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巴西利亚》第二课时教案分析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巴西利亚》第二课时教案分析

第二课时

“巴西之旅”第二站——巴西利亚

教师:我们一路颠簸终于来到了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首都城市——巴西利亚。

教师:多媒体出示巴西利亚城市风光片(无条件可用图片代替)

学生:伴随幕后解说,仿佛置身于绿草如茵的足球场,漫步于繁花似锦的城市街头,体验着巴西的腾飞。

教师:通过欣赏巴西利亚风光,同学们发现了什么问题,想到了什么?

学生1:为什么巴西利亚位于热带,却四季如春?

学生2:世界著名城市大多分布在沿海地区,为什么巴西的首都却从沿海迁到内陆?

……

教师:巴西将首都从沿海迁到内陆,不仅体现了对城市环境问题的考虑,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对内陆的开发和管理请同学们课后讨论一下,这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在意义上有什么异同?

教师:我们愉快的“巴西之旅”即将结束,现在是旅行的最后一站,也是最富有神秘感的一站,希望同学们拿起你的相机,记录下你在不同寻常的经历,留下美好的回忆。

“巴西之旅”第三站——亚马孙热带雨林

教师:在巴西的北部,有一条世界上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河流冲积形成了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这里覆盖着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教师:多媒体出示图9.25亚马孙热带雨林(或看课本插图)。

学生:据图分析热带雨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教师:你知道吗?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更大于其经济效益,有人形象地把它称为“地球之肺”。但是目前热带雨林毁林速度惊人,如不阻止这种趋势,80年内热带雨林将不复存在。

教师:多媒体动画出示“热带雨林地氏的迁移农业”(或看图9.26)

学生:观看动画片,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巴西在对热带雨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角色扮演:如何开发和保护热带雨林?

当地垦荒农民自由解答巴西政府官员自由解答地球环保专家自由解答

师生达成共识:保护热带雨林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责任。遵守环保公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人们的必然选择。

教师:至此,我们的“巴西之旅”就全部结束了。希望同学们将自己旅行的所见所闻整理出来,出一期“巴西游记”手抄报,让大家共同分享。

八、教学总结与反思

巴西的人口和面积都居世界第五位,足球王国,桑巴舞的故乡,灿烂的玛雅文明已成昨日的黄花,民族大熔炉里各色人种辛勤耕耘。赤道南回归线穿过,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王国。平原面积广大,亚马孙河波涠壮阔,滥伐林木,刀耕火种,热带雨林危机深重,为解决城市化问题,—新首都—巴西利亚在茺凉的土地上崛起。这样就把巴西的地形、人口、城市、传统的文化,民族城市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方便记忆,又能提高知识,提炼及总结知识能力。

九、学生活动探究

1、作为中学生,你能为环境保护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什么?

2、巴西是一个人种复杂的国家,请你探究其中的原因有哪些?

相关推荐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南亚》第二课时教案分析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南亚》第二课时教案分析”,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南亚》第二课时教案分析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⑵了解南亚的主要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⑶了解南亚是世界上人口密集地区之一,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⑷了解南亚的工业发展概况,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电脑软件业的发展概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目标: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以及宗教对南亚各国的影响。

教学重点: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及宗教对南亚各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请同学说说南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一.导入新课:

从《西游记》中我们看到唐僧取经的天竺气候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回答。

二.讲述新课:

㈣气候特征

指导学生熟悉解题思路。从纬度位置入手,探讨南亚地区可能的气候类型。

逐月降水量图指导学生按照(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年温差、年降水量、降水季节差异)的方法分析气候统计图。

根据地图册第8页观察南亚的主要气候类型

利用书44页的活动分析南亚地区雨季降水多的原因(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吹向陆地,给南亚陆地带来充足的水分;以及雨季时东北部和西南沿海地区降水特别多的原因——分别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西高止山脉的迎风坡,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地形雨特别多。

通过板书及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板书总结。

1.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西北部有少量热带沙漠气候,南部有少量热带草原气候。

2.一年分三季

湿季——雨季6~10月份西南季风

干季——凉季11月~次年2月东北季风

热季——3~5月份

简单介绍南亚的农作物及分布:简单介绍农作物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水稻——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西部和印度半岛西部沿海地区

