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案美术鉴赏
2025-07-24高中美术教案美术鉴赏(合集二篇)。
高中美术教学计划:美术鉴赏 篇1
一、教学内容分析:
版本: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模块:《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4课《人间生活》(中国部分)
教材内容:
结合上节美术课《心灵的慰藉》,学生了解到佛教艺术在中国的真正盛行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阶段的盛行与战乱有关——“五胡乱华”。人在面临巨大灾难时,往往容易信仰宗教,而佛教的“无常”观念帮助人们领悟人生的“苦”。
本课《人间生活》中,众多美术作品真实描绘了那个时代百姓安定的生活场景,这比佛教对“苦”的理解更容易让现今的高中生理解。通过地下艺术的画像砖、画像石或陶俑,再现汉朝墓葬艺术中人们希望将生活中的“乐”延续到另一个世界的愿望。同时,师生也将通过《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代表作,来分析日常生活的“乐”;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狂欢的夜宴;以及风俗画的名作《清明上河图》。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在之前的美术课上对美术作品的政治及宗教功能性已有一定了解,本节课则进入“人间生活”主题,其中的绘画内容更贴近他们的生活体验;但面对多幅采用长卷形式的叙事性绘画,学生可能会感到陌生。古代文人与现代学生在阅读习惯上的差异,需要他们通过学习去认识,进一步理解长卷形式与内容的分散透视关系。学生习惯于“看图说话”的鉴赏方式,在形式感较强的绘画作品面前,往往感到困惑和语言表达的阻力。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尺幅相仿的白纸长卷等。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悉仕女画及风俗画的代表作品及重要画家;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形式及内容的鉴赏和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拟、交流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美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世俗题材绘画作品文化的认同与理解;积极参与,深刻领会美术知识;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喜爱;培养学生面对现实生活困难的积极心态。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世俗题材长卷构图形式。
难点:绘画作品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展示《五百强盗成佛》和东汉《笑俑》的图片。
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概括他们的表情是什么?(哭与笑)
这两种表情代表了什么心理?用一个字概括(苦与乐)。
教师总结:我们在佛教艺术中领悟“苦”,而在世俗题材中回味“乐”,同学们的生活中有苦有乐,才是真实的人生。你们每天快乐吗?想不想知道东汉人笑的原因吗?让我们通过画面内容来寻找答案。
请同学们找一下东汉时期人们吃些什么?(通过观察图画,思路可从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种的。)
教师提问:米除了可以吃,PPT《庖厨》展示的还可以干什么呢?
PPT展示《酿酒场景》。
教师继续提问:除了吃喝,还有什么让东汉人如此快乐?
PPT继续展示《盘鼓、叠案、跳丸》。
教师总结:我们看到的这些绘画称为“拓本”,对比原始的画像砖与拓本,就像现代的图章,可以在纸上印出多个同样的图案。这是现代人所称的“版画”的起源。
除了用刀具创作的画像砖外,艺术家们使用画笔表现的世俗内容又何尝不是呢?让我们来看看。
PPT《虢国夫人游春图》由张萱创作,主题是游玩。
PPT《捣练图》由张萱创作,展现了工作场景。
PPT《清明上河图》由张择端创作,体现节庆气氛。
最初展示完便会逐图展示(全景呈现)。
教师提问:大家看得清楚吗?
故意让同学感受到三幅作品具有一个共同特性——它们都是非常长的。
你们觉得古人在日常生活中会如何收藏这样的长画呢?
板书:“长”—“卷”。
教师总结:长卷是中国独特的绘画构图形式,古代官员、文人通常将它握在手中以便欣赏。
这是一张与一般长卷相似尺幅的卷纸,有谁想要体验一下,感受古人如何品味手卷呢?
根据古人的阅读习惯,从左到右来引导——古人又`是怎样阅读?”从右到左,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您认为什么样的段落应该最先被看到?
