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八章备课教案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八章备课教案

第八章人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精卵结合孕育新的生命
你从哪里来?
新生命的诞生,由哪个系统来完成?
生殖系统分哪两种?各有哪些器官组成?各器官的功能是什么?
观察图8-1图8-2
你能够设计一个表格来区分男、女生殖系统吗?
什么是第一性征?哪些属于第二性征?
太监是怎么回事?
人妖是怎么回事?
变性手术又是怎么回事?
精子和卵子
卵子的形态
精子的形态
这两者的区别
什么是受精?在哪里完成?标志着什么?
胚胎发育过程
胚胎发育的开始场所?
胚胎什么时候有点人形?什么时候能够区别性别?什么时候基本发育完成?
胎儿是如何获取营养和排出废物的?——胎盘和脐带(肚脐眼)
胎儿和婴儿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分娩?
介绍计划生育
结扎的部位
板书:
第一节精卵结合孕育新的生命
第一节人的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
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
⑵主要生殖器官
男性——睾丸(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女性——卵巢(产生卵子,分泌雌性激素)
2、受精过程
⑴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叫做受精作用。
受精卵或精卵结合是新生命诞生的起点。
⑵场所:输卵管
⑶结扎输卵管或输精管,能有效阻止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的结合,但不会影响人的生殖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
3、胚胎发育
⑴受精卵开始细胞分裂的场所——输卵管
⑵人的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子宫(十月怀胎:280天左右)
⑶胎盘的作用: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吸取养料和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
第二节人的生长发育和青春期
人的生长发育,你是怎样理解的?
人的生长发育,有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有哪些特点?、
青春期的发育
身高和体重的显著变化
性器官的生长发育
人的第二性征,男女第二性征的区别
什么是遗精?如何正确对待
什么是月经?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
青春期的卫生
板书:
第二节人的生长发育和青春期
1、人的生长发育(起点:受精卵)
阶段: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成年期等。
2、青春期发育的特点
⑴青春期身高和体重迅速生长
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
⑵青春期的性发育
第二性征的发育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
男性第二性征:胡须生长,喉结突出,声音变粗,声调较低
女性第二性征:乳房增大,声音变细,声调较高。
第三节人体概述
人体系统的组成
人有哪八大系统?其组成器官分别是什么?各自的功能是什么?
设计表格区别八大系统
运动
组成器官

功能

板书:
第三节人体概述
1、实验: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①骨的煅烧——烧掉的是有机物,剩下的是硬脆的无机物
结论:骨中含有无机物
②骨的脱钙——溶解掉的是无机物,剩下的是柔软的能打结的有机物。 
结论:骨中含有有机物
无机物(钙盐)——使骨脆硬
骨的成分
有机物(蛋白质)——使骨柔韧
骨的特性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弹性
2、人的各个系统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控下,成为一个复杂的、协调、统一的整体。

精选阅读

第八章力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第八章力”,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八章力

教科版八年级下《8.2力的描述》教学案例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授课时间:1课时

【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力的描述课件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的三要素;

(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单位;

(4)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力的三要素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力的作用的例子:踢足球、抬木头、拉箱子、扳手腕……请学生思考、讨论: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与力的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观看录像,踢足球用力大小不同,球运动不同;方向不同,球运动不同;踢球时所踢的位置不同,球的运动也不同;同样抬木头时……

老师演示实验:分别用不同的力推门,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效果不同;方向不同,效果不同;作用的点不同,效果不同。学生明白力的概念;学生可在课后尝试。

引导学生做教材19页图8-2-1的实验。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而且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以上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明白力的三要素的定义。

二、力的单位老师给出力的单位、力的符号,简单介绍牛顿。学生知道力的单位,同时对牛顿有一定了解,激发学生兴趣。

老师对一牛的力究竟有多大做一个形容:两个鸡蛋一袋方便面……所受的重力。学生举起两个鸡蛋、一袋方便面……对一牛的大小有一个了解,对力的单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力的图示利用多媒体演示一个人推或拉一辆车(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举或提一个木箱(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设问:我们怎样来表示力对物体的作用,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样的力?学生观看录像,思考。

