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李时珍》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对的打。
二、查字典,按要求填空。
载是()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再查()画。
拜用音序查字法查,先查(),再查音节()。这个字共()画。
三、看拼音写汉字。
四、多音字组词。
五、比一比,再组词。
效(
)
状(
)
载(
)
郊(
)
壮(
)
截(
)
职(
)
诊(
)
纲(
)
取(
)
珍(
)
刚(
)
六、根据意思写词语。
1.救活快要死的人,照顾受伤的人。(
)
2.病因不明,很难医治的病。(
)
3.祖祖辈辈都当医生。(
)
4.非常寒冷的冬天,非常炎热的夏天,形容气候条件恶劣。(
)
七、巧写成语。
有些成语单从字面意思来看很具有幽默感。如气吞山河是形容最大的嘴,一步登天,是形容最长的腿。下面这一系列的最,请你分别指出它们所指的成语:
最长的一天
最难做的饭
最重的话
最大的差别
最大的变化
最大的手术
最快的速度
最高的人
参考答案
一、j
zhěn
zǎi
lěi
二、半包围戈6
B
bi
9
三、职业缺点疑难病症拜访编写情况救死扶伤有效
四、行走银行劳累积累
五、有效
形状
记载
职业
诊治
提纲
郊外
壮士
半截
取走
珍惜
刚才
六、1.救死扶伤2.疑难病症3.世代行医4.严寒酷暑
七、度日如年无米之炊一言九鼎天壤之别干变万化
脱胎换骨风驰电掣顶天立地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李时珍》教学设计之二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时珍》教学札记,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听了两位老师上的《李时珍》第二课时后,颇有感触。两位老师自身素质都很好,课堂调控能力也都不错,也很注意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教学效果大不一样。
一位教师围绕课后思考题为什么人们称李时珍是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来组织学生学习,学生自由读书,勾画体现李时珍伟大的词语句子,思考,讨论,交流。可以说,给了学生较大的自学、讨论、思考的空间,但是在反馈时,明显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较沉闷,究其原因,是那个伟大限制了学生,把学生吓住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小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容易感知,而对那些抽象的概念很难把握,学生很难把李时珍的一些具体行为马上与伟大联系起来,他们看到的是从小立志学医,处处留心学习、为了编书不畏艰辛,踏遍名山,访遍众人,亲口品尝药物的李时珍,而不是伟大这两个抽象的字。老师却要他们把这些都归纳到伟大上来,真是难为了孩子们。因此,教师不得不费劲地把学生的每一次回答都牵到伟大上来,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信心慢慢地也被牵走了。
另一位老师的课没有把伟大提出来,孩子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却处处感受到了李时珍的伟大。李时珍的伟大表现在他有一部伟大的巨著《本草纲目》,还表现在有一个伟大的编书历程。这些只能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上课开始,教师请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关于《本草纲目》的有关知识,然后教师出示一本线装本的《本草纲目》并简要介绍,那本古朴的年代久远的书和教师的介绍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正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恰到好处地问: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想不想去看看当年李时珍是怎样编这本书的?学生的学习欲望马上被调动起来。教师从情感的角度入手让学生勾画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反复读,边读边体会,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这样的学习要求符合孩子的学习心理特征,,便于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每个孩子在自己能力所及都会有所体验,有所感受,由于有情感的投入,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不论是自学还是小组讨论,学生都很投入。反馈时,学生更是跃跃欲试,情绪高昂。教师抓住几个关键的句子,或引导对比,品析语言,或引导展开想象,感悟人物形象,或重点指导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学生通过对具体的语言现象的感悟,品味,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李时珍的形象也在学生心目中逐渐清晰,逐渐高大起来。课后,教师引导学生继续通过读书,上网了解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以及正走向世界,焕发青春的中国中医的有关知识。
这两节课留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呢?
