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染色体变异》教案分析
第2节染色体变异
课型:新授主备:同备:审批:
课标要求:
1.知道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典型病例。
2.重点掌握染色体组的定义,并能分析关于染色体组的变化。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染色体结构变异四种类型的示意图,建立起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的直观认识,并从本质上对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突变进行区分。
(2)说出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基本类型。(3)阐明染色体组的概念。
学习重点:染色体变异的基本类型。
学习难点:染色体组的概念。
我的课堂:
自学等级
一.情境导入:
二.课堂预学:
1.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原理:染色体的结构发生改变,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的数目或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的变异。
类型:、、
、。
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类型:
包括和
重要概念——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一整套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
3.容易混淆的概念: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
(1)二倍体:经受精卵发育的个体,体细胞中有染色体组。
(2)多倍体:经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有的染色体组。
获得方法:低温处理等。目前最常用处理萌发的种子或者幼苗。
特点:(优点);
(缺点)发育延迟,结实率低。
(3)单倍体:体细胞中只含有本物种中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如蜜蜂中的雄蜂。
获得方法:常用方法是培养。
特点:(优点);(缺点)。
4.人类有关染色体变异的遗传病的特点:
21三体综合征:
猫叫综合征:
三.合作探究、展示
1.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相比,哪一种变异对引起的性状变化较大一些?为什么?
2.染色体组数目的判断
3.单倍体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吗?
4.人工诱导多倍体时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要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处理成熟的植株可以吗?
5.完成下列表格:
项目
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配子中的染色体数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配子中的染色体组数属于几倍体生物
豌豆72
普通小麦423
小黑麦28八倍体
四.我的疑问:
五.归纳总结:
六.自我测评:
1.棉花是一个四倍体植株。它的单倍体细胞内含有的染色体组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
2.用亲本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进行杂交,对其子一代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产生了多倍体,其基因型是()
A.DDDDB.DDddC.ddddD.DDDd
3.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①六倍体的单倍体含有3个染色体组 ②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数目染色体 ③单倍体都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④体细胞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大麦的一个染色体组有7条染色体,在四倍体大麦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后期能观察到的染色体数是()
A.7条B.14条C.28条D.56条
5.韭菜的体细胞中含有32个染色体,这32个染色体有8种形态。韭菜应是()
A.四倍体B.二倍体C.六倍体D.八倍体
6.某植物的基因型为AaBbCc,将该植物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后,共获得N株植株,其中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约占()
A.N/4B.N/8C.N/16D.0
7.用花药离体培养出马铃薯单倍体植株,当它进行减数分裂时,观察到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12对,根据此现象可推知产生花药的马铃薯是()
A.二倍体B.三倍体C.四倍体D.六倍体
8.一个色盲女人和一个正常男人结婚,生了一个性染色体为XXY的非正常儿子,此染色体畸变是发生在什么之中?如果父亲是色盲,母亲正常,则此染色体畸变发生在什么之中?假如父亲正常,母亲色盲,儿子正常,则此染色体畸变发生在什么之中?其中正确的是
A.精子、卵细胞、不确定B.精子、不确定、卵细胞
C.卵细胞、精子、不确定D.卵细胞、不确定、精子
反思与积累:
高一生物教案:《ATP的来源——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紧贴课程标准强调的宗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探究实验,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过渡到理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重点指引和难点突破,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升华到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从而真正转化为能力和素养。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侧重在理解水平,所以在课堂练习的选择上也应侧重于知识的应用,另外结合“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在选题上应同时侧重知识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虽然这一届高二的学生在初中使用的是人教版的旧教材,初三和高一又没有接触到生物学,在本节课的生物学知识支撑上比较薄弱,不过对于生物学也有一定的了解,加上我所教的这个班的学生对学习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能够组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自主探究。
广州市番禺区禺山高级中学在前年就开始推行“问题—探究—发展”的教学模式,高二的学生对于这种模式十分熟悉,具备施行“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基础。该模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上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