小麦——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带

黄麻——恒河下游地区

棉花——德干高原西部

以“玄奘取经”和“印度的牛”以及蛇为切入点,吸引学生提高兴趣

⑸宗教与社会(各宗教在南亚的主要分布国家以学生自学的形式独立解决问题。)

1.南亚是世界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之一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人口超过一亿

利用新闻(如火车出轨事件、沉船事件等)使学生理解南亚的人口密度较大,人口素质一般,科技水平欠发达,安全隐患较多。回忆上学期所学的知识,分别列出世界人口前10位的国家

2.南亚8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其中印度最发达电脑软件占据重要地位

3.南亚是世界古文明发源地,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

佛教——斯里兰卡、锡金、不丹

印度教——印度、尼泊尔

伊斯兰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尔代夫

二、作业:目标检测上的题目

教学后记:本节课通过对亚洲南亚的学习,主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分析一个地区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自己进行总结的能力。课堂上,应该多让学生思考、讲。多加练习。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美国》第二课时教案分析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美国》第二课时教案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美国的工业特点及分布2.认识并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从而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观念。

重点:美国工业特点及分布、新技术产业

难点:美国工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教学方法:读图法、综合法、联系法相结合

Ⅰ、自学知识我展示:(5~分钟)

1.读图9.12找出美国主要有哪些工业城市和工业区?

2.读图册47页说说美国主要有哪些工业部门?

3.美国工业的特点:拥有,工业产品种类,产量,技术,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4.美国的硅谷在,因生产而出名。

Ⅱ、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阅读了解目标

Ⅲ、合作探究我快乐:(20-25分钟)

1.自学内容交流反馈

2.阅读材料第86页说出美国有哪些工业产品居世界第一二位?从中说明美国是当今世界工业最的国家。

3.小组讨论:为什么美国能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4.活动:读第87页,完成以下问题。

(1)阅读4则资料,说说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促进作用。

(2)看图9.11、9.12,总结高新技术产品的种类。

5.学生讨论:中国工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借鉴美国工业的发展的经验?青少年应树立什么样的信念?

巩固练习:完成填充图美国工业部分

自绘美国本土示意图,要求填注临海、邻国、五大湖、主要工业城市等。

知识拓展:

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微电子工业、电脑软件、机器人、通讯设备、计算机辅助设备、光纤技术、超导研究、生物工程、航天技术等

美国在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生物工程、化学及航空航天等高科技术部门居世界首位,在工业机器人、计算机芯片等方面落后于日本。

目前中国的那些高新技术产业有较大发展?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美洲》第二课时教案分析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美洲》第二课时教案分析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读图,分别了解两个大洲自然环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读地形图、统计图表对比北美洲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的地形的异同之处。

教育目标: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的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教学重点::通过对书地形图进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地形的特点。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总结作业情况。

二、导入新课

在黑板上绘制出代表南北美洲的两个三角形,利用板图加深学生印象。(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三、教授新课:

㈡对比分析南美洲、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运用地形图1-35、1-36读图分析

小组讨论互助合作。对照板图回答各地形区的名称。

在板图中分别标出代表南北美洲主要地形区的代号:

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

大平原。

拉布拉多高原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指导学生读图对比分析。

北美洲:平均海拔较高居世界第三(700米);地势起伏较大;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山地。

南美洲:世界第四(600米);地势起伏一般;西部是年轻高大的山脉,东部高原平原相间分布。

找出南北美洲主要的地形区,尤其是在世界上居第一位的地理事物

格陵兰岛是世界上除南极洲外冰川最广的地,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科第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长的山系;亚马逊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北美洲的不少湖泊是冰川作用的产物。

四、练习:教材27页第1、2、3题。

五、小结:强调南北美洲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的对比。

六、作业:列表对比南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

七、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知识直观性比较强,学生可以通过地图轻松的找到答案,学生的成就感比较高,应适时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文章来源://m.jab88.com/j/2409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