老师假设刚才录像中人拉车的力为100N,演示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强调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合适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长度、箭头的画法、意义等。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作图,掌握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

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力的作用点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作用点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学生通过比较对力的三要素,以及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有了进一步理解。

对学生做进一步指导,纠正。练习:教材22页图8-2-4作图。

四、力的示意图讲解力的示意图,将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比较。知道力的示意图画法,并了解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区别,联系。

举例作图:

(1)一木箱放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力为100N,画出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2)一钩码竖直挂在弹簧上,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12N,画出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学生作图,对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掌握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画法。

五、课堂小结通过观看录像,思考,讨论,讲解,使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单位。

六、课堂作业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实践活动】

观看足球比赛,观察运动员踢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体会力的三要素在生活中的应用。运动员在长传和短传时用力有何不同?收集相关资料,做一个小报告。

【教学反馈】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的过程。本节可通过观看力的作用的录像,激发学生兴趣。其中部分内容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通过练习对知识进行巩固。课堂严谨而又不失活跃,学生掌握内容深刻而又牢固。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幂的运算整套学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幂的运算整套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学案
8.1同底数幂的乘法
课前知识准备:
1、-23的底数是,指数是,幂是.
2、同底数幂相乘,底数,。
3、aa=a.(在括号内填数)
4、若1010=10,则m=.
5、28=2,则n=.
自主合作探究:
6、-a(-a)=;xxxy=.
7、aa+aa–aa+aa=.
8、(a-b)(a-b)=;(x+y)(x+y)=.
9、化简计算:
(1)()();(2)(2x-y)(2x-y)(2x-y);

(3)aa-2aa-3aa(4)2x5x5+(-x)2x(-x)7

(5)(n-m)3(m-n)2-(m-n)5

课堂跟踪反馈:
10、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A.3a5a=15aB.-3x(-2x)=-6x
C.3x2x=6xD.(-b)(-b)=b

11、下列运算错误的是()
A.(-a)(-a)2=-a3B.–2x2(-3x)=-6x4
C.(-a)3(-a)2=-a5D.(-a)3(-a)3=a6
12、设a=8,a=16,则a=()
A.24B.32C.64D.128
13、若xx()=x,则括号内应填x的代数式为()
A.xB.xC.xD.x
14、(-2)(-2)2(-2)3=(-x)x3(-x)2x5=
(x-y)(y-x)2(x-y)3=
15、若bmbnx=bm+n+1(b≠0且b≠1),则x=.
16、计算:
(1)3x3x9+x2x10-2xx3x8(2)(-1)2m(-1)2m+1

(3)b(-b)2+(-b)(-b)2(4)1000×10m×10m-3

17、一台电子计算机每秒可运行4×10次运算,它工作5×10秒可作多少次运算?

18、水星和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5.79×10km,冥王星和太阳的平均距离约是水星和太阳的平均距离的102倍,那么冥王星和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多少km

总结反思感悟:

七年级下册第八章《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八章《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食物在人体的哪里发生变化;第二部分是食物怎样发生变化;第三部分是食物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这些内容不仅是第八章的重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为学习后面“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健康地生活”等章节打下了基础。鉴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据生物新课标的要求,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整合:本节分配课时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二课时学习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第三课时学习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在这里主要说明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列举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向学生渗透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打下基础。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

[教学重点]

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

[教学难点]

描述小肠结构特点,解释小肠为什么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是“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材主要介绍了小肠的结构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功能。小肠是人体内主要的吸收器官,其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适应的典型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一教学思想的体现。在教学中,根据教材所设计的探究实验结合“亲自做”,启发学生思考小肠结构特点与营养物质吸收功能相适应。关于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主要强调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然后由学生阅读完成。因此,将引导学生探究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对消化系统的一些器官的位置、形态、功能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但对消化系统的吸收功能的理解会有所偏差,有待教学中给予纠正。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运用的教学策略是:问题导学,讲授、讲练结合、学生讨论交流、实验观察、思考。

[学习方法]

采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耳听一听、动眼看一看、动嘴说一说,让他们在五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达到课程目标。

[课前准备]

学生分组2人1组

鸡的小肠、培养皿、放大镜、显微镜、小肠切片、消化系统挂图、纸、计算器、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胖子与瘦子)

有的人吃得再多仍然很瘦,有的人吃得很少也发胖,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看来,人体的消化吸收与体态的胖瘦有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食物在人体内是怎样被吸收的?