好的教学的标志是能够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教的过程应顺应学生学的过程。第一节课漠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第二节课的教学,正是顺应了学生学的需求,教师创设了情境,调动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思维活跃,并进行着积极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要让学生积累文化,积淀精神,打好人生底蕴。第一节课着重于认知性,第二节课则制造了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了课堂的壁垒,将学习活动立体化,极大地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外延。引导学生课内外了解《本草纲目》等正是积累文化,带领学生和李时珍一起去感受编书的历程就是积淀一种精神。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李时珍》教学实录》,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一、教学内容:九义教材小学语文第六册第85页
二、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编写了东方药物巨典《本草纲目》。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
3.学习李时珍一心为病人解除痛苦而学医的好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着重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和他怎样为编写做准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师:(出示《本草纲目》)老师这里有一部《本草纲目》,分成上下两册,你们知道这部书里记载了什么内容吗?
生:书里记载的是一些药物。
师:所以这部书被称为一部药物书。你们知道本草师什么意思?纲目又表示什么吗?
生1:本草是指中草药。
生2:纲目是指按顺序写下来。
师:本草是中药的统称,很多同学认为中药就是草药,其实不是。中药中除了我们平时所说的草药以外,还有药用矿石,药用动物,以及一些水、火、土等等,纲目是指将中药进行分类。《本草纲目》共分16部,60类。有果类、谷类、鱼类、木类、兽类等。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这部分内容。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47段,读完后,老师有两个问题请你们回答,想答好这两个问题吗?
生:想。
师:想答好问题,你们就要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了每一段每一句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怎样解答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一边提问一边思考一边读。
生:读课文。
师:课文都读完了,是不是等着老师提问呢?但是我先不问,我想先请同学们来猜一猜我会提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李时珍要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师:你是读了第四段以后提出的,是从编写的原因来提问,这个问题你解决了吗?
生:没有。
师:谁能帮他解决?
生:我来帮助他。因为李时珍不想让那些得病的人吃错了药而死去,所以想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师: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生1:我是从第四段中看出来的。
生2:我来补充。他为人民着想,他不想让无辜的人死去。
生3:他想这本药物书上有许多错误的地方。有许多药物没有记载,有许多药物只记了名称,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还有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
师:同学们都用书上的语句回答,能用概括的语句来回答吗?生1:有缺点。
生2:不完善。
师:是的,我们回答问题不仅能从书上找语句回答,还要学会概括地回答问题。我们一起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师:刚才这位同学提的问题非常好,一下子就问到了编写的原因,但这不是老师想提的问题。谁再来猜猜老师想提什么问题?
生:他是怎样写这部书的?
师:这个问题你解决了吗?
生:没有。
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也就是说他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请大家再读读第5自然段,想想他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标上序号。
生1:他拜访了许多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
师:你能用更简练的话来说吗?从拜访这个词可以看出李时珍怎么样?
生2:李时珍非常虚心。师:对,你可以用4个字来概括吗?
生3:虚心学习。
生4:虚心求学。
生5:虚心请教。
师:对,看来同学们的语言比较丰富。这是他做的其中一项准备工作,还有吗?
生:李时珍不但在行医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
师:你能用4个字来概括吗?
生1:积累经验。
生2:各地采药。
生3:他还亲口品尝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
生4:我有个问题,为什么李时珍去拜访老农、渔民和猎人?
生5:因为有些知识是医生不知道的。渔民、猎人会知道山上、水里有哪些药材,所以李时珍要向他们请教。
师: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但还不是老师想提的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李时珍为什么22岁才给人看病?
师:你想让他几岁开始给人看病?10岁?8岁?可能吗?我们知道医生是要对病人高度负责的,在给人看病之前必须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学习大量的知识,就像同学们现在做在这里学习,就是为了长大后更好地为国家出力。
生:《本草纲目》是怎样的一本书?
师:这个问题你解决了吗?大家一起读一读第7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生1:《本草纲目》有一百多万字,记载了一千八百多种药物,每一种都有图。
生2:我查过资料,《本草纲目》有190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1100多幅图,被译成了日文、朝鲜文、拉丁文、英文、俄文、法文。
师:你们认为《本草纲目》是一本怎样的药物书?
生1:伟大的药物书。
生2:完善的药物书。
生3:著名的药物书。
生4:独一无二的药物书。
生5:举世无双的药物书。
生6:前所未有的药物书。
师: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称赞《本草纲目》是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师: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有的问编写的原因,有的问编写的准备,有的问最后的结果,大家都抓住了人与物的联系,提出了关键性的问题,说明同学们非常会提问题,但还不是老师想提的问题。想听老师的问题吗?
