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定理说课稿高中
2025-08-26 动能定理说课稿高中动能定理说课稿高中(必备6篇)。
作为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提升教学水平和促进教研活动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撰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呢?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中动能定理的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动能定理说课稿高中
一、说教材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九节。本节主要内容为:学生利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纸带,通过计算来验证重锤在下落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本节课,可以升华学生对上节课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又可以为接下来学习动量守恒,电荷守恒等定律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课意义重大。
基于该节课的内容和新课改的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掌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分组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协作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以上教材地位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验数据的处理;难点是实验误差的分析。
二、说学情
该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以及条件,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打点计时器,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但是,对于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结果误差的`分析还有所欠缺,所以我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三、说教法
在教学活动中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法即通过实验学生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并结合讨论法,让学生在物理课上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
四、说学法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不仅要学到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自己学习。所以在课堂上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来更好的掌握实验探究的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进行新课教学之前,复习导入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是什么,同时情景引入,播放田亮跳水视频。十米跳台跳水是种技术性极强的运动,如果不计空气阻力,机械能是否守恒?通过问题创设,一方面可以明确本节课的实验主题——机械能守恒,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有利于新课的教学。
环节二:新课讲授
我将以启发的方式提问学生让学生思考:如果让你来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你会怎么做?给出你的方案。再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并让各个小组选出代表以汇报的方式跟全班学生分享实验方案。然后各小组对所有的实验方案的优缺点进行讨论。再次让各个小组选出代表以汇报的方式跟全班学生分享优缺点。在所有小组都汇报结束后,我做适当的总结。并引导学生确定最终的实验方案——利用重物的自由落体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这样设计课程,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里面来,更好地调动学习氛围。符合新课改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探究学习。还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实验方案确定之后,我将提出第二个问题:实验得到什么结果,可以证明机械能守恒吗?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得到结论:在任意点上,重物的势能和动能之和等于初始位置上重物的势能。在解答了这个问题后,接着提出第三个问题:如何计算在任意点上重物的动能。明确重物在任意位置的速度对与计算动能至关重要。分组实验、采集数据。
根据讨论结果,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实验,完成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得到方案:把纸带和重物固定在一起下落,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记录下重物下落的高度,计算出对应的瞬时速度。然后,带着学生一起通过公式的推导得到速度的测量公式:
即:做匀变速运动的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这点前后相邻两点间的平均速度。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在分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环节三:拓展巩固
在此环节,我会结合书上的习题,让学生通过做题的方式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环节四:课堂小结
高中物理注重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培养,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亲手操作,参与实践,是最直观获得知识的手段,也是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我会让学生总结本次实验课主要探究的内容。
环节五:布置作业
作业方面,形成实验报告(必做的作业)
重新制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方案。(机动性作业)
(2)动能定理说课稿高中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从前后联系来看,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功能关系的进一步认识;在理论推导的过程中,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动能订立的理解;从思维方式上分析,有利于学生建立守恒的观念,为今后学习动量守恒、电荷守恒等守恒定律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这样的安排,较好的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不仅可以直接由实验得到,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2、教学目的知识目标: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在具体问题中能判断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能力目标: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在归纳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使用条件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信心以及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通过严密的`理论推导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理性认识,正确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以及定律是否成立的判定条件。
4、教学难点学生抽象思维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功、能等物理量理解不够深刻,要从功能转化关系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有一定难度。
二、说教法
本节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一起探索得出物理规律及适用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说方法
1、为适应高一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根据新课内容要求,创设“自由落体、平抛、沿斜面下滑”三个物理情境作为铺垫,由易到难,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2、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在归纳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使用条件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加以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物理学习的自信心。
