的哪部分结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什么结构(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还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吗?突触小体、突触后膜、突触完成的信号转换模式各是什么?
6.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类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什么?
7.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为什么?
8.在一个反射活动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为什么?
探究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人的高级中枢是什么?低级中枢有哪些?
2.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婴儿却不能,二者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的功能有什么差别?这些例子说明神经中枢之间有什么关系?
3.脊椎动物和人的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探究五: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类记忆的大致过程如何?
2.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经常强调要动用各种器官,反复复习。这有什么道理?
1.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受刺激部位的膜电位由外负内正变为外正内负
B.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由传出神经传至相应的神经中枢
C.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只能由轴突传到细胞体或树突
D.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一般是双向的
2.右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
关于此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A.神经递质是从①处释放的
B.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④
C.兴奋可以在①和③之间双向传递
D.由①、②、③构成突触
3.部分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如右图,在甲、乙两处进行刺激,肌肉收缩的情况是()
A.刺激甲,只有I、Ⅱ收缩
B.刺激乙,只有Ⅲ、Ⅳ收缩
C.刺激甲,I—Ⅳ都不收缩
D.刺激乙,I—Ⅳ都收缩
4.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可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
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
则该药物()
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C.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5.乙酰胆碱是兴奋型的神经递质,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直接或间接调节细胞膜上离子通道,进而改变细胞膜电位。假如某一神经递质使该细胞膜上的氯离子通道开启,氯离子(Cl-)进入细胞内,正确的判断是()
A.形成局部电流B.细胞膜两侧电位差保持不变
C.抑制细胞兴奋D.使细胞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6某些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的阻断剂,当人体使用这些麻醉剂后,痛觉消失了,而其它大部分神经的传递功能正常。这一事实说明:()
A.不同的神经纤维是以不同的递质传递B.不同神经元之间的递质可能不同
C.所有的神经之间的递质可能相同D.麻醉剂能作用于大脑皮层,使人意识模糊
7.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材料,在神经纤维的
表面,放置两个相距2~3厘米的电极a和b,在
图中的刺激点给予较强的电刺激(如右图所示)。
依据观测到的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所绘出的曲线是()
8.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传出神经遭到破坏,而其他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
A.既有感觉又能运动B.失去感觉同时肌肉无收缩反应
C.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D.失去感觉但能运动
9.静息时和产生兴奋后,神经纤维细胞膜内外电位的变化分别是()
A.内正外负、内负外正B.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C.内负外正、内负外正D.内正外负、内正外负
10.神经冲动在细胞间的传递途径是;①突触小体②递质③突触间隙④突触后膜⑤轴突()
A.①②③④⑤B.②①③④⑤C.⑤①②③④D.⑤②④③①
11.右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分析此图回答问题:
(1)突触小泡中的物质是____________,该物质使另一个神经元发生____________。
(2)突触小泡中的膜结构直接来自于细胞中____________(填细胞器)。
(3)在突触小泡内物质的分泌过程中,体现了细胞膜怎样的结构特点?____________。突触间隙中的液体属于内环境成分中的____________。
(4)突触后膜上有一种受体可以与突触小泡释放的物质发生专一性的结合。这种受体的化学本质最可能是______。突触后膜上发生的信号转换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青蛙在冬眠时,对外界刺激几乎没有反应主要是低温影响了线粒体内____________,从而影响到突触小泡内物质的分泌。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2),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流程图
(二)教学过程
引言:请同学们欣赏一场精彩的NBA比赛。篮球飞人们飞翔的画面让我们体会到运动的张力和协调的美感,那么篮球队员们要经过哪些方式的调节才能完成如此健美而协调的动作呢?
学生: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如果仅有体液调节,机体就难以迅速而精确的作出反应。人和动物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和统一,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以及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来完成的。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通过初中的学习我们知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那么,什么是反射呢?
学生: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教师强调反射概念的三要素,并且指出,反射是应激性高度发展的结果。
反射大致可以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请同学们来分析四组有趣的现象,看看它们分别属于那类反射?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媒体显示实例图片:小猴吮奶;狗熊飞车;尝梅止渴;望梅止渴。)
学生:小猴吮奶和尝梅止渴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也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是非条件反射;狗熊飞车和望梅止渴是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而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借助于一定的条件(自然的或人为的),经过一定过程形成的,条件反射大大地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反射的结构基础又是什么呢?