学生讨论回答:与消化和吸收功能有关

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课题《营养物质的吸收》

新课教学

板书《营养物质的吸收》

自主学习

教师(展示课件:阅读P14(1-2段)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是营养物质的吸收?

哪些营养物质可以被直接吸收。

哪些器官有吸收功能?)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回答:

水、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

等营养物质进入血液的过程。

胃、小肠、大肠等器官有吸收功能。

带着问题阅读,培养自学能力,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总结

板书:1、吸收的概念:营养物质进入血液的过程。

2、吸收的器官:胃、小肠、大肠

学生记笔记、画重点

帮助学生归纳梳理

(展示消化系统课件)教师在图上指出消化器官,请学生说出该器官的吸收功能。

学生讨论回答:

胃能吸收部分水、酒精

大肠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部分维生素

绝大部分营养物质在小肠吸收。

培养自学能力,阅读能力、

教师强调消化道的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是不同的。

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部分营养物质在小肠吸收?小肠有哪些结构特点与之相适应呢?

讨论交流

设疑,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

合作探究:

活动1(解剖观察鸡小肠的结构)

学生实验

教师展示课件(小肠结构示意图)

1.每小组一段小肠,顺肠管剪开肠壁,对课件上的图,找到小肠环形皱襞,注意皱壁的排列。用手摸皱壁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2.指导学生按照操作步骤,每人剪下一块小肠壁,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3.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小肠壁切片,对照课件上的图,认识小肠绒毛的结构。

学生两人一组、解剖观察、交流、讨论、思考小肠的结构特点。并记录。

学生带着问题,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突破重难点。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

教师提问:经过探究,小肠壁有哪些结构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有小肠皱襞、小肠绒毛。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很薄

引导学生观察小肠的结构特点


活动2:制作小肠结构模型

学生实验

课件展示(纸做的小肠模型)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每组2张长纸一张短纸,将一张长纸折成扇形作为小肠的内壁,短纸作为外壁,另一张长纸作对照。

比较小肠内外表面积的差异。

两人一组制作小肠结构模型,并计算小肠外壁与内壁表面积的比值,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

启发示学习制作模型,攻克教学难点,

培养动手能力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

提问:小肠皱襞、小肠绒毛等结构对小肠吸收营养物质有什么作用?

讨论回答:可以增大小肠的吸收面积。

让学生形成功能与结构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4-15,与自己的结论作对比

补充自己的认识。

培养表达能力


教师总结:(课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小肠,因为小肠细长,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使表面积大大增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样的结构特点使营养物质很容易被吸收而进入血液,再由血液运送至全身,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

学生倾听、记笔记

帮助学生归纳、梳理,理解重点内容

课堂检测

教师出示课件:完成下列练习:1、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是

A.口腔B.胃

C.大肠D.小肠

2、下列叙述中,哪一项与小肠的吸收功能无关

A.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

B.小肠长约5—6米

C.小肠内有多种消化酶

D.小肠内表面有小肠绒毛

3、不经过消化就能被吸收的物质是

A.水B.脂肪

C.蛋白质D.淀粉

学生讨论完成练习

巩固提高

突破重点

作业布置

预习第三节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板书设计]

营养物质的吸收

1.小肠壁的结构特点

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

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很薄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2.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

[教学反思]

小肠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不容易掌握,教学时借助课件动态演示、结合实验观察,学生较容易理解。新课学习过程中将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学生讨论、交流时,教师则是多看、多听、多感受而少说话,并及时对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和提高,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

文章来源://m.jab88.com/j/35957.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