生:想。
师:读了47段,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为什么?有些同学一听,这么简单,其实要想打动大家是很不容易的,先请同学们练习。哪些同学准备好了?
生: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出产药材的名山。我认为这句最能打动我。
师:为什么这句打动你?
生:因为他不怕困难,到过很多地方采药。
师:他到过哪些地方呢?
生:他到过江苏的矛山,湖北的武当山,江西的庐山,安徽的黄山,河南的云台山。
师:李时珍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谁来读一读?
生:他走了上万里路,拜访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因为李时珍为病人着想,虚心向别人请教,所以我认为这句最打动我。
师:其实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之前,已经花了整整10年时间阅读了800多种药物书,由此可见,这本书不仅凝聚着李时珍的心血,还有谁的智慧?生:老农、父亲、渔民、猎人。师:《本草纲目》不仅是李时珍毕生的心血,也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全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他还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我认为这句最打动我,因为李时珍品尝药材是有生命危险的,但是他为病人着想,不怕危险。
师:为了减轻受伤的人在接受治疗时的痛苦,他亲身进行试验,服食具有麻醉作用的曼佗罗花散,以致昏迷过去。谁再来读一读?
生:花了整整27年,他终于编写成了一部新的药物书。我觉得李时珍非常了不起,花了这么长时间,才编写成《本草纲目》。
师:是的,李时珍经过27年的艰苦劳动,终于在他61岁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写,但他并没有就此止步,又经过十余年的修改,先后三易其稿,才将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最后定稿。大家一起读一读。
师:老师的第二个问题是李时珍写成了《本草纲目》,别人会对他说些什么?请同学们自己先练习。
生1:病人会感谢他,对他说:李时珍啊,你真了不起,多亏了你的这部《本草纲目》才让我重新得到了健康。
生2:医生会对他说:李时珍啊,有了这本《本草纲目》,我们给病人看病就不会再用错药了。
生3:病人的家属会感谢他,对他说:是你使我们的亲人脱离了生命危险,你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生4:病魔会对他说:李时珍,我真恨你,是你把我的兄弟姐妹都杀死了,但我不会就此罢休的,我回再回来报仇的。
师:你说得真好,你从另一个方面来突出李时珍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告诉我们,我们今后的任务还很重,还要不断努力,与新的病魔作斗争。
板书:
编写原因:
不完善
21
积累经验
李
各地采药
时
《本草纲目》
编写准备:
虚心求教
珍
亲尝百草
27年完成:
世界流传
【教学反思】
《李时珍》是小学语文课本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也是一篇传统课文,为达到老文新教,常教常新的目的,我在设计时以创新教学为理念,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方法和能力,用新的观念教学传统教材。这课书分三课时完成,我上的是第二课时,内容是4-7节,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这部分内容。
1.全员参与,主动探究。在自主探究,初解文意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学生猜猜老师会提什么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权。
2.创设情境,发展语言
(1)以读为本,感悟语言;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齐读、默读、自由读、小组读、竞赛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悟语言。
(2)抓住词语,活化语言;学生能够运用书上的词语,但如何提炼语言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我抓住拜访中的拜字让学生体会李时珍的虚心求教,抓住亲口品尝各种药材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亲口品尝的药材很多,可以概括成亲尝百草,教会学生学会概括和提炼的方法。
(3)拓展想象,运用语言;在口语交际这一环节中,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同时也让学生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李时珍的敬仰之情。
【教学评析】(七星区育才小学彭红)
本课设计了三个环节:
一、从《本草纲目》这部药物书入手,带着学生走近四百多年前的李时珍。《本草纲目》这部书无论从内容还是题目的含义对于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让学生对《本草纲目》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增添感性认识,就为下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二、自主探究,初解文意
这一环节中,教师主动放弃老师发问的专利,而是采用你们猜猜老师会提什么问题的方法,一方面调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体现了学习自主权。
在这部分教学中,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中展现了完整的逻辑过程,自学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导的主体,教学的双主体作用在这个环节中也有所体现。
三、自读自悟,情感升华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中年级的学生要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大问题:
1.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这样既避免了过多的繁琐分析,又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品词析句,使学生从原本枯燥的文字中领悟到了李时珍的伟大精神。
在这部分教学中,学生能够找到感受最深的语句,通过感情朗读,品词析句,说出自己独特的体验、感受,张扬了个性,焕发出他们的生命活力。同时教师注意了师生的互动,相机地出现一些背景资料,提供了一些学习路径,丰富他们的学习能源,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可持续发展。
2.李时珍写成了《本草纲目》,哪些人会感谢他?使李时珍对病人高度负责的崇高思想逐渐沁润到学生的心田,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并通过口语交际达到积累、运用、内化语言的目的,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这个问题给学生创设了开放的思维空间,课堂中学生思维活跃,不仅想到了医生、病人、亲属,甚至想到了病菌,从不同的角度感受李时珍的伟大,让李时珍的生动形象永驻心间。
《李时珍》这篇课文第四自然段主要霁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教学时,凭借第二句的三个分句(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药物只记了个名称,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来帮助学生理解完善一词的含义。
步骤如下:
一、依次出示三个分句,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标重音词的含义,再归纳旧的药物书到底有哪些缺点?