请同学们回答:什么元素点明了夜宴的主题。
教师总结: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表达主题(由屏风作为分隔,屏风和床更具隐私性象征)。
今天我们就以《捣练图》为例,看看画家是如何安排人物以突出贵妇的工作场景的。
板书:画一张展开的长卷。
我们打开左侧,首先看到的是什么?(按古人阅读习惯进行板书。)
板书“张萱—宋徽宗—金章宗”——偶像问题——请学生翻开书本,阅读《捣练图》下方的句子,提问:“如今,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的这幅《捣练图》是宋代作品还是唐代作品?”
我们看不出这是唐画还是宋画吗?那我们就先看画面内容,围绕宫中贵妇捣练的工作流程进行观察。
这个画面一共分为几段?——三段。
板书:将长卷分为三段。
第一段我们看到的是哪位女子呢?
这四位女子在做什么?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板书:捣。
她们正在捣的是什么呢?——练。
“练、绢、缎”都有相同之处,在“丝字旁”,“练”即为从生丝到成熟丝的第一道工序。
四位女子围绕木槽及木杵捣练的场景,是独立的画面,原来就像我们在西方绘画中所看到的完整画面一样。是因为画家张萱在长卷形式中呈现了两个视线,一个是观众的浏览目光还在向左移动(中国),另一个就是四位女子构成的完整图形(西方)?结合旁边的思考题,你能分辨出来吗?
教师演示及总结。
PPT的第二个画面中出现了两个半身人物?
该画面揭示了第二个工作流程是什么呢?
一位女子坐在毯子上,另一位坐在凳子上,她们在做什么呢?
毯子上的女子正在绞丝,红色的披风和绿色的毯子告诉我们中国配色的主调是什么呢?
这样的配色方式在整个画面中贯穿始终,第二个女子也是如此。
大家注意,她头上的发饰——玳瑁。这种器物的表现手法不同于传统中国画中常见的梅兰竹菊题材,因为后者常被认为是院画体系中的工笔重彩,而非文人画体系的水墨。
板书——绞,缝。
还有一个半身人物,即丫环。
板书——丫鬟的形象来源。
丫鬟在构图中的作用——承上启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这是一张宋画,我们并无法从线条的强弱中辨明时代特色,只能从内容上识别。
丫环手中的扇子:微小而幽默的展现,不同于传统文化的构图(形式扇面,文人气质;宋代内容萧瑟,唐代内容富贵)。
顺着丫环的指引,我们将视线转向第三段。构图极为巧妙,炉中炭火告诉我们第三段的工作流程是什么呢?
板书:熨。
寻找对比色——桃红与柳绿,万绿丛中一点红。
在紧张的工作环境中,画家设置了这个幽默的角色,她在做什么呢?
幽默的表达体现在哪里?
板书:几个圆形的角色设计
模仿动作——打招呼。
绘画内容的结尾,询问:长卷就这样结束了吗?——并没有,还有跋尾,专门记录后人对其收藏的感受和评语。这一形式使得长卷的创作可以不断被补充,最终教师总结强调长卷形式的关键因素——时间在画面中的呈现。
本课总结:PPT展示,最后,让我们以这位生活在唐代的小孩打招呼的动作结束课程。希望同学们在严肃而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以一份天真幽默的心态面对生活本身。
教学反思:
所有美术绘画都离不开内容与形式的讨论。在《人间生活》的课程中,我注意到课文中所有世俗题材的绘画作品大多采用了“长卷”形式(形制)。因此在课堂展示中,我用白纸制作了与长卷同等尺寸的样本,内容为空白。我原本希望学生能根据古人的阅读习惯(从右往左)来展开这张白纸长卷。然而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学生对我之前给予的思考方向并没能认真对待,或是缺乏意识,使得随后体验的过程显得有些突然和“尴尬”。如果能将这一环节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流程(如起床、吃饭、上学、放学等)结合,简单描绘在长卷的形式上,让学生展开时能够通过绘画内容(时间性程序)来判断展开方式的正确与否,我反思认为这样的设计会更贴近学生的日常,帮助他们在构图顺序上理解长卷形式作为中国绘画传统与独特构图方式。在形式中蕴含的“时间”这一元素同样能指导学生正确“打开”传统世俗题材长卷代表作《捣练图》。
欣赏袁老师的《新实验》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体验环节,创新有趣,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我想这种体验环节在我的课堂中如何实现趣味性与实效性的结合呢?欣赏古画需要安定的心境,因此不适合多人共同参与。一个学生或者逐个体验是较好的选择,进行趣味性的体验,让画面形象夸张化,同时学生在长卷形式中进行构图和创作,甚至可以利用教室的白墙作为“长卷”画纸模拟,让学生按照从右往左的构图方向模仿画中人物的位置、动作及对话,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
老师们的点评:
课堂上是否可以不需示范?