四、教学程序分为引入、新课、联系巩固、作业四个步骤。
以生活中常见情境为例,让学生分析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提出机械能如何变化的问题,顺势引入新课;创设三个不同情境(同前),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在师生共同探讨下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以三个情境为例,让学生自由讨论定律成立的条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最后共同得到适用条件。然后通过适当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对新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
五、研究性课题的提出通过以下实例让学生课后去进行探讨
让A球拉到相同高度,分析A到达右侧所能到达的高度。
(3)动能定理说课稿高中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河北省的物理教师,很荣幸有机会参加这次大赛。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机械能守恒定律”。
我们河北省是从20xx年才开始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学的,所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材。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两册,包含力与运动,万有引力,机械能守恒等高中物理最基础与核心的知识,供所有学生学习。选修分三个系列,各有侧重,一系列以物理核心内容:电磁学,热学,能量等为基础,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强调物理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二系列以电路电工,电磁与信息技术,力与机械,热与热机,光学仪器,原子与核技术为主修内容,突出技术应用角度上对物理学的展示,侧重应用性,实践性特点。三系列比较全面系统的呈现了物理学的基础内容,使学生学习理论物理力、热、电磁、光与原子物理的理论知识,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
我这次说课的内容来自必修二的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我认为,课程标准、三维目标、教材与教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像是一棵树。课标是这棵树生长的土壤,三维目标是树的主干,教材是枝干,教法是树叶,只有各方面都和谐发展,才能使这棵教育之树茁壮成长,开花结果。下面,我就逐一进行阐述。
一、三维目标
新科标带来的第一个变化就是三维目标的提出。本套教材的主编张维善先生说过,物理学本身就是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科学文化的统一,三维目标的制定,是物理学本质特征在物理教育中的反映。所以,作为教育执行者的教师,首先要理解三维目标的理念。就高中物理而言,老式的教育模式只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忽略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这样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失去了对科学的兴趣,没有了创造的热情与能力,变成只会做题考试的机械人。新课标三维目标的提出,从根本上改变了这样的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的教学目标,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学什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意识到为什么学,怎么去学。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了解科学发展的过程,体会科学带来的乐趣,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机械能这一章也是围绕着三维目标的实现而展开教学的。
二、教材与教法
高中物理必修二模块是共同必修模块。在本模块中,学生将通过机械能、曲线运动的规律和万有引力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体会高中物理课的特点和学习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为后续模块的选择做准备。
能量这一部分知识,不仅是本册书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大家请看,高中物理学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五大部分,在对这些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一部分都有能量的知识出现,由此可见,能量及其守恒定律,是一个贯穿整个高中物理的重要概念,不仅如此,能量守恒定律也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定律之一,它的提出,使各种不同的物理学内容和谐统一,正如在本章章首所引用的德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劳厄所言:物理学的任务是发现普遍的自然规律。因为这样的规律的最简单的形式之一表现为某种物理量的不变性,所以对守恒量的追求不仅是合理的,而且也是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这一段话,足见能量守恒定律在科学中的重要地位。本章知识的学习,不仅在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与掌握,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推开了物理学的一扇大门,用守恒的思想去思考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还会遇到如电荷量守恒,动量守恒等等知识,有了这一章的铺垫,学生在学习上述相关知识的时候,就可以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分析问题,思考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进入这一章,课程标准对本章的内容标准做了如图所示的要求,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一章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诸如恒力做功的计算,动能与重力势能,动能定理及机械能守恒定律,还要使学生通过实验与探究深入理解这些知识,并能用这些知识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实际情况,而且,还要通过本章的学习,是学生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意义,认识利用能源与节约能源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依据这些,教材对本章做了如下的安排。通过对新旧教材在这一章的章节设置,我们不难发现变化,新课标教材在这一章多了四节内容,其中不包括第九节,不仅又增加,同时也有删节,原教材中的《功和能》,《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被删减,这样的编写,目的何在呢?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对这一章的内容,我们可以分两部分看,一部分是“功”另一部分是“能”。功的内容包括第二节《功》,和第三节《功率》在第二节中,学生将在初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恒力做功的计算,了解功的正负,第三节学生会学习功率的计算,并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是描述做功快慢。“能”包含三节,分别是第四节《重力势能》,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第八节《机械能守恒定律》。在这三节中,学生将了解重力势能和动能的表达式,学习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如果只看这些内容,新教材和旧教材似乎没什么变化,其实不然。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将原本旧教材中的第三节《功和能》删掉。在以前的教学中,讲完功和功率,出现的就是第三节,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只会强调一个点,即“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以往看来,这一节放在这里是理所当然的,有了这一节,就可以把前后两部分知识顺畅的联系起来,为学生理解后面的一些知识铺平了道路。但是,其实不然,我觉得旧教材这样的安排利大于弊:直接把功能关系告诉学生,使学生失去了对这一重要知识的探究机会,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一过程的缺失,使教师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教育教学机会,不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发展和科学态度的形成。所以在新教材中,没有明确指出功能的关系,但是,却在之后的各节做了渗透:讲重力势能时讲到的重力做功,动能定理中的合力做功,机械能守恒定律中对条件“只有重力做功”。在这些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探究自己得到这一结论,这不仅使学生通过自己掌握到知识,更能为后面的学习,比如分子力做功对应分子势能变化;电场力做功对应电势能变化;安培力做功对应电能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一过程,本章安排了第五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第六节《功与速度变变化的关系》,第九节《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以实验的形式,使学生主动的学习,理解功能的关系,这正是新课标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