(1)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
归纳后板书:不全面
(2)有些药物只记了个名称,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
归纳后板书:不详细
(3)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
归纳后板书:不正确
二、启发诱导
(1)李时珍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全面、不详细、不正确三大缺点,说明这是一本怎样的药物书?(不完善的药物书)
学生回答后,完成下列板书:
不全面
不详细
不完善的药物书
不正确
(2)李时珍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必须怎样做呢?(必须改正旧的药物书三大缺点,做到全面、详细、正确)
学生回答后,在原有板书的基础上作了小结,从而揭示出:全面、详细、正确就是本课完善的含义。
三、联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引导学生对照完善一词的含义,边读边议: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是不是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即:《本草纲目》有一百多万字,记载了一千八百多种药物(说明全面),每一种都有图(说明详细),是中药书籍中一部伟大的著作,已被译成几国文字,在全世界流传(说明正确)。
这样教学,既巩固对完善一词的深刻理解,又体会李时珍确实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课文讲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立志学医和编写《本草纲目》的事。课文先点明李时珍在我国医学史上的地位接着讲李时珍立志学医,然后讲他编写《本草纲目》,最后讲《本草纲目》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根据课文特点、学生身心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理解课文有关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4、抓住中心问题来阅读全文,进行思维训练,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5、体会李时珍为病人解除痛苦、立志学医、不怕艰辛编写《本草纲目》的坚强意志及刻苦钻研、勤于实践、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忘我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学和他怎样编写的。
教学难点:
体会李时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忘我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阅读有关李时珍的书籍。
2、上网查找有关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资料。
二、自主质疑,直奔中心。
1、初读课文后组织学生质疑,说说为什么说李时珍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从而引出〈本草纲目〉。
2、围绕这本书有哪些问题,并归纳为。
(1)为什么要编这本书?
(2)他是怎样编写这本书的?
(3)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三、研读课文,解决问题。
让学生根据共同归纳的问题选取一个问题,深入阅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再互相交流。
1、针对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学书?抓住完善一词进行导读。完善是什么意思?
课文中旧药物书的不完善指哪些方面?这几个方面用什么标点连接。说说你的理解。
2、针对第二个问题:学生找出句子后可让学生反复读书,对照课文插图,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想象山高路远、严寒酷暑的画面,体会采药的艰辛,抓住亲自品尝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从拜访、千百个来体会他为了积累经验虚心向群众请教的态度。
3、针对第三个问题:抓住整整27年来体会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时间长,费尽心血,成果来自不易。从100多万字、1800多种药物、被译成多国文字来体会这是一本巨著。从而感受到李时珍确实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四、小结。
我们称李时珍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仅仅是因为他编写了〈本草纲目〉吗?
板书设计:
李时珍
〈本草纲目〉
1、为什么编写?
完善
2、怎样编写?
不但_________而且________还________
3、一部怎样的书?