本节课主要从一个探究实验入手,通过分析探究实验,了解细胞呼吸的类型和产物,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上升到一个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课时强调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由于我校学生大多是农村孩子,对于农业生产的田间管理有着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本节课的知识点能紧密结合学生的自身体验和熟知的社会生活(诸如人体高强度运动后的肌肉酸痛、甜酒的酿制等),从而能够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本节课的重点有4个:
1.关于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
2.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3.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联系和区别。
4.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其中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要学生感性了解不同呼吸类型的条件和产物,并熟知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和设置条件。
知识结构: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自主学习理解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②通过比较和讨论理解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和联系。
③通过综合分析,学会应用细胞呼吸的原理。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②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判断和利用能力。
③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评价能力。
④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发散能力和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动性。
②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于自身的了解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五)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自主性学习;合作探究;评价学习。
(六)课前准备
两组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其中一组为演示组,另一组为实验课上的学生的装置)。
(七)教学流程
二、教学反思
遵照上述教学设计,我实施了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并取得了成功。主要表现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都很深入,学生之间的互动评价学习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和一些应该注意的地方,如果能够做好这些,课堂教学的效果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一)指导思想明确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初步理解深化到综合理解和应用上,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真正地发挥主导作用,这样就保证了课堂是学生的,学习是高效的,发展是实际的。
(二)课前准备充分,对教材、学生、教法和学法的分析客观实际
这一点是保证课堂教学得以顺利、高效实施的前提,正是正确分析了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储备、能力储备,才能适当地进行分析探究和自主性学习。
(三)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模式是“目标教学”“问题—探究—发展”教学以及“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对多种模式的取长补短,优势在于课堂活动的连续性和递进性。
一开始的展示课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大体上了解本节课的范围和内容。
引导性问题不要求探讨些什么,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节课具备分析探究实验的任务,作用就是为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
展示自主性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主要是限定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范围、要求和任务,避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出现盲目性,是保证自主性学习取得实效的措施。
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是课堂结构的主要部分,它主要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获取信息和理解归纳的能力。
基础知识的回顾是教师为了检查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效果而设立的,在本节课中我借助了其他课程资源上的知识网络组织基础自测题。
在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之后,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高和发展,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了解深化到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转化成能力;最后设置的课堂练习就是为了反馈前一环节(教师引导、提高和发展)的效果而布置的。
所以从整体上说,这种教学模式具备整体上的完整性和课堂教学活动的连续性、递进性。
(四)恰当合理选取、精析经典例题,课堂、课外作业互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只选用了一个例题(见附录)进行评析,这个例题是关于酿制甜米酒的,农村的孩子大多数熟知这个过程,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极大地引起他们探讨的兴趣,而且能够使得他们的知识学以致用,真正地为科学素养的培养服务。当然也并不是说这个题目就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所以在布置课堂作业的时候,我注意了知识点的互补性。
虽然说课堂教学的实施比较成功,但是也存在一些地方需要进行改进,主要体现在:
1.探究实验的分析最好能在这个课时之前就完成,如果留在这个课时内完成,会使课堂时间紧迫。所以到我布置作业的时候,已经下课了。
2.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最好能分段实施,避免枯燥乏味,否则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
附录:(例题)
阅读下面关于甜米酒的酿制过程,回答问题:
步骤(1):将糯米煮熟;
步骤(2):用开水浇烫小口容器罐的内部后,留作酿制容器;
步骤(3):将煮熟的糯米和适量的酒粬(酵母菌)混匀后,放入酿制容器;
步骤(4):密封容器。
问题:
(1)为什么要将糯米煮熟?
(2)为什么要用开水浇烫容器?
(3)为什么要在糯米的中间留出一个空间?
(4)为什么要密封容器?