课堂上是否非得老师示范?老师应如何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提升?许多课堂上,老师不知道如何进行演示示范或必要的引导。胡老师通过自身的体验,推动了长卷形式的理解,这是一种较为灵活的方式,让学生获得了一些要素性的知识,理解古人的阅读习惯。胡老师的交流教学语言转变为“如果我来做,我想这样做,这样能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做?”是一种极佳的教学策略。
当然,这堂课似乎老师讲得略多,学生的参与度还有待加强,在师生互动方面需要更深入的思考。
老师有效示范作品的构图
课堂条理清晰。老师通过“人间生活”与吃喝玩乐相结合串联整节课内容,分析原先学生难以理解的古代绘画,让他们意识到这些绘画其实描绘的就是普通生活。
注重细节。当老师分析绘画作品时,不忘提醒学生理解的知识点,比如在《捣练图》中提到的凳子的引入,由唐朝引进的胡凳;让学生尝试打开古代长卷以理解古人阅读的习惯;关注仕女服饰的颜色来说明中国传统的压色法等,让学生在欣赏中国古代绘画时懂得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语言幽默。能让学生在长时间内专注欣赏作品,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教学示范的有效性
老师的示范能够促进课堂的有效性,使学生迅速掌握美术技巧,提高实际绘画和制作水平。但老师的示范必须要有效,胡老师的课是一节欣赏课,里面的几个教学示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关于长卷展开的示范,胡老师利用了自制白纸作为长卷,通过先让学生亲身体验展开方式,然后再自行演示,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有效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画卷的特色,整个环节连贯自然,示范到位。对于讲解《捣练图》的构图时,老师特别提到了两个人物(丫鬟与小姑娘)的动态在画卷中美好契合形成了承上启下的效果。如果胡老师能示范两者的动态,对讲解这幅画卷构图更加有效。
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不仅促进学生对绘画作品的理解,其教学效果更加直接与深刻。良好而准确的示范不仅直观具体,同时在技能技巧训练方面也起到很好的催化作用。教师的示范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与习惯培养有独特的意义。因此我认为:美术教师有效的示范是解决当前美术欣赏课有效教学的良好方法。
总之,胡老师在这一节欣赏课中,教学思路清晰,讲解到位,语言生动幽默。若能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效果将更为理想。
高中美术教案美术鉴赏 篇2
古代陶器与瓷器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原始社会陶器的诞生及其艺术成就。
2、认识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成就。
3、体会造型与装饰的结合,欣赏工艺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
中国瓷器的产生与发展,陶与瓷的区分;几大名窑的造型特征。
教学难点:
瓷器的造型、装饰及艺术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到陶瓷,你会联想到什么?你了解哪些陶瓷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们交流。
二、新授
板书:陶瓷
1、设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2、结合教材提问:
⑴陶瓷之间的差异:原料、烧制温度、工艺。
⑵陶器的发展:彩陶、素陶,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
赏析:人面鱼面纹盘、彩陶船型壶、鸟纹彩陶盆、舞蹈纹盘、薄胎高柄陶杯。
瓷器的发展:按历史年代进行介绍。
重点讲述宋代五大名窑的代表作品造型与艺术特色。
老师引导学生交流,逐一表述:
汝窑:胎质细腻,似玉之美。
耀州窑:梅瓶典雅高贵。
官窑:冰裂纹开片;均窑:蓝色乳浊釉。
定窑:乳白釉;景德镇:青花。
三、小结
陶瓷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宋代有哪些名窑?老师总结。
四、布置课外思考:
青花瓷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文章来源:https://m.jab88.com/j/232574.html
更多