巨著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李时珍》课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人教版第七册《李时珍》课文
明朝出了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叫李时珍,湖北蕲春人。
李时珍家世代行医。他的父亲医术很高,给穷人看病常常不收诊费,就是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再当医生;因为那时候,行医是被人看不起的职业。李时珍可不这样想。他看到医生能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的痛苦,就从小立下志愿,要像父亲一样为穷人看病。
李时珍处处留心向父亲学习,暗自记下了不少药方。有一回,父亲遇到了疑难病症,一时想不出有效的药方。李时珍凑到父亲耳边,轻轻地说了一个古方。父亲一听他说的药方正对症,才同意他学医。
李时珍22岁开始给人看病,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药物只记了个名称,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他想,病人吃错了药,那多危险啊,于是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为了写这部药物书,李时珍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出产药材的名山。他有时好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他走了上万里路,拜访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他还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
几年以后,他回到蕲春老家,开始写书。花了整整27年,他终于编写成了一部新的药物书,就是著名的《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有一百多万字,记载了一千八百多种药物,每一种都有图,是中药书籍中一部伟大的著作,已经被译成几国文字,在全世界流传。
北师大版第六册《李时珍》课文
李时珍是明朝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家世代行医,父亲给穷人看病,常常不收诊费。李时珍亲眼看到医生能够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痛苦,就立下为穷人治病的志愿。
那时候,行医是被人鄙视的行业,李时珍的父亲不愿儿子当医生,但是李时珍却处处留心向父亲学习,还暗自记下了不少药方。有一回,父亲给人看病,病人患的是一各疑难病症,父亲一时想不出有效的药方。李时珍轻声地说了一个古方,父亲一听,正是对症良药。从此以后,父亲同意他学医了,他二十二岁就开始给人看病。
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药物只记了个名称,没有说明性状和生长情况;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他想,病人吃错了药,那多危险啊!于是他决心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李时珍为了写这部书,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而且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的名山,他有时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许多药材他都亲口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他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几年以后,他回到湖北蕲春老家,开始写书。他整整用了二十七年的时间,终于编写成了一部著名的药物书《本草纲目》。这部书有一百多万字,记载了一千八九百种药物,是中药书中的一部伟大著作。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紧扣插图,抓关键词,体会李时珍的不怕吃苦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李时珍夜宿古寺》记叙的是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寺、啃干粮,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教学本课,我紧扣插图,抓关键词,引导学生逐步体会李时珍的不怕吃苦、工作严谨的精神。
根据课文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写寺庙破败,目的是为了交代李时珍师徒住得苦,第二段写师徒俩的生火、烧水、啃干粮,目的是为了交代李时珍师徒吃得苦。包括后面的李时珍在月光下认真地记录,亲自尝试药性,都突出了一个“苦”。从而引出他们的不怕吃苦精神。学习他的“苦”,我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从中找出描写苦的词句,借助插图,集体交流。交流的过程,不仅是帮助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口语表达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引领学生想象他们在上山采药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苦,学生们说得津津有味,有的说一不小心就会坠下悬崖,有的说可能会被毒蛇咬到,有的说可能会遇上大雨天,无处躲雨,有的说可能会被荆棘划伤腿。。。。。。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辅以多种形式的朗读,再结合自身进行对比,加深对李时珍师徒“苦”的理解。