(5)在酿酒的过程中总是“先来水”,“后来酒”,为什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一生物绪论”,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必修本
第1课时绪论
知识精华
生物基本特征解释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蛋白质是的主要承担者,核酸是遗传信息的;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构成的
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总称
生物体都有应激性生物体对外界刺激都能发生一定的反应。因而能周围的环境
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以便保证种族的延续。
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的各个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生物科学的发展阶段主要成就
描述性生物学阶段1、细胞学说;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实验生物学阶段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被重新提出
分子生物学阶段1、1944年,艾弗里用细菌作实验材料,第一次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2、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题例领悟
例1:夏日取池塘中一滴水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你会发现一些生物的存在。你确认它们是生物的主要依据是:
A、B、C、
解析:确认它们是不是生物应主要依据生物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只有生物才具有,而非生物是不可能具有的。因此,这些基本特征是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的重要标志;另外,要关注题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一条件,从生物基本特征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特征。
答案:A、有细胞结构B、能进行繁殖C、对外界刺激能发生反应
例2:大雁每年秋天由北方飞往南方越冬,到第二年春季又飞回北方繁殖,大雁的这种节律行为,从根本上说是由下列哪项决定的()
A、食物B、温度C、大雁的DNAD、适应性
解析:大雁的这种迁徙行为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是适应环境的表现。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性、变异性有极重要的作用。大雁的这种迁徙行为是由大雁的遗传物质——DNA决定的。
答案:C
自我评价
一、选择题
1、以下各项中,不属于应激性的是()
A、鸟的前肢变成翼B、葵花朵朵向太阳
C、狗见主人摇尾巴D、敲击人的膝盖骨下方的韧带,会产生膝跳动作
2、病毒可作为生物的主要理由是()
A、能产生后代B、具有细胞结构
C、由有机物构成D、能使其它生物致病
3、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生物体具有()
A、细胞结构B、应激性
C、遗传性D、新陈代谢作用
4、下列生物中,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A、大肠杆菌B、变形虫C、衣藻D、噬菌体
5、20世纪以来,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是()
A、粮食、人口B、人口、环境
C、水和能源D、粮食、资源、人口、环境
6、实验生物学阶段研究的目标和手段主要是()
A、描述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B、观察生物的形态并进行分类
C、用理化手段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D、用实验手段和理化技术考察生命过程
7、、下列属于生物工程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A、营造华北、东北、西北防护林工程
B、建设小张庄农业生态工程
C、在南方建立桑基鱼塘生态工程
D、将某细菌抗虫基因导入棉花,培育出抗虫棉
二、简答题
1992年,陕西一农民从河中捞起一块重达20多公斤的不明物体——“怪肉”,这是不是生物?经观察此物体具有不断生长的特点,因此初步判断为生物体,经鉴定为大型粘菌复合体。构成“怪肉”的微生物有乳酸杆菌、醋酸杆菌和酵母菌。该物中含有大量蛋白质和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以及核酸、多糖、矿物质等。特别是具有能刺激人体细胞生长、提高人体免疫力、消除多种疾病等功效。
(1)、粘菌、乳酸杆菌、醋酸杆菌和酵母菌的基本组成物质中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
(2)、粘菌、乳酸杆菌、醋酸杆菌和酵母菌的生长、生殖发育、应激性等都是生物体在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础上实现的。由此可见
(3)、科学家制造“超级菌”分解石油属于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
自我评价答案:
1234567
AADDDDD