学生:反射弧。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并提示注意闪动部位代表的结构。
反射弧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教师引导学生识图。
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部分,效应器指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
简单地说,反射过程是感受器感受到一定的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神经中枢通过分析与综合产生兴奋,经一定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发生相应活动。
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都不能发生。举例分析。
通常脊椎动物的反射弧,在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还有中间神经元,它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那么这些神经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观察神经元结构模式图并叙述各部分结构(略)
神经元之所以受到刺激能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是与它的结构相适应的。一个神经元就是一个完整的高度特化的细胞。细胞体适合综合处理信息和作为代谢中心;突起适合接受和传递信息;髓鞘则起着绝缘的作用,使许多神经纤维可以同时传导而互不干扰,从而保证神经调节的精确性。
教师强调神经纤维的概念:长的树突、轴突和髓鞘构成神经纤维。
从宏观上看,兴奋需要在反射弧各部分上传导;从微观上看,兴奋则需要在组成反射弧的每一个神经元内部传导,特别是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兴奋的传导
(1)神经纤维的传导
早在1791年,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发现兴奋传导实际上是一种生物电现象。但是神经纤维都很细,做实验很困难。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科学家发现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是实验的理想材料,它粗大的轴突直径可达1毫米,使测量电位差的微电极易于插入,为开展实验提供了方便。
实验方法: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图示。
取两个微电极,一个插入神经纤维内,一个接到神经纤维膜表面,用微伏计测出膜内外的电位差,即电势差。结果显示: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为什么会出现电位差呢?很早人们就发现神经纤维膜内外存在着离子浓度的差异。
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Na+离子和K+离子的浓度差:膜内的K+离子浓度远高于膜外,Na+离子浓度则相反。
在细胞未受刺激时,也就是静息状态时,膜内的K+离子很容易通过载体通道蛋白顺着浓度梯度大量转运到膜外,从而形成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膜上的Na+离子载体通道蛋白被激活,Na+离子通透性增强,大量Na+离子内流,使膜两侧电位差倒转,即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具体分析兴奋传导的过程并分步演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画。
静息时,膜内和膜外的电位处于何种状态?
学生分析:静息时,由于K+离子外流膜内电位为负,膜外电位为正。
受刺激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观察分析并回答:由于Na+离子内流,兴奋部位膜内外迅速发生了一次电位变化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邻近未兴奋部位仍然维持原来的外“正”内“负”,那么,兴奋部位与原来未兴奋部位之间将会出现怎样变化?
学生:试着用物理课上电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问题,并就膜外和膜内情况分别说明。在神经纤维膜外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了电位差,于是就有了电荷的移动,在细胞膜内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也形成了电位差,也有电荷的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电流方向如何呢?
学生: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则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从而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
引导学生观察相邻的未兴奋部位:
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邻的未兴奋部位发生上述同样的电位变化,又产生局部电流,如此依次进行下去,兴奋不断向前传导,而已经兴奋部位又不断依次恢复原静息电位。兴奋就按照这样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
完整演示动画并让学生归纳和复述:
兴奋传导过程: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实质: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
我们分析了当兴奋从树突经胞体传向轴突时的传导方向,如果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中段施加一适宜刺激,传导方向又是怎样呢?(图示略)
学生从物理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兴奋部位与两侧未兴奋部位都存在电位差,所以刺激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结论:传递特点──双向性。
兴奋传导受机械压力,冷冻,电流,化学药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受到干扰或阻断。
(2)兴奋的传递:
当兴奋传导到神经纤维的末梢时,又是怎样到达下一个神经元呢?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
(演示动画)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成杯状和球状,叫做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突触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即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出后膜是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和树突膜;突触间隙是突触前膜和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
突触小体内靠近前膜处含有大量的突触小泡,泡内含有高浓度的化学物质──递质,例如乙酰胆碱。递质有兴奋性的也有抑制性的。
将动画还原到较为宏观的两个神经元之间去观察突触。
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蛋白接受递质的化学刺激,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改变。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而传递给了另一个神经元。
突触后膜的受体对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
学生再次观察动画模拟过程,复述,概括。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
兴奋→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由于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就是说: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这种单向传递使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能有规律地进行。
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一次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电位变化,之后很快又恢复为静息状态。
引导学生观察线粒体,得出“兴奋传递是一个耗能的过程”的结论。
有些杀虫剂能抑制酶的活性,使递质不被破坏,递质一直结合在突触后膜的受体部位,连续发生作用,使神经处于持续冲动状态而不能恢复到静息电位,这样,就使动物长时间处于震颤、痉挛状态,终致死亡。
(3)比较兴奋的传导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细胞间的传递
信号形式电信号化学信号
传导速度快慢
传导方向双向单向
实质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突触小泡释放递质
课堂小结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兴奋的传导,对于反射的发生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结合动画演示)当感受器受到一定刺激后就产生兴奋,引起兴奋部位的膜电位的改变,形成局部电流;当局部电流沿神经纤维传导到轴突末梢的突触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传导到另一个神经元。
概括的说:兴奋传导是膜电位变化→递质的释放→膜电位变化的一体化过程。
课外探究与思考
1.探究局部麻醉药物的可能作用机理。
2.试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与电流在金属导线上的传导速度。
板书设计
二、神经调节
(一)基本方式:反射──概念、分类、结构基础
(二)兴奋的传导
1.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性
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
2.细胞间的传递:单向性
兴奋→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课后作业:学案跟踪联系
教学评价设计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及时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着眼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体现科学方法教育。设定知识、能力、态度观念等方面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进程设置各种类型的形成性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进程。最后分层设置一些经典练习题,强化对教学内容的巩固。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始终处于科学研究情境中,并获得相应的科学情感体验。自然科学的学科魅力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测试表明,建立起来的概念是形象生动的、深刻的。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学案
学习目标: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重难点:1、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解释人脑的高级功能。
3、阐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学海导航:
知识点
观察与思考
归纳与讨论神
经
调
节
的
结
构
基
础
和
反
射
思考以下问
题:1.一个神
经元细胞包括
哪些部分?神
经元、神经纤维
与神经之间的
关系是什么?