了解了“苦”,再去了解为什么要吃苦就显得轻而易举了。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李时珍》课文原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李时珍是明朝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家世代行医,父亲给穷人看病,常常不收诊费。李时珍亲眼看到医生能够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痛苦,就立下为穷人治病的志愿。
那时候,行医是被人鄙视的行业,李时珍的父亲不愿独生子当医生,但是李时珍却处处留心向父亲学习,还暗自记下了不少药方。有一回,父亲给病人看病,病人患的是一种疑难杂症,父亲一时想不出有效的药方。李时珍轻声地说了一个古方,父亲一听,正是对症朗药。从此以后,父亲同意他学医了。他二十二岁就开始给人看病。
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药物只记了个名称,没有说明性状和生长情况;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他想,病人吃错了药,那多危险啊!于是他决心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李时珍为了写这部书,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而且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的名山,他有时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许多药材他都亲口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他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几年以后,他回到湖北蕲春老家,开始写书。他整整用了二十七年的时间,终于编写了一部著名的药物书《本草纲目》。这部书有一百多万字,记载了一千八九百种药物,是中药书中的一部伟大著作。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李时珍》教材理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解词造句】
[医学家]
指在医疗方面有专门学问的人。
[诊费]
诊:诊察病情。诊费指诊察病情所收的费用。
[世代行医]
世代:世世代代,祖祖辈辈。世代行医指祖祖辈辈都是医生。
[救死扶伤]
救活快要死的人,照顾受伤的人。例:李时珍从小就立下了救死扶伤的志愿。
[疑难病症]
疑难:有疑问而难以判断或处理的。疑难病症,指原因不清楚,很难医治的病。
[对症良方]
对症:针对病情。良方:好的药方。对症良方:指针对病情开出的最好的药方。
[品尝]
品:品味。尝:尝尝味道。品尝指亲口吃一吃,辨一辨。
[流传]
传下去,传播开。例: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很多很多。
[积累]
逐渐收聚起来。例:李老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完善]
完美;又完全又好。例:我们要使各项制度逐步完善起来。
[拜访]
对访问的一种客气的说法。例:新年里,爸爸带我拜访了他的老师。
[记载]
把事情写下来。例:这本光荣簿记载了班上涌现的一件件好人好事。
[暗自]
暗:暗地里;不公开。暗自:指自个儿暗暗地,不让别人知道。
[鄙视]
鄙:轻视。鄙视指轻视;看不起。
[志愿]
志向和愿望。例:我立下了为人民服务的志愿。
【近义词】
完善(完美)疑难(困难)鄙视(蔑视)积累(积聚)
【反义词】
缺点优点
鄙视珍视
【词义辨析】
[完善完美]
这两个词都含有一切齐全的意思。完善着重表示不但齐全,而且良好;常形容设备、组织、制度、公式等。完美着重表示十分美好、没有缺点;常形容人、形式、语言、结构、形象等。
听到《李时珍》影片中其父亲说的这句话后,我心中不禁想:在逆流中的船还能行驶?那一定是一只不怕困难,乘风破浪的船。不错,李时珍的一生就如同这只船,在逆境中前进。
影片《李时珍》的主人翁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编写了一部医学著作《本草纲目》。在编写书籍的过程中,困难如急流中的大浪,一个接一个向他涌来。但他却顶着困难,毫不退缩,永往直前。在他采集药材,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他的一个徒弟为了一本札记,为了师傅,被无辜杀害。一天,碧空万里无云。李时珍与两个徒弟攀着绳子,爬上了仙山。这次收获不小,发现了包括师傅渴望的曼陀罗花在内的许多奇花异草。他们边采集,边记录。当三人正要回去时,突然发现背后一群道士手拿木棍疯狂地向他们奔来。三人赶紧往回跑,但还是被他们追上,并绑了起来。老道士将三人大骂一顿还不罢休,一把夺过札记,扔进火炉。一个徒弟拼命挣脱,不顾烫手的火苗抓起剩余部分就跑。他跑到万丈深渊前,被道士追上来推了下去。等李时珍与另一个徒弟找到他的尸体时,他手中还死死抓住那本札记的几页。面对如此巨大的打击,李时珍不灰心,不泄气。
看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了自己学琵琶的事。前年暑假期间,由于看到邻居弹琵琶,感到好奇,便嚷着妈妈给我买了琵琶,在学习班报了名。开始觉得新鲜,学习比较认真,能按老师的要求去练习。可学习了一段日子,假指甲把我的手指磨出了几道红印。我开始意识到,学琵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我学习到用右手的大拇指与食指拨琴弦时,发现要点好掌握,可要练就一定的速度,并非一日之功。我厌倦了,灰心了,心想:练习这么难,又这么苦!还是不学了。不管妈妈怎么劝说,我再也不想去吃那苦头了。现在,每当看到那把被丢弃在一边的琵琶,就为自己害怕困难,向困难低头的行为深感惭愧。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必定会遇到许多困难,遭受许多挫折,如果知难而退,就会一事无成。只有从小注意磨炼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吃苦的精神,以李时珍为榜样,迎难而上,不畏艰难险阻,才能实际自己心中的理想。
文章来源://m.jab88.com/j/3524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