1)蛋白质、核酸(2)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3)生物工程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一生物细胞呼吸》,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三节细胞呼吸(2)
一、教学目标
说出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说出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课前导学]
(三)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细胞呼吸的意义:不仅为生命活动提供,其(如丙酮酸)还是各种有机物之间相互转化的枢纽。
2.影响细胞呼吸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____
____
____
____
3.细胞呼吸原理应用:
(1)微生物的发酵用于工业生产:
(2)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a.细胞呼吸为植物吸收营养物质、细胞的分裂、植株的生长和发育等提供_________。在农业生产上,要设法适当________细胞呼吸,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
如:水稻生产中的适时_______和_______等措施,实质就是为了改善_________以增强根系的细胞呼吸。
b.细胞呼吸要消耗有机物,使植物体有机物积累___________。因此,对粮食储藏和果蔬保鲜,要设法_______细胞呼吸强度,尽可能_______有机物的消耗。
如:粮食储藏,要降低_________和保持__________。
果蔬保鲜,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它方面:
[反馈矫正]
1.下列措施不能增强水稻根系细胞呼吸的是()
A.早稻育秧初期适时排水B.水稻生产中适时露田
C.水稻生产中适时晒田D.对水稻田进行灌溉
2.下列措施不利于粮食安全储存的是()
A.晒干B.充氧C.通风D.密封
3.果蔬储存时,采用降低氧浓度或温度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
A.抑制细胞呼吸B.增强细胞呼吸
C.抑制光合作用D.促进光合作用
4.在水稻叶肉细胞的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叶绿体基质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分别是()
A.CO2;丙酮酸;葡萄糖B.丙酮酸;葡萄糖;CO2
C.丙酮酸;CO2;葡萄糖D.葡萄糖;丙酮酸;CO1
5.密封地窑中保存水果,可以长时间保存,原因是()
A.温度恒定,水果抗病能力强B.温度适宜,易保存水分
C.阴暗无光,不易过快成熟D.CO2浓度增加,抑制呼吸作用
[迁移创新]
1.如用模拟细胞质基质成分的溶液分别培养离体的线粒体和叶绿体,控制光和氧气,如下图所示。其中A、C是线粒体,B、D是叶绿体;A、B有光照但不供氧气,C、D有氧气但在黑暗中。一段时间后,溶液中pH最高和最低的依次是()
A.A和DB.D和AC.C和BD.B和C
2.人的红细胞无线粒体但能携带氧,红细胞所需能量的来源主要是利用()
A.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B.葡萄糖,进行无氧呼吸
C.乳酸,进行有氧呼吸D.乳酸,进行无氧呼吸
3.(多选)经常松土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这是因为()
A.增强植物的呼吸作用,为吸收矿质离子提供更多的能量
B.有利于吸收和运输镁离子,为合成叶绿素提供原料
C.有利于微生物分解腐殖质,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
D.促进根系吸收有机肥料,多级利用能量
4.下图为酵母菌发酵实验装置图,请据图回答:
(1)将圆底烧瓶中的葡萄糖溶液先煮沸再冷却,最后加酵母菌液,为什么要用煮沸后又冷却的葡萄糖溶液?。
(2)盛有清水的试管在此发酵实验中有何作用?。
(3)容器中溶液A一般是指。发酵实验过程中两试管分别发生什么现象?盛水试管。溶液A试管。
(4)随着时间的推移,盛水的试管中现象最终消失,这是因为,此时测定烧瓶中溶液的成分应该有
(5)如果用乳酸菌代替酵母菌,溶液A有何现象发生,请说明理由:。
5.图表示大气中氧的浓度对植物呼吸产生CO2的影响,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点表示植物组织释放的CO2较多,这些CO2是什么生理作用的产物?
(2)由A到B,CO2的释放量急剧减少,其原因是什么?。
(3)由B到C,CO2的释放量又不断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有利储藏蔬菜和水果,储藏室内的氧应调节到图中的哪一点所对应的浓度?,采取这一措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呼吸(2)
[课前导学]
(三)1.能量中间产物
2.水温度氧气二氧化碳
3.(2)
a.能量和各种原料增强露田晒田土壤通气条件
b.减少降低减少温度干燥
[反馈矫正]
1.D2.B3.A4.C5.D
[迁移创新]
1.D
2.B
3.ABC
4.(1)蒸沸的目的是为了排尽溶液中原有的空气,为酵母菌发酵提供无氧环境,冷却是为了避免酵母菌在高温下失去活性,为酵母菌提供发挥最高活性而需要的适宜温度
(2)进一步过滤氧气,防止氧气进入圆底烧瓶抑制酵酶菌的发酵
(3)澄清的石灰水Ca(OH)2有CO2气泡溢出变浑浊
(4)随着葡萄糖逐渐耗尽,CO2产生逐渐减少酒精
(5)溶液A不变浑浊,因为乳酸菌进行乳酸菌发酵不产生酒精和CO2
5.(1)无氧呼吸
(2)O2浓度增加,无氧呼吸减弱
(3)有氧呼吸产生大量CO2
(4)B这一点呼吸作用最弱,分解有机物最少
文章来源://m.jab88.com/j/476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