2.反射弧由几部分组成?
3.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几个神经元?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指在_________的参与下,人体或动物体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2)反射的种类分:
(3)反射弧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
(4)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由变为的过程。
(5)结构:细胞体
突起外包髓鞘叫
功能:受刺激产生并传导。
画神经元结构模式图:兴
奋
的
传
导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观察神经冲动传导的模式图,思考: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特点
①静息电位:膜内为,膜外为
②动作电位:兴奋时膜内为,膜外为
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形成,该
在膜外是由未兴奋部位流向,
在膜内是由兴奋部位流向。从而形成了局部。
③特点:向传导;性;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画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突触的结构包括几部分?如何传递兴奋?
②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的特点是什么?
①突触前膜
突触
突触小体:是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鞘经过多次分枝,最后。突触小体内含有大量的突触小泡,内含。
传递过程:神经冲动通过传导到小体,其内的释放到通过扩散作用与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即引发,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释放,然后,作用于,因此,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
能量变化:电能____________
②特点:向传递,即: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
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或,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
高
级
神
经
中
枢
的
调
节
分级调节
观察课本2-5各级中枢示意图思考: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下丘脑:。
大脑皮层:。
脑干:。
小脑:。
脊髓:。
人脑的高级功能
观察课本2-6人类大脑皮层(左半球侧面)的言语区
运动性语言中枢:区受损伤时,引起运动性失语症
听觉性语言中枢区受损伤时,引起听觉性失语症
视觉语言中枢:阅读文字,书写语言中枢:书写文字。
人脑的功能:。
画出不同形式记忆的关系2、例题精析:
〖例1〗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是有间隙的
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解析: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一是通过电信号传导,二是可以双向传导;冲动在神经元之间则是通过突触这一结构传导的,电信号传到突触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传递到突触后膜,从而使后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由于递质的释放是单向的,所以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是单向的,即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答案:A
〖例2〗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解析:当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相应的酶所破坏,这对于机体来说非常重要,否则递质一直结合在突触后膜的受体部位,将连续发挥作用,神经将持续处于冲动状态,而不能恢复到静息电位。答案:B
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方法设计
新课导入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思考与讨论2〕
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资料分析〕
五、人脑的高级功能
小结请同学们欣赏一场精彩的NBA比赛。篮球飞人们飞翔的画面让我们体会到运动的张力和协调的美感,那么篮球队员们要经过哪些方式的调节才能完成如此健美而协调的动作呢?
1.反射
非条件反射(先天的);条件反射(后天的)。
2.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缺一不可)。
〔提示〕1.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
〔问题〕反射活动中,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是兴奋。什么是兴奋呢?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提问: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呢?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传导的呢?
〔提示〕很明显,由于突触间隙的存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不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而是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将兴奋传递下去的。
〖讲述〗(1)突触的定义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
1.中央前回第一运动区
中央前回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复杂精细程度有关。
2.言语区
(1)运动性失语症
(2)听觉性失语症
3.大脑皮层与内脏活动的联系
4.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协调统一
小结本课内容,特别是重点知识:反射,兴奋的传导等要图示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观看,引起问题
思考问题
结合初中知识进行学习和巩固
学生生疑,思考并讨论回答
学生先从自己的经验说出相关认识
及时总结知识
观看课件,搞清相关概念和过程、原因
总结,记忆
资料分析,自主学习,完成问题
学生以图示的形式总结本课视频引入
利用旧知进行学习和巩固
设疑,引入下一内容
课件展示,及时总结
课件展示
资料分析,自主学习
记忆知识
板书设计: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概念
非条件反射
类型反射
条件反射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结构基础——反射弧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2、兴奋的概念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静息电位:内负外正
2、动作电位:内正外负
3、过程:刺激→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未刺激部位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双向传导
5、产生电位差的原因:Na+内流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小体
突触前膜
2、突触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3、过程:兴奋→突触小体→神经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特点:单向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四、人脑的高级功能
课后作业:学案跟踪练习
文章来源://m.jab88.com/j/54343.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