第二,我们来看一下新增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都是就教材中没有的,我校有些教师在拿到新教材时对这两节有很多的争论,尤其是第一节,放在这样的位置,安排这样的内容让一下教师不知所云。我觉得,这一首一尾两节内容还是很精彩的,首先,从物理学的发展来看,能量的概念,是与力的概念同一时期提出的,在第一节安排了《追寻守恒量》的内容,尤其是对伽利略实验的还原,将历史上对功能概念的认知顺序做了还原,强调了“守恒”这一重要理念,从一个更高的角度给学生提供了这一观点。而后续的章节,也是对这一内容的剥茧抽丝,使学生通过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特,例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逐渐认识能量守恒定律,并在最后用一节作为收尾,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教学建议
下面我说一下这一章的教学建议。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教法是最核心的四个发面。只有把其中的关系处理好,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在旧的教育体制下,教学过程是单方向的,教师理解教材,决定教法,再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这样的教学过程,虽然有一定的效率,但却取得不了好的效果的。在新课标下,就必须打破这样的格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其主动的学习。
对于本章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建议。首先要注意物理和实际的联系。在教材中,也有这样的体现,各位可以看到这几张截图,都是学生生活中的例子。通过对这样一些例子的分析,不仅是学生更清晰的理解知识,也会拉近物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觉得物理有用,有趣。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本章在各节都可以看到一些小栏目,如“做一做”,“说一说”,“思考与讨论”,这些内容,教师可以完全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研习,合作探究来解决。第
三、重视实验的作用,物理学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验证学习的知识(如机械能守恒),更可以通过探究性实验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我们学校一直很重视学生实验,不仅会按教材安排相关的实验课,还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创新性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评价建议
评价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在旧的教学体制下,评价观并不科学,大家可以看一下我总结的这张表,比较之下,性课程的评价理念更加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
五、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于课程资源
首先要说的是教材,这是我们教学的根本,教师要吃透教材,用好教材,但是却不能依赖教材,简单的讲,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在用好教材的同时,也要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在这里,我说一下我们学校的资源开发,第一,要用好网络资源,获取最新最丰富的内容;第二,学校中的教师也是一个重要的资源,我们经常会请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展开学术论坛,提高学生的水平;第三,要用好实验室资源,开放实验室,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掌握知识,体会过程;第四,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这两张图,一副是我校的机器人制作活动,一副是我们都宣工车间实际了解机械的相关问题的活动;第五,在用好国家教材的同时,针对我们自身的发展,编写校本教材,比如在本章之后教材安排的课题研究:潮汐现象,我们宣化地处内陆,虽然老师们觉得这一个研究活动对学生认识自然,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包括对本章知识中的能源问题都有很大的帮助,但开展活动难度较大,所以我们就从校本教材中选择了一个类似的课题:“张家口风力资源与风力发电”提供给学生,效果非常好。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由于我们学校刚刚进入新课标教学,说课标、说教材的活动也是初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大家,最后,祝各位老师生活幸福,工作顺利!
(4)动能定理说课稿高中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高中物理第一册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一节的知识。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针对教材,提出本节教学目标。
3、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况、推理)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2)通过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4、教学重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作为重点理由是: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急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5、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利于运动的关系。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的观点。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习惯性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因此制定以下教法。
三、说教法
针对学情及重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法、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说学法
科学探究法。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问题引入:
(1)原来静止的黑板擦,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黑板擦会如何呢?(现场演示)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
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2、新课教学
实验演示:用多媒体演示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分别在毛巾、棉布及玻璃表面滑行。让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为什么滑行距离不一样(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
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鼓励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介绍物理学史:谈伽利略之前对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及猜想。
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怎样运动?
学生跟着猜想:一直运动下去。(科学探究过程二:猜想与假设)
理想实验--探究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展示理想实验,学生很想了解伽利略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展示伽利略的思维过程:(科学探究过程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问题一:如果没有摩擦,第一个斜面上的小球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问题二:第二个斜面上的小球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问题三:为了达到原来的高度,小球在水平位置如何变化?
问题四:小球在水平面上如何运动?
(5)动能定理说课稿高中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中心内容,更是本章的教学重点。本节在第二节实验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它具体的、定量的回答了运动物体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将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联系,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此定律是联系力与运动的桥梁,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在整个教材教学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学习这一内容之前,所教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力、质量、加速度、惯性等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的量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分析物体的受力。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气垫导轨与光电测时系统或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会应用CAI课件处理实验数据。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学习物理有较浓厚兴趣;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喜欢和同龄人一起学习,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具有团队精神。
二、重点、难点
在确定本节的重点、难点时我认为不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更应注重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二定律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该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故重点是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难点是通过简单应用正确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及数学表达式;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因果关系;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
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出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学生提高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6)动能定理说课稿高中
一、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推理”的科学方法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及对该定律的理解。
(二)教材地位:本节内容不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两者联系起来,是《力和运动》的开端,是力学的“奠基石”,并为后面学习惯性、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坚实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重、难点确定。
本节课的重点: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理由:
①把本实验做好是关键,而这个实验所涉及的斜面与水平面接轨处及小车释放高度,小车是否在同一个方向运动等系列因素都会影响实验效果,影响定律的表述。
②该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而得,内容较难借助例证来验证。
③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历年来中考特点决定。
(四)任务分析
二、学情分析:
在学生已经建立力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并为后面惯性和二力平衡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比较关注知识的本身、往往以教师和学科为中心,学生则一味被动地接受,很难有自己的发现;而本节课则在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及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前提下,开展了以学生或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的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尝试。
三、教学程序: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初二学生学情状况分析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的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内容理由创设情境
发现问题
1、老师出示论据,提出问题。
在水平路面上,当我们用脚蹬自行车车时,自行车就会运动起来,那么当我们不再用力蹬自行车时,自行车是继续运动的还是马上静止的?
踢出去的足球,在地面上滚动一段距离,最后还是会停下来。为什么?
学生熟悉的是一些具体的事物,而非抽象的概念。所以看似简单的提问远比直接提问“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怎样”,来得容易引起学生的争议。并且在思考过程中学生开始第一次正面冲突,进入状态。引导讨论进行探究学生讨论,然后评价总结。大量的事实同样也证明了:当作用在运动物体上的力撤去后,物体还能运动一段距离。
问题关键是: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怎样才能增加这段距离呢?
2、学生讨论,然后评价总结。
学生会有很多种方法去解决小车问题,尽可能地让他们去寻找------从中再学会归纳分析,自然地引出斜面实验:因为这个实验本身就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小组讨论
确定方案
实验验证
推理总结用同一辆小车,在同一个高度上,从相同斜面上运动下来,这些因素完全相同时,那么影响外部的因素只有一种:即小车车轮与接触面之间的那种摩擦力。
如何来证明你的猜想呢?
从实验材料中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案,来探究是否当接触面越光滑,小车就能走得更远?
在这本方案中,你又需要控制哪些条件呢?
你能否从小车受力的角度去分析这个事实呢?
假如我们还能找到一个比木板更光滑的平面的表面呢?
我们还有其它的假设吗?
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和推理,慢慢引导他们学会从现象中导出结论
1、该实验的设计为分组实验,并让学生代表轮流上讲台完成整个演示过程。这个学生实验可以说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在活动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有争议性的现象或结论,并且本实验的最大魅力也在于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的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科学推理和大胆的假设。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这个教学过程更能体现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
2、在探究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可以说是环环相扣、特别是最后两个假设,前一个假设是台阶,为后面更大胆的猜想作铺垫;后一个假设如果学生自己能够说出来,那么比老师直接地提问更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这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历史的回顾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
1、简单回顾动力学的历史,让学生知道科学的探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所需要的是要学会摸索、学会探究。
2、课件演示伽利略理想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奋和兴趣。建立结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评价该定律:重新审视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延伸到其它物体,总结、建立与评价定律,做到有始有终。方法的延伸让我们试着学会假设、想象和推理。
①假如我们每个同学都变成一个个“小小人”,坐在这辆运动着的无阻力的小车里,那么------
②假如------让我们的学生试着学会大胆的假设、想象和推理------
- 更多精彩动能定理说课稿高中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动能定理说课稿高中
文章来源:https://m.jab88.com